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8
《中医养生学》章节笔记第一章:中医养生学概述一、中医养生的定义与内涵1. 养生的概念- 养:培养、维护、调养。
- 生:生命、生存、生长。
- 养生:指的是人类为了维护生命、促进健康、延长寿命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和行为。
2. 中医养生的内涵- 中医养生是根据中医的理论体系,通过调整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情绪状态、运动锻炼等手段,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生命关怀活动。
二、中医养生的目的与意义1. 预防疾病- 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 通过养生手段,调整体内环境,防止病理产物的生成。
2. 延缓衰老- 中医认为,衰老是生命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通过养生可以减缓衰老进程,保持年轻状态。
3. 延年益寿- 通过养生,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气血调和,从而实现健康长寿。
三、中医养生的原则1. 遵循自然规律- 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调整生活作息。
- 遵循自然界的生长收藏规律,合理饮食。
2. 注重整体观念- 中医养生强调整体观,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养生应从整体出发,调和身体各个部分。
3. 因人而异- 根据个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等差异,制定个性化的养生方案。
4. 综合调养- 结合饮食、起居、运动、情志等多种养生方法,全方位进行身体调养。
四、中医养生的主要内容1. 饮食养生- 饮食调养原则:均衡营养,五味调和,定时定量。
- 药食同源:利用食物的药用价值,进行食疗。
- 四季饮食养生: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饮食结构。
- 不同体质的饮食调养:根据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食物。
2. 起居养生- 生活作息: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
- 睡眠养生:提高睡眠质量,保持精神充沛。
- 动静结合: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劳逸结合。
- 居室环境: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保持空气流通。
3. 运动养生- 中医传统运动: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等。
- 现代运动:结合现代健身理念,进行有氧运动、力量训练等。
- 运动注意事项:量力而行,避免过度劳累。
《中医养生学》笔记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与意义中医养生学,作为中医学的宝贵分支,承载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养生智慧与实践经验。
在现代社会,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健康观念的转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健康与养生,中医养生学因此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通过对《中医养生学》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中医养生的基础理论、方法与技术,还能进一步探讨其在现代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
在研究背景方面,中医养生学的兴起与现代社会对健康需求的提升密不可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始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
中医养生学所倡导的“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等理念,以及丰富的养生方法和技术,正好满足了现代人对健康养生的需求。
此外,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推进,中医养生学也逐渐走向世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和接受。
中医养生学的研究意义深远而重大。
首先,它有助于挖掘和传承中医养生学的精髓。
中医养生学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理论体系,通过对其深入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其次,中医养生学的研究能够为现代人的健康养生提供科学的指导和借鉴。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面临着种种健康问题和挑战,中医养生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方法,为人们提供了有效的健康管理和养生之道。
最后,中医养生学的研究还将促进其与现代医学、科技的融合发展,推动中医养生学的创新与发展。
通过与现代医学和科技的结合,我们能够进一步拓展中医养生学的应用领域,提高其服务人类健康的能力和水平。
生命与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中医养生学蕴涵丰富的生命与健康知识,是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载体[1]。
通过中医养生学的教育和实践,能够帮助大学生审视自己的大学生活,强化生命意识,增进对生命的认识、尊重与关爱,逐渐培养高校学生良好的自然健康生命观。
