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基本知识及典型例题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4
初三语文说明文阅读练习及解析【基础知识训练】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荫庇(yìn) 吊唁(yàn) 诺诺连声(nuò) B.归泊(pò) 执拗(niǜ) 风雪载途(zài)C.蓬蒿(gāo) 栈桥(zhàn) 自怨自艾(ai) D.鞭挞(tà) 发怔(zhēng) 不屑置辩(xiào)2.下列词语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3分)A.汇聚融汇贯通宏大一弘清泉B.糜烂所向披糜托辞拖泥带水C.委屈委曲求全侍弄恃才放旷D.怡然贻笑大方撤销消声匿迹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新西游记这部电视剧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B、面对美味大餐,我们却常有味同嚼蜡....的感觉,是过于丰富的物质生活让我们的味觉麻木了吗?C、我,一个芸芸众生....,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但我有一双巧手和一颗不服输的心。
D、微博上,不同群体的表现各异:70后好为人师,制造深度话题;80后从不袖.手旁观...,参与度较高,90后则基本上是娱乐。
4.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A.据《沙县志》记载,清朝宣统年间,沙县民间的戏剧十分活跃,各个戏班竞相演出。
B.卖柿子的吆喝有繁简两种。
简的只一声“喝了蜜的大柿子。
”C.京剧雍容华美,昆曲典雅精致,越剧婉转悠扬,秦腔朴实无华,梆子戏高亢悲凉;中国的戏曲艺术博大精深,异彩纷呈。
D.传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为纪念我国著名诗人屈原而设立的。
因为屈原,人们记住了端午。
也因为端午,人们记住了屈原。
5.依次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比如青春,这个曾被我们无数次吟诵、咏叹、无数次自作多情的美丽字眼,当我们拥有它时,总不免出奇地慷慨,,一旦意识到很快就要挥手作别时,我们才蓦然醒悟:!①越是失去之后才显示出价值的东西越是珍贵②越是珍贵的东西在失去之后越显示它的价值③犹如一掷千金、挥霍无度的百万富翁④犹如百万富翁一掷千金般地挥霍无度⑤一个悲凉的时刻降临了⑥一个悲伤的时刻光临了A、②④⑤B、①③⑤C、①④⑥D、②③⑥6.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讲义编号:中考冲刺系列之说明文阅读知识梳理【知识梳理】一、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章体裁。
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类型:事物性说明文:说明事物平实说明文说明文说明对象说明文语言特点事理说明文:解说事理生动说明文三、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有两种: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四、常见的说明方法:下定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画图表、引资料五、说明的顺序:1、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
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人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
六、题型及解答技巧【内容把握】(1)本文(本段)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应试技巧:在文章(段落)的总说部分找中心句。
(2)本文(本段)从哪些方面说明…….◎应试技巧:在文章(相应段落)中找分说的几个点。
(3)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用说明方法: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举例子、打比方、列图表、引资料。
◎应试技巧:巧记:分列作下举,打列引资料说明方法的作用:(1)举例子:准确真实地说明了……(2)列数字:准确具体地说明了……(3)作比较:通过比较,更突出地说明了……(4)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加特点);(5)下定义:科学准确地指出了……事物的本质特点(6)分类别:条理清晰地说明了……(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8)引资料:具体充实地说明了……注意:书写要认真准确、不能混淆“术语”。
中考语文说明文常考题型与答题技巧(含练习题及答案)一、知识点讲解【知识点1】说明文内容要点的概括要点概括能力是深层阅读理解的前提。
说明性文章归纳概括题主要考查同学们对文章或某一段的整体感知能力,主要有四种考查形式: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或事理、概括全文或段落要点、给文章加标题、为事物下定义。
(1)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或事理,需要提取信息和整合信息两个步骤,即从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文字,把关键点提取出来整合。
提取信息时考查学生能否对信息进行迅速准确的定位和排序;整合信息时考查学生是否能够排除干扰,筛选出重要信息。
(2)概括全文或段落要点概括全文或段落要点难度稍大,要用自己的话概括。
解答这类题首先要根据各段的关键词句概括各段的大意,然后把各段的大意整合,再用简明的句子表达出来。
(3)给文章加标题(4)为事物下定义为事物下定义,即对重要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及运用“定义”的方法说明事物。
下定义要求准确、严密、语言应简明,常用的是判断句的形式,即“××是××”句式。
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根据题目的指向意义,明确在文中搜索信息的范围:有的要求筛选的信息可能只涉及几句话,也有的可能涉及一段、几段乃至全篇;有些信息,直接在筛选范围中摘录即可获取;有的信息不是直接传递的,需对一定范围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
最后将提取的内容进行优化整合,以简洁、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
【知识点2】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一)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表限定时间:已经、一直、早已、一向、渐渐等。
