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练习题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9.44 KB
- 文档页数:3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练习题及答案第18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通过这次练习,意味着你]1、知道明清帝国的更替过程;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
2、过查找有关明清建立资料的过程,增强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
3、通过对比唐朝科举制度和明清科举制度的不同,培养生生合作交流的个人素质和比较、分析、归纳能力。
课堂同步练习(A)]一、课堂训练1、明朝的建立时间在()A.1368年B.1399年C.1421年D.1402年2、我国内阁决策制度形成于()A.明太祖时B.明成祖时C.元朝D.南宋3、“八股文”最早出现在()A.隋文帝时B.唐太宗时C.宋太祖时D.明太祖时4、明朝采取的下列措施中,最能说明封建制度已经渐趋衰落的是()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B废行省,设三司C设厂卫特务机构D以八股取士5、特务机构东厂设立于()A.元世祖B.明太祖C.明神宗D.明成祖6、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的范围是()A、唐诗B.三通四史C.宋词D.四书五经7、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是()A.废丞相制度,设立内阁B.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C.设立军机处D.设置理藩院8、清朝大兴“文字狱”与秦朝“焚书坑儒”的根本目的是()A.防止人民反抗B.巩固君主专制C.压制知识分子D.加强思想控制9、下列关于军机处设立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雍正帝为加强皇权而设立军机处B.军机大臣由皇帝亲自挑选的满汉官员充任C.军国大事由军机处裁决后交由各级官员执行D.军机处设置标志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10、关于明朝科举制()①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②明朝开始八股取士制度③科举试卷仅从四书、五经中命题④答卷文体有严格规定,不许发挥个人见解A.①②③④全对B.①②③④不对C.①②③对④不对D.①不对②③④对二、课堂回顾26、材料分析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明太祖)谕中书省臣曰:“朕设科举,求天下贤才以资任用。
今所司多取文词之士用之,不能措诸行事者甚重。
(北师大)七年级下册历史课后练习答案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想一想:(1)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方经济的发展;(2)长期的分裂割据,人民渴望统一;(3)南方陈政权统治腐败;(4)隋建立后,励精图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5)隋灭陈做了充分准备,战略战术运用得当。
2.隋开凿大运河时,充分利用天然河道、湖泊;运河通航后两岸大规模植树造林,这些措施都有效地保护了生态环境。
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第3课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议一议:反对武则天的是那些元老重臣、勋贵旧族,出身豪门大族的大地主;支持武则天则是出身寒微、品级较低的新兴地主。
自我测评:错误之处:编修《贞观氏族志》正确的是:武则天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第4课昂扬进去的社会风貌想一想:科举制常设的科目有明经和进士两科。
明经科主要考察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进士科包括策问、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察治理政事的能力。
想一想:此骏马是唐太宗打江山时的坐骑之一,唐太宗为纪念它而特地请人雕刻的。
它以一种缺憾和求真求实的手法,颂扬唐人建功立业的万丈豪情与进取的精神。
因而鲁迅把它当作唐代豪迈开放的象征。
自我测评:实行科举制,便于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士子可以自由报考,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办事效率,他们推动一系列改革,开创出政治、经济、文化及民族关系的崭新局面,赋予社会以革新气象和创造精神。
第5颗“和同为一家”想一想:唐太宗改变“贵中华,贱夷狄”的观念,力求在平等对待少数民族;尊重少数民族的民族习惯和生活方式;任用少数民族人作官,对其首领优礼相待;唐太宗待人宽厚仁慈等,所以他赢得了少数民族的拥戴。
材料:阅读:唐太宗接受了魏征的思想观点,对少数民族采取了安抚的民族政策,赢得了少数民族的拥戴。
