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典民歌赏析
- 格式:ppt
- 大小:1.64 MB
- 文档页数:17
浅析中国民歌的内在美
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
在中国久远的历史长河中,民歌一直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记录着民间的生活和感情,传承着智慧和文化。
中国民歌的内在美是丰富多彩的,体现在曲调、歌词、情感表达等方面,下面对中国民歌的内在美进行浅析。
中国民歌的内在美体现在其曲调上。
中国民歌的曲调清新优美,多变而又富有韵味。
不同地域的民歌曲调各具特色,如青海的《青海湖》、云南的《茉莉花》、陕北的《马兰花》等,都是以本地的风土人情为题材,表现出各自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
民歌的曲调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这也是中国民歌内在美的重要体现之一。
中国民歌的内在美还体现在歌词上。
民歌歌词通俗易懂,表达真挚,往往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工作中的真实写照。
比如《茉莉花》中的“茉莉花呀茉莉花,开在寂寞的夜里,香味填满了这黑夜”,表达了对坚强女性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马兰花儿》中的“赶山风赶大风,赶呀赶,赶狂风赶旷野,赶呀赶”,表达了对奋斗生活的追求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这些歌词内容朴实真挚,表达了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和对生活的热爱,体现了民歌的生活本真和生命力。
中国民歌的内在美还在于其情感表达。
中国民歌的情感表达浓烈而真挚,常常是源自于生活的体验和情感的流露。
例如《茉莉花》中的深情款款,表达了对家园的眷恋;《敖包梁之泉》中的悲凉哀怨,表达了对故土的思念和对生活的苦涩。
这些民歌以其真挚的情感打动了许多人的内心,贴近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情感寄托。
乡韵悠悠——中国优秀民歌赏析篇一:中国优秀民歌赏析民歌是中国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在中国大地上流传。
民歌以其独有的方式,表达了人民对生活的感受和情感。
在中国,民歌的种类多种多样,如《青藏高原》、《在那遥远的地方》等等。
今天,我们将为您带来几首优秀的中国民歌,让我们一起来赏析它们的美妙之处。
第一首是《青藏高原》。
这首歌由李健演唱,是一首极富感染力的歌曲。
歌曲以高昂的旋律和深情的演唱风格,表达了人们对青藏高原的热爱和向往。
青藏高原是中国最著名的山脉之一,它高耸入云,被誉为“世界屋脊”。
这首歌通过表达对青藏高原的热爱,表达了人民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和赞美。
第二首是《在那遥远的地方》。
这首歌由王洛宾演唱,是一首经典的民歌。
歌曲以悠扬的旋律和深情的演唱风格,表达了人们对遥远地方的向往和思念。
遥远的地方可以是远方的故乡,也可以是心中的追求和梦想。
这首歌通过表达对遥远地方的向往,表达了人民对未来的渴望和追求。
第三首是《黄土高坡》。
这首歌由张信哲演唱,是一首极具影响力的歌曲。
歌曲以豪放的旋律和独特的演唱风格,表达了人们对黄土高坡的热爱和感慨。
黄土高坡是中国最著名的地貌之一,它广袤无垠,被誉为“中国的脊梁”。
这首歌通过表达对黄土高坡的热爱,表达了人民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和赞美。
以上三首歌曲是中国优秀民歌中的代表,它们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表达了人民对生活的感受和情感。
民歌是中国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人民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在今后的生活中,民歌将继续传递着人民的心声和美好的祝愿。
篇二:中国优秀民歌赏析民歌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民歌的种类繁多,有的地方民歌高昂激越,有的地方民歌轻柔婉转,每一首歌曲都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乡韵悠悠——中国优秀民歌赏析《茉莉花》是中国传统民歌中的经典之作,曲调悠扬动听,歌词简洁易懂,描写了茉莉花的美丽和纯洁。
这首歌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经常被用作各种场合的背景音乐。
