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处的故事
- 格式:doc
- 大小:14.91 KB
- 文档页数:4
【导语】⼈⽣下来的时候都是好的,只是由于成长过程中,后天的学习环境不⼀样,性情也就有了好与坏的差别。
下⾯是⽆忧考分享的三字经故事:周处除三害。
欢迎阅读参考! 三字经故事:周处除三害 ⼈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晋朝时,义兴有个年轻⼈叫周处,从⼩爹娘都死了,因此⽆⼈管教,他虽然天⽣有豪侠⽓度,但常仗着⼀⾝蛮⼒在乡⾥打架闹事,⽆恶不作,村⾥⼈见了他就像碰到毒蛇猛兽般,总是躲得远远的。
这⼀天,他正在街上闲逛,看到⼀群⼈正在谈论着什么,他连忙⾛过去看热闹,⼤伙们都不做声的⾛开了。
周处觉得很奇怪,便抓住⼀个⽼⼈问道:“你们在说什么?”⽼⼈很害怕,只好如实地说:“我们这⾥出了三害,其⼀是南⼭的⼭⾥有⼀只吃⼈的⽼虎;其⼆是长桥下的河⾥有⼀条蛟龙;它们害死了很多⼈……”⽼⼈的话还没有说完,周处便⼤声说道:“⽼虎、蛟龙有什么可怕的,让我来消灭它们。
”说完,就转⾝跑了…… 话说周处跑到南⼭上,寻找那只吃⼈的⽼虎。
这⼀天,他终于找到了那只⽼虎,当那只⽼虎向他扑来时,他就势⼀闪,骑到⽼虎的背上,挥起拳头,狠狠的击打⽼虎的头,把⽼虎打死了。
接着他⼜跑到长桥下,跳進河⾥去杀蛟龙。
周处在⽔⾥与蛟龙打了三天三夜,最后终于杀死了蛟龙。
村⾥的⼈们见周处还没有回来,以为他被⽼虎或蛟龙吃掉了,⾼兴地敲锣打⿎,庆祝了起来。
没想到周处兴⾼彩烈地回来了,听到百姓们说除掉了三害,正⾼兴地庆祝,才明⽩⾃⼰也是三害之⼀。
周处感到很惭愧,很内疚。
由于⾃⼰平时胡作⾮为,使得百姓们把⾃⼰也当成了⼀害。
因此,他下定决⼼改过,重新做⼈。
后来,他拜了陆云为师,努⼒读书,终于做了⼤官,为百姓做了很多善事。
扩展阅读: 三字经故事:孟母三迁 昔孟母,择邻处。
⼦不学,断机杼。
孟⼦3岁时丧⽗,由母亲抚养长⼤。
孟家附近有⼀块墓地,送葬的队伍经常从家门⼝经过。
孟⼦就模仿送葬队伍哭啼的样⼦。
孟母对⼉⼦这样的玩耍很⽣⽓,认为不利于他读书,便把家迁到了城⾥。
关于名将周处的故事周处是《世说新语》中所记故事的主人公。
周处(238—299年),字子隐。
义兴阳羡(今江苏宜兴)人,鄱阳太守周鲂之子。
下面是有关于名将周处的故事,欢迎参阅。
关于名将周处的故事曾在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大人们讲的“周处除三害”的故事。
但那时似懂非懂,颇为好奇。
据说在周处年少时,为人凶恶武断,被乡里人视为祸害。
同时,义兴水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转来转去要吃人的老虎,一起祸害百姓,义兴百姓将他们并称为“三害”。
而三害当中周处尤其厉害,于是就有人打算用计谋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害相拼,最后只剩下一个。
经过劝说,周处决定上山打猛虎,下水打蛟龙。
正在大家一致认为周处与猛虎蛟龙一起死了,纷纷祝贺之际,周处却手提蛟龙的头回来了。
听到街坊邻居都在为他的死感到高兴,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就是第三大祸害。
于是就萌生了改过自新的决心,于是到吴地寻找陆机、陆云这两位当时东吴的名士,经过他们的指点和自己的努力,最终成为忠臣孝子。
纵观周处的一生,明显存在着善和恶两个方面,但他终于让恶受到了抑制,让善发扬光大,进而彻底改变了自己。
“浪子回头金不换”。
周处何止是“回头”,而是自新、自强,他的性格、思想、知识、精神直至整个生命,都在不断地升华之中,最终成为永载史册的古代名人,不愧为“阳羡第一人物”。
周处儿子个人资料《世说新语》中有一个周处,被后人广泛引喻为幡然醒悟的浪子回头的道德典范。
所谓“知耻者近乎勇”,“为乡里所害”的三大害人虫之一的周处一瞬间良心发现,浪子回头,改过自新,遂拜访名师,读书自省,并投身军旅,从而建功立业。
他出仕为官,因勤政清廉,刚正不阿,官声极佳。
周处的第三个儿子周札在他的家庭中,一共有三个儿子,分别是周玘、周靖、周札。
周玘,年轻时刚强坚毅,深沉果断,有其父周处之风,虽在文学方面有所不及,但生性端谨,从不滥交朋友,深受士林敬惮,因而名重一方。
他起初不应州郡征辟,但因受刺史礼遇,方才应命,出任别驾从事,后又被举为秀才,授为议郎。
周处除三害的故事公元前632年,春秋时期的鲁国有一位名叫周处的年轻人,他聪明机智,深得鲁穆公的赏识。
鲁国正值国家危难之际,受到了来自晋国的三个强大敌人的围攻,这三个敌人分别是,晋国的公孙杵臼、齐国的颛顼和秦国的蒙恬。
他们联合起来,对鲁国发动了猛烈的进攻,鲁国陷入了极度的危机之中。
周处知道国家的危难,他决心要为国家除去这三害。
于是,他请求鲁穆公给予他一个机会,让他去除掉这三个强敌。
鲁穆公对周处充满信任,便答应了他的请求。
周处接下了这个艰巨的任务,他开始了一场孤注一掷的挑战。
首先,他来到晋国,找到了公孙杵臼的府邸。
公孙杵臼是一个好斗而又狂妄的人,他对周处十分不屑,认为周处只是一个年轻无知的小子。
周处知道要想除掉这个强敌,必须要用计谋,于是他向公孙杵臼提出了一个比武的挑战。
公孙杵臼自信满满地答应了下来。
比武的时候,周处故意输给了公孙杵臼,让他得意忘形。
接着,周处又提出了第二次比武的挑战,这一次,他用尽全力,终于打败了公孙杵臼。
公孙杵臼败下阵来,对周处的智谋刮目相看,答应了不再对鲁国造成威胁。
接着,周处又前往齐国,找到了颛顼。
