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58.00 KB
- 文档页数:10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复习教案一. 教材分析《声现象知识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的内容,主要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以及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声现象的基本认识和理解,为后续的声学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声音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生活经验对声音的传播和特有一定了解。
但是,对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原理,以及声音特性的科学解释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
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过程。
2.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声音特性的科学解释。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生活实例、小组讨论和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理解声现象。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声源(如鼓、锣等)、扬声器、话筒、音叉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吗?”引导学生思考。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传播过程。
同时,讲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通过填空、选择题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及时反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5.拓展(5分钟)讨论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广播、音响等。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小结(3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7.家庭作业(2分钟)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编写一个关于声音的小故事。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 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 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过程 导学达标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
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 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2、实验 14 页图 1-4 示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活动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 学生活动如何证明液体可以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学生活动 1、看 15 页的表格内容 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 340。
学生活动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 听不回声? 4、回声声音的反射。
<01 秒 二、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 外练习。
四、课后活动 动手动脑 1、2、3 题。
教学后记 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 可降低难点。
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
§2—2 声音的特性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 2、知道什么是频率?频率的应用。
3、利用实验去探索影响声音特性的原因。
重、难点重 1、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 难 2、设计探究的实验,清楚双耳效应。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材分析 1、本节是了解性常识,而且比较简单,学生基本上一 看就 懂,所以课堂教学基本上让学生主动去完成,教师加以必 要的纠正即可。
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2022年版课标要求】通过实验,认识声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点:1.设计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
2.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过程、现象分析、推理方法。
【教法与学法】教法: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实验探究,运用课堂演示实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充分利用媒体资源。
学法:自己动手实验、观察演示实验、自主探究问题、联系生活应用。
【课前准备】玻璃罩,音叉,乒乓球,烧杯,闹钟,抽气机【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用多媒体播放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然后让学生利用手边的物体产生一些声音。
引导学生提出一系列与声现象有关的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二、新知学习(一)声音的产生教师:提出活动内容:让同学们将两只手指轻轻地放在喉部,齐声朗读“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仔细体会后,回答问题:1.你在说话的时候,是否感觉到喉部在振动?2.你知道是什么物体在振动吗?学生活动:齐声朗读“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再让学生利用课桌的器材产生声音,并仔细观察它们发出声音时各有什么特征?教师活动: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物体有何区别?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回答问题,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活动,概括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简要提示——声音不一定消失。
教师活动:物体振动发声的事例有很多,如:音叉振动发声。
教师演示实验——音叉振动发声音叉发声时,我们能否清晰地看到音叉的振动,如果不能,我们可以想到哪些方法会使得音叉的振动现象体现得更加明显呢?学生活动:思考、讨论使音叉振动更加明显的方法。
根据学生提出的各种方法,让学生自己展示,看看能否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1)利用乒乓球将音叉的振动放大。
将一乒乓球靠近发声的音叉,被弹起。
(2)利用水证明音叉的振动。
将发声的音叉放进水杯,溅起水花。
学生:认真观察,体会音叉振动放大的具体的方法。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声音的传播性质及产生过程;(2)掌握声音传播的速度计算方法;(3)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2.过程与方法:(1)通过理论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最基本概念和特征;(2)利用实验和示例,让学生体会声音的传播性质;(3)通过计算练习,巩固学生对声音传播速度的理解;(4)通过图片和视频演示,让学生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声音的传统性质:声音的传播介质、声音的传播速度;(2)声音的产生过程;(3)声音传播速度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的理解与计算;(2)声音的产生过程的掌握。
