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_接受与再创造的循环_文学翻译断想
- 格式:pdf
- 大小:350.51 KB
- 文档页数:4
论阐释学对翻译研究的启示与局限性论文论阐释学对翻译研究的启示与局限性论文摘要:我国译学界的阐释学翻译研究多从哲学阐释学的“理解的历史性”、“视阈融合”以及“效果历史”三个主要方面分析和解释翻译现象。
阐释学在翻译领域的研究成绩显着,但是也存在问题。
因此,翻译研究者对于诠释学理论的借鉴和引用应该持一种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客观科学态度。
关键词:阐释学;翻译研究;视阈融合;效果历史课题项目:湖南省教育厅2008年度一般项目“哲学阐释学关照下的翻译研究”(2008C165)一、引言阐释学(Hermeneutics)是一种探求意义理解和解释的理论,来源于希腊学者论释荷马史诗等古典文献的语文阐释学和解释宗教经典的神学阐释学,从词源来讲,它来源于古希腊神使Hermes的名字。
Hermes的主要职责就是把神的旨意传达给世人,他须先解释神的指令,将其翻译成人间的语言,可见,阐释学从一开始就包含“翻译”的意思。
20世纪初,海德格尔(Heidegger)使方法论阐释学转向本体论阐释学,从而引发了阐释学史上的一场重大革命。
20世纪60年代,西方阐释学的发展进入哲学阐释学阶段,“阐释学意识”成为20世纪以来课题项目:湖南省教育厅2008年度一般项目“哲学阐释学关照下的翻译研究”(2008C165)人类最重要的思想观念之一。
到伽达默尔(Hangs-GeogGadamer)时代,阐释学最终完成了向哲学本体论转化这一过程。
伽达默尔的巨着《真理与方法》(1975)提出了现代哲学阐释学三大思想即:理解的历史性、视阈融合、效果历史。
本文将这三大哲学理论原则对翻译的指导意义及其局限性作一探讨。
二、阐释学对翻译研究的启示阐释学对翻译研究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其最重要的贡献是其创造性地把理解本身作为研究对象、反思了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理解过程,翻译不再被认为是文本仅仅在语言层面上的转换和对文本进行分析和应用。
总的来说,阐释学理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翻译理论研究中,也在有效地指导翻译实践。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1阐释学西方的阐释学研究源远流长,且不说古代,单说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的方法论阐释学及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本体论阐释学,就给世人留下了丰富的思想著作和充足的理论资源。
由于阐释学是关于理解和解释的科学,而对意义的理解和解释又是翻译绕不开的话题,所以阐释学和翻译研究就很自然地走到了一起。
人们发现,从阐释学的视角切入翻译研究,就能够对翻译现象、翻译本质以及诸多纷繁芜杂的翻译问题得出全新而又深入的认识,因此阐释学的相关理论,尤其是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就成了从事翻译研究的一把利器。
2国内现有阐释学翻译研究思路国内阐释学翻译研究始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有学者更是把它精确地定位为始自1987年,认为这一年正是“中国译界初识阐释学翻译观的起始年”(西风,2009:58)。
自此之后,国内的阐释学翻译研究新论频出,前后相继,在近三十年的过程中始终没有中断过。
总结起来,国内阐释学翻译研究大体遵循以下几种研究思路:2.1翻译的本体性研究不管在什么领域,本体性研究都是绕不开的话题。
在翻译研究内部,对于“翻译是什么”这个问题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从某个视角出发,必然会得出“翻译就是某某某”的结论。
从勒弗维尔(Lefevere)的理论视角出发,翻译就是改写,从巴斯奈特(Bassnett)的理论视角出发,翻译就是文化构建,从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出发,翻译就是解释,翻译就是效果史,翻译就是视野融合。
许多学者从这一角度出发,对翻译的本质展开了更深入的反思和探讨。