颛顼是一个极其残忍的人,他对待人民非常残暴,齐国的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周处决心要为齐国的人民除掉这个暴君。
他找到了颛顼,向他提出了一个能够让他成为万人敬仰的伟大君王的建议。
颛顼非常喜欢这个建议,他对周处产生了极大的信任,于是将国家的大权交给了周处。
周处利用这个机会,将颛顼软禁在宫中,让他无法再对人民造成伤害。
齐国的人民终于摆脱了颛顼的残暴统治,过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
最后,周处来到了秦国,找到了蒙恬。
蒙恬是一个极其勇猛的将军,他率领秦国的军队对鲁国发动了数次进攻,给鲁国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周处知道要想除掉这个强敌,必须要用智慧,于是他找到了蒙恬,向他提出了一个联合对外作战的建议。
蒙恬非常赞同这个建议,他对周处产生了信任,于是同意了这个建议。
周处趁机向蒙恬传授了一些军事上的经验和战术,让他觉得自己受益匪浅。
周处的故事
周处年轻时,性格强悍暴烈,喜欢打人。
经常把村里人打得鼻青眼肿。
随后,他摇头晃脑,四处游荡,显得非常神气。
从此,村里人一看到周处就远远的躲开他,并在背地里称周处为祸害。
在义兴那个地方,还有两个被称为祸害的。
它们分别是:水中的蛟龙,山中的白额虎。
它们经常一同侵害百姓。
以后,义兴人把周处,蛟龙,白额虎称为“三害”,周处最厉害。
有一天,村里人聚在一起,讨论着怎么杀死这些祸害。
有个聪明人提议说:“乡亲们,我们让周处去杀死那两个祸害,三害除了两害不也好么?”有个街坊壮着胆子去找周处,一见面就夸他胆子大武艺高,天下能降龙伏虎再也找不到第二个能人了。
周处被说得心里热乎乎的,拍拍胸脯说:“那些蛟龙和白额虎只会欺负你们这些胆小的,看我周处的,哼!
第二天,周处就提着宝剑上山了。
傍晚,他提着一只断了气的大老虎下山了。
村里人高兴极了,拍手称快直夸周处本领大。
第三天天不亮,周处又提着宝剑下河了,蛟龙可不是好对付的,它忽沉忽浮,忽上忽下,搅得大河浊浪冲天。
周处和它搏斗了三天三夜。
大河忽然平息了,没有浪涌,没有涛声,周处不见了,蛟龙也不见了。
乡里人以为三害都死了,高兴极了,他们奔走相告,每个人脸上都是一副喜气洋洋的样子。
可是,正在他们高兴时,周处爬上岸来了。
周处听到人们的欢呼声,呆住了,心想:我为村里人除了两害,为什么乡亲们还希望我死呢?周处就带这个问题回家想了好久,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他痛该前非,成了一个受村里人尊敬的人。
周处文言文
摘要:
一、周处简介
1.周处时代背景
2.周处的家庭背景
二、周处的故事
1.周处年轻时的行为
2.周处改过自新
3.周处为民除害
4.周处英勇战死
三、周处的评价
1.历史上的评价
2.后人的纪念
正文:
周处是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将领,生于公元240年,逝世于297年,享年57岁。
他字子隐,义兴阳羡(今江苏宜兴)人。
周处出自江南簪缨世家,其父周鲂是东吴鄱阳太守。
周处在年轻时常与一帮不良少年为伍,酗酒闹事,横行乡里,百姓们对他们非常痛恨。
然而,周处并不知道自己的过错,直到有一天,他听到了村里一位长者的教诲,才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
长者告诉他,一个人如果不能及时改正错误,将来一定会后悔。
周处深受震撼,自此立志改过自新,奋发向前。
为了弥补过去的过错,周处开始努力学习武艺,研读兵法。
他的武艺进步神速,勇猛过人,成为了东晋朝廷的一名重要将领。
在晋元帝司马睿时期,周处曾率领部队平定了氐族首领齐万年叛乱,因功被封为平西将军。
在平定齐万年叛乱的过程中,周处还为民除害。
当时,有一头凶猛的猛虎,经常在附近的村庄出没,危害百姓。
周处听说此事后,亲自率军前去捕捉,最终将猛虎斩杀,为民解除了祸患。
然而,周处的好运并没有持续太久。
公元297年,他在与氐族余孽的战斗中英勇战死,以身殉国。
消息传回朝廷,晋元帝司马睿深感痛惜,追赠周处为太尉,赐谥号为“忠武”。
周处在历史上的评价极高,被誉为“晋室砥柱”。
他的事迹成为后世的楷模,启发人们要及时悔过自新,为民除害,尽忠报国。
周处除三害的故事道理稿子一嗨,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周处除三害的故事。
周处这小伙子呀,一开始那可是个让大家头疼的主儿。
他力气大,性子野,到处惹是生非。
乡亲们都怕他,把他和南山的白额虎、长桥的蛟龙,并称为当地的“三害”。
周处自己还不知道呢,有一天他听人说这事儿,心里可不服气啦,说:“哼,我倒要去把那两害给除掉,证明我比它们厉害!”嘿,他还真就去了。
跟老虎斗,跟蛟龙斗,费了好大的劲儿,终于把老虎和蛟龙都给收拾了。
周处满心欢喜地回来,以为大家会夸他。
结果发现,大家看到他回来,不但不高兴,反而更愁了。
他这才明白,原来自己才是大家心里最大的害呀!这一下,周处可受刺激了。
他想:“不行,我得改!”从那以后,他就痛下决心,努力学习,改正自己的错误,还做了大官,为老百姓做了好多好事呢。
稿子二亲爱的小伙伴们,咱们今天来讲讲周处除三害的故事哟!周处这家伙,以前那叫一个调皮捣蛋,谁见了都躲得远远的。
他自己还觉得威风呢!有一回,他听说大家把他和老虎、蛟龙一起当成三害,心里那股子不服气呀,噌的一下就上来了。
然后呢,他就风风火火地去打虎、斗蛟龙。