“耀兵振武,慑服四夷”强调“武功”,用武力征服,强迫人归附。
“偃革兴问,布德施惠”强调“文治”,用先进的文化,道德教化,开明的政策来吸引人归附。
第18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1.乾隆十八年(1753年)“拨运台湾米石接济漳泉二府”奏折可以印证当时()A.闽台民间贸易活跃B.台湾隶属清廷管辖C.闽省自然灾害频繁D.政府赈灾体制完善2.承德避暑山庄是清朝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
在避暑山庄之外,建有12座庙宇,融合了汉、藏、满、回等民族的建筑风格。
维吾尔、藏、苗、高山等少数民族首领都曾到避暑山庄觐见过皇帝。
这直接反映了()A.避暑山庄规模宏大B.避暑山庄始终是清朝的政治中心C.清朝进入鼎盛时期D.清政府重视与各少数民族的联系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大事年表时间事件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保护往来商旅1264年设立总制院(后改为宣政院),负责西藏地区的行政1281年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1653年顺治皇帝赐予西藏地方藏传佛教格鲁派首领五世达赖喇嘛金册、金印和“达赖喇嘛”封号1684年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7世纪后期康熙帝三次亲征,平定蒙古族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叛乱1713年康熙帝册封西藏格鲁派另一位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封号1727年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18世纪中期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新疆地区1793年清朝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29条,确定了金瓶掣签制度…………依据表格所列内容,结合所学知识,从中提炼一个观点并进行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分析材料可知,材料反映的不是民间贸易,排除A项。
中央政府从台湾拨粮来救济福建一些地方,说明台湾隶属清朝政府管辖,B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自然灾害频繁,排除C项。
由材料看不出赈灾体制完善,排除D项。
2.【答案】D【解析】材料强调了避暑山庄对于加强中央与边疆少数民族的联系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直接反映了清政府重视与各少数民族的联系。
故选D项。
3.【答案】观点:有效的边疆治理能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一、选择题1.造成晚清思想家龚自珍在诗中感叹“万马齐喑”的原因是A.八股取士 B.文字狱C.军机处设立 D.厂卫制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清朝社会的相关知识点。
阅读题文所给提示信息:“万马齐喑”的局面,是由于清朝制造“文字狱”,虽然对君主集权的有强化,起到巩固清朝专制统治的作用,但也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只有选项B正确,故选B。
考点:人教版七年级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君主集权的强化2.明清时期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有①明太祖废除丞相②雍正帝设立军机处③实行八股取士④思想上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清加强君权的措施,①②③所述均属于明清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思想上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汉武帝时在思想上采取的措施,所以答案是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朝君权的加强·君主集权的强化3.专制主义政治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把国家的一切权力高度集中于最高统治者之手;二是排斥任何形式的监督。
下列各项中符合这两个基本特征的有①西周的分封制②英国的君主立宪制③明朝废除宰相制度④清朝设立军机处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③④【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清加强君权的相关知识,明朝废除丞相,标志着我国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清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③④符合这两个特征,西周的分封制不是封建制度,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受到法律的制约,所以答案是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明朝君权的加强·君主集权的强化4.刘军同学在历史研究性学习中准备写一篇历史小论文,他从图书馆借来了《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文字狱”的研究》等书。
