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粘膜病(完整版)
- 格式:doc
- 大小:97.89 KB
- 文档页数:8
口腔粘膜的组织结构上皮角质细胞由表入里分为四层1、角化层:细胞核及细胞器消失,均质的角化蛋白(嗜酸性)2、颗粒层:细胞核浓缩,细胞扁平(嗜碱性)3、棘层:细胞体积大,层数最多,细胞内蛋白质合成最活跃(层次最多)4、基底层:是一层立方形或矮柱状细胞,有增殖能力,和深部棘层细胞都称为生发层(增值)上皮非角质细胞由基底层、棘层、中间层、表层构成。
包括黑色素细胞、梅克尔细胞(位于基底层,触觉感受细胞)、和朗格汉斯细胞(位于基底层和棘层,免疫功能细胞)——因细胞不着色,称为透明细胞口腔粘膜病第一节、口腔粘膜的基本病理变化1、过度正角化 棘层增厚明显,细胞核消失 过度不全角化 增厚的角化层残留细胞核2、角化不良(错角化)含义:在上皮的棘层或基底层出现角化珠 可分为两种:一种为良性角化不良,指在棘层高度增生的上皮组织钉突中出现,如白斑; 一种为恶性角化不良,见于重度异常增生,见于原位癌或鳞状细胞癌3、上皮异常增生基底核消失;核质增加;上皮钉突呈滴状;细胞多形性;核分裂增多;棘层出现角化团4、棘层松解 棘层细胞桥溶解、张力原纤维断裂,细胞解离,形成裂隙多见于天疱疮5、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及液化基底细胞内水肿,胞浆呈空泡状,严重时细胞液化、溶解、破碎、消失 常见于扁平苔藓、红斑狼疮角质层:上皮的最浅层.细胞扁平,细胞器消失, 胞质内充满角质蛋白,染成红色均质状 正角化:角化细胞中胞核完全消失者 不全角化:角化细胞中胞核固缩而未消失者6、疱粘膜或皮肤内液体的贮存形成半圆形的突起 口腔粘膜其他地方的庖形成后易破裂,不易结痂皮 分类:按内容物(水疱、血疱、脓疱) 按大小(5mm 为标准,大疱、小疱) 疱疹:小的水疱聚集成簇.7、糜烂机械刺激或药物烧伤引起上皮浅层破坏,未侵及上皮全层糜烂面一般鲜红,表面平滑而湿润,可有疼痛8、溃疡粘膜或皮肤表层坏死、脱落形成凹陷;完整性发生持续性缺损或破坏 溃疡累及上皮层,不留瘢痕,累及粘膜下层,可留瘢痕9、斑是粘膜或皮肤上的颜色异常,范围局限,大小不一; 不高起,不变厚,也无硬度的改变,可为暂时性或永久性 如红斑(粘膜固有层的血管充血)、黑斑(基底层的黑色素细胞增多)10、丘疹消失后不留痕迹表现:①上皮增生;②浆液渗出;③炎症细胞浸润肉眼:黏膜或皮肤上突起的小疹,大小不等,针头或粟粒样大,红色或灰白色,质较硬 镜下:上皮增厚,表层可有过度正角化或过度不全角化,固有层有浆液渗出及炎细胞浸润第二节口腔粘膜病一、白斑(P208)癌前病变1、定义:指发生在粘膜表面的白色斑块,不能被擦掉,也不能被诊断为其他任何疾病者。
第十三章口腔黏膜病第十三章口腔黏膜病口腔黏膜病是指发生在口腔黏膜软组织中的疾病。
主要为局部性病变,也有一些是全身疾病在口腔中的表征。
口腔黏膜病的种类繁多,其中有些是常见病。
本章主要叙述黏膜病的基本病理变化;同时也列举一些常见的口腔黏膜病的临床病理以及与自身免疫相关的黏膜病的病理与免疫病理,作为认识黏膜病的基础。
但是对黏膜病的诊治不仅需要病理与临床密切结合,还需要局部与全身结合。
所以,需要通过临床实践,才能不断加深对口腔黏膜病的认识、了解。
第一节口腔黏膜病基本病理变化(一)过度角化过度角化(hyperkeratosis)也称角化亢进,是指黏膜或皮肤的角化层过度增厚,临床上为乳白色或灰白色。
在组织学上可分为过度正角化(hyperorthokeratosis)和过度不全角化(hyperparakeraiosis)两种。