2、表限定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很、尤其、稍微、更加等。
3、表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等。
4、表限定数量:多、有余、很少等。
5、表限定范围:全、都、大部分、总共、少数等。
6、表频率的词语:屡次、往往、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及经典题型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红灯停”背后的科学齐月园①“红灯停,绿灯行,黄灯亮了等一等”,这是我们从小就耳熟能详的交通安全规则。
交通信号灯一直都是维护交通秩序、交通安全和畅通的重要保障。
②红绿灯的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英国中部的约克城,红绿分别代表女性的不同身份。
着红装的女性代表已婚,意为“我已经结婚,不能向我求爱”,而着绿装的女性则代表未婚,意为“小伙子向我靠拢吧”!后来由于伦敦议会大厦门前经常发生马车轧人事故,英国政府于1886年在大厦门前的马路上安装了两盏煤气标志灯,借鉴前面提到的服装颜色的差别,使用红色灯表示禁止通行,绿色灯则表示可以通过。
同一年,汽车也问世了,红绿灯作为标志灯很快流行起来。
③1912年,美国盐湖城的一名警察发明了电气信号灯。
1914年,这种信号灯出现在美国克利夫兰市的街道上。
真正意义上的红、绿、黄三色信号灯,直至1922年才出现在美国底特律市的街道上,它采用黄色信号灯作为警示信号,提醒行人和车辆谨慎行进。
④无论是火车的信号灯还是汽车的信号灯,都是用红色表示停止前进,这是为什么呢?⑤根据物理学原理,光线在通过空气传播时会发生散射,对于相同媒质来说,光线的波长越短,散射的作用就会越强,反之就会越弱。
在所有的可见光中,红光的波长最长,空气对红光的散射作用最弱,它可以传播得更远。
特别是在下雨天或大雾天,空气的透明度会大大降低,红光的这种作用就会更加明显。
⑥此外,使用红色信号灯作为停车的信号,可以使行驶中的司机在很远的地方就看见红色的信号,以便及时做好刹车准备,减速慢行。
如果司机在比较近的地方才看到停车的信号,由于车的惯性而不能及时刹车,非常危险。
同时,红色也会引起人们的视神经细胞的扩展反应,它是一种令人兴奋的扩张色,因而用红色信号灯就会更加醒目,便于提醒司机及早做好刹车等各种应急措施,从而防止事故发生。
初中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指导专题及答案一、知识梳理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都在于传播给人知识。
1.说明文分类: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
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3.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等;4.说明文语言特点:准确平实/生动形象。
二、说明文阅读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考点一: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概括说明内容常见题型:1.本文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2.简要概括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
技巧点拨:1.说明对象的特征的归纳。
①注意标题中的修饰性词语。
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巍巍中山陵》,标题中的修饰语就是说明对象的特征。
②文章的开头部分。
如《松鼠》的开头“漂亮”“驯良”“乖巧”即为说明对象的特征。
③分散在各段中,抓住最能揭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的词语进行归纳提取。
2.简要概括文章说明的主要内容。
概括方法:说明中心=说明对象+特征。
(对说明中心的概括,语言要简明扼要。
)考点二:理清说明顺序,明确文章结构常见题型:1.本文(某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2.xx段(两段)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3.本文说明的思路是怎样的?技巧点拨:说明顺序能有条有理地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
理清说明顺序的一般方法:1.认清说明对象,分析说明顺序。
事理说明文多采用逻辑顺序,事物说明文多采用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在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中都可能用到。
2.把握语言标志,“读”出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多用表时间的词语,空间顺序多用表方位的词语,逻辑顺序多用表逻辑层次的关联词。
所以,把握这些语言“标志”,可顺利地理清说明顺序。
对于题型1,我们可以根据以上方法理清说明顺序。
对于题型2,我们可用“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或者“总分关系中分说部分与前文总说部分顺序相照应(比如苏州园林》)”的句式回答。
中考总复习——说明文阅读责编:高菲考点透视考纲要求,对说明文阅读的考查主要考查学生对说明文(段)的理解、分析及综合能力。
考查内容如下:1.对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理解;2.对说明方法的辨识与理解;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4.把握说明文结构、概括语意中心;5.整体把握关键词语,重点句子、段落的含义及作用;6.体会语言的准确性及言之有序的特点。
知识讲解明确说明对象说明文是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说明事物或阐述事理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说明对象是指说明文中被介绍、说明的事物。
常见题型:直接让学生回答:“这篇文章(或文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解题思路或对策: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明确说明对象的特征常见题型1: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的特征的句子。
