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脉搏强弱异常的评估(精)
- 格式:ppt
- 大小:211.00 KB
- 文档页数:4
脉搏的评估与护理脉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评估和护理患者的健康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脉搏的评估方法、正常脉搏的参考值以及脉搏异常的护理措施。
一、脉搏的评估方法1. 触诊法:使用指尖或者指腹轻轻按压患者的动脉,观察脉搏的强弱、频率和规律性。
2. 听诊法:使用听诊器放置在患者的动脉上,听取脉搏的声音,判断脉搏的频率和规律性。
3. 视诊法:观察患者的动脉搏动情况,包括搏动的频率、强度和规律性。
二、正常脉搏的参考值正常成年人的脉搏频率普通为60-100次/分钟,但受到年龄、性别、体位、体温、情绪等因素的影响。
下面是一些常见人群的脉搏参考值:1. 婴儿:0-12个月的婴儿脉搏频率普通为120-160次/分钟。
2. 儿童:1-10岁的儿童脉搏频率普通为80-120次/分钟。
3. 青少年:10-18岁的青少年脉搏频率普通为60-100次/分钟。
4. 成年人:18岁以上的成年人脉搏频率普通为60-100次/分钟。
5. 老年人:65岁以上的老年人脉搏频率普通为60-90次/分钟。
三、脉搏异常的护理措施1. 心动过速:当脉搏频率超过正常范围时,可能浮现心动过速的情况。
护理措施包括:- 观察患者的呼吸、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
- 提供舒适的环境,减少患者的紧张和焦虑。
- 鼓励患者进行深呼吸和放松训练,缓解紧张情绪。
- 避免过度劳苦和剧烈运动,保持适度的歇息和睡眠。
2. 心动过缓:当脉搏频率低于正常范围时,可能浮现心动过缓的情况。
护理措施包括:- 观察患者的意识、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
- 赋予足够的氧气供应,保持呼吸道通畅。
- 保持患者的体温稳定,避免寒冷刺激。
- 避免使用降低心率的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
3. 心律不齐:当脉搏的节律不规则时,可能浮现心律不齐的情况。
护理措施包括:- 观察患者的呼吸、血压、心电图等生命体征。
- 鼓励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健康饮食等。
- 避免过度劳苦和精神紧张,保持心情愉快。
脉搏的评估与护理脉搏是人体循环系统中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反映了心脏的收缩力和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情况。
评估脉搏的变化可以帮助护士或医生了解患者的生理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本文将详细介绍脉搏的评估方法和护理措施。
一、脉搏的评估方法1. 触诊法:通过手指触摸患者的脉搏部位,感受脉搏的频率、强度和规律性。
常用的触诊脉搏部位有颈动脉、桡动脉、股动脉等。
2. 听诊法:使用听诊器或直接贴耳观察心脏区域的脉搏声音,判断脉搏的规律性和强度。
3. 仪器测量法:使用脉搏计或心电图仪等仪器对脉搏进行准确测量,可以得到更精确的脉搏数据。
二、脉搏的评估指标1. 脉搏频率:即单位时间内脉搏的次数。
正常成年人的脉搏频率一般在60-100次/分钟之间。
2. 脉搏强度:反映了心脏收缩力和血液流速。
常见的脉搏强度有强、中等和弱等。
3. 脉搏的规律性:指脉搏的间隔时间是否一致,正常情况下脉搏应该是规律的。
三、脉搏异常的评估与护理1. 心动过速:脉搏频率超过正常范围,可能是由于心脏疾病、焦虑、发热等原因引起。
护理措施包括安静休息、降低焦虑情绪、适当降温等。
2. 心动过缓:脉搏频率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是由于心脏病变、药物作用等原因引起。
护理措施包括观察病情变化、保持通畅呼吸道、及时就医等。
3. 脉搏不规则:脉搏的间隔时间不规律,可能是由于心律失常、电解质紊乱等原因引起。
护理措施包括监测心电图、维持电解质平衡、必要时进行心脏复律等。
4. 脉搏强度变化:脉搏的强度增强或减弱,可能是由于失血、休克、心力衰竭等原因引起。
护理措施包括补液、输血、监测血压等。
5. 脉搏节律异常:脉搏的节律发生异常,可能是由于心脏病变、药物作用等原因引起。
护理措施包括监测心电图、及时就医、遵医嘱服药等。
四、脉搏护理的注意事项1. 规律评估:定期监测患者的脉搏情况,记录脉搏的频率、强度和规律性,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2. 注意触诊技巧:触诊脉搏时要用适度的力度,避免过轻或过重,以免影响评估结果。
