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乐器——月琴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1
月琴的传说及历史渊源 一、月琴的民间起源传说 (一)木碗蛙皮制琴说 相传很久以前,人类和动物一样愚昧无知,经常互相残杀,整个世界一片混乱。
为将人和动物区分开来,天神在四川凉山的最高峰上,放了金、银、铜、木四只碗,里面分别盛有蠢水、恶水、善水、智水。
人和动物都得去喝,但只能喝其中的一种水。
四川凉山有一个彝族孤儿,听说邛海湖里有只神蛙知道那几碗水的秘密,于是他便离开家乡去往邛海湖。
刚到湖边,遇见一只黑老鸦因神蛙不告诉它水的秘密而欺负神蛙,孤儿撵走黑老鸦,救起受伤的神蛙。
为了感谢孤儿的救命之恩,神蛙将木碗中盛有智水的秘密告诉了孤儿。
孤儿告别了神蛙,来到凉山的最高峰,端起木碗喝下了智水,成为了最有智慧的主宰者。
当孤儿再次返回邛海湖边时,却不见神蛙的踪影。
忽然,头上传来乌鸦的啄食声,只见神蛙的五脏六腑已被黑老鸦掏空。
孤儿英勇的射死恶毒的黑老鸦,却因自己没及时搭救神蛙而悔恨。
为了悼念神蛙,孤儿把神蛙的皮蒙在木碗上,做成了一把月亮似的二弦琴,取名“俄吧月琴”(俄吧在彝语中意为神蛙)。
每当他思念神蛙时就用力拨动琴弦,诉说心中的痛苦与忧伤,所以人们又把月琴叫作忧伤的琴。
(二)制服恶龙制琴说传说很久之前,人世间有一条恶龙,兴风作浪,造成洪水危害。
两位彝族青年阿里和阿罗勇敢地站出来,前去制服恶龙。
彝家人民在阿里和阿罗的带领下,一齐向恶龙开战,恶龙见势不妙,赶紧逃回龙潭。
人们抓住时机,把事先烧红的栗炭往潭里倒,倒满后又抬石头、挖泥土,把龙潭填平。
还怕夯压不紧恶龙翻身,就在上面燃起篝火,边唱边跳边跺脚,三天三夜恶龙终于死了。
为了庆祝胜利,彝家人用恶龙的头、皮、骨、筋制成月琴,聚到一起跳脚弹琴,口唱左脚调“阿里罗”以示纪念。
(三)姚安县前场镇起源说在姚安县前场镇当地,关于月琴的传说有两种说法。
相传很久以前在彝族少数民族地区流行着一种瘟疫,药不可医,为了减少人们的病痛,让人们保持愉悦的心态,于是有人提议在夜幕降临时,大家一起堆起火堆,围着火团唱歌跳舞(舞蹈即现在彝族左脚舞),但是唱歌跳舞时没有乐器相伴,彝族人民便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制作出了最有当地特色的乐器――月琴,没想到弹奏着月琴唱歌起舞竟然让瘟疫渐渐消失,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安逸幸福。
基于凉山彝族月琴音乐及其传承与发展研究作者:陈然来源:《音乐时空》2016年第02期摘要:凉山彝族是我国主要的少数民族之一,当地人民有着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与传统,显示出来极大的民族特色。
凉山彝族音乐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也有着其独特的特点。
凉山彝族的月琴音乐是其音乐发展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特色。
因此,对凉山彝族月琴音乐文化进行传承与发展就显得非常重要。
文章就凉山彝族月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方面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为以后的研究者提供一些借鉴。
关键词:凉山彝族 ; 月琴音乐 ; 传承 ; 发展凉山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的民族融合,在民族融合的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
凉山彝族音乐文化在民族融合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彝族音乐有着其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
