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植物病原真菌 第一节 真菌的一般性状和分类
- 格式:ppt
- 大小:777.00 KB
- 文档页数:20
教案(课时备课)课程名称:植物保护技术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教学进程:第5次课第2章第一节学时:2使用教材:《植物保护技术(第二版)》肖启明欧阳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教学内容(按节):第2章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第一节植物病害概述一、植物病害的定义1.植物病害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如果遇到不良的环境条件,或者遭受到其他寄生物的侵染,植物的正常发育就会受到干扰和破坏,在生理和组织结构上发生一系列的反常变化,导致产量降低、品质变劣,影响其使用价值的现象,称为植物病害。
2.病理程序植物染病后,先引起生理功能的改变,然后造成组织结构的改变,最后发病植物外观表现出病态。
这些病变均有一个逐渐加深,持续发展的过程,称为病理程序。
3.判断植物病害的两个衡量标准(1)病害必须有病理程序;(2)病害必须造成损失。
二、植物病害的症状症状:植物发病后,其外表的不正常变化称为症状。
包括病状与病征两个方面。
(一)病状类型植物发病后本身所表现的不正常状态称病状。
大致可分为变色、斑点、腐烂、萎蔫、畸形五类。
1.变色指植物病部细胞内的叶绿素被破坏或形成受到抑制,以及其它色素形成过多而表现不正常的颜色。
2.斑点指植物病部局部细胞和组织坏死;但不解体,所形成的各式各样的坏死斑。
3.腐烂指植物病部整个组织和细胞被破坏而消解。
4.萎蔫植物失水而使枝叶凋萎下垂的现象。
5.畸形植物发病后,受病原物产生的激素或毒素类物质的刺激而表现的异常生长。
(二)病征类型指病部所长出的病原物的特征。
主要有以下几类:(1)霉状物;(2)粉状物;(3)颗粒状物;(4)线状物;(5)脓状物。
三、植物病害的病原引起植物发病的主要原因称为病原。
按其不同性质可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大类。
1.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因素引起的病害是不能传染的,所以称为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
该类病害的发生直接取决于植物与环境条件的关系。
2.侵染性病害由病原物(是指能够引起植物发病的病原生物)引起的病害能互相传染,有侵染过程,所以称为传染性病害,也称侵染性病害。
第一章绪论植物病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1)降低产量(2)降低品质(3)患病植物产品造成人畜中毒(4)限制了农作物的栽培。
(5)园林植物的观赏性(6)破坏环境(7)影响农产品的国际贸易、运输和贮藏。
(8)病害防治造成经济、生态损失。
第二节植物病害概念和类型一、植物病害的概念由于植物受到病原物或不良环境条件的持续干扰,其干扰强度超过了能够忍受的程度,使植物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在生理上和外观上表现出异常,这种偏离了正常状态的植物就是发生了病害。
二、植物病害的特点(1)植物病害是根据植物外观的异常与正常相对而言的。
健康相当于正常,病态相当与异常。
(2)植物病害与机械创伤不同。
其区别在于植物病害有一个生理病变过程,而机械创伤是往往是瞬间发生的。
(3)植物病害必须具有经济损失观点。
三、植物病害发生的原因(1 )植物自身的遗传因子异常。
(2)不良的物理和化学环境条件。
(3)有病原生物参与的“病害三角” 。
非侵染性病害:由于生长环境条件不合适,物理或化学因素造成的,是非侵染性的,这不能传染的病害叫非侵染性病害。
有时叫生理病害。
侵染性病害:由于病原物对植物侵染造成的,可传染,又叫传染性病害。
引起植物病害的原因叫病原,寄生物病原叫病原物,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叫病原菌。
病原物主要包括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五大类,俗称五大类病原物。
四、植物病害的类型(1)根据致病因素的性质分:侵染性病害、非侵染性病害。
(2)根据病原生物的种类分:真菌病害、细菌病害、病毒病害、线虫病害以及寄生性种子植物引致的病害等。
(3)根据病原物的传播途径分:气传病害、土传病害、种传病害以及虫传病害等。
(4)根据表现的症状类型分:花叶病、斑点病、溃疡病、腐烂病、枯萎病、疫病、癌肿病等。
(5)根据植物的发病部位分:根部病害、叶部病害、茎秆病害、花器病害和果实病害等。
(6)根据被害植物的类别分:大田作物病害、经济作物病害、蔬菜病害、果树病害、观赏植物病害、药用植物病害等。