嘿,还真让他给成功了。
等他回来,满心期待着大家的称赞,结果发现大家还是愁眉苦脸的。
这时候他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才是最让人头疼的那个“害”。
不过周处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决定要重新做人。
他开始努力读书,学习做人的道理,变得越来越好。
这个故事可太有意思啦!它告诉咱们,别总觉得自己了不起,说不定在别人眼里,咱们有很多毛病呢。
还有哦,就算以前做得不好,只要能认识到错误,努力改正,那还是好样的。
就像咱们平时,可能会不小心做错事,可千万不能觉得就这样了,改不了啦。
要像周处一样,有勇气改变自己,说不定以后也能变得特别优秀,让大家都刮目相看呢!好啦,今天的故事就讲到这儿,咱们下次再聊哟!。
三国周处除三害的故事《周处除三害篇一》很久很久以前啊,在西晋时期有个地儿叫义兴。
在这义兴呢,有个让人头疼的小子叫周处。
那时候的周处,年轻气盛,力大无穷,整天就知道瞎晃悠惹事。
他呀,那简直就是义兴一霸。
乡亲们都可发愁了,背地里都叫他是一害。
有一天呐,周处在街上闲逛,就听到有几个老头在那唉声叹气地聊天。
他凑过去一听,嘿,原来他们在说义兴有三害,这其中两害是南山的白额虎和长桥的蛟龙。
周处就好奇地问:“那还有一害是谁呀?”那几个老头互相看了看,都不太敢说。
周处急了,“哎呀,你们快说呀!”其中一个老头战战兢兢地说:“这第三害就是你呀,周处!”周处一听,傻眼了,他没想到自己在乡亲们眼里这么坏。
周处心里那叫一个不是滋味啊,他决定要改过自新。
他对乡亲们说:“你们放心,我一定除掉那两害!”说完就雄赳赳气昂昂地走了。
周处先是上了南山,找那白额虎去了。
嘿,还真让他给碰上了,这一人一虎就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搏斗。
周处那也是真厉害,最后还真把这白额虎给弄死了。
接着他又跑到长桥那去对付蛟龙。
这蛟龙可不好对付啊,在水里和周处缠斗了好久。
周处死死地揪住蛟龙,就是不松手,跟着蛟龙在水里游啊游,一直游了好几天。
乡亲们都以为周处和蛟龙同归于尽了,都高兴坏了,纷纷庆祝起来。
可谁知道,周处最后竟然活着回来了。
他看到乡亲们在庆祝,心里又难过又高兴。
难过的是自己以前那么不招人待见,高兴的是自己终于有机会重新做人了。
从那以后啊,周处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开始努力学习,做个好人。
他明白了,人不怕犯错,就怕不改错。
咱也得学学周处,有错就改,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好呀!《周处除三害篇二》话说那周处决定除掉两害后,就踏上了征程。
他背着把大剑,先奔南山而去。
一路上他还哼着小曲儿呢,“我要去打虎咯,我要变好人咯。
”到了南山,他还真找到了那白额虎。
那老虎一看有人来了,嗷的一声就扑了过来。
周处可不含糊,一闪身就躲开了,然后挥起大剑就砍。
“嘿,你这老虎,看我不收拾你!”周处边打边喊。
周处斩蛟龙的故事:周处年轻的时候,力气过人,性情蛮横,因父亲早死,无人管教,常与人斗殴闹事,被乡里人认为是祸害。
当时,长桥下有条独角蛟,南山有只白额虎,一起危害百姓,因此,人们连同周处在内称作“三害”,而“三害”之中,最使百姓感到头痛的还是周处。
后来有人劝他去射虎斩蛟,实际上是希望三害中只剩下一害。
周处先入南山杀死了那只白额老虎,接着又下长河,搏蛟历时三天三夜,乡亲们都以为他已经死了,四处相告,拍手庆贺。
第四天,周处竟安然无恙地回家来了。
人们大为惊奇。
原来大蛟受伤以后,被周处一路追击,最后流血过多终被周处所杀。
周处看到乡亲们庆贺的不是他射虎斩蛟,而是以为他死了,这件事使他幡然醒悟,意识到自己平时的行为被人们痛恨到了什么程度。
从此他痛下决心悔改。
不久周处就去找当时有名的学者陆机、陆云兄弟,把乡里人恨自己的情况完全告诉了他们,并说“我很想改正自己的错误,可年纪大了,恐怕最终不会有什么成就吧”。
陆云回答说:古人看重“早上明白了真理,晚上死去也值得,的道理”,何况你年纪尚轻,前途还很远大,又何必忧虑美好的名声不能显扬呢?从此以后,周处就立志改过,努力求学,最终成为晋朝一代名臣。
他担任广汉(今四川广汉北)太守的时,当地原来的官吏腐败,积案成山,三十年没有处理。
周任后,很快就把积案都认真处理完毕。
做御史中丞时,不管皇亲国戚,凡是违法的,他都大胆揭发。
元康七年(297)周处受命西征齐万年反叛,由于他为人正直,受到一些大臣忌恨,作战时,杀敌上万,至弓断矢尽,而援兵不至。
最后浴血战死疆场。
那些朝廷小人以“吴之名将,忠烈果毅”的美誉,将周处送上了不归路。
使我们对义无反顾慷慨赴难的忠臣周处只有扼腕慨叹。
周处死后,朝廷追赠他为平西将军,谥号孝。
晋惠帝下诏书曰:"周徇师令,身膏齐斧。
人之云亡,贞节克举。
"赞美周处以身徇国的崇高精神。
周处悔过自新除三害,救人之难,终于成为国家栋梁之材的故事,使我们看到了一个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楷模。
《三字经里的周处故事》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一个《三字经》里的故事,主人公叫周处。
周处呀,小的时候特别调皮捣蛋,总是欺负别人,大家都不喜欢他。
有一天,周处听到有人在叹气,他就跑过去问:“你们为啥叹气呀?”那个人说:“我们这儿有三害,一个是山上的猛虎,一个是水里的蛟龙,还有一个就是你呀!”周处听了,心里很难过。