在杨武能看来,翻译就是“阐释、接受和再创造的循环”(杨武能,1987:3-6);在邵宏看来,翻译是“对异邦文化的阐释”(邵宏,1987:8);郑延国认为“所谓翻译,实乃一种解释或曰阐释”(郑延国,1996:63);朱献珑、屠国元则认为“翻译就是原作与译者的视域相遇、交流、碰撞,最终实现‘视域融合’的过程”(朱献珑、屠国元,2009:108).事实上,不管是阐释也罢,解释也罢,诠释也罢,视野融合也罢,阐释学翻译研究对翻译本质的界定,对整个翻译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研究范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从之前的客观主义研究转向主观主义研究;另一方面,研究对象为之拓展,研究视野为之开阔:从纯粹的语际翻译转向包括语内翻译、符际翻译甚至一切阐释性、理解性的活动在内的广义的翻译。
文学与审美教育 160辜鸿铭《论语》英译中的读者意识徐向群 高兰英一、读者意识及其重要性辜鸿铭英译《论语》别出心裁,在欧洲引起不同凡响并广为流传。
其之所以取得成功,固然与辜鸿铭的学术背景、生活经历、语言天赋密不可分,①但更与其注重读者意识有直接关系。
所谓读者意识,指作家对读者的认识,是作家创作意识的内在构成,包括作家的创作指向,作家对创作与读者关系的理解,对读者所指、地位、功能的认识,对读者心理和阅读期待的揣测。
[1]它实际上是作家在特定的时代氛围中,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审美经验,揣度并想象读者的需求而形成的。
[2]作家写文学作品是一种创作,翻译同样也是一种创作,译者也有其意向读者,需要关注读者需求,树立读者意识。
中西翻译史上有不少翻译家都强调了关注读者及读者主体地位的重要性。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其翻译观核心是动态对等和功能对等,评价译本的优劣要看读者的反应是否与源语读者的反应大致相同。
[3]奈达在《论翻译》中指出:“即便原作者的创作不为他人,而是完全出于个人爱好,在翻译时,译者也要考虑到译文是要有人看的,他的读者意识是不容忽视的。
”[4]对于读者主体地位,我国学者也给予充分肯定。
杨武能先生曾明确指出:“过去,人们常常简单地将文学翻译的模式归结为:原著→译者→文本,而忽视在这之前创作原著的作家,特别是在这之后阅读译本的读者。
在我看来,全面而如实地反映文学翻译的特征的图形应该是:作家———原著———翻译家———译本———读者……(译本的读者)实际上也参与了译本和原著的价值的创造。
”[5]其实,译者本人也曾是读者,是原著的读者。
他先要阅读原作,在理解原著基础上再创作,通过翻译传递原文信息。
翻译是一个交际的过程,交际的终极是读者,因此,读者意识应该贯穿这一过程的始终。
[6]译者选择翻译文本时需要考虑意向读者的“期待视野”和实际需要。
如果原文价值难以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翻译目的也就难以实现。
另外,根据意向读者接受程度采用适当翻译方法与策略,否则,译文晦涩难懂不易被读者接受,则难以实现翻译价值。
第八章阐释—接受批评发展过程•阐释学有着悠久的传统,源于古希腊神话赫尔墨斯神(Hermes)之名;中世纪后期,出于对《圣经》经文、律法的考证和意义阐发的需要,形成具有学科形态的古典阐释学;19世纪上半叶,德国浪漫派的宗教哲学家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推动了古典阐释学向现代阐释学的转化;•而20世纪初胡塞尔开辟的哲学现象学以及随后引发的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和伽达默尔的阐释学思潮,实现了方法论的阐释学向本体论的阐释学转向;直至20世纪60年代,在德国的“康斯坦茨学派”那里接受美学达到了自己的高潮。
理论概述•阅读的意向性:读者以“恰当的具体化”填充文本框架中的未定性和空白点,在想象中投射作品世界,恢复作品的表达意向,使再现客体获得一种整体意义。
•理解和阐释:理解即复原文本所表征的原初世界,并如同原作者或历史的当事人自己一样来理解它们;但人们对世界的理解,是通过此在来完成的,世界根本上归属于此在的世界,同时此在对存在的领悟理解必须通过语言显示出来,因而“语言是存在的家”。
操作方法•阐释循环:把理解活动看做传统的运动和解释者的运动的一种内在相互作用,先预设一个使我们能理解的前结构,而后根据前结构,推知未知,获得新知,而后推知未知的一种循环理解。
关于阐释学文学研究方法的例证•姚斯对波德莱尔《烦厌》的阐释。
现在先把这首诗的中译文抄在下面,这里所据的是戴望舒译(另有钱春绮的译文,读者可参看) 。
烦厌•我记忆无尽,好像活了一千岁。
•抽屉装得满鼓鼓的一口大柜——•内有清单,诗稿,情书,诉状,曲同(romances,浪漫曲),•和卷在收据里的沉重的发丝——•藏着的秘密比我可怜的脑还少。
•那是一个金字塔,一个大地窖,•收容的死者多得义冢都难比。
•我是一片月亮所憎厌的墓地,•那里,有如憾恨,爬着长长的虫,•老是向我最亲密的死者猛攻。
•我是旧妆室,充满了凋谢蔷薇,•一大堆过时的时装狼藉纷披,•只有悲哀的粉画,苍白的蒲遂•呼吸着开塞的香水瓶的香味。
00542 《文学概论二》名词解释知识点第一章绪论文艺学:实际上是指研究文学的学位,因而应该叫“文学学”,人们通常把它称为“文艺学”。
