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浙教版初中数学】《二次函数的性质》综合练习

【浙教版初中数学】《二次函数的性质》综合练习

【浙教版初中数学】《二次函数的性质》综合练习
【浙教版初中数学】《二次函数的性质》综合练习

1.3 二次函数的性质

一、基础训练

1.若抛物线y=x2-2x+m与x轴只有一个公共点,则m=______.

2.如图所示的抛物线是二次函数y=ax2-3x+a-1的图象,那么a的值是_____.

3.若抛物线y=x2+(m-2)x-m与x轴的两个交点关于y轴对称,则m=______.4.二次函数y=-x2+4x+m的值恒小于0,则m的取值范围是______.5.不论k取任何实数,抛物线y=a(x+k)2+k(a≠0)的顶点都在()A.直线y=x上B.直线y=-x上C.x轴上D.y轴上

6.已知抛物线y=ax2+bx+c上的两点(2,0),(4,0),那么它的对称轴是直线()

A.x=-3 B.x=1 C.x=2 D.x=3

7.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之和为4,求斜边长的最小值及当斜边长达到最小值时的两条直角边长.

1

8.心理学家发现,学生对概念的接受能力y与提出概念所用的时间x(单位:分)之间满足函数关系:y=-0.1x2+2.6x+43(0≤x≤30).y值越大,表示接受能力越强.

(1)x在什么范围内,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增强?x在什么范围内,学生的接受能力逐步降低?

(2)第几分钟,学生的接受能力最强?

二、提高训练

9.已知二次函数y=x2-4x-a,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当x<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B.若图象与x轴有交点,则a≤4

2

C.当a=3时,不等式x2-4x+a>0的解集是1

D.若将图象向上平移1个单位,再向左平移3个单位后过点(1,-2),则a=-3

10.二次函数y=ax2+bx=c中,b2=ac,且x=0时,y=-4,则()

A.y最大=-4 B.y最小=-4 C.y最大=-3 D.y最小=-3

11.如图,抛物线y=ax2+bx+c与x轴相交于点A,B两

点,与y轴相交于点C,如果OB=OC=1

2

OA,那么b

的值为()

A.-2 B.-1 C.-1

2D.1

2

12.已知抛物线y=4x2-11x-3.

(1)求它的对称轴;(2)求它与x轴,y轴的交点坐标.

3

13.抛物线y=x2-5x+6与x轴的两个交点分别为A,B,与y轴的交点为C,求△ABC的面积.

14.已知方程ax2+bx+c=0的两根分别是-1和3,抛物线y=ax2+bx+c与过点M(3,2)的直线y=kx+m有一个交点N(2,3),求直线和抛物线的解析式.

15.如图,已知抛物线y=2x2-4x+m与x轴交于不同的两点A,B,其顶点是C,点D是抛物线的对称轴与x轴的交点.

(1)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2)求顶点C的坐标和线段AB的长度(用含有m的式子表示);

4

5

(3)若直线

y=2x+1分别与x 轴,y 轴于点E ,F .问△BDC 与△EOF 是否有可能全等?如果可能,请证明;如果不可能,请说明理由.

三、拓展训练

16.已知关于x 的二次函数y=x 2-mx+21

2

m +与y=x 2-mx -2

22m +,这两个

二次函数的图象中的一条与x 轴交于A ,B 两个不同的点.

(1)试判断哪个二次函数的图象不能经过A ,B 两点;

(2)若A 点的坐标为(-1,0),试求出B 点坐标;

(3)在(2)的条件下,对于经过A ,B 两点的二次函数,当x 为何值时,y 随x 的增大而减小?

6

参考答案1.1

2.-1

3.2

4.m<-4

5.B 6.D

7.2,2,2

8.(1)0≤x≤13,13

12.(1)直线x=11

8(2)(3,0),(-1

4

,0),(0,-3)

13.3

14.y=-x+5,y=-x2+2x+3

15.(1)m<2 (2)C(1,m-2),42m

7

(3)可能,当OE=BD时,即m=1,有△BDC≌△EOF

m 的图象不能过A,B两点

16.(1)y=x2-mx+21

2

(2)m=0时,B(1,0);m=2时,B(3,0)

(3)m=0时,x≤0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m=2时,x≤1时,y随x的增大而减小