中公民歌鉴赏一:名词解说民歌: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为表情达意而口头创作的一种歌曲,经过口授心授在民众世代相传中获得加工捏练,拥有集体创作和不停变异的特色。
小调:又称小曲,时调是人们在劳动之余唱的歌曲,形式较规整、表达形式多样,音乐波折而又仔细。
劳动号子:简称呼子,是产生并运用于劳动,拥有协调解指挥劳动公用的民间歌曲。
山歌:是人们在野外劳动或行走时,用来消愁解闷、抒发情怀、遥相对答、传情表意的民歌,山歌多在户外演唱,曲调高亢嘹亮,节奏自由悠久,是劳感人们抒发感情的民歌之一。
二:简单题(1)小调的种类?吟唱调{儿歌、摇篮曲、、};歌谣曲{构造完好,韵律悠久};时调{茉莉花调、孟姜女调、绣荷包调}(2)民歌的分类?劳动号子{渔船号子、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时号子},山歌{放牧山歌、田园山歌},小调{吟唱调、歌谣曲、时调}三:问答题小调的艺术特色?小调的表现方法波折细腻,构造和节奏规整,选法波折多样。
劳动号子的艺术价值与适用价值的关系?劳动号子拥有激励精神、调理情绪、组织和协调劳动的适用价值,同时具备必定的艺术价值,二者互相限制,互相排挤。
四:歌词默写《割莜麦》哥哥在山以上(嘶罗)割莜麦,小妹妹在山里、坬里、沟里、岔里刨山药。
《尕老汉》一个(麽就)尕老汉(哟哟)七(呀)七十(来麽)哟哟,再加上四(呀)岁(叶子青呀麽),八十一(来麽哟哟)《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香也香可是她,我居心采一朵戴,又怕看花的人把我骂。
《巧看戏》姐儿巧妆扮,去把喜来端,模样长的巧,胜过天仙,(哎呀)妆扮起来多么风光(呀呀)《上去高峰望平川》上去高峰到平川(啊哟),平川里有一朵牡丹。
五:民歌在我国人民心目中的地位?① 教育和传承作用;② 人生礼仪功用;-出生、成年、婚姻、祭祀③ 祭祀驱邪功用④ 社交功用。
中国十大名曲欣赏中国拥有丰富而悠久的音乐文化,以及各式各样的著名音乐作品。
几千年来,中国文化曾影响过很多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在音乐方面,无论是传统歌曲还是现代歌曲,都受到人们的喜爱。
其中一些曾经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曲目,被视为中国的“十大名曲”,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
首先,我们来听一听《燕归巢》。
这首传统民歌由宋曲家白洁公主创作,由太原曲家胡启开创作,最初被记录为太原曲。
旋律清新安详,歌词勾勒了婉转悠扬的美丽意境,描写了归山探亲的情景,在宣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同时,也流露出对家园的思念之情。
其次,我们来欣赏一下《念奴娇》。
这首传统曲子由明朝朱雀抄家、钱彩稻亲自操刀,有“唱出红颜怨”的传奇故事。
清新抒情,用荷锄在水里打拍做伴奏,更为悲凉,使人心生感动,被视为“音乐之母”。
第三,我们来听一听《十面埋伏》。
这首具有浓重历史背景的古老民歌,便是清朝宪兵征讨叛军的战斗歌曲,突出了兵士的无畏精神,用紧凑的节奏来描绘出血腥的战场,朗朗上口,更具有火热的斗志。
第四,我们来听一听《千古绝唱》。
这首古诗词的歌曲由北宋的圣人苏轼创作,以古楚辞的风格加以改写,内容深刻,文字婉约,传达了人生及其意义,以及追求幸福的志愿,在大自然中释放自我,让人们坚定信念、安然度日。
第五,我们来听一听《梅花三弄》。
这首古典经典曲子,由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创作,以瑰丽的曲调和优雅的文字,配上古筝的轻轻弹奏,轻快自然,洋溢着乐观、欢快的气氛,让人献上膝盖倾听,久久不忍离去。
第六,我们来欣赏一下《念慈悲》。
这首清朝时期出自陈继嗣之作,以宁静真诚的词句,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社会治安、君臣关系及法律效力等方面的诉求,深具象征意义,也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第七,我们来欣赏一下《南乡子》。
这首经典曲目,出自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作品,旋律柔美宁静,歌词抒发了苏轼的思乡之情,感受到他对家乡的深切怀念,诉说着他对家乡的痴心,也抒发出他浓厚的感情色彩。
第八,我们来欣赏一下《五更歌》。
中国民歌中表达了哪些情感?一、嘹亮奔放的豪情中国民歌中常常流露出嘹亮奔放的豪情。
民歌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饱满的情感,表达出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等情感。