其中,月琴音乐已经成为凉山彝族人民的重要音乐代表,月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对凉山彝族音乐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凉山彝族月琴音乐的主要特色(一)凉山彝族月琴音乐的节奏性较强月琴这个乐器是在五声音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常见的月琴中,四声和五声的音阶比较普遍和广泛。
月琴中也会常常使用到偏音。
凉山彝族月琴音乐是具有节奏的,节奏型主要分为“密集型”和“语言型”。
语言型的节奏是音乐的一种自然状态,彝族语言中,经常出现谓语和宾语倒置的现象,或者是将形容词放在后面。
彝族语言中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后置”,在这种语言特色的基础上,也就形成了其独特的音乐“后附点”节奏型的特点。
密集型的节奏型,主要指的是月琴本身的发展空间。
月琴的密集型节奏的表达方式,恰恰增强了月琴的发展空间。
(二)凉山彝族月琴音乐的同音反复特点在凉山彝族人民演奏月琴的过程中,采用“同音反复”的手法来增强月琴音乐的旋律十分常见,也比较广泛。
例如:在《快乐的诺苏》中,开始就采用了大量的同音反复,这种同音反复的小节构成了乐曲的主题,并对凉山彝族地区人民的喜庆场面进行了描绘,增强了曲目的感染力。
同音反复在月琴演奏中的应用,不仅会在乐曲的开头部分有所体现,同时也会出现在乐曲的结尾部分,这是月琴演奏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方法,贯穿在乐曲演奏的始终。
话题:彝族月琴阿依几几作词阿鲁斯基一、彝族月琴——阿依几几的来源及概述彝族月琴,又称阿依几几,是彝族人民的一种传统乐器,也是我国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阿依几几的外形形似月牙,琴面呈薄薄的月亮形状,琴柄上有六根弦以及共鸣箱。
彝族人通过阿依几几表达情感,传递文化,展现自己的民族特色。
阿依几几乃是彝族音乐的骨干,承载了彝族人民的感情与希望。
二、阿鲁斯基——珍贵的作曲家阿鲁斯基,彝族音乐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他诞辰在云南省大山深处,自幼酷爱音乐,尤其是对阿依几几有着特殊的感情。
阿鲁斯基对彝族传统音乐有着独特的见解和创作,他借鉴了现代音乐的元素,将其融合到传统的彝族音乐之中,使得阿依几几的音乐更加丰富与生动。
阿鲁斯基除了擅长演奏外,还以擅长作词作曲立足于彝族音乐界。
他的作品包括了丰富多样的音乐,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彩云之南》,这首曲子融合了传统彝族音乐与现代元素,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三、阿依几几与当地文化的融合彝族人自古以来就珍视自己的传统文化,他们将阿依几几视为心灵的象征。
阿依几几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彝族人民心中的音乐圣地,是他们用以悼念和祭奠先人的工具。
阿依几几的音乐融合了丰富的彝族文化元素,传达着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乡的眷恋。
阿依几几的音乐旋律清澈温情,能够引起人们对自然、对土地、对亲人的感慨,是一种真正的民族情感的抒发。
四、阿依几几的传承与保护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音乐的保护和发扬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彝族的阿依几几也面临着濒临失传的风险。
在这一过程中,彝族人民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阿依几几的保护,彝族人民不遗余力,积极开展民间艺术的宣传和普及工作,通过传统的歌舞、戏剧等形式将阿依几几的音乐传承下去。
