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组织病理学笔记知识讲解
- 格式:doc
- 大小:87.50 KB
- 文档页数:57
口腔粘膜的组织结构上皮角质细胞由表入里分为四层1、角化层:细胞核及细胞器消失,均质的角化蛋白(嗜酸性)2、颗粒层:细胞核浓缩,细胞扁平(嗜碱性)3、棘层:细胞体积大,层数最多,细胞内蛋白质合成最活跃(层次最多)4、基底层:是一层立方形或矮柱状细胞,有增殖能力,和深部棘层细胞都称为生发层(增值) 上皮非角质细胞由基底层、棘层、中间层、表层构成。
包括黑色素细胞、梅克尔细胞(位于基底层,触觉感受细胞)、和朗格汉斯细胞(位于基底层和棘层,免疫功能细胞)——因细胞不着色,称为透明细胞口腔粘膜病第一节、口腔粘膜的基本病理变化1、过度正角化 棘层增厚明显,细胞核消失 过度不全角化 增厚的角化层残留细胞核2、角化不良(错角化)含义:在上皮的棘层或基底层出现角化珠可分为两种:一种为良性角化不良,指在棘层高度增生的上皮组织钉突中出现,如白斑;一种为恶性角化不良,见于重度异常增生,见于原位癌或鳞状细胞癌3、上皮异常增生基底核消失;核质增加;上皮钉突呈滴状;细胞多形性;核分裂增多;棘层出现角化团4、棘层松解 棘层细胞桥溶解、张力原纤维断裂,细胞解离,形成裂隙多见于天疱疮5、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及液化 基底细胞内水肿,胞浆呈空泡状,严重时细胞液化、溶解、破碎、消失常见于扁平苔藓、红斑狼疮角质层:上皮的最浅层.细胞扁平,细胞器消失, 胞质内充满角质蛋白,染成红色均质状 正角化:角化细胞中胞核完全消失者 不全角化:角化细胞中胞核固缩而未消失者空泡性变:细胞内水分增多,胞体肿大,胞质清亮,呈空泡状(本质属于水变性). 液化:细胞液化溶解而破碎(本质属于液化性坏死).6、疱粘膜或皮肤内液体的贮存形成半圆形的突起 口腔粘膜其他地方的庖形成后易破裂,不易结痂皮 分类:按内容物(水疱、血疱、脓疱)按大小(5mm 为标准,大疱、小疱)疱疹:小的水疱聚集成簇. 7、糜烂机械刺激或药物烧伤引起上皮浅层破坏,未侵及上皮全层糜烂面一般鲜红,表面平滑而湿润,可有疼痛8、溃疡粘膜或皮肤表层坏死、脱落形成凹陷;完整性发生持续性缺损或破坏溃疡累及上皮层,不留瘢痕,累及粘膜下层,可留瘢痕9、斑 是粘膜或皮肤上的颜色异常,范围局限,大小不一;不高起,不变厚,也无硬度的改变,可为暂时性或永久性如红斑(粘膜固有层的血管充血)、黑斑(基底层的黑色素细胞增多)10、丘疹消失后不留痕迹表现:①上皮增生;②浆液渗出;③炎症细胞浸润肉眼:黏膜或皮肤上突起的小疹,大小不等,针头或粟粒样大,红色或灰白色,质较硬 镜下:上皮增厚,表层可有过度正角化或过度不全角化,固有层有浆液渗出及炎细胞浸润第二节口腔粘膜病一、白斑(P208)癌前病变1、定义:指发生在粘膜表面的白色斑块,不能被擦掉,也不能被诊断为其他任何疾病者。
口腔组织病理学-11口腔2班鳃弓(branchial arch) :胚胎第4周时,原始咽部的间叶细胞迅速增生,形成左右对称的背腹走向的6对柱状隆起,与6对主动脉弓动脉相对应,称鳃弓。
咽囊(pharyngeal pouch):与鳃沟相对应的鳃弓的内侧是原始咽部,表面衬覆的内胚层上皮向侧方增生呈囊样,形成与鳃沟相对应的浅沟,称为咽囊。
联合(merge):面突突起之间为沟样凹陷,随着面部的进一步发育,突起之间的沟会随着面突的生长而变浅、消失,称为联合。
融合(fuse):有的突起之间在生长过程中发生表面外胚层相互接触、破裂、退化、消失进而外胚间叶组织穿通称为融合。
原口(stomatodeum):由于迁移的神经嵴细胞的增生,在额鼻突两侧的下方出现第一鳃弓,此时形成了最初的口腔即原口或口凹。
嗅凹(oral pit):鼻板由于细胞的增生,边缘隆起,特别是在其外侧缘,隆起更明显,使鼻板中央凹陷,称鼻凹或嗅凹。
原发腭(primary palate):前腭突的发生早于侧腭突,所以称为原发腭。
