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可能性1
- 格式:pdf
- 大小:1.11 MB
- 文档页数:8
三年级数学列表法解题思路详解下面我们根据课本的例题和练习进行讲解。
我们来看课本的例题9:一辆卡车载质量2吨,一辆载质量3吨,要将8吨煤恰好运完,可以怎么安排?课本里面只有这样的一个表格:从表格中我们可以很直观的看出来,只有两个方案可行的。
从这道题目来看,小朋友应该很容易就学会了,但是为什么小朋友还是不会呢?1、小朋友不知道怎么画表格2、家长例题也不知道要怎么讲解3、练习题不像例题那么容易下面我们继续看做一做:小明有5元和2元的面值的人民币各6张,如果要买一个30元的书包,他可以怎么样付钱?第一步:用表格将所有可能性都列出来:第二步:将能够加起来是30元的情况写出来,画出另外一个表格:根据第一个表,我们能够快速找到可行的方案,看到这里家长可能会想,为什么不要用例题的那种方案呢?如果按照第一种方案去列举,需要列出的情况很多种方案,会花费很长的时间。
在方案不多的时候就可以选择课本例题的情况去做,如果方案多的话,就不建议用课本例题的方法。
课本练习4两辆载重质量2吨的卡车,怎么将600千克、400千克、800千克、700千克、1000千克的这些机器一次性运走?这个的表格又要怎么列呢?根据题意,我们知道有一辆卡车需要载3件机器,剩下的一辆车载2个,2个的可以不用考虑,所以我们只要列出载3个机器的车辆的方案就可以了,只要载3个机器车辆不超过2吨的即可一次性运完。
通过上面的表格,我们能够清楚地知道只有4种方案可行。
那为什么到了700千克就不用再继续列下去了呢?因为后面的方案都是超过2吨的,所以可以不用考虑了。
这道题目不会,主要还是不知道要怎么列表,不知道要选择哪个列表。
第7题有28个学生去公共游玩,想租船,小船限坐4个人,大船限坐6人。
1如果每条船都坐满可以怎么样租船?2如果租一条大船10元,租一条小船8元,哪个租船方案最省钱?这道题目,1按照课本例题的做法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如果选择我们刚才做一做的该种做法就比较简单了。
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测量一、填空题:1米-2分米=() 100毫米=()分米38毫米+27毫米=()厘米()毫米 3千米+3千米=()米1吨-200千克=()千克 320千克+680千克=()吨二、硬币厚度一般是1-2(),小红的身高是126(),我家有一棵高5()的大树,阳台有一台9()高的洗衣机,书房里有一张6()高的书桌,书桌上有一盏高35()的台灯和一个厚约()的文具盒。
万里长城长约6700(),飞机每小时飞行1000(),东莞到北京的距离大约是2300()。
一只老虎约重360()。
一列汽车每小时约行驶100()。
三、解决问题:1、一支铅笔原来长8厘米,用去6毫米后,现在这支铅笔有多长?2、妈妈买了一块4厘米长的火腿肉,每5毫米切一处,可以切多少片?3、一支粉笔长6厘米,5支粉笔长多少厘米?合多少分米?4、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5厘米 500厘米 550米 1千米 6米5、某城市要修一条长54千米的高速公路,如果每天修6千米,几天可以修完?6、一辆载重1吨的货车,装有2头牛,每头牛重600千克,货车超重了吗?超了多少?7、有两根绳子,第一根长5米,第二根是第一根的4倍,第二根长多少米?两根一共长多少米?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计算:95+97 312+398 56+485 366+439 427-25878+809 546+234 587-579 900-368 507-88二、填上适当的数6 0() 5() 5()6 7()4()- 4() 8 - 1 6() + 2 5 () +() 8() 6 2()6 2 7()5 1 0 1 6 三、填空题:1检验370+230=600是否正确,可以用算式:()来计算,看得数是否等于()。
2、两个三位数相加,它们的和可能是()位数,也可能是()位数。
3、最大的三位与最大的两位数的和是(),差是()。
四、解决问题:1、一本书900页,小明第一个星期看了308页,第二个星期看了281页,小明还有多少页没有看?2、二三年级开家长会,准备了800张椅子。
《可能性》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44~45页例1及“做一做”。
学情分析:“可能性”这一部分内容在原来的三年级上册已初步体验过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但实践表明,三年级学生理解不确定现象有难度,不容易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还是要引导学生在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摸一摸、找一找,使学生在观察、实践、描述和交流的活动中充分感受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并能用“可能”“不可能”“一定”等词语来描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在活动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列出简单试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让学生经历“猜想—实践—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表达能力以及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
