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_辛弃疾_诗词鉴赏
- 格式:ppt
- 大小:3.67 MB
- 文档页数:14
《鹧鸪天》诗词鉴赏《鹧鸪天》诗词鉴赏1原文: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一:这是一首咏桂词,咏物诗一般以咏物抒情为主,而本词却一反传统。
试分析这首诗写法这首《鹧鸪天》是一首咏桂词,风格独特,颇得宋诗之风,即以议论入词,托物抒怀。
1:“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这十四字形神兼备,写出了桂花的独特风韵。
前句重赋“色”,兼及体性;后句重咏怀,突出“香”字。
桂有三种,白者名银桂,黄者名金桂,红者名丹桂。
常生于高山之上,冬夏常青,以同类为林,间无杂树。
又秋天开花者为多,其花香味浓郁。
“暗淡”、“轻黄”说明桂花不以明亮炫目的光泽和浓艳娇媚的颜色取悦于人。
虽色淡光暗,却秉性温雅柔和,自有情怀疏淡,远迹深山,唯将浓郁的芳香常飘人间。
以下转入议论。
1:“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反映了清照的审美观,她认为品格的美、内在的美尤为重要。
“何须”二字,把仅以“色”美取胜的群花一笔荡开,而推出色淡香浓、迹远品高的桂花,大书特书。
“自是花中第一流”为第一层议论。
2:“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
”为第二层议论。
连清照一生酷爱的梅花“暗淡轻黄体性柔”的桂花面前,也不能不油然而生忌妒之意。
而作者颇为称许的菊花也只能掩面含羞,自叹弗如。
接着又从节令上着眼,称桂花为中秋时节的花中之冠。
3:“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为第三层议论。
传说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独桂花不在其列。
清照很为桂花抱屈,因而毫不客气地批评了这位先贤,说他情思不足,竟把香冠中秋的桂花给遗漏了,实乃一大遗恨。
二:结合全词分析,本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虽议论。
但托物抒怀,以群花作衬,以梅花作比,通过层层议论展现了词人对貌不出众,色不诱人的桂花由衷的赞美和崇敬,同时抒发了词人要像桂花那样远离都市喧嚣纷扰,享受具有蓬勃生机和无穷乐趣的退隐生活。
鹧鸪天欲上高楼去避愁[宋] 辛弃疾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
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归休去,去归休,不成人总要封侯。
浮云出处元无定,得似浮云也自由。
作品赏析上片主要抒发时光易逝的愁恨。
起韵一笔包举,总言忧愁的难以摆脱,为下文分别诉说时光易逝之愁与功业难成之愁预留了地步。
在这里,词人“天真地”想通过上楼登高来摆脱令他难以忍受又无法回避的忧愁的想法,本身就充满了奇趣,而他感到忧愁如有脚、又随他上楼的想法就更是奇中之奇。
在表达上,化不可见的抽象之愁为有可以触碰与回避的有形之物,深得以形象写抽象的生动趣味,同时,“欲上······愁还”的传情方法,又为文气增加了转折跌宕的灵活之趣。
接韵具体表明他所忧愁的内容,是自然也在变迁、亲朋也在衰老白头的时间不居之恨。
“几处”与“多少”的限定,空处传神,包揽无限,写出了自然变迁和人生衰老之多简直无法据实计算的大愁苦。
这种对于时光易逝的忧愁,是词人“时间意识”觉醒的表现,而“时间意识”又是与人对于存在的反思与觉悟有关的,是一种看似脆弱,其实深刻的对于生命虚无的体验,值得注意的是,词人产生这样深刻的生命虚无的痛苦,不是来自于单纯的哲学思考,而是由非常具体而强烈的生命体验所导致的。
于是,过片再进一层,揭示了导致其时间之愁的更直接的愁苦即功业难成之愁。
他以感情强烈的语言反复其意与反问自己:说归去吧,还是归去吧,难道人一定要到封侯才肯罢休不成?意谓自己不必要等到做成封侯的功业才可归隐。
实际上,它传达出了词人无法作成可封侯的大功业的愁苦。
这样,上下片就由这两种愁苦在文理上连成浑然的一体。
结韵进而揭出使自己产生时光易逝之愁与功业难成之愁的具体触机,是那种恍若浮云一样到处漂泊的游宦生涯。
然后他再转过一层,巧妙运用“浮云”一词的双重比喻意义为自己下了这一转语,如果能像浮云一样逍遥自在也很自由。
这样的转语,泄露了他“游宦成羁旅”的生命不自由的痛感。
鹧鸪天辛弃疾注释及赏析鹧鸪天·东阳道中全篇风格委婉,和作者一贯的风格有所不同,但描写的景物却是相当地清新自然,生机盎然。