8

浙教版初中数学中考知识点汇总

a 32a n a n a a a )(121n x x x n x +++=Λ)(212211n f f f n f x f x f x x k k k =++++++=ΛΛa x x -=1'1a x x -=2'2a x x n n -='a x x +='])()()[(1222212x x x x x x n s n -++-+-=Λ2s s = b b =b a ab ?=2a a )0()(2≥=a a a 浙教版 初中数学 中考知识点汇总 1.数的分类及概念: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像√3,π,???叫无理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实数。实数按正负也可分为:正整数、正分数、0、负整数、负分数,正无理数、负无理数。 2.自然数(0和正整数);奇数2n-1、偶数2n 、质数、合数。科学记数法:n a 10?(1≤a <10,n 是整数),有效数字。 3.(1)倒数积为1;(2)相反数和为0,商为-1;(3)绝对值是距离,非负数。 4.数轴:①定义(“三要素”);②点与实数的一一对应关系。 (2)性质:若干个非负数的和为0,则每个非负数均为0。 5非负数:正实数与零的统称。(表为:x ≥0)(1)常见的非负数有: 6.去绝对值法则: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零的绝对值是零,“0”; 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 7.实数的运算: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运算法则,定律,顺序要熟悉。 8.代数式,单项式,多项式。整式,分式。有理式,无理式。根式。 9. 同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相加,字母及字母的指数不变)。 10. 算术平方根: (正数a 的正的平方根); 平方根: 11. (1)最简二次根式:①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②被开方数中不含有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2)同类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以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3)分母有理化:化去分母中的根号。 12.因式分解方法: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A.提公因式法;B.公式法;C.十字相乘法;D.分组分解法。 13.指数:n 个a 连乘的式子记为 。(其中a 称底数,n 称指数, 称作幂。) 正数的任何次幂为正数;负数的奇次幂为负数,负数的偶次幂为正数。 14. 幂的运算性质:①a m a n =a m+n ; ②a m ÷a n =a m-n ; ③(a m )n =a mn ;④( ab )n =a n b n ; ⑤ 15.分式的基本性质 = = (m ≠0);符号法则: 16.乘法公式:(a+b )(a-b )=a 2-b 2; (a+ b)2= a 2+2ab+b 2; a 2-b 2=(a+b )(a-b ); a +2ab+b 2 = (a+ b)2 17.算术根的性质:① = ;② ; ③ (a 0,b ≥0); ④ (a ≥0,b >0) 18.统计初步:通常用样本的特征去估计总体所具有的特征。(1).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 (2)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 平均数:平均数是刻划数据的集中趋势(集中位置)的特征数。 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或最中间位置的两个数据的平 均数) ① ; ② ③若 , ,… , , ; 则 (3)极差:样本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它是刻划样本中数据波动范围的大小。 方差:方差是刻划数据的波动大小的程度。 标准差: (4)调查:普查:具有破坏性、特大工作量的往往不适合普查;抽样调查:抽样时要主要样本的代表性和广泛性。 (5)频数、频率、频数分布表及频数分布直方图: 19.概率:用来预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数学量 (1)P (必然事件)=1;P (不可能事件)=0;0〈P (不确定事件A )〈1。

新浙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完整目录[最新]

新浙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完整目录[最新] 4.6 整式的加减新浙教版初中数学教材 第5章一元一次方程 5.1 一元一次方程完整目录 5.2 等式的基本性质 5.3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七年级上册】 5.4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第1章有理数 1.1 从自然数到有理数阅读材料丢番图 课题学习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 阅读材料中国古代在数的发展方面的贡 献 第6章1.2 数轴图形的初步知识 1.3 绝对值 1.4 有理数的大小比较6.1 几何图形 6.2 线段、射线和直线 第2章有理数的运算 6.3 线段的大小比较 2.1 有理数的加法6.4 线段的和差 2.2 有理数的减法6.5 角与角的度量 2.3 有理数的乘法 6.6 角的大小比较 2.4 有理数的除法 6.7 角的和差 2.5 有理数的乘方6.8 余角和补角 2.6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6.9 相交直线阅读材料初识“几何画板” 2.7 近似数和计算器的使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章实数 3.1 平方根 【七年级下册】3.2 实数阅读材料神奇的π 3.3 立方根第1章平行线 3.4 实数的运算1.1 平行线 1.2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第4章代数式 1.3 平行线的判定4.1 用字母表示数 4.2 代数式 1.4 平行线的性质 4.3 代数式的值阅读材料地球有多大? 阅读材料数学中的符号 1.5 图形的平移 4.4 整式 4.5 合并同类项第2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2.1 二元一次方程 6.4 频数与频率 2.2 二元一次方程组 6.5 频数分布直方图 2.3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综合与实践关于“初中生最喜爱看的电视 节目”的调查 2.4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简单应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三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选学) 阅读材料《九章算术》中的“方程”【八年级上册】 第1章三角形的初步知识 第3章整式的乘除 1.1 认识三角形3.1 同底数幂的乘法 3.2 单项式的乘法 1.2 定义与命题 3.3 多项式的乘法 1.3 证明 3.4 乘法公式阅读材料费马和他的猜想 3.5 整式的化简

浙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期末测试题

金华市婺城区中考数学调研卷(3) 试 卷 Ⅰ 一、选择题(本题有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计算2010 ) 1(-的结果是……………………………………………………………( ) A.-1 B.1 C.-2010 2.一堵8米长、3米高的墙上,有一个2米宽、1米高的窗户﹒下面图形所描述的可能 是这堵墙的是………………………………………………………………………( ) A. B . C. D.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25)A ,与点B 关于y 轴对称,则点B 的坐标是…( ) A.(5-,2-) B.(2-,5-) C.(2-,5) D.(2,5-) 4.若两圆的直径分别为2cm 和10cm ,圆心距是8cm ,则这两圆的位置关系是…( ) A.内切 B.相交 C.外切 D.外离 5.下面的图标列出了一项试验的统计数据,表示将皮球从高处d 落下时,弹跳高度b 与下落高度d 的关系: 下面式子中能表示这种关系的是……………………………………………………( ) A.2 d b = B.d b 2= C.2 d b = D.25-=d b 6.已知关于x 方程062 =--kx x 的一个根是3=x ,则实数k 的值为……( ) B.-1 D.-2 7.将一副三角板按图中方式叠放,则角α等于…………( ) ° ° ° ° 8.如图,为了估计池塘岸边A 、B 两点间的距离,小明在池 塘一侧选取一点O ,现测得15=OA 米,10=OB 米,那 么A 、B 两点间的距离不可能...是( ) A.25米 B.15米 C.10米 D.6米 d 50 80 100 150 b 25 40 50 75 30° 45° α

