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第八章
- 格式:ppt
- 大小:190.00 KB
- 文档页数:35
《中药炮制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药炮制学英文名称:Processing Methods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面授总学时:36适用对象: 专升本业余中药专业中药炮制是为了医疗、配方和制剂的需要,根据中医学理论和药物自身的性质,将中药材制成一定规格饮片所采用的一套加工技术。
中药炮制学则是对中药炮制各方面进行综合研究的一门学科。
中药炮制学是中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与中医基础学、中药学、方剂学、要用植物学、分析化学、中药化学、中药鉴定学等课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是在学习上述相关课程并基本具备了中医药理论知识、植物学、化学及制剂分析等基础知识后再进行本学科的学习。
通过对中药炮制学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中药炮制的概念、目的和意义;炮制对药物化学成分的影响;炮制法分类;炮制辅料;质量要求及净制、切制法;各重点药物的常用饮片、炮制方法、成品性状、炮制作用等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同时还要求理解和掌握各种炮制方法(主要包括各项传统炮制实验)的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在实际工作中的动手实践能力。
但考虑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客观条件限制,故对炮制实验部分不做硬性规定,大纲中所列炮制实验项目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选用。
中药炮制学理论课时为36学时,理论课与自学课时按1:2比例分配。
因学时所限,某些具体炮制方法中,可选择重点药物或代表性药物进行讲解,对其他药物采取自学形式为主。
本大纲主要规定教师面授主要内容。
第一章 绪论*【目的要求】1掌握中药炮制、中药炮制学、炮制与炮炙的区别、中药炮制的起源和发展。
2熟悉中药炮制学科的基本任务。
3了解中药炮制相关法规。
【教学内容】1中药炮制、中药饮片概念、炮制与炮炙、饮片加工与饮片炮炙等概念的区别。
2中药炮制发展的历史过程及三大炮制专著的作者、成书年代、记载药物的数量。
3在汉代以前,是中药炮制的起源和萌芽时期,汉至宋代是中药炮制形成和迅速发展时期,金元明时代是炮制目的探讨和炮制理论发展时期,清代时炮制进一步扩大应用和炮制学说百家争鸣时期,民国时期中药炮制基本处于停滞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炮制进入了整理提高的新时期。
中药炮制饮片质量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和加强中药炮制饮片的质量管理,保证中药饮片的质量安全,加强对中药炮制饮片的监管和管理,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对中药炮制饮片的质量管理工作,包括原材料的采集、炮制加工、质量检验等工作。
第三条中药炮制饮片的质量管理,应遵循中药饮片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符合国家药品质量管理要求。
第四条中药炮制饮片的质量管理,应当注重质量控制,保证中药饮片的质量安全,依法经营。
第二章采购与验收第五条中药炮制饮片的原材料采购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进行采购。
第六条对原材料采购应当进行质量验收,验收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符合质量标准的进行入库。
第七条对原材料进行验收时应关注原材料的外观、气味、颜色、杂质等品质状况,为了确保质量,应有专门的验收人员进行验收。
第八条对不合格的原材料应当及时退货或报废,同时做好相关记录,便于追溯。
第三章炮制加工第九条炮制加工应当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进行,加工过程中应当防止受到外在污染。
第十条炮制加工中应当严格执行炮制配方和工艺参数,确保产品的一致性。
第十一条炮制加工中应当关注加工中的温度、湿度、时间等因素,确保炮制的质量。
第十二条炮制加工中应当设立相应的文档记录,确保生产过程的可追溯性。
第四章质量检验第十三条对炮制完成的饮片应当进行质量检验,包括外观、理化指标、微生物指标等。
第十四条对质量检验应当进行检测记录,并留存相应的检测样品。
第十五条对不合格的产品应当做好相关处理措施,并及时做好记录和追溯。
第五章包装与储存第十六条对合格的炮制饮片应当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规定进行包装。
第十七条包装过程中应当注意防潮、防霉、防虫等,确保产品质量。
第十八条包装后的产品应当存放在符合国家标准和药品储存要求的库房内。
第六章贮存与配送第十九条贮存库房应当保持通风、干燥、阴凉、无异味的环境,确保产品质量。
第二十条对贮存产品应当进行定期的检查、整理,并留存相应记录。