例如《红旗飘飘》展现了革命热情的激昂,充满激情和力量;而《大海啊故乡》则传递出强烈的家国情怀,激发人们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这些民歌抒发了人们内心最真实的情感,让人们感受到民族精神的力量。
二、柔情似水的思乡之情中国民歌中流淌着柔情似水的思乡之情。
民歌常常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为主题,表达了对亲人、朋友和故土的深深眷恋之情。
例如《茉莉花》唱出了游子思乡的心声,使人回味无穷;而《雨蒙蒙》则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令人沉醉其中。
这些民歌以其绵柔的音乐和深深的情感,唤起了人们对家乡的深深思念。
三、悲怆凄美的离别之情中国民歌中抒发了悲怆凄美的离别之情。
民歌往往以对亲人离别的痛苦和哀伤为题材,表达了对亲人的无尽思念和对离别的痛苦之情。
例如《采茶歌》描绘了劳动者外出打工的离别之情,歌声凄凉而悲怆;而《霓裳羽衣舞》则表达了对父母的离别之情,展现了浓浓的思念之情。
这些民歌以其深情款款的旋律和悲切的歌词,将离别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四、忧愁萦绕的爱情之思中国民歌中流淌着忧愁萦绕的爱情之思。
民歌以其充满忧伤和无奈的旋律,表达了爱情的困惑和痛苦之情。
例如《阿里山的姑娘》讲述了一段深深的爱情故事,充满忧愁和思念;而《采莲曲》则展现了对爱人的思念之情,让人动容。
这些民歌以其悲切的歌声和挥之不去的忧愁,勾起了人们对爱情的思考和感慨。
综上所述,中国民歌以其丰富的表达情感的方式和细腻的旋律,展示了人类情感的多样性。
嘹亮奔放的豪情、柔情似水的思乡之情、悲怆凄美的离别之情和忧愁萦绕的爱情之思,无一不描绘了人们对祖国、亲人、爱情等的深深情感。
这些民歌通过音乐的力量,将人们内心最真实、最深沉的情感呈现给世人,让我们在跨越时空的交流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
春节期间的传统民歌与民谣赏析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寄托着家国情怀的特殊时刻。
在这个传统节日里,民歌与民谣成为了人们表达情感、祈愿祝福的重要媒介。
民歌与民谣以其简单朴实的旋律、深入人心的歌词,折射出中国人民的喜乐、忧愁和希望。
本文将对春节期间的传统民歌与民谣进行赏析,感受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共鸣。
一、《恭喜恭喜》《恭喜恭喜》是中国春节期间最为经典的民歌之一。
它歌颂新年来临,祝福满满,给人们带来欢乐和祝愿。
旋律欢快明朗,歌词简单易懂,更是家庭团聚和喜庆祝福的象征。
每逢春节,这首歌都会在人们的嘴中响起,洋溢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二、《年年有余》《年年有余》是中国春节期间常听到的流行民谣之一。
这首歌曲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生活富足和幸福的期盼,将新年的愿望与鱼的谐音“余”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寓意着年年都有丰盈的收获和余裕的生活。
歌词简练,旋律优美,让人如沐春风,感受到节日的喜乐和希望。
三、《春节序曲》《春节序曲》是中国音乐家李斯特贝多芬根据中国传统民歌改编而成的一首交响乐曲。
它以丰富多彩的乐器演奏,生动再现了中国春节的喜庆氛围。
起伏的旋律交织着人们对新年的憧憬,折射出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每当演奏起来,它都能让人沉浸其中,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气息。
四、《过年歌》《过年歌》是中国民谣艺术家张云雷创作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激昂的旋律和动听的歌词,表达了对传统春节的热爱和传承的重要性。
歌词中融入了丰富的地域特色,让人们感受到中国各地春节习俗的多样性。
这首歌曲既呈现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又彰显了现代时代的风貌,展示了春节庆祝活动的丰富多彩。
五、《贺新年》《贺新年》是中国歌唱家刘欢演唱的一首名曲。
这首歌以其激昂壮阔的音乐形式和上扬的旋律,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热切祝福。
歌词中充满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展现了中国人民团结奋斗、追求幸福的精神风貌。
每当这首歌响起,人们往往会为之振奋,深深感受到了春节带来的希望和激动。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中,传统民歌与民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情感共鸣,贯穿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美好祝愿。
