第七章消费者态度与转变教学提纲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9
消费者行为学之态度及其改变一、引言消费者行为学是研究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的心理、动机和行为的学科。
在消费者行为中,态度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消费者的态度会影响其购买决策和行为,同时也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本文将围绕消费者行为学中的态度以及其改变进行探讨。
二、消费者行为学中的态度2.1 概念解释态度是指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持有的评价、信念和情感构成的总和。
在消费者行为中,态度可以被视为消费者对产品、品牌或服务的看法和感受。
2.2 形成因素消费者的态度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特征、社会环境和市场营销活动等。
个人特征如个人性格、价值观等会影响个体对产品的态度。
社会环境如文化、群体和家庭等也会对消费者的态度产生影响。
此外,市场营销活动如广告、促销等也是塑造消费者态度的重要手段。
三、态度的改变消费者的态度是可以被改变的,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态度改变机制。
3.1 认知不协调理论认知不协调理论认为,当个体的认知和行为之间存在冲突时,个体会感受到心理上的不适,从而倾向于改变态度以减轻冲突感。
例如,如果一个消费者购买了一件昂贵的产品,但后悔了自己的决定,就会倾向于改变自己对该产品的态度,从而减轻后悔感。
3.2 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他人对个体态度的影响。
通过社会比较和社会认同等机制,社会影响能够改变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态度。
例如,当一个消费者发现其他人都对某个产品持有积极态度时,他可能会受到他人的影响而改变自己对该产品的态度。
3.3 商家的营销策略商家的营销策略也是改变消费者态度的重要手段。
通过广告、促销等方式,商家能够改变消费者对特定产品的态度。
例如,通过打造积极的品牌形象和宣传,商家能够塑造积极的消费者态度,从而促进产品销售。
3.4 个体经验个体的消费经验也是改变态度的重要因素。
一个消费者在购买和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会对产品的性能、质量等有自己的切身感受,这些感受会影响他对产品的态度。
例如,如果一个消费者在使用某个产品时遇到了很多问题,他就可能对该产品产生负面的态度。
消费者⾏为学考试重点教学提纲消费者⾏为学名词解释1、社会阶层:是由具有相同或类似社会地位的社会成员组成的相对持久的群体。
2、消费者态度:消费者对于某⼀事物或观念所持有的正⾯或反⾯的认识上的评价、情感上的感受和⾏为上的倾向。
3、记忆:凡是⼈们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以及练习过的动作,都可以以映象的形式保留在⼈的头脑中,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把它们再现出来,这个过程就是记忆。
4、刺激物的辨识:指消费者将某⼀刺激与另⼀类似刺激相区分的学习过程,或者说是消费者对相互类似的刺激予以不同反映的过程。
5、刺激物的泛化:指消费着对某种特定刺激所做的反映会扩⼤到其他相似刺激的反映中。
6、学习:指⼈在⽣活过程中,因经验⽽产⽣的⾏为或⾏为潜能的⽐较持久的变化。
7、认识质量:消费者对产品适⽤性和其他功能特性适合其使⽤⽬的的主观理解。
8、注意:理解为意识的指向性和集中性。
指向性是指消费者将意识指向某⼀营销对象,⽽离开其他对象。
集中性是指消费者对特定营销对象倾注⽐较多的⼼⾥资源。
9、刺激物的展露:刺激物展现在消费者的感觉神经范围内,使其感官有机会被激活。
10、感觉:⼈脑对于直接作⽤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11、知觉:⼈脑对刺激物各种属性和各个部分的整体反映,它是对感觉信息加⼯和解释的过程。
12、重复购买:指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选择⼀个品牌或极少⼏个品牌。
13、品牌忠诚:是消费者对某⼀品牌形成偏好、试图重复选择该品牌的倾向。
14冲动购买:通常是指消费者在进⼊商店前并没有购买计划或意图,⽽进⼊商店后基于突然或⼀时的念头马上实施购买⾏动。
15、消费者满意: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期望⽔⾼于认知的实际⽔平。
16、消费者不满:指消费者由于对于交易结果的预期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出⼊⽽引起的⾏为上或情绪上的反映。
简答题1、研究消费者⾏为的意义?答:①消费者⾏为研究是营销决策和制定营销策略的基础。
②消费者⾏为研究为消费者权益保护和有关消费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消费者态度和态度的改变引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消费者的态度也在不断发生改变。
消费者态度在购买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市场环境和产品创新产生影响。
