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就是根据语境读懂、领会每一个句子的意 思,能从语句内容、语意阐释和语气效果等方面把这个句子用现代 汉语的形式表达出来。文言翻译涉及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 句式、文化常识等多方面的知识,考查的是考生文言文阅读的综合 能力,也是最容易失分的点。
得之难而失之 易欤?抑本其成 败之 得天下难而失天下容易吗?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
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 满招损, 迹,都由于人的原因吗?《尚书》上说:“骄傲自满招来损害,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技法迁移
谦 得益。”忧劳可以兴 国,逸豫 谦虚谨慎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
可以亡身, 自然之理也。 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故 方其 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全天下的豪杰,都不能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技法迁移
与之争;及其衰 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 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了他,就自
死 国灭,为天下 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耻笑。祸患常常是从极小的事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3.词类活用
(1)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名词用作状语,在夜里 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2)函· 梁君臣之首(木匣子,名词用作动词,用木匣子装)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兴盛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技法迁移
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 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 北宋统治者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技法迁移
任务一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作者的观点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句话是怎样提挈全文的? 点拨(1)紧接这句话作者首先点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说明 提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认识的历史根据。 (2)第2段叙述晋王三矢的事例,第3段从庄宗极盛时和极衰时两种情 形的对比中,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对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进行了有力的论证,揭示了所谓 “人事”的内涵。 (3)第4段承上文进一步议论,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 所溺”的历史教训,强调能使人逸豫亡身的绝不仅仅限于伶人,由此 深化了人们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理解。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技法迁移
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论据:后唐庄宗史实
庄宗接受遗命 例
庄宗执行遗命 论证 理 盛: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衰: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推论: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4.增——增补句子的省略成分和词语活用后的新增内容。 5.删——文言文中的一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或者为语气助词,或者 表示停顿,或者是凑足音节,或者起连接作用,在翻译时候可以删去, 而不必硬译。 6.调——把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调整过来,使之符合现代语法的习 惯。
技法迁移
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 说:“梁王,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起来的;契丹与我订
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 立盟约,结为兄弟,可是他们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者,
吾遗恨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是我的遗恨。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技法迁移
迁移练笔
请你观察生活中的某一种事物,如“花”“鸟”等,恰当地运用“欲扬先 抑”或“欲抑先扬”的写作手法,写一段文字,150字左右。 示例我对花的感情,一直很淡漠。虽然说爱花的父母在院子里养了 很多花,使得不大的庭院一年四季都孕育着盎然的生机,但我还是 没有因此而对花产生好感。尤其是那株去年才移植来的兰花,由于 它太柔弱太不起眼了,我几乎忘却了它的存在。没想到今年,兰花 竟绽放了不少,院子里也弥漫着清香。这个情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我对花的认识由这一株兰花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技法迁移
庄宗受 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 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遣随从
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 官员用羊、猪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
负而
前驱,及凯旋 而 纳 之。
背着它走在队伍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收藏在宗庙里。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函梁君臣 当庄宗用绳子捆缚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后梁君臣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技法迁移
(3)平易自然,简约凝练。文中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叙说事例,深入 地说明道理,语言平易近人,自然晓畅。叙事不枝不蔓,议论简明扼 要,其中一些格言式的对称语句,如“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整齐,言 简意丰,发人深省。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技法迁移
2.在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强调“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 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点拨因为本文是为《新五代史·伶官传》所写的序。这样强调既可 以扣住题目,又可以使事理推而广之,更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更具有 普遍性:能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 溺于声色犬马的逸乐之中,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 国灭的下场。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批评朝政,讽谏北宋统治者不要忘 记历史教训,意味深长。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技法迁移
(2)对比论证法。全文以“盛”“衰”二字贯串始终,从“盛”“衰”两个方 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证。本文的对比论证在总 体上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 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作者抒发的 感慨和议论,都是对比性的。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既突出了中 心论点,使说理深刻、透彻,也使文章一气贯通,前后呼应,脉络清晰, 结构严谨。
,而智勇多 困 于 所溺,岂 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所溺爱的人或物困扰,难
独 伶人也 哉? 道只有溺爱伶人才如此吗?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技法迁移
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欧阳修的这篇《五代史伶官传序》叙事简约且富有波澜,采用欲抑 先扬的手法,以“得天下”之“盛”,与下文写“衰”形成鲜明对比,从而揭 示了盛衰在于人事的道理。 (1)明确抑扬的辩证关系,无论是欲扬先抑,还是欲抑先扬,总有一个 主次之分。 (2)要找出抑扬的内在联系,找到二者相通的桥梁,才能完成由抑到 扬或由扬到抑的转换。
作者简介
作品背景
相关常识
知识整合
后唐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 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庄宗同光四 年贝州将领皇甫晖发动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 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朝廷军队大败。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 从谦又乘危作乱,庄宗率兵抵御,被乱箭射死。一百多年后欧阳修 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 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文中最后一段提到“及其衰也,数十 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即指此事。
知识阐释
技法攻略
例题展示
文言文翻译的六种方法 1.留——凡是有古今意思相同的词语,以及专有名词,如国号、年号、 帝号、冠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等都可以保留下来,没有 必要作变动。 2.对——将已由单音节发展成双音节的词对译出来。 3.拆——文言中有两个单音词,在白话文中恰好有一个双音词,对这 类词语,需要拆成两个单音词来翻译,而不能用白话中双音词的词 义去翻译。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技法迁移
4.本文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 点拨(1)语言委婉,气势旺盛。全文从“呜呼”起笔,到“岂独伶人也哉” 收尾,一叹再叹,以叹始终,于反复叹咏之中显现委婉的韵致。文中, 多用反问句、疑问句,使说理委婉而发人深思;适当运用长句,调节 语势,有张有弛。各种句式错综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一唱三叹,感 情饱满,气势充沛。 (2)文笔酣畅,波澜起伏。文章开篇突兀而起地提出论点,马上落到 立论根据上;再落入“晋王三矢”的叙事,又语势猛然一升,发出对庄 宗之“盛”的赞叹,而后语势陡然一降,发出对庄宗之“衰”的悲叹,继 而设疑问、引古语而得出“自然之理”;然后再次评论庄宗盛衰,语势 再升再降,在大起大落之中引出发人深省的教训,戛然而止,将全文 的语势稳稳地落在结尾上。全文一气呵成,淋漓酣畅。
思维导图
文章主旨
文本研读
多维探究
文白对译
技法迁移
作者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伶官们的事,是否 显得有些文不对题? 点拨不是,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 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 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 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 “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 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