2019浙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目录及重难点整理

2019浙教版最新初中数学知识点目录及重难点整理书目章节知识点 七上第一章有理数1、从自然数到有理 数 自然数、分数、小数的意义; 自然数、分数、小数的运算; 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正数与负数的意义; 有理数的有关概念; 有理数的分类; 小数与分数的互化; 自然数、分数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的应用; 运用正数、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有理数的实际应用; 正数、负数的探究题 2、数轴 数轴的定义; 数轴的画法; 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关系; 相反数; 利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求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 相反数的应用; 利用数轴解决实际问题;

3、绝对值绝对值的概念; 求绝对值的法则; 与绝对值有关的计算; 由绝对值求数; 绝对值的非负性的应用;绝对值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有理数大小比较的实际应用;利用绝对值比较两数的大小 七上第二章有理数的运算1、有理数的加法 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利用运算律简化运算; 有理数的加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与有理数有关的开放性问题 2、有理数的减法 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加减法统一成加法; 数轴与有理数的减法; 有理数减法运算的实际应用; 加减混合运算的实际应用 3、有理数的乘法 有理数的乘法法则; 互为倒数; 乘法的运算律; 有理数加法、减法、乘法混合运算; 有理数乘法的实际应用

4、有理数的除法有理数的除法法则; 有理数的乘除混合运算统一成乘法运算;有理数除法的实际应用 5、有理数的乘方有理数乘方的意义; 有理数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 科学计数法; 乘方的实际应用; 含有有理数乘方、乘除的混合运算;与乘方有关的规律探究题; 用科学计数法表示一些大数; 与乘方有关的定义新运算题 6、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法则; 有理数混合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有关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新运算; 有理数混合运算的拓展创新题 7、近似数准确数与近似数; 精确度; 计算器的面板构造与功能简介;运用计算器进行近似数的计算;计算器在实际中的应用; 关于近似数精确度的开放性问题;

最新【浙教版】初中数学7-9年级教材完整目录(精校版)

最新教学资料·浙教版数 学 新浙教版初中数学教材 完整目录 【七年级上册】 第1章有理数 1.1 从自然数到有理数 阅读材料中国古代在数的发展方面的贡献 1.2 数轴 1.3 绝对值 1.4 有理数的大小比较 第2章有理数的运算 2.1 有理数的加法 2.2 有理数的减法 2.3 有理数的乘法 2.4 有理数的除法 2.5 有理数的乘方 2.6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2.7 近似数和计算器的使用 第3章实数 3.1 平方根 3.2 实数 阅读材料神奇的π 3.3 立方根 3.4 实数的运算 第4章代数式 4.1 用字母表示数 4.2 代数式 4.3 代数式的值 阅读材料数学中的符号 4.4 整式 4.5 合并同类项 4.6 整式的加减 第5章一元一次方程5.1 一元一次方程 5.2 等式的基本性质 5.3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5.4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阅读材料丢番图 课题学习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 第6章图形的初步知识 6.1 几何图形 6.2 线段、射线和直线 6.3 线段的大小比较 6.4 线段的和差 6.5 角与角的度量 6.6 角的大小比较 6.7 角的和差 6.8 余角和补角 6.9 相交直线 阅读材料初识“几何画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下册】 第1章平行线 1.1 平行线 1.2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1.3 平行线的判定 1.4 平行线的性质 阅读材料地球有多大? 1.5 图形的平移 第2章二元一次方程组 2.1 二元一次方程 2.2 二元一次方程组 2.3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2.4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简单应用 2.5 三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选学) 阅读材料《九章算术》中的“方程” 第3章整式的乘除 3.1 同底数幂的乘法 3.2 单项式的乘法 3.3 多项式的乘法 3.4 乘法公式

浙教版初一下册数学 期末测试卷

期末检测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20分)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某种计算机完成一次基本运算的时间约为0.000 000 001 s ,把0.000 000 001 s 用科学记数法可以表示为( ) A.0.1×10-8s B .0.1×10-9s C .1×10-8s D .1×10-9s (第1题图) 2.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AB ∥CD ,则∠1=∠2 B .若AD ∥BC ,则∠3=∠4 C.若∠3=∠4,则AB ∥CD D .若∠1=∠2,则AB ∥CD 3.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C ) A.x 8÷x 2=x 4 B .(a -b )2=a 2-b 2 C .(2x 3)3=8x 9 D .(-x 5)4=-x 20 4.某市今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的考生人数约为3.2万名,从中抽取300名考生的数学成绩进行分析,在本次调查中,样本指的是( ) A.300名考生的数学成绩 B .300 C.3.2万名考生的数学成绩 D .300名考生 5.下列等式中,一定成立的是( ) A.-a -b a -b =-1 B.x -y (x +y )(x -y ) =x +y C.x -y x 2-y 2=1x -y D.0.03-2y 0.1y =3-200y 10y