本文将从消费者态度的含义、消费者态度的因素和消费者态度的改变等方面进行探讨。
消费者态度的含义消费者态度是指消费者对某种事物或现象的评价、态度和行为倾向。
它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要素构成的。
认知是指消费者对产品、品牌或服务的知识和信仰;情感是指消费者对产品、品牌或服务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反应;行为是指消费者对产品、品牌或服务的购买和使用行为。
消费者态度与消费行为密切相关,它能够反映消费者对产品的喜好程度和购买倾向。
消费者态度的因素消费者态度的形成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消费者态度的因素:1. 个人特征个人特征包括个人的性格、价值观、兴趣爱好等。
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消费偏好和消费态度。
例如,有些人更加注重产品的品质和性能,而有些人则更加注重产品的价格和促销活动。
2.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对消费者态度的影响是比较深远的。
社会文化因素包括文化价值观、社会风尚、家庭、群体等。
不同的文化和社会环境会对消费者态度产生重要影响。
例如,对于一些传统文化较为重视的地区,消费者可能更加注重产品的传统价值和品牌的历史。
3. 个人经验个人经验是指消费者通过自身的购买和使用经验形成的消费态度。
个人经验可以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或通过他人的口碑传播而形成。
消费者往往更加相信他人的评价和建议,因为这样能够减少购买风险。
4. 市场营销活动市场营销活动是通过广告、促销等手段对消费者进行影响和引导。
市场营销活动可以改变消费者的知觉、认知和情感等方面,从而影响消费者的态度。
例如,一个具有创新和差异化特点的广告宣传活动可能会引起消费者的兴趣和好感。
消费者态度的改变消费者态度是动态的,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消费者态度的改变:1. 产品质量意识的提高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和消费者教育的加强,消费者越来越重视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消费者态度和态度改变策略消费者态度对于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
消费者的态度将决定他们对产品或服务的喜好、购买意愿以及忠诚度。
因此,企业需要了解消费者的态度,并采取相应的策略来引导和改变消费者的态度。
本文将探讨消费者态度的重要性以及企业应该采取的态度改变策略。
一、消费者态度的重要性消费者态度是指消费者对产品、品牌或企业的整体态度和倾向。
消费者态度的形成受到个人的价值观、信仰、经验、文化和社会影响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消费者态度的重要性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购买意愿:消费者的态度将直接影响他们对产品或服务的兴趣和购买意愿。
积极的态度将促使消费者更愿意购买并推荐产品,而消极的态度则会减少购买意愿。
2.忠诚度:消费者态度的积极或消极也将影响他们对品牌或企业的忠诚度。
消费者将更倾向于持续购买和保持忠诚度的企业,而对态度消极的企业则可能放弃购买并转向竞争对手。
3.口碑传播:消费者态度对于品牌口碑的传播起到重要的影响。
消费者将通过口碑分享自己的购买体验和态度,这将进一步影响其他潜在消费者的态度和购买决策。
二、消费者态度改变的策略了解消费者态度的重要性后,企业应该采取相应的策略来引导和改变消费者的态度。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态度改变策略:1.建立品牌形象:企业需要通过广告、宣传和营销活动来塑造积极的品牌形象,以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和增强消费者的积极态度。
通过传递品牌的价值、特点和独特性,企业可以塑造消费者对品牌的积极态度。
2.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消费者的态度和满意度往往与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息息相关。
企业应该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以满足消费者的期望和需求。
3.建立信任关系:信任是改变消费者态度的重要因素。
企业应该通过透明的沟通、可靠的承诺和优质的客户服务来建立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
信任的建立将有助于改变消费者的态度,并增加他们的购买意愿。
4.创造正面的购买体验:购买体验对于消费者的态度和忠诚度有着重要的影响。
企业应该提供愉悦和便捷的购买体验,关注消费者的需求,并通过提供额外的价值来增强消费者的满意度和积极态度。
第七章消费者态度与转变教学要求:在本章的学习中,要求学生掌握消费者态度的含义和基本理论,并结合市场经济的实践,分析消费者态度形成的根本原因;同时掌握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关系,理解态度改变理论,掌握态度改变的方式和途径,尤其要掌握改变消费者态度的说服模式,为有效地进行市场营销活动提供理论依据。