碧绿的青山,盛放的野花,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鹧鸪天辛弃疾注释及赏析,希望大家认真阅读!鹧鸪天辛弃疾注释及赏析篇1鹧鸪天·东陽道中扑面征尘去路遥,香篝渐觉水沉销。
山无重数周遭碧,花不知名分外娇。
人历历,马萧萧,旌旗又过小红桥。
愁边剩有相思句,摇断吟鞭碧玉梢。
译文香笼里燃烧的水沉香的气息越来越淡薄了。
举目远望,征尘扑面,去路迢迢。
周围是数不清的层层山峦,全被碧绿的树木和野草覆盖着,路旁山野中长满了各种各样不知名的花儿,一朵朵的格外娇艳动人。
行进在道路上的一行人历历在目,骏马萧萧嘶鸣,威武雄壮的仪仗队已经过了前面的小红桥。
满怀的离愁别恨,此时此刻都化做相思的诗句,于青山绿水之间,一边吟诗,一边催马加鞭地向东阳进发,差点儿没把马鞭的碧玉梢头摇断。
注释1、东阳:即今浙江东阳县。
考察作者早年宦游踪迹,无确切记载来过此地,本事不可考。
也可能是代人之作。
2、征尘:征途上扬起的尘土。
3、香篝:一种燃香料的笼子。
4、水沉:即沉香,一种名贵香料。
5、销:消退6、周遭:周围。
7、历历:形容物体或景象一个个清晰分明。
《文选·古诗十九首》:“至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唐·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8、萧萧:马长声鸣叫。
《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悠悠旆旌。
”唐·杜甫《兵车行》诗:“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9、愁边:苦苦思索。
10、剩有:尽有。
11、碧玉梢:指马鞭用碧玉宝石饰成,比喻马鞭的`华贵。
【鉴赏】这首词中的“东陽”,即今浙江省东陽县。
据词题来看,该词是作者在任京都临安大理少卿时期,于淳熙五年(1178)因事赴东陽途中所作的。
从作品的内容和情调来看,洋溢着喜悦欢畅的情绪,这在辛词中是不多见的。
【诗歌鉴赏】辛弃疾《鹧鸪天着意寻春懒便回》原文翻译及赏析【诗歌鉴赏】辛弃疾《鹧鸪天?着意寻春懒便回》原文翻译及赏析辛弃疾《鹧鸪节?刻意寻春、寻懒、寻回》原文着意寻春懒便回,何如信步两三杯?山是好的,线还是累的,诗还没写完雨就急了。
携竹杖,更芒鞋。
朱朱粉粉野蒿开。
谁在家吃冷食,回到宁姑娘身边,在街上轻轻地笑着?辛弃疾《鹧鸪天?着意寻春懒便回》注释意图:深思熟虑。
2、懒:疲倦,疲惫。
3.行走:自由行走。
4、竹杖,芒鞋:古代旅行登山时用的器具。
5.朱砂粉:红色、白色和白色,用于描述花朵的颜色。
6、野蒿:泛指杂草,野花。
7.冷食:节日名称,清明节前一天(或清明节前两天)。
8、归宁:归家省亲。
多指出嫁之女归省,亦有用于男子者也。
辛弃疾“鹧鸪节”赏析《鹧鸪天?着意寻春懒便回》为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此词写郊游风光,带着浓厚的生活气息,格调明快,是辛词中的轻闲小令。
辛弃疾既可以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英雄,又可以做“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士;既可以写“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的豪迈,也可以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伤怀,更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性情。
伟大而杰出之词人,有多重性格,多样情感,其作品的风貌亦多姿多彩。
这首小令上片写词人专意寻春,忽然一时性懒,于是信步而行,累则停坐而饮几杯。
寻春当如此,若是执意于一花一草,片山片水,反而没有意思了。
随兴所至,才有快活惬意可享。
游山之间刚行至山势甚佳处,却又倦了,意欲作一首诗,还没作完,雨便来了,催人归去。
以上叙述出去春游的情况。
下片写归来时情景及路途中所见所闻。
词人扶竹杖、履芒鞋,走过野蒿地,野蒿开得红白一片,煞是好看;田塍那边传来清脆的欢笑声,该是哪家的姑娘趁着寒食节回娘家吧。
如此具有田园气息,风格清新的词作在辛词中时有所见,他不仅仅是一个矢志向前的英雄,还是一个有着丰富情怀的生命个体。
辛弃疾全集。
辛弃疾《鹧鸪天博山寺作》赏析鹧鸪天·博山寺作宋代:辛弃疾不向长安路上行。
却教山寺厌逢迎。
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
宁作我,岂其卿。
人间走遍却归耕。
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鉴赏按理说四十多岁正是人生建功立业之心最盛,最能奋发作为之时,然而词的开首两句却说;“不向长安路上行,却教山寺厌逢迎。