三、教学过程:1.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中声音传播的相关内容,了解到声音是一种机械波,需要介质才能传播,且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有关。
2.合作探究(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声音传播实验。
学生利用实验器材,将音源放置在教室一端,然后向音源传送声音。
学生观察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情况,总结声音的传播性质。
教师提供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探究:(1)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声音传播是否需要介质?(3)声音通过空气传播的速度是多少?3.教师讲解(15分钟)教师通过板书和课件,向学生讲解声音传播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包括声音的传播介质、声音的传播速度以及声音的产生过程等。
教师利用图示和示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声音传播的过程。
4.拓展应用(15分钟)教师出示一组图片,让学生观察不同介质中的声音的传播情况,鼓励学生总结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速度的差异。
教师还可以播放一段声音在水中的传播视频,让学生观察和感受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5.巩固练习(10分钟)教师出示几道计算声音传播速度的题目,让学生通过计算巩固对声音传播速度的理解。
6.小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并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反思。
四、教学资源:1.教学用书:八年级物理教材2.教辅资料:实验器材、图片、视频等五、教学评估:1.教师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声音传播性质的掌握情况。
第二章声现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通过学习,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重点难点】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3.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难点:1.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2.设计探究实验.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教学准备】教具:录音机和录有儿歌、瀑布声、砂轮与工件摩擦声、蛙鸣声的录音带;音叉;用线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小闹钟;带抽气机的玻璃罩和底座;电视机、录像机、录像带、铜锣;盛有水的玻璃水槽.学具:橡皮筋、小鼓、薄钢尺、其他能发声的物体,┃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小结┃【板书设计】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包括气体、液体和固体.2.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形式传播.三、声速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2.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最慢.3.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第2节声音的特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2.知道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3.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过程与方法1.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学习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2.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具体问题.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初步地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重点难点】重点:1.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2.通过实验探究音调、响度和什么因素有关.难点:音调和响度的区别.【教学准备】1.分组探究实验器材:钢尺、橡皮筋、固定橡皮筋的底座(间距可调)、硬塑料片、齿的疏密明显不同的两把木梳.2.演示实验器材:自制“水瓶琴”、木尺、铁架台、细线悬吊的乒乓球、固有频率不同的音叉两个、音叉锤、示波器、话筒.3.部分学生备的乐器:口琴、小提琴两把、长笛、手风琴、萨克斯管等.4.多媒体显示屏及反馈练习.┃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小结┃【板书设计】 第2节声音的特性第3节声的利用【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可以传递信息,可以传递能量.2.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重点难点】重点:1.了解通过声音可以获得信息,利用声波获得的信息在人类社会及其发展中的应用.2.认识声能传递能量,声传递能量的性质可以应用在许多方面.难点:回声定位原理的理解,利用回声测距.【教学准备】教师:音像资料,图片或光盘,电脑及多媒体的设备,实物投影.学生:碗或盆,气球,一端扎有橡皮膜另一端开口的可乐瓶,蜡烛,火柴.┃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第3节声的利用1.声波是一种波动.2.声与信息——声能够传递信息.3.声与能量——声是一种波动,能够传递能量。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第二节:声音的特征[ 教课目的 ]1.理解各种各种的声音有三个共同的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2.理解音调。
音调跟物体振动的频次相关。
知道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Hz-20190Hz.高于 20190Hz 的声音叫超声波;低于 20Hz 的声音叫次声波。
3.理解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明确音色。
[ 教课重、难点 ]对声音特征的理解[ 教课方案 ]1.从生活中我们熟知的声音下手,提出声音的特征。
导入新课。
2.经过实验研究音调与频次;响度与振幅;音色与资料、构造的关系。
[ 教课过程 ]一、前言夏季来了,让人厌烦的长脚蚊的飞舞声与草地上的牛吼喊声的声音能否同样呢?经过议论与剖析,导入教课。
二、新课教课【声音的特征】生活中,我们听过各种各种的声音。
如牛、羊、马;猫、狗、猪和公鸡等。
只管这些声音千差万别,但它们都有三个共同的因素:即音调、响度和音色。
我们称之为声音的三特征。
【音调与频次】什么是音调?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音调与什么因素相关呢?如下图,把一把钢尺放在桌子的边沿,伸出必定的长度,使劲按下,察看尺子的振动快慢与聍听声音。
若改变尺子伸出的长度,每次都用同样大小的力按下,尺子的振动与声音有什么变化?实验表示:尺子伸出的长度不一样,振动的快慢与发出的声音是各不同样的。
尺子伸出越短,振动越快,音调越高;伸出越长,振动越慢,音调越低。
可见;音调跟物体振动的快慢相关。
物体振动的快慢常用频次来表示,即 1s 内物体振动100 次,那么物体振动的频次是100Hz。
所以。
音调跟物体振动的频次相关系。
【超声波与次声波】研究表示,人耳的听觉范围是 20Hz-20190Hz的声音。
低于 20Hz 的声音叫次声波;高于 20190Hz的声音叫超声波。
【响度与振幅】声音不单跟音调相关,还跟响度相关系。
什么是响度?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
响度与什么因素相关呢?如下图:把一个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触用线悬挂起来的乒乓球,察看乒乓球被弹开的距离。