中国民谣赏析1.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都有四盘菜,公社日子赛神仙。
这首民谣所反映出的是中国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它是我们党在五十年代后期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中,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作的一项重大决策。
这首民谣表现出农民对公社生活的崇尚和享受,一味的推崇着全面平等、衣食无忧的完美生活,殊不知人民公社所带来的严重弊端,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严重打击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2.三四十年代住草房,五六十年代盖瓦房,七八十年代换砖墙,九十年代变楼房,家家明亮又宽敞,人人心里喜洋洋。
这首民谣真实地再现了中国老百姓住房条件的发展变化,从三四十年代的草房,逐步变为砖瓦房,最终都住上宽敞明亮的楼房。
就是说国家的经济发展了,老百姓富裕出的钱也越来越多了,生活条件自然越来越好了。
这首民谣以十年为一期限,赞扬了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也肯定了国家对经济增长所作出的相应政策与法规。
3.种田不征粮,免费上学堂。
不离北京近,公路挨厨房。
处处耸红楼,家家酒飘香。
神州农家乐,亘古破天荒。
这首民谣意在2009年,中央的一号文件第六次锁定“三农”的问题上。
生动形象的记录了中央惠农政策的逐一落实以及广大农村的巨大变化。
种田不再用交公粮了,农民也不用再交农业税了,九年义务教育政策使得孩子们上学不再用交学杂费了,农民曾经面临的几大难题都已逐一成为现实。
再偏远的山区,也都实现了村村通公路的愿望。
乡村里的人们也像城里人一样,住上了楼房,每天都能吃香的喝辣的,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好日子。
4.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水质不坏,七十年代也还可爱,八十年代鱼虾绝代,九十年代不洗马桶盖。
这首民谣强烈的谴责了环境污染这一严重的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工业发展也越来越快了,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起来,时刻困扰着人们。
这首民谣形象的演绎出了从五十年代一直到九十年代,同一地区的水质变化,本可以淘米洗菜的可饮用水,经过几十年的变迁,已经物是人非了。
水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它和空气一样,是人和一切生物所必需的,它是生命之源。
中国名曲鉴赏
中国的名曲有很多,以下是一些著名的中国传统音乐作品:
1. 渔舟唱晚:这是一首广东民歌,描绘了渔夫在傍晚时分返航的情景,以其悠扬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而闻名。
2. 茉莉花:这是一首江南民歌,以其简单与优雅而受到喜爱。
它表达了对清新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 小河淌水:这是一首山西民歌,它抒发了对故乡美景的赞美,旋律明快,活泼欢快。
4. 平湖秋月:这是一首江南古曲,通过音乐描绘了秋天湖面上的月光和静谧氛围,给人带来宁静和思考。
5. 歌唱祖国:这是一首标志性的中国合唱曲,被广泛用于各种庆典和慈善活动中,表达了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6. 清明上河图:这是一首古琴曲,以清明节期间的繁华景象和人物活动为题材,通过琴音展现了历史与人文的魅力。
以上仅为中国名曲中的一小部分,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瑰丽的作品,你可以通过进一步的探索来了解更多中国名曲。
余光中《民歌》赏析余光中《民歌》赏析赏析是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余光中《民歌》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1、余光中《民歌》原文】传说北方有一首民歌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从青海到黄海风也听见沙也听见如果黄河冻成了冰河还有长江最最母性的鼻音从高原到平原鱼也听见龙也听见如果长江冻成了冰河还有我,还有我的红海在呼啸从早潮到晚潮醒也听见梦也听见有一天我的血也结冰还有你的血他的血在合唱从A型到O型哭也听见笑也听见【2、余光中《民歌》赏析】台湾当代诗歌的发展,从50年代至70年代,经历了一个之字拐的形态,先是承继五四新诗余绪,然后是现代主义风潮,最终回归中国诗歌传统,走上了中西融汇的道路。
