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尔塔体系的冷战与和平
- 格式:ppt
- 大小:763.00 KB
- 文档页数:19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考点提示选考内容——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知识清单知识梳理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1)雅尔塔体系概念:雅尔塔体系是二战后期,美、苏、英等国为了各自的利益,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为战后设计的新的世界秩序。
形成条件:①欧洲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削弱:德国沦为战败国;法国元气大伤;英国实力消耗极大。
②美国的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
③苏联壮大了自己的政治军事力量,成为世界上惟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
④二战后初期,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形成抗衡美苏的力量。
实质:按美苏意志划分势力范围。
内容:①惩治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②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③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所占领地区的疆界;④建立联合国等等。
评价:①雅尔塔体系的积极作用:它倡导和平、民主,使世界顺利地实现了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从而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了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和胜利,并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革命创造了条件。
②雅尔塔体系的消极作用: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重划国界、分裂国家,形成和保持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和经济秩序,给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造成军事上的两极化和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成为战后国际局势紧张的根源。
(2)冷战含义:“冷战”政策是指美国针对苏联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
表现:①资本主义阵营:杜鲁门主义的提出、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②社会主义阵营:建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和华沙条约组织,与之对抗。
原因:①意识形态的差异。
②东、西方进行争夺的因素。
(3)和平①战后初期的和平运动兴起的原因:a.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使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战争的危害,反思战争给人类留下的教训。
b.二战后,美国挑起“冷战”,威胁着人类的和平生活。
c.核战争的乌云给人类生存发展造成巨大威胁。
雅尔塔体系下的冷战与和平<一>两极格局的形成1、雅尔塔体制:(1)含义:二战后期,美、英、苏根据自身战略利益和维持世界和平的需要,通过雅尔塔等一系列国际会议建立起来的以美苏为首的战后世界新秩序(2)背景:①西欧各国普遍衰落;②美国独占鳌头—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军事、政治、经济);③苏联空前强大—唯一能与美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政治、军事);(3)内容:①惩办战犯;②重新划分欧亚政治地图;③创建联合国(4)评价:①积极:对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秩序、清除法西斯主义、恢复和发展各国经济,都有一定积极作用②消极:是建立在美苏两国划分势力范围的基础上,带有明显的大国强权色彩,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和冷战的爆发提供了条件③雅尔塔体系的确立,意味着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国际格局2.美国的强大与西欧的衰落美国—头号资本主义强国:(1)表现:①经济:经济实力急剧膨胀(工农业、黄金储备)②政治:资民主国家典范、反法西斯大国,拥有巨大影响力③军事:军队庞大、装备先进、核武垄断、广泛驻军(2)原因:①美国自身:基础雄厚、本土未受破坏,战争刺激经济增长“民主国家兵工厂”②世界:法西斯强国被打倒、西欧普遍衰落西欧的衰落:英:海外贸易濒于停顿、黄金储备几乎用竭、工业生产降低二战后,苏联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强国:(1)表现:①经济:国民经济迅速恢复②政治:反法西斯大国,社会主义核心③军事:军事力量庞大、打破美国核垄断(2)原因:①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②世界:法西斯的溃败和西欧的衰落,东欧和亚洲各国纷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二>:冷战的开始:1、盟友关系的破裂及原因:①二战结束,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
②国家利益的冲突(根本原因)美国把苏联当做称霸的最大障碍。
③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矛盾2、冷战:(1)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对抗形式,以达到遏制共产主义的目的。
单元总结(四)知识导图思维整合一、两极格局的形成1.条件(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美国的政治、经济实力膨胀,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
(2)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苏联的政治军事力量不断壮大,社会主义阵营逐渐形成。
2.过程(1)从二战后期开始,美苏等国按照雅尔塔等会议确立的原则,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形成新的国际关系体系——雅尔塔体系。
(2)随着美苏同盟关系的破裂,美国对苏联实行冷战政策,推行杜鲁门主义,实施马歇尔计划,组建北约组织;苏联采取一系列对抗措施,建立情报局,成立经互会,组建华约组织。
欧洲出现了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二、两极格局的演变1.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两极对峙演变为美苏之间的争霸。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双方既有紧张的对峙,如柏林墙的修筑、古巴导弹危机,也有缓和,如戴维营精神的出现,但战略优势仍在美国方面。
2.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美国开始调整全球战略,由全面扩张转为战略收缩,在与苏联搞“缓和”的同时,积极推行“和平演变”策略。
苏联奉行霸权主义政策,在世界范围内到处出击。
3.从20世纪80年代起,美国重新强硬,步步进逼,而苏联无法承受全球争霸带来的沉重负担,开始主动同美国“缓和”。
三、两极格局的结束1.戈尔巴乔夫改革引起苏联和东欧局势混乱。
2.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苏两极对峙的局面宣告结束。
四、冷战的发展:美苏争霸中三阶段的较量1.第一阶段的较量(1)特点:表面上的短暂“和解”;实际上是争夺世界霸权最为剑拔弩张的时期。
(2)重大事件:“和解”——1959年的赫氏访美与戴维营会谈;美国艾森豪威尔的两手政策。
争夺——第二次柏林危机和柏林墙的修建;激烈的核军备竞赛;最具代表性的是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
2.第二阶段的较量页 1 第(1)特点:双方以“缓和”为主(尼克松主义的外交方针和勃列日涅夫的麻痹西方的缓和战略——70年代外交政策的首位),也有对抗。
高考历史: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1.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1)“冷战”局面的形成原因
①战时同盟解体,雅尔塔体制形成。
②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冲突,美苏矛盾激化。
(2)主要表现
①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组建北约组织。
②苏联: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组建华约组织。
(3)特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间进行了除直接交战以外的全面对抗。
在双方争夺的重点地区未见“热战”,但局部“热战”并未避免。
2.战后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
(1)史实
①世界保卫和平大会。
②《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③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反战运动。
④20世纪80年代和平运动的高涨。
(2)特点
①内容上以反核运动为中心。
②范围上真正具有全球性。
③组织上由分散走向统一,由国内运动走向跨国运动。
(3)影响
①有效遏制了侵略战争的爆发。
②促使美苏两国在七八十年代放弃战争谋求缓和。
3.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1)赫鲁晓夫上台,争霸斗争愈演愈烈。
(2)古巴导弹危机。
(3)尼克松对苏联推行“缓和”政策。
(4)苏联出兵阿富汗及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致使美苏关系重新紧张。
(5)戈尔巴乔夫提出全球缓和战略和“新思维”,得到美国响应。
(6)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4.联合国
(1)成立: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开始生效。
(2)成就:在实现全球非殖民化、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