他想:“我不能再这样让人讨厌了,我要除掉那两害。
”于是,周处就上山去打猛虎,又跳进水里去斗蛟龙。
他和蛟龙在水里大战了三天三夜,大家都以为周处被蛟龙吃掉了,都特别高兴。
可没想到,周处居然活着回来了。
他看到大家这么高兴自己不在,这才明白自己以前做的事有多不对。
从那以后,周处就变了,他努力学习,不再欺负别人,还做了很多好事,最后成为了一个大家都喜欢的大英雄。
小朋友们,我们可不能像以前的周处那样调皮捣蛋,要做个好孩子哟!《三字经里的周处故事》小朋友们,你们听说过周处吗?今天我来讲讲他的故事。
周处小的时候可调皮啦,谁都怕他。
有一回,他听到大家在说他们那里有三大害,分别是凶猛的老虎、厉害的蛟龙,还有就是周处自己。
周处知道后,决定要做个改变。
他先上山去打老虎,那老虎可凶啦,张牙舞爪的。
但周处一点儿也不害怕,勇敢地和老虎搏斗,最后把老虎打死啦。
接着,他又去水里找蛟龙。
蛟龙在水里游得可快了,周处跟着它在水里游啊游,一直不放弃。
过了好久好久,周处终于把蛟龙也打败了。
当他回来的时候,发现大家以为他死了都特别开心。
周处这才明白,自己以前做得太不好了。
从那以后,周处就变成了一个好孩子,大家都喜欢他啦。
小朋友们,我们可不能学以前的周处,要做让大家喜欢的小朋友哟!《三字经里的周处故事》小朋友们,今天来讲讲周处的故事。
周处小时候呀,可坏了,大家都不喜欢他。
有一天,他听到人们说有三害,其中就有他。
周处心想:“我得改改啦。
”他先去对付山上的老虎,那老虎吼叫着,可吓人啦。
但周处很勇敢,一下子就把老虎打倒了。
然后他又去和水里的蛟龙打架。
周处自新的寓言故事
《周处自新》是一则古代中国的寓言故事,讲述了周处改过自新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东晋时期,周处在少年时期就因为勇猛而闻名,但他也有不良的习惯,喜欢斗殴、赌博,甚至有时还会去打猎,弄得百姓鸡犬不宁。
因此,人们都叫他“周处”,意思是“处处作怪”。
有一天,周处在山中遇到了一只熊,他又去追一只鹿,结果被鹿引到了一只虎的面前。
三者在山中也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周处知道自己的处境非常危险,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鼓起勇气,用他的勇猛和智慧,成功地打败了熊和鹿,最后也成功地逃出了虎的包围。
这次经历让周处深深地认识到了自己的过错,他决定改过自新,重新做人。
他放弃了斗殴、赌博和打猎,开始努力学习,最终成为了一个有用的人,被人们称为“周处自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犯错误,但关键是要敢于面对错误,勇于改过自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周公除三害的故事
晋代的周处,年轻时性情避暴,逞强好斗,被乡里认为祸害。
当时义兴河中有条蛟,山中有只白额跟周处一样都侵害百姓,义兴人把它们叫做三害,而周处为害最为严重。
有人劝说周处去杀虎斩志,蛟,其实是希望三害中只剩下一害。
周处立即去杀死了那只老虎,然后又跳进河里去斩蛟。
那蛟有时浮在水上,有时沉入水中。
周处穷追不舍,跟着它游了几十里路。
过了3天3夜,同乡的人还不见周处回来,都认为周处死了,互相庆贺起来。
不周处竟然把蛟也杀死了。
他回来以后,听到乡里人为他的死”而庆贺,才觉悟到自己被大家当作了祸害,决心改悔。
于是他到吴郡去寻访当时的大文学家陆机和陆云,陆机不在家,只见到陆云。
周处把自己被人看作祸害的情形告诉了陆云,并且陈述了自己改正错误的愿望,但因年岁太大,担心最终也不会有什么成就。
陆云说:“古人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何况你的前途还很有希望。
再说,一个人怕就怕没有志向,有了志向,还怕美好的声誉不能传扬吗!”周处从此改过自勉,立对贪官污吏多所弹劾。
氐人齐万年反叛,周处率军平叛,斩首万志自新。
“后仕晋,为御史中丞,”遂战而殁。
”终于“名标青史”级,"“弦尽矢绝,左右劝退,处曰:"此是吾授命之曰。
”。
【导语】⼉童在⼀定时期,故事对他们来说是相当有吸引⼒的,⽽且还可以从中获得很多的启发和知识。
下⾯是⽆忧考分享的国学经典励志故事三篇。
欢迎阅读参考! 【周处除三害】 三国时有个⼈叫周处,他在义兴⾮常出名。
当然他出的不是美名,⽽是恶名。
因为他个⼦⽐较⾼,从⼩就死了⽗亲,没有读书的机会,⼈很野蛮,动辄就⽤拳头打⼈,⽼百姓都害怕他。
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上有只⽩额虎,再加上周处,这三者⼀起危害百姓,当地称之为“三⼤祸害”。
后来有⼈想了个办法,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希望三个祸害通过内战互相残杀。
于是周处⽴即杀了猛虎,⼜下河去斩蛟龙。
周处同蛟龙⼀起搏⽃,三天三夜都没有出来,当地百姓都认为他死了,⾼兴地对此表⽰庆贺。
结果周处杀死蛟龙后,从⽔中出来了,听说乡⼈为⾃⼰已死⽽庆贺,⽅知⼤家把他当作祸害,因此有了悔改之意。
后来他寻访有修养的名⼈陆云,听从他的教导,洗⼼⾰⾯、改过⾃新,最终成了⾮常了不起的忠⾂,为⽼百姓做了很多有利的事情。
智慧⼩语:⼈哪有不犯错误的,⼀个⼈⾸先应该知惭有愧,⽅能悔过⾃新。
有愧即是指对那些下劣诸辈及其所⾏之恶劣事情,⽣起极⼤的忧愁⼼与厌烦⼼。
【学⽆⽌境】 苏东坡从⼩就喜欢读书,他天资聪明、过⽬不忘,每看完⼀篇⽂章,便能⼀字不漏地背出来。