过度正角化是角化层增厚,细胞界限不清,细胞核消失,形成均匀性嗜伊红染色的角化物,伴有粒层增厚且透明角质颗粒异常明显;过度不全角化为增厚的角化层中胞核未分解消失,粒层增厚不明显(图13-1)。
(二)角化不良角化不良(dyskeratosis)也称错角化,为上皮的异常角化,在上皮棘层或基底层内个别或一群细胞发生角化(图13-1)。
角化不良有两种情况:一为良性角化不良,多在高度增生的上皮钉突中出现;另一种为恶性角化不良,有时可见胞核,细胞形态有一定异型性,见于原位癌及鳞状细胞癌。
(三)棘层增生棘层增生(acanthosis)为棘细胞层较正常肥厚,增厚的棘层常不规则,伴有上皮钉突的延长或增宽。
棘层的肥厚可由于棘层细胞的肥大或细胞数目增加所致,但通常是由于细胞数目增加所致。
此病变常见于白斑。
(四)上皮异常增生皮异常增生(epithelial dysplasia)和细胞非典型增生是两个词,为WHO(1978、1996)口腔癌和癌前病变研究中心提出:个别细胞改变称为非典型性(atypical),上皮总的紊乱称为上皮异常增生。
第十三章口腔黏膜病第一节口腔黏膜病基本病理变化(一)角化相关病变1.过度角化(hyperkeratosis):指黏膜或皮肤的角化层过度增厚,临床上为白色或灰白色。
(1)过度正角化(hyper-orthokeratosis):角化层异常增厚,细胞界限不清,胞核消失,形式均匀性嗜伊红染色的角化物,伴颗粒层异常增厚,透明角质颗粒异常明显。
(2)过度不全角化(hyperparakeratosis):角化层增厚,胞核未分解消失,粒层亦不明显。
2.角化不良(dyskeratosis),也称错角化,为上皮的异常角化,在棘层或基底层个别或一群细胞发生角化。
(1)良性角化不良:可在高度增生的上皮钉突中出现;(2)恶性角化不良:有时可见胞核,伴有异型性,常见于原位癌和鳞状细胞癌。
(二)上皮增生坏死相关病变1.上皮异常增生(epithelial dysplasia):指上皮总的紊乱,而个别细胞的改变称为非典型性(atypical),可发生以下变化:(依出现的项目数划分轻中重)(1)基底细胞变化:①基底细胞极性消失②出现一层以上基底样细胞③核浆比升高;(2)上皮总体变化:①上皮钉突呈滴状②上皮层次紊乱③上皮个别或成团细胞错角化;(3)细胞个体变化:①有丝分裂相增加并可见少数异常分裂②浅表1/2出现有丝分裂③细胞多形性④核深染⑤核仁增大⑥细胞黏着力下降。
2.细胞凋亡(apoptosis):又称程序性死亡,是一种由基因调控的程序性细胞自杀过程,为生理性细胞死亡的一种形式。
表现为细胞皱缩,胞质嗜酸性深染,染色质边聚,细胞间失去连接,细胞核碎裂后形成凋亡小体,周围无炎症反应。
3.糜烂(erosion):上皮浅层破坏,未侵犯上皮全层;可由药物、机械刺激引起,或继发于水疱破溃后。
糜烂面一般鲜红,表面平滑而湿润,可有疼痛;上皮细胞增生后可痊愈。
4.溃疡(ulcer):黏膜或皮肤表层坏死脱落形成的凹陷。
浅层溃疡破坏上皮层,痊愈后不留瘢痕;深层溃疡可达粘膜下层,愈合后留溃疡。
口腔黏膜病口腔黏膜病是指发生在口腔黏膜组织上的一类疾病。
口腔黏膜是口腔内部覆盖的一层柔软内膜,它具有保护口腔组织和耐受摩擦的功能。
然而,由于各种外界或内因的干扰,口腔黏膜往往容易受到损伤和疾病的侵袭。
口腔黏膜病的发生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刺激性因素:口腔黏膜病的一大原因是来自各种刺激性因素的伤害。
例如,高温或冷饮食物的刺激、粗糙食物的摩擦、过度刷牙等都可能伤害口腔黏膜,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2. 细菌感染:口腔黏膜病还与细菌感染密切相关。
常见的细菌感染有口腔溃疡、牙龈炎等。