内容结构:第一节态度概述第二节态度的测量第三节态度的转变教学重点:态度概述;态度的测量;消费者的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态度与消费行为的关系以消费者的态度的改变理论和途径。
教学难点:态度测量方法的把握;态度改变理论的认识和掌握;改变消费者态度的说服模式。
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实证教学法、课堂讨论法教学内容:本章主要解释消费者如何在处理信息的基础上培养有关品牌的信念和对品牌的偏好,这些信念和爱好决定了消费者对一个品牌的态度。
进而又直接影响他们的购买决策。
第一节态度概述一、消费者态度的含义和功能(一)含义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态度下过定义:心理学家瑟斯顿:态度是人们对待心理客体如人、物、观念等的肯定或否定的情感。
赖茨蔓:对某种对象或某种关系的相对持久的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反映。
克雷奇和克拉茨菲尔德:一种和个人所处环境有关的动机、情绪、知觉和认识过程所组成的持久结构。
弗里德曼:态度是一种带有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的持久系统。
在对以上内容认识的基础上,我们作出以下的总结:是人们对于所处环境某些方面的动机、情感、知觉和认识过程的持久的体系,是对于给定事物喜欢或不喜欢的反应倾向。
态度是人对于某一对象以喜、恶、爱、憎方式作出某种特定放映的内在倾向,这个对象既可以是具体的人、物或事,也可以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或理论人们几乎对所有事物都持有态度,这种态度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的。
而且态度一旦形成,具有相对持久和稳定的特点,从而难以改变。
(二)消费者态度的功能卡茨的四功能说:1.适应功能,指态度能使人更好的适应环境和趋利弊害。
第七章消费者态度与转变
教学要求:
在本章的学习中,要求学生掌握消费者态度的含义和基本理论,并结合市场经济的实践,分析消费者态度形成的根本原因;同时掌握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关系,理解态度改变理论,掌握态度改变的方式和途径,尤其要掌握改变消费者态度的说服模式,为有效地进行市场营销活动提供理论依据。
内容结构:
第一节态度概述
第二节态度的测量
第三节态度的转变
教学重点:
态度概述;态度的测量;消费者的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态度与消费行为的关系以消费者的态度的改变理论和途径。
教学难点:
态度测量方法的把握;态度改变理论的认识和掌握;改变消费者态度的说服模式。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实证教学法、课堂讨论法
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解释消费者如何在处理信息的基础上培养有关品牌的信念和对品牌的偏好,这些信念和爱好决定了消费者对一个品牌的态
度。
进而又直接影响他们的购买决策。
第一节态度概述
一、消费者态度的含义和功能
(一)含义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态度下过定义:心理学家瑟斯顿:态度是人们对待心理客体如人、物、观念等的肯定或否定的情感。
赖茨蔓:对某种对象或某种关系的相对持久的积极或消极的情绪反映。
克雷奇和克拉茨菲尔德:一种和个人所处环境有关的动机、情绪、知觉和认识过程所组成的持久结构。
弗里德曼:态度是一种带有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的持久系统。
在对以上内容认识的基础上,我们作出以下的总结:
是人们对于所处环境某些方面的动机、情感、知觉和认识过程的持久的体系,是对于给定事物喜欢或不喜欢的反应倾向。
态度是人对于某一对象以喜、恶、爱、憎方式作出某种特定放映的内在倾向,这个对象既可以是具体的人、物或事,也可以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或理论
人们几乎对所有事物都持有态度,这种态度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习得的。
而且态度一旦形成,具有相对持久和稳定的特点,从而难以改变。
(二)消费者态度的功能
卡茨的四功能说:
1.适应功能,指态度能使人更好的适应环境和趋利弊害。
人只有形成适当的态度,才能从某些重要的人物或群体那里获得赞同、奖赏或与其打成一片。
2.自我防御功能,指形成关于某些事物的态度,能够帮助个体回避或忘却那些严峻环境或难以正视的现实,从而保护个体的现有人格和保持心理健康。
3.知识或认知功能,指形成某种态度,更有利于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4.价值表达功能,指形成某种态度,能够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
(三)态度的特征
1.态度的对象性2.态度的社会性
3.态度的稳定性4.态度的差异性5.态度的间接性二、消费者态度的基本构成
起因成分成分表现态度
刺激:认知成分对于事物具体或整体的信念
产品情感成分对于事物具体或整体的情感对于态度对象的总体倾向零售商
推销员行为成分对于事物具体或整体的行为意向