”大意是说,他已经不再心向国都,不再在意天下国家之事了,只流连于博山寺和它周围的山水,使得它都厌于逢迎我了。
辛弃疾果真是如此想的么?难道他真的已经忘情于山水游乐,把北复中原的大志抛诸脑后了么?下边两句“味无味处求吾乐,材不材间过此生。
”典出《庄子》,貌似超脱,要安于归隐平淡的生活,自得其乐,做不材之材以终其年。
事实上,上片四句是怨辞反说,辛弃疾并非真正能安于闲适平淡的生活,置国家天下于不顾,只是当权者对他始终若即若离,不能真正信任,而主和派又百般猜忌,以致他在几乎二十年的时间里被闲置不用,素志不展。
于是在这首词中,他字面上超然闲逸之词,实则包含着对当权者的激愤与积怨,只是不易察觉罢了。
下片起句表明心志:保持完我,不屈附公卿而求取声名。
下一句说人生历尽世事,到头来还是要归于田园,躬耕田亩。
最后两句“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辛弃疾意托于松竹花鸟,守君子之志的意向自不待言,其中或许也包含着对仕途人情的戒畏。
松竹真朋友,花鸟好弟兄,只有他们不会让辛弃疾伤心失望。
浅谈辛弃疾词作之“愁”辛弃疾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似乎是一个愁苦的世界。
愁情主题,是辛弃疾词作的一个突出的主题。
其愁情主题不仅诠释出一个报国无门,请缨无路的英雄的悲哀,同时也为词史上增添了新的一笔,具有推陈出新的艺术审美价值,而词人辛弃疾在词史上的地位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提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研究和发掘广泛开展,对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研究也有了长足的发展,2023年10月举办的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如有的学者关注辛弃疾的忧愁,其中两篇论文受到关注,一篇是沈有珠《而今识遍愁滋味――漫谈辛弃疾言愁词的愁意象》①,该文主要以辛弃疾词中复杂的愁意象为依托,探寻词中愁的意。
《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古体诗是诗歌体裁。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和杂言诗等形式。
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鹧鸪天》原文及翻译赏析 1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宋朝姜夔京洛风流绝代人。
因何风絮落溪津。
笼鞋浅出鸦头袜,知是凌波缥缈身。
红乍笑,绿长嚬。
与谁同度可怜春。
鸳鸯独宿何曾惯,化作西楼一缕云。
《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译文她来自南宋的都城临安,有着高超的品格,又有举世无双的美貌。
你为何像风中的飞絮飘落到苕溪呢?从笼鞋露出的鸦头袜可以看出她是风流绝代佳人。
轻启朱唇,露出浅浅的笑,青黛色的眉毛紧蹙在一起,面对这美好的春景,有谁与她共同度过呢?只剩下孤零零一人怎么会习惯呢,只能饱受这相思之苦。
《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注释京洛:本指河南洛阳,此处借指临安。
风流:品格超逸。
津:码头。
笼鞋:指鞋面较宽的鞋子。
鸦头袜:古代妇女穿的分开足趾的袜子。
红:此处指朱红色的嘴唇。
绿:青黛色的眉毛。
乍:表示时间短暂。
《鹧鸪天·己酉之秋苕溪记所见》赏析姜夔多次举进士而不第,布衣终身,过着飘泊江湖、寄人篱下的生活,这种十坷的身世使他对遭逢不幸的人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同情。
宋孝宗淳熙十年(1189),姜夔在苕溪(今浙江湖州)为一位不幸女子的身世所感动,写下了这首词。
而且,里于他有着一段不同寻常的合肥情事,他不知不觉中将这位不幸女子与其合肥情侣联系起来。
故通皆是对不幸女子的深深怜悯和同情,而毫无轻薄浮浪之语,格调高雅,意境醇正。
京洛,河南洛阳。
周平王开始建都于此,后来东汉的首都也在这里,所以又称京洛。
后人使用此词包括洛阳或京都两种含义。
此处代指南宋都城临安,风流,指品格超逸。
开即写这个妇女出处不凡,她来自南宋的都城临安;她既有超逸的品格,又有举世无双的美貌。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前言】《鹧鸪天·代人赋》是南宋时期词作家辛弃疾创作的组词类作品。