这不仅是中医养生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之一,也是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实际应用价值所在。
《中医养生学》课程思政案例一、课程背景《中医养生学》是一门研究中医养生理论和方法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中医养生理念、知识和技能,使其能够在生活中运用中医养生方法,提高自身和他人的健康水平。
二、思政目标1. 培养学生的中医养生理念,使其认识到中医养生对于维护身心健康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责任感,使其能够运用中医养生知识帮助他人。
3. 培养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思政内容1. 中医养生理念:讲解中医养生的基本理念,如阴阳平衡、气血调和、脏腑协调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养生观念。
2. 中医养生方法:介绍中医养生方法,如饮食养生、运动养生、情志养生等,让学生掌握实用的养生技能。
3. 中医养生文化:讲解中医养生的历史演变和文化内涵,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教学设计1. 理论教学:通过讲解中医养生理论和方法,使学生掌握中医养生的基本知识。
2. 实践教学:通过演示和练习中医养生方法,让学生实际操作,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3. 案例分析:分析中医养生成功的案例,引导学生从中汲取经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实践能力:通过实操考核,评价学生的中医养生方法运用能力。
3. 课程论文:让学生撰写课程论文,深入分析中医养生理论和实践,评价学生的学术素养。
六、思政效果1. 学生的中医养生理念得到了巩固,更加重视自身的健康。
2. 学生学会了中医养生方法,能够在生活中运用,提高了自身和他人的健康水平。
3. 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总之,《中医养生学》课程通过深入挖掘中医养生中的思政元素,旨在培养学生的中医养生理念、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传统文化意识。
第一章中医养生学总论第一节中医养生学的概念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等。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
养生=保健?保健指集体和个人所采取的医疗预防和卫生防疫相结合的综合措施。
养生与保健,就个体保健角度而言,两词的含义基本上是一致的。
第二节中医养生学的性质和特点中医养生学涉及到现代科学中预防医学、心理医学、行为科学、医学保健、天文气象学、地理医学、社会医学等多学科领域,实际上它是多学科领域的综合,是当代生命科学中的实用学科。
第三节中医养生学的地位和任务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重新定义为:“健康是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者不虚弱。
”当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主要任务是控制和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
基本任务:一:以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全面、系统地发掘、整理、研究、总结、提高传统养生理论和方法;二:结合现代科学手段,对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其实质;三:针对当前人们面临的新问题,结合现实情况,提出新理论,创立新方法,进行更大范围的推广,使之成为个体养生和群体保健的指导原则。
第二章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第一节上古时期自从有人类时候起,在旧石器时诸如火的应用(熟食、取暖以及从而发明的灸等)、居住与服装的改善等,都与养生防病、延年有关。
我国今存比较成熟的文字系统,最早的应推公元前十四世纪殷商时代的甲骨文我国最早的象形文字商代,河南殷墟出土。
已有头、耳、目等二十多种疾病名称。
如:蛊--寄生虫病。
龋--牙病。
疥--皮肤病。
疾--疾病。
火种的发现和应用一、熟食:缩短了对食物的消化过程,使人体获得更多的营养,防止一些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二、使人类战胜严寒,温暖人体的肢体关节三、懂得了一些用火治病的简单医疗方法,如灸、焫、熨等。
第二节先秦时期一、先秦养生思想(一)周易蕴藏着深遂的思想,以阴、阳来阐述宇宙间事物的变化规律。
[中医养生学]是研究和阐释人类生命发生发展规律,预防疾病,增强体质,益寿延年基础理论、方法的一门实用学科。
中医养生的含义:养生就是根据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手段,所进行的保健活动。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内篇。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
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温等各种方法去实现的,是一种综合性的强身益寿活动。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中国传统的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并用这种理论和方法指导人们保健活动的实用科学。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养生学吸取各学派之精华,提出了一系列养生原则。
