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商山早行》
- 格式:pptx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25
《商山早行》原文及注释以下是为您起草的关于《商山早行》原文及注释的相关内容:1、合同主体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合同标的本合同的标的为《商山早行》的原文及注释相关内容。
《商山早行》原文: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释:1、动征铎(duó):震动出行的铃铛。
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2、槲(hú):一种落叶乔木。
3、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4、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这里指长安。
5、凫(fú)雁:凫,野鸭;雁,大雁。
3、双方权利义务31 甲方权利义务311 甲方有权要求乙方按照合同约定提供准确、完整的《商山早行》原文及注释。
312 甲方有义务按照合同约定向乙方支付相应的费用。
313 甲方应尊重乙方对《商山早行》原文及注释的知识产权,不得擅自修改、传播。
32 乙方权利义务321 乙方有权获得甲方按照合同约定支付的费用。
322 乙方有义务保证所提供的《商山早行》原文及注释准确无误,且来源合法。
323 乙方应保证其对《商山早行》原文及注释的解释符合学术规范和普遍接受的文学研究成果。
4、违约责任41 若甲方未按照合同约定支付费用,每逾期一天,应按照未支付金额的X%向乙方支付违约金。
逾期超过具体天数天的,乙方有权解除本合同,并要求甲方支付已提供服务的费用及违约金。
42 若乙方提供的《商山早行》原文及注释存在错误或不符合合同约定,应在甲方提出后的具体天数天内予以纠正,否则应向甲方退还已支付的费用,并按照费用的X%支付赔偿金。
43 若任何一方违反本合同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5、争议解决方式51 本合同在履行过程中发生的争议,由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任何一方均有权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商山早行原文及考点解析
商山早行原文及考点解析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注释
1. 动征铎(音夺):震动出行的铃铛。
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铎:大铃。
2. 槲(音弧):一种落叶乔木。
3. 枳(音只):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
驿墙:驿站的墙壁。
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这句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4. 杜陵:在长安城南,因汉宣帝陵墓所在而得名,这里指长安。
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
这句说:因而思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5. 凫(音符):野鸭。
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
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作者简介:温庭筠(音云)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
唐代诗人、词人。
商山:在今陕西省商县东南。
古诗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个人仕途失意的感慨之作。
开头两句写早行引起了对故乡遥念。
中间四句写景,处处突现一个“早”字。
末尾二句说虽然途中观赏着景色,但头脑中却在回想着“凫雁满回塘”的“杜陵梦”境,表达了对长安的`留恋之情和孤独失意之感。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二句,把几个名词排列连缀起来,构成一幅早行的清冷图景,向为传诵的名句。
后人常引此形容游子早行的景象和心境。
本文中基本包含了古诗的大体内容,在准备考试时,可以做复习材料看看,有助于语文考试诗词类题。
秋人教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商山早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商山早行》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收录在人教语文九年级上册的课外古诗词诵读中。
这首诗以旅人为题材,描绘了旅人在清晨踏上旅途的景象,表达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
整首诗语言朴实,意境深远,给人以启迪。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古诗文阅读基础,对古诗的韵律、意境有一定的理解。
但这首诗的意境较为深奥,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同时,学生对旅人情感的体验可能还不够深刻,需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商山早行》;理解诗中的词语和意境;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旅人的孤寂之情,理解游子思乡之意,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商山早行》;理解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难点: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深刻理解旅人的孤寂之情和游子的思乡之意。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中的景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的意境;同时,通过音乐、图片等手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幅清晨的山水画作为导入,引导学生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商山早行》,理解诗中的词语和意境。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4.说课:教师进行说课,详细解读《商山早行》的诗意和修辞手法。
5.实践:让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加深对诗的理解和记忆。
6.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八.说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课堂参与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九年级语文诗词曲鉴赏《商山早行》含答案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3.下列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四联八句,偶句押韵,全诗起承转合自然,人事景情融为一体。
B.颌联全是名词,构成意象罗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富有乡野氛围和生活气息。
C.五六句写槲叶随地飘洒,枳花明丽可爱,这一句纯然写景,不蕴含任何感情色彩。
D.尾联因思入梦,时空转换,情景交融,营造出一种朦胧、悠远的意境。
14.本诗在写景抒情上使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结合诗的内容具体分析这种手法的运用及其好处。
【答案】13.C14.本诗实写早行之景,虚写梦回故乡所见,虚实结合,拓展了诗的意境,抒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解析】13.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分析。
C.“纯然写景,不蕴含任何感情色彩”表述有误。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意思是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边。
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故选C。