广告(一)品牌信念:认知成分
消费者在买软饮料时一般对它的属性,如卡路里含量、维生素含量、味道、碳酸型等进行认识,并对由此带来的利益非常关注,如补充能量、营养、爽口、解渴等。
消费者的品牌信念为营销人员提供了一种识别本公司品牌相对于竞争者品牌的优势与劣势的方法。
(二)整体评估品牌:情感成分
消费者对于某种品牌的感情或情绪反应,体现了消费者对品牌的整体评价。
消费者的品牌信念是多维的,而情绪情感成分是一维。
测定消费者对品牌可以从“最不喜欢”到“最喜欢”,从“最差”到“最好”。
(三)购买意向:行为成分
消费者对于某产品采取行动的倾向。
行为往往是针对整个事物的,不像信念和情感那样有具体的属性指向。
三、消费者态度与行为
(一)(二)一、瑟斯顿的等距量表
1.通过对消费者的初步访谈和文献分析,尽可能多的搜集人们对某一态度对象的各种意见;
2.将上述意见进行归类,形成A、B、C、D、E、F、G七组,A表示极度肯定,G表示极度否定;
3.由评判人员对各陈述意见做进一步筛选,形成20条意义明确的陈述;
4.要求被试者对这20条陈述意见进行判断,对或错
二、李克特量表
也叫总和等级评定法。
只采用肯定或否定两种陈述,并要求参加态度测试的人对各项陈述意见表明赞同或不赞同的程度。
五点量表
极同意同意中立反对极反对七点量表
极同意同意有些同意中立有些反对反对极反对
三、语意差别量表
四、行为反映测量
第三节消费者态度的形成和改变
态度的形成和改变是同一发展过程的不同两个方面。
态度的形成强调某一态度的发生发展,而态度的改变强调有旧的态度改变为新的态度。
二者相互联系,相互衔接。
态度是后天习得的,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不断接触周围事物而逐步形成对事物的态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态度的形成包括从服从到同化再到内化的过程。
首先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使个人的行为与外部的要求相适应的服从的过程;其次是人们愿意接受他人的观点与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外界的要求相一致的同化过程;最后是人们从内心深处真正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而彻底转变自己的态度,并自觉地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的内化过程。
态度的形成过程中要受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一)消费者需要。
消费者的消费需要、消费欲望是影响态度的重要因素
(二)消费者的知识和经验
1.知识与态度形成的关系
2.经验与态度形成的关系
(三)消费者的群体组织。
消费者所属的阶层、家庭等影响态度的形成
(四)消费者的文化
(五)消费者的个体差异
二、消费者态度的改变
(一)态度改变理论
1.强化理论
2.认知失调理论
态度的一致性研究。
是著名心理学家列昂.费斯廷格提出的,说明态度和行为之间的关系。
他的假设是,个体会自动的设法使认知不协调的状态降低到最低限度。
(1)解除或减轻消费者认知失调的方法
A.改变某一认知元素,使其与其他元素间的关系趋于协调
B.增加新的认知元素,加强协调关系的认知系统
C.强调某一认知元素的重要性
(2)形成认知失调的主要原因
A.个人的社会角色互相冲突
B.人环境的改变
C.人由于被迫顺从而造成认知失调
D. 认识与客观现实的矛盾
3。
沟通系统理论
注意以下问题:
(1)呈现信息
(2)注意信息
(3)信息的表达
(4)信息的诱因
(5)社会的赞同
(二)消费者态度的改变
1.态度改变的形式
(1)性质的改变
(2)程度的改变
2.改变消费者态度的途径
(1)改变消费者态度的说服模式
(2)改变消费者态度的说服方式
A.直接说服
B.间接说服
3.消费者态度改变的条件
(1)力求选择消费者信任的信息传达者或信息输送渠道传递信息,使消费者在接受可靠信息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知识
与期望,对商品形成积极肯定的态度。
(2)根据信息的内容、消费者的特点以及情景条件选择适宜的媒介方式,发挥各种传递媒体对消费者的最佳说服效果。
(3)针对接收对象的能力特点与消费者信息接收能力的差异,制定适宜的信息内容和传递方式。
消费者的知觉、需要、个性特征的差异,使他们产生对传播信息效果上的差异和显著的接收能力上的个性差别。
经营者应该重视发现和分析这种差别。
(4)利用消费者个人与团体的作用间接地改变消费者的态度。
团体内的成员总是力求自己与团体保持态度一致,遵守团体的规范,得到团体的承认,并调整自我的态度与团体相统一。
因此可以通过推动一个团体改变原有消费方式来促进消费者个人自觉地改进态度。
(5)提供必要的条件或方式,让消费者有机会亲自体验商品,充分地了解商品,从而促使消费者对商品产生积极的、肯定的态度。
【案例分析】
如何改变家庭主妇的态度?
问题:
1.为什么第二组的家庭主妇们更多的改变了态度?
2.结合该案例谈谈改变消费者态度的途径和方法。
课后思考和训练:
1.以你最近一次比较大型的消费活动为例,分析这次消费活动满足了你哪些需要?
2.讨论什么样的人容易改变态度?什么样的人不容易改变态度?
3.举例说明改变消费者态度的说服模式的具体运用。
4.假设你是某家旅行社的业务员,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你怎样劝说人们外出旅游可以满足人们的各个层次的需要。
5.态度和行为的关系是什么?
6.举例说明你对某商品态度形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