共两首词,分为《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和《鹧鸪天·晚日寒鸦一片愁》。
本诗外表是在写美人相思的苦闷,实际上寄托的是词人辛弃疾无法实现的政治理想。
它在风格上也比拟特别,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优美婉约的词。
【注释】1.鹧鸪天:小令词调,双片55字,上片四句三平韵,下片五句三平韵。
唐人郑嵎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调名取于此。
又名《思佳客》、《思越人》、《剪朝霞》、《骊歌一叠》。
2.些:句末语助词。
3.平冈:平坦的小山坡。
4.暮鸭:见王安石《题舫子》诗:“爱此江边好,留连至日斜。
眠分黄犊草,坐占白鸥沙。
〞这里隐括其句。
5.青旗:卖酒的招牌。
7.荠菜:二年生草本植物,花白色,茎叶嫩时可以吃。
【翻译】野地里柔软的桑条上冒出了嫩芽。
陌:田野小路。
东头邻居的蚕种已经孵化出一些小蚕了。
平坦的山坡上,黄毛小牛在那里吃草,不时发出叫声。
夕阳照在带有寒意的树林上,投宿的乌鸦又点缀着寒林的景色。
映入眼帘的还有远近连绵的山峦,横斜的山路。
这里也有挂旗卖酒的小酒店。
青旗:卖酒的招牌。
城中的桃树李树害怕风雨吹打。
白色的荠菜花开满溪头,大好的春光就在这里。
【鉴赏】词的下半片最难写,因为它一方面接着上半片开展,一方面又要转入一层新的意思,另起波澜,还要吻合上半片来作个结束。
所以下半片对于全首的成功与失败有很大的关系。
从外表看,这首词的下半片好象仍然接着上半片在写景。
如果真是这样,那就不免堆砌,不免平板了。
这里下半片的写景是不同于上半片的,是有波澜的。
首先它是推远一层看,由平冈看到远山,看到横斜的路所通到的酒店,还由乡村推远到城里。
“青旗沽酒有人家〞一句看来很平常,其实是重要的。
全词都在写自然风景,只有这句才写到人的活动,这样就打破了一味写景的单调。
对《鹧鸪天》的鉴赏
摘要:
1.《鹧鸪天》的背景与作者
2.《鹧鸪天》的文学价值与特点
3.鉴赏《鹧鸪天》的方法与要点
4.总结
正文:
《鹧鸪天》是我国古代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为南宋著名诗人辛弃疾所创作。
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诗句、深邃的意境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的瑰宝,受到了后世的推崇与喜爱。
一、《鹧鸪天》的背景与作者
《鹧鸪天》的创作背景,源于辛弃疾在南宋官渡之战后,因感慨战局多变,忧虑国家民族命运,而写下这首诗以抒发内心的忧患意识。
作者通过描绘鹧鸪的叫声与形象,寓言式的表达了自己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国家的忠诚。
二、《鹧鸪天》的文学价值与特点
《鹧鸪天》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寓意深刻:作者通过鹧鸪的叫声寓意着战局的无常,表达了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
2.艺术表现独特: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寓言、象征和拟人等手法,形象生动,意境深邃。
3.诗歌结构严谨:诗句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展现了作者的高超艺术技
巧。
三、鉴赏《鹧鸪天》的方法与要点
要鉴赏《鹧鸪天》,首先要理解诗中的寓意,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其次,要关注诗中的艺术手法和修辞技巧,领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最后,要体会诗中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四、总结
《鹧鸪天》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背景和丰富内涵的诗作,通过作者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一幅战乱时代背景下的忧患画面。
辛弃疾《鹧鸪天》全词翻译及赏析辛弃疾《鹧鸪天》全词翻译及赏析《鹧鸪天·送人》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
此词上阕述离别之情,饱含惜别之意;下阕为临别赠言,由离情别恨引出世路艰难之叹。