4.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通过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随机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摸球箱和各种颜色的乒乓球教学流程:谈话激趣:孩子们,上课前先问大家一个问题,要说实话,你们喜欢玩游戏吗?如果我把这节数学课上成游戏课,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探索数学规律,你们喜欢吗?(喜欢),那好,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数学课。
上课。
一:师生游戏,导入新课。
(石头、剪子、布游戏)(师生玩“石头、剪子、布”游戏后,谈话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玩过“石头、剪子、布”的游戏吗?我想邀请大家和我一起玩,你们愿意吗?(愿意)师:在玩之前,请猜想一下,如果只玩一次,你和我,谁会赢?请你猜(“可能老师赢、可能同学赢”)只有这两种情况吗?师:那我们来验证一下。
准备(石头、剪子、布)赢了我三次的请举手,赢了我二次的请举手。
赢了我一次又输给我一次的请举手。
我采访一下你:什么情况,还有一次呢?看来,在这个游戏中存在着多种可能性,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可能性(板书课题)二、充分感知,分步体会。
数学可能性教案数学可能性教案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可能性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数学可能性教案1学习目标:1.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含义,知道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会用分数表示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进一步体会可能性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很多现象都具有随机性;3.培养简单推理的能力,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理解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实际意义。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可能性的有关知识,解释并设计游戏活动。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习方法:动手操作、实验法、观察思考教学过程:一、复习可能性的含义以及可能性的大小1.出示下列四个图形:(投影出示)2.提出问题:从()号口袋中摸出的一定是红球;从()号口袋中摸出的一定是绿球;从()号口袋中摸出的可能是红球,也有可能是绿球。
追问:从上面哪两个口袋中摸球的结果是确定的,哪两个口袋中摸球的结果是不确定的?(确定不确定)小结:是呀,生活中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这些都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揭题: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复习可能性。
(板书:可能性)3.提出问题:从上面图3或图4的口袋中摸球,从哪个口袋中摸出红球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呢?提问:你能用分数表示从③号和④号口袋中摸到红球的可能性的大小吗?从③号口袋中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从③号口袋中摸到绿球的可能性是(),从④号口袋中摸到红球的可能性是(),从④号口袋中摸到绿球的可能性是()。
二、指导练习。
1.做第1题。
(投影出示)指出:这里有4张圆盘,任意转动指针,指针停留的区域有以下几种情况,你能将它们连起来吗?先让学生各自连一连,再指名说说思考过程。
(多媒体演示)2.做第2题。
(将分别标有数字1、2、3、4、5的5个小球放在一个盒子里。
数学早读资料第一单元测量1.当测量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数学书的长是20厘米8毫米,宽是14厘米8毫米,厚是7毫米.2.生活中,光碟,银行卡,会员卡,保险卡等等的厚度约是1毫米;笔芯上的笔迹粗细,降水量等等一般用毫米作单位.3.1厘米的长度里有10个小格,每个小格的长是1毫米,即1厘米=10毫米;10厘米的这一段长度就是1分米,即1分米=10厘米.分米是比厘米大,又比米小的长度单位。