侧舌隆突(lateral lingual prominence):在下额突的原始口腔侧,内部的间充质不断的增生,形成3个膨隆的突起,其两侧两个对称的突起称为侧舌隆突。
甲状舌管(thyroglossal duct):胚胎第4周,奇结节和联合突之间的内胚层上皮增生形成管状上皮条索,称甲状舌管。
唇裂(cleft lip)多见于上唇,是由于球状突与上颌突未能联合或联合不全。
腭裂(cleft palate):一侧侧腭突和对侧侧腭突及鼻中隔未融合或部分融合。
原发性上皮带(primary epithelial band):胚胎第5周,覆盖在原始口腔表面的外胚层上皮,在未来牙槽的位置,上皮增生形成一马蹄形上皮带,称原发性上皮带。
牙板(dental lamina):原发性上皮带向深层增生,分裂成两个,向唇颊侧增生的为前庭板(vestibular lamina ),向腭侧增生的为牙板。
是由成⽛组织(dentalformativetissue)即⽛源性上⽪、⽛源性间充质或⽛源性上⽪和间充质共同发⽣的⼀组肿瘤。
包括真性肿瘤和发育异常。
⽛源性肿瘤的组织学分类:据我国六院校⼝腔组织病理教研室统计资料,并参考WHO关于⽛源性肿瘤1992年的组织学分类 ⼀、⽛源性真性和⾮真性肿瘤 (⼀)良性 1.⽛源性上⽪性肿瘤 (1)成釉细胞瘤 (2)⽛源性鳞状细胞瘤 (3)⽛源性钙化上⽪瘤(Pindborg瘤) (4)⽛源性透明细胞瘤 2.⽛源性上⽪和外间充质性肿瘤,伴有或不伴有⽛齿硬组织形成 (1)成釉细胞纤维瘤 (2)成釉细胞纤维-⽛本质瘤(⽛本质瘤)和成釉细胞纤维⽛瘤 (3)⽛成釉细胞瘤 (4)⽛源性腺样瘤 (5)⽛源性钙化囊肿 (6)混合性⽛瘤 (7)组合性⽛瘤 3.⽛源性外间充质性肿瘤,含或不含⾮活跃性⽛源性上⽪ (1)⽛源性纤维瘤 (2)粘液瘤(⽛源性粘液瘤,粘液纤维瘤) (3)良性成⽛⾻质细胞瘤(成⽛⾻质细胞瘤,真性⽛⾻质瘤) (⼆)恶性 1.⽛源性癌 (1)恶性成釉细胞瘤 (2)原发性⾻内癌 (3)其他⽛源性上⽪性肿瘤的恶性型 (4)⽛源性囊肿恶变 2.⽛源性⾁瘤 (1)成釉细胞纤维⾁瘤(成釉细胞⾁瘤) (2)成釉细胞纤维⽛本质⾁瘤和成釉细胞纤维-⽛⾁瘤 3.⽛源性癌⾁瘤 ⼆、与⾻相关的真性肿瘤和病损 (⼀)⾻源性真性肿瘤 ⽛⾻质-⾻化纤维瘤(⽛⾻质化纤维瘤,⾻化纤维瘤) (⼆)⾮肿瘤性⾻病 1.颌⾻纤维异常增殖征 2.⽛⾻质-⾻纤维异常增殖症 (1)根尖周⽛⾻质纤维异常增殖症 (2)巨⼤型⽛⾻质瘤(家族性多发性⽛⾻质瘤) (3)其他⽛⾻质-⾻异常增殖症 3.家族性颌⾻多囊病[⼩天使脸样病(cherubism)] 4.中⼼性巨细胞⾁芽肿 5.动脉瘤性⾻囊肿 6.孤⽴性⾻囊肿(创伤性,单纯性,出⾎性⾻囊肿) (三)其他肿瘤 婴⼉⿊⾊素神经外胚瘤(⾊素性突变瘤) ⼀、成釉细胞瘤(ameloblastoma) 是良性⽛源性上⽪性多形性肿瘤,但有局部侵袭性,是常见的⽛源性肿瘤,据国内六院校⼝腔病理教研室的统计资料,占⽛源性肿瘤的59.3%,1979年Falkson⾸先报道,1927年Churchill正式命名。
口腔组织病理学一、口腔颌面部发育1 •神经嵴细胞及形成的结构2 •颌面部的发育过程3 •颌面部常见发育畸形及形成的胚胎学背景4 •腭的发育过程5 •腭部常见发育畸形及形成的胚胎学背景6. 舌的发育过程7 •舌部常见发育畸形及形成的胚胎学背景8. 口腔颌面部发育的调控机制9. 名词解释融合,联合,外胚间叶,鳃弓,咽囊,联合突,麦克尔软骨二、牙的发育1. 牙发育的全过程;2. 牙胚的构成及形成的牙体组织;3. 钟状期成釉器的中间层细胞形态特点及功能;4. 牙胚发育异常形成的牙形态和数目的异常;5. 牙硬组织基质形成及矿化特点;6. 牙发育各阶段的基因调控特点;7. 名词解释釉索,釉结,诱导,上皮根鞘,Serres上皮剩余,Malassez上皮剩余三、牙体组织1. 釉柱的形态、走行方向及其意义;2. 釉质的超微结构特点;3. 釉质中有机物含量较多区域的形态功能特点4. 