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
- 格式:ppt
- 大小:4.10 MB
- 文档页数:65
贾平凹散文的特点贾平凹散文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朴素自然。
著名作家徐迟曾说:“散文作家不仅要掌握华丽的文采,而且要善于控制它,不仅要掌握朴素的文章,还要善于发扬它。
下面是关于贾平凹散文的特点的内容,欢迎阅读!一、细腻悠长,令人寻味。
贾平凹他的笔法如电影镜头,推、摇、拉,一个个镜头将美景逐一展现。
《商州又录》是贾平凹关于商州的系列散文中的一部。
这是一篇带有传统文化韵味的写景散文。
他共分11个段落,这11个段落之间的结构方式散漫、随意,但其笔调细致,就像是由11幅写意的素描画组成的画卷。
例如第一部分开头写道:“最耐得寂寞的,是冬天的山,褪了红,褪了绿,清清奇奇的瘦;像是从皇宫里走到民间的女子,沦落或许是沦落了,却还原了本来的面目。
石头裸裸的显露,依稀在草木之间。
”这段中的“红”、“绿”、“瘦”营造了一个画面感极强的意境,不得不让人细细地去品味。
贾平凹善于运用拟人、通感的方式传递感觉,如“路是顽皮的,时断时续,因为没有浮尘,也没有他的脚印”。
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常忽视的景象,但却能引人入胜的散文,浓的如酒般醇厚绵长,淡的如溪水清纯透明。
在一种古朴而又平淡的氛围中,贾平凹道出他对生命、历史、宇宙的深深思索,使他的散文具有一种深邃的哲思。
《静虚村记》便是他的一篇散文佳作。
回归自然、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是贾平凹这篇散文的一大特色。
为了达到自然与人融合这一境界,贾平凹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的带有古典神韵的画面。
静虚村远离“繁华”、“热闹”的城市,是一个“清静”的地方。
与自然的接近使这里人们极易受到道家“知足观”的影响。
他们是山野村人,住着茅屋,却并不觉得“寒酸”;他们喝的是粗茶,吃的是淡饭、一个个却坦然地端着碗“一律集在巷里,就地而蹲”地吃喝。
恬淡超脱、适意自然便是静虚村人最高的人生哲学,他们“厚诚”、“几乎近于傻昧”,其实,这些平凡到极点的山民都是真正的“智者”。
贾平凹简介(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体裁作文、作文素材、作文指导、好词好句、读后感、观后感、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elementary school essays, middle school essays, high school essays, genre essays, essay materials, essay guidance,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贾平凹简介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当代作家。
贾平凹《残佛》原文欣赏贾平凹《残佛》原文欣赏去泾河里捡玩石,原本是懒散行为,却捡着了一尊佛,一下子庄严得不得了。
那时看天,天上是有一朵祥云,方圆数里唯有的那棵树上,安静地歇栖着一只,然后起飞,不知去处。
佛是灰颜色的沙质石头所刻,底座两层,中间镂空,上有莲花台。
雕刻的精致依稀可见,只是已经没了棱角。
这是佛要痛哭的,但佛不痛哭,佛没有了头,也没有了腹,莲台仅存盘起来的一只左脚和一只搭在脚上的右手。
那一刻,陈旧的机器在轰隆隆价响,石料场上的传送带将石头传送到粉碎机前,突然这佛石就出现了。
佛石并不是金光四射,它被泥沙裹着,依样丑陋,这如同任何伟人独身于闹市里立即就被淹没一样,但这一块石头样子毕竟特别,忍不住抢救下来,佛就如此这般地降临了。
我不敢说是我救佛,佛是需要我救的吗?我把佛石清洗干净,抱回来放在家中供奉,着实在一整天里哀叹它的苦难,但第二天就觉悟了,是佛故意经过了传送带,站在了粉碎机的进口,考验我的感觉。
我庆幸我的感觉没有迟钝,自信良善本泯,勇气还在。
此后日日为它焚香,敬它,也敬了自己。
或说,佛是完美的,此佛残成这样,还算佛吗?人如果没头身,残骸是可恶的,佛残缺了却依样美丽。
我看着它的时候,香火袅袅,那头和身似乎在烟雾中幻化而去,而端庄和善的面容就在空中,那低垂的微微含笑的目光在注视着我。
“佛,”我说,“佛的手也是佛,佛的脚也是佛。
”光明的璃粉碎了还是光明的。
瞧这一手一脚呀,放在那里是多么安祥!或说,佛毕竟是人心造的佛,更何况这尊佛仅是一块石头。
是石头,并不坚硬的`沙质石头,但心想事便可成,刻佛的人在刻佛的那一刻就注入了虔诚,而被供奉在庙堂里度众生又赋予了意念,这石头就成了佛。
钞票不也仅仅是一张纸吗,但钞票在流通中却威力无穷,可以买来整庄的土地,买来一座城,买来人的尊严和生命。
或说,那么,既然是佛,佛法无边,为什么会在泾河里冲撞滚磨?对了,是在那一个夏天,山洪暴发,冲毁了佛庙,石佛同庙宇的砖瓦、石条。
中文名
贾平凹(读音:jiǎ píng wā)
别名
贾平娃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
出生日期
1952年2月21日
职业
当代作家
毕业院校
西北大学中文系
主要成就
《浮躁》获得美孚飞马文学奖铜奖
《废都》获法国费米娜文学奖
《秦腔》获第1届红楼梦奖首奖
《秦腔》获第7届茅盾文学奖
代表作品