加形神共养,协调阴阳、顺应自然、饮食调养、谨慎起居、和调《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特有的一门学科,所谓养生环境,是指空气、水源、阳光、土壤、植被、住宅、社会人文等因素综合起来,所形成的有利于人类生活,工作、学习的外部条件。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有机的统一整体。
正如恩格斯所盲。
“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釆的’。
人与环境,象鱼和水一样密不可分。
环境创造了人类,人类依存于环境,受其影响,不断与之相适应,人类又通过自身的生产活动不断改造环境,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生活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健康意义重大,适宜的生活环境,可保证工作学习的正常进行,促进人类的健康长寿,有利于民族的繁衍兴旺。
反之,如果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产生的各种有害物质处理不当,不仅损害人类健康,还会产生远期潜在危害,威胁子孙后代.孟子指出;“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说明人们很早就认识到居住环境对保障人类健康和改变居民体质的意义。
环境科学认为,正常的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总是不断进行着,但在一定阶段,能量与物质的输入与输出、生物种群的组成和数量的比例,都处于一生态平衡是动态平衡,外界和内部因素的变化,尤其人为因素都可对它发生影响,甚至受到破坏。
中医养生学专业就业前景引言中医养生学是一门传统医学中的重要学科,随着人们对养生健康的重视,中医养生学专业的就业前景也越来越广阔。
本文将从就业市场需求、行业发展趋势以及专业技能要求三个方面,探讨中医养生学专业的就业前景。
就业市场需求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中医养生学专业的就业市场需求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
中医养生学专业的毕业生可以选择就业于医疗机构、健康管理机构、保健品公司、养生休闲产业等领域。
在医疗机构中,中医养生学专业的毕业生可以担任中医师或中医养生顾问等岗位;在健康管理机构中,他们可以从事健康咨询、养生顾问、健康产品推广等工作;在保健品公司中,他们可以参与保健品的研发和销售;在养生休闲产业中,他们可以担任养生顾问、养生讲师等职位。
可以看出,中医养生学专业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有着广阔的选择空间。
行业发展趋势中医养生学行业在近年来得到了迅猛发展,未来的发展也将保持良好的势头。
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养生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趋势。
而中医养生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珍贵遗产,具有独特的优势和吸引力,将成为养生产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预计未来几年,中医养生学行业将会继续扩大,为中医养生学专业的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专业技能要求中医养生学专业对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有着一定的要求。
首先,毕业生需要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知识,包括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巧等。
其次,他们还需要通过实践能够熟练掌握中医养生学的操作技能,如中药制剂的配制、针灸、按摩等。
此外,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是中医养生学专业毕业生所需具备的重要能力。
只有具备了这些专业技能,才能更好地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
结论中医养生学专业的就业前景非常广阔。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追求不断增加,中医养生学专业的需求将继续增长。
因此,有意向从事中医养生学专业的学生们可以放心选择此专业,掌握好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中医养生学基础理论xx年xx月xx日contents •中医养生学简介•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中医养生的主要方法•中医养生的应用范围•中医养生学的发展前景与挑战目录01中医养生学简介中医养生学是一种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特点,以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为目的的保健学科。
中医养生学定义中医养生学注重人体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强调形神共养、动静结合、饮食调理、阴阳平衡等综合调养方法,以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学内涵中医养生学的定义和内涵起源中医养生学起源于先秦时期,当时的诸子百家如孔子、老子等都有关于养生的论述。
发展历程自汉代张仲景提出“伤寒论”后,中医养生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和实践不断丰富和完善,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养生学的发展历史中医养生学的主要特点中医养生学强调人体内外环境的整体性,注重天人合一、形神合一。
整体观念中医养生学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根据个体的体质、年龄、性别、地理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调理。
辨证论治中医养生学注重预防,强调在疾病未发生时进行调理,防止疾病的发生。