6.把8a 3-8a 2+2a 进行因式分解,结果正确的是( ) A.2a (4a 2-4a +1) B .8a 2(a -1) C.2a (2a -1)2 D .2a (2a +1)2 (第6题图) 7.某校为开展第二课堂,组织调查了本校150名学生各自最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制成了如下扇形统计图,则在被调查的学生中,跑步和打羽毛球的学生人数分别是( ) A.30,40 B .45,60 C.30,60 D .45,40 8.A ,B 两地相距180 km ,新修的高速公路开通后,在A ,B 两地间行驶的长途客车平均车速提高了50%,而从A 地到B 地的时间缩短了1 h .若设原来的平均车速为x km /h ,则根据题意可列方程为( ) A.180x - 180(1+50%)x =1 B.180(1+50%)x -180 x =1 C.180x -180(1-50%)x =1 D.180(1-50%)x -180 x =1 9.某乡镇对公路进行补修,甲工程队计划用若干天完成此项目,甲工程队单独工作了3天后,为缩短完成的时间,乙工程队加入此项目,且甲、乙两工程队每天补修的工作量相同,结果提前3天完成,则甲工程队计划完成项目的天数是( ) A.9 B .8 C .7 D .6 10.若关于x ,y 的方程组???3x +4y =2,2ax +by =10与方程组? ??ax -3by =12,2x -y =5有相同的解,则a ,b 的

最新整理初三数学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浙教版).docx

最新整理初三数学教案九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浙教版) 九年级(上册) 1.二次函数 1.1.二次函数 把形如的函数叫做二次函数,称a为二次项系数,b为一次项系数,c为常数项。 1.2.二次函数的图象 二次函数y=ax2(a≠0)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它关于y轴对称,顶点是坐标原点。当a》0时,抛物线的开口向上,顶点是抛物线的最低点;当a《0时,抛物线的开口向下,顶点是抛物线的最高点。 函数y=a(x-m)2+k(a≠0)的图象,可以由函数y=ax2的图象先向右(当m》0时)或向左(当m《0时)平移|m|个单位,再向上(当k》0时)或向下(当k 《0时)平移|k|个单位得到,顶点是(m,k),对称轴是直线x=m。 函数y=a(x-m)2+k(a≠0)的图象是一条抛物线,它的对称轴是直线,顶点坐标是 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上,顶点是抛物线上的最低点;当a《0时,抛物线开口向下,顶点是抛物线上的最高点。 1.3.二次函数的性质 二次函数y=ax2(a≠0)的图象具有如下性质: 1.4.二次函数的应用 运用二次函数求实际问题中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首先应当求出函数表达式和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然后通过配方变形,或利用公式求它的最大值或最小值。注

意:由此求得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对应的自变量的必须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 2.简单事件的概率 2.1.事件的可能性 把在一定条件下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叫做必然事件; 把在一定条件下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叫做不可能事件; 把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做不确定事件或随机事件。 2.2.简单事件的概率 把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称为事件发生的概率,一般用P表示。事件A发生的概率记为P(A)。 必然事件发生的概率为100%,即P(必然事件)=1; 不可能事件发生的概率为0,即P(不可能事件)=0; 随机事件的概率介于0与1之间,即0《P(随机事件)《1. 如果事件发生的各种结果的可能性相同且互相排斥,结果总数为n,事件A 包含其中的结果数为m(m≤n),那么事件A发生的概率为:P(A)=m/n。 运用公式P(A)=m/n求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时,首先应确定所有结果的可能性都相等,然后确定所有可能的结果总数n和事件A包含其中的结果数m。 2.3.用频率估计概率 在相同条件下,当重复试验的次数大量增加时,事件发生的概率就稳定在相应的概率附近。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大量重复试验,用一个事件发生的概率来估计这一事件发生的概率。 2.4.概率的简单应用 概率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能帮助我们对许多事件作出判断和决策。 3.圆的基本性质

浙教版 初中数学 中考知识点汇总

a n n n b a b a =)(p p b a a b )()(=-32a n a n a am bm a b a b a b a b -=-=-)(121n x x x n x +++= )(212211n f f f n f x f x f x x k k k =++++++= a x x -=1'1a x x -=2'2a x x n n -='a x x +='])()()[(1222212x x x x x x n s n -++-+-= 2s s =b a b a =b a ab ?=2a a )0()(2≥=a a a 浙教版 初中数学 中考知识点汇总 1.数的分类及概念: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像√3,π,0.101001???叫无理数;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实数。实数按正负也可分为:正整数、正分数、0、负整数、负分数,正无理数、负无理数。 2.自然数(0和正整数);奇数2n-1、偶数2n 、质数、合数。科学记数法:n a 10?(1≤a <10,n 是整数),有效数字。 3.(1)倒数积为1;(2)相反数和为0,商为-1;(3)绝对值是距离,非负数。 4.数轴:①定义(“三要素”);②点与实数的一一对应关系。 (2)性质:若干个非负数的和为0,则每个非负数均为0。 5非负数:正实数与零的统称。(表为:x ≥0)(1)常见的非负数有: 6.去绝对值法则: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零的绝对值是零,“0”; 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 7.实数的运算:加、减、乘、除、乘方、开方;运算法则,定律,顺序要熟悉。 8.代数式,单项式,多项式。整式,分式。有理式,无理式。根式。 9. 同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相加,字母及字母的指数不变)。 10. 算术平方根: (正数a 的正的平方根); 平方根: 11. (1)最简二次根式:①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②被开方数中不含有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 (2)同类二次根式:化为最简二次根式以后,被开方数相同的二次根式;(3)分母有理化:化去分母中的根号。 12.因式分解方法:把一个多项式化成几个整式的积的形式A.提公因式法;B.公式法;C.十字相乘法;D.分组分解法。 13.指数:n 个a 连乘的式子记为 。(其中a 称底数,n 称指数, 称作幂。) 正数的任何次幂为正数;负数的奇次幂为负数,负数的偶次幂为正数。 14. 幂的运算性质:①a m a n =a m+n ; ②a m ÷a n =a m-n ; ③(a m )n =a mn ;④( ab )n =a n b n ; ⑤ 15.分式的基本性质 = = (m ≠0);符号法则: 16.乘法公式:(a+b )(a-b )=a 2-b 2; (a+ b)2= a 2+2ab+b 2; a 2-b 2=(a+b )(a-b ); a 2+2ab+b 2 = (a+ b)2 17.算术根的性质:① = ;② ; ③ (a ≥0,b ≥0); ④ (a ≥0,b >0) 18.统计初步:通常用样本的特征去估计总体所具有的特征。(1).总体,个体,样本,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 (2)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 平均数:平均数是刻划 数据的集中趋势(集中位置)的特征数。 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依次排列,处在最中间位置的一个数(或最中 间位置的两个数据的平均数) ① ; ② ③若 , ,… , , ; 则 (3)极差:样本中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它是刻划样本中数据波动范围的大小。 方差:方差是刻划数据的波动大小的程度。 标准差: (4)调查:普查:具有破坏性、特大工作量的往往不适合普查;抽样调查:抽