《商州》、《浮躁》、《废都》、《白夜》、《秦腔》、《古炉》
创作特色编辑
贾平凹手迹(2张)
贾平凹的散文内容宽泛,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的情绪变化、偶然感悟的哲理等等皆可入文。
贾平凹于传统的散文写作中,取了个大突破——凡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察、个人内心情绪(爱与恨),或偶尔感悟到的某些哲理等,都呈现文中。
在他文中,不难发现贾平凹的赤子之心,于现今复杂的社会里的确难寻。
而且,贾平凹对美感的追求,于字里行间清晰易见。
[18]
他常用轻淡的笔墨,再现实生活中人们习以为常的又经常忽视的景象,但却能引人入胜。
在他的《丑石》、《静虚村记》、《夜游龙潭记》等篇中,可以清楚地发现这一艺术特质。
他的散文,浓的如酒般醇厚绵长,淡的如溪水清纯透明。
在一种古朴而又平淡的氛围中,贾平凹道出他对生命、历史、宇宙的深深思索,使他散文具有一种深邃的哲思。
[18]
贾平凹的大部分散文都闪烁着哲理的火花。
这种哲理多出自作家生活的体验和感悟,而非前人言论的重复,哲理的诠释过程也就是文章的重心,极富情致和个性。
[18]。
贾平凹(1952~)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
陕西丹凤人。
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
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
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
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山地笔记》、《野火集》、《商州散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晚唱》、《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州河》、《浮躁》、《废都》、《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
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诗集《空白》以及《平凹文论集》等。
他的《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儿》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他于1988年以长篇小说《浮躁》获美国飞马文学奖。
1997年以长篇小说《废都》获法国女评委外国文学奖。
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美文》杂志主编。
出版小说、散文、文论集二十余本。
作品曾四荣获国家级文学奖,一次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
作品被翻译成英法、日、韩文版及港台版本。
贾平凹早期的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明丽自然。
后期则开始向空灵的意韵发展,并且探讨都市中人的生存状态,但以《废都》为代表的后一种创作似乎并不成功。
回答者:zhaoshi2301 - 秀才二级3-9 19:59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52年2月21日出生。
於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曾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包括陕西人民出版社编辑。
现为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
贾平凹与他妻子韩俊芳同是丹凤县棣花镇人,两人婚姻之美满在贾平凹的文中表露无遗,女儿倩情亦是贾平凹之深爱。
贾平凹喜吃杂粮野菜,不动膏粱腥荤。
平生无什么特别嗜好,唯独喜爱每日转动笔杆子,硬使当今文坛浪飞潮涌,无日安宁始心足。
贾平凹贾平凹(wa),陕西作协主席,中国书协会员,当代著名作家。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院长、《美文》杂志主编,中国海洋大学以及北京师范大学驻校作家等。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被誉为“鬼才”,曾多次获文学大奖。
贾平凹《浮躁》简介《浮躁》是“商周系列”的第一部,奠定了在文坛的实力派地位,也是他第一部长篇小说。
是一本关于作者故乡商州的书,记述了一条河上的故事。
全书内容丰富,语言生动,文笔精妙,故事情节曲折。
该书一经出版即引起轰动,并获美国文学大奖。
《浮躁》-简介小说里的主人公金狗,历经了务农、参军、复员回乡、州报记者、辞职跑河上运输几个人生的大起落,小一号商州的芸芸具象便随着他的生活际遇而渐次展开。
那是上个世纪最后10多年间一幅真实的社会画卷。
当时改革作为一个关键词,无时不在牵动着中国政治高层和普通百姓的思维与心态。
各种探索正处在起步期,各种机遇正在给人们带来希望。
如同大河响起了冰凌碎裂的声音,人们敏感到新生活的浪潮已扑面而来。