全词运用景物烘托、比拟和对照等手法,生动地写出了依依惜别的深情,并抒发了对社会人生的深沉感慨,思路开阔,托意深刻。
下面跟着店铺来看看辛弃疾《鹧鸪天》全词翻译及赏析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辛弃疾《鹧鸪天》全词翻译及赏析篇1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译文] 倒不如将那洋洋万言的抗金方策,去换一本邻家种树的书来得有用啊![出自] 辛弃疾《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壮岁旌旗拥万夫,锦檐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革+录(左革右录),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注释:题小序:慨然,情绪激昂。
追念,回忆。
少年时事,青年时代在山东一带率领义军与金兵作战的事。
按辛弃疾聚众起义时,年二十二岁,已是青年时代了。
古人对青年、少年的概念并不严格。
词的第一句又用“壮岁”可证。
壮岁旌旗拥万夫句:青年时代,高举着帅旗,率领着万人大军。
作者在《进美芹十论剳子》中说:“粤辛已岁,逆亮南寇,中原之民,屯聚蠭起,臣尝鸠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与图恢复,共籍兵二十五万,纳款于朝。
”旌旗,古时军队用以指挥或开道用的旗子。
旌旗是总称。
杜甫《北征》诗:“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
”万夫,形容军队之多。
锦襜突骑渡江初:襜(chān音禅),衣服遮前体的叫襜。
锦襜,好看的衣服。
突骑,骑兵中的突击队。
渡江初的初字,应作以前解。
即作者是回忆渡江以前的战斗生活,不是指渡江时与敌人作战的情形,也不是说某一个具体战斗。
燕兵夜娖银句:在燕地一带的义军,夜里整理好了弓箭,准备明天向金兵发起战斗。
娖(zhuo音捉)整理或准备。
银,银白色的箭袋。
汉箭朝发金仆姑:宋军早晨向金人发起攻击,用金仆姑箭射向敌人。
金仆姑,箭名。
辛弃疾的诗词《鹧鸪天》赏析《鹧鸪天》宋辛弃疾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
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赏析】首二句写景,可谓“工于发端”。
“晚日寒鸦一片愁”写送人归来后的所见所感。
此时已至傍晚,夕阳的余晖洒满人间,寒鸦点点,绕树而飞,在寻寻栖息之处。
“晚日”容易引起人的迟暮之感,而“寒鸦”更是令人心情烦躁不安,因此,在她眼中这“晚日”、“寒鸦”明明就是“一片愁”,这个“愁”字为全词奠定了悲愁的基调。
下句“柳塘新绿却温柔”,画面与情感都急遽转换,由哀景愁情而变为清新愉悦的美景。
细柳冒出嫩绿的柳芽,在池塘边摆弄温柔之姿。
如此美景,瞬间把上句的愁闷之情荡涤一空,把把读者引入一个春意萌动、春情荡漾、温馨柔美的境界。
但结合全词来看,词的主调仍是悲伤哀愁的,所以这句很可能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是说在我满腹离愁难以排遣之时,你池塘边的柳树为何还故意作弄温柔之态,是为谁温柔呢?杜甫《哀江头》有“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的诗句,是说那嫩绿的柳条、新生的蒲苇,没有人前来欣赏,你们为何还要这么翠绿?既然国家都已经破亡了,人世不幸,自然界也应该不幸,可是那些草木却视而不见,当真是无情之至啊。
因此,“柳塘新绿却温柔”句,着一个“却”字,带有些许埋怨的意味,旨在挑明乐景与哀情的不一致。
当然,对第二句也有不同的理解:“柳塘”之后缀以“新绿”,便赶忙为我们唤来了春天:塘周柳丝摇金,塘中春波涨绿,已够赏心悦目了;哪料到在此基础上,又加上“温柔”一词。
相对于严冬而言,初春的水显得“温”,所谓“春江水暖鸭先知”。
但说它“温柔”,这就不仅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感觉,而且表现了她的感情。
这感情异常微妙,耐人寻味。
凭借我们的经验:那一塘春水,既倒映着天光云影和四周的垂柳,又浮游着对对鸳鸯或其他水禽。
抒情主人公看到这一切,就自然感到“温柔”,从而也联想到她与意中人欢聚之时是何等的“温柔”了。
古诗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翻译赏析《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作者为唐朝文学家辛弃疾。