园林植物病原真菌的一般性状真菌属于真菌界,真菌门,种类很多,约10万多种,分布很广,绝大多数植物的寄生性病害是由真菌引起【打印】【关闭】【返回顶部】的.蔷薇,紫丁香,大丽花,菊花,福禄考和其他植物的白粉病可根据叶面有无白色,淡灰色或稍带浅褐色的菌体加以辨认.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毁灭性病害,如松干疱锈病,榆树荷兰病,板栗疫病,根白腐病,猝倒病以及各种立木腐朽都是由真菌引起的.1.真菌的营养体真菌的营养体呈丝状,称作菌丝.菌丝可以分枝,许多菌丝团聚在一起,称为菌丝体.低等真菌的菌丝没有隔膜,称无隔菌丝;高等真菌的菌丝有隔膜,称有隔菌丝真菌菌丝是获得养分的机构.寄生真菌以菌丝体侵入寄主的表皮细胞或内部吸收养分.菌丝可以生长在寄主细胞内或细胞间隙.生长在寄主细胞内的真菌,由菌丝细胞壁和寄主原生质直接接触而吸收养分;生长在寄主细胞间隙的真菌,尤其是专性寄生真菌,从菌丝体上形成吸器,伸入寄主细胞内吸收养分,吸器的形状有小瘤状,分枝状,掌状等真菌的菌丝可以形成各种组织,常见的有菌核,菌索及子座.①菌核菌核是由拟薄壁组织和疏丝组织形成的一种较坚硬的休眠体.其大小,形状和颜色不一,比较坚硬,可以度过寒冷或不良环境.当环境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新的营养体和繁殖体.②菌索菌索是菌丝体绞结成的绳索状物.它不仅对不良环境有很强的抵抗能力,而且可以主动延伸到数米以外去侵染寄主或摄取营养成分.③子座是产生各种繁殖体的垫状组织,可由菌丝分化而成,也可由菌丝与部分寄主组织结合而成,有度过不良环境的作用.2.真菌的繁殖体真菌的繁殖有两种方式,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无性繁殖是不经过性器官的结合而产生孢子,这种孢子称为无性孢子.主要有以下几种.1)游动孢子它是产生于孢子囊中的内生孢子.孢子囊球形,卵形或不规则形,从菌丝顶端长出,或着生于有特殊形状和分枝的孢囊梗上,囊中原生质裂成小块,每一小块变成球形,洋梨形或肾形,无细胞壁,形成具有1~2根鞭毛的游动孢子.2)孢囊孢子孢囊孢子也是产生孢子囊中的内生孢子.没有鞭毛,不能游动,其形成步骤与游动孢子相同,孢子囊着生于孢囊梗上.孢子囊成熟时,囊壁破裂散出孢囊孢子.(3)分生孢子它是真菌最普遍的一种无性孢子着生在由菌丝分化而来呈各种形状的分生孢子梗上.(4)厚垣孢子有的真菌在不良的环境下,菌丝内的原生质收缩变为浓厚的一团原生质,外壁很厚,称为厚垣孢子.有性繁殖是通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的结合而进行繁殖,所产生的孢子称为有性孢子.有性生殖要经过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三个阶段.常见的有性孢子有下列几种:(1)卵孢子鞭毛菌类产生的有性孢子是卵孢子,由较小的棍棒形的雄器与较大的圆形的藏卵器结合形成的.(2)接合孢子结合菌类产生的有性孢子是结合孢子,由两个同形的配子囊结合形成.(3)子囊孢子子囊菌产生的有性孢子是子囊孢子,由两个异形的配子囊雄器和产囊体结合而成.一般在子囊内形成8个细胞核为单倍体的子囊孢子,形状为球形,圆桶形,棍棒形或线形等.。
第二章植物病原真菌[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第一节真菌概述1. 什么是真菌?大多数真菌的个体很小,通常需要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楚。
真菌在自然界的分布极广,种类很多,已描述的约10万个种,在淡水、海水、土壤以及地面的各种物体上都有真菌存在。
真菌的主要特征有:(1)为真核生物,有固定的细胞核;(2)营养体简单,大多为菌丝体,细胞壁主要成分为几丁质,有的为纤维素,少数真菌的营养体是不具细胞壁的原质团;(3)营养方式为异养型,没有叶绿素或其它可进行光合作用的色素,需要从外界吸收营养物质;(4)典型的繁殖方式是产生各种类型的孢子。
真菌营养方式有腐生、共生和寄生的三种。
大多数真菌是腐生的,生活在死的有机体上。
寄生的真菌,主要寄生在植物上,植物病原真菌指的就是那些可以寄生植物并引起植物病害的真菌,已记载有8000种以上。
植物病害中,由真菌引起的病害数量最多,是第一大植物病原物。
作物上常见的黑粉病、锈病、白粉病和霜霉病等,都是由真菌引起的。
2. 真菌的营养体的主要类型、结构与功能。
大多数真菌的营养体是丝状体。
真菌丝状营养体上的单根细丝称作菌丝(hypha),组成真菌菌体的一团菌丝称作菌丝体(mycelium)。
菌丝呈管状,有固定的细胞壁,大多无色透明。
不同的真菌苗丝粗细差异很大,多数直径在5~6μm之间。
大多数真菌的菌丝有横隔膜,将菌丝隔成许多长圆筒形的小细胞,这种有隔膜的菌丝称作有隔菌丝,如高等真菌的菌丝。
有隔菌丝的隔膜上有孔洞,细胞内的细胞质和细胞核可以通过隔膜的孔洞进入相邻的细胞。
有些真菌的菌丝无横隔膜,称作无隔菌丝,如低等真菌的菌丝,整个菌丝体为一无隔多核的细胞。
3. 真菌无性繁殖、有性生殖的主要方式或过程,以及所产生的常见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类型。
植物病原真菌的无性繁殖和有性生殖在植物病害发生中所起的主要作用。
真菌的繁殖分为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种方式。
无性繁殖是指真菌不经过核配和减数分裂,营养体直接以断裂、裂殖、芽殖和割裂的方式产生后代新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