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话语: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斯·韦伯的不同境遇透视
- 格式:pdf
- 大小:256.09 KB
- 文档页数:4
209美眉 2023.01下教研与美育观点交流对马克斯·韦伯的现代性理论的审视冯炜(湖南科技大学,湖南 湘潭 411100)马克斯·韦伯曾说:“我们这个时代,因为它所独有的理性化和理智化,最主要的是因为世界己被除魅,它的命运便是,那些最高贵的价值,己从公共生活中销声匿迹,它们或者遁入神秘生活的超验领域,或者走入了个人之间的直接的私人交往的友爱之中。
”在当下时代,社会的发展陷入自由与理性交织的矛盾,对人的终极意义的思考却深陷“铁笼”之中,工具理性不断蚕食价值理性的世袭领地。
如何摆脱这一窘迫而焦灼的局面成为时代的命题。
因此,审视马克斯·韦伯的现代性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文明中的进步与危机,摆脱无意义的官僚体制与理性的狡黠,更好地追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一、世界的祛魅“祛魅”一词该作何理解,德国诗人席勒在他的《希腊的群神》一诗中首次提出这一概念。
在他的诗中,神话中的诸神管控世间万物,世界因爱而美,万物彰显神迹。
但当基督上帝成为唯一神后,神迹消退,人类迷茫,美丽的世界变得无情。
而马克斯·韦伯所说的“世界的祛魅”,可以认为是对世界祛除了魅惑性、神秘性。
他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认为 “祛魅”是指一种把对人的终极关怀从世界中排除出去,并使世界理性化的过程。
世俗化的理解认为“祛魅”就是人们不信宗教,但实际上,真实历史要比这个复杂一些。
我们传统社会习惯性将“宗教”和“迷信”当成一个概念。
但在西方的历史发展中,宗教和迷信有这明显的界限。
对应到理性化的发展过程,祛魅其实分为两步,首先针对迷信,在针对宗教。
韦伯认为祛魅的第一个阶段叫“宗教的理性化”,我们必须要驱逐原始宗教当中的各种巫术,用哲学高呼的理性来论证宗教的合理性,论证它的救赎意义,让宗教理性走到理性思辨的道路上来。
在这个哲学的批判过程里,祛魅没有让宗教消失,而是让宗教获得了理性化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目的合理性价值合理性现代性论文摘要:马克斯·韦伯主要从社会、文化以及个人三方面阐述了西方理性主义的表现形式。
他将合理性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目的合理性,另一种是价值合理性。
马克斯·韦伯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在文化、社会以及人们头脑中价值合理性占据着主导地位,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之后,价值合理性逐渐衰落,目的合理性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马克思·韦伯的合理性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探讨现代性的重要资源之一。
马克斯·韦伯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是古典社会学家中第一个以合理性概念为工具分析资本主义现代化演进过程及其本质的理论家。
他的合理性理论影响了卢卡奇、霍克海默、阿多诺、哈贝马斯等几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
哈贝马斯曾坦言:“从理论的发展史来说,马克斯·韦伯是我理论的出发点。
”…韦伯的合理性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学术与政治》、《经济与社会》等著作中。
在这些著作中,韦伯描述了合理性的种种表现,阐明了合理性的概念,以合理性概念为解剖刀,对现代社会做出了精神文化特征上的诊断。
一、西方理性主义的表现形式韦伯是一位著作等身、学识渊博的思想家,他一生兴趣广泛,在宗教、社会学、哲学、文化等领域的研究都颇有建树。
回顾韦伯一生的学术研究,我们可以发现,他穷其心力思考的是这样一个中心问题:为什么在欧洲之外,“科学、艺术、国家以及经济都没有走上西方所特有的发展道路”。
韦伯认为,这是因为西方特有一种理性主义,这种理性主义在东方是没有的。
韦伯列举了现代自然科学、面向市场的文学作品、科学的法律学说、现代国家机关、资本主义的经济伦理等大量现象,来说明西方的理性主义。
他将西方理性主义的表现形式主要概括为社会、文化以及个人三方面。
关于社会的理性化,哈贝马斯曾指出,韦伯从理性化的角度所描述的不仅是西方文化世俗化的过程,而且更主要的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
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新的社会结构的标志是,围绕着资本主义企业和官僚国家机器这样的组织核心形成的、功能上互相结合的两大系统走向了分化。
