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课时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5
1. 让学生了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
3. 引导学生认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树立绿色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藻类植物:介绍藻类植物的结构特征、生活习性和种类,重点掌握藻类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苔藓植物:讲解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生活环境和分布,了解苔藓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3. 蕨类植物:介绍蕨类植物的结构特征、生活习性和种类,重点掌握蕨类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4. 人类与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关系:分析人类如何利用这些植物,以及这些植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5. 生态环境保护: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树立绿色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教学难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结构特征和分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特征。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对植物的认识。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4. 结合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植物。
2. 讲解藻类植物:介绍藻类植物的结构特征、生活习性和种类,重点掌握藻类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 讲解苔藓植物:讲解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生活环境和分布,了解苔藓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4. 讲解蕨类植物:介绍蕨类植物的结构特征、生活习性和种类,重点掌握蕨类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5. 分析人类与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关系:讲解人类如何利用这些植物,以及这些植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6. 生态环境保护:引导学生关注生态环境问题,树立绿色环保意识。
7.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8.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观察身边的植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作用。
七年级生物上册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植物的分类和识别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藻类植物:结构简单,无根、茎、叶的分化,细胞内含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2. 苔藓植物:无根,有茎、叶的分化,叶只有一层细胞构成,吸水和保水能力较强。
3. 蕨类植物: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体内有输导组织,一般长的比较高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难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分类和识别。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观察、讨论、实验等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掌握知识。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植物的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进行课堂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植物的特点。
2. 讲解知识点:分别讲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进行分类和识别。
4. 动手实践:让学生进行课堂实验,观察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观察周围的植物,尝试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进行分类和识别。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和实验操作,评价学生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特征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结合课后作业,评价学生对植物分类和识别的实践能力。
3.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图片、视频和动画,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植物特征。
2. 实物标本:提供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实物标本,供学生观察和触摸。
3. 实验材料:进行植物分类和识别的实验所需材料,如放大镜、镊子、分类卡片等。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第二课时)[导入新课]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藻类植物,并且知道了苔藓植物的生活环境。
下面我们就来探究苔藓植物的结构。
请同学们拿出你们采集到的葫芦藓。
如果没有采集到请同学们到老师这来领取材料和用具。
[讲授新课]师:从形态上看,苔藓植物与藻类植物有区别吗?有哪些主要区别呢?这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关吗?以此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仔细观察、深入探究苔藓植物形态结构的兴趣。
教师以媒体出示探究提示:“葫芦藓的形态和颜色是怎样的?植株的高度是多少?如何测量?葫芦藓的茎、叶、假根有何特点?葫芦藓的形态结构特点是如何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除此之外,你还想探究些什么?请自行设计。
”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探究材料、用具进行充分的观察、讨论、动手实验,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寻求答案。
在此过程中,教师巡视、并适时进行点拨、指导。
及时提出观察中应注意的问题,如测量时如果发现有葫芦藓结构并有长柄的植株,不要把这种结构及长柄测量在内;注意茎的质地、茎有无筋络(输导组织)叶的厚薄和大小、有无叶脉;观察假根的形态等。
各组同学对探究的结果进行分析、记录,并选代表在全班交流,大家相互补充,最终认识到:苔藓植物一般具有茎和叶。
但茎细弱;叶绿色、小而薄、无叶脉,推断茎和叶里都没有输导组织;假根纤细,结构简单(教师补充假根只起固着作用),故要靠叶片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以上特点决定了苔藓植物吸水和保水能力都不强,植株也矮小(约1~3厘米),只能生活在阴湿的环境中。
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们人人动手参与观察、实验、探究,并分工合作,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使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师:苔藓植物的叶只有一层细胞,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可以从背、腹两面侵入叶细胞,使苔藓植物的生存受到威胁。
人们利用苔藓植物的这个特点,把它当做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三、探究蕨类植物师:多媒体展示(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及其生态环境的图片),大家仔细观察这两幅图片,你能发现什么?生:观察、讨论后回答:为什么两类植物都是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但蕨类植物的植株比苔藓植物高大呢?师:为每个实验小组提供盆栽的铁线蕨及其他实验用具。
《藻类和苔藓植物、蕨类植物》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实物或标本,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2)通过比较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2、教学难点(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与生活环境的适应性。