政府部门也倡导对阿依几几的保护与传承,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彝族乐器传承的政策和措施,致力于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五、结语阿依几几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彝族人民对它的珍视和传承使得这一古老的乐器不断焕发生机,融入了现代音乐的元素,更加有利于推动彝族音乐的传承与创新。
月琴月琴是一种古老而典雅的乐器,深受许多音乐爱好者的喜爱与追随。
它拥有悠扬的音色与独特的演奏方式,一直以来都在国内外音乐界中占有一席之地。
月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楚国。
据传,楚国公子羽帝是月琴的发明者,他受音律启发,设计了这个具有悠扬音色的乐器。
后来,月琴逐渐流传开来,成为江南地区流行的乐器之一。
在宋代,月琴被引入宫廷音乐中,成为文人雅士的最爱。
月琴与其他乐器相比,具有独特的演奏方式。
演奏者通常采用拨弦的方式,手指在琴弦上滑动,通过不同的节奏和音符来表达情感。
月琴弦数较少,一般为四根甚至更少,但它的音域却相当丰富,能够演绎出各种不同的音乐风格。
月琴的音色清脆悦耳,能够给人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它适合演奏许多类型的音乐,包括古典、传统和现代等。
在古典音乐中,月琴可以演奏出哀婉悲怆的旋律,给人以凄美之感;在传统乐曲中,月琴能够表现出浓郁的中国风格,使人感受到丰富的民族文化;在现代音乐中,月琴也有其独特的表现力,可以与其他乐器或声部合奏,增添美妙的和声。
除了演奏,月琴也是一件艺术品。
月琴的制作精细,琴身通常由名贵的木材制成,镶嵌有各种珍贵的装饰物,如贝壳、玉石和象牙等。
每一把月琴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着独特的外观和音质。
许多月琴制作师傅都将制琴看作是一门艺术,他们用心地雕琢每一件琴,使之成为美的象征。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音乐品味的多元化,月琴的地位逐渐被其他乐器所取代。
然而,它的美丽与独特性依然吸引着一批热爱音乐的人们。
许多音乐学院和乐器培训机构仍然积极地传承和推广月琴,使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欣赏这一神奇的乐器。
总之,月琴作为一种古老而典雅的乐器,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方式深受人们的喜爱。
虽然它的地位在现代音乐界中逐渐被其他乐器所取代,但其美丽与独特性依然吸引着众多音乐爱好者。
我们希望,月琴这一传统的艺术形式能够得到更多的关注与支持,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它所带来的美妙与愉悦。
彝族月琴又称“弦子”“杰猜”,是一种弹拨乐器,主要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的彝族地区。
作为彝族的传统民间乐器,无论是在传统节日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彝族月琴作为重要的伴奏和独奏乐器随处可见,可以说月琴在彝族人民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但是随着时代的更迭,本就是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代表的彝族月琴面临着不可回避的传承与保护危机。
如何对彝族月琴音乐文化进行创新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彝族月琴研究成果的分析,梳理出彝族月琴的形制结构、演奏技法、艺术特征、琴曲分析以及传承与保护等方面的研究现状。