从金狗最初出发点的那个小村仙游川,到两岔乡,到白石寨县,乃至整个商州,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打破封闭后的亢奋与躁动。
这仍然是一本关于商州的书,不是地图上所标志的那个现实世界的商州,而是存在于作者心里的,带着对故乡的热爱和眷恋描画出来的商州,半虚半实的,饱蕴陕西的风物人情,时时有秦腔回响的商州。
“州河流至两岔镇,两岸多山;山曲水亦曲,曲到极处,便窝出了一块不大不小的盆地。
”这就是小说里的舞台,时间是在80年代,各色*人物们便在这州河和州河两岸的小村镇里忙活起各自的生计和谋划来。
金狗是两岔镇穷画匠的儿子,参过军,复员后便在州河上放排为生,胆子大,志气大,又有些文化,却生活在一个拳脚施展不开的地方。
贾平凹简介及代表作
贾平凹陕西丹凤人,原名贾平娃,当代著名作家。
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
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
任中国作家协理事、作协陕西分会副主席等职。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
被誉为“鬼才”。
著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山地笔》、《野火集》、《商州散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晚唱》《古炉》、《废都》、《秦腔》、《高兴》、《心迹》、《爱的踪迹》、《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州河》、《浮躁》、《废都》、《白夜》、《人病》、《闲人》、《丑石》,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
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诗集《空白》以及《平文论集》等。
短篇小说《腊月·正月(梗概)》、《鸡窝洼的人家》等,曾获多次文学大奖。
提供给大家共同交流学习,谢谢。
贾平凹简介贾平凹简介贾平凹简介:贾平凹(wā),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当代作家。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1982年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
1992年创刊《美文》。
1993年创作《废都》。
1997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2003年,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
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2011年凭借《古炉》,获得施耐庵文学奖。
人物经历:1952年出生,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人,现居住陕西省西安市。
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
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
毕业后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
新时期伊始,文学界普遍还在”救救孩子”的呼喊中抚摸伤痛、控诉罪恶时,贾平凹却以一个山地青年天真的眼睛发现了爱和美。
他的《满月儿》、《果林里》宛如林中月下吹奏着一支清新动人的柳笛,因而引起评论界的注意。
1982年后就职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从事专业创作。
任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
继《山地笔记》之后,贾平凹的一些探索性作品如《鬼城》、《二月杏》等在1982-1983年引起争鸣,1984年关注改革的商州系列又引起评论界的积极反响。
1985年是贾平凹创作颇丰的一年。
同时,思想解放与改革开放的良好环境也使文艺研究的观念热、方法热渐成高潮。
西方文艺思潮的大量输入与引鉴,各种自然学科、人文学科的交叉与整合,都促进了研究理论方法的更新、主体思维空间的`开阔。
1990年代,贾平凹的小说创作开始从对社会政治、历史文化层面的关注转入生命本体层面的思考与探求。
1992年创刊《美文》。
1993年《废都》创作完成之后,倔强的贾平凹并未消沉下去。
《白夜》、《土门》、《高老庄》、《怀念狼》是他基于现实生活而创作的小说作品。
2003年,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
贾平凹《笑口常开》原文阅读贾平凹《笑口常开》原文阅读贾平凹,本名贾平娃,1952年2月21日出生于陕西省丹凤县棣花镇,中国当代作家。
《笑口常开》是著名作家贾平凹写的散文。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贾平凹《笑口常开》原文阅读,欢迎阅读与借鉴!笑口常开贾平凹著作得以出版,殷切切送某人一册,扉页上恭正题写:“赠xxx 先生存正。
”一月过罢,偶尔去废旧书报收购店见到此册,遂折价买回,于扉页上那条题款下又恭正题写:“再赠xxx先生存正。