脉搏的评估与护理脉搏是人体的生理指标之一,用来反映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情况,也是评估患者生命体征的重要参数之一。
脉搏的评估与护理是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常常需要进行的任务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脉搏的评估和护理的标准格式,以帮助医护人员正确进行脉搏的评估和护理工作。
一、脉搏的评估脉搏的评估是通过触摸患者的动脉来判断心脏的收缩和舒张情况,以及脉搏的频率、节律和强弱等指标。
以下是脉搏的评估标准格式:1. 患者信息:记录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病历号等基本信息。
2. 评估时间:记录脉搏评估的具体时间,例如上午8点。
3. 评估部位:记录脉搏的触摸部位,常用的触摸部位有颈动脉、桡动脉、股动脉等。
4. 脉搏频率:用手指触摸患者的动脉,计算单位时间内脉搏的次数。
正常成年人的脉搏频率一般为60-100次/分钟。
5. 脉搏节律:观察脉搏的节律,判断是否有异常。
正常的脉搏节律应该是有规律的。
6. 脉搏强弱:触摸患者的动脉,判断脉搏的强弱。
正常的脉搏应该是有力的,弱或强过度都可能是异常情况。
7. 其他观察:在脉搏的评估中,还可以观察患者的面色、呼吸情况、出汗情况等,以帮助判断患者的整体状况。
二、脉搏的护理脉搏的护理是指在评估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护理措施,以维持脉搏的稳定和正常。
以下是脉搏的护理标准格式:1. 护理目标: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脉搏护理的目标,例如维持脉搏的正常频率、节律和强弱等。
2. 护理措施: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例如,如果患者的脉搏频率过快,可以考虑给予药物控制心率;如果患者的脉搏弱,可以考虑给予液体补充以增加循环血量。
3. 护理效果评估:在护理过程中,需要不断评估护理的效果。
例如,观察患者的脉搏频率是否恢复正常,脉搏的节律是否有改善等。
4. 护理记录:对脉搏护理的过程和效果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护理措施的具体内容、护理的时间和护理的效果等。
5. 注意事项:在脉搏护理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保持患者的休息和舒适,避免过度疲劳;定期观察患者的脉搏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护理措施,以达到最佳的护理效果。
脉搏的评估与护理脉搏是血液在动脉中流动时产生的脉动,是评估人体生命体征之一。
脉搏的评估和护理对于监测患者的健康状况和提供适当的护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脉搏的评估方法、正常范围和常见异常脉搏,以及脉搏护理的重要性和常用护理措施。
一、脉搏的评估方法脉搏的评估是通过触摸动脉来感知心脏搏动的频率、节奏和质地。
常用的脉搏评估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 放射动眽眽搏:在手腕正中线上,用食指和中指轻轻按压动脉,以感知搏动的频率、节奏和质地。
2. 颈动眽眽搏:位于颈部两侧的颈总动脉,用手指轻轻按压颈动脉,以感知搏动的频率、节奏和质地。
3. 股动眽眽搏:位于大腿内侧的股动脉,用手指轻轻按压股动脉,以感知搏动的频率、节奏和质地。
4. 足背动眽眽搏:位于脚背上的足背动脉,用手指轻轻按压足背动脉,以感知搏动的频率、节奏和质地。
二、脉搏的正常范围和常见异常脉搏正常成年人的脉搏频率通常在60-100次/分钟之间。
然而,脉搏的频率也会受到年龄、性别、体位、情绪、体温和药物等因素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异常脉搏:1. 心动过速:脉搏频率超过正常范围,可能由于焦虑、运动、发热、贫血、心脏病等引起。
2. 心动过缓:脉搏频率低于正常范围,可能由于心脏传导系统问题、药物副作用、体位改变等引起。
3. 心律不齐:脉搏节奏不规则,可能由于心脏病、电解质紊乱、药物副作用等引起。
4. 强弱不等:脉搏质地不均匀,可能由于低血容量、心脏衰竭、休克等引起。
三、脉搏护理的重要性脉搏护理是评估患者生命体征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对于及时发现异常脉搏、监测疾病发展和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脉搏护理的重要性:1. 评估患者病情:脉搏的频率、节奏和质地可以反映患者的心脏功能、循环状态和代谢状况,有助于评估患者的病情和疾病发展。