釉质中的有机物的种类及生理病理学意义;5. 牙髓神经分布特点及其临床意义;6. 牙骨质的生物学特性及功能;7. 牙本质的超微结构特点;8. 牙本质细胞间质中非胶原有机成分的种类和功能;9. 名词解释球间牙本质,前期牙本质,修复性牙本质,继发性牙本质,管间牙本质,管周牙本质,罩牙本质,透明牙本质,(牙本质)透明层,托姆斯粒层,死区,中间牙骨质四、牙周组织1. 牙龈和牙周膜主纤维束及功能;2. 结合上皮的形态特点、同牙结合的方式及临床意义;3. 牙槽骨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临床意义;4. 牙周膜中的细胞种类及其功能;5 •龈谷的所在部位及其病理意义;6•名词解释沙比纤维,牙骨质小体,结合上皮五、口腔粘膜1 •口腔粘膜上皮细胞的种类、形态及排列特点;2 •口腔粘膜非角质形成细胞的种类、形态、来源及功能;3 •口腔粘膜与皮肤在组织学结构上的区别;4•口腔粘膜上皮的结构蛋白与口腔粘膜病的关系;5 •咀嚼黏膜和被覆黏膜形态结构的差异;6•名词解释味蕾,麦克尔细胞,细胞间桥,基底膜六、涎腺1. 涎腺腺泡的基本结构、腺泡的种类及分泌物的性质;2 •涎腺肌上皮细胞的形态特点及功能;3. 涎腺导管系统的构成、形态及功能;4. 腮腺、下颌下腺和舌下腺组织学结构的差异;5. 名词解释闰管,纹管,蓝细胞七、龋病1. 早期釉质龋的发展过程及病理变化;2. 牙本质龋中透明层形成机制及意义;3. 龋病病理变化的临床意义;4. 釉质龋和牙本质龋的超微结构特点。
口腔组织病理学知识点归纳引言口腔组织病理学是研究口腔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学科。
它涉及到口腔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以及病理变化对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本文将从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常见疾病和诊断方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一、基本概念1. 组织学组织学是研究组织的结构和功能的学科,它是病理学的基础。
口腔组织学是组织学中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口腔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2. 组织学分类根据不同的组织学特点,可将口腔组织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等。
3. 组织学变化组织学变化是指正常组织在病理状态下的改变,包括炎症、增生、萎缩、坏死等。
二、常见口腔组织疾病1. 牙齿疾病牙齿疾病是指影响牙齿健康的疾病,包括龋齿、牙周病、牙髓病等。
•龋齿是牙齿表面被酸蚀而形成的病变,主要由细菌引起。
•牙周病是指牙齿周围组织的炎症,常见的类型有牙龈炎、牙周炎、牙周脓肿等。
•牙髓病是指牙齿内部髓腔的炎症,常见的类型有髓炎、根尖周炎等。
2. 口腔黏膜疾病口腔黏膜疾病是指影响口腔黏膜健康的疾病,包括口疮、溃疡性口炎、白斑等。
•口疮是口腔黏膜表面的病变,常见的类型有阿弗他溃疡、单纯疱疹等。
•溃疡性口炎是指口腔黏膜出现溃疡的炎症,常见的类型有阿弗他溃疡、药物性溃疡等。
•白斑是指口腔黏膜出现白色斑块,常见的类型有白色苔藓、白色扁平苔藓等。
3. 口腔肿瘤口腔肿瘤是指口腔组织发生的肿瘤,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
•良性肿瘤是指不具有侵袭性和转移能力的肿瘤,如口腔纤维瘤、口腔血管瘤等。
•恶性肿瘤是指具有侵袭性和转移能力的肿瘤,如口腔鳞状细胞癌、口腔腺癌等。