这方面,余光中是一个代表性的诗人。
《民歌》是他70年代的重要作品。
余光中的诗是承继五四新诗起步的,50年代投入现代主义诗潮,后来又转而回归中国古典传统,最后他选择了一条中西融汇、古今结合的诗歌道路。
《民歌》这首七十年代创作的作品就体现了诗人的这种探索和追求。
诗人对西方文学有很高的造诣,对中国古典文学也有深厚的'功底和修养。
因而,他能在东西参照中看待中国文化。
所以,他的诗的回归不是形式的,而主要是基本的文学精神和民族魂魄的血统。
正如他自己说:“我的血管是黄河的支流”。
这首《民歌》就是在传统与自我、个性与共性的交融点上表现和歌唱了中华民族雄强自主、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
这种精神的构成,是历史的,也是自然的。
因此,诗一开始就从我们民族的发祥地写起。
正是那莽莽的黄土地养育了我们的民族,孕育了这首“只有黄河的肺活量能歌唱”的民歌。
它自诞生以来,响彻华夏大地,“风也听见/沙也听见”。
这里的民歌是我们民族起源时民族精神的象征,所以,它有最古老的自然源流。
正如人们所说:“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摇篮”。
民族精神的演化,是从原始的自然理想而进入到社会文明的人文系统。
中国民歌演唱与赏析有一首题为《女娃担水》的民歌:红格丹丹太阳落西山,十七八的女娃把水担;小担儿闪,担钩钩响,快步来到井台儿上。
不觉得刮风树影影动,东照西照没有个人;手摇桶摆挹起猛然闪出个“冒失鬼”!他扳转奴的肩膀亲了个嘴;奴要走来他不让奴走,他一把拉住奴的手。
奴要喊来他不给奴嘴里塞了一块洋冰糖;洋冰糖甜,浑身上下热汗淌!哎哟哟,哎哟哟。
邻居家干妈来得巧,他一骨碌爬起大跑了。
赏析:这是一个美好的黄昏,十七八岁的女娃挑着走在通往水井的小路上,铁质的担钩发出“叮当,叮当”的声响。
女娃的心情轻松而快乐。
“不觉得刮风树影影动”的异常,在女娃娃的心头罩上迷团,“东照西照没有个人”使“轻松而快乐”的心情顿然消失,一种惊慌,甚至是手摇桶摆挹起一担水”,渴望发生,又害怕发生的的事情终于发生:在她的面前!“冒失鬼”、“勾魂鬼意”,而在陕北民歌以及日常生活中,却是女性对自己称谓,类似现代男女青年约会时,男的拥抱或者亲吻女友时,姑娘佯作生气,或者不愿意,撒娇地说“你真坏!”、“讨厌”,他扳转奴的肩膀亲了个嘴既描绘他们之间拉扯的状况,还有一层引深的含意,她从未体验过的那种事情,今天注定是躲不过去了。
在她的潜意识中渴望那种“体验”。
可是,这种“体验”的突然降临,又使她惊慌失措:“奴要走来他不让奴走,一把拉住奴的手;奴要喊叫他不让,给奴嘴里塞了一块洋冰糖。
”尽管她渴望与异性的交合,尽管她心中明白,这个事情的发生已成定局,但她反反复复地表白:她要走,她要喊,这个事的发生,是“冒失鬼”的强迫而致,这种“表白”是对自己的“理智”的交待,对社会传统观念的解脱”一个“甜”字,道破她显她潜藏在心底的意识。
即将发生之际,“得巧”还是“来得真不是时候”?“他一骨碌爬起来大跑了”,是“庆幸”,还是寻味!。
民歌《》艺术赏析
民歌《青海湖》艺术赏析青海湖是中国著名的一个湖泊,位于青海省西部,是中国第四大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泊。
《青海湖》是一首民歌,歌词描绘了青海湖的美丽景色,充满了浓浓的诗意。
《青海湖》的歌词流畅舒缓,清新优美,把青海湖的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引人入胜,令人流连忘返。
歌词中穿插着青海湖的自然风光,如林荫深处的小鸟唱响,湖中泛起的朵朵浪花,湖面上烟雾缭绕的彩虹,以及湖边清澈的河水,这些景色既有着浓郁的原始风貌,也有着和谐的美妙景色。
《青海湖》的旋律简单悠扬,悠久而柔和,使人流连忘返,把青海湖的自然风光传达得淋漓尽致。
它的旋律节奏活泼,曲调优美,唱出了青海湖的壮丽和美丽,让人有一种放松的心情。
《青海湖》的演唱者也赋予了这首歌曲更多的魅力,他们用他们深厚的声音唱出了青海湖的美景,表达出一种深深的情感,让人犹如亲临湖畔,体验到湖泊的美丽。
总之,《青海湖》是一首经典的民歌,它把青海湖的美丽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令人流连忘返,让人仿佛亲临湖畔一般,感受到青海湖的美丽。
第三章民歌鉴赏我国地域辽间,民族众多,是拥有数千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民歌是一种重要的歌曲体裁,,它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劳动实践之中,一般是人们在劳动中即兴创作,口传心授,经过岁月的积累、形成琅琅上口、优美婉转的歌曲,体现各地区、各民族人民的性格,经济生活、人文习俗等特点,除此之外,当地语言和地理气候促使民歌更具有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民歌是广大人民的集体创作,具有厚重的历史积淀,其丰富多彩、风格鲜明的艺术特征集中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艺术创造力。