针对目前彝族月琴的研究成果,笔者以习得的民族音乐学、音乐史学、音乐人类学等音乐理论知识,提出一些研究建议,目的是希望以彝族月琴音乐文化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彝族民族音乐文化得到更充分的研究。
一、彝族月琴形制结构研究在当前学术界中,关于彝族月琴形制和结构方面的研究是彝族月琴音乐研究中较少的一个领域。
该类研究主要集中在彝族月琴制作工艺方面,也有部分对彝族月琴形制特征和彝族月琴与汉族月琴的对比研究。
张永祥发表的《月琴自动车床》是关于彝族月琴形制结构方面最早的研究文章,这篇文章完整阐述了月琴制作车床的全部流程。
边月的《姚安县彝族月琴制作工艺研究》、徐子珺的《镇南月琴生产性保护实践与思考》和饶书剑的《楚雄彝族月琴研究》这三篇文章,分别对姚安县彝族月琴和楚雄彝族月琴的制作工艺包括月琴各个部分的制作进行了详尽阐述,同时边月还将姚安县彝族月琴与汉族月琴从结构、工艺、材质等方面进行了对比。
李永云和栗源则对彝族月琴的形制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列举了“牟定八方琴”、双为今后彝族月琴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彝族;月琴;研究综述音乐理论93音乐世界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柏四线和南华镇南月琴这三种不同的形制案例。
从彝族月琴形制结构方面的研究成果看,前人研究的重心主要是在月琴的制作方面,而对于彝族月琴本身的形状结构特点、物理构造原理等方面研究较少。
楚雄彝族月琴的制作工艺
楚雄彝族月琴的制作工艺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选择合适的木材。
楚雄彝族月琴的制作原材料主要是黄杨木、紫檀木、红木等,这些木材要求质地坚硬、纹理美丽。
2. 制作琴的骨架。
首先,将木材切成合适大小的块,然后进行粗加工,进行检验,确定合适的角度和尺寸。
接着,进行精加工,根据琴的弦位、弦间距等参数打磨出琴的骨架。
3. 制作琴面和音箱。
闵江彝族月琴的琴面主要是用松木或香樟木,其特点是纹理均匀而清晰。
刨制琴面后,进行修剪,打磨,加固,然后将其与琴骨架连结成为一体。
音箱则是通过精心设计,将琴身各处的共鸣效应得到优化。
4. 安装弦和调音。
最后一步是将弦安装在琴的各个弦位上,并利用琴码扳动弦杠,调整琴柱的高低,使琴弦保持在正确的张力下,并呈现出均匀、美妙的音色。
综合来说,楚雄彝族月琴的制作需要经过多道工序,以保证其音质优美、外表精美、耐用的特点。
97SONG OF YELLOW RIVER 2023/ 16法,快速离键,将和弦的音色完全展现出来。
3-4小节为左右手交替演奏的托卡塔演奏技法,演奏的时候一气呵成,左右手的衔接流畅自然,不可出现左右手四个音断开的状况,这种托卡塔的演奏技法从巴洛克时期产生就一直延展到现当代,本身是一种即兴的演奏方式,在众多作曲家的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中将托卡塔演奏技法融入了古典作品之中,比如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快板部分的左手震音就是这种规整中的不规整的演奏技法,在演奏的时候既要抓住托卡塔演奏技法的炫技性即兴特点又要把握作品的规整节奏。
5-6小节为整首作品的伴奏先行,伴奏先行为四个八分音符为一组,前两个音连奏,第三个音与第二个音为连跳音,第四个音为断奏,充满舞蹈性。
在引子六个小节的弹奏中除了分层把握各个技术之外,还要从整体上把握住音色和气息,在指尖触键时就应该以歌唱呼吸的状态将身体的各个部位的机能和力量充分调动,将引子当成一个整体,保持引子音色的统一性。
虽然前面两个小节谱面上加了重音,后面的四个小节没加,但演奏时不能出现四个和弦很强,而后面的跑动和伴奏先行很弱或者突弱的情形,这样会使音乐失去统一性的美感,就像歌唱时一会儿声音,一会儿没声音。