4. 口腔感染口腔感染是指口腔组织感染的疾病,常见的感染包括牙周脓肿、颌面部蜂窝组织炎等。
•牙周脓肿是由牙周病菌引起的牙周组织感染,常见的类型有根尖周脓肿、牙周脓肿等。
•颌面部蜂窝组织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颌面部软组织的炎症,常见的原因有牙源性和非牙源性感染。
三、口腔组织病理学的诊断方法1. 组织活检组织活检是通过取得患者口腔组织标本,经过特殊处理后进行显微镜下的观察和分析,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病理变化。
口腔组织病理学——第十四章颌骨疾病
一、颌骨骨髓炎
是指发生于颌骨、骨质及骨髓的炎症,常与颌面部软组织炎症同时存在。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为主,临床上多为混合性细菌感染。
1.急性化脓性颌骨骨髓炎感染初期,骨髓腔内血管扩张、充盈,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
2.慢性化脓性颌骨骨髓炎组织及骨髓腔内有大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有时可见增生的成纤维细胞及扩张、充血的毛细血管,形成肉芽组织。
骨陷窝空虚,形成无结构的死骨。
3.慢性骨髓炎伴增生性骨膜炎:Garré骨髓炎。
好发于青少年,下颌骨比上颌骨多见,特别是下颌后区。
表现为无痛性颌骨肿胀,质地坚硬,表面黏膜和皮肤色泽正常。
X线表现为特征性的密质骨的肥厚,在骨密质外有不规则的骨质增生,形成双层或多层骨密质,骨髓腔内可有点状破坏。
骨膜下反应性新骨形成为本病的特点。
镜下见在密质骨的表面,新生骨小梁与骨面垂直,互相呈平行排列,周围有成骨细胞围绕。
骨小梁之间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伴有散在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4.慢性局灶硬化性骨髓炎:又称致密性骨髓炎
1)特点:病变区骨小梁比周围正常骨组织致密。
骨髓腔窄小,腔内有纤维组织及少量淋巴细胞浸润。
2)多发生下颌第一磨牙根尖区。
3)X线:圆形界限清楚阻射区。
5.结核性骨髓炎:可形成冷脓肿、瘘管。
①骨髓腔形成结核性肉芽组织。
②由上皮样细胞,朗汉斯巨细胞,炎症细胞形成上皮样结节细胞。
③结节中心常见干酪样坏死,容易发生病理性骨折。
④X线:颌骨膨胀.边缘模糊.不整齐.下颌骨形成囊肿样腔洞,有时可见死骨形成。
口腔组织病理学笔记口腔组织病理学笔记口腔组织病理学是研究口腔疾病的病理学分支,它主要研究口腔组织的正常结构和疾病变化。
了解口腔组织病理学对于临床医生正确诊断和治疗口腔疾病至关重要。
本篇笔记将重点介绍几种常见的口腔疾病及其病理改变。
1. 口腔溃疡:口腔溃疡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疾病。
根据病变范围和病程长短,可以分为单发溃疡和多发溃疡。
组织学上,口腔溃疡呈溃疡性炎症改变,炎性细胞浸润,出现黏膜表面的坏死和溃疡样改变。
常见的病因包括感染、口腔创伤、免疫系统异常等。
2. 牙龈炎:牙龈炎是牙周组织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
牙龈炎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
急性牙龈炎组织学上表现为表面化脓和炎性细胞浸润,伴有血管扩张和水肿。
慢性牙龈炎则呈慢性炎症改变,出现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