复习声现象教学目标1.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2.知道声音的三大特性,理解声音的特性与哪些因素有关;3.知道乐音和噪声,知道声音还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重点难点重点:声波的形成和传播;区别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难点:乐音和噪声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知识结构】(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3.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4.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5.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6.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
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
这就是双耳效应.(二)、乐音及三个特征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
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初中物理声现象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掌握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3. 学会使用实验器材进行声现象的探究。
教学重点: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
2. 声音的三个特征。
教学难点:1.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关系。
2. 音调、响度、音色的区分和理解。
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振动器、扬声器、麦克风、音叉、水槽、玻璃罩等。
2.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关注周围的声音,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提问: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吗?二、探究声音的产生(15分钟)1. 演示实验:振动器产生声音。
2. 学生实验:使用扬声器和麦克风,观察声音的传播。
3. 讨论:声音的产生与物体的振动有何关系?三、探究声音的传播(15分钟)1. 演示实验:音叉在水中传播声音。
2. 学生实验:使用玻璃罩,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3. 讨论:声音的传播与介质有何关系?四、学习声音的三个特征(15分钟)1. 讲解:音调、响度、音色的定义和区分。
2. 学生实验:通过实验器材,体验和观察不同特征的声音。
3. 讨论:如何区分和理解音调、响度、音色?五、总结与反思(10分钟)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总结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
2. 提问:你们认为声现象在日常生活有哪些应用?教学延伸: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从业者,进行专题讲座或实地考察。
2. 组织学生进行声现象的创意实验或研究项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探究、学习和总结的过程,让学生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通过讨论和实验,引导学生关注声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5篇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物理声现象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需要介质传播,以及固体、液体、气体都是能够传播声音的介质;3、知道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1、运用观察和实验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实质,以及探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抽象能力;使学生掌握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中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逐步养成自觉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原理的科学态度。
2、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以及介质温度有关。
【教学难点】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教具准备】音叉、乒乓球、水杯、广口瓶、声音芯片【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生活中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美妙的的音乐声,路上吵杂的汽车声,孩子们的玩耍声等,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声音,人类将怎样生存。
(边放录像边说明)问:那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是怎样传播开来的?声音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都是本章将要研究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声音的产生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学生活动1:请大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头部分,轻喊一声“啊”,有什么感觉?(声带在振动)(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3)演示实验二:将用力敲响的音叉插入水中,观察,音叉溅起水花(4)在鼓面上放一些小纸片,敲击鼓面,纸片会被弹起。
问:上面的这些实验与活动说明了什么问题呢?(2)学生活动2:两人一组,一人将橡皮筋拉长张紧,另一人用手拨动橡皮筋,观察橡皮筋振动发声。
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大量分析和观察表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就停止。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叫做声波。
3、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同种条件下,V固> V液> V气。
4、正常情况下,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另一种方式,声音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如助听器、耳机的应用。
5、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就会被反射;发出的声音与反射回耳朵的声音之间的时间大于0.1s时,人们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分开。
6、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前者不能治愈,后者可以治愈。
7、双耳效应:双耳效应是人们依靠双耳间的音量差、时间差和音色差判别声音方位的效应。
二、声音的特性和利用1、物理学中,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Hz。
2、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长的空气柱产生低音,短的产生高音。
3、多数人听觉频率范围是20Hz~20KHz,叫作可闻声;4、频率低于20Hz的声叫做次声波;应用:①预测自然灾害性事件:台风和海浪摩擦产生的次声波,利用“水母耳”的仪器,监测风暴发出的次声波,即可在风暴到来之前发出警报;类似,可预报地震、火山爆发、海啸等次声波自然灾害;②利用次声波的穿透性,制造次声武器;③利用某些器官发出的微弱次声的特性,制造出“次声波诊疗仪”可以检查人体器官工作是否正常。
5、频率高于20KHz的声叫做超声波;应用:超声波的波长比一般声波要短,具有较好的方向性,而且能透过不透明物质,这一特性已被广泛用于超声波探伤、测厚、测距、遥控和超声成像技术;B超(查看胎儿发育情况)也是利用超声波;回声定位:蝙蝠飞行时发出超声波,碰到墙壁或者昆虫会反射回来,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蝙蝠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根据这个原理,制成“超声导盲仪”、倒车雷达、声呐(探知海洋深度和获得鱼群信息)。
