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口腔黏膜常见疾病
- 格式:ppt
- 大小:2.43 MB
- 文档页数:50
口腔粘膜炎口腔粘膜炎是指口腔黏膜发生炎症的一种疾病。
口腔粘膜是口腔内部的一层覆盖组织,它具有保护口腔组织和器官的作用。
当口腔粘膜受到损伤或遭受刺激时,就容易引发口腔粘膜炎。
口腔粘膜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多数情况下是由于外界因素对口腔黏膜的刺激引起的。
这些刺激因素包括牙刷刷头刮伤口腔粘膜、尖锐的食物刺激、高温饮食等。
此外,缺乏口腔卫生、口腔感染以及慢性损伤或慢性疾病也可能导致口腔粘膜炎发生。
口腔粘膜炎的症状有很多种,包括疼痛、灼热感、发烧、红肿、溃疡和口腔异味等。
疼痛是最常见的症状,患者在进食或口腔接触刺激物时,疼痛感会加重。
当口腔粘膜炎导致口腔黏膜遭受严重损伤时,可能会出现大面积黏膜脱落和溃疡的情况。
口腔粘膜炎有许多不同类型,包括阿弗他口疮、药物过敏性口腔炎和化学性口腔炎等。
阿弗他口疮是口腔黏膜炎症的一种常见类型,其特点是较小的溃疡病损,疼痛感较强,并且会周期性复发。
药物过敏性口腔炎是指口腔黏膜对某些药物过敏反应导致的炎症。
这类过敏反应一般在使用药物后的24-48小时内开始发生,症状包括口腔溃疡、肿胀和灼热感。
化学性口腔炎是由口腔黏膜受到化学物质刺激引起的炎症。
这些化学物质包括酸类、碱类、漂白剂和某些化妆品成分等。
受到刺激的区域会出现组织发红、水肿和疼痛等症状。
对于口腔粘膜炎的治疗,主要是针对症状和病因进行处理。
首先,要保持口腔的良好卫生,每天刷牙两次,使用柔软的牙刷避免对口腔黏膜的刺激。
其次,应注意饮食的选择,避免暴食辛辣食物和高温饮品。
此外,可以使用一些舒缓口腔黏膜炎的药物,如含有苯扎氯铵、小苏打和甘油的含漱液。
对于严重的口腔粘膜炎症,医生可能会开具药物治疗。
这些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外用口腔激素药膏和抗生素等。
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应仔细阅读说明书,按照医生的指导使用。
同时,及时就医,接受专业的口腔治疗和咨询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口腔粘膜炎是一种常见疾病,如果不及时处理,会给患者带来相当大的不适。
中医如何根据症状辨证施治口腔黏膜疾病口腔黏膜疾病是一类常见的病症,给患者带来诸多不适。
中医在治疗口腔黏膜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理论和方法,强调根据症状进行辨证施治,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中医认为,口腔黏膜疾病的发生与人体内部的气血、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常见的口腔黏膜疾病症状包括口腔溃疡、口腔扁平苔藓、口腔白斑、唇炎等。
下面我们就分别来看看中医如何对这些症状进行辨证施治。
口腔溃疡是口腔黏膜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
中医将其分为多种类型,如心火上炎型、胃火炽盛型、肝郁气滞型、阴虚火旺型等。
心火上炎型口腔溃疡,患者多伴有心烦、失眠、舌尖红等症状。
治疗上应以清心泻火为主,常用导赤散加减。
其中生地、木通、竹叶等药材可清心火、利小便,使心火从小便而出。
胃火炽盛型口腔溃疡,常表现为口臭、口渴、大便干结等。
治疗则需清胃泻火,玉女煎是常用方剂。
方中石膏、知母清胃热,熟地、麦冬滋肾阴,牛膝导热下行。
肝郁气滞型口腔溃疡,患者往往情绪不佳,胸胁胀满。
此时应以疏肝理气为治法,可选用柴胡疏肝散加减。
柴胡、枳壳、香附等药物能疏解肝气,调理气机。
阴虚火旺型口腔溃疡,多伴有口干咽燥、手脚心热等症状。
治疗宜滋阴降火,常用知柏地黄丸加减。
知母、黄柏可清虚热,熟地、山茱萸滋补肾阴。
口腔扁平苔藓在中医看来,多与肝郁化火、湿热内蕴、阴虚血燥等有关。
肝郁化火型患者,常情绪急躁,口腔黏膜出现网状、树枝状斑纹,伴有口苦咽干。
治疗应以清肝泻火为主,丹栀逍遥散加减常能取得较好效果。
湿热内蕴型口腔扁平苔藓,患者常有口中黏腻、舌苔黄腻等表现。
清热利湿是主要治法,常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阴虚血燥型,则以口腔黏膜干燥、脱屑为主,伴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