部编⼈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统⼀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习题3(含答案)部编⼈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同步练习第18课统⼀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选择题(共14⼩题)1.明朝的倭寇是指当时()A.骚扰我国沿海的⽇本武⼠、商⼈和海盗B.侵扰⿊龙江流域的俄国⼈C.来中国传教的西⽅传教⼠D.在我国北⽅边境进⾏骚扰的蒙古族军队2.历史上曾经盘踞我国台湾达38年之久的殖民者是()A.葡萄⽛B.荷兰C.英国D.法国3.外⼋庙和避暑⼭庄都是著名的旅游景点,乾隆帝曾在此接待过⼟尔扈特部⾸领渥巴锡,它们位于今天什么地⽅()A.北京B.⼭东青岛C.陕西西安D.河北承德4.曾写下“封侯⾮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成功平息东南沿海倭患的民族英雄是()A.岳飞B.郑成功C.⽂天祥D.戚继光5.如图是江苏苏州枫桥铁铃关的⼀张照⽚.铁铃关建于明嘉靖三⼆六年(1557年),关上楼阁的题额上写着“御寇安民”四个⼤字,是苏州仅存的明代军民抗击外国侵略者的遗址.此遗址反映的历史事件()A.岳飞抗⾦B.郑成功收复台湾C.威继光抗倭D.左宗棠收复新疆6.“封侯⾮我意思,但愿海波平”这⼀诗句表达了哪位名将的抗倭决⼼()A.岳飞B.郑成功C.戚继光D.郑和7.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主要是因为他()A.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B.在东南沿海进⾏了⼗⼏年的抗清⽃争C.屯⽥垦荒,开设学校D.将⼤陆先进的农业⽣产技术传授给⾼⼭族⼈民8.请给下列内容确定⼀个合适的主题()①郑成功收复台湾②雅克萨之战③平定⼤⼩和卓叛乱④册封达赖和班禅并设⽴驻藏⼤⾂。
A.国家建⽴与统⼀的完成B.经济的繁荣与社会开放C.重⼼的难移和社会变⾰D.统⼀多民族国家的巩固9.下列巩固统⼀多民族国家的举措,按实施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设置台湾府②设置伊犁将军③设置驻藏⼤⾂④签订《尼布楚条约》A.①④③②B.②①④③C.①④②③D.④①②③10.中国是⼀个统⼀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之⼀,下列事件有利于巩固国家统⼀的是()A.春秋争霸B.⾚壁之战C.岳飞抗⾦D.清朝设置台湾府11.据载,清政府的官员都不知道俄国⼈要求的领⼟有多⼤,兴安岭离乌苏⾥江有多远,还有哪些内容在《尼布楚条约》中尚未确定.材料中“俄国⼈要求的领⼟”位于我国()A.东北B.西北C.东南D.西南12.康熙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千古⼀帝,他开创了著名的康乾盛世⼤局⾯。
初一历史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试题1.军机处设立于()A.顺治时期B.康熙时期C.雍正时期D.乾隆时期【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八股取士与文字狱史实的识记。
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8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第三子目八股取士与文字狱中的内容:“雍正时,为了军事上的需要,在宫中建立军机处,协助黄帝处理军务。
”可知,军机处设立于雍正时期,故选C。
【考点】八股取士与文字狱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八股取士与文字狱史实的识记。
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军机处的设立和影响。
2.“时京官每旦入朝,必与妻子诀,及暮无事则相庆,以为又活一日”的记载可能和哪些史实有关()①胡蓝之狱的株连②廷杖制度的严酷③锦衣卫的无孔不入④文字狱的无中生有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皇权高度膨胀史实的识记。
题中记载的意思是当时京城的官员每天上早朝,一定要先和妻子说诀别的话,等到晚上活着回来,就一起庆祝,觉得是又多活了一天,表明对官员的严格监视,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8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第二子目皇权高度膨胀中的内容:“朱元璋时,设立锦衣卫。
明成祖时,又设立特务机构东厂,由宦官负责,对官吏百姓进行监视、逮捕和处罚。
”可知,①②③④都与这一记载有关,故选A。
【考点】皇权高度膨胀点评: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学生对皇权高度膨胀史实的识记。
对于这一内容,还可以考查皇权高度膨胀的表现和影响。