首部为单二部曲式结构(A+A1),起止小节为7-32小节,A 乐段的第1、2两个乐句的左手部分的伴奏与引子的弹奏方式大同小异,只是在主次方面左手的伴奏总体音色要弱于右手,但应该是音色统一的主次关系,而不应该是右手极强而左手极弱。
右手的两个乐句四个小节为一个短句,旋律部分在演奏的时候除了连音线部分连奏之外,其余地方都是断奏,并且两个小节与两个小节的音色形成对比,即为一强一弱的明暗对比,充满戏剧性。
左手的伴奏音型在弹奏时是有呼吸的,四个八分音符为一个音组,在弹奏的时候以气息带动手腕,第一个音落,第四个音提,如果落提循环往复,让伴奏的音响保持弹性有呼吸的状态。
第三四乐句在演奏时左手的和弦要有力度,右手的演奏从第三乐句的第三小节开始重音在第二个音,其余各音用跳音的演奏技法弹奏,需要注意的是右手的旋律音在弹奏的过程中出现了八分音符的跳音和四分音符的重音组合的节奏形态,这种组合形态在弹奏时要注意声音的断开和气息连贯的关系,即声乐演唱常说的声断气不断;第四个乐句的三四小节音的排列较为密集,弹奏的时候将左手右手的音区分开,切勿混淆,而后和弦的弹奏指尖力量凝于一点,下键的时候速度快,且下键的时候指尖迅速发力将和弦抓住,保持和弦的音色集中,随后手腕马上松弛,让声音保持通透性。
月琴的制作工艺月琴是我国历史悠久、应用广泛的一种民族乐器。
它的音色清脆悦耳,节奏鲜明,轻轻弹动,犹如丝丝细雨,急促拨动,犹如万马奔腾。
月琴历史:月琴是由阮演变而来的一种弹拨乐器。
约从唐代起就有月琴之名,取其形圆似月、声如琴。
为了满足不同的乐曲演奏,月琴有两根弦的,三根弦的和四根弦的,弦数多的比弦数少的月琴,所能演奏乐曲的风格多,但它们的结构基本相同。
在制作月琴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月琴的结构。
从月琴的外形来看,主要有琴颈、琴箱和琴弦三部分构成,琴颈又包括琴头、弦轴、琴杆、山口和音品。
琴箱又包括缚弦和共鸣箱。
琴头为月琴的最上部,主要起装饰作用。
除了琴头以外,其余组成部分与月琴的发音都有一定的关系。
琴弦是月琴的发音体,细的弦弹出的音高,粗的弦弹出的音低。
弦轴是起到调整音高的作用,通过旋转弦轴,可以改变弦的松紧程度,从而达到调整音高的目的,弦紧时的音要比弦松时的音高。
音品是控制音高的重要因素,当琴弦按在越靠近琴头的音品时发出的音越低,越靠下发出的音越高。
共鸣箱是月琴发声的重要部件,它由面板、音梁、音柱、框板和背板组成。
月琴是如何发音的?月琴通过拨动琴弦,引起面板和背板等各部件的共振,发出声音。
当两条弦在震动时,首先传给缚弦,从而带动面板的震动,面板在震动时又通过内部的传震结构,传给共鸣箱,由此产生相对应的共振,这种共振的结果就是产生了我们听到的乐音。
月琴的制作工艺:以制作全长62cm琴,琴箱直径36cm,琴箱厚度为4cm的月琴为例。
要制作琴颈,先要制作琴杆。
琴杆的制作:琴颈的主要部分就是琴杆,琴杆是由露在外面的琴杆和在琴箱中琴杆的接杆两部分粘接而成的。
我们首先来介绍上半部分琴杆的制作,上半部分的琴杆选材很有讲究,最好是选用纹理细腻,无腐蚀和虫蛀的木料。
制作琴杆时,先准备一块长30cm,宽5cm,厚5cm的木料,将月琴琴杆模板放到木料上,画出琴杆的样式,再根据画好的线,锯掉琴杆的多余木料,这样就做出了琴杆的大致形状了,然后,固定在特定的模具上,开动铣床,根据模具铣出需要的琴杆,接下来将模板放到铣好的琴杆上,画出琴杆底部需要粘接杆的位置以及琴杆需要钻弦轴孔的位置。
我的家乡在美丽的云南省武定县My hometown is in the beautiful Wuding County of Yunnan Province,家乡有座非常有名的狮子山,There is a very famous mountain in my hometown called the lion mountain。
狮子山上有很多牡丹花,有上百个品种。
There are a great many peony flowers on the lion’s mountain,there are hundreds of peony varieties。
一到春天,这些牡丹花百花争艳,吸引许多游客前来观光。
In the spring,these peony flowers are very colouful,attracting many tourists to come sightseeing。