4.千米(也叫公里)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1千米(公里)=1000米.运动场的跑道通常一圈是400米,2圈半正好是1千米;10个100米就是1千米.5.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世界第三大河,长约6200( ),北京到广州的铁路线约长2313( ).6.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米,分米,厘米和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为10.7.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1吨=1000千克.如果每个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40个学生的体重就是1吨;两头牛大约重1吨.吨、千克、克,每相邻两个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为1000.8.把吨换算成千克,就是在吨数末尾加上3个0;千克换算成吨,就是在千克数末尾去掉3个0.第二单元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在进行加法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哪一位满十就向它的前一位进一.2.在计算376+284之前可以这样估算,376不到400,284也不到300,它们的和肯定也不到700.3.怎样检验135+48=183的结果呢?可以用183-135,看得数是不是48,也可以用183-48,看得数是不是135;还可以用48+135,看得数是不是183.4.在进行减法计算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算起; 哪一位不够减就向它的前一位借一,和本位上的数加起来再减。
5.怎样检验200-183的结果呢?可以用200减17,看结果是不是183;也可以用17+183,看结果是不是200.(注意在进行加减法的验算时,一定要认真计算一遍,不能只根据原来的结果写下来.)第三单元四边形1.四边形的特点是: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2.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是:对边相等,对角相等.3.四边形具有容易变形性,即不稳定性.生活中列举利用四边形容易变形的例子有:伸缩门.4.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5.长方形的周长=长+宽+长+宽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6.正方形的周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7.如果知道一个长方形的周长和长,要求这个长方形的宽,可以用周长÷2得一条长和一条宽的长度之和,再减去长方形的长;或者用周长-长×2 得到两条的宽,再除以2得到长长形的宽.8.估计物体或者图形的周长时可以先估计边长,再通过计算求得它的周长。
五年级数学上册《可能性》教学设计(精选7篇)五年级数学上册《可能性》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用“一定”、“不可能”、“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2、在观察、猜测、验证、交流的过程中,提高探究和合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在主动参与丰富的数学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描述生活中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进行小组评比,看看哪个小组能成为今天的优胜小组。
你们猜想一下哪个小组可能获胜呢?生:我们小组一定获胜。
生:我觉得我们小组可能获胜。
师:看来同学们都想获胜,现在我们每个小组的智慧星都是0,所以现在我们只能说你们小组可能会赢。
但陈老师相信只要你们努力,你们小组就一定会获胜的。
二、自主探索师:实际上,在日常生活当中,像这样不确定确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板书:可能性)学生活动(一)师:现在我们做一个小游戏。
老师这里有2个袋子,里面装了相同数量的球,我把咱班同学分成两大组,男生组和女生组。
分别找表现最好的五名男生和女生来做这个游戏,每人上来摸一个球,谁摸到白球就给哪一组加一面小红旗。
(选五名男生和女生上讲台上来摸球。
找一名同学上来统计男生女生成绩。
结果女生摸到5个白球,男生摸到4个白球1个黄球。
)师:同学们,现在哪个组赢了?生:女生。
师:男生不是很高兴,那你们想想是因为你们男生运气太差,还是因为袋子里有什么秘密?生:有秘密。
师:有什么秘密,谁想来说?生:我认为女生袋子里全是白球,男生袋子里有白球和黄球。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不是像你们说的这样。
(把女生袋中的球全部倒在玻璃缸中,学生很自然发出:啊!全是白球!)师:那女生从袋里抽出的球颜色能确定吗?生:能。
师:一定是什么颜色的?生:白色的。
师:那就是确定的,一定能摸出白球来。