浙教版初中数学教学大纲

初中数学教学大纲一、中考数学命题特点分析 认真分析近几年浙江省中考数学试题,不能发现,试题注重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的“三基”考查。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试题突出如下特点:一是典型性,即选题典型,难易程度做到逐步递进;二是针对性,即选题精炼,帮助学生提高复习效率;三是新颖性,体现探究性、开放性、活动性,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与数学素养。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备考: 1、重教材,抓基础,夯实基本知识点,熟练各种基本技能 大多数的中考的试题是教材中题目的引申、变形或组合,特别是教材的内容编排有“螺旋上升”的特点,有些知识点比较分散,因此,要深入钻研教材,不能脱离课本,进入初三的学生,在学好新知识的同时,教师要把初一、初二相关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使之形成结构,要有经常性的复习,反复练习达到知识的巩固熟练,把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落实好。 2、重过程,抓理解,提高解题能力 中考试题中有突出“动态”、“探究”、“过程”等观念,如图表中信息的收集与处理,结论的猜想与证明,利用学具操作、图形的旋转、翻折运动及文学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转换等,这些问题都是切切实实地关注学生的体验过程,要知识的发生过程,避免死记硬背。平时训练要求高标准,定时定量,做到等题规范,表述准确,推断合理,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计算能力。 3、重通法、抓变通,培养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敏捷性 中考数学试题形式和知识背景千变万化,但其中运用是数学思想方法都是相通的。要处理好“通法”和技巧的关系,抓知识的主干部分与通性通法,在此基础上通过寻求不同解题途径与思维方式,注重变式和拓展训练,精做精练,培养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敏捷性。 4、重反思、抓纠错 中考考试的分数高低,往往取决于细心,成绩再好的同学也难免粗心,但粗心的背后是有原因的,知识的负迁移,知识点不熟练,平时解题不规范,数学概

最新浙教版初三数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反比例函数 知识点:1.定义:形如y =x k (k 为常数,k ≠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其中x 是自变量,y 是函数,自变量x 的取值是不等于0的一切实数。 说明:1)y 的取值范围是一切非零的实数。 2)反比例函数可以理解为两个变量的乘积是一个不为0的常数,因此其解析式也可以 写成xy=k ;1-=kx y ;x k y 1 =(k 为常数,k ≠0) 3)反比例函数y =x k (k 为常数,k ≠0)的左边是函数,右边是分母为自变量x 的分式,也就 是说,分母不能是多项式,只能是x 的一次单项式,如x y 1= ,x y 2 13=等都是反比例函数, 但2 1 += x y 就不是关于x 的反比例函数。 2. 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 由于反比例函数y =x k 只有一个待定系数,因此只需要知道一组对应值,就可以求出k 的值,从而确定其解析式。 3. 反比例函数的画法: 1)列表;2)描点;3)连线 注:(1)列表取值时,x ≠0,因为x =0函数无意义,为了使描出的点具有代表性,可以“0” 为中心,向两边对称式取值,即正、负数各一半,且互为相反数,这样也便于求y 值 (2)由于函数图象的特征还不清楚,所以要尽量多取一些数值,多描一些点,这样便于连线, 使画出的图象更精确

(3)连线时要用平滑的曲线按照自变量从小到大的顺序连接,切忌画成折线 (4)由于x ≠0,k ≠0,所以y ≠0,函数图象永远不会与x 轴、y 轴相交,只是无限 靠近两坐标轴 4. 图像: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属于双曲线。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 形。有两条对称轴:直线y=x 和 y= -x ;对称中心是:原点 5. 性质: 反比例函数 y = x k (k 为常数,k ≠0) k 的取值 k <0 k >0 图像 性质 a) x 的取值范围是x ≠0;y 的取值范围是y ≠0; b) 函数的图像两支分别位于第二、第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值随x 值的增大而增大。 a) x 的取值范围是x ≠0;y 的取 值范围是y ≠0; b) 函数的图像两支分别位于第 一、第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值随x 值的增大而减小。 说明:1)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不连续,在讨论函数增减问题时,必须有“在每一个象限内”这一条件。 2)反比例函数图像的两个分只可以无限地接近x 轴、y 轴,但与x 轴、y 轴没有交点。 3)越大,图象的弯曲度越小,曲线越平直. 越小,图象的弯曲度越大. 4)对称性: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即若(a ,b )在双曲线的一支上,则(,)在 双曲线的另一支上. 图象关于直线对称,即若(a ,b )在双曲线的一支上,则(,)和( ,) 在双曲线的另一支上.