经过⼏年苦读,他已是饱学之⼠。
⼀天,他乘着酒兴,挥笔写了⼀副对联,命家⼈贴在⼤门⼝。
上⾯写到:“读遍天下书,识尽⼈间字。
” 过了⼏天,苏东坡正在家看书,忽听仆⼈通报门外有⼈求见。
他出来⼀看,是位⽩发苍苍的⽼太太。
⽼太太指着门上的对联,问他:“你真已读遍天下书,识尽⼈间字了吗?” 苏东坡⼀听,⼼⾥很不⾼兴,傲慢地说:“难道我能骗⼈吗?” ⽼太太从⼝袋⾥摸出⼀本书,递上前说:“我这⾥有本书,请帮我看看,上⾯写的是什么?” 苏东坡接过书,从头翻到尾,⼜从尾翻到头,书上的字竟⼀个也不认得。
他不禁羞愧万分,觉得⾃⼰说的⼤话太丢脸,伸⼿想把门上的对联撕掉。
⽼太太忙上前阻⽌:“慢!我可以把这副对联改⼀下。
周处除三害的故事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英雄豪杰的故事层出不穷。
其中,周处除三害的故事不仅体现了英勇和智慧,更传递了为人处世的道理。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详细阐述这一故事。
一、背景介绍周处,字子隐,是晋朝时期的一位名将。
他出生于一个武将世家,自幼便受到严格的武术和文化教育。
然而,在周处年轻时,他性格顽劣,喜欢恶作剧,与当地的猛虎、蛟龙并称为“三害”。
二、周处与猛虎周处所在的村子附近山上有一只猛虎,经常下山伤人。
村民们十分恐惧,却又束手无策。
周处得知此事后,决定为民除害。
他利用自己的武艺,经过多次尝试,终于在一次激烈的搏斗中将猛虎制服。
村民们对周处的英勇行为赞叹不已,对他的恶行也有所改观。
三、周处与蛟龙除了猛虎之外,村子附近的河流中还有一条恶蛟,经常翻江倒海,毁坏农田和房屋。
周处又毅然决定降服这条蛟龙。
经过连日的奋战,周处终于在一场惊心动魄的激战中成功将蛟龙斩杀。
这一事迹让村民们对周处更加敬仰,他的名声也逐渐传遍了周边地区。
四、周处的自我反省在连续除去猛虎和蛟龙之后,周处开始反思自己的过去。
他意识到自己的顽劣和恶作剧给村民们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于是他决定改过自新。
周处开始努力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
同时,他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村民们排忧解难。
五、周处的成长与蜕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处逐渐成长为一位才华横溢、品德高尚的英雄。
他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佳话。
在晋朝朝廷的征召下,周处开始为国家效力,屡立战功。
他先后担任过多个重要职位,为国家的繁荣稳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六、故事启示周处除三害的故事不仅展现了英勇和智慧,更传达了为人处世的道理。
首先,我们应该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敢于担当责任。
周处不惧猛虎和蛟龙的威胁,为民除害,体现了他的勇气和担当。
其次,我们应该善于反思和改过自新。
周处在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努力改正并努力提升自己,最终成为了一位杰出的英雄。
最后,我们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作出贡献。
周处除三害的故事公元前575年,春秋时期,齐国有一位名叫周处的大臣。
他是一个聪明、勇敢、有远见的人,深受齐国国君的信任和器重。
周处在齐国做官的时候,曾经有一次非常重要的事件,那就是他除掉了三害。
第一害是乌鸡。
有一天,周处听说有一只乌鸡,每天清晨在城外的一棵大树上啼叫,声音十分刺耳难听,让人无法安宁。
于是,周处便命人把那只乌鸡抓住,然后在城中的市场上公开处死了它。
自此以后,城市中再也没有了那讨厌的乌鸡的叫声。
第二害是大蟒。
在齐国的边境地带,有一条巨大的蟒蛇,它常常出来伤害人畜,给当地的百姓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周处得知这个情况后,立即派人前去捕捉大蟒。
在经过一番激烈的搏斗之后,终于将大蟒捉住并处死了它。
从此,当地的百姓再也没有受到大蟒的威胁。
第三害是獐。
在齐国的一片深山中,有一只凶猛的獐,它经常出没在附近的村庄,伤害村民的庄稼和家畜。
周处得知这个消息后,亲自率领一支队伍,深入山中寻找獐的踪迹。
最终,在一次激烈的狩猎中,周处成功地捕获了那只凶猛的獐,并将其杀死。
从此,山村的百姓再也没有受到獐的侵害。
周处除三害的故事,深刻体现了他的勇敢、果断和智慧。
他不畏艰险,不怕危险,坚决地除掉了给人们带来困扰和危害的三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有智慧和胆识的人,总是能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为人民谋福祉。