可能性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游戏活动,让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 能力目标: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判断和推理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生活数学”的意识。
3. 情感目标:自主探索的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一定”“可能”“不可能”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教学准备课件、盒子及各色乒乓球若干。
教学过程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平时喜欢玩游戏吗?这节课我们一块玩游戏,高兴吗?游戏一:转硬币师:(老师拿出硬币,在讲桌上转)请同学们猜测,当硬币停止转动时,是哪一面朝上?(多转动几次,让多个同学猜测)师:刚才有的同学猜中了,有的同学没猜中,也就是说在硬币转动前,我们只能是猜测。
可能正面朝上,也可能反面朝上,这就是一种可能性。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可能性》。
(板书课题:可能性)【设计意图】:在谈话、游戏情境中引导学生初步感知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现象。
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游戏二:摸球体验“一定”师:老师这儿有两个空盒子,1号盒和2号盒。
我往1号盒里倒进一袋白球,请你摸一摸:从里面任意一个球,让大家看看是什么颜色。
(指名2——3人摸球,结果全是白色)如果继续摸下去,摸到的会是什么球?(生:白球)为什么?(生:盒子里都是白球)小结:盒子里装的都是白球,摸出的一定是白球,我们可以用“一定”这个词来描述这件事。
(板书:一定)师:这儿有一袋黄球,倒进2号盒,从盒子里任意摸出一个球是什么颜色的?(生:一定是黄球)为什么?(进一步说明“一定”)体验“不可能”师:动脑筋想一想:从2号盒子里任意摸出一个球,可能是白色吗?(生:不可能。
)为什么?(因为里面没有白球)(板书:不可能)师:(添3个红球放入2号盒子摇一摇)这样会摸出白球吗?为什么?(进一步说明“不可能”)体验“可能”师:现在请同学们摸一摸2号盒子里的球,你可能摸到什么颜色的球呢?(生:可能是红球,也可能是黄球。
⼩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相关推荐⼩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合集15篇) ⾝为⼀名⼈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的⼼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编整理的⼩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欢迎⼤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1 《可能性》: 本节课作得较好的有以下⼏个⽅⾯: (⼀)让学⽣在现实情境中体会数学概念 我在教学中重组教材,从⼤家感兴趣的“猜球”游戏⼊⼿,让学⽣在现实情境中体会“⼀定”、“可能”和“不可能”等数学概念。
⼀下⼦抓住了学⽣学习的兴致。
使“可能性”等抽象的数学概念易于被学⽣接受。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 在这节课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放⼿让学⽣通过操作实践、⾃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形式,让学⽣明⽩了“可能性”的⼏种情况以及可能性是有⼤⼩的事实。
通过合作与交流,加深了学⽣对所学知识的认识。
(三)课堂⽓氛和谐,学⽣⼼情愉快。
课堂教学中学⽣在游戏中⾃主合作学习,教师既是学⽣的指导者⼜是他们的合作者,学⽣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情愉快,愿学、乐学,尝到成功的快乐,建⽴了⾃信⼼。
本节课尚需改进的⽅⾯: 初次体验“猜球”和再次体验“摸球”这两环节因为⼩组合作和师⽣互动,学⽣热情⾼涨导致活动时间过长,从⽽使整节课在时间的把握上有点头重脚轻,第⼀个环节⼩组合作意义不⼤可以和第⼆环节合并改为师⽣互动,作为只是让学⽣初步感知可能性的⼏种情况,不是教学重难点,时间安排上还可以紧凑些、如果能把更多时间放在了解⽣活中的“可能性”和探究“可能性”⼤⼩这两个环节将会更为科学合理。
⼩学三年级数学教学反思2 “秒的认识”是在学⽣已经认识时、分的基础上进⾏教学的。
由于时间单位⽐较抽象,所以我认为本节课的难点是帮助学⽣初步建⽴秒的具体概念、感受 1 分、 1 秒的时间观念。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积极参与、亲⾝体验。
如:我让学⽣随着秒针⾛动时所发出的声⾳⼀起感受1秒的长短;再如:我还让学⽣在课堂上亲⾝体验1分钟时间的长短——有的学⽣在1分钟写出了22个汉字、有的学⽣在1分钟写出了60个数字、……,在这⼀系列的亲⾝体验的活动中,学⽣不仅对1分、1秒的时间长短有了体验,⽽且也初步建⽴起来了1分、1秒的时间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