解题思路或对策:A.看题目 B.在首段中找 C.抓关键词句(比如:运用了说明方法的语句、中心句)常见题型2: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解题思路或对策:分析文章结构,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题型1:直接让考生回答文章或段落的说明方法。
解题思路或对策: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引资料、下定义、列图表、摹状貌、作诠释)的主要特点,然后根据文段内容分析判断。
列数字:用具体数字说明某事物特征和本质的方法。
举例子:列举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特征,解释抽象的道理或深奥的科学知识的方法。
作比较: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说明文阅读知识与技巧(附典型例题讲解)一、分类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二、说明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
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三、说明的方法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比作,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
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四、说明文的语言品析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专题16 说明文阅读(难点)专题概述和解题方法指导一、说明文的概念。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和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的一种实用文体。
二、说明文的分类。
1.根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某一事物的形体特征;事理说明文旨在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规律。
2.根据说明语言特色的不同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
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科学小品或知识小品)。
三、说明的对象。
说明对象即文章说明的话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二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篇说明文仅仅明确了说明对象是不够的,还要进一步理解说明文的内容。
重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是分析一篇说明文的关键所在,只有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深入地理解说明对象,以此为突破口,进而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中心内容等。
四、说明顺序。
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1.时间顺序,即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事物的发展变化、生长过程常用这种顺序,例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
时间顺序包括程序顺序,例如介绍某种东西的制作过程。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在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从外到内、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四周到中央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
诸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多用这种顺序,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
3.逻辑顺序,即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解说。
具体表现在:①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
②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
③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
④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
⑤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
⑥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等。
一般来说,事例说明文都会用到逻辑顺序,且在一篇文章甚至一个段落里,会用到多种顺序,包括各种逻辑顺序。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常考知识点及答题模板011.说明文的类型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
按说明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如:《鲸》)和事理说明文(如:《只有一个地球》)。
按语言特点的不同,可以分为平实说明文和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如文笔优美的布封的《松鼠》)。
2.说明的对象及特征说明对象是指在文中集中介绍的事物。
说明对象的特征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抓住了才能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一篇文章或一个文段中,往往用一句话、几句话的形式将事物的特征介绍得明明白白。
3.说明的顺序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程序顺序是时间顺序的一种)、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4.说明的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下定义、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列数据、画图表、作诠释、摹状貌、引资料等。