论马克斯·韦伯与卡尔·马克思的分道扬镳论马克斯·韦伯与卡尔·马克思的分道扬镳-----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有感一、问题的提出《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成书于1904~1905年,这个时期卡尔·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已经盛行于西欧资本主义国家。
可是,韦伯却对资本主义为何能够创造出巨大财富作出了全新的诠释。
他们对资本主义的发展看法有何不同呢?这种不同背后隐藏着什么呢?下面我将对这两个要点作出论述。
二、韦伯与马克思的分歧:(一)分歧一:上层建筑与经济状况的关系韦伯指出,在任何一个宗教成分混杂的国家,通过观察就可以发现:“工商界领导人、资本占有者、近代企业中的高级技术工人、尤其受过高等技术培训和商业培训的管理人员,绝大多数都是新教徒。
”1[1]为何有这种现象呢?通过对比分析(主要是天主教与新教),韦伯认为只能从其纯粹的宗教品性中寻找。
正是这种纯粹的宗教品行对资本主义精神有着深远的影响。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对拥有资本主义精神的人可以简单概括为:“钱,在他来说,只要能赚,他就想赚。
”2[2]个人对天职负有责任是资产阶级文化的根本基础。
在论述天职观念与资本主义经济的关系时,出现了与马克思的第一个分歧:按照历史唯物论的观点,上层建筑是经济状况的反映,在这里可以表述为,资本主义精神中的天职观念是资本主义经济状况的反映。
可是,韦伯却有自己的看法,他列举了一个事实:“在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出生地(马萨诸塞),资本主义精神(就我们所赋予它1[1]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等译,三联书店出版社,1987年,第23页。
2[2]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陈维纲等译,三联书店出版社,的意义而言)无疑在资本主义秩序出现以前就已存在。
”3[3]另外,“位于新英格兰的各殖民地则是由于宗教方面的原因有传道士、神学院毕业生在一些小商人、工匠以及自耕农的帮助下建立起来的。
论韦伯的现代性思想毕天云[关键词] 韦伯;现代性;理性化;马克思;哈贝马斯[摘要] 现代性是社会学的中心主题,韦伯是一位现代性理论家。
本文分析了韦伯关于现代性的基本特征、现代性的展开过程和现代性的命运等思想,并与马克思、哈贝马斯的现代性思想进行了简要的比较,最后讨论了韦伯现代性思想的意义。
众所周知,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最早产生在欧洲(确切地说是西欧)并非出于偶然,它既是欧洲社会思想发展的结果,更是欧洲社会现代化的产物。
社会现代化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现代性不断孕育、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以现代社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社会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与现代性问题结下了不解之缘,以至于我们可以说,现代性问题是贯穿社会学发展的一根“红线”,现代性问题是社会学的中心主题。
当今国际知名的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早在1971年出版的《资本主义与现代社会理论:马克思·涂尔干·韦伯》一书中就指出:“马克思、涂尔干与韦伯的社会学观点,皆根植于他们对现代社会形式之基本结构与发展趋向的不同观念上。
”[1]英国的另一位社会学家尼格尔·多德在1999年出版的《社会理论与现代性》一书中,以“现代性”为主题线索,介绍和评析了“古典社会理论”、“现代社会理论”和“后现代社会理论”中有代表性的十五位社会学家的现代性思想。
[2]韦伯,作为古典社会学的三个大家之一,他的研究视野当然不可能(事实上也没有)“游离”于社会学的“中心主题”之外。
特纳(Bryan S. Turner)认为:韦伯是“一位现代性理论家”,“理解韦伯对其事业的看法的最佳方式,是将其看作对现代性性质的孜孜探求。
”[3]目前,现代性和后现代性问题在学术界炒得沸沸扬扬,要理解和把握现代性的真谛,最好的途径之一就是“返回古典”,看看讨论现代性问题的“祖师爷”们“说过些什么”,后人从中能“得到些什么”,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韦伯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思想家,在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中,现代性思想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韦伯】现代性话语: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斯·韦伯的不同境遇透视古典社会学理论2010-12-23 11:00:06 阅读4 评论0 字号:大中小现代性话语: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斯·韦伯的不同境遇透视岳梁摘要:在全球化竞争与发展和中国迅速走向全球与现代化的历史语境中考察马克思和韦伯的现代性话语时,我们发现了一个极为不公平的现象,这就是:关于现代性话语的皇冠属于马克斯·韦伯,而于具有原创性地位的卡尔·马克思无缘。