预防为主中医养生学注重综合调理,包括饮食、运动、起居、情志等方面,以达到形神共养的目的。
综合调理02中医养生的理论基础阴阳平衡阴阳平衡是中医养生的核心,阴阳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维持体内平衡。
五行相生相克五行指木、火、土、金、水,相互生克制化,与五脏六腑相关联。
阴阳五行学说五脏藏精气,六腑传化物,五脏与六腑相互关联,维持体内生理功能。
五脏六腑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
气血津液藏象学说经络系统经络系统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由经脉、络脉、腧穴组成。
穴位按摩通过对经络上的穴位进行按摩,达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治疗疾病的目的。
经络学说03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根据春夏秋冬四季的寒热温凉,调整作息、饮食和穿着,以适应自然规律。
《中医养生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中医养生学的基本概念1. 定义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融合了中医理论、养生保健知识和实践经验,旨在通过一系列自然、和谐的生活方式和方法,来维护和提升人的身心健康,预防疾病,延缓衰老,提高生活质量,最终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2. 养生目标- 身心健康:通过养生手段,达到身体和心理的和谐统一。
- 预防疾病: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增强体质,减少疾病的发生。
- 延年益寿:通过科学的养生方法,延长健康寿命。
3. 养生原则- 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养生应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身体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 阴阳平衡:认为阴阳是万物生长变化的根本,养生要维持阴阳平衡。
- 因时因地:养生方法要顺应自然界的季节变化和地理环境。
- 辨证施养:根据个人体质和健康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养生方案。
二、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特征1. 整体性中医养生学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脏腑、经络、气血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养生不仅要关注局部,更要注重整体功能的协调。
2. 阴阳平衡性中医养生学认为,阴阳是自然界和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养生要维持体内阴阳的动态平衡,以保持健康。
3. 因时因地性养生方法要顺应四时气候变化和地理环境特点,以达到最佳养生效果。
4. 辨证施养性根据个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养生方法。
5. 预防为主性中医养生学强调“治未病”,即在疾病未发生之前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
6. 综合调养性中医养生学采用多种手段,如饮食、起居、情志、锻炼、药物等,进行综合调养。
三、中医养生的主要内容1. 起居养生- 作息规律:遵循自然界昼夜交替的规律,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 睡眠养生:保证充足、高质量的睡眠,以恢复体力和精力。
- 房事养生:合理安排性生活,以维持肾精的充盈。
2. 饮食养生- 合理搭配:根据食物的性味归经,合理搭配饮食,以滋养身体。
- 四性五味:了解食物的寒热温凉四性和酸苦甘辛咸五味,调整饮食结构。
中医养生学的概念
中医养生学是指通过中医理论和方法,保持身体健康和预防疾病的一门学科。
中医养生学的理论基础是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其主要方法包括调节饮食、运动、按摩、针灸、中药等。
中医养生学强调个体化养生,即根据个体的体质、环境和生活习惯等因素,制定相应的养生计划。
同时,中医养生学还强调“治未病”,即在人体尚未出现明显症状时,通过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养生学在现代养生保健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逐渐成为人们重视的健康保健方式之一。
- 1 -。
中医养生学的特征
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以预防为主
中医养生学强调预防胜于治疗,注重通过调节生活方式、饮食习惯、心理状态等方面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中医养生学主张“治未病”,即在身体健康的情况下,通过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养生方式,预防疾病的发生,提高身体免疫力。
2. 注重整体性
中医养生学强调人的身体和心理是一个整体,而不是分开来看。
因此,在中医养生学中,不仅要保护身体,还要保护心理健康。
中医养生学将身体、心理、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起来考虑,制定相应的养生方案。
3. 个体化
中医养生学注重个体化,即根据每个人的体质、年龄、性别、季节等因素,制定相应的养生方案。
中医养生学认为,每个人的体质不同,需要针对性的养生方式,才能达到最佳的养生效果。
4. 以自然疗法为主
中医养生学强调以自然疗法为主,即通过调整饮食、运动、按摩、针灸等自然手段来调节身体机能,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养生学认为,这些自然疗法不仅可以促进身体健康,而且对身体没有副作用,是最安全、最有效的养生方式。