中国民歌绚丽多彩,之所以如此,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方差异较大。
如我国南方地区山清水秀、气候温和,南方人民聪颖细,其民歌就显现出秀丽婉转的地方风格;而我国北方地区气候条件较为恶劣、物资匮乏,就形成人民豪放、刚的性格,其民歌则展现高亢嘹亮、朴实无华的地方风格.民歌以其简明质朴、平易近人、艺术形象鲜明生动的艺术特色深受广大听众的喜爱。
第一节中国民歌鉴赏一、中国民歌的基本知识(一)民歌的起源民歌的起源是世界上民族音乐学家、人类学家极感兴趣的课题,曾经有过多种学说,如劳动说、情动说、本性说、神说、情爱说、鸣响说等。
中国民族音乐界一般认为,民歌起源与人类的劳动与生活。
远古时代,当人类处于原始的渔猎时期,在和大自然搏斗和集体劳动中发出的呐喊声:劳动之余,愉快的回忆,模仿劳动情景,手舞足蹈地敲击石块、木棒发出的欢呼声、讴歌声,逐渐形成早期的民歌。
鲁迅先生说:“我们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复杂的声音来。
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这些“杭育杭育派”是最早的民歌作曲家。
在人类生产力不断进化、生产关系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民歌伴随历史的步伐,反映各个时明的社会政治、生产劳动、人民的生活风貌和思想感情,民歌这种艺术形式也随之日渐发展完善。
(二)民歌的艺术特点民歌的艺术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中国民歌鉴赏800字中国民歌是中国非常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它是中国古老的音乐艺术形式之一,源远流长,具有非常浓郁的地方特色。
在中国大地上,有着各种各样的民歌,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但它们都是中国音乐文化的宝贵遗产。
下面,我们来一起了解一下中国民歌的鉴赏。
一、中国民歌的定义中国民歌是中国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劳动、情感等方面创作的歌曲。
它是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民歌的创作和演唱,是反映人民生活、反映社会变革和进步、传递情感、唤起共鸣的重要手段,因此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中国民歌的分类中国民歌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
按照地域分,可以分为东南沿海、西南山区、北方平原、西北高原等四大地域类型。
按照内容分,可以分为民间工艺歌、民间爱情歌、民间婚姻歌、民间劳动歌、民间节日歌、民间祭祀歌、民间战争歌、民间英雄歌等多种类型。
按照形式分,可以分为古老的散曲、新落成的歌曲、吟诗歌、断章等。
三、中国民歌的特点1. 多样性中国民歌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之间,有着非常丰富的多样性。
这种多样性表现在不同地方的民歌风格、主题、乐器、演唱方式等方面。
2. 民间性中国民歌是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人民生活、传递了人民情感、记录了人民历史。
它不是高雅艺术,而是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3. 日常性中国民歌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创作的歌曲,它是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真实记录。
因此,它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4. 艺术性中国民歌是一种非常具有艺术性的音乐形式。
它不仅具有优美的旋律和歌词,而且演唱技巧也非常高超。
四、中国民歌的鉴赏1. 歌词中国民歌的歌词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歌词,我们可以了解民歌的主题、情感以及创作背景等。
因此,在鉴赏民歌时,需要重点关注歌词的意义和情感。
2. 乐曲乐曲是另一个非常重要的鉴赏要素。
中国民歌的乐曲有着独特的音乐形式和旋律,通过乐曲,我们可以感受到民歌的情感。
1.新疆民歌《可爱的一朵玫瑰花》此歌是著名作曲家王洛宾1939年收集、改编的哈萨克族民歌。