武定有许多少数民族,他们的服饰很漂亮,我穿的这件是彝族的服装。
There are many ethnic groups in Wuding,Their costrmes are beautiful,The one e wear is the dress of the YI Nationatity。
少数民族能歌善舞,月琴是彝族最喜欢的乐器The minority nationality can sing and dance,Lute is the most favorite musical instrument of the Yi nationality。
月琴是一种古老的中国拨弦乐器,也叫弦子。
Lute is an old Chinese plucked string instrument。
It is also “xianzi”。
在中国,它被弹奏了两千多年。
It has been played in china over two thousands of years。
唱一段思想起抱一只老月琴——月琴简介月琴,汉族弹拨乐器,源于汉代。
月琴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月琴是从阮演变而来的乐器。
自晋代起就在民间流行,约从唐代起就有月琴之名,取其形圆似月、声如琴。
来陈旸《乐书》:“月琴,形圆项长,上按四弦十三品柱,象琴之徽,转轸应律,晋阮咸造也”。
当时和阮相似,后来逐渐变化,清时月琴就与阮完全不同了,比阮简化,琴杆变短,音箱呈满圆形,而且在各族人民中广泛流传。
我国的月琴在唐代传入日本,19世纪30年代达到最盛时期,遍及一般人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月琴在日本被禁,战后才又恢复。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改革制成宽颈月琴。
长67厘米。
十八至二十四品,定弦g、d1、g1、d2,音域g—c4,尼龙缠钢丝弦。
八十年代制成长杆月琴,长80厘米,缚弦下移,增置弦码,音箱内横音梁间增置两条竖音梁。
三十品,定弦g、c1、g1、c2。
月琴结构和阮近似,不同处是在琴身中胶有音梁和支有音柱、琴颈短小。
月琴基本的形态是音箱呈满圆形,琴脖短小。
全长62、音箱直径36.3厘米。
琴颈和音箱边框用红木、紫檀木制,边框用六块规格一致的木板胶接而成。
面板和背板桐木制。
箱内置两道音梁,支两个音柱。
四轴,四弦,每两弦同音,五度定弦。
琴颈和面板上设八或九个品位。
月琴用途广泛,多用于乐合奏和为歌舞、戏曲、说唱音乐伴奏。
它是京剧、评剧、豫剧、楚剧、锡剧、桂剧和台湾歌仔戏等戏剧的伴奏乐器。
在京剧文场中,月琴和京胡、京二胡合称三大件。
豫剧使用大八角无品月琴伴奏,它和二弦、三弦合称三大件。
月琴也用于说唱音乐四川清音伴奏,这种曲艺形式是清乾隆年间由民歌小调发展而成的,深为四川人民喜闻乐见,以前,艺人多在茶馆坐唱或在街头即地做场演唱,用琵琶或月琴伴奏,故有“唱琵琶”或“唱月琴”之说。
在彝族地区,月琴是民间歌舞的主要伴奏乐器,它还为50年代诞生的彝剧伴奏。
在广西隆林,苗族常用月琴演奏器乐合奏曲或独奏曲。
在素有“音乐之乡”誉称的湖南通道,侗族常用月琴与芦笙等乐器一起合奏。
百度文库- 让每个人平等地提升自我1 月琴月琴音箱呈满圆形,琴脖短小。
全长62、音箱直径厘米。
琴颈和音箱边框用红木、紫檀木制,边框用六块规格一致的木板胶接而成。
面板和背板桐木制。
箱内置两道音梁,支两个音柱。
四轴,四弦,每两弦同音,五度定弦。
琴颈和面板上设八或九个品位。
简介月琴起源于阮。
早在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年—前87年),我国汉族已经创造发明了阮,但当时这种以“弹”和“挑”为主要演奏手法的乐器,都笼统地称为琵琶。
据东汉傅玄《琵琶赋》序所载,阮是当时乐工参照琴、筝、筑、卧箜篌等乐器创制而成。
是:“中虚外实,天地象也;盘圆柄直,阴阳叙也;柱十有二,配律吕也;四弦。
”从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中可知,当时的阮长三尺五寸。