总之,中医养生学注重预防疾病、整体养生、个体化和自然疗法,是一种充满智慧和科学的养生方式。
中医养生学
一、单选题(每题1分,总分24分)
1.强调“动形养生”的思想,创立“五禽戏”,一般认为始于( A )
A.华佗
B.李时珍
C.孙思邈
D.扁鹊
2.中医养生学目标( C )
A.阴阳互根
B.五脏坚固
C.健康长寿
D.气血充沛
3.《黄帝内经》在养生中主要体现的是( B )
A.综合多种方法
B.治未病的预防为主的思想
C.食疗为主的思想
D.运动锻炼的思想
4.说明阴阳平衡是保持和恢复健康必要条件的语句是( B )
A.得谷则昌,失谷则亡
B.阳平阳秘,精神乃治
C.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
D.阳非有余,阳亦不足
5.中医言:“肝为百病之贼”,此“肝”字实即为( D )
A.思
B.恐
C.悲
D.怒
6.四季调摄与脏腑有密切的关系,中医认为春季通( B )
A.心
B.肝
C.脾
D.肾
7.“虚则补其母”中“培土生金”是指( A )
A.肺虚补脾
B.肝虚补肾
C.脾虚补心
D.肝火旺泄心火
8.营运“小周天”是指()( C )
A.任脉通畅
B.督脉通畅
C.任督二脉均开通
D.全身经络开通
9.相对固定的人类的生命期限所谓之()( B )
A.年龄
B.天年
C.寿老
D.养老
10.中医认为五官内连五脏,其中肾开窍于( A )
A.耳
B.目
C.鼻
D.口
11.食物归经是指食物对脏腑经络的选择作用,如梨、香蕉、桑椹、猕猴桃等都具有生津清热作用,梨侧重于清热的脏器是( A )
A.肺
B.脾
C.心
D.大肠
12.“子午觉”是睡眠养生之一。
其方法为:每天两次入睡时间是( B )
A.20时~22时、11时~13时
B.23时~1时、11时~13时
C.23时~1时、8时~10时
D.20时~22时、8时~10时
13.中医养生学主张睡眠要讲究睡姿和睡眠的方位,主张一般人宜( D )
A.右侧屈膝侧卧,北向而卧
B.左侧屈膝侧卧,南向而卧
C.左侧屈膝侧卧,北向而卧
D.右侧屈膝侧卧,东向或西向而卧
14.临床见瘦小或瘦长体型,怕热,手足心热;皮肤偏干或偏油,肤色苍或赤,面部偏红或颧红,大便偏干或秘结,小便短黄;舌体瘦小,色红少苔,脉细数。
性情急躁易怒者为( C )
A.阳虚质
B.湿热质
C.阴虚质
D.阳热质
15.饮食宜合理搭配,切忌偏食,以下食物体现相须相使作用是( A )
A.冬虫夏草与老鸭相配
B.螃蟹常配以生姜
C.人参恶萝卜
D.柿子与蟹
16.淡味,中医将之归于()范围( C )
A.酸味
B.苦味
C.甘味
D.辛味
17.中药养生宜重( C )
A.肺肾
B.肝胃
C.脾胃
D.心肝
18.药食法乃情志调节的主要方法之一,其中养心安神类举要( A )
A.龙眼粥
B.佛手酒
C.磁石粥
D.百合酿藕
19.扶正药中,凡能补助人体阳气,改善虚寒体质,治疗阳虚证候的药物称助阳药,其中以下不属于常用助阳药的是( A )
A.人参
B.紫河车
C.肉苁蓉
D.鹿茸
20.修生养性是情志调节中“清净法”之一,它是指( D )
A.勿思虑过度
B.音乐欣赏
C.书法绘画
D.道德品质的培养
21.食物有五种性:寒、热、温、凉与平性。
其中寒凉食物多有清热除烦的作用,适用于( C )
A.炎热气候环境,阴寒体质
B.寒冷气候环境,阴寒体质
C.炎热气候环境,阳热体质
D.四季,各种体质
22.从人体脏腑、情志与五行配属的关系出发,根据五行相克的原理,以一种情志活动调节与控制另一种情志活动,从而达到消除过激情志与不良情志的目的,称为( C )
A.抑情顺理
B.情志导引
C.情志相胜
D.清静法
23.保健灸法不用于( D )
A.寒证、虚寒证
B.气血虚弱证
C.瘀血证
D.实热证、阴虚发热者
24.食物五味对人体的五脏有特定的亲和力,辛先入( D )
A.脾
B.心
C.肾
D.肺
二、多选题(每题1分,总分12分)
1.“养生”属中医学特有的概念,它是以自我调摄为主要手段,以推迟衰老、延年益寿为目的的多种保健方法的综合,亦称为( ACDE )
A.摄生
B.生活
C.卫生
D.道生
E.道生
2.金元医学四大家,是指( ABCD )
A.刘完素
B.张子和
C.李东垣
D.朱丹溪
E.朱丹溪
3.“养肺”必须注重“宣降”特性,须在辨证施补基础上选用适应其性的( AB )
A.辛味发散药
B.下行通降药
C.甘淡渗湿药
D.辛热温阳药
E.辛热温阳药
4.构成维持生命活力,支配生命运动的重要物质( CDE )
A.脾胃
B.肾
C.精
D.气
E.气
5.调节情志的主要方法有( ABCDE )
A.清静法
B.陶冶法
C.制约法
D.宣泄法
E.宣泄法
6.传统健身运动的运用原则应遵循( ABCD )
A.因人而异
B.因时制宜
C.循序渐进
D.持之以恒
E.持之以恒
7.食物的性味,古代简称为()等( ABC )
A.食气
B.食性
C.食味
D.食用
E.食用
8.临床上常用利水消肿的食品有( ABC )
A.赤小豆
B.冬瓜
C.薏苡仁
D.芝麻
E.芝麻
9.五味对人体的五脏有特定的亲和性,五味调和才能对五脏起到全面的补益作用,五味是指( ABCDE )
A.辛
B.甘
C.酸
D.苦
E.苦
10.扶正药物的类别有( ABDE )
A.补气类
B.养血类
C.助寒类
D.助阳类
E.助阳类
11.扶正药物的应用原则有( ABCE )
A.适时用药
B.因人用药
C.最重脾胃
D.宜偏宜过
E.宜偏宜过
12.保健灸常用的强壮穴位有( ABDE )
A.足三里
B.神阙
C.曲池
D.关元
E.关元
三、简答题(每题1分,总分3分)
1.简答中医养生的基本观念。
答:(1)天人相应:宜适应季节、把握时间、顺从地理及适应社会;(2)形神合一:形是基础,神为统帅,宜形神共养;(3)动静互涵:即应阳动阴静、动静相济和用进废退;(4)协调平衡:协调人体自身的功能状态及其与外界的物质交换;(5)正气为本:应充分发挥和加强脏腑功能,使精微生生不息,废物排泄有序,尤其注重脾、肾两脏
2.简述饮食调养的组方原则。
答:(1)药专力精:如“独参汤”仅一味人参,“血羹汤”仅荸荠、海参两味;(2)动静结合:例如补阴药熟地配伍陈皮行气健脾之品;(3)对称含蓄:如熟地和半夏秫米汤;(4)灵活变化:应根据机体虚损状况并结合时令季节等,在组成或用法加以变化。
3.简述秋季养生要领。
答:秋季养生要领应以养收为原则。
(1)起居调养:早卧早起,春捂秋冻。
(2)情志调节:易生“秋愁”。
故应培养乐观情绪。
如增加户外活动,多接受日光照射;养花、垂钓;选择性听一些娱乐解郁的乐曲。
(3)饮食调养:宜养阴、润燥、润肺为法。
多吃些蜂蜜、百合、莲子、芝麻、木耳、银耳、冰糖等清补润燥之品。
(4)运动锻炼:秋高气爽,是开展各种锻炼的好时期。
耐寒锻炼的运动量,以汗液将出未出为好,切勿大汗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