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专业规范与发展战略11-7分解
- 格式:ppt
- 大小:1.88 MB
- 文档页数:39
ZB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标准ZBD 10001-89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Specifications of Survey for Geologicaland Mineral Resources Exploration1988-05-29 发布 1990-01-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批准ZBD 10001-89目次1 总则1.1 般规定1.2 平面控制测量1.3 高程控制测量总则1.4 地形图的基本要求1.5 地形图规格1.6地质勘探工程测量2 平面控制测量2.1 一般规定2.2平面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2.3 选点、造标、埋石2.4 长度测量2.5 水平方向观3 高程控制测量3.1 一般规定3.2 选点、埋石3.3 水准仪及水准标尺检验3.4 水准观测3.5 光电测距高程导线测量3.6 三角高程测量3.7 跨越障碍物的高程测量3.8 高程成果的验算3.9 高程计算4 光电测距4.1 一般规定4.2 仪器的检验4.3 测距边的选择4.4 光电测距的技术要求4.5 光电测距的作业要求4.6 各项计算5 平板仪测量5.1 一般规定5.2 图根测量5.3 测站点5.4 地形测图5.5 地物、地貌测绘的内容及取舍5.6 图廓边测绘和接边6 地面摄影测量6.1一般规定6.2 像片控制点的布设6.3 摄影基线6.4 摄影与暗室处理6.5 像片调绘及补测6.6 内业测图7 航空摄影测量7.1 一般规定7.2 对航摄资料的要求7.3 航外控制点的布设7.4 航外控制点测量7.5 像片调绘7.6 综合法测图7.7 航测内业7.8 纠正镶嵌7.9 精密立体测图仪测图8 地质勘探工程测量8.1 一般规定8.2 勘探网测量8.3 勘探线剖面测量8.4 勘探坑道测量8.5 定位测量9 地形图清绘及复制9.1 一般规定9.2 地形图着墨、刻绘9.3 原图接边9.4 地形图复制10 观测成果记录、整理及上交资料10.1 观测成果的记录与整理10.2 上交资料项目附录部分附录A 三角点点之记和三角点的位置说明(补充件)附录B 重新埋设中心标石点报告表(补充件)附录C 各等级三角点标石埋设规格(补充件)附录D 水平方向观测度盘配置表(补充件)附录E 水准点标志、标石及埋设规格(补充件)附录F 图根埋石点标石规格及埋设(补充件)附录G 地面标志的布设(补充件)附录H 控制像片正面整饰格式(补充件)附录I 控制像片反面整饰格式(补充件)附录J 调绘像片的整饰格式(补充件)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标准ZBDl0001-89地质矿产勘查测量规范Specifications Of survey for Geologicaland mineral Resources Exploration1 总则1.1 一般规定1.1.1本规范规定了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1∶1000~1∶5000比例尺地形图平板仪测量、航空摄影测量、地面摄影测量及地质勘探工程测量标准。
地质项目专业发展战略问题地质类专业以地球作为研究对象,以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建筑物地基及地下工程的施工、地质灾害的治理和地下深部科学探测为服务领域,涉及到资源和环境两大主题。
人类一直在进行着四大科学探索工程——“上天、入地、下海、登极”,它们都与地球科学技术有深厚的联系。
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现上述目标,离不开资源与环境问题。
资源是人类社会活动文明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因素。
而环境问题关注的焦点已经从局部地方的工业公害转移到全球和区域的环境问题上来,成为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资源的枯竭,迫使人类去勘探开发埋藏更深、条件更艰苦的新型资源;环境的恶化,则需要人类探索更深层次的原因,从根本上规避或消除影响因素。
这些工作都需要科学家们利用地质的技术手段来了解最直接的信息。
因此,在未来,培养满足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地质类专业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地质工程专业发展战略的根本问题主要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和培养多少人才的问题。
一、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1.我国地质工程专业办学现状2O世纪9O年代,我国设有地质类专业的学校共有61所,分别属于15个部委、8个行业公司和省市政府。
其中,工科类地质专业15个。
1993年,国家教委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简介》,工科类地质及相关专业也有1O多个,主要有:矿产地质勘查、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应用地球物理、应用地球化学、勘察工程、石油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查等专业。
1998年国家教委颁发的引导性目录中,将所有工科地质类专业合并成一个大专业——地质工程专业。