A.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常会出现“比如”、 “例如”、 “如”等字样。
B.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如《鲸》一文中,“鲸总得来说分两类”一句便是典型的分类说明的标志。
C.列数据: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它往往通过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点,从数量上给人以具体、准确的印象。
但要注意,并非文中出现的数字都属于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关键是看它是否是在说明事物的特征。
与事物特征无关的数字的出现,不能看作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D.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
说明文典型例题解题思路一、【题型类别】说明文中特殊题型(表达效果类)解题思路:(1)这是说明文中类似记叙文的考点,关注句子本身就可以。
(2)看出句子形式上的特点,如修辞等。
(3)读出句子用这种形式上的特点想强调什么内容。
(4)整句话读完,看看解说的意思有没有完整。
例题:宝山二模《人类的身高为何不会永远上长》16.“于是,这些巨人便会被自己的体重压得举步维艰,甚至筋骨断裂,哪里还谈得上拔山举鼎,力扫千军呢?”该句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巨人根本无法拔山举鼎,力扫千军。
突出了巨人被自己的体重压迫的程度极深。
二、【题型类别】说明文的过渡句1、解题思路:(1)看一下有没有承接上文的作用(某一事物的特点,现象)(2)引出下文2、例题:青浦区二模卷《深坑酒店》深坑酒店的主体建筑依悬崖建造,整体是向内凹的弧形,因此它使用的钢结构构件全是弯的,施工变形大,定位也困难。
为此,工程师们_____________;然后,___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__。
(1):配合以精准的全站仪定位控制,将这些“七扭八歪”的构件调教的服服帖帖(2):经过了大量的模拟计算分析,精准地控制了结构在安装过程中产生的应力和形变量(3):将施工划分成了十个流水段,通过巧妙的控制安装和浇筑顺序,利用中心找平衡答案:(2)(3)(1)三、【题型类别】说明文某材料能否删去/是否多余解题思路:(1)概括某材料在文中的意思(2)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3)……地说明了……(4)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例题:普陀区二模卷《了解再生纸》17.有人认为第6段两处划线句语意重复,可删除其中一句。
请你谈谈看法。
“每回收1吨废纸,可以用来制造再生纸0.85吨,相当于少用木材3立方米,化工原料0.3吨”“每利用1吨废纸,可节省电力600度,标准煤1.2吨,水100立方米”答案: 不重复。
说明文知识点及例题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它通过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进行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有所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
一、说明文的特点1、内容的科学性说明文的内容必须真实准确,以确凿的材料为依据,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特征、本质及规律,具有严密的科学性。
2、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文要求语言准确无误,不能夸大或缩小,不能含糊其辞,要恰如其分地表达事物的本来面目。
3、结构的条理性说明文的结构要有条理,一般按照事物的内在逻辑关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
常见的结构形式有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4、说明的客观性说明文对事物的说明是客观的,不带有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
二、说明文的分类1、事物说明文事物说明文旨在介绍具体的事物,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
2、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着重阐释事物的本质、规律、原理等抽象事理,如《大自然的语言》《奇妙的克隆》等。
三、说明方法1、举例子通过列举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事例来说明事物特征。
例如:“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
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丰台区的卢沟桥。
”通过列举赵州桥和卢沟桥,具体地说明了我国石拱桥的特点。
2、列数字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征。
比如:“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 米,两端宽 96 米,中部略窄,宽 9 米。
”准确地说明了赵州桥的规模。
3、作比较将两种类别相同或不同的事物、现象加以比较来说明事物特征。
例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通过将卢沟桥与两岸河堤进行比较,突出了卢沟桥的坚固。
4、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如:“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把石拱桥的桥洞比作虹,形象地说明了石拱桥的外形特点。
说明文典型例题解题思路一、【题型类别】说明文中特殊题型(表达效果类)解题思路:(1)这是说明文中类似记叙文的考点,关注句子本身就可以。
(2)看出句子形式上的特点,如修辞等。
(3)读出句子用这种形式上的特点想强调什么内容。
(4)整句话读完,看看解说的意思有没有完整。
例题:宝山二模《人类的身高为何不会永远上长》16.“于是,这些巨人便会被自己的体重压得举步维艰,甚至筋骨断裂,哪里还谈得上拔山举鼎,力扫千军呢?”该句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巨人根本无法拔山举鼎,力扫千军。
突出了巨人被自己的体重压迫的程度极深。
二、【题型类别】说明文的过渡句1、解题思路:(1)看一下有没有承接上文的作用(某一事物的特点,现象)(2)引出下文2、例题:青浦区二模卷《深坑酒店》深坑酒店的主体建筑依悬崖建造,整体是向内凹的弧形,因此它使用的钢结构构件全是弯的,施工变形大,定位也困难。