”写毕邮走,踅进一家酒馆坐喝,不禁乐而开笑。
大学毕业,年届三十,婚姻难就,累得三朋四友八方搭线,但一次一次介绍终未能成就。
忽一日,又有人送来游票,郑重讲明已物色着一位姑娘,同意明日去公园xx桥第三根栏杆下见面。
黎明早起,赶去约会,等候的姑娘竟是两年前曾经别人介绍见过面的。
姑娘说:“怎么又是你?!”掉身而去。
木木在桥上立了半晌,不禁乐而开笑。
好友x君,编辑十五年杂志,清苦贫困,英年早逝。
保存下那一枝笔和一副深度近视镜。
租三轮车送亡友去火葬场火化,待化的队列冗长,忽见墙上张贴有“本场优待知识分子”,立即返回取来编辑证书,果然火化提前,免受尸体臭烂,不禁乐而开笑。
入厕所大便完毕,发现未带手纸,见旁边有被揩过的一片脏纸,应急欲用,却进来一个人蹲坑,只好等着那人便后先走。
但那人也是没手纸,为难半天,也发现那片脏纸,企图我走后应急。
如此相持许久,均心照不宣,后同时欲先下手为强,偏又进来一人,背一篓,拄一铁条,为拣废纸者,铁条一点,扎去脏纸入篓走了。
两人对视,不禁乐而开笑。
居住于A城的伯父,沉沦于二十年右派生涯,早妻离子散,平反后已垂垂暮老,多回忆早年英武及故友。
我以他大学的一位女生名义去信慰藉,不想他立即复信,只好信来信往,谈当年的友情,谈数十年的思念,谈现在鳏寡人的处境,及至发展到黄昏恋。
我半月一封,连续四年不断,且信中一再说要去见他,每次日期将至又以患病推延。
伯父终老弱病倒,我去看他,临咽气说:“我等不及她来了。
贾平凹贾平凹(wā),陕西作协主席,中国书协会员,当代著名作家。
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
被誉为“鬼才”。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商州》、《浮躁》、《废都》、《白夜》、《秦腔》、《古炉》等,曾多次获文学大奖。
写作特征贾平凹的作品主要以独特的视角准确而深刻地表现了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在三十年来的现代化进程中痛苦而悲壮的社会转型,不仅完整地复原和再现了现实生活中芸芸众生的生存本相,而且在一种原生态叙事中,深入当代中国人的心灵世界,突现了中华民族在现代化的全球语境中所遭遇的空前尴尬。
他以中国传统美的表现方式,真实地表达了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与情绪,为中国文学的民族化和走向世界做出了突出贡献。
贾平凹的文学作品极富想象力,通俗中有真情,平淡中见悲悯,寄托深远,笔力丰富,不仅在我国拥有广大的读者群,而且还超越了国界,得到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的广泛认同。
特别是在文学语言的民族化方面,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开创了新的传统,在新汉语写作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贾平凹作品所描写的场景是他所熟悉的农村,例如《秦腔》。
他写的是农村的现实生活。
长期以来,农村是最落后的地方,农民是最贫困的人群。
现在中国的“三农”概念,农业、农村、农民,已经和以前大不一样了。
旧的东西稀哩哗啦地没了,像泼出去的水,新的东西迟迟没再来,来了也抓不住,四面八方的风方向不定地吹,农民是一群鸡,羽毛翻皱,脚步趔趄,无所适从,他们无法再守住土地,他们一步一步地从土地上出走,虽然他们是土命,把树和草拔起来又抖净贾平凹的名人心态对他创作的正面效应持久而宽广。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成名前的争强好胜,或者说为了出名而焕发的巨大的创作动力;二是成名后的永不满足,亦即为了固名而导致的在创作领域的大胆试验和开拓。
贾平凹名言名句大全贾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当代作家,全国人大代表。
目前收集到其名言名句有以下133句。
1、人最大的“任性”就是不顾一切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只有这样,人才可以说,我这一生不虚此行。
2、我祝福我的孩子,也感谢我的孩子。
3、人是从泥土里来的,终究又会变为泥土。
御风也罢,扶风也罢,怀风也罢,只有这风,是泥土捏的东西的灵魂。
4、你没当过领导,但你得学会被领导。
5、空与灵,这是中国文学的一项大财富。
6、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朦胧的月夜响起。
7、大凡世上,做愚人易,做聪明人难,做小聪明易,做聪明到愚人更难。
鸿雁在天上飞,麻雀也在天上飞,同样是飞,这高度是不能相比的。
雨点从云中落下,冰雹也从云中落下,同样是落,这重量是不能相比的。
昙花开放,月季花也开放,同是开放,这时间的长短是不能相比的。
8、好读书能受用一生,认真工作就一辈子有饭吃。
9、住楼就住顶层吧,居高却能望远,看戏就坐后排吧,坐后排看不清戏却看得清看戏的人。
10、我是被定型了的品种,已经是苜蓿,开着紫色花,无法让它开出玫瑰。
11、在某种意义上讲,文学不再仅仅是普及性的了。
12、如此热闹了半个小时后,人人都紧张万分,鼓点越来越快,花朵也传得越来越快,后来几乎是扔,唯恐落在自己手里。
那酒已经不是酒了,是威胁,是惩罚。
那花朵也不是花朵了,是刺猬,是火球,是炸弹。
13、社会是火山口,创作是火山口。
