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形态的塑造思维导图
- 格式:pdf
- 大小:310.36 KB
- 文档页数:2
第四章地貌【拓展延伸】地质作用1.概念: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表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
3.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1)风化——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产生的岩石碎块或砂粒堆积在原地。
例如: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2)侵蚀——水、空气、冰川等在运动状态下也可以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称为侵蚀(3)搬运——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在风、流水、冰川等的搬运作用下,可以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搬运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物质。
(4)堆积——在搬运作用过程中,如果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4.1.1喀斯特地貌(1)概念:可溶性岩石在适当条件下,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沉淀,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的形态各异的地貌。
(溶蚀作用、淀积作用)(2)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①岩石:可溶性岩石;岩石有孔隙裂隙(透水性好)②水:溶蚀力大(二氧化碳、有机物、无机酸含量多);流动性强(降水多、地面坡度大、岩石裂隙大)③高温多雨溶蚀作用沉积作用(3)我国喀斯特地貌的地理分布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喀斯特地貌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4)喀斯特地貌的代表形态及成因喀斯特地貌在地表和地下的形态各不相同,其成因也不同,具体分析如下表所示:类型形态成因地面喀斯特地貌石芽→石林→峰丛峰林→孤峰→残丘溶蚀溶沟→溶蚀洼地→溶蚀谷地溶水洞地下喀斯特地貌溶洞、地下河石钟乳(悬挂洞顶,上粗下细)、石笋(由洞底向上,基部粗、顶端细)、石柱(上下两头粗、中间细)、钙华(由于Ca(HCO3)2中CO2逸出,导致CaCO3沉积而成)淀积(5)喀斯特地貌对自然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1)有利影响:①成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区;②防空、储藏的最佳选择地(喀斯特洞穴内冬暖夏凉)③特色农业:坝子④地下水储量丰富,水质优良。
高中地理必修一思维导图概述- 地球与地球运动- 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壳与板块构造- 地球的外部地貌与区域发展差异- 气候与水文地理- 人口与城市发展- 经济与地理正文1. 地球与地球运动- 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季节变化的原因- 地球上的经纬度和时区划分2. 地球的内部结构- 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组成与特点- 地震与地球内部结构的关系- 构造运动与地震活动的关系3. 地壳与板块构造- 构造运动的类型与表现形式-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板块边界的分类与特点4. 地球的外部地貌与区域发展差异- 地貌的分类与特征- 内力与外力对地貌的影响- 地貌与区域差异的关系5. 气候与水文地理- 气候要素与气候区划-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水文地理的基本概念与特点6. 人口与城市发展- 人口与人口密度的意义- 人口变化的原因与趋势- 城市化与城市规模的关系- 城市与乡村发展的比较7. 经济与地理- 地理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经济活动的类型与区域分布- 地理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结论高中地理必修一主要涉及了地球与地球运动、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与板块构造、地球的外部地貌与区域发展差异、气候与水文地理、人口与城市发展以及经济与地理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地球的运动特征、地貌的形成与演变、气候与水文地理的关系、人口与城市发展的趋势以及地理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
这些知识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适应我们所处的地球环境。
必修一全册思维导图
第一章行星地球天体
相互吸引
相瓦绕转
结构特征—
—
丄
普通性宇宙中的地球
运动特征迪球在宇宙中的位鹫
—>[特殊性
生命存在条件
太阳辐射影响 -------------- ---------- -外部圈层_ 丸阳地球2一~1圏层结构
L _
太阳活动1
诂丫动
—内部圏层
方向
地理意义卜一
背地表水平运」
跡物体的解
赤道平面
遠度—
地理意义
黄道平面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的冋归运动
昼夜长短的变化
四香与五带
]正午木阳髙度的变优
第二章地球的大气
WMMW 卜十帝飆MW
辦
「・
1
SB阪询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水循环
生物循环生产功徽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糊JB与議量的交怏
地理要素问相互作用产生新功链
跑挥姿素的变化会梓—发而动全身”自然地理坏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常见的地貌类型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
概念
次级地貌类型
地表地貌
溶沟
洼地
石山:峰丛、峰林、孤峰、残丘
地下地貌
水平溶洞
洞内化学堆积地貌:石钟乳、石笋、石柱
分布区:桂、黔、滇等
河流地貌
概念
次级地貌类型河谷的发育过程(发育位置、地貌形态)
河流上游:V形河谷
河流中游:连续河湾、U形河谷
河流下游:冲积平原
河口区:三角洲
风沙地貌
概念
次级地貌类型
风蚀地貌
风蚀柱
风湿蘑菇
雅丹
风积地貌沙丘
分布区
海岸地貌
概念
次级地貌类型
海岸侵蚀地貌
海蚀崖
海蚀平台
海蚀柱
海蚀穴
海蚀拱桥
海岸堆积地貌
砾滩
沙滩
泥滩。
方法探微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以“地表形态的塑造”单元教学为例文|王嫄思维导图利用文字与图片、连线结合的方式将知识之间的联系充分展现出来,是学生归纳知识点的一种学习工具。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思维导图工具化,通过思维导图直观展示知识点,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理顺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
下面以“地表形态的塑造”单元的教学为例说明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
一、教学目标1.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2.结合实例,解释内、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1.内、外力因素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2.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运用多媒体技术,灵活引入概念提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材料,在导入环节为学生展示我国的几种典型地貌,如黄土高原、云南石林、塔克拉玛干沙漠等。
在展示图片后提出问题:同学们认识这些地方都是哪里吗?这些地方的地貌特征有哪些?和我们所处的地区有什么区别?之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完毕后进行总结和概括。
根据初中地理板块知识可以了解到,地壳始终处于运动和变化状态,因此在地表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地貌,而这些地貌具体是如何形成的,由哪些因素造成,则是本课要学习的重点。
2.新旧知识结合,深化主题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初中学过的相关地理知识,回忆一下陆地地形主要包含哪几种类型(主要为山地、平原、丘陵、盆地、高原这五种),并让学生说一说这些陆地地形的特征。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绘制一个简单的思维导图,如图1所示。
学生从思维导图中能够清楚看到几种陆地地形的特点,包括海拔高度不同、地理形状不同等,如平原海拔小于200米,山地和高原海拔普遍高于500米等。
教师根据这一结果进行提问:为什么这些地表结构会高低不平?学生根据前面的总结可以回答———因为地表形态在不断变化。
这也衍生了一个新的问题:地表形态变化的动力来源是什么?图1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引入课题,带领学生回顾初中阶段相关的地理知识,利用思维导图将过往知识点归纳在黑板上,并由此引出新的问题,带领学生探究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引出内力与外力两个概念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