(2)观察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实物或标本,准确描述其形态特征。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生活环境、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等知识,使学生对这三类植物有初步的了解。
2、观察法组织学生观察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实物或标本,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这三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比较法引导学生比较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异同,帮助学生理解这三类植物的进化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4、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实物或标本,如海带、紫菜、水绵、葫芦藓、墙藓、肾蕨、满江红等。
(2)多媒体课件,包括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实验器材,如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滴管、清水等。
2、学生准备(1)预习教材相关内容。
(2)收集有关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资料。
七年级生物上册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总结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藻类植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苔藓植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 蕨类植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5. 保护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难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图片、实物、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特征。
2. 利用小组讨论、探究实验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 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些植物的特征。
2. 讲解藻类植物:介绍藻类植物的结构特征,如无根、茎、叶的分化,以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 讲解苔藓植物:介绍苔藓植物的特征,如无根、有茎、叶的分化,以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 讲解蕨类植物:介绍蕨类植物的特征,如有了根、茎、叶的分化,以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5. 探究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长环境,了解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保护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布置相关题目,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特征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与人类生活关系的理解。
3. 评价学生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态系统中作用的认知。
4. 评价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七年级生物上册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植物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培养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苔藓植物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 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5. 保护生态环境,关爱植物资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 难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结构和功能。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图片、实物、模型等教学辅助工具,直观展示植物结构。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植物的特征。
3.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植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 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植物,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 新课导入:介绍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主要特征。
3. 案例分析:分析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5. 总结与反思: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关爱植物资源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身边的植物,了解其特征,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六、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评估学生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关系的理解程度。
2. 能力培养:评估学生在观察、分析和描述植物结构与功能方面的发展情况。
3. 情感态度:评估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动。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植物标本或图片,用于展示。
2. 准备实物模型或图解,以帮助学生理解植物的结构。
3. 收集有关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人类生活中的案例资料。
4. 准备小组讨论的活动方案。
生物教案-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主题: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年级:初中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和认识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特点和分类;
2. 掌握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长环境和特殊适应性;
3. 感受和认识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1. 幻灯片或黑板;
2. 海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图片;
3. 实验材料: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标本。
教学过程:
一、引入(5分钟)
教师出示一幅海藻的图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猜测,引出本堂课的主题。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 藻类植物
2. 苔藓植物
3. 蕨类植物
三、实践活动(15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特点和适应环境。
四、讨论交流(15分钟)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和感受,引导他们思考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五、总结和拓展(10分钟)
教师总结本堂课的内容,并拓展至其他相关植物的知识,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学习。
六、作业布置(5分钟)
要求学生完成一份关于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调查报告,包括它们的分类、特点和重要性。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入、知识讲解、实践活动、讨论交流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对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并激发了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讨论交流,学生也了解到了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促使他们形成环保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71017第一章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导学案主备人杨金月自学提纲:1、阅读教材72——77页,知道绝色植物大约有多少种?可分为哪四大类群?3、这三类植物用什么繁殖后代?学习目标:1、知道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结构特征、生活环境。