中药炮制技术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松北校区)第一章测试1.我国古代中药炮制专著有()参考答案:《炮炙大法》;《修事指南》;《雷公炮炙论》2.去毒常用的炮制方法有( )参考答案:净制去毒;水制去毒;加热去毒;加辅料制去毒3.中药炮制的主要目的有()参考答案:便于调剂;降低药物毒性;增强药物疗效;缓和药性4.中药炮制的原则为()参考答案:相资为制;相畏为制;相反为制;相恶为制5.能涵盖所有炮制方法的称谓是( )参考答案:炮制6.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是( )参考答案:元,明代7.中药炮制的理论依据是( )参考答案:中医中药理论8.三类分类法的提出者是()参考答案:陈嘉谟9.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是黄帝内经。
参考答案:错10.中药炮制的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
参考答案:对第二章测试1.以下净制时去芦的药物是()参考答案:党参2.昆布、海藻类药物除去杂质的常用方法是()参考答案:水选3.莱菔子、车前子除去杂质常用的方法是()参考答案:风选4.厚朴、杜仲净制时应()参考答案:去皮5.山茱萸净制应需()参考答案:去核6.去除枸杞子中的霉变品应()参考答案:挑选7.净制时常常去瓤的药物有()参考答案:枳壳;木瓜;瓜蒌皮8.其他净选加工方法有()参考答案:拌衣;揉搓;制绒 ;碾捣9.《修事指南》中有去芦者免胀。
参考答案:错10.风选是利用药材和杂质的质地不同,借助风力将杂质清除。
参考答案:对第三章测试1.宜采用淋法软化的药物是()参考答案:薄荷、荆芥2.大黄切制前宜采用的软化方法是()参考答案:复润法3.一般用指掐法检查软化程度的药物是()参考答案:泽泻、白术4.皮类药材及宽大的叶类药材宜切成()参考答案:丝5.药材饮化程度的检查方法有()参考答案:手捏法;指掐法;弯曲法;穿刺法6.属于不合格饮片(异型片)的有()参考答案:皱纹片;掉边与炸心片;翘片 ;油片7.其他切制方法包括()参考答案:镑 ;劈;刨;锉8.色泽类药材可以采用日晒法进行干燥。
第八章 炒 制一、 含义:炒法——将净制或切制过的药物,筛去灰屑,大小分档,置炒制容器内,加辅料或不加辅料,用不同火力加热,并不断翻动或转动使之达到一定程度的炮制方法。
二、基本概念1. 火力:火的大小或温度的高低。
文火——小火,武火——大火或强火。
文武火——先文火,后武火,或文火、武火交替使用中火——介于文火和武火之间。
2. 火候:反映药物的受热程度和加热时间、火力大小的综合概念。
3. 火色:药物炒制受热后色泽的改变。
三、分类1. 根据炒法的操作及加辅料与否,可分为清炒法(单炒法)和加辅料炒法(合炒法)。
2. 清炒又叫不加辅料炒,或干炒。
根据加热程度不同而分为炒黄、炒焦和炒炭。
例如:炒黄(牛蒡子);炒焦(山楂);炒炭(干姜)。
3. 加辅料炒法则根据所加辅料的不同而分为麦麸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和滑石粉炒等法。
加辅料炒――麸炒(枳壳); ――米炒(党参); ――土炒(山药); ――砂炒(鸡内金); ――蛤粉炒(阿胶); ――滑石粉炒(刺猬皮)。
四、目的1.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提高药效; 2.降低毒性,减少刺激性,缓和药性; 3.改变药性,扩大用药范围; 4.矫味矫臭;5.便于制剂和贮存。
第一节 单 炒一、含义单炒——不加任何辅料的炒法称为单炒,又称清炒。
二、分类根据火候及程度的不同分为炒黄、炒焦和炒炭。
三、目的1.增强疗效。
如王不留行、牛蒡子;焦麦芽、焦山楂;2.降低毒性或副作用。
如牵牛子(峻泄);莱菔子、栝楼仁(恶心呕吐); 3.缓和药性。
如葶苈子、牵牛子;4.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
如地榆、茜草、荆芥、丹皮; 5.保证疗效,利于贮存。
如槐米;海螵蛸(杀虫卵)。
四、注意事项1.炒黄时防焦化,炒焦时防炭化,炒炭时防完全灰化,失去药效。
(1)炒黄要求:“炒黄取其黄,黄而不焦”。
(2)炒焦要求:“炒焦则取其芳香之性,要焦而不炭”。
(3)炒炭要求:“炒炭存性”。
防止完全炭化,要在药物内部保持药物的固有性质。
中药炮制技术-炙法思政教案第一章:中药炮制与炙法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中药炮制的意义和作用掌握炙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1.2 教学内容中药炮制的定义和重要性炙法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炙法的原理和作用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中药炮制和炙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中药炮制和炙法的应用案例第二章:炙法的种类与操作方法2.1 教学目标掌握不同种类炙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学会炙法的操作方法和技巧2.2 教学内容直接炙法、间接炙法、炒炙法的特点和操作方法炙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技巧2.3 教学方法演示法:展示不同种类炙法的操作过程和技巧实践操作法:学生分组进行炙法操作实践第三章:炙法的应用与实践3.1 教学目标了解炙法在中药炮制中的应用实例学会运用炙法进行中药制备的方法和技巧3.2 教学内容炙法在常见中药制备中的应用案例分析炙法操作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和评价方法3.