14.本题考查诗歌中对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的理解。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写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边,这是诗人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诗人触景伤情,不由想起归乡之梦。
遥想野鸭大雁,早已挤满曲岸湖塘。
梦中的故乡景色与旅途上的景色,虚实结合,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
九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温庭筠《商山早行》知识点全一、作者简介温庭筠(yún)(约812——约866),唐代诗人、词人。
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东南)人。
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温八吟”之称。
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
官终国子助教。
精通音律,诗词兼工。
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其诗辞藻华丽。
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
在词史上,与韦庄并称“温韦”。
现存诗三百多首,词七十余首。
后人辑有《温飞卿集笺注》《金奁集》等。
二、创作背景这首诗准确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但联系温庭筠生平,他曾任隋县尉,徐商镇襄阳,他被辟为巡官。
据夏承焘《温飞卿系年》,这两件事均发生在公元859年(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当年温庭筠四十八岁。
自长安赴隋县,当道出商山。
此诗当是温庭筠此次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
温庭筠虽是山西人,而久居杜陵,已视之为故乡。
他久困科场,年近五十又为生计所迫出为一县尉,说不上有太好心绪,且去国怀乡之情在所不免。
三、理解诗义【注释】⑴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处。
作者曾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2]⑵动征铎:震动出行的铃铛。
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铎:大铃。
⑶槲(hú):陕西山阳县盛长的一种落叶乔木。
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每逢端午用这种树叶包出的槲叶粽也成为了当地特色。
[2] ⑷枳花明驿墙:个别版本(如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作“枳花照驿墙”,有人认为“照”是错误的(见《枳花明驿墙——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指瑕》)。
明:使……明艳。
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
[温庭筠商山早行古诗]初中古诗《商山早行》《商山早行》选自《温飞卿诗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是唐代文学家温庭筠的诗作。
此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雪的诗句,希望大家喜欢。
《商山早行》作者: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商山早行》注释:⑴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处。
作者曾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⑵动征铎:震动出行的铃铛。
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铎:大铃。
⑶槲(hú):陕西山阳县盛长的一种落叶乔木。
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每逢端午用这种树叶包出的槲叶粽也成为了当地特色。
⑷枳花明驿墙:个别版本(如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作“枳花照驿墙”,有人认为“照”是错误的(见《枳花明驿墙——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指瑕》)。
明:使……明艳。
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
驿(yì)墙:驿站的墙壁。
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这句意思是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⑸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这里指长安。
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
这句意思是说:因而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⑹凫(fú)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往北飞,秋往南飞。
回塘:岸边曲折的池塘。
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⑺回塘:岸边弯曲的湖塘。
《商山早行》意思: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一路远行,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依稀,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上。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晚唐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译文】雄鸡晨啼,荒村茅店的上空还挂着残月,足迹纷纷,木板破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出典】晚唐温庭筠《商山早行》注:1、《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2、注释: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处。
作者曾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动征铎:震动出行的铃铛。
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铎:大铃。
槲(hú):陕西山阳县盛长的一种落叶乔木。
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每逢端午用这种树叶包出的槲叶粽也成为了当地特色。
枳花明驿墙:个别版本(如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背诵”)作“枳花照驿墙”,有人认为“照”是错误的(见《枳花明驿墙——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指瑕》)。
明:使……明艳。
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
驿(yì)墙:驿站的墙壁。
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这句意思是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这里指长安。
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
这句意思是说:因而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凫(fú)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往北飞,秋往南飞。
回塘:岸边曲折的池塘。
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3、译文1: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叮当作响,出门人踏上旅途,还一心想念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秋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凫雁,正嬉戏在明净的池塘。