2. 监测治疗效果:通过定期测量脉搏,可以监测治疗的效果,判断患者的病情是否好转或者恶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 发现并处理异常脉搏:通过观察脉搏的变化,可以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心血管疾病、感染等潜在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基础护理技术》电子书脉搏的观察及护理内容提要:理论知识一、正常脉搏与生理变化二、异常脉搏的评估及护理技能操作脉搏测量法一、正常脉搏与生理性变化1.概念在每个心动周期中,随着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动脉内的压力和容积也发生周期性的变化,由此引起动脉管壁有节律的搏动,称为动脉脉搏,简称脉搏(pulse,P)。
2.脉搏的产生脉搏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心脏的舒缩和动脉管壁的弹性这两个因素。
当心脏收缩时,左心室将血泵入主动脉,主动脉内压力骤然升高,动脉壁随之扩张;当心脏舒张时,动脉管壁弹性回缩。
脉搏搏动沿动脉管壁向小动脉传播,所以可用手指在体表触及。
3.正常脉搏及生理变化(1)脉率(pulse rate) 指每分钟脉搏搏动的次数,正常成人在安静状态下的脉率为60~100 次/min。
正常情况下,脉率等于心率。
脉率随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生理性波动。
(2)脉律(pulse rhythm) 指脉搏的节律性。
正常脉搏搏动均匀规则,间隔时间相等。
但正常小儿、青年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者会发生与呼吸周期有关的窦性心律不齐,表现为吸气时增快,呼气时减慢,一般无临床意义。
(3)脉搏的强弱指血流冲击血管壁所产生力量的大小程度。
正常情况下每搏强弱相同。
脉搏的强弱与每搏输出量、外周血管阻力、脉压及动脉壁的弹性有关。
(4)动脉壁的情况触诊时正常动脉管壁光滑、柔软,富有弹性。
二、异常脉搏的评估及护理1.异常脉搏的评估,见表1。
表1 异常脉搏的评估分类名称表现举例脉率异常速脉成人在安静状态下脉率超过100次/min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血容量不足、心力衰竭、疼痛等患者缓脉成人脉率少于60 次/min 颅内压增高、房室传导阻滞、甲状腺功能减退等患者节律异常间歇脉一系列正常规则的脉搏中,出现一次提前而较弱的脉搏,其后有一较正常延长的间歇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洋地黄中毒、正常人精神兴奋、过度劳累绌脉在同一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心房纤颤强弱异常洪脉脉搏强大而有力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丝脉脉搏细弱无力,触之如细丝大出血、休克、主动脉瓣狭窄及全身衰竭交替脉节律正常而强弱交替出现的脉搏高血压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急性心肌梗死、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水冲脉脉搏骤起骤落,如潮水冲涌,急促有力甲状腺功能亢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奇脉在平静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甚至消失,而在呼气终末时增强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动脉壁异常动脉硬化用手指按压正常脉搏,若远端动脉管能触及动脉粥样硬化2.异常脉搏的护理①严密观察病情观察脉搏的频率、节律、强弱等及其他生命体征;观察药效及不良反应;对安置起搏器病人做好相应护理。
脉搏的评估与护理脉搏是血液在心脏收缩时通过动脉血管的推动力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指标之一。
脉搏的评估与护理是医护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脉搏的评估方法和常见的护理措施。
一、脉搏的评估方法1. 触诊法:通过手指触摸动脉来感受脉搏的跳动。
常用的触诊部位有颈动脉、桡动脉、股动脉等。
触诊时应注意手指的温度,以免影响脉搏的感知。
2. 听诊法:使用听诊器或者直接将耳朵贴近动脉部位,听取脉搏的声音。