王洛宾在青海境内对一支迁徙而至的哈萨克族部落的传统音乐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收集、整理和改编。
其中就有此首脍炙人口的歌曲。
在歌词部分的改编、翻译方面,王洛宾还参考了一则在哈萨克族民间广为流传的爱情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位哈萨克族青年都达尔与俄罗斯族姑娘玛丽亚之间的爱情故事。
这首民谣充分表达了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同胞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心醉和热爱。
通过对这首民谣的改编,作者深刻的领悟到,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所有充满爱意的包容和对一切生命的热爱,心醉于多情的大自然和美好的人生情感。
2.云南民歌《小河淌水》《小河淌水》这首歌曲是上个世纪40年代诞生于云南的一首经典音乐作品,被国外称为“东方小夜曲”。
《小河淌水》歌词质朴自然,富于想象,乐曲以从容舒展、比较自由的节奏和回环起伏、清新优美的旋律,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深远意境:银色的月光下,周围一片宁静,只有山下的小河不时发出潺潺的流水声。
聪慧美丽的阿妹,触景生情,望月抒怀,把对阿哥的一片深情倾注在优美的旋律中。
委婉的歌声,深厚的情意,随着小河的流水,飘向阿歌居住的地方。
作曲家朱践耳曾将它改编为钢琴曲《流水》;作曲家孟贵彬、时乐蒙将它改编为混声合唱曲;二胡演奏家朱昌耀将它改编为二胡与乐队《小河淌水》;还有更多的音乐家将它改编为其它不同的曲目。
《小河淌水》一曲,唱响海内外,声名远播,成为中国音乐的精品。
3.四川民歌《槐花几时开》《槐花几时开》是四川民歌中的经典之作,它实际上是宜宾地区的一首传统山歌,形成年代久远, 清光绪年间刻本《四川山歌》中就载有它的歌词。
它的曲调采自宜宾地区一种被称作“神歌”的山歌歌腔。
这种歌腔,过去是川南农村大户人家婚葬、祝寿、敬神时,请一批民间歌手来家里演唱的。
几经演变,其内容已完全脱离婚葬、祝寿、敬神的束缚, 而常以一些幽默的词句、腔调来反映农民生活和思想感情。
中国民歌赏析之沂蒙山小调
沂蒙山小调是一首代表性的中国民歌,歌曲通过歌颂祖国山河壮丽、民族英雄无私奉献的情感之美,表达了人们对祖国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下面我们来一起欣赏这首中国民歌。
沂蒙山小调的歌词由林家瑞和陈钊所作,曲调则由林家瑞创作。
这首民歌旋律悠扬、琅琅上口,以山水、民俗为背景,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和浪漫主义情怀。
歌曲的风格与西方音乐的协调性和激情相结合,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在歌曲中,沂蒙山被称为人民的摇篮,是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
歌手在歌曲中深情歌唱着:“沂蒙山在哭泣,今天是泪水,明天是血泪;沂蒙山在喊叫,呐喊着号召,我们努力前行。
” 歌曲中的这种和故乡山水的深切关注和对生命的珍惜,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沂蒙山小调以朴素、感性、描绘性语言表现情感,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歌词中包含了对沂蒙山波澜壮阔的山水背景、对人民英雄的颂扬、同时也透露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居安思危的态度,强调了每个人都应该有责任拯救祖国,珍惜当下,为共产主义事业的实现奋斗终身。
总之,沂蒙山小调是一首代表性的中国民歌,它通过富有情感的歌词和优美的旋律,表达了人们对祖国的深深爱戴,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深得人心。
这首民歌能够在世界音乐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不仅是对中国民歌的珍贵贡献,也是对世界音乐文化的一份珍贵遗产。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有56个民族,人们勤劳智慧、勇敢善良,常爱用歌声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长期劳动和生活中形成了许多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民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由于地域性差异、生活方式的差异等,形成的民歌风格也有很大差异,如果要全部讲完的话,可能需要大家在河北大学再待上半年的时间,由于我们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所以我会在这节课上为大家介绍几首有代表性的中国民歌,也希望大家能够在本节课上对中国民歌有所了解。