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炙法在中药制备中的应用实例实践操作法:学生分组进行中药制备的炙法实践第四章:炙法的现代研究与发展4.1 教学目标了解炙法在现代中药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掌握炙法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技术4.2 教学内容炙法在现代中药研究中的作用和应用领域炙法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的最新进展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炙法在现代中药研究中的应用和发展趋势学术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炙法相关的研究方法和技术的最新进展第五章:炙法的传承与创新5.1 教学目标了解炙法的传统传承和创新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5.2 教学内容炙法的传统传承和创新发展案例分享炙法创新发展的思路和方法5.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分享炙法的传统传承和创新发展案例创新思维训练法:引导学生进行炙法创新发展的思考和讨论第六章:炙法中的辅料与作用6.1 教学目标理解炙法中常用辅料的种类及性质掌握辅料对中药炙制过程的影响和作用6.2 教学内容常用的炙法辅料,如蜜、酒、醋、盐等辅料的选择标准及其对中药成分的影响辅料作用机理的探讨6.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各类辅料的性质及应用实验分析法:通过实验观察辅料对中药炙制的影响第七章:炙法的质量评价与标准7.1 教学目标学会对炙制中药的质量进行评价的方法理解并掌握中药炙制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标准7.2 教学内容炙制中药质量评价的指标和方法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对炙制中药的质量要求质量评价案例分析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质量评价的指标和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掌握质量评价技巧第八章:炙法的临床应用与疗效8.1 教学目标了解炙法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和应用掌握炙法对中药药效的影响8.2 教学内容炙法在中医临床治疗中的应用实例炙法对中药药效的增强作用及其机理炙法临床应用的注意事项8.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炙法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临床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临床案例,理解炙法的疗效第九章:炙法的现代工艺与技术9.1 教学目标掌握炙法现代工艺和技术的发展趋势了解现代炙法工艺的技术要求和操作流程9.2 教学内容现代炙法工艺和技术的创新点和发展趋势现代炙法工艺的操作流程和设备应用炙法工艺技术改进的案例分享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现代炙法工艺和技术的发展实践操作法:参观现代炙法工艺生产线,了解操作流程第十章:炙法的传承与创新研究10.1 教学目标培养对炙法传承与创新研究的认识和理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研究兴趣10.2 教学内容炙法传承与创新研究的意义和挑战炙法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未来趋势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炙法研究的现状和未来趋势学术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炙法的创新研究思路和方法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炙法的原理和作用炙法作为一种中药炮制技术,其原理和作用是教学的核心内容。
中药炮制学复习总结第一章绪论1、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和药材自身的性质,按医疗、调剂、制剂的要求对中药材进行加工处理的技术。
2、中药炮制学:中药炮制学是研究中药炮制学的原理、工艺、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
3、中药使用特点: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药;一药多用;便于调剂;便于制剂;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4、中药炮制学的特点:中药炮制具有独特性与古老性。
5、中药炮制的产生与火的发现和使用密切相关;中药炮制的产生与饮食相关;由炮炙到炮制的演变。
6、《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方书,其中载有多种炮制方法。
《黄帝内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医书,书中有“治半夏”等炮制方法。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时期,是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
《新修本草》由唐代官府主持编写,是我国的第一部药典。