其古诗词全文如下: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角,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却将万字平戎策。
换得东家种树书。
【前言】《鹧鸪天·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戏作》是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退闲以后的作品。
此词深刻地概括了一个抗金名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惨遭遇。
上片从豪气入词,慷慨激昂;下片写心伤透骨,沉郁苍凉。
虽然作者自称戏作,实际上感慨遥深。
【注释】⑴鹧鸪天:词牌名。
双调五十五字,押平声韵。
⑵少年时事:年轻时期的事情。
⑶壮岁旌旗拥万夫:指作者领导起义军抗金事,当时正二十岁出头。
他在《进美芹十论子》里说:“臣尝鸠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与图恢复,共藉兵二十五万,纳款于朝。
”壮岁:少壮之时。
⑷锦襜突骑渡江初:指作者南归前统帅部队和敌人战斗之事。
锦襜突骑:穿锦绣短衣的快速骑兵。
襜:战袍。
衣蔽前曰“襜”。
⑸“燕兵”句:意谓金兵在夜晚枕着箭袋小心防备。
燕兵:此处指金兵。
娖(chuò):整理的意思。
银胡角(原字为“革”旁加“录”,音ù):银色或镶银的箭袋。
一说娖为谨慎貌,胡角是一种用皮制成的测听器,军士枕着它,可以测听三十里内外的人马声响,见《通典》。
⑹“汉箭”句:意谓清晨宋军便万箭齐发,向金兵发起进攻。
汉:代指宋。
金仆姑:箭名,见《左传·庄公十一年》。
⑺髭须:胡子。
唇上曰髭,唇下为须。
⑻平戎策:平定当时入侵者的策略。
此指作者南归后向朝廷提出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很有价值的抗金意见书。
⑼东家:东邻。
种树书:表示退休归耕农田。
【翻译】我年轻的时候带着一万多的士兵、精锐的骑兵们渡过长江时。
金人的士兵晚上在准备着箭袋,而我们汉人的军队一大早向敌人射著名叫金仆姑的箭。
追忆着往事,感叹如今的自己,春风也不能把我的白胡子染成黑色了。
【诗歌鉴赏】辛弃疾《鹧鸪天?欲上高楼去避愁》原文翻译及赏析辛弃疾《鹧鸪天?欲上高楼去避愁》原文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
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
归休去,去归休。
不成人总要封候?浮云出处元无定,得似浮云也自由。
辛弃疾《鹧鸪天?欲上高楼去避愁》注释、归休去:退休、致仕。
去,语助词。
2、不成:反诘词,难道。
3、出处:指出仕与隐处,做官与退隐。
4、元:得似,真是,宋元问人口语。
辛弃疾《鹧鸪天?欲上高楼去避愁》翻译我要上高楼上去躲避忧愁,但是这个忧愁还是跟着我上了高楼。
我经过以前到过的地方,那里的江山面貌都改变了;见到很多的亲戚朋友,他们头发都已经白了,变成老人了。
回到家里不再出来了,回到家里不再出来了。
难道人生总是要封侯不成吗?浮云在哪里出现,原来也没有一定的地方,如果能像浮云那么自由地来去,那就最好了。
辛弃疾《鹧鸪天?欲上高楼去避愁》赏析《鹧鸪天?欲上高楼去避愁》为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作品。
这首词抒发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无限愁绪,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上片写难以排遣的愁苦。
这种愁是由于江山易改、亲朋老去所致,寄托的是作者报国无路、知音难诉的悲愤。
下片写自己意欲归耕,努力摆脱这种愁苦而不再想功名之事的愿望。
“浮云”二句实为自喻,寄托了词人追求自由的生活理想。
上阕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这两句写作者之愁无处不在:作者本想到高楼去避愁,可是愁还是随着上了高楼,这个愁啊,真是无时不在、无处不随。
经行几处江山改,多少亲朋尽白头,宦游数十年,曾经历了多少次江山的变迁。
眼中所见,多少亲朋已经白发苍苍。
这两句写作者对人生的体会,在看似不经意的叙说中,寓含了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
没有颇久的人生阅历,未经一定的官场生涯,是难以体会出这两句的分量的。
下阙连呼两句“归休”,否定世间一切的功名富贵,是作者对官场生涯失望至极的一种极端化的情绪表现。