周处的故事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深刻的思考,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像周处一样,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果断地解决问题,为社会、为人民作出积极的贡献。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建设一个和谐、安定、美好的社会。
周处除三害故事
周处是东晋时期的一个著名将领,出身于官宦世家。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担任过重要职务。
周处年轻时,因家中有钱有势,生活奢侈,又喜欢结交一些不务正业的朋友,因此名声不好。
一天,周处听说附近有三害,分别是南山的白额虎、长桥的蛟龙和西塍的厉鬼。
这三害经常出没,给当地百姓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周处决定要为民除害,于是他开始了一段艰苦的修行。
周处首先去南山寻找白额虎,经过一番努力,终于找到了虎穴。
他勇敢地与白额虎展开了激战,最后将虎杀死。
接着,他又去长桥寻找蛟龙。
在桥上,他遇到了一位老翁。
老翁告诉他,蛟龙经常在桥下出没,但是很少有人能够战胜它。
周处决定冒险一试。
他站在桥上,紧紧握住桥栏杆,等待着蛟龙的出现。
终于,蛟龙出现了,周处与蛟龙展开了激烈的搏斗。
经过一番艰苦的努力,他终于将蛟龙制服。
最后,周处来到了西塍,寻找厉鬼。
在那里,他遇到了一位妇人在哭泣。
妇人告诉他,她的丈夫被厉鬼所害,她非常害怕。
周处决定帮助妇人报仇。
经过一番寻找,他终于找到了厉鬼的藏身之处。
经过一番激战,周处将厉鬼消灭。
经过这一番努力,周处成功地除掉了三害,为民除了害。
他的名声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好,成为了当地百姓敬仰的英雄。
从此,周处开始奋发向上,努力读书、练兵,后来成为了一名杰出的将领,为国家的安定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周处除三害的故事相传在古代的中国,有一位名叫周处的官员,他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令人敬佩的故事。
其中最著名的一则故事就是他除三害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当时的国家内部动荡不安,社会秩序混乱,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而周处作为一个官员,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和使命,因此决心要为百姓除害。
首先,周处看到百姓们生活在水患之中,于是他开始着手整治河道,修筑堤坝,加固河堤,排除淤泥,疏通河道,使得百姓们不再受到水患的困扰。
他用自己的行动向百姓们传递了一种责任和担当的精神,也因此赢得了百姓们的尊敬和爱戴。
其次,周处发现百姓们的生活受到了盗贼的侵害,于是他开始整顿社会治安,加强巡逻,设立警卫,加大对盗贼的打击力度,使得盗贼们无处藏身,百姓们能够安居乐业。
他的举措让百姓们感受到了一种安全和稳定的生活环境,也因此赢得了百姓们的赞誉和感激。
最后,周处发现百姓们的生活受到了害虫的侵害,于是他开始着手整治农田,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推广农业科学知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使得百姓们不再受到害虫的困扰,粮食充足。
他的举措让百姓们感受到了一种丰衣足食的幸福生活,也因此赢得了百姓们的感激和爱戴。
通过周处的努力,水患、盗贼、害虫这三大害虫得到了有效的治理,百姓们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社会秩序得到了有效的恢复,人民安居乐业。
周处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优秀的官员应该心系百姓,肩负责任,勇于担当,积极为百姓排忧解难,为社会治理贡献力量。
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学习周处的精神,关注人民的疾苦,努力为人民谋福祉,为社会稳定和谐贡献自己的力量。
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美好,人民的生活才能更加幸福。
愿我们都能像周处一样,成为百姓们心中的英雄,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周处的故事
周处 (234 年 -291 年),字子隐,吴郡吴县 (今江苏省苏州市) 人,是三国时期东吴的一位著名文学家、军事将领。
以下是周处的故事:
周处年轻时是个横行霸道的豪杰,喜欢打抱不平,被称为“三害”之一 (其他两害是严白虎和孙坚)。
有一天,周处听说东海孝妇的故事,开始反思自己的过错,意识到自己的过错给别人带来了伤害,于是决定改正错误。
他上山剃发为僧,并受到了寺庙里的长老的教育,最终成为了一个有名的文学家和将领。
周处改过自新后,开始宣扬佛教教义,撰写了《解脱论》等著作,得到了当时文人的推崇。
据《三国志》记载,周处曾与孙权有过对话,孙权问他:“君有害人,今已改邪归正,天下当信君矣,然君终生出处,亦所谓理得而后心安者也。
”周处回答道:“昔日之行为,已于今日革之,设身于农亩之间,自求多福,岂有非理而得心安者乎?”