为此,工程师们_____________;然后,___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__。
(1):配合以精准的全站仪定位控制,将这些“七扭八歪”的构件调教的服服帖帖(2):经过了大量的模拟计算分析,精准地控制了结构在安装过程中产生的应力和形变量(3):将施工划分成了十个流水段,通过巧妙的控制安装和浇筑顺序,利用中心找平衡答案:(2)(3)(1)三、【题型类别】说明文某材料能否删去/是否多余解题思路:(1)概括某材料在文中的意思(2)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3)……地说明了……(4)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例题:普陀区二模卷《了解再生纸》17.有人认为第6段两处划线句语意重复,可删除其中一句。
请你谈谈看法。
“每回收1吨废纸,可以用来制造再生纸0.85吨,相当于少用木材3立方米,化工原料0.3吨”“每利用1吨废纸,可节省电力600度,标准煤1.2吨,水100立方米”答案: 不重复。
中考语文复习:说明文标题、句段作用和练习(含答案)一、说明文标题作用【提问方式】:1.文章以......为题,有什么作用?2.为什么以.......为题?谈谈你的理解。
3.你认为文章标题好在哪里?4.请你拟标题。
5.标题的含义:分析具体含义,有的还要答出表达情感,尤其是形象生动的说明文。
【技巧点拨】:1.点明说明对象或说明的内容。
2.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
3.运用修辞,一般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作用是生动形象(说明说明对象......的特征)。
4.(修辞、设悬、新颖......)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
分类回答:内容上+表达上即:1)、内容上,点明说明对象是XX,说明对象的XX特征(有些题目只有说明对象),揭示说明内容。
2)、表达上,运用了XX(具体分析其作用)。
套话:以此为题形象生动,新颖别致,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吸引读者的原因可能存在以下情况: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或化用诗句、成语等,生动、新颖、别致。
运用问句的形式(设问、疑问句;含“为什么”、“什么”“为何”“?”等词语、符号)设置悬念。
话题新鲜奇特,超出人们认知常识。
引用热门话题,贴近生活。
比如“低碳生活”“世博会”等。
❉注意事项:①一篇文章的标题不一定能涵盖所有这四个作用,所以在答题的时候,切记不要盲目罗列,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答题时,不要只简单地罗列四句作用,而应该联系具体的说明内容,以及标题运用的手法进行分析,否则只有空洞的套话,会导致严重失分。
【答题规范】:内容上:点明说明对象是......,(说明了......的特征,)揭示了说明内容。
表达上:运用......。
(一般是修辞手法,并具体分析作用)以此为题生动形象,新颖别致,吸引读者(修辞、问句、热门话题),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另:请给文章拟题目:根据对标题作用的理解,考生在拟定文章标题时应当做到以下几点:A、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小标题概括的部分内容);B、理解作者的感情,把握文章主旨;C、找文章的线索,包括核心人物、核心物件、核心事件等;D、注意文章开头、结尾中点明主旨的句子;E、说明文注意过渡句、每段的中心句、关键词;F、标题语言力求简洁、生动、新颖;【例题01】下面的标题有什么样的作用?1.《中国红为什么这样红》:①内容上,点明了说明対象中国红,说明为什么中国红适合喜庆:揭示了说明内容;②表达上,以设问句的形式,设置了念,吸引读者阅读文章。
中考说明文阅读训练(一)气候变化影响水资源①水资源是指可以不断更新、具有一定数量及可用质量、能直接使用的淡水。
②淡水资源都来自大气降水。
江、河、湖、水库中的水来自大气降水,地下水和土壤中的水分也依赖于大气降水,甚至冰咱和永久雪盖也源自千万年前的大气降水。
因此,尽管某一地区的水资源与气候、土壤、植被、地貌、地质等多种自然因素有关,但最终还是气候起决定性的作用。
③气候变化将引起降水的地区、时间以及年际之间更加不平衡,将会使许多已经受到水资源胁迫的国家更加困难。
由于水温升高,一般来说水质也会下降。
气候变化对水短缺、水质量以及洪灾和旱灾的频度和强度的影响,都对水资源管理和洪水管理带来更大的挑战。
管理较差的水系统在气候变化带来负面影响的时候,表现得最为脆弱。
④我国的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量的26%,居世界第109位,中国属于人均水资源最少的13个贫水国家之一。
中国的水资源分布也极不平衡。
南方水多经常闹水灾,北方水少经常闹旱灾。
由于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洪水径流量约占年径流量的2/3,虽然现有的8万座水库有一定的蓄洪作用,但大部分洪水没有被利用就奔向了大海。
⑤我国水资源的这些特点决定了我们更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有关研究表明,全球性的气候变暖将会使我国天然河流的年径流量整体减少。
特别是淮河及其以北地区的变化幅度较大,其中辽河流域变化幅度最大,黄河上游次之,松花江最小。
⑥气候变化还会使我国各流域年平均蒸发量增大,其中黄河及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可以增加15%左右。
因而,随着径流量减少,蒸发量增多,气候变化将加大我国水资源的不稳定和更加突出的供需矛盾。
⑦为应对气候变化对我国水资源的不利影响,重要的是充分、合理地利用水资源,增强节水措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保护好雪山、冰川、湿地、河流、湖泊、森林、草原,让水资源在健康的生态中持久保存,永续利用。
1、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第②段中“因此”的“此”所指代的内容是什么?3、请简要概括我国水资源的特点。
七年级语文说明文阅读知识考点、答题模板、巩固练习及参考答案说明文阅读【知识沉淀】一、含义说明文,就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给人以知识的文章。
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的解说,或对抽象真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有所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
二、分类1、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一般为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
例如《南州六月荔枝丹》。