听诊法适合于评估心脏和大血管的脉搏。
3. 视诊法:观察动脉部位的跳动情况。
常用的视诊部位有颈动脉、桡动脉、股动脉等。
视诊法适合于脉搏强弱的初步判断。
4. 仪器测量法:使用电子脉搏计或者血压计等仪器进行脉搏的测量。
这种方法可以更加准确地评估脉搏的频率和节律。
二、脉搏的评估指标1. 脉搏频率:指单位时间内脉搏跳动的次数,通常以每分钟的次数来表示。
正常成人的脉搏频率在60-100次/分钟之间。
2. 脉搏节律:指脉搏的跳动是否有规律。
正常脉搏应该有规律的跳动,间隔时间相等。
3. 脉搏强度:指脉搏的跳动力度。
正常脉搏应该有适中的强度,无非弱也无非强。
4. 脉搏形态:指脉搏的形状特征。
常见的脉搏形态有正常脉搏、细弱脉搏、弦硬脉搏、弦软脉搏等。
三、常见脉搏异常及护理措施1. 心动过速:脉搏频率超过正常范围(>100次/分钟)。
常见原因有心衰、心律失常等。
护理措施包括保持肃静、心理支持、控制心率等。
2. 心动过缓:脉搏频率低于正常范围(<60次/分钟)。
常见原因有心脏传导系统异常、药物副作用等。
护理措施包括观察病情、保持通畅呼吸道、监测血氧饱和度等。
3. 脉搏不规则:脉搏节律不规律。
常见原因有心律失常、心衰等。
护理措施包括观察病情、监测心电图、控制心率等。
4. 脉搏细弱:脉搏强度较弱。
常见原因有低血容量、休克等。
护理措施包括补液、保持体位、监测血压等。
5. 脉搏弦硬:脉搏强度较强。
常见原因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等。
脉搏的评估与护理脉搏是血液在心脏收缩时通过动脉血管的搏动,是评估患者生命体征和心血管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正确评估和护理脉搏对于提供有效的医疗护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脉搏的评估方法和常见的护理措施。
一、脉搏的评估方法1. 触诊法:触诊法是最常用的脉搏评估方法之一。
护士可以使用手指在动脉上轻轻按压并感受脉搏的跳动。
常用的触诊点包括颈动脉、桡动脉、股动脉等。
触诊时应注意脉搏的强弱、频率和规律性。
2. 听诊法:听诊法主要用于评估心脏脉搏,通过听诊器听取心脏区域的脉搏声音。
常用的听诊点包括心尖部、二尖瓣区和主动脉瓣区。
听诊时应注意脉搏声音的强弱、频率和规律性。
3. 仪器测量法:现代医疗设备可以通过电子脉搏仪或血压计等仪器准确测量脉搏的频率和强度。
这些仪器可以提供数字显示和记录,方便医护人员进行脉搏评估和护理记录。
二、脉搏的评估指标1. 脉搏频率:脉搏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动脉搏动的次数,通常以每分钟的次数表示。
正常成年人的脉搏频率在60-100次/分钟之间。
脉搏频率过快可能表示心率增加,如发热、心律失常等;脉搏频率过慢可能表示心率减慢,如心脏传导阻滞等。
2. 脉搏强度:脉搏强度是指动脉搏动的力度和振幅。
脉搏强度通常分为强、中、弱三个级别。
脉搏强度过强可能表示高血压、动脉硬化等;脉搏强度过弱可能表示低血压、休克等。
3. 脉搏规律性:脉搏规律性是指脉搏的间隔时间是否规律。
正常情况下,脉搏应该是规律的。
脉搏不规律可能表示心律失常、心脏传导阻滞等。
三、脉搏的护理措施1. 监测脉搏:护理人员应定期监测患者的脉搏情况,包括频率、强度和规律性。
可使用触诊法、听诊法或仪器测量法进行监测。
监测结果应及时记录并与患者的基准值进行比较,以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2. 观察脉搏变化:脉搏的变化可以反映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
护理人员应观察脉搏的频率、强度和规律性是否发生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3. 维持血液循环:脉搏是血液循环的重要指标,护理人员应采取措施维持患者的血液循环。
脉搏的评估与护理脉搏是人体血液循环的重要指标之一,通过评估脉搏可以了解患者的心血管功能和循环状态,从而指导护理措施的制定和调整。
本文将详细介绍脉搏的评估方法、常见异常脉搏类型及其可能的原因,并提供相应的护理措施。
一、脉搏的评估方法1. 触诊法:使用指尖或手掌轻轻按压患者的动脉,感受到的搏动即为脉搏。
常用的动脉有颈动脉、股动脉、桡动脉等。
触诊时应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压迫或过轻触及。
2. 计数法:使用秒表或手表计时,记录在一分钟内感受到的脉搏次数。
通常在安静状态下,成年人的脉搏正常范围为60-100次/分钟。
3. 观察法:观察脉搏的节律、强度和形态。
脉搏节律可分为规律和不规律两种,强度可分为强、中、弱三种,形态可分为正常、细弱、弦细等。
二、常见异常脉搏类型及其可能的原因1. 心律不齐:脉搏节律不规则,可能由心脏传导系统的异常引起,如房颤、室颤等。