《商山早行》全文及赏析《商山早行》全文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商山早行》翻译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一路远行,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依稀,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上。
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和鹅,正嬉戏在岸边弯曲的湖塘里。
注释⑴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处。
作者曾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⑵动征铎(duó):震动出行的铃铛。
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铎:大铃。
⑶槲(hú):陕西山阳县盛长的一种落叶乔木。
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每逢端午用这种树叶包出的槲叶粽也成为了当地特色。
⑷枳花明驿墙: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
明:使……明艳。
驿(yì)墙:驿站的墙壁。
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这句意思是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⑸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这里指长安。
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
这句意思是说:因而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
⑹凫(fú)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往北飞,秋往南飞。
(7)回塘:圆而曲折的池塘。
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
赏析首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概括性很强。
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响起了车马的铃铎声,旅客们套马、驾车之类的许多活动已暗含其中。
第二句固然是作者讲自己,但也适用于一般旅客。
“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
”在封建社会里,一般人由于交通困难、人情淡薄等许多原因,往往安土重迁,怯于远行。
九年级上册语文《商山早行》教案教案:九年级上册语文《商山早行》一、教学内容教材:九年级上册语文章节:第三单元《商山早行》内容:1. 理解并背诵《商山早行》。
2. 分析诗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3. 探讨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背诵《商山早行》。
2. 学生能够分析诗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3. 学生能够探讨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分析诗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和背诵《商山早行》。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引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朗读:让学生朗读《商山早行》,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3. 解析意象: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晨星”、“残月”、“霜”、“鸡声”、“人迹”等,引导学生理解意象所传达的情感。
4. 探讨意境:讨论诗的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诗人通过意象创造的意境。
5. 表现手法:讲解诗的表现手法,如对比、寓情于景等,引导学生理解表现手法的作用。
6. 思想感情:引导学生探讨诗人通过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如对旅途的艰辛、对家乡的思念等。
7. 背诵:让学生背诵《商山早行》,巩固学习成果。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商山早行》意象:晨星、残月、霜、鸡声、人迹意境:孤寂、凄凉表现手法:对比、寓情于景思想感情:旅途艰辛、家乡思念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学生写一篇关于《商山早行》的作文,内容包括诗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
2. 答案:作文题目:《商山早行》的感悟《商山早行》是一首描绘旅途艰辛和家乡思念的诗。
诗中的意象如晨星、残月、霜、鸡声、人迹等,营造出孤寂、凄凉的意境。
诗人运用对比和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传达了旅途中的艰辛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诗中的晨星和残月象征着黎明前的黑暗,霜和人迹则突出了旅途的艰辛。
这些意象让我感受到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孤独和无助。
(人教九上)《商山早行》唐代: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处。
作者曾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作者简介:温庭筠(约812—866)唐代诗人、词人。
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
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
然恃才不羁,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
官终国子助教。
精通音律。
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
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
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
在词史上,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存词七十余首。
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创作背景: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但联系温庭筠生平,他曾任隋县尉,徐商镇襄阳,他被辟为巡官。
据夏承焘《温飞卿系年》,这两件事均发生在公元859年(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当年温庭筠四十八岁。
自长安赴隋县,当道出商山。
此诗当是温庭筠此次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
赏析首联:“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踏上遥遥征途,游子悲思故乡。
),写早晨旅店中的情景。
动征铎:震动出行的铃铛。
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铎:大铃。
“晨起”,点题“早行”。
诗人在开首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经响起了叮当的车马铃声。
这一句话极为简练概括。
从“征铎”声我们可以联想到,旅客们有的正在忙着套马,有的正在驾车向外走,热闹非凡。
“客行悲故乡”,这句虽然出自诗人之口,但代表了许多旅客的心声。
过去交通不便,身处他乡人情浅薄,总之,当时人们安土重迁,怯于远行。
“悲”字,表明客人们离家渐远、前途未卜的悲凉心情。
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晖;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