它包括三个分支:文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是以人类历史和现实中的所有文学现象为对象,归纳总结文学的性质、特征和功能,阐释文学创作、文学接受、文学发展的规律,进而发现和论证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研究方法的学科。
第二章文学观念文学文本:是指作家创作出来的、未被读者阅读的“文学作品”。
模仿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的模仿本能,文学艺术是人对自然和社会模仿的结果。
巫术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原始巫术的思想和仪式活动之中。
(代表人物:爱德华·泰勒和弗雷泽)游戏说:认为文学艺术产生于原始人的游戏冲动和游戏活动。
(有系统思想的理论家:席勒和斯宾塞)劳动说:认为文学艺术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
(普列汉若夫《没有地址的信》、鲁迅)第三章文学创作文学创作:建立在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观察、了解、感受、体验的基础上,作家经过艰辛而复杂的精神劳动,创造出特殊的精神产品——文学作品。
艺术积累:指作家在进入艺术构思之前,从审美的角度去认识、体验社会人生,并收集、积累创作材料的动。
所谓“取精用宏”,是说作家在创作中对材料应该尽可能地精炼、提纯,而这种精练、提纯必须以对丰富材料的大量占有为后盾。
艺术构思:是指作家在艺术积累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通过复杂的心理活动,在头脑中把生活素材转化为整体内心形象结构的思维过程。
内心形象:艺术构思中的形象,也称为内心形象,与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有别。
它是在原始材料、原始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艺术的提炼、概括,在作家的头脑中逐渐成形的。
形象孕育:即作家将已经萌发的内心形象,进一步加工、充实、改进、完善。
形象形成:即内心形象在作家头脑中基本完成、定型。
强化突出,是在构思中调动多种材料和手段去集中表现形象的某一特征。
夸张变形,是在构思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以改变常态、违反常规的方式去塑造形象。
唐诗是中国五言、七言今体诗的高峰,是中国文学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学百花园中绚丽夺目的奇葩。
从瞿理士(Herbert A. Giles)1898年出版的英译唐诗算起,唐诗英译也只有一百多年历史,期间有不少优秀译本问世。
而唐诗中,李白的诗歌独具一格,清新飘逸,豪放大气。
因此对他的诗歌英译研究是非常多的,《静夜思》就有9个译本。
国内外学者对此的理解不同,导致诗歌翻译的多样化,翻译理念和方法精彩纷呈,各异其趣。
诗歌翻译是最难译的,鲁迅、林语堂等认为诗歌不可译,所以历来诗歌翻译少,其理论研究更少。
人们大多停留在翻译经验和体会这一层。
但还有另一种说法:虽然诗歌无法从一种语言变换成另一种语言,但它可以用来移植。
(雪莱)这也为本文提供一个支撑点,笔者是从诗歌可译的角度进行研究的。
诗歌翻译要经历理解,阐释,表达三个阶段。
诗歌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意”,而“意”极具涵盖性,是作品的核心及思想。
因此,理解并阐释这个“意”就能顺利进行所谓的“语言移植”。
这就涉及到本文所研究的理论——阐释学。
阐释学一词起源于希腊,在经历了神学阐释学,方法论阐释学,和本体论阐释学的发展之后,已逐步完善成一门理论和哲学。
阐释学又名解释学,释义学,它是一种关于理解,解释和应用的方法论,实质是以不同的语言符号来表达同一思想,目的是重现原文的意义。
译者在理解文本之后,对文本所表达的“意”进行阐释。
而中国阐释学发展较晚。
1987年,杨能武教授在《中国翻译》上发表的“阐释、接受与再创造的循环”正式将阐释学引入中国,之后,阐释学在文学翻译中得到广泛应用。
尤其是在诗歌翻译中,这一运用尤为常见。
译诗的大家许渊冲就是一个代表人物。
译诗不仅仅围绕忠实原文为目的,应该讲究“准”,对诗歌理解准确,英语表达用词贴切,精当。
(丛滋杭)本文以李白的《长干行》为例,从不同的译本看译者不同理解和翻译。
诗歌翻译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纽带,所以应该提倡并鼓励这项新事业。
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阐释学的起源及发展;第二部分简介李白及其诗歌的历史地位及影响;第三部分讨论《长干行》的不同译本,看译者的不同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