7、《雷公炮炙法》一般认为成书于南北朝刘宋时代,是我国第一部炮炙专著。
《炮制大法》是我国中药炮制第二部专著。
《修事指南》为清代张仲岩著,是第三部中药炮制专著。
8、《本草纲目》专门列出“修治”-----“炮制”《修事指南》中的“修事”-----“炮制”9、中药炮制的五类分类法:修治(净制)、水制、火制、水火共制、其他方法(发芽、蒸馏)第二章中药炮制的目的1、炮制的总原则,亦即制其太过,扶其不足。
2、炮制的具体原则: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畏(或相杀)为制、相恶为制。
相反为制:是指用药性相反的辅料或药物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
(黄连姜制)相资为制:是指应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药物来增强药物的性味与疗效。
(党参蜜炙,黄连胆汁炙)相畏为制:是指利用某辅料药物炮制药物,以制约减缓该药物的毒性及不良反应。
(半夏畏生姜)相恶为制:是指炮制时利用某种辅料或药物来减弱或消除药物的烈性,及某种作用减弱,使之趋于平和,以免损伤正气。
(麻黄蜜炙)3、炮制方法:制其形:全草切段、种子炒黄炒爆、矿物药的锻制制其性:通过炮制改变药物的寒热、温凉、归经或升降沉浮的性质,例:天南星辛温,胆汁制,降低辛温之性。
中药炮制学(重点)第一章绪论1.中药炮制是根据中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的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2.《雷公炮炙论》刘宋南北朝以“炮炙”作书名,而在正文中多用“修事”。
《本草纲目》李时珍明朝正文中设有“修制”专项。
《修事指南》张仲岩清朝以“修事”作书名,而正文中用“炮制”。
3. 三类分类法:明代陈嘉谟《本草蒙筌》(此种分类方法基本能反映出炮制的特点,但对饮片切制及切制前的洁净和软化处理等未包括其中。
)火制:煅、炮、炙、炒水制:渍、泡、洗水火共制:蒸、煮第二章中药炮制基本理论4. 制则(定义、举例)1)相反为制:指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含药物)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
【酒制大黄】2)相资为制:指用药性相似的辅料(含药物)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
资,有资助之意。
【盐制知母】3)相畏为制:指用某种辅料(含药物)来炮制某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
【生姜制半夏】4)相恶为制:指炮制时可以利用某种辅料或某种方法来减弱药物的烈性。
(即某种作用减弱,使之趋于平和,以免损伤正气。
)【麸炒枳壳、煨木香】5)相喜为制5. 醋制入肝经,蜜制入脾经,盐制入肾经6. 炮制对重要毒性的影响:炮制对中药的影响是通过炮制消除或降低药物治疗剂量下对人体的伤害,其主要途径:1)使毒性成分发生改变。
如:川乌、草乌等。
2)使毒性成分含量减少。
如:巴豆、干漆等。
3)加入具解毒作用的辅料。
如:白矾制天南星、半夏等。
(可降低毒性的辅料:甘草、生姜、醋、明矾、石灰、黑豆等。
)7. 改变药物作用的部位或增强对某部位的作用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作用部位,如生诃子偏入肺经,长于清金敛肺利咽,用于治疗咽痛失音,肺虚久嗽。
煨诃子炮制后使涩敛之性增强,专入大肠经,增强了涩肠止泻的功效,用于老人久泻久痢及脱肛症。
炮制可以调整某些药物的一药多经,使其作用专一。
如柴胡、香附等经醋制后有助于引药入肝经,更好地治疗肝经疾病。
中药炮制学》复习笔记:第八章炒法【目的要求】①掌握操作方法、注意事项、成品质量及炮制作用;②熟悉现代研究概况;③了解炒法的含义炒法:将净制或切制过的药物,筛去灰屑,大小分档,置炒制容器内,加辅料或不加辅料,用不同火力加热,并不断翻动或转动使之达到一定程度的炮制方法。
分类清炒法(单炒法):炒黄、炒焦、炒炭加辅料炒法(合炒法):麦麸炒、米炒、土炒、砂炒、蛤粉炒、滑石粉炒热源:最初用火:柴火,有柳木火、桑木火、炭火等。
现代多用:煤气、油、电。
基本概念火力:指热源的强度①文火即小火;②武火即大火或强火;③介于文火和武火之间的即为中火。
④文武火是先文火,后武火,或文火、武火交替使用。
火候:药物炮炙程度。
即药物的受热程度和加热时间、火力大小等综合概念。
火色:药物炒制受热后色泽的改变。
操作手工炒:一般先将锅预热,投入大小分档的药物,迅速拌炒,亮锅底加热至所需程度,取出。
①用具:有铁锅、铁铲、刷子、簸箕等;②方法:倾斜放锅(倾斜30~450),利于搅拌和翻动。
机器炒:主要用有平锅式炒药机和滚筒式炒药机。
平锅式炒药机:适用于种子类药材。
滚筒式炒药机:适用于大多数药物。
以煤/ 油/气/电加热,滚筒内壁有螺齿,打正转时炒药,打反转时出药。
大大减少了劳动强度,又保证了药物炒制质量。
电脑程控炒药机:(自动或手动)能保证炒制品程度均一,质量稳定。
特别是采用烘烤与锅底“双给热”方式,良好的温场更保证饮片受热均匀并缩短炒制时间。
第一节清炒法:不加任何辅料的炒法称为清炒法。
步骤:(锅)预热T投药T翻炒T出锅T目的①增强疗 a. 易于有效成分的煎出而增效【王不留行、紫苏子、牛蒡子等】b. 炒后增强焦香味而增强消食健脾作用【焦麦芽、焦山楂等】②降低毒性或副作用【牵牛子、莱菔子、栝楼仁等】③缓和药性【葶苈子、牵牛子等】④增强或产生止血作用. a. 炒炭后止血作用增强【地榆、槐花、茜草等】;b. 炒炭后产生止血作用【荆芥、牡丹皮等】⑤保证疗效,利于贮存a.杀酶保苷【槐米、苦杏、酸枣仁等】;b. 可以除去水分、杀死微生物,或杀死虫卵,从而利于贮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