浙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下册知识点及典型例题汇总

数学八年级上册知识点及典型例题 第一章 平行线 1.1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如图:直线l 1 , l 2 被直线l 3 所截,构成了八个角。 1. 观察∠ 1与∠5的位置:它们都在第三条直线l 3 的同旁,并且分别位于直线l 1 , l 2 的相同一侧,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位角”。 2. 观察∠ 3与∠5的位置:它们都在第三条直线l 3的异侧,并且都位于两条直线l 1 , l 2 之间,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内错角”。 3. 观察∠ 2与∠5的位置:它们都在第三条直线l 3的同旁,并且都位于两条直线l 1 , l 2 之间,这样的一对角叫做“同旁内角”。 想一想 问题1.你觉得应该按怎样的步骤在“三线八角”中确定关系角? 确定前提(三线) 寻找构成的角(八角) 确定构成角中的关系角 问题2:在上面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中任选一对,请你看看这对角的四条边与“前提”中的“三线”有什么关系? 结论:两个角的在同一直线上的边所在直线就是前提中的第三线。 1.2 平行线的判定(1)

复习画两条平行线的方法: 提问:(1)怎样用语言叙述上面的图形? (直线l 1,l 2被AB 所截) (2)画图过程中,什么角始终保持相等? (同位角相等,即∠1=∠2) (3)直线l 1,l 2位置关系如何? ( l 1∥l 2) (4)可以叙述为: ∵∠1=∠2 ∴l 1∥l 2 ( ? ) 语言叙述: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 简单地说: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几何叙述:∵∠1=∠2 ∴l 1∥l 2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想一想 o o A B L 1 L 2 (图形的平移变换) 抽象成几何图形 A B 2 1 L 1 L 2 1 2 a c b 若a⊥b,b⊥c 则a c

(浙教版)初中数学教学大纲设计

初中数学教学大纲 一、中考数学命题特点分析 认真分析近几年浙江省中考数学试题,不能发现,试题注重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的“三基”考查。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试题突出如下特点:一是典型性,即选题典型,难易程度做到逐步递进;二是针对性,即选题精炼,帮助学生提高复习效率;三是新颖性,体现探究性、开放性、活动性,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与数学素养。学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备考: 1、重教材,抓基础,夯实基本知识点,熟练各种基本技能 大多数的中考的试题是教材中题目的引申、变形或组合,特别是教材的内容编排有“螺旋上升”的特点,有些知识点比较分散,因此,要深入钻研教材,不能脱离课本,进入初三的学生,在学好新知识的同时,教师要把初一、初二相关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使之形成结构,要有经常性的复习,反复练习达到知识的巩固熟练,把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落实好。 2、重过程,抓理解,提高解题能力 中考试题中有突出“动态”、“探究”、“过程”等观念,如图表中信息的收集与处理,结论的猜想与证明,利用学具操作、图形的旋转、翻折运动及文学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的转换等,这些问题都是切切实实地关注学生的体验过程,要知识的发生过程,避免死记硬背。平时训练要求高标准,定时定量,做到等题规范,表述准确,推断合理,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计算能力。 3、重通法、抓变通,培养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敏捷性 中考数学试题形式和知识背景千变万化,但其中运用是数学思想方法都是相通的。要处理好“通法”和技巧的关系,抓知识的主干部分与通性通法,在此基础上通过寻求不同解题途径与思维方式,注重变式和拓展训练,精做精练,培养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敏捷性。 4、重反思、抓纠错 中考考试的分数高低,往往取决于细心,成绩再好的同学也难免粗心,但粗心的背后是有原因的,知识的负迁移,知识点不熟练,平时解题不规范,数学概念不清晰等。所以经常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错误,要求他们准备一个记录本,对

浙教版七年级数学下期末复习试卷 (2179)

浙教版初中数学试卷 2019-2020年七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测试卷 学校: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得分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1.(2分)下列多项式中,不能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的是( ) A . 24m ?+ B .22x y ?? C .221x y ? D .22()()m a m a ??+ 2.(2分)足球场平面示意图如图所示,它是轴对称图形,其对称轴条数为( ) A .1条 B .2条 C .3条 D .4条 3.(2分)下列各组数中不可能是一个三角形的边长的是( ) A. 5,12,13 B .5,7,7 C .5,7,12 D . 101,102, 103 4.(2分)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A .1cm ,2 cm ,3cm B .2cm ,3 cm ,6 cm C .4cm ,6 cm ,8cm D .5cm ,6 cm ,12cm 5.(2分)给出以下长度线段(单位:cm )四组:①2、5、6;②4、5、10;③3、3、6;④7、24、25.其中能组成三角形的组数是( ) A .1 B .2 C .3 D .4 6.(2分)下列计算中,正确的是( ) A .1025m m m =? B .(a 2)3=a 5 C .(2ab 2)3=6ab 6 D .(-m 2)3= -m 6 7.(2分)把0.000295用科学计数法表示并保留两个有效数字的结果是( ) A .43.010?? B .53010?? C .42.910?? D .53.010?? 8.(2分)小明和哥哥并排站在镜子前,小明看到镜子中哥哥的球衣号码如图, ,那么