周处的文学才华也十分出众,他的诗文深受当时文人的欣赏。
他曾写过《交代》一诗,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过去的反思:“人生若寄,相寄何所?慎勿扰扰,梦寐以求。
”
周处一生多次任职于东吴各地,曾历任海盐令、建昌守、九江太守等职务,政绩卓著,深受百姓爱戴。
他在九江任职时,曾经领导民众修建水利工程,促进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
周处死后,被追封为武昌侯,受到了后人的赞誉和祭祀。
周处自新的寓言故事从前有一个叫周处的人,他是一个非常聪明而又有才华的官员。
他在朝廷中担任重要职务,深受皇帝的赏识和信任。
然而,周处却有一个坏毛病,他喜欢贪污受贿,经常利用自己的职位谋取私利。
有一天,周处接到了一封匿名信,信中告诉他,有人举报了他的贪污行为,并且提供了详细的证据。
周处非常害怕,他知道一旦被揭发,他的前程将会毁于一旦。
于是,他决定逃离这个城市,去一个没有人认识他的地方重新开始。
周处来到了一个偏僻的小村庄,他改变了自己的名字,开始过起了平凡的生活。
他租了一间小屋,靠种地为生。
周处努力工作,勤俭持家,很快就在村庄里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喜爱。
一天,村庄里来了一位年轻人,他自称是一位画家。
这位画家非常有才华,他的画作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
周处对他的画作非常着迷,他决定请画家为自己画一幅画。
画家答应了周处的请求,但是他提出了一个条件:周处必须告诉他一个自己从前的秘密。
周处犹豫了一下,他知道自己的过去是不光彩的,但是他也知道这是一个机会,一个机会让自己真正改变。
于是,周处坦诚地告诉了画家自己的故事。
他讲述了自己曾经的贪污行为,以及为了逃避惩罚而来到这个小村庄的经历。
周处感觉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净化,他觉得自己终于可以真正地自新了。
画家听完了周处的故事,他微笑着说:“周处,你已经迈出了自新的第一步。
接下来,你需要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决心。
”于是,画家开始为周处画画。
经过几天的努力,画家终于完成了一幅精美的画作。
这幅画上描绘着周处的过去和现在,画面中的周处正站在一个岔路口,他左手指向过去的黑暗,右手指向未来的光明。
这幅画作象征着周处的自新之路。
周处将这幅画挂在了自己的屋子里,每天都会仔细端详。
每当他看到画中的自己,他都会想起自己的过去,想起自己的决心。
这幅画成为了他自新的象征,也成为了他坚持改变的动力。
多年后,周处成为了这个小村庄的村长。
他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村庄做出了许多贡献,他也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改变。
关于周处除三害的历史故事周处是西晋大臣,东吴鄱阳太守周鲂之子。
少时纵情肆欲,为祸乡里。
后来改过自新,拜访名人陆机和陆云,浪子回头,发奋读书,留下“周处除三害”的传说。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周处除三害的历史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周处除三害的故事西晋时期,除了像王恺、石崇一类穷奢极侈的豪门官员外,还有一批士族官员,吃饱了饭不干正经事,三五成群聚在一起胡乱吹牛,尽说些脱离实际的荒诞无稽的怪话。
这种谈话叫作“清谈”。
这种人,往往名气很大,地位很高。
这也可见当时风气的腐败了。
但是在官员中,也有比较正直肯干实事的人。
像西晋初年的周处就是这样的人。
他担任广汉(今四川广汉北)太守的时候,当地原来的官吏腐败,积下来的案件,有三十年没有处理的。
周处一到任,就把积案都认真处理完了。
后来调到京城做御史中丞,不管皇亲国戚,凡是违法的,他都能大胆揭发。
周处原是东吴义兴(今江苏宜兴县)人。
年青的时候,长得个子高,力气比一般小伙子大。
他的父亲很早就死了,他自小没人管束,成天在外面游荡,不肯读书;而且脾气强悍,动不动就拔拳打人,甚至动刀使枪义兴地方的百姓都害怕他。
义兴邻近的南山有一只白额猛虎,经常出来伤害百姓和家畜,当地的猎户也制服不了它。
当地的长桥下,有一条大蛟(一种鳄鱼),出没无常。
义兴人把周处和南山白额虎、长桥大蛟联系起来,称为义兴“三害”。
这“三害”之中,最使百姓感到头痛的还是周处。
有一次,周处在外面走,看见人们都闷闷不乐。
他找了一个老年人问:“今年年成挺不错,为什么大伙那样愁眉苦脸呢?”老人没好气地回答:“三害还没有除掉,怎样高兴得起来!”周处第一次听到“三害”这个名称,就问:“你指的是什么三害。
”老人说:“南山的白额虎,长桥的蛟,加上你,不就是三害吗?”周处吃了一惊。