3.下列关于朱元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他是元末红巾军的一位领袖B.他大杀建国功臣C.他建立明朝,定都南京D.他于1421年建立明朝【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明清帝国的更替史实的识记。
依据北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8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第一子目明清帝国的更替中的内容:“元朝末年社会矛盾激化,红巾军起义爆发,形成了几支起义队伍。
朱元璋原为一贫苦僧人,后投奔濠州郭子兴的队伍,再后来接替郭子兴成为该部的领导。
第18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同步测控名师导航●要点导学1.明清时期皇权专制的空前强化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社会矛盾更加复杂尖锐,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日益发展,为了巩固专制统治,皇权被空前强化。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厂卫制度、设立廷杖制度;清朝为加强皇权专门设立了军机处。
厂卫制度的设置是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的突出表现。
锦衣卫、东厂、西厂都是特务部门,专门从事保卫皇帝的侦缉活动,抓人、审讯处置均不通过政府的司法部门,直接对皇帝负责。
雍正帝时,为了筹备镇压西北准噶尔贵族的叛乱,设立军机处,由亲信的满汉大臣共同组成。
军机处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握之下,君权得到极大加强,真正实现了“乾纲独揽”。
它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加强。
明清皇权专制的强化,一方面起到了巩固专制统治,创造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反映了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性和它的渐趋衰落。
2.八股取士造成的影响如果仅从考试制度来看,八股取士是考试规范化的结果,增大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对于以后的考试制度也有借鉴意义,这的确是文官考试制度的进步。
但是由于各种规定过于僵硬死板,以文体束缚了内容的发挥,加之命题内容的狭窄,也确有束缚思想的作用,尤其是儒生们把考试做官作为自己学习的终极目的,只知道攻读四书五经,钻研八股,而不讲求实际学问,更背离了考试的初衷,败坏了学风。
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沉痛地说:“八股文的毁灭文化,等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八股文的败坏人才,却比秦始皇在咸阳郊外坑儒还厉害!”这深刻地揭露了八股取士的危害。
3.明清统治者制造文字狱的目的和影响明清时期文字狱的出现不是偶然的。
无论明朝还是清朝,统治者制造文字狱都是为了压制知识分子,从思想上控制人民。
文字狱尤其以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时期为甚。
首先,这是因为君主专制的统治在清代进一步加强,清廷为了树立其专制统治的淫威,不许人们有丝毫的不满和反抗,稍涉嫌疑,即严加镇压。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练习题及答案
第18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 [通过这次练习,意味着你] 1、知道
明清帝国的更替过程;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
2、过查找有关明清建立资料的过程,增强独立获取信息的能力。
3、通过对比唐朝科举制度和明清科举制度的不同,培养生生合作交流的个人素质和比较、分析、归纳能力。
[课堂同步练习(A)] 一、课堂训练1、明朝的建立时间在() A.1368年 B.1399年 C.1421年 D.1402年 2、我国内阁决策制度形成于() A.明太祖时 B.明成祖时 C.元朝 D.南宋 3、“八股文”最早出现在() A.隋文帝时 B.唐太
宗时 C.宋太祖时 D.明太祖时 4、明朝采取的下列措施中,最能说明封建制度已经渐趋衰落的是() 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B 废行省,设三司 C 设厂卫特务机构 D 以八股取士 5、特务机构东厂设立于() A.元世祖 B.明太祖 C.明神宗 D.明成祖 6、明政府
规定科举考试的范围是() A、唐诗 B.三通四史 C.宋词 D.四
书五经 7、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的是() A.废丞相制度,设立内阁 B.设立议政王大臣会议 C.设
立军机处 D.设置理藩院 8、清朝大兴“文字狱”与秦朝“焚书坑儒”的根本目的是() A.防止人民反抗 B.巩固君主专制 C.压制知
识分子 D.加强思想控制 9、下列关于军机处设立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雍正帝为加强皇权而设立军机处 B.军机大臣由皇帝亲