本文从四个方面分析了马克思与韦伯在现代性话语中不同境遇的原因,认为当时人和后来人不仅误读了马克思,而且有意歪曲和肢解了马克思的理论体系,这是造成马克思关于现代性话语缺场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现代性现代化马克思韦伯不同的境遇透视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地球上的一切似乎都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特别是所谓的后现代已经是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
在这样的背景下,到处充满着后现代发展的话语是不奇怪的。
但是,不管人们多么热衷于发展的全球化转向、发展含义的转向与发展模式的转向的时代话语,有一个我们认为是非常重要的话语是绕不过去的,这就是现代性和现代化问题。
但奇怪的是,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只要人们一提到现代性和现代化问题,必然追述到马克斯·韦伯,不少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学术界,认为没有马克斯·韦伯的理论就不会有中国的五四运动;“在现实和未来的时代里,德国也好,各国也好,社会科学任何一个领域的学者,都能够从韦伯那里汲取营养、获得灵感、寻求思想和方法论资源,找到研究的出发点。
”[1](p.2)当今没有人或很少有人把现代性和现代化问题追述到马克思。
这是极为不公平的,也是极为不客观的。
马克思是千年伟人,按照法国著名思想家雅克·德里达的话说:“对社会的无情的批判精神”与“对未来的强烈的憧憬”是马克思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遗产,这样的世纪伟人如果没有涉及时代的核心问题和主旋律那是不可思议的。
对马克思和韦伯社会分层理论的比较作者:张方旭来源:《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28期摘要马克思和韦伯是社会分层理论的重要奠基人,这之后的绝大多数社会分层理论家所作的努力只不过是或者重构或者拒绝他们的社会分层思想。
通过梳理马克思和韦伯的社会学相关思想,比较他们的在社会分层理论在观察视角、方法论,分析的原则等方面不同。
关键词社会分层批判主义人文主义作者简介:张方旭,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系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1)10-139-02最早关于社会不平等问题的探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八百年的希伯来先知,如阿莫斯(Amos),弥迦(Micah)和以赛亚(Isaiah)等人。
19世纪中后期,马克思(Karl Max)和韦伯(Max Weber)关于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的研究,使得原先零散的有关不平等问题的社会思想逐渐明晰和系统,并以此奠定了社会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社会分层理论的基本雏形。
一、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一)马克思社会分层理论的基础马克思关于社会分层的理论研究根植于其庞杂的理论体系,纵观其整个理论体系,会发现关键词就在于:“批判”和“唯物史观”。
因此,可以认为,马克思整个理论体系都是在批判视角下以唯物史观为切入点进行的阐述。
马克思一生致力于“批判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强有力思想武器的构建。
对于马克思来说,理论就是用于批判和革命的,而理论家则不能站在维护社会稳定的前提上来观察社会,而必须找到社会矛盾的根源,对社会进行大规模的“革命性”改造。
马克思创立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在其理论体系总占据着近乎“方法论”的重要位置。
在马克思看来,任何社会现象只有置于历史进程中才能够确定它们的性质与意义,才能够把握它们的产生、变化和发展。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则在于,把人类历史视为物质生产活动的历史,人类社会的一切存在与现象都基于这个基础。
(二)马克思社会分层理论的特征正是由于唯物史观和批判视角在马克思理论中的基础性地位,所以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表现出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第一,片面强调社会分层的负面影响。
2015马克思主义阶级观与韦伯社会分层理论的比较李海涛*【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与韦伯社会分层理论为社会层级研究提供了两种不同分析范式。
它们在理论性质、分层标准和意义背景上都存在诸多不同,并且具有不同的理论解释力和判断力。