火山口是曾经喷发过熔岩后留下的出口,它平日是寂静的,没有树,没有草,更没有花,飞鸟走兽也不临近,但它只要是活的,内心一直在汹涌,在突奔,随时又会发生新的喷发。
14、人活着的时候,只是事情多,不计较白天和黑夜。
人一旦死了日子就堆起来。
15、我总想有个自我,做个完美的人,但我觉得要活好个人万不敢走火入魔,太敏感的人容易出问题。
16、弱者是群居者,所以有芸芸众生。
17、我的理由是,世界上的事,若不让别人尴尬,也不让自己尴尬,最好的办法就是自我作贱。
贾平凹小说的写作特点贾平凹是中国当代作家中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小说风格独特,写作特点鲜明。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来探讨贾平凹小说的写作特点:写作手法、题材选择、人物塑造和社会关注。
首先,贾平凹的写作手法独具一格。
他善于以极其朴素的语言描绘生活中的琐碎细节,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对话,让读者对故事情节有强烈的代入感。
他善于运用夸张和幽默手法,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同时,他大胆地使用口语化的表达,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
其次,题材选择多样化。
贾平凹的作品涉及各个社会阶层与角落,从平凡人的生活琐事到社会的黑暗面,题材广泛而深入,如《寒夜》揭示了农村贫困与黑暗,《废都》揭示了西北边陲地区的底层生活状态,可见贾平凹对社会问题有很深的洞察力。
他善于通过微型故事来展现宏观问题,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融为一体。
人物塑造也是贾平凹小说的一大特点。
他通过深入细致地描述人物的外貌和内心世界,塑造出了一系列具有鲜明特色的形象。
这些人物形象多数是社会下层人士,他们常常生活在困境中,像是孤独、堕落和绝望的化身,通过揭示这些人的内心世界,贾平凹展现了社会的阴暗面和人性的复杂性。
最后,贾平凹的小说关注社会问题,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他通过小说反映出农村的贫困景象,城市的底层生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他以冷峻的写实态度揭示了社会现实中的问题,并借助小说的力量呼唤社会的关注和改变。
正如他所说:“我写小说是因为我怕,我总怕过一天就会变成无法写小说的样子。
写小说之所以是我生活中重要的一环,是因为这是我用力活着的方式。
”综上所述,贾平凹的小说具有独特的写作手法、多样化的题材选择、鲜明的人物塑造和强烈的社会关注。
他以生动活泼的语言描绘生活的细节,通过多种题材展示社会的多样性,通过深入塑造人物形象展现社会的黑暗面,并借小说的力量呼唤社会的关注和改变。
他的作品使我们看到了社会的不公与矛盾,也使我们意识到文学的力量和责任。
贾平凹《风雨》原文鉴赏贾平凹《风雨》原文鉴赏导语:《风雨》是贾平凹初期的作品,却显示了作家敏锐,精细入微,且充满想象的艺术感受能力和丰富、独到的艺术表现能力。
风雨贾平凹树林子像一块面团子,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呼地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了。
然后一切都在旋,树林子往一处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往上扭,往上扭,落叶冲起一个偌大的蘑菇长在了空中。
哗地一声,乱了满天黑点,绿全然又压扁开来,清清楚楚看见了里边的房舍、墙头。
垂柳全乱了线条,当抛举在空中的时候,却出奇地显出清楚,霎那间僵直了,随即就扑撒下来,乱得像麻团一般。
杨叶千万次地变着模样:叶背翻过来,是一片灰白;又扭转过来,绿深得黑清。
那片芦苇便全然倒伏了,一节断茎斜插在泥里,响着破裂的颤声。
一头断了牵绳的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
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
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屈蜷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
无数的苍蝇都集中在屋檐下的电线上了,一只挨着一只,再不飞动,也不嗡叫,黑乎乎的,电线愈来愈粗,下坠成弯弯的弧形。
一个鸟巢从高高的树端掉下来,在地上滚了几滚,散了。
几只鸟尖叫着飞来要守住,却飞不下来,向右一飘,向左一斜,翅膀猛地一颤,羽毛翻成一团乱花,旋了一个转儿,倏乎在空中停止了,瞬间石子般掉在地上,连声响儿也没有。
窄窄的巷道里,一张废纸,一会儿贴在东墙上,一会儿贴在西墙上,突然冲出墙头,立即不见了。
有一只精湿的猫拼命地跑来,一跃身,竟跳上了房檐,它也吃惊了;几片瓦落下来,像树叶一样斜着飘,却突然就垂直落下,碎成一堆。
池塘里绒被一样厚厚的浮萍,凸起来了,再凸起来,猛地撩起一角,唰地揭开了一片;水一下子聚起来,长时间的凝固成一个锥形;啪地摔下来,砸出一个坑,浮萍冲上了四边塘岸,几条鱼儿在岸上的草窝里蹦跳。
贾平凹先生的作品的特点贾平凹是中国当代文坛上的重要作家,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作品题材深受读者喜爱。