治疗需滋阴润燥、养血活血,常用一贯煎合四物汤加减。
口腔白斑在中医辨证中,主要有脾肾阳虚型、气血瘀滞型等。
脾肾阳虚型口腔白斑,患者常面色苍白、畏寒肢冷。
治疗以温补脾肾为主,可选用附子理中丸合右归丸加减。
气血瘀滞型口腔白斑,黏膜白斑色暗,局部刺痛。
口腔黏膜病学第一章概论一、口腔黏膜的分类⑴咀嚼黏膜:牙龈、硬腭黏膜。
⑵被覆黏膜:唇颊内侧、舌下,口底,前庭穹隆。
⑶特殊黏膜;舌前部的乳头区,舌后部的淋巴区。
二、※口腔黏膜病的特点(1)性别特点:发病、预后上具有性别差异;(2)年龄特点:不同类型疾病有不同的好发年龄段;(3)部位特点:不同部位的口腔粘膜对疾病的感受性不同;(4)损害特点:A.更迭与重叠性,B.部位的差异性,C.损害的共存性;更迭与重叠性:同一病变,其损害在病变的不同阶段可以发生不同类型的损害,称为损害的更迭性;不同的病变在损害的不同阶段也可能出现相同的病损,称为重叠。
(5)诊断方法上的特点:临床表现结合病理检查;(6)治疗上的特点: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局部疾病全身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7)转归上的特点:多数具有良好的预后,但某些损害如癌前病变则需注意·口腔中有三个危险区:口底-舌腹的U型区;颊黏膜内侧、口角区的三角形区域;软腭复合体(包括软腭、咽前柱、舌侧缘的磨牙后垫),发生在这些区域的癌极易恶变。
三、※口腔粘膜病的基本病损。
1.斑(macule)与斑片(patch):都是指皮肤黏膜上的颜色改变;如果直径小于2cm的局限的颜色异常,称之为斑;若斑密集融合成直径大于2cm的损害,称为斑片。
2.丘疹(papule)与斑块(plaque):黏膜上一种小的实体性突起,针头大小,直径一般小于1cm.基底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表面形状可为尖形、圆形和扁平形。
常见疾病为扁平苔藓。
斑块又译作丘斑,多数由多个丘疹密集融合而成、直径大于1cm,其界限清楚,大小不等,稍隆起而坚实的病损,为白色或灰白色,可看到有沟裂将病损分割开来,常见病为白班和癌,慢性盘状红斑狼疮也可有此损害。
3.疱(vesicle):黏膜内贮存液体而成疱,呈圆形,突起,直径小于1cm,表面为半球形。
若疱的部位在上皮内,称为上皮内疱或棘层内疱;若疱的部位在上皮下,称为上皮下疱或基层下疱。
口腔黏膜其他损害的健康宣教口腔黏膜是口腔内最重要的一层组织,它具有保护口腔组织、吸收营养、排除垃圾等重要功能。
然而,由于不良的生活习惯和不当的口腔护理,口腔黏膜容易遭受损害。
因此,做好口腔黏膜的健康宣教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口腔黏膜的常见损害及其预防措施,帮助人们了解如何保护口腔黏膜,维护口腔健康。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常见的口腔黏膜损害。
1.口腔溃疡:口腔溃疡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黏膜损害,其特征为口腔内出现溃疡,孤立或多发,常伴有疼痛和不适感。
常见的原因包括口腔损伤、感染、免疫功能紊乱等。
2.口干症:口干症是一种由于口腔黏膜分泌减少或唾液腺功能减退引起的疾病。
临床症状包括口干、口腔灼热感等。
常见的原因包括药物副作用、自身免疫疾病等。
3.牙周病:牙周病是口腔黏膜和牙周组织慢性炎症的一种。
其特点为牙龈红肿出血,牙齿松动,口臭等。
常见的原因包括不良口腔卫生、吸烟、糖尿病等。
那么,如何预防口腔黏膜的损害呢?首先,正确的口腔护理是预防口腔黏膜损害的基础。
每天至少刷牙两次,使用软毛刷,使用美国牙周病基金会推荐的牙膏和漱口水,定期更换牙刷头,这些都是保持口腔清洁的重要措施。
此外,切记不要过度刷牙或者用力刷牙,以免损伤口腔黏膜。
其次,避免暴露于口腔刺激物和热性食物中。
例如,烟草、酒精类饮品、辣椒等都可以刺激口腔黏膜,增加其损害的可能性。
建议尽量避免这些食物或者限制其摄入量。
此外,热性食物也会造成口腔黏膜烫伤,建议在食用热性食物时注意温度不要太高,适当等待食物冷却后再食用。
最后,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也是预防口腔黏膜损害的重要措施。