细菌通过黏膜组织的损伤或口腔内部环境的改变进入黏膜组织,引发感染症状。
3. 免疫系统异常:免疫系统的异常状况也是导致口腔黏膜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免疫力低下或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存在会使口腔黏膜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例如白斑、红斑狼疮等。
4. 营养不良:营养不良也是引起口腔黏膜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缺乏维生素或矿物质等重要营养物质,会导致口腔黏膜的保护功能减弱,易受损伤。
上述是导致口腔黏膜病的几个主要原因,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几种常见的口腔黏膜病。
1. 口腔溃疡:口腔溃疡也被称为口疮,是口腔黏膜病中最常见的一种。
口腔溃疡的症状是口腔黏膜局部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溃疡,发病时会感觉到疼痛、灼热、刺激等不适感。
引起口腔溃疡的原因有很多,如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感染、创伤等。
治疗口腔溃疡主要是缓解疼痛、促进溃疡愈合。
2. 牙龈炎:牙龈炎是口腔黏膜病中一种常见的炎症。
它是由于牙菌斑的积聚导致牙龈组织发炎而引发的。
牙龈炎的症状包括牙龈红肿、出血、牙龈退缩等。
治疗牙龈炎的关键是及时清除牙菌斑、改善口腔卫生习惯。
3. 口腔炎症性红斑:口腔炎症性红斑是一种慢性的炎症性黏膜病变,常发生在舌背、口腔底侧等处。
临床表现为局部黏膜呈红色,伴有灼热感、干燥、溃疡等不适症状。
引起口腔炎症性红斑的原因可能与免疫异常、遗传因素等相关。
治疗口腔炎症性红斑主要是缓解症状、控制病情进展。
口腔粘膜的组织结构
上皮角质细胞由表入里分为四层
1、角化层:细胞核及细胞器消失,均质的角化蛋白(嗜酸性)
2、颗粒层:细胞核浓缩,细胞扁平(嗜碱性)
3、棘层:细胞体积大,层数最多,细胞内蛋白质合成最活跃(层次最多)
4、基底层:是一层立方形或矮柱状细胞,有增殖能力,和深部棘层细胞都称为生发层(增值)
上皮非角质细胞由基底层、棘层、中间层、表层构成。
包括黑色素细胞、梅克尔细胞(位于基底层,触觉感受细胞)、和朗格汉斯细胞(位于基底层和棘层,免疫功能细胞)——因细胞不着色,称为透明细胞
口腔粘膜病
第一节、口腔粘膜的基本病理变化
1、过度正角化 棘层增厚明显,细胞核消失 过度不全角化 增厚的角化层残留细胞核
2、角化不良(错角化)
含义:在上皮的棘层或基底层出现角化珠 可分为两种:
一种为良性角化不良,指在棘层高度增生的上皮组织钉突中出现,如白斑; 一种为恶性角化不良,见于重度异常增生,见于原位癌或鳞状细胞癌
3、上皮异常增生
基底核消失;核质增加;上皮钉突呈滴状;细胞多形性;核分裂增多;棘层出现角化团
4、棘层松解 棘层细胞桥溶解、张力原纤维断裂,细胞解离,形成裂隙
多见于天疱疮
5、基底细胞空泡性变及液化
基底细胞内水肿,胞浆呈空泡状,严重时细胞液化、溶解、破碎、消失 常见于扁平苔藓、红斑狼疮
角质层:上皮的最浅层.细胞扁平,细胞器消失, 胞质内充满角质蛋白,染成红色均质状 正角化:角化细胞中胞核完全消失者 不全角化:角化细胞中胞核固缩而未消失者
6、疱
粘膜或皮肤内液体的贮存形成半圆形的突起 口腔粘膜其他地方的庖形成后易破裂,不易结痂皮 分类:按内容物(水疱、血疱、脓疱) 按大小(5mm 为标准,大疱、小疱) 疱疹:小的水疱聚集成簇.