结处以浮云为喻,是为自己鄙弃功名富贵的人生态度作确证,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不受官场束缚的自由自在生活的一种向往。
【经典诗句】“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辛弃疾《鹧鸪天》翻译赏析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译文] 在山脊平坦的地方,小黄牛在嚼食着嫩草;早春的傍晚,树林里点缀着几只乌鸦。
[出自] 南宋辛弃疾《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释】①青旗:青布旗,酒店的招牌。
②荠菜:野菜。
译文:桑树长出了嫩芽、蚕卵开始孵化了。
山坡上,小黄牛正在吃着嫩草,早春的傍晚,树林中点缀着几只乌鸦。
蜿蜒于山间的路上,有一家山村酒店。
城里的桃李害怕风雨,但那散见在田野溪边的荠莱花,却一朵接一朵地迎着风雨开放,生命力是那样的顽强。
赏析:辛弃疾的词本以沉雄豪放见长,这里选的这首却很清丽,足见伟大的作家是不拘一格的。
《鹧鸪天》写的是早春乡村景象。
上半片“嫩芽”、“蚕种”、“细草”、“寒林”都是渲染早春,“斜日”句点明是早春的傍晚。
可以暗示早春的形象很多,作者选择了桑、蚕、黄犊等,是要写农事正在开始的情形。
这四句如果拆开,就是一首七言绝句,只是平铺直叙地在写景。
词的下半片最难写,因为它一方面接着上半片发展,一方面又要转入一层新的意思,另起波澜,还要吻合上半片来作个结束。
所以下半片对于全首的成功与失败有很大的关系。
从表面看,这首词的下半片好象仍然接着上半片在写景。
如果真是这样,那就不免堆砌,不免平板了。
这里下半片的写景是不同于上半片的,是有波澜的。
首先它是推远一层看,由平冈看到远山,看到横斜的路所通到的酒店,还由乡村推远到城里。
“青旗沽酒有人家”一句看来很平常,其实是重要的。
全词都在写自然风景,只有这句才写到人的活动,这样就打破了一味写景的单调。
这是写景诗的一个诀窍。
尽管是在写景,却不能一味渲染景致,必须参进一点人的情调,人的活动,诗才显得有生气。
读者不妨找一些写景的五七言绝句来看看,参证一下这里所说的道理。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两句是全词的画龙点睛,它又象是在写景,又象是在发议论。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诗词鉴赏及译文《鹧鸪天·代人赋》是由辛弃疾所创作的,这首词是作者代一位妇女而赋的,那位妇女的意中人刚离开她走了,她正处于无限思念、无限悲伤的境地。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鹧鸪天·代人赋》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鹧鸪天·代人赋》宋代:辛弃疾晚日寒鸦一片愁。
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
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鹧鸪天·代人赋》译文落日里寒鸦归巢,一片伤心景色。
只有池塘柳树发出嫩绿的新芽显出温柔情景。
如果不是眼下亲自感受这离愁别恨的苦楚,根本不会相信这世上真会有人伤心白头。
离肠寸断,泪流难收。
怀着相思之情,又一次登上了小红楼。
明明知道你我已被山峦所阻隔,可还是不由自主地靠在栏杆上,一直凝望而不能罢休。
《鹧鸪天·代人赋》注释鹧鸪天:小令词调,双片五十五字,上片四句三平韵,下片五句三平韵。
唐人郑嵎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调名取于此。
又名“思佳客”“思越人”“剪朝霞”“骊歌一叠。
晚日:夕阳。
新绿:初春草木显现的嫩绿色。
教:使,令。
眼底:眼中,眼睛跟前。
白头:犹白发。
形容年老。
情知:深知;明知。
阑干:栏杆。
阑。
同“栏”。
《鹧鸪天·代人赋》赏析一这首《鹧鸪天》,题下注明“代人赋”,说明词中抒情主人公并非作者自己。
这首词是作者代一位妇女而赋的,那位妇女的意中人刚离开她走了,她正处于无限思念、无限悲伤的境地。
“晚日寒鸦”,这是送人归来后的眼中景。
“晚日”的余辉染红天际,也染红长亭古道和目之所极的一切,这是空间。
夕阳愈来愈淡,夜幕即将降落,这是时间。
而她送走的那位意中人,就在这空间、这时间中愈走愈远了。
“寒鸦”当“晚日”之时,自然应该寻找栖息之处,大约在绕树啼叫吧。
可是那位行人,他此刻孤孤零零地走向何处,又向谁家投宿呢?正因为这样,那本来没有感情的“晚日”和“寒鸦”,在那位女主人公的眼中,就变成“一片愁”了。
【导语】⾟弃疾(1140年5⽉28⽇-1207年10⽉3⽇),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