我们第一首要欣赏到的民歌是一首江苏民歌《茉莉花》江苏民歌《茉莉花》,是一首非常著名的中国民歌,《茉莉花》在中国多个地区有多个版本流传,现在流传最广的是江苏的《茉莉花》,这首歌在中国民歌中有很高的地位,是中国民歌的经典之一,更在海内外华人和西方音乐界中广为流传。
上世纪意大利作曲家普契尼将这首歌的曲调写入他生前最后一部歌剧《图兰朵》中,大家是否知道《my heart will go on》的演唱者席琳迪翁?在2013年中国春节联欢晚会上,就由她和我国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共同演绎了这首歌曲,下面让我们来一起欣赏这首《茉莉花》。
河北民歌既然我们来到了河北,那接下来我们即将听到的是一首河北民歌《放风筝》,这首歌讲的是一对小姐妹梳洗打扮开开心心去野外踏青放风筝的故事,整首歌欢快活泼,表现了孩子的童真童趣。
请大家欣赏。
湖北民歌《龙船调》是湖北省利川土家族的一首地方民歌,是群众逢年过节,划彩莲船时常唱的一首民歌,歌中描绘了一个活泼俏丽的少妇回娘家时途经渡口,请艄公摆渡过河的一幅鲜明生动画面,风情万种地表现了土家么妹儿的娇羞、妩媚以及驼背艄公的幽默,这首歌曾经在悉尼歌剧院、维也纳金色大厅、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都有演出过,也收到了世界人民的一致欢迎,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龙船调》陕北民歌《赶牲灵》是一首陕西民歌,在旧社会,陕北一带的人们生活十分贫苦,许多男人为了谋生,除了"走西口"到外地谋生外,有相当一部分人靠赶牲灵谋生。
中国民歌赏析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劳动中创作出来的音乐作品。
通过对中国民歌的赏析,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历史演变。
首先,中国民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气候、地理、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很大,因此各地民歌的风格也各不相同。
例如,南方地区的民歌多以柔美、细腻、婉转为主,而北方地区的民歌则多以豪放、高亢、激昂为主。
这种地域性的差异不仅体现在音乐的旋律上,还体现在歌词的内容和表达方式上。
其次,中国民歌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民歌是中国人民在劳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音乐形式,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变迁。
例如,在革命时期,出现了许多歌唱革命、歌唱英雄的歌曲,这些歌曲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教育意义。
此外,许多民歌还反映了人民的劳动生活、爱情故事、民间传说等,这些内容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
第三,中国民歌具有多样的表现形式。
中国民歌的表现形式非常丰富多样,包括山歌、小调、号子等。
每种表现形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格。
例如,山歌的旋律悠扬、高亢,常常在山野间演唱;小调则比较柔美、细腻,常常在室内演唱;号子则比较豪放、有力,常常在劳动中演唱。
这些表现形式都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最后,中国民歌的演唱技巧也十分独特。
中国民歌的演唱需要掌握多种技巧,如气声、润腔等。
这些技巧可以使声音更加饱满、圆润,增强音乐的表现力。
同时,不同的地区和民族也有自己独特的演唱技巧和风格,这些技巧和风格相互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民歌。
总之,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中国民歌的赏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感受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同时,中国民歌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听众和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