汉时称秦琵琶,它通过“丝绸之路”向西域传播,在甘肃麦积山石窟浮雕和敦煌北魏壁画上,均能见到它的造型。
东晋(公元317年—420年)“竹林七贤”中的阮咸善弹这种乐器。
在三国(吴)青釉瓷仓陶塑上有其图像,在南京西善桥南朝墓砖刻画和江苏丹阳南齐墓砖刻画中,都能见到阮咸演奏的图像。
唐武则天时(684年—701年)称其为阮咸。
《旧唐书·音乐志》:“阮咸,亦秦琵琶也,而项长过于今制,列十有三柱。
武太后时,蜀人蒯朗于古墓中得之,晋《竹林七贤图》所弹如此类,因谓之阮咸。
咸,晋世实以善琵琶知音律称。
”月琴是由阮演变而来的。
北宋陈旸《乐书》(卷一四一)载:“月琴,形圆项长,上按四弦十三品柱,象琴之徽,转轸应律,晋阮咸造也。
”当时月琴的形制与阮相近,后来逐渐变化。
到了清代,月琴就与阮完全不同了,琴杆缩短为琴颈,演变为现代的式样。
用途月琴可用于独奏、器乐合奏和为歌舞、戏曲、说唱音乐伴奏。
它是京剧、评剧、豫剧、楚剧、锡剧、桂剧和台湾歌仔戏等戏剧的伴奏乐器。
在京剧文场中,月琴和京胡、京二胡合称三大件。
豫剧使用大八角无品月琴伴奏,它和二弦、三弦合称三大件。
月琴也用于说唱音乐四川清音伴奏,这种曲艺形式是清乾隆年间由民歌小调发展而成的,深为四川人民喜闻乐见,以前,艺人多在茶馆坐唱或在街头即地做场演唱,用琵琶或月琴伴奏,故有“唱琵琶”或“唱月琴”之说;20世纪50年代后,四川清音不断丰富提高,伴奏乐器还增添了胡琴、碗琴、檀板和竹鼓等。
月琴曲简介
月琴总体规范为六个正调曲,第一曲:月望郎。
第二曲:脱结调。
第三曲:说合调。
第四曲:迎亲调。
第五曲:嗄洒米科。
第六曲:留念调。
由于受几千年封建文化的影响,古时候彝族人对子女的婚姻是一律由父母长辈等包办的。
其对于家世要求非常严格。
在提亲时对方要说明自己的彝姓、说不清楚就不与其结亲,还有那时与“丫头、娃子”是不结亲的。
据说,有一对彝族青年,他们的感情很深,可是由于家世的原因父母不同意,只有彼此思念对方。
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那名男青年在月下弹着他的月琴,思念他的情人,梦想着哪天能团圆。
于是他谱出了月琴的六个曲子。
第一曲:为月望郎,因为彝族多部分时间说贯彝话,彝说是反语,其实是郎望月。
第二曲:说合调,是指由老人出面请关系好的亲朋说合。
彝族礼节最大,需要迁羊返礼,还要用酒,双脚下跪递酒给姑娘的爹吃,通过中间人劝说,这样一个过程,所以有人说,“彝族见酒,万事无有,达成同意。
第四曲:迎亲调。
婚姻说合了举办婚姻为迎亲调。
第五曲:嗄洒米科。
汉语好的调子,在举办婚事当中最欢快,最喜庆的调子。
在弹奏当中最舒情,最惊动,最奔放,最开朗,达到的境界最高深。
一句话,惊天动地。
第六曲:留念曲。
解释为创想曲,创想曲为彝族音乐文化而作,为整个婚姻故事而留念,念念难舍的意思。
彝族⽉琴的由来传说 彝族⽉琴,⼜称弦⼦。
弹弦乐器。
⼆百年前已在彝族地区流⾏。
关于彝族⽉琴还有段传说故事。
彝族⽉琴 很久很久以前,⼈类和动物⼀样,都不会说话,都愚味⽆知,你不服我,我不服你,动不动就互相争⽃残杀,整个世界⼀⽚混乱。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把⼈和动物分开。
把聪慧和愚笨分开,天神便在四川凉⼭的最⾼峰上, 放了四只碗:⾦碗、银碗、铜碗、⽊碗。
⾥⾯分别盛满蠢⽔、恶⽔、善⽔、智⽔。
不管是动物,还是⼈都得去喝,但只能喝其中⼀种⽔。
⾄于哪个碗⾥装的是什么⽔,谁也不知道,但⼤家都想喝智⽔。
四川凉⼭⼀带有个彝族孤⼉,听说邛海湖⾥有只神蛙,知道那⼏碗⽔的秘密。
于是,他便离开家乡,向邛海湖⾛去。
说来也巧,孤⼉刚跑到邛海湖边,正遇见⼀只⿊⽼鸦在欺负那只神蛙。
他急忙赶上前去,撵⾛⿊⽼鸦,救起受伤的神蛙。
孤⼉向神蛙说明来意,求它指教。
神蛙忍着伤痛,⼩声地说:“你来的正好。
刚才就是因为我不愿把⽔的秘密告诉⿊⽼鸦,所以发⽣了战⽃。
为了感谢你的救命之恩,我把秘密告诉你。
⽊碗⾥装的是智⽔,喝了它你就会变成世界上最聪明的⼈,就可以主宰⼀切。
那⽔还能治病救伤,请你给我带⼀⼝回来。
”“我背着你去,先把你的伤治好,我再喝。
”“不⾏,那样⿊⽼鸦会发现的。
你快去吧,我在这⾥等着你。
” 孤⼉告别了神蛙,马不停蹄地跑到凉⼭最⾼峰上,见各种动物和⼈混杂在⼀起,⿊压压⼀⼤⽚,正围着那四只⽔碗看来看去,可是谁也不敢贸然先喝。