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可以预防口干症的发生,均衡营养的饮食有助于提高免疫力,从而降低口腔黏膜损害的风险。
总之,预防口腔黏膜损害需要从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加以调整。
正确的口腔护理、避免刺激物和热性食物的摄入、保持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这些都是维护口腔黏膜健康的重要措施。
希望通过这些健康宣教,能够提高人们对口腔黏膜损害的认识,引起大家对口腔健康的重视,从而改善口腔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口腔科学课程教学大纲口腔医学是研究牙体、牙周口腔粘膜及颌面软、硬组织的疾病, 以及这些组织的病变与全身疾病的关系, 并对其进行预防和治疗的一门科学。
《口腔科学》是临床医学的专业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使临床学生了解口腔科学解剖生理和常见疾病的诊治原则。
本课程的教学的基本要求有: ①熟悉口腔及颌面部解剖生理, 为学习口腔科学奠定基础知识②熟悉口腔科的门诊病历书写及一般的检查方法。
③掌握急性牙髓炎的应急处理、常用口腔局部麻醉方法及一般牙的拔除技术。
④熟悉牙体、牙周组织常见疾病及口腔粘膜常见疾病的防治知识。
⑤了解口腔颌面部感染、损伤, 常见颞下颌关节疾病、涎腺疾病及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初步诊断和急症处理原则。
本大纲供临床医学专业、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本科(五年制)教学用, 精神医学方向、预防医学、护理学专业本科教学可参考使用。
先修课程要求: 细胞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
本课程计划30学时, 1.5学分, 其中理论26学时, 见习4学时。
安排在第四学年讲授。
选用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卫生部规划教材《口腔科学》第7版, 张志愿主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教学手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充分使用图片和见习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考核方法: 考查第一章口腔颌面部解剖生理一、学习目的(一)了解口腔及颌面部的区域划分。
(二)熟悉口腔前庭, 固有口腔的解剖的结构。
(三)熟悉乳牙及恒牙, 为书写口腔病历奠定基础。
(四)熟悉牙体及牙周组织的结构, 为学习口腔常见疾病提供基础知识。
二、课程内容(一)口腔颌面部区域划分以及主要的生理功能。
(二)口腔颌面部的生理解剖特点。
(三)乳牙及恒牙的数目, 名称, 各类牙齿的书写符号及方法。
(四)口腔前庭, 固有口腔的解剖结构与临床的关系。
(五)牙体, 牙周组织的结构, 咬合与病变的关系。
三、重点、难点提示和教学手段重点、难点(一)口腔前庭、固有口腔的解剖结构与临床的关系。
3第一章口腔颌面部解剖1.口腔分为固有口腔和口腔前庭两部分。
2.口腔前庭:为牙列外围间隙,位于唇、颊与牙列、牙龈及牙槽粘膜之间马蹄形的潜在腔隙。
3.固有口腔的范围:上为硬腭和软腭,下为舌和口底,前界和两侧界为上、下牙弓,后界为咽门。
4.牙又称牙体,由牙冠、牙根和牙颈三部分组成。
牙冠:分为临床牙冠和解剖牙冠,临床牙冠是指眼睛所看到的露于牙龈的部位;解剖牙冠是由牙釉质覆盖,显露于口腔的部分,是发挥咀嚼功能的部分。
牙根:由牙骨质覆盖,埋于牙槽窝内的部分。
牙颈:牙冠与牙根的交界部位。
5.牙体组织由牙釉质、牙本质、牙骨质三种钙化的硬组织和牙髓腔内的软组织牙髓组成。
6. 舌的前端为舌尖,上面为舌背,下面为舌腹,两侧为舌缘。
7. 舌乳头可分为以下4种:丝状乳头、菌状乳头、轮廓乳头、叶状乳头。
8. 硬腭的骨质部分由两侧上颌骨的腭突和腭骨水平板组成,口腔面覆盖以致密的粘骨膜组织;软腭主要由腭帆提肌,腭帆张肌,腭舌肌,咽腭肌,悬雍垂,腭腱膜构成。
9. 正常乳牙有20个,分别为乳中切牙、乳侧切牙、乳尖牙、第一乳磨牙、第二乳磨牙。
分别用Ⅰ~V表示。
萌出时间:6~8个月,2岁半左右出齐,顺序为乳中切牙、乳侧切牙,第一乳磨牙,乳尖牙,第二乳磨牙。