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在从动态方面解释大型历史事件和社会变迁上具有优势,而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在解释静态的社会分层格局和个体地位方面显得更胜一筹。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阶级观韦伯社会分层理论比较政治学人是社会和政治活动的主体。
在一个共同体中,不同的人由于掌握资源的不同而居于不同的层级,对资源标准的确定以及对社会层级的划分向来是政治社会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
就理论形态来说,在对社会分层这一领域进行研究的各种理论中,马克思和韦伯的研究具有标识性意义,他们的基本范式和核心观点之间具有某些相似的成分,同时也存在许多重要的分歧,这些分歧造成了后来各种“阶级分析”和“社会分层研究”的分野。
按照《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的说法,两位大师有关分层的理论构成这一领域研究中的两个极点,“可以设想各种阶级理论是沿着一*李海涛,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教研部科学社会主义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条连续线排列的。
这一连线的两极完全可以视为由马克思和韦伯的经典理论分别占据”①。
一马克思主义阶级观阶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如同商品这一概念包含人类经济活动的核心内容一样,阶级这一概念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研究中也包含人类政治活动的核心内容。
阶级、阶级差别和阶级对抗首先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特定的生产方式以及由此决定的物质关系的体现,而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对人类政治生活的研究不能脱离对经济生活的研究,从经济社会的深层本质来透视政治是马克思主义对政治研究的重要贡献。
可以说,在经济与政治之间建立联系的基本概念就是阶级。
1.阶级是历史发展的产物阶级是一个历史的范畴,相对于人类的生存而言,阶级的存在不过是一个短暂的现象。
现代性批判的问题域:韦伯与马克思作者:唐爱军来源:《理论与现代化》2011年第05期摘要:本文把“现代性批判”界定为韦伯与马克思共同面对的问题域。
韦伯以“理性化”切入到现代性的揭示与诊断中,立足于理性化的两种逻辑展开现代性悖论的阐释;马克思通过“异化”来揭示现代性悖谬,将“异化劳动”领会为现代性困境的“本质性一度”,并对异化劳动的经济学话语和哲学话语实现批判,由此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体现为一种“双重批判”。
文章最后对两人的现代性批判思想的同与异进行了简单的总结。
关键词:韦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性化;异化劳动中图分类号:B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02(2011)05-0011-07本文把“现代性批判”界定为韦伯与马克思共同面对的问题域。
韦伯以“理性化”概念切入到现代性诊断与批判之中,立足于理性化的两种逻辑,在文化一世界观层面和社会-制度层面做出了“意义丧失”和“自由丧失”的时代诊断。
马克思通过“异化”概念来揭示现代性悖论,将“异化劳动”阐释为现代性问题的“本质性-度”,指出了它有经济学和哲学两种话语。
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就表现为对国民经济学和现代形而上学的“双重批判”。
一理性化是韦伯现代性理论的“总命题”,也是其现代性诊断与批判的理论基础。
我们认为,韦伯的理性化存在两种逻辑:一为文化-世界观的理性化;二为社会-制度的理性化。
理性化的吊诡(paradoxes ofrationality)在理性化的两种逻辑中都体现出来并有所不同。
第一种逻辑反映的是,客观理性与主观理性、总体理性与片面理性之间的矛盾,呈现出来的是理性的相对化与主观化。
理性本身分解为多元的价值领域,从而毁灭了其自身的普遍性,价值多元论由此产生。
第二种逻辑指的是形式理性与实质理性、目的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的矛盾。
理性内部发生分裂,内涵出现变化。
理性化内部充满了手段与目的、工具与价值、权力与自治、奴役与解放之间的紧张,并且不断演化为前者对后者的支配与统治。
(A《公民文化》)为政治文化研究提供了基本概念和(ABCD)被看作政治文化研究的典型案例。
(ABCD)构成了代议制民主理论的主要思想来源。
(ABCD)制度安排构成了代议制民主理论实践基础。
(A布坎南D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中认为“现代性孕育着稳定,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