7、糜烂
机械刺激或药物烧伤引起
上皮浅层破坏,未侵及上皮全层
糜烂面一般鲜红,表面平滑而湿润,可有疼痛
8、溃疡
粘膜或皮肤表层坏死、脱落形成凹陷;完整性发生持续性缺损或破坏 溃疡累及上皮层,不留瘢痕,累及粘膜下层,可留瘢痕
9、斑
是粘膜或皮肤上的颜色异常,范围局限,大小不一; 不高起,不变厚,也无硬度的改变,可为暂时性或永久性 如红斑(粘膜固有层的血管充血)、黑斑(基底层的黑色素细胞增多)
10、丘疹
消失后不留痕迹
表现:①上皮增生;②浆液渗出;③炎症细胞浸润
肉眼:黏膜或皮肤上突起的小疹,大小不等,针头或粟粒样大,红色或灰白色,质较硬 镜下:上皮增厚,表层可有过度正角化或过度不全角化,固有层有浆液渗出及炎细胞浸润
第二节口腔粘膜病
一、白斑(P208)癌前病变
1、定义:
指发生在粘膜表面的白色斑块,不能被擦掉,也不能被诊断为其他任何疾病者。
如何鉴别充血与出血?
破片压迫法,消失充血;
仍有血,出血。
2、病因:局部长期刺激(吸烟、咀嚼槟榔、不良修复体等)
3、临床表现:
患病率:10.47%
部 位:颊舌粘膜最多见;底,舌腹,舌侧缘为高危险区 性 别:男:女=13.5:1 分 型:
均质型
:白色,平坦,起皱波纹状,边界清楚,平齐或略高起,粗涩感 非均质型:夹杂疣状,结节,溃疡,红斑
4、白斑的病理变化
⑴ 过度正角化或(和)过度不全角化 ⑴ 上皮表层高低不平呈乳头状或刺状增生 ⑵ 粒层明显棘层增厚 ⑵ 表面过度角化
⑶ 基底层清晰 ⑶ 粒层明显,棘层增厚
⑷ 上皮钉突伸长,肥厚 ⑷ 上皮下有少量慢性炎性细胞浸润 ⑸ 上皮下有少量慢性炎性细胞浸润 ⑸ 疣状白斑
上皮异常增生(癌变率增高) 重度异常上皮增生(原位癌)
二、红斑(P211)癌前病变
1、定义:
指口腔粘膜上出现的鲜红色,天鹅绒样斑块, 不能诊断为其他疾病者
2、临床表现:
年 龄:41~50岁最多见 性 别:男性多见
部 位:舌缘,龈,龈颊沟,口底,舌腹较多见 分 类:
①均质型-软,鲜红,边界明确,表面光滑,不高出粘膜表面。
②间杂型-红白相间,红斑区可不规则,红斑基底上有散在的白色斑点。
③颗粒型-边缘不规则,稍高于粘膜表面,表面不平整,有颗粒样微小结节,呈桑葚状,红色或白色。
1、定义:较为常见的一种皮肤粘膜病
长期认为是良性病变,有关癌变报道增多;
存在潜在恶变可能,其是对糜烂型、溃疡型以及萎缩型。
2、病因:不明
3、临床表现:
患病率:0.5%
年龄:40~49岁好发
性别:女性多见
部位:颊(多见)舌唇牙龈(常为对称性)
表征:灰白色条纹呈网状线状,环状或树枝状舌部: 浅白色斑块,似粘膜表面滴了一滴牛奶
皮肤: 中心凹陷的角形扁平丘疹,鲜红色或紫红色或褐色
四、慢性盘状红斑狼疮(P215)
1、定义:
为结缔组织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狼疮病分为系统性红斑狼疮、慢性盘状红斑狼疮等六个亚型。
为皮肤粘膜病,很少累及内脏器官,预后良好(最轻的亚型)。
2、病因:自身免疫性疾病
3、临床表现:
性别:女性多见
年龄:壮年
体征:
⑴口颊部的皮肤与粘膜呈蝴蝶斑。
鲜红色斑,覆盖白色鳞屑,角质栓塞。
⑵唇颊粘膜红斑样病损,糜烂,出血,结痂。
⑶陈旧性:萎缩角化病损周围白色放射状条纹。
五、复发性阿弗他溃疡(P220)
1、定义:
为口腔粘膜反复发作的圆形或椭圆形浅表溃疡,在口腔粘膜疾病中发病率最高。
2、分类:
⑴、轻型复发性口腔溃疡
⑵、重型复发性口腔溃疡
3、病因:不明
4、临床表现:
年龄: 10~30岁
性别:女性多见
部位:唇,舌,颊,牙龈,口底
体征:充血红斑-中央浅溃疡,圆-椭圆形,疼痛
⑴、轻型复发性口腔溃疡
最常见,占80%,溃疡相对小、而且可多发,常见于唇、颊和舌粘膜,可有诱因。
如消化不良、精神因素、饮食、睡眠、维生素B12、叶酸缺乏、疲劳等引起。
发病的周期为10天,预后可不留瘢痕.