目前,国内办有“地质工程”专业的大学有:中南大学、西南科技大学、西安科技学院、长安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焦作工学院、河海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中国矿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石油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办有“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大学有:中国地质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吉林大学、石油大学等2O所;办有“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大学有:中国地质大学、贵州大学、昆明理工大学、吉林大学、长安大学等24所。
The Study of Developing Strategy of Geological Engineering Discipline and Specialty at Anhui
University
作者: 姚多喜[1];严家平[1];刘盛东[1];成春奇[1];宋珍炎[1]
作者机构: [1]安徽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系,安徽淮南,232001
出版物刊名: 中国地质教育
页码: 51-54页
主题词: 地质工程;学科专业;发展战略
摘要:本文介绍和分析了安徽理工大学地质工程学科专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对地质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知识结构和社会需求现状与预测分析,提出了本学科专业发展目标和指导思想、发展的基本思路,并从3个方面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
地球科学“十一五”发展战略(2005年12月15日)1.前言探索地球形成与演化规律,利用地球资源,减轻自然灾害,优化环境质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当代地球科学的主要任务。
地球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对其产生、形成和演化规律的探索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一方面,一些重大科学发现往往缘于科学家本人的好奇心及对科学奥秘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创新的思维和一些偶然因素。
因此,重大科学发现不能一概通过规划和预测产生。
另一方面,地球科学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可以进行规划和预测的。
但地球科学战略规划的重点不是确定具体的研究题目,而是要凝练出“源头”科学问题,明确重大战略研究方向,提出重要的保证措施,包括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等。
对一些有丰厚科学积累、可望取得突破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可以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多学科联合研究,鼓励有创新思维的科学家,通过脚踏实地的工作和不懈努力,最终取得突破。
这种突破性的进展往往出现在多学科交叉领域或在一些综合性的重大疑难科学问题上。
此外,自由探索是实现地球科学重大突破的前期铺垫,是凝炼重大战略方向的基础。
反过来,重大战略研究方向又会提出新的探索方向,形成新的生长点,新的生长点经过突破后,会形成更高层次上的重大战略研究方向。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
依据上述认识和发达国家的经验,地球科学基础研究的发展战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由探索,它既是凝炼重大科学问题的基础,也是规划地球科学发展的关键。
拟将主要经费(约占总经费65%)按学科分类,通过量大、面广的自由申请项目给予稳定支持,推动各学科领域的创新性研究、学科的纵深发展和新兴学科的布局。
二是优先发展领域和重要方向,它是地球科学基础研究的战略性选择。
对于那些已经有了基本认识,能够根据科学规律和经验做出规划,并预示着有重要科学价值和将有重要突破的科学问题,进行前瞻性部署,设立优先资助领域,通过指南宏观指导下的自由申请给予支持(约占总经费的20%),来推动和加快相关领域的发展,逐渐形成若干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主流方向和科学学派,带动地球科学的整体发展,推动人类社会经济的进步。
课题:崩塌分类及其发生模式教学目标1了解崩塌的概念。
2掌握崩塌的分类方法。
3培养学生对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价课程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1崩塌的分类方法。
2各类崩塌发生的机制和力学特点。
教学过程一、课程引入我们知道,崩塌:指位于陡崖、陡坡上〔通常为前缘〕的局部岩土体,在重力或其他因素作用下,突然与母体别离,发生翻滚、跳跃崩坠崖底或塌落在坡脚〔或沟谷〕的过程与现象如图2。
具有崩塌前兆的不稳定岩土体称为危岩体。
崩塌块体的运动十分复杂,以滚动、跳跃,碰擦为主,次为滑动,速度很快。
据调查观察,崩塌块体在小于25°的斜坡上作减速运动,在25°~30°的坡面上做匀速运动,在大于35°的坡面上作加速运动。
崩落体的运动形式主要有两种:脱离母岩的岩土体顺坡滚动;以自由落体的方式坠落〔如图1〕。
图片1为崩塌的运动方式示意图;图片2为崩塌示意图。
那么崩塌有哪些分类方法和发生模式呢?这是我们这节课重点学习的内容。
崩塌主要有以下几种分类方式:其中,崩塌的力学特性分类相比照拟复杂。