(完整版)人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公式.doc

七年级数学(上)知识点第一章有理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有理数: (1) 凡能写成q 0) 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 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 (p,q为整数且 p p 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 0 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a 不一定是负数, +a 也不一定是正数;pai 不是有理数; 正有理数正整数正整数正分数整数零 (2) 有理数的分类 : ① 有理数零②有理数负整数 负有理数负整数 分数 正分数负分数负分数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 (1) 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 的相反数还是0; (2) 相反数的和为 0 a+b=0 a、 b 互为相反数 . 4.绝对值: (1) 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 0 的绝对值是 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 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a (a 0) (a 0) a (2) 绝对值可表示为:a0 (a 0) 或 a a (a 0) ;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 a (a 0) 5.有理数比大小:( 1)正数的绝对值越大,这个数越大;( 2)正数永远比 0 大,负数永远比0 小;( 3)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4)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5)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 数大;( 6)大数 -小数> 0,小数 -大数< 0. 6.互为倒数:乘积为 1 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注意:0 没有倒数;若 a≠0,那么a的倒数是1 ;若 ab=1 a、a b 互为倒数;若 ab=-1 a、 b 互为负倒数 . 7.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1

最完整(完整word)(完整word版)浙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归纳(精华版)

初中数学教学大纲 七年级上册 第 1 章有理数 1.1 从自然数到有理数 正数负数整数分数0 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有理数 1.2 数轴 原点单位长度正方向数轴相反数 1.3 绝对值 1.4 有理数的大小比较 第 2 章有理数的运算 2.1 有理数的加法 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有理数的减法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2.2 有理数的乘法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任何数与零相乘,积为零 互为倒数乘法交换 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分配率:a*(b+c)=a*b+a*c 2.3 有理数的除法 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0 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 的数都得0 2.4 除以一个数(不等于0),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有理数的乘方 2.5 幂底数指数科学记数法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2.6

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有括号,先进行括号里的运算 2.7 近似数 准确数近似数 第 3 章实数 3.1 平方根 平方根开平方算数平方根 3.2 实数 无理数 3.3 立方根 3.4 实数的运算 先算乘方和开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如果遇到括号,则先进行括号里的运算第 4 章代数式 4.1 用字母表示数 4.2 代数式 4.3 代数式的值 4.4 整式 单项式系数次数多项式常数项 4.5 合并同类项 把同类项的系数相加,所得结果作为系数,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4.6 整式的加减 第 5 章一元一次方程 5.1 一元一次方程 等式的基本性质 5.2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5.3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 5.4

初中数学教材目录人教版北京版

初中数学教材目录人教 版北京版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附:人教版初中数学各章详细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七~~~年~~~级~~~上~~~册~~~~~~~~~~~~~~~~~~~~~ 第一章有理数 1.1 正数和负数 阅读与思考用正负数表示加工允许误差 1.2 有理数 1.3 有理数的加减法 实验与探究填幻方 阅读与思考中国人最先使用负数 1.4 有理数的乘除法 观察与思考翻牌游戏中的数学道理 1.5 有理数的乘方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1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2.1 整式 阅读与思考数字1与字母X的对话 2.2 整式的加减 信息技术应用电子表格与数据计算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2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3.1 从算式到方程 阅读与思考“方程”史话 3.2 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实验与探究无限循环小数化分数 3.3 解一元一次方程(二)——去括号与去分母3.4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3 第四章图形认识初步

4.1 多姿多彩的图形 阅读与思考几何学的起源 4.2 直线、射线、线段 阅读与思考长度的测量 4.3 角 4.4 课题学习设计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 数学活动 小结 复习题4 部分中英文词汇索引~~~~~~~~~~~~~~~~~~~~~~~~~~~~~~~~~~~~~七年级下册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5.1 相交线 5.2 平行线 5.3 平行线的性质 5.4 平移 数学活动