2、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一般为抽象事物,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例如:《人类的语言》、《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三、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引资料。
四、说明的语言说明文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生动的说明文平实的说明文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语1、内容的科学性说明文的内容必须真实准确,以确凿的材料为依据,如实反映客观事物的特征、本质及规律,具有严密的科学性。
2、结构的条理性事物和事理有时往往是比较复杂的,为了给读者以明确的认识,说明其特征时必段有一定的条理和顺序。
3、语言的准确性说明文的实性性很强,语言表达“失之毫厘”,其结果就会“谬之千里”所以说明文语言要求准确无误。
五、说明的顺序1、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
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2、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关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说明文阅读一、说明文分类1. 事物说明文:标题是名词性的,一般是说明事物的,是事(实)物性说明文。
2. 事理说明文:用“……方法”等抽象名词作标题多是事理性的说明文。
标题是动词性的,往往是说明事物的发展过程、操作过程或事理的,也是事理性的说明文。
标题中带有疑问性的,常常是解释原因,也是说明事理的,是事理性的说明文。
二、常考考点及解题思路考点一:说明对象要弄清说明对象,一般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入手。
要弄清说明对象,还可以从文章的写作内容入手。
注:(1)说明对象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绝不是一个句子)(2)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
(3)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
(4)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
答题格式: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 。
考点二: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打比方、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摹状貌、引资料、列图表答题格式:(1)明确说明方法(2)解释说明方法是如何运用的(3)说明了……的……特点(4)说明效果(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使说明更有说服力等等)考点三:说明文语言特点(生动性、准确性)考法一:加点字有什么表达效果?(1)解释加点字的意思(2)解释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3)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考法二:加点字能否删去/替换?(1)不能(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3)解释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4)删去/替换意思就变成……,不符合事实/逻辑(5)所以不能删去/替换,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准确性考点四:说明顺序时间顺序:即按照时间的先后说明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
时间顺序通常包括从去年到今年、从昨天到今天、从早晨到晚上等。
空间顺序:空间顺序:即以空间方位的转换为顺序来介绍事物。
空间顺序通常包括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从里到外等。
逻辑顺序:即依照事物各部分间的逻辑关系安排写作的顺序。
从整体到部分、从原因到结果、从特点到用途、从主要到次要、从概括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等。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
基本知识及典型例题
一、说明文基本知识
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
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二. 阅读技巧
(一)说明文阅读一般涉及11种题型:
1、考查说明对象:
答题技法:其一,要看懂题目,不少说明文题目本身就表示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
其二,抓住首括句和中心句。
说明文往往需要运用首括句和中心句来提示说明重点,包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反之,如果需要为说明文的语段加一个标题,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标题。
回答时形成一个短语:本文介绍了……的……(对象加特征)。
例:《看云识天气》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2、考察说明事物的特征:
答题技法: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
例:《中国石拱桥》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3、说明方法及作用:
①举例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这种说明方法叫举例子。
如《大自然的语言》中“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下面是一个例子。
”
作用: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作比较:即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有外在或内在联系的事物相比较,来说明事物的特
征。
比较能使抽象变得具体,深奥变得通俗。
作用: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③列数字:即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明事物的特征。