10. 正常恒牙有28-32个,分别为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六龄牙)、第二磨牙、第三磨牙。
萌出时间:6岁左右,12~13岁萌齐。
萌出顺序:第一磨牙、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二磨牙、第三磨牙,分别用1~8表示。
恒牙的磨牙不替换任何的乳牙!替牙期:6~12岁。
11. 上颌骨由一体、四突构成,其中一体为上颌骨体,四突即额突、颧突、牙槽突和腭突。
12. 上颌骨的主要薄弱环节表现为3条薄弱线:1)第一薄弱线——Le Fort 1型骨折,从犁状孔下部平行牙槽突底经上颌结节至蝶骨翼突。
2)第二薄弱线——Le Fort 2型骨折,通过鼻骨,泪骨,颧骨下方至蝶骨翼突。
口腔黏膜病知识点总结口腔黏膜是口腔内壁和颊、舌、唇等组织上覆盖的一种黏膜,它在口腔内起着保护和吸收作用。
口腔黏膜病是指口腔黏膜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疾病,通常表现为口腔黏膜颜色异常、形态异常、质地异常等症状。
口腔黏膜病包括多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包括口腔溃疡、牙龈炎、白斑病、口腔扁平苔藓等。
这些疾病可能是由于遗传因素、感染、免疫系统异常、营养不良、药物反应等多种因素引起。
口腔黏膜病的症状通常包括口腔溃疡、牙龈红肿出血、口腔黏膜颜色改变等。
口腔黏膜病的诊断通常需要口腔医生或口腔科专家根据患者的口腔症状和口腔检查结果来确定。
口腔黏膜病的治疗主要包括口腔卫生护理、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根据病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在预防口腔黏膜病方面,主要是要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包括定期刷牙、使用漱口水、定期口腔检查等。
此外,避免贪甜、食用刺激性食物、避免吸烟酗酒等也有助于预防口腔黏膜病的发生。
口腔溃疡口腔溃疡是口腔黏膜上的一种常见的非传染性疾病,常见于舌尖、阿卡板、颊粘膜、唇内侧等部位。
口腔溃疡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滑,溃疡底部黏膜呈浅表溃疡。
严重者可由意外咬伤、胃肠道疾患、食物变态性反应等引起。
治疗口腔溃疡时,应注意避免刺激性食物的摄入,避免食用过烫或刺激性食物。
口腔溃疡的患者还需要在就餐前用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此外,可使用一些药物治疗,如利多卡因、肾上腺素等药物可用于局部涂抹治疗,减轻局部疼痛。
对于反复发作者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治疗。
牙龈炎牙龈炎是由于口腔内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引起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主要表现为牙龈红肿、出血、牙龈变软、牙缝间间隙扩大等。
牙龈炎的发生与口腔卫生状况密切相关,经常不作及时的口腔清洁,导致牙菌斑的积聚和牙石的形成。
预防牙龈炎首先要有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如定期刷牙、定期洗牙、正确使用牙线等。
对于已经出现牙龈炎的患者,需要及时到口腔诊疗中心就医,接受专业的牙龈炎治疗。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清除牙菌斑和牙石,对局部牙龈进行冲洗。
口腔粘膜病学教学大纲(供5年制学生用)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文):口腔粘膜病学(Oral Medicine)课程类别:专业课学时:16 学分:1二、教学目的及要求口腔粘膜病学是研究口腔粘膜病的基础理论与临床诊治的学科, 是口腔医学中的一门重要临床专业课程,其主要任务是根据口腔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系统科学地阐述口腔粘膜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培养学生科学、求实、灵活、创新的钻研精神并掌握本门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常见粘膜病临床知识。