浙教版九年级数学知识点总结

一.反比例函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反比例函数:形如y =x k (k 为常数,k ≠0)的函数称为反比例函数。其他形式xy=k 1-=kx y x k y 1= 2.图像:反比例函数的图像属于双曲线。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直线y=x 和 y=-x 。对称中心是:原点 3.性质:当k >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一、第三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值随x 值的增大而减小; 当k <0时双曲线的两支分别位于第二、第四象限,在每个象限内y 值随x 值的增大而增大。 4.|k|的几何意义:表示反比例函数图像上的点向两坐标轴所作的垂线段与两坐标轴围成的矩形的面积。 在学习反比例函数时,教师可让学生对比之前所学习的一次函数启发学生进行对比性学习。在做题时,培养和养成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 二次函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二次函数:一般地,自变量x 和因变量y 之间存在如下关系:一般式:y=ax^2+bx+c(a≠0,a 、b 、c 为常数),则称y 为x 的二次函数。 2.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三种形式。 一般式 y=ax 2 +bx+c(a ≠0) 顶点式 2 ()y a x h k =-+ 2 24()24b ac b y a x a a -=-+ 交点式 12()()y a x x x x =-- 3.二次函数图像与性质 轴:2b x a =- 对称标:2 4(,)24b ac b a a -- 顶点坐与y 轴交点坐标(0,c ) 4.增减性:当a>0时,对称轴左边,y 随x 增大而减小;对称轴右边,y 随x 增大而增大 当a<0时,对称轴左边,y 随x 增大而增大;对称轴右边,y 随x 增大而减小 5.二次函数图像画法: 勾画草图关键点:○1开口方向 ○2对称轴 ○3顶点 ○4与x 轴交点 ○5与y 轴交点 6.图像平移步骤 (1)配方 2()y a x h k =-+,确定顶点(h,k ) (2)对x 轴 左加右减;对y 轴 上加下减 7.二次函数的对称性 二次函数是轴对称图形,有这样一个结论:当横坐标为x 1, x 2 其对应的纵坐标相等那么对称轴122 x x x += 8.根据图像判断a,b,c 的符号 (1)a ——开口方向 (2)b ——对称轴与a 左同右异 9.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 抛物线y=ax 2 +bx+c 与x 轴交点的横坐标x 1, x 2 是一元二次方程ax 2 +bx+c=0(a ≠0)的根。 抛物线y=ax 2 +bx+c ,当y=0时,抛物线便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ax 2 +bx+c=0 24b ac ->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二次函数图像与x 轴有两个交点; 24b ac -=0时,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二次函数图像与x 轴有一个交点; y x O

浙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

浙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 1、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也称为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是0。用数学语言表述为:若a 、b 互为相反数,则a+b=0即a b =-,反之也成立。数a 的相反数是-a 。 2、倒数:若a 、b (a 、b 均不为0)互为倒数,则ab=1即1a b = ,反之也成立。a 的倒数是1a 。0没有倒数,1和-1的倒数是它们本身。 3、有理数和无理数统称为实数。实数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也可分为正实数、0、负实数。实数与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 4、有理数分为正有理数、0、负有理数,它们均是有限小数或无限循环小数;也可分为整数和分数,整数又分为正整数、0、负整数;分数又分为正分数、负分数。无理数分为正无理数和负无理数,它们都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5、π是无理数,227 是分数是小数是有理数,0是自然数。 6、绝对值的几何定义:在数轴上,一个数所对应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该数的绝对值,数a 的绝对值记为“|a|”。代数定义: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 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于是,|a|=a 0a ←?→≥;|a|=-a ←?→a≤0。 7、 任何一个实数的绝对值都是非负数,即|a|≥0。 (0)0(0)(0)a a a a a a >??==??-?=?-≤? 8、 若|x|=a(a≥0),则x=±a ,即绝对值的原数的双值性。 9、 数轴上两点A (A x )、B (B x )之间的距离为|AB|=|A x -B x |,其中点所表示的数为2 A B x x +。坐标平面内两点A (A x ,A y )、B (B x ,B y )的距离为:

浙教版初中数学教材(总目录+专题总汇)

浙教版初中数学教材总目录 七年级上册 第1章从自然数到有理数 从自然数到分数有理数数轴绝对值有理数的大小比较 例题: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B)正分数和负分数统称分数; (C)正数和负数统称有理数;(D)正整数、负整数和零统称整数。 2、零是() A.最小的有理数。 B.最小的正整数。 C.最小的自然数。 D.最小的整数。 3、下列数轴的画法中,正确的是() A 1 -1 B -1 C D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两数的绝对值相等,则这两数必相等 B.若两数不相等,则这两数的绝对值一定不相等 C.若两数相等,则这两数的绝对值相等 D.两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数大 5、(本题12分)把下列各数的序号填在相应的数集内: ①1 ②-3 5 ③+ ④0 ⑤ 1 3 ? ⑥-5 ⑦+108 ⑧⑨-6 4 7 . (1)正整数集{ …} (2)正分数集{ …} (3)负分数集{ …} (4)有理数集{ …} 6、如图,图中数轴的单位长度为1。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如果点A 、B 表示的数是互为相反数,那么点C 表示的数是____________. ②如果点E 、B 表示的数是互为相反数,那么点D 表示的数是___________,图中表示的5个点中,点________表示的数的绝对值最小,是___________. 第2章 有理数的运算 有理数的加法 有理数的减法 有理数的乘法 有理数的除法 有理数的乘方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准确数和近似数 计算器的使用 计算下列各题 1、(1) (– 143) - (+631)-+3 10 (2)) ()(23 235-÷-+-- 2、(1) -3 74÷(-132)×(-432) (2) )()()(2412 11 433221911927-?--+-÷- 第3章 实数 平方根 实数 立方根 用计算器进行数的开方 实数的运算 例题: 1.已知21a -的平方根是3±,4是31a b +-的算术平方根,求2a b +的值. 2.已知322+-+-= x x y ,求x y 的平方根. 3.(1)221213- (2)168 1 3?- (3)( ) 2 3232-+- 4.化简 ()2 333125216-++- 第4章 代数式 用字母表示数 代数式 代数式的值 整式 合并同类项 整式的加减 例题: 1.若5 43 z y x == ,且10254=+-z y x ,求z y x +-52的值。 2.已知:210x x --=,则3222002x x -++的值为多少 3.(1)2222(2)3(2)4(32)ab a a ab a ab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