那只凶残的⿊⽼鸦,在低空盘旋,窥测动静,时刻准备俯冲下来抢智⽔喝。
孤⼉抬头看了⼀眼⿊⽼鸦,迫不急待地从⼈缝中挤进去,端起⽊碗,⼀⼝⽓喝了个底朝天。
“啊,我聪明啦!”孤⼉欣喜若狂,激动得跳起来,放声⾼呼。
可当他意识到⼿中的空⽊碗时,⼀下⼦呆住了。
愣了⼀阵,他把⽊碗翻去复来地拍打,希望能拍出神⽔来给神蛙治伤。
可拍打了半天,除了⽊碗发出的“咯咯”声外,⼀滴⽔也倒不出来。
天啊,神蛙还在等着我带智⽔给它敷伤,这可怎么办呢?孤⼉⼗分悲痛,他抽泣着,捧着空⽊碗,⼀步⼀滴泪,沉痛地向邛海湖⾛去。
月琴
月琴是楚雄彝族的乐器
月琴,云南少数民族叫做“弦子”,是成年男子必备之物。
月琴是从阮演变而来的乐器。
自晋代起就在民间流行,约从唐代起就有月琴之名,取其形圆似月、声如琴。
来陈旸《乐书》:"月琴,形圆项长,上按四弦十三品柱,象琴之徽,转轸应律,晋阮咸造也"。
当时和阮相似,后来逐渐变化,清时月琴就与阮完全不同了,比阮简化,琴杆变短,音箱呈满圆形,而且在各族人民中广泛流传。
云南月琴种类很多,以“镇南月琴”最著名。
“镇南月琴”制作精细,历史悠久,音色清脆。
镇南就是现在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南华县。
“镇南月琴”有圆形和椭圆形两种。
品位音阶与琵琶大致相同,一般为四弦,也有两弦的。
琴身多揪木板做成,也有用闪片板(薄松木材)的,讲究的还有用楠木做的。
琴头大都雕成一个龙头饰以龙须。
琴的正面板上雕龙刻凤,有的还在琴面正中镶上一面小圆镜。
小伙子们抱琴弹奏时,龙须上下点动,圆镜闪闪发光,龙飞凤舞,活灵活现。
彝族乐器——月琴
月琴是从阮演变而来的乐器。
自晋代起就在民间流行,约从唐代起就有月琴之名,取其形圆似月、声如琴。
来陈旸《乐书》:“月琴,形圆项长,上按四弦十三品柱,象琴之徽,转轸应律,晋阮咸造也”。
当时和阮相似,后来逐渐变化,清时月琴就与阮完全不同了,比阮简化,琴杆变短,音箱呈满圆形,而且在各族人民中广泛流传。
我国的月琴在唐代传入日本,19世纪30年代达到最盛时期,遍及一般人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月琴在日本被禁,战后才又恢复。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改革制成宽颈月琴。
长67厘米。
十八至二十四品,定弦g、d1、g1、d2,音域g—c4。
用尼龙缠钢丝弦。
八十年代制成长杆月琴,长80厘米,缚弦下移,增置弦码,音箱内横音梁间增置两条竖音梁。
三十品,定弦g、c1、g1、c2。
月琴可用于独奏、器乐合奏和为歌舞、戏曲、说唱音乐伴奏。
它是京剧、评剧、豫剧、楚剧、锡剧、桂剧和台湾歌仔戏等戏剧的伴奏乐器。
在京剧文场中,月琴和京胡、京二胡合称三大件。
豫剧使用大八角无品月琴伴奏,它和二弦、三弦合称三大件。
月琴也用于说唱音乐四川清音伴奏,这种曲艺形式是清乾隆年间由民歌小调发展而成的,深为四川人民喜闻乐见,以前,艺人多在茶馆坐唱或在街头即地做场演唱,用琵琶或月琴伴奏,故有“唱琵
琶”或“ 唱月琴”之说。
20世纪50年代后,四川清音不断丰富提高,伴奏乐器还增添了胡琴、碗琴、檀板和竹鼓等。
在彝族地区,月琴是民间歌舞的主要伴奏乐器,它还为50年代诞生的彝剧伴奏。
在广西隆林,苗族常用月琴演奏器乐合奏曲或独奏曲。
在素有“音乐之乡”誉称的湖南通道,侗族常用月琴与芦笙等乐器一起合奏。
在云南大理,月琴是仅次于白族龙头三弦的弦鸣乐器,还用于白剧伴奏。
月琴在彝族、哈尼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人民的音乐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常用于男女青年的社交和恋爱生活中。
在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和喜庆的“跳歌”、“跳坡”等活动中,它更是不可缺少的、用于传情达意的乐器。
弹琴者一人或数人边弹边跳,众人则随后围圈踏节而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