他想,原来乡间百姓都把他当作虎、蛟一般的大害了。
他沉吟了一会,说:“这样吧,既然大家都为‘三害’苦恼,我把它们除掉。
”过了一天,周处果然带着弓箭,背着利剑,进山找虎去了。
周处的故事
周处的故事
?如果要追溯宜兴的历史,首先要提到一个人,他就是周处。
周处不仅是阳羡第一人物,而且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介绍地方性时节、风土习俗的著作《风土记》的作者。
他在《阳羡风土记》中最早记述了宜兴的历史。
孩提时代,我虽听说过大人们讲的“周处除三害”的故事。
但那时似懂非懂,颇为好奇。
一直到上中学时,我在课本中读到了一篇选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自新》上的一篇文言文《周处》,便真正知道了其人其事:
周处年少时,为人凶恶武断,被乡里人视为祸害。
此外,义兴水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转来转去要吃人的老虎,一起祸害百姓,义兴百姓将他们并称为“三害”,而三害当中周处尤其厉害。
有人用计劝周处去杀死猛虎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害相拼,最后只剩下一个。
周处听后立即上山刺杀了猛虎,又跳入水中与蛟龙搏斗。
蛟龙在水中或浮或没,漂流出数十里远。
周处紧紧追击。
经过三天三夜,百姓们都以为蛟龙和周处一并死了,轮番互相庆贺。
而周处竟杀死了蛟龙,破水而出。
当他听说乡人以为自己已死,表示庆贺的事,才知道大家也把自己当作一大祸害,萌生悔改之意。
于是到吴地寻
找陆机、陆云这两位当时东吴的名士。
周处把全部情况都告诉了陆云,并说:“自己想修身改过,可岁月已荒废了,怕最终一事无成。
”陆云说:“古人重视道义,哪怕是早上明白了道理,晚上死去也便甘心。
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人就怕立不下志向,何必担忧好名声得不到传扬呢?”周处于是努力改过,终于成为一名忠臣孝子。
这是我所学古文中觉得最好翻译的一篇。
或许是因为这个故事从小就听大人们讲过的缘故吧。
说来还巧,恢复高考那年的语文试卷上,竟有一题,要求将这段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我毫不费力就把这道题做好了。
估计这题一分没扣,要不我的语文成绩就不可能是87分的高分。
话扯远了,还是回过来说周处。
周处射虎斩蛟后,幡然醒悟,入吴求学,拜师读书,立志自新。
不几年,学识长进,乡里称道,经州、府推荐,任东吴东观左丞。
晋平定吴后,调新平(今陕西彬县)太守,继任广汉(今甘肃文县)太守,任内“断三十年不决之狱,人心感佩”。
后升任散骑常侍、御史中丞。
周处不畏权势,不避嫌怨,直言敢谏,梁王司马彤违法,朝臣无一敢言,他据理上奏弹劾,使梁王受到惩罚。
元康六年(296)八月,氐族元帅齐万年率氐羌族7万人起兵反晋,梁王等权贵“恶处刚直”,欲置诸死地,便乘机推荐周处出征。
冬十一月,朝廷便以周处为建威将军,梁王为征西大将军,都督关中诸军,僚属孙秀
深知周处此去处境险恶,便私下叫周处以家母年迈多病为托辞而不去,周处答以忠孝哪能两全,毅然从命。
翌年正月,梁王命他率5000兵马为前锋,周处深察梁王险恶用心,当
即严正指出:“军无后继必败,不徒身亡,为国取耻。
”说罢
愤然离去,率领人马行至离敌人不过里许六陌,等待援军,岂知援兵未到,一夜间催战令却接连而来。
翌日拂晓,军队尚未早餐,梁王又传令速进,周处明知此战必败,无奈军令如山,仍跃马上阵,自晨激战至暮,弦尽矢绝,援兵不至,部下劝其暂退,再作计议,周处勃然大怒道:“是吾效节致命之日也!”继续挥刀策马,奋力拼杀,终因寡不敌众,力战而死。
建武元年(304)冬,追认平西将军,清流亭侯,谥孝,后人称周孝侯。
纵观周处的一生,明显存在着善和恶两个方面,但他终于让恶受到了抑制,让善发扬光大,进而彻底改变了自己。
历史上一直有“性本善”、“性本恶”之争,在我看来,人性之中本来就有善恶两个方面的存在。
只是人来到世上之后,由于种种主客观的原因,有人在恶的方面不断膨胀,逐步成为坏人;有人则让善的方面得到张扬,使自己在行为、思想、精神等方面不断升华,逐成为好人乃至英雄。
“浪子回头金不换”。
周处何止是“回头”,而是自新、自强,他的性格、思想、知识、精神直至整个生命,都在不断地升华之中,最终成为永载史册的古代名人,不愧为“阳羡第一人物”。
他是宜兴人的骄傲,宜兴人的楷模。
周处在我少时的心灵中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一直影响着我。
我始终告诫自己,即使不会像周处那样名垂史册,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业绩,也要向他学习,坚持死不弯腰的骨气,在自己的一生中给人们留下正直和清白。
假如我能一生光明磊落、正气凛然、豪情满怀,何等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