本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认真执行三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严(严肃态度、严格作风、严密方法)。
学生通过听课、电教图像观摩、临床见习、自学、临床病案讨论、教师辅导、考试等方式完成教学大纲内容。
三、教学内容(有下划线的内容为须掌握的内容,句尾的“*”表示教学难点)(一)理论部分第一章口腔黏膜病概论第一节概述一、学科介绍:学科研究领域,发展史简介二、口腔粘膜病的涵盖范围三、口腔粘膜病临床特点:性别、部位、病损、治疗、转归。
四、疾病分类:以临床特征为主干,兼顾病因及病理学特征。
第二节口腔粘膜的结构与功能一、口腔粘膜的结构1. 上皮层:基底层、棘细胞层、颗粒层、角化层2. 组成细胞:角质形成细胞、非角质形成细胞3. 固有层、粘膜下层二、口腔粘膜的功能:保护、感觉、其他第三节口腔粘膜的代谢与更新*一、上皮细胞的分化二、细胞循环周期:G1期, G2期, M期三、口腔上皮更新时间第四节口腔粘膜的增龄性变化第六节口腔粘膜临床病损特点第二章口腔粘膜感染性疾病第一节口腔单纯性疱疹一、病因:单纯疱疹病毒的结构特点;单纯疱疹病毒两个亚型的差异。
二、发病机制三、临床表现:(一)原发性疱疹性口炎的好发年龄及原因;病程及病损特点(二)复发性疱疹性口炎的特征;诱因四、病理五、诊断:主要根据临床表现进行诊断,了解口腔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辅助诊断六、鉴别诊断:与口炎型口疮、三叉神经带状疱疹、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多形红斑鉴别*。
口腔粘膜的组织结构上皮角质细胞由表入里分为四层1、角化层:细胞核及细胞器消失,均质的角化蛋白(嗜酸性)2、颗粒层:细胞核浓缩,细胞扁平(嗜碱性)3、棘层:细胞体积大,层数最多,细胞内蛋白质合成最活跃(层次最多)4、基底层:是一层立方形或矮柱状细胞,有增殖能力,和深部棘层细胞都称为生发层(增值)上皮非角质细胞由基底层、棘层、中间层、表层构成。
包括黑色素细胞、梅克尔细胞(位于基底层,触觉感受细胞)、和朗格汉斯细胞(位于基底层和棘层,免疫功能细胞)——因细胞不着色,称为透明细胞口腔粘膜病第一节、口腔粘膜的基本病理变化1、过度正角化 棘层增厚明显,细胞核消失 过度不全角化 增厚的角化层残留细胞核2、角化不良(错角化)含义:在上皮的棘层或基底层出现角化珠 可分为两种:一种为良性角化不良,指在棘层高度增生的上皮组织钉突中出现,如白斑; 一种为恶性角化不良,见于重度异常增生,见于原位癌或鳞状细胞癌3、上皮异常增生基底核消失;核质增加;上皮钉突呈滴状;细胞多形性;核分裂增多;棘层出现角化团4、棘层松解 棘层细胞桥溶解、张力原纤维断裂,细胞解离,形成裂隙多见于天疱疮5、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及液化基底细胞内水肿,胞浆呈空泡状,严重时细胞液化、溶解、破碎、消失 常见于扁平苔藓、红斑狼疮角质层:上皮的最浅层.细胞扁平,细胞器消失, 胞质内充满角质蛋白,染成红色均质状 正角化:角化细胞中胞核完全消失者 不全角化:角化细胞中胞核固缩而未消失者6、疱粘膜或皮肤内液体的贮存形成半圆形的突起 口腔粘膜其他地方的庖形成后易破裂,不易结痂皮 分类:按内容物(水疱、血疱、脓疱) 按大小(5mm 为标准,大疱、小疱) 疱疹:小的水疱聚集成簇.7、糜烂机械刺激或药物烧伤引起上皮浅层破坏,未侵及上皮全层糜烂面一般鲜红,表面平滑而湿润,可有疼痛8、溃疡粘膜或皮肤表层坏死、脱落形成凹陷;完整性发生持续性缺损或破坏 溃疡累及上皮层,不留瘢痕,累及粘膜下层,可留瘢痕9、斑是粘膜或皮肤上的颜色异常,范围局限,大小不一; 不高起,不变厚,也无硬度的改变,可为暂时性或永久性 如红斑(粘膜固有层的血管充血)、黑斑(基底层的黑色素细胞增多)10、丘疹消失后不留痕迹表现:①上皮增生;②浆液渗出;③炎症细胞浸润肉眼:黏膜或皮肤上突起的小疹,大小不等,针头或粟粒样大,红色或灰白色,质较硬 镜下:上皮增厚,表层可有过度正角化或过度不全角化,固有层有浆液渗出及炎细胞浸润第二节口腔粘膜病一、白斑(P208)癌前病变1、定义:指发生在粘膜表面的白色斑块,不能被擦掉,也不能被诊断为其他任何疾病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