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2、认同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
自学检测:一藻类植物:1、你能举例一些藻类植物吗?2、藻类植物生活在什么环境中?3、藻类植物结构有什么特点?4、与人类生活关系?二、苔藓植物:1、它们的生活环境怎样?2、形态怎样?3、有什么作用?三、蕨类植物:1、它们的生活环境怎样?2、形态特征?3、与人类生活关系?验收学习:一、我会答1、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可以分为、、和植物。
2、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都是不结的,靠繁殖后代。
二、我来选1、“春来江水绿如蓝”是由于春天气温适宜,水中()植物大量繁殖结果()A. 藻类植物B. 苔藓植物C. 蕨类植物D. 种子植物2、能做检测大气污染的指示植物的是:()A. 藻类B. 苔藓C. 蕨类D. 种子植物3、能够形成煤的植物的是()A. 藻类植物B. 苔藓植物C. 蕨类植物D. 种子植物4、下列属于单细胞藻类植物的是()A. 水绵B. 衣藻C. 海带D. 紫菜5、我们通常见到的蕨类植物,其地上部分常常是()A. 植株B. 茎、叶C. 根、茎、叶D.叶6、下列不是蕨类植物的是()A. 胎生狗脊B. 卷柏C.贯众D. 满江红E. 石花菜7、地球上大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是()A种子植物 B裸子植物 C蕨类植物 D藻类植物第一章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流程导言:生物圈中已知的绿色植物有五十余万种。
它们形态各异,生活环境也有差别,可以分为四大类群:藻类、苔藓、镢类和种子植物。
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了解前三类群的植物。
(板书)进入本节课学习。
教学过程:一、做自学检测,小组交流汇报二、师导学如下1、通过自学结合实物与图片认识这三类植物,还要引导学生知道生活中哪些植物是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1.能够大概了解绿色植物的分类及区分主要的几种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2.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比拟,归纳、总结能力。
三、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树立关心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行为。
【教学重点】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特征。
2.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分析推理、比拟等综合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方法】观察法、比拟分析法、启发提问法。
【教学准备】教师:实物:海带,墙藓,葫芦藓,肾蕨等。
学生:白纸〔设计表格〕,课前收集相关的绿色植物。
【教学过程】1.导入局部师:放眼窗外,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什么呢?生:各种绿色植物〔非洲栗、各种树木、花、小草〕师:很好!请再来看这些图片上的植物:桫椤,发菜,裙带菜,铁线蕨。
你们认识吗?〔展示〕生物圈中除了这些绿色植物外,还有好多绿色植物是我们不认识的,那生物圈中都有哪些绿色植物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共同走进新的单元,去了解这些绿色植物。
〔板书:第三单元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师: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大约有30多万种。
比拟和观察这些绿色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结构,你们发现什么问题吗?生: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形态各异,生活环境也有所差异。
师:观察能力很好!根据植物形态结构和生活环境的不同,我们可以将它们分为四大类群:藻类、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
正是这些绿色植物构成了绚丽多彩的植物界,也正是它们养育了地球上的其他生物。
你们愿意成为它们的好朋友吗?那就让我们共同走近它们,进一步了解它们吧。
〞〔展示图片,板书:第一节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2.讲授新课〔一〕藻类植物师:同学们有没有听过这句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它描述了一幅什么样的生物现象呢?生:春天来了,湖水江水都泛起绿色。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生物学年级七年级学期秋季课题第二单元多种多样的生物第一章藻类与植物的类群第一节藻类、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对藻类、苔藓植物实物、图片以及生活环境资料等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等能力,归纳、概括藻类、苔藓植物的主要形态结构特征、生殖方式,形成结构与功能观。
2.通过对藻类、苔藓植物适应其生活环境的特点分析,认识到生物的特征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初步形成进化与适应观。
3.通过具体实例分析,说明藻类、苔藓植物与人类的关系,认同它们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藻类、苔藓植物的主要结构特点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藻类、苔藓植物的主要结构特点。
教学设计思路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联系实际,导入新课【出示黄花蒿图片】1971年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在经历多次失败后,摸索出提取青蒿素抗疟成分的方法,挽救了全球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
青蒿素的提取来自我国广泛分布的植物——黄花蒿。
你知道与生物柴油制造有关的微藻吗?你知道与土地沙漠化治理有关的生物结皮吗?你知道现在燃烧的煤与哪种植物有关吗?大自然给予了我们大量的资源,只有深入了解这些不同的类群,才能对它们进行合理的利用和保护。
通过生活现象的列举,引发学生对藻类和不同类群植物重要作用的认同,同时驱动学生的好奇心,展开对藻类和植物类群的学习。
一、藻类【出示实物与照片】展示换水后,温暖阳光照射下长了藻类的鱼缸。
【提问】实例分析,归纳藻类的特征及作用清洗干净的鱼缸换水后放在温暖有阳光的地方,一段时间后,缸壁和水中就可能出现绿色的细丝或绿膜,这些绿膜可能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首诗在描述春日景色的同时,也都描述了水体颜色的变化。
哪类生物又与自然界中水体颜色的变化有关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这些变化相关的藻类。
【出示照片】出示显微镜下观察到的一滴水中的照片。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设计一、概述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第一节,计划授课时间为1.5课时。
本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种子的结构及不同种类植物种子结构的异同。
本课安排一个学生实验,通过解剖观察、探究对比、图文转换等方式引导学生对种子植物的结构有直观的认识,并掌握双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种子结构的异同点,立足于实验基础上完成教学目标的达成,为下一章《被子植物的一生》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体特征和生活环境。
(2)、举例说明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3)、认同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形成生物体的形态结构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交流、表达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生活环境、特征。
2、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与人类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紫菜、苔藓、盆栽铁线蕨、带有孢子囊群的蕨类叶片、培养皿等。
2、观察记录表格,内容包括三类植物的生活环境、主要形态特征、生殖方式、代表植物。
五、教学过程二、苔藓三、蕨类植物展示紫菜、花盆中苔藓、及校园植物园蕨类植物。
展示课件【提示】这节课对于这3大类植物我们将主要从它的生活环境,主要形态、结构特征、生殖方式及代表植物来学习。
展示课件【提问】1、水为什么会变绿,里面有什么存在?2、你能从中得到什么信息?【引导】1、观察图片你能否推测藻类植物可能的生活环境?2、能否用肉眼观察出藻类的个体,说明什1、藻类植物(少数同学)。
1、生活在水中。
2、肉眼观察不到藻类个体,说明藻类细胞非常微小,可能为单细胞生物。
学生思考,回忆,回答它们结构上的相同点是都具备细胞壁,细胞核,细胞质,叶绿体结构,而不同点是,衣藻细胞还具有鞭毛和眼点。
学生质疑,联想,交流,回答,不是。
学生观察,交流,回答,水绵属于多细胞生物,在老师的引导下总结藻类植物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单细胞,又有多细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