自挑选的满汉官员充任 C.军国大事由军机处裁决后交由各级官员执行 D.军机处设置标志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0、关于明朝科举制()①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②明朝开始八股取士制度③
科举试卷仅从四书、五经中命题④答卷文体有严格规定,不许发挥
个人见解 A.①②③④全对 B.①②③④不对 C.①②③对④不对D.①不对②③④对二、课堂回顾 26、材料分析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明太祖)谕中书省臣曰:“朕设科举,求天下贤才以资任用。
今所司多取文词之士用之,不能措诸行事者甚重。
朕以实心求贤,而天下以虚文应之,甚非所以称朕意也。
其暂罢天下科举。
” ――《明史纪事本末》材料2:是年(1610年),侍郎王图主庚戌会试,宾尹(人名)以庶子为分校官。
举人韩敬,尝受业宾尹,及会试,敬卷为
他考官所弃,宾尹越房搜得之,与各房互换闱卷凡十八人,强图录敬为第一。
――《明通鉴》回答:(1)据材料1明太祖设科举的目的是什么?暂罢科举的原因是什么?(2)材料2反映出明后期科举存在什么问题?(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科举制说明了什么? 2、问答题试以史实分析概括明清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特点三、课堂延伸 1、大家来找茬“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 “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一把心肠论浊清”“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同学们能不能从这几句诗中看出什么毛病?你认为呢? 2、元代速亡从上述的一篇日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汉人确实是活于水深火热之中,不过,痛苦的日子很快就结束了,蒙古人只统治了汉人九十年。
因为有汉人不再忍受蒙古人的统治,起来反抗。
以下是当时元朝政府对于第一位带领汉人反抗的领袖所发出的「通辑令」。
你知道他们要通缉谁吗?元末,群雄并起,各有根根据地,最后由朱元璋胜出,以下是朱元璋的宣传海报。
元朝随着顺帝北走而告终,代之而起的的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政权。
第18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一、课堂训练 1、A 2、A 3、D 4、C 5、D 6、D 7、C 8、B 9、C 10、A 提示: 1提示:见书P982提示:废丞相,置内阁见书P993提示:明朝创立 4提示:专制统治下的繁盛见书P99-1005提示:见书P99 6提示:见书P1017提示:见书
P100-1018提示:根本目的都与巩固统治有关 9提示:皇帝裁决10提示:见书P101及注释① 二、课堂回顾 1. 材料题答:(1)目的:实心求贤,巩固明政权。
原因:科举录用的人没有办事能力。
(2)反映出科举存在严重的询私舞弊问题。
(3)明朝实行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人们思想,是统治者钳制知识分子的手段。
说明君主专制加强,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2. 问答题答:①加强军权,分散相权和地方权力。
明太祖废除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
各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
②实行特务统治。
明太祖授权锦衣卫兼管侦察、逮捕和审讯,由皇帝直接指挥。
后来的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由宦官统领,也由皇帝直接控制,加强对官吏的监视。
朱元璋还设立廷杖制度,树立皇帝绝对权威。
清朝统治者继承明朝制度,继续加强皇权。
雍正时,中央设立
军机处,成为皇帝发布政令、处理政务的枢纽。
③加强思想控制。
实行八股取士,答卷不许有个人见解,以培养皇帝的忠顺奴仆。
④明清统治者还对违背统治思想与触犯皇帝威严的言行残酷打击,制造“文字狱”。
三、课堂延伸 1、答:就是这几句诗却使清朝时的翰林院学士徐骏掉了头。
当时,清朝统治者疑神疑鬼,捕风捉影,硬是认为徐骏诗中的“明”暗指“明朝”,“清”影射“清朝”暗喻明朝重视人才,清朝不重视人才,说徐骏是怀念明朝,不满清朝。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则是暗指清统治者没有文化。
为此,按“大不
敬”“斩立决,将其文稿尽行烧毁”。
这种文化专制下,天下文人闭嘴犹恐不及,谁还敢越雷池一步?文字狱就象一把剑,悬在知识分子的头上,压抑了人才,形成了万马齐喑的局面。
同时也使读书人牺牲了对社会对人生的批判性思考,使社会失去了创新的活力。
这也正是中华帝国最后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2、叛国罪、颠覆国家罪;韩生童;汴梁;黄河一带白莲教濠州、出身农民,曾是反元战士郭子兴部下,现统领应天反元大军。
驱逐胡虏,恢复中华;1. 坚守镇地,培养实力。
2. 实行屯田,自给自足3. 消灭外族,恢复中华;口号:(同学自由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