3. 牙齿龈结合处炎:牙齿龈结合处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病因多种多样,如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牙菌斑和口垢的堆积等。
在组织学上,牙齿龈结合处炎呈现龈缘红肿、出血和疼痛等症状,组织中可见炎症细胞浸润和上皮增生,恶化时会出现骨质吸收。
4. 牙周病:牙周病是指包括牙周龈炎、牙周脓肿、牙周炎等的一类口腔疾病。
组织学上,牙周病主要表现为龈缘下龈沟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龈下纤维组织的破坏和骨质吸收。
严重的牙周炎可能导致牙齿松动和脱落,严重影响口腔健康。
5. 口腔癌:口腔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常见的类型有鳞状细胞癌和腺癌。
组织学上,口腔癌通常呈现为细胞异型性和细胞增生,细胞核变大、染色深,细胞形态不规则。
此外,癌细胞还会侵犯周围组织和淋巴结转移。
以上只是口腔组织病理学中的一些常见疾病例子,实际上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可以导致组织病理学的改变。
了解这些病理学的改变是确诊和治疗口腔疾病的基础。
临床医生通过采集患者的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检查,可以准确地确定疾病的类型、程度和影响范围。
因此,熟悉口腔组织病理学对于口腔疾病的管理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口腔组织病理学知识点一、知识概述《口腔组织病理学知识点》①基本定义:口腔组织病理学就是研究口腔组织和器官的正常结构、发育过程以及病理状态下的各种变化的一门学问。
简单说就是看口腔里正常和生病时组织是啥样、咋变的。
②重要程度:在口腔学里这可太重要了。
你要是不懂正常的,咋知道啥是不正常的呀?不管是当牙医看病,还是搞口腔研究,这都是基础。
③前置知识:得先有点生物学知识,知道细胞、组织这些基本东西咋回事。
就像盖房子,你得先知道砖头(细胞)咋砌成墙(组织),才能理解口腔里的事儿。
④应用价值:牙医在诊断疾病的时候,你看这人嘴里长个东西,是不是癌啊?靠啥判断?就靠口腔组织病理学的知识看这个东西的形态结构跟正常的有啥差别。
在治疗时也有用,比如补牙要知道牙齿结构,才能把材料补到合适地方。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它在口腔学科里就像树根一样重要。
很多其他的口腔知识都是从这个基础长出去的枝叶,像口腔外科、口腔正畸啥的都跟它有关。
②关联知识:和口腔解剖学联系可紧密了,解剖学知道长啥样在那,病理学知道正常的坏了变成啥样。
还有生理学,知道正常功能,就能对比病理时功能受多大影响。
③重难点分析:- 掌握难度:说实话有点难,很多微观结构和细胞的病变不太好理解。
比如说癌细胞在口腔组织里的变化,那些微观结构改变可小了,得用显微镜看,比较抽象。
- 关键点:把正常结构搞清楚是关键。
比如牙齿有牙釉质、牙本质等好几层,你要是弄不清正常的每层结构啥样,病变时就蒙圈了。
④考点分析:在口腔医学考试中占比很大。
考查方式有选择题,给你个病理描述让你选疾病;还有简答题,让你说说某种口腔疾病的组织病理特征之类。
三、详细讲解- 【理论概念类】①概念辨析:- 正常的口腔组织像牙齿、牙龈等都有各自正常结构。
牙齿外边是硬邦邦的牙釉质,这是人体最硬的组织,保护里边的牙本质等结构。
- 病理情况下可能出现龋齿,按我的经验,龋齿就是细菌把牙釉质、牙本质腐蚀了。
病理改变包括牙齿颜色改变、质地变软等,用口腔组织病理学知识就能研究到底细菌对这些组织干了啥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