运用数字说明,显得醒目具体,也更
有说服力。
如《旅鼠之谜》中通过一系列的数字:7窝、每窝12只、50万只,具体说明
了旅鼠繁殖能力强。
作用: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例题:分析下列句子中的说明方法(注意语言表述的规范性)
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
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由总到分(或由分而总)、由主而次、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个别到一般(或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或由局部到具体)等。
说明建筑物、景点等通常按照空间顺序说明。
介绍事物各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时,往往采用时间顺序。
介绍抽象事理时,则往往需要采用逻辑顺序。
近几年说明文选段多为科技类说明文,此类说明文一般是事理说明文居多,故多用逻辑顺序。
5、段意概括:
句式:说明了……介绍了……
方法:找中心句;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认真提炼。
6、“这样”的指代义:指代上文距其最近的一句或几句内容。
7、段落语句顺序:
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
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向沙漠进军》5、6段照应上文游击战、阵地战顺序。
总分关系中分说部分与前文总说部分顺序相照应。
《看云识天气》
8、语言准确性:
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
(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
(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
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10、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对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
技法:认真仔细阅读原文,一般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
(例:“死海之变”中“死海已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地质变化?
答:(1)海水水体的分层结构消失(2)海水中的硫化氢消失(3)盐的沉积增多。
11、发散创新:近几年,开放性试题以它答案的多元性和不唯一性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
综合各地开放型试题我们可以看出。
这类试题大概从以下方面考查:
(1)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
(2)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
(3)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自己的认识。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性的推断和大胆想象。
(5)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
(6)对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拟写警示性标语、建议、广告等。
这种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
考查的是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情况。
做好这类题首先要让学生对所给材料有准确地把握,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再迁移到文段中来。
开放性试题,虽然没有规定唯一的答案,可以各抒己见。
但在答题时要从三个角度作答:(1)是就材料回答问题。
不一定按标准答案作答,意思答对就给满分;
(2)是阅读材料后受到的启示、感想。
这样的答案也是具有个性化的;
(3)是从材料出发,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
或扩散联想到其它方面。
总之。
这类试题在训练理解能力的同时。
训练表达能力,对答案的表述不能只靠一个符号或一个词语来完成,要写成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
在答题的同时有助于增加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扩大学生独立发表见解的余地,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二)对说明对象的把握。
看题目、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
如果是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既是说明对象。
如果是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则是对象加特征,答案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
如:《看云识天气》,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考察对说明事物特征的把握。
答题技巧:尽量从原文中找原句作答,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
如《中国石拱桥》中关于它的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三)说明文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是一篇生动地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情、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
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答题的规范性格式如下:
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四)说明语段的作用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
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