(A代议制)民主理论是现代民主的主流理论,也是现(A道德)政治观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德。
(A法国)在18世纪大革命时开始承认秘密投票。
(A法国D意大利)是多党制的典型。
(A精英民主)“人民统治”转化为“精英统治”的表现。
(A宽容D理性)精神是现代政治文明的精神实质。
(A理想主义)途径可以把我们引向“民主就是人民的。
(A罗尔斯)认为,处于当代这种深刻的理性多元主义(A新闻舆论)被公认为是一种能够有效地监督和防止(A政治思想B政治意识形态)可以看作是一个国家(A政治正义观)是政治合法性的最根本的基础,。
(A自由主义)被认为是工业化国家的意识形态(A自由主义)是西方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
(B 米瑟斯)在《自由与繁荣的国度》中指出:(B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核心原则。
(B公民监督)是一种对国家管理的最直接、最广泛。
(B利益)的存在形成了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由。
(B孟德斯鸠)精辟地论述道:“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B能力素质)是政治权力得以形成和保持的基础。
(B能力素质)是政治权力主观构成要素中最为基本的(B潘恩)指出:在专制政府中国王便是法律,同样地(B无政府主义)是一种反对权威崇尚自由的意识形。
(B选举权C罢免权)是民主得以保障和保存的基础(B中产阶级)是天生的民主派。
(C阶级性)是政府的灵魂。
(C利益)的内在矛盾特性决定了公共权力和公民权利(C卢梭)指出“人民的力量只有集中起来才能行动,(C契约)观念意味着政府在治理过程中不是一个权威(C现实主义)方案是“法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C现实主义)方案是“人治”社会的政治设计思路。
浅析韦伯与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摘要】本文将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来浅析韦伯与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
在将对韦伯与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进行简要介绍。
正文部分将分别探讨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以及两者的异同点比较、应用和影响。
在将总结韦伯与马克思社会分层理论的现实意义,并探讨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通过本文的分析,读者将能够深入了解韦伯与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并探讨其在现实社会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关键词】韦伯、马克思、社会分层理论、异同点比较、应用、影响、现实意义、进一步研究、总结。
1. 引言1.1 韦伯与马克思社会分层理论简介韦伯与马克思是两位重要的社会学家,他们对社会分层理论都有着独特的见解。
韦伯强调了社会的多元性,认为社会分层是由多种不同的因素组成的,如权力、财富、社会地位等。
他提出了三种主要的社会阶层:贵族阶层、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
而马克思则着重于社会的经济结构,认为社会的分层主要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即资本家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
他强调了阶级斗争的重要性,并预言了无产阶级最终会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尽管韦伯和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有着不同的侧重点,但它们都对我们理解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韦伯与马克思的社会分层理论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为社会政策的制定和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支持。
在当今世界,社会分层问题依然严峻,我们有必要深入探讨和借鉴这两位社会学家的思想,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和发展路径。
2. 正文2.1 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包括三大类:财产阶级、身份阶级和政治权力阶级。
财产阶级是指那些依靠财富和资产积累而形成的社会上层阶级,他们通常享有较高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
身份阶级是指那些通过社会地位和身份认同而形成的阶级,包括行业、职业、教育等因素。
政治权力阶级是指那些通过政治力量和权力手段控制社会资源和生产关系的阶级。