此时应及时通知医生,进行进一步的心电图检查和治疗。
2. 心动过速:脉搏频率超过正常范围,可能由心脏病、贫血、发热等引起。
护理措施包括安静环境、舒适体位、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
3. 心动过缓:脉搏频率低于正常范围,可能由心脏病、药物影响、体位改变等引起。
护理措施包括观察病情变化、保持通畅呼吸道、及时调整药物剂量等。
4. 脉搏细弱:脉搏强度减弱,可能由低血容量、休克、心功能不全等引起。
护理措施包括补液、输血、监测血压、观察尿量等。
5. 脉搏强弱交替:脉搏强度交替出现强弱变化,可能由心室颤动、心室扑动等引起。
此时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措施,并通知医生进行进一步处理。
三、脉搏的护理措施1. 观察:及时观察脉搏的频率、节律、强度和形态的变化,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报告医生。
2. 记录:准确记录脉搏的评估结果,包括脉搏频率、节律、强度和形态的描述,以便于后续的护理评估和病情分析。
3. 安静环境:保持患者周围环境的安静,避免嘈杂声音和过度刺激,有助于维持正常脉搏节律。
4. 舒适体位: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调整合适的体位,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和脉搏强度。
脉搏的评估与护理
标题:脉搏的评估与护理
引言概述:
脉搏是人体循环系统中重要的生理指标之一,通过评估脉搏的情况可以了解患者的心血管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进行护理干预。
正确评估脉搏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对于患者的康复和健康至关重要。
一、脉搏的评估
1.1 脉搏的触诊位置
1.2 脉搏的频率和规律
1.3 脉搏的强弱和节律
二、脉搏异常的识别
2.1 心率过快或过慢
2.2 脉搏节律不齐
2.3 脉搏强弱不等
三、脉搏异常的原因
3.1 生理因素引起的脉搏异常
3.2 病理因素引起的脉搏异常
3.3 环境因素引起的脉搏异常
四、脉搏异常的护理
4.1 根据脉搏异常的原因进行护理干预
4.2 保持患者心理平衡
4.3 观察脉搏变化及时报告医护人员
五、脉搏护理的重要性
5.1 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重要性
5.2 对于术后患者的重要性
5.3 对于急救护理的重要性
结论:
通过对脉搏的评估和护理,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患者的心血管异常情况,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率。
医护人员应加强对脉搏的评估和护理知识的学习,提高专业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脉搏得评估及护理
脉搏得正常值:正常成人得脉率为★60-100次/分。
1、异常脉搏:
(1)速脉:成人脉率★超过100次/分,常见于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休克、
大出血前期得病人。
(2)缓脉:成人脉率★低于60次/分,称为缓脉。
常见于颅内压增高、房室传导阻滞,甲状腺功能减退等病人。
(3)间歇脉:在一系列正常均匀得脉搏中,出现一次提前而较弱得搏动,其后
有一较正常延长得间歇(即代偿性间歇),亦称过早搏动或期前收缩。
间歇脉多见于各种心脏病或洋地黄中毒得病人;二联律、三联律:每隔一个正常搏动出现一次期前收缩,称二联律。
每隔两个正常搏动出现一次期前收缩,称三联律。
(4)脉搏短绌:也称为“出脉”。
就是指在同一单位时间内,脉率少于心率。
常见于★心房纤颤。
(5)洪脉:当心排血量增加,动脉充盈度与脉压较大时,脉搏强大有力,称洪
脉。
常见于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得病人。
(6)丝脉:又称细脉。
当心排血量减少,动脉充盈度降低,脉搏细弱无力时,
扪之如细丝,称丝脉。
常见于心功能不全,大出血,休克等病人。
(7)动脉管壁弹性得异常:动脉硬化时,管壁变硬,失去弹性,且呈迁曲状或
条索状,触诊如同按在琴弦上。
常见于动脉硬化病人。
2、脉搏得测量
常用测量部位就是桡动脉
(1)不可用拇指诊脉。
(2)为偏瘫患者测脉搏,应选择健侧肢体。
(3)脉搏短组得病人,应由两位护土★同时测量,一人听心率,另一人测脉
搏,★由听心率者发“起”、“停”口令。
测1min,记录为心率/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