复发性阿弗它溃疡
⑵、重型复发性口腔溃疡
特点:面积很大,持续数月以上,而且愈合后可留有较大的疤痕。
如治疗不成功,可造成组织的变形和破坏。
5、病理改变
⑴、上皮细胞内和细胞间水肿—破溃-溃疡,假膜覆盖;
⑵、固有层胶原纤维水肿,玻璃样变性,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内皮细胞肿胀,腔闭塞,淋巴细胞为主。
疱疹样溃疡
⑴、特点:不是疱疹病毒引起的。
溃疡面小而且非常疼痛,有时几个溃疡融合成一个大的溃疡。
每次发作通常都有许多个溃疡,有时可达50-——100个。
发病性别:女性〉男性(2.6:1) 好发年龄:20—29岁
⑵、好法部位:舌尖、舌侧缘、口底。
六、疱疹性口炎(P223单纯性疱疹)
1、定义:
是口腔病毒最常见的一种,通常病毒藏在三叉神经半月节内,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可在口腔粘膜的任何部位发作;如感冒、肺炎等常伴此病
2、病因:由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Ⅰ )所引起。
3、分类:
发生在唇部———称唇疱疹(见于成人)
发生在口腔粘膜———疱疹性口炎(见于儿童)
4、临床表现:痒、刺痛或烧灼感—粘膜充血水肿——出现疱疹—破溃、溃疡、结痂
七、念珠菌病(白色念珠菌)
1、致病菌:属于真菌类感染
2、易感人群:新生儿、老人、体质极差的病人
3、易感染的部位:皮肤、粘膜(可在口腔任何部位发病)
4、临床分类及
特点:
①急性假膜性念珠菌病(又称雪口或鹅口疮)
②上皮表层过度不全角化,有中性粒细胞浸润,常形成微小脓肿,棘层增厚,上皮钉突延长甚至上皮异常增殖.
③涂片检查:可见菌丝
第三节、艾滋病的口腔表现
1、致病因: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导致。
2
3、艾滋病的口腔表征
⑴口腔念珠菌病
在口腔损害中最为常见,是HIV感染后免疫抑制的早期征象,患病率可达11—96%。
常常是HIV感染的最初表现。
分红斑型和假膜性两种类型,表现为白色或黄色斑点或斑块,斑块可以擦去,留下红色区域并伴有出血。
有人认为口腔念珠菌感染和毛状白斑可作为艾滋病的预测性指标。
⑵口腔毛状白斑
毛状白斑是位于舌两侧边缘的白色或灰色病变。
毛状白斑在HIV感染及艾滋病患者中是仅次于念珠菌病的口腔表征。
它也是HIV相关疾病的标志,几乎仅见于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具有非常显著的特异性,具有预测发生艾滋病和诊断HIV感染的价值,对HIV的诊断率甚至可达95%。
因此对毛状白斑的出现应予以高度重视。
⑶口腔毛状粘膜白斑
HIV牙周病表现为牙根发炎,牙根溃疡,牙根坏死以及牙齿松动,并可出现牙根出血疼痛和恶臭等症状。
据报道,HIV感染或艾滋病患者,19—29%有牙周炎。
⑷口腔卡波西肉瘤
卡波济肉瘤单个或多个红色、淡蓝色或紫色的斑块或肿块,有或无溃疡,见于上腭和牙根。
卡波济肉瘤在一般人群中很罕见,大量出现于艾滋病危险人群中。
在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的口腔表征中,卡波济肉瘤的患病率仅次于念珠菌病和毛状白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