1按崩塌发生的地点分类:〔1〕山崩;〔2〕库岸崩塌〔图3〕2 按崩塌物的岩性特征分类:〔1〕岩体崩塌;〔图5〕〔2〕土体崩塌;〔图6〕〔3〕混合体崩塌〔图4〕3按别离面的特性、形状及其崩塌发生的原因分类:〔1〕顺断层或风化层的崩塌;〔2〕沿裂隙面的;〔3〕探头崩塌4按力学特性分类:〔1〕倾倒式崩塌;〔2〕滑移式崩塌;〔3〕鼓胀式崩塌;〔4〕拉裂式崩塌;〔5〕错断式崩塌图片3为库岸崩塌示意图;图片4为混合体崩塌示意图;图片5 为岩石崩塌示意图;图片6为土体崩塌示意图。
二、倾倒式崩塌及其发生模式倾倒式崩塌以坡脚的某一点为支点发生转动性倾倒。
在河流峡谷区、黄土冲沟地段或岩溶区等陡坡上,岩体以垂直节理或裂隙方向与稳定的母岩分开。
通常坡脚遭受掏蚀,在重力作用下或有较大水平力作用时,岩体因重心外移倾倒产生突然崩塌。
倾倒式崩塌崩塌途径为:①在重力作用下,长期冲刷掏蚀直立岩体的坡脚,由于偏压失去重心,使直立岩体倾斜,最终导致崩塌;②当附加特殊的水平力〔地震力、静水压力、动水压力以及冻胀力等〕时,岩体可倾倒破坏;③当坡脚由软岩层组成时,雨水软化坡脚产生偏压,引起崩塌;图7为倾倒式崩塌;照片显示不稳定危岩体垂直节理发育,且节理顺坡发育;增加了崩塌发生的概率。
岩土地质勘察规范最新标准岩土地质勘察是确保工程安全、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工程实践的积累,岩土地质勘察的标准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以下是根据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制定的岩土地质勘察规范:1. 勘察目的与范围:勘察工作应明确其目的,包括为工程设计提供地质资料、评估工程地质条件、预测可能的工程地质问题等。
勘察的范围应根据工程规模、类型和地质条件确定。
2. 勘察方法:勘察方法应包括地质调查、钻探、取样、试验、原位测试等。
应根据地质条件和工程需求选择合适的勘察方法。
3. 勘察深度:勘察深度应满足工程设计和施工的需要,通常应达到工程基础深度以下一定范围内的地质条件。
4. 勘察精度:勘察精度应根据工程的重要性和地质条件的复杂性来确定。
对于重要的工程,勘察精度应更高。
5. 地质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勘察过程中应收集全面的地质资料,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并进行综合分析。
6. 工程地质评价:应根据勘察结果对工程地质条件进行评价,包括稳定性评价、承载力评价、渗透性评价等。
7. 风险评估:对可能影响工程安全的地质问题进行风险评估,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8. 勘察报告:勘察报告应详细记录勘察过程、结果和结论,包括地质图、剖面图、钻孔柱状图等,并附有必要的地质参数和推荐意见。
9. 勘察质量控制:勘察过程中应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确保勘察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0. 后续服务:勘察单位应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包括地质问题咨询、地质条件监测等。
11. 环境保护:在勘察过程中应遵守相关的环境保护法规,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12. 技术更新:勘察规范应定期根据新的科研成果、技术进步和工程实践进行更新和修订。
本规范旨在指导岩土地质勘察工作,确保勘察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实用性,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
勘察单位和工程技术人员应严格按照本规范执行勘察任务,以保障工程的质量和安全。
煤矿地质工作规定释义2015年4月前言煤矿地质工作是在煤矿建设和生产过程中进行的直接为煤矿安全生产服务的地质工作,是煤田勘查工作的继续。
我国煤矿分布范围广、地质条件复杂,煤矿事故时有发生。
据统计,在我国煤矿发生的各类安全事故中,约有60%~70%为冒顶、瓦斯爆炸、突水等事故,而所有这些事故都与煤矿井地质工作有很大的关联性。
煤矿生产实践和大量的事故教训业已证明,煤矿地质工作是保障煤矿安全生产的前提,煤矿企业必须加强煤矿地质工作,更好地研究和解决煤矿建设和生产中出现的各种地质问题。
煤矿地质工作是煤矿建设和生产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煤矿设计、建设、生产都必须以可靠的地质资料为依据。
地质工作贯穿于煤矿建设-生产-闭坑的全过程,煤矿地质工作必须坚持为煤矿建设和生产服务的方向。
煤矿地质工作是通过观测、探测、分析等,研究和解决煤矿建设和生产中所出现的各类地质问题的技术工作,并为煤矿建设和生产提供准确而完备的地质资料,有效的煤矿地质工作是确保煤炭资源合理开采和利用的前提工作。
煤矿地质工作的开展根据煤矿不同地质条件,按照煤矿建设和生产各个阶段的特点和要求进行。
在煤矿实际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开展实时的地质工作,及时指导调整煤矿建设和采掘设计,指导工程施工,合理调整煤矿建设和生产计划等,可有效避免各类事故的发生,保障煤矿合理设计和开采,对促进煤矿安全生产,增强煤矿防灾抗灾能力,提高煤矿生产效率、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多年来,我国煤矿和相关单位一直沿用原煤炭工业部1984年颁布实施的《矿井地质规程》(试行)和1983年颁布实施的《露天煤矿地质规程》(试行),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
两部规程凝聚了老一辈煤矿地质工作者的心血,其在指导煤矿地质工作、保障煤矿建设和生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煤炭工业体制变化、科学技术进步、煤矿开采地质条件变化和新的标准及规范颁布等原因,现行规程已不能满足煤矿建设和安全生产的需要,修订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