他的作品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民题材:贾平凹的作品往往以农民为主要题材,深入描绘了中国农村的生活现状和农民们的困境与打击。
他以独到的视角展现了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变革和挑战,揭示了农村社会结构的崩溃和个体命运的迷途。
2.批判现实主义:贾平凹的作品批判现实主义气息浓厚,通过对现实社会的揭露和批判,直击社会问题和缺陷,呈现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公和不平等。
他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与辛酸,以犀利的笔锋和真实的描述方式表达对社会不公正的不满和愤怒。
3.叙述方式:贾平凹的叙述方式独特而鲜明,以诗化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方式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他善于运用象征、意象和隐喻的手法,通过独特的视角和细致入微的描写,给人以强烈的感受和共鸣。
同时,他也运用讽刺和幽默等元素,为作品增添了一份轻松和诙谐的气息。
4.对人性的关怀:贾平凹作品中对人性的关怀与追求可谓贯穿始终。
他通过对人物内心的描写和心理变化的刻画,表达对人性的独特理解和思考。
他用细腻的笔触表达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以及人们在面对困难和诱惑时的选择和抉择。
5.高超的文学技艺:贾平凹的作品充满了诗意,语言优美,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他的文字简练而深刻,能够将复杂的情感和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擅长运用寓言和寄托的手法,借助意象和符号来传递深层次的寓意。
同时,他也善于运用对比和节奏感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总之,贾平凹的作品以其深入的社会批判性、独特的叙述方式和对人性的敏感关怀,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中的一颗独特的明珠。
他的作品引人入胜,能够让人在感受其中的苦难与辛酸的同时,也体会到人性的光辉与力量。
作家词典窑贾平凹杨 辉【贾平凹】贾平凹(1952.2.21-),原名贾平娃,中国当代著名作家。
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村。
“文革”爆发后即回乡务农。
因其父被定性为“历史反革命”,沦为“可教育好”的子女。
1972年因偶然机缘入西北大学中文系学习,1975年毕业后被分配至陕西人民出版社。
历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部助理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西安文学院院长、西安市文联创作研究室主任、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院长等。
1992年创办大散文月刊《美文》杂志,任主编至今。
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主席团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延河》杂志主编,西北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首任驻校作家、中国海洋大学驻校作家等。
大学期间即开始发表作品,处女作《一双袜子》(与冯有源合作)刊于陕西省群众艺术馆主办的公开刊物《群众艺术》(1973年)。
此后即有多篇作品见诸报端,在“新时期文学”兴起之前,即有大量作品发表。
其中《满月儿》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78年)。
相继发表于1980年代中期的《鸡窝洼的人家》《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等中篇小说为其赢得广泛赞誉。
《鸡窝洼的人家》获1984年《十月》文学奖,《腊月·正月》获1985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十月》文学奖等。
由《鸡窝洼的人家》改编的电影《野山》获第六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等多个奖项,并获法国第八届三大洲国际电影节大奖,第37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国际天主教电影组织促进奖。
此一时期作品,多关注商品经济“冲击”下“商州”世界人事变化及其中世道人心的转移,与彼时盛行之“改革文学”颇多呼应,但较之“改革文学”对现实的单向度书写,贾平凹笔下则多一层文化的关切。
而发表于1983年的《商州初录》被认为开“寻根”文学之先河。
“改革”与“寻根”的双重面向,汇集于长篇小说《浮躁》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