南宋豪放派词⼈、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与李清照并称“济南⼆安”。
⾟弃疾⼀⽣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许,却命运多⾇、备受排挤、壮志难酬。
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是把满腔*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其词题材⼴阔⼜善化⽤典故⼊词,抒写⼒图恢复国家统⼀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的作品。
现存词六百多⾸,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
下⾯是©⽆忧考⽹为⼤家带来的⾟弃疾《鹧鸪天·晚岁躬耕不怨贫》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鹧鸪天·晚岁躬耕不怨贫 宋代:⾟弃疾 晚岁躬耕不怨贫,只鸡⽃酒聚⽐邻。
都⽆晋宋之间事,⾃是羲皇以上⼈。
千载后,百遍存。
更⽆⼀字不清真。
若教王谢诸郎在,未抵柴桑陌上尘。
译⽂ 陶渊明晚年躬耕⽥园,安于清贫,以薄肴淡酒邀会相邻,彼此融合⽆间。
他鄙薄晋宋年间的社会现实,向往和平淳朴的上古⽣活。
千年过后,流传下来的陶诗有⼀百多篇,没有⼀字不是清新纯真的。
他晚年归耕在柴桑,即便是柴桑的尘⼟也远较王、谢诸郎⾼洁。
注释 去⼿:离⼿。
躬耕:亲⾃耕种。
⽃:盛酒的容器。
晋宋之间事:指东晋末年、刘宋初年,即陶渊明⽣活的年代。
这是⼀个南北*、战乱不断、篡弑频起的年代,极端动荡混乱,凶残⿊暗。
羲皇以上⼈:指上古以远的⼈。
清真:指陶诗独具的⼀种风格:清新纯真。
王、谢诸郎:王、谢两家的⼦弟。
王、谢是东晋的两⼤望族,其⼦弟以潇洒儒雅见称。
柴桑:在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
陶渊明柴桑⼈,晚年归耕也在柴桑。
《鹧鸪天·送人》诗词鉴赏《鹧鸪天·送人》诗词鉴赏《鹧鸪天·送人》(宋代: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译文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视功名为馀事(志不在功名)而劝加餐。
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
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而人间行路却是更艰难。
注释⑴唱彻《阳关》:唱完送别的歌曲。
彻,完;《阳关》,琴歌《阳关三叠》。
⑵馀,多余;加餐,多吃饭。
⑶无穷:无尽,无边。
⑷今古,古往今来;般,种。
⑸只应,只以为,此处意为“岂只”。
⑹未是:还不是。
⑺别有:更有。
赏析送别词是词里一个大家族。
晚唐五代至北宋词,多叙男女离别。
从古以来,“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缠绵悱恻之情,哀怨凄惋之音,往往笼罩全篇。
辛弃疾的送别词,却多立意不俗,又总是超出常境,这首《鹧鸪天》可作代表。
词开篇即述离情。
上阕头二句:“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上句言送别。
《阳关三叠》是唐人上阕送别歌曲,加上“唱彻”、“泪未干”五字,更觉无限伤感。
从作者的性格看,送别绝不会带给他这样的伤感。
他平日对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积胸中,恰巧,遇上送别之事的触动,便一涌而发,故有此情状。
下句忽然宕开说到“功名”之事,便觉来路分明。
作者和陆游一样,都重视为国家的恢复事业建立功名的。
他的《水龙吟》词说:“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
”认为建立功名是分内的事;《水调歌头》词说:“功名事,身未老,几时休?诗书万卷,致身须到古伊周。
”认为对功名应该执着追求,并且要有远大的目标。
这首词中却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乃是不满朝廷对金屈膝求和,自己的报国壮志难酬,而被迫退隐、消极的愤激之辞:“且加餐”,运用《古诗十九首》“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之句,也是愤激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