韦伯认为,社会分层是由不同的社会资源、权力和地位决定的。
马克思、韦伯现代性思想的基本内涵及其比较研究马克思、韦伯是现代社会理论的两大重要思想家,他们对现代性的理解和解释对后来的社会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马克思、韦伯现代性思想的基本内涵入手,展开比较研究,并通过5个例子证明两位思想家在现代性理论方面的差异与共通之处。
一、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作为世界著名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理论家,马克思对现代性的研究和思考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深度。
马克思认为,现代性是社会历史进程中的一种特定阶段,是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工人阶级斗争的产物。
在马克思看来,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可以总结成以下几个方面:1. 资本主义经济模式马克思认为,现代性的出现与资本主义经济模式的兴起密切相关。
在这种经济模式下,市场成为最重要的运转机制,资本家通过始终追求利润最大化来不断扩充自己的资本积累,从而引发了商品生产、劳动分工和机械化生产的高度发展。
但是,这种经济模式也带来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的矛盾和冲突,因此也促进了工人阶级的崛起。
2. 技术和生产力的进步现代性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和生产力的进步,这也是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兴起的必要条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机械化生产的普及,劳动力得到了充分解放,人们的时间和空间离散化、分散化,从而形成了现代性的一部分特殊结构。
但是,技术和生产力的进步也导致人类面临生态环境的改变和破坏,这也是现代性带来的负面影响之一。
3. 劳动分工和社会等级化在现代性的语境下,劳动分工和社会等级化成为了不可避免的趋势。
从职业分工到社会分工,从机械化生产到人的疏离,现代性的劳动分工与社会等级化无处不在。
这种趋势对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影响是深远的,使得个体将自己的能力、价值和身份归属于某一个特定的范畴中。
二、韦伯的现代性思想与马克思不同的是,韦伯并不将现代性简单地归结为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和技术进步的结果,他认为现代性既是一种价值取向,又是一种文化趋势。
马克思韦伯马克思韦伯马克斯·韦伯(1864-1920),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政治学家,社会理论家,也是现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思想家,社会学创立以来最伟大的社会学家之一。
公认的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之一(其他二者为卡尔·马克思(Karl Marx)与爱米尔·杜尔凯姆(Durkheim),早期流行的另一说为马克斯·韦伯,埃米尔·迪尔凯姆,格奥尔格·齐美尔)。
其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他的成就开创了比较社会学、理解社会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指出了理性对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系统的阐释了东西方宗教伦理差异对于社会现代性以及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他和迪尔凯姆被认为是宗教社会学最早的开创者,也是宏观社会学的集大成者。
其学术成就之宏大精深,影响之深远,在社会学界乃至整个世界社会科学理论体系上都是空前绝后的。
1864年4月21日,马克斯·韦伯生于德国图林根的埃尔富特市。
他的父亲是出身于威斯特伐利亚纺织业实业家兼批发商家庭的一位法学家。
1869年他携眷迁居柏林。
后来成为柏林市议会议员。
韦伯的母亲海伦妮·法伦斯坦-韦伯是位很有文化修养、热衷于宗教和社会问题的妇女。
她在1919年去世。
她对她的儿子影响很深,使他对宗教具有炽热的感情。
青年时代的韦伯在他的父母亲的客厅里结识了当时知识界和政界的许多杰出人士,如狄尔泰、莫姆森、聚贝尔、特赖奇克和卡普等人。
1882年,18岁的马克思·韦伯考入海德堡大学,在法学院注册,开始接受高等教育。
他同时攻读历史、经济、哲学和神学,并参加学生会组织的各种活动和辩论会。
19岁在海德堡大学学习了三个学期之后,韦伯在斯特拉斯堡服了一年兵役,先是普通士兵,后来晋升为军官。
他为曾经担任过帝国军队的军官一直引以为荣。
1884年进入柏林大学和格丁根大学继续深造。
1886年通过高等学校法学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