第二章声现象单元教案课题: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教学工具:橡皮筋、塑料尺、军鼓、小提琴、口琴、气球、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多媒体。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声音的世界里,在我们的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令我们心旷神怡,可恶的噪声却可能干扰我们正常的学习、生活,使我们心情烦躁。
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些有关声音的知识呢?好,那么就请允许我做一名导游,伴随同学们来探究声音知识的宝库吧!板书: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通过探索性活动探究声音的产生这个活动过程分三个步骤进行:探索性活动──小结──事例交流。
(1)探索性活动教师向学生介绍桌上的器材,特别是音叉以后,组织学生活动:怎样利用桌上的器材并使它们发出声音?比比看,谁的发声方法多,谁的发声方法最有创意。
在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用手指触摸发声的物体时,有什么感觉?思考:①物体发声时与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②物体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活动:用桌上的器材研究如何使物体发声,教师参与讨论,适当给予提示或引导。
然后请学生代表上台表演研究结果,对独特的发声方法表示赞赏和鼓励。
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喉头,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
(2)小结:在以上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物体发声的原因,即: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板书: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3)交流:物体的发声现象真是太多了,哪位同学能向大家介绍一种比较奇特的发声方法?(4)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章《声现象》单元复习课【复习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离。
3.了解乐音的特性及与生活现象的联系。
4.了解音调的高低是由物体振动频率决定的,响度的大小跟物体振动的振幅和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5.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应用。
6.能从物理学的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来认识噪声,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
7. 通过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物理就在身边。
【复习重点和难点】重点:①声音产生和传播;②乐音的三个特性。
难点:①回声测距离;②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学具准备】音叉、发音齿轮、尺子、纸筒、橡皮膜、蜡烛等及多媒体课件和导学案。
【前置准备】利用多媒体展示本章知识网络图。
【复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复习导入语:(展示图片)鸟鸣清脆如玉,琴声婉转悠扬,歌声美妙动听……声现象和我们的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现在我们就来复习这看似简单,但又藏有许多奥秘的《声现象》。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开门见山的引出课题,结合网络结构图让学生回顾本章内容的内在联系,后面的几个专题复习就是围绕本章的内容而展开的,这样能使学生的复习有明确的目标。
二、专题复习【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知识点聚焦:1.声音是由物体的所产生的,停止,发声随之停止。
2.声音靠(一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不能传声;声音在介质中以的方式传播.。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不同,正常情况下,中传声的速度快于液体,而中传声的速度快于气体,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m/s。
4.声音从声源发出,遇到山崖、墙壁等障碍物回来使其又传入人耳的声音,利用回声可以测定。
实验探究一:利用音叉、鼓、乒乓球、烧杯、水等器材探究声音的产生。
实验1:往鼓面上撒一些泡沫屑,敲鼓时见到泡沫屑不停地跳动;用手按住鼓面,泡沫屑停止跳动,鼓声消失。
说明。
实验2: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被多次弹开。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以波的形式向远处传播.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2.通过学习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难点】组织、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教学方法】探究法、讨论法、实验法、观察法.【教学用具】橡皮筋、塑料尺、闹钟、接有抽气机的玻璃罩、【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声音.优美动听的音乐可以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电锯锯木的声音、砂轮打磨工件的声音使人感到刺耳难听.声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声音是我们了解周围事物、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今天我们来学习认识有关的声现象。
二、进行新课(一)自学思考同学们想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请同学们看课本27页“想想做做”完成学案(一)教师巡回参与各个小组问讯学习情况,了解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共识,并及时点拨。
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我们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蝈蝈的叫声是蝈蝈发音肌收缩时,引起发音膜的振动而产生的.电唱机是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唱片上有一圈圈不规则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还发明了用磁带和激光唱片记录声音的方法.(二)实验探究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它是怎样从发声体向远处传播呢?我们一起来探究。
八年级物理(上)教案教师:授课班级:引导解决:1.指导学生看教材12页图1.1-1、13页1.1-2,是什么物体在发声?为什么会发声?2.我们能把声音记录下来吗?学生讨论:(教师指导点播)问题二: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提出问题: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出的,那么声音是怎样向远处传播的呢?媒体播放:宇航员在月球行走的资料片断,观察宇航员交流的方式,与人们在地球上的交流对比。
教师引导: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提出问题:怎样证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呢?固体、液体是否都可以传播声音呢?方案一:1.把正在响的闹钟放进玻璃罩中,听声音的情况。
2.用抽气机往外抽气,听声音的变化情况。
方案二:一同学轻敲课桌一端(或把闹钟放在课桌一端),另一同学把耳朵贴近课桌的另一端,听声音的情况。
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问题三: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提出问题:既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那么声音在介质中是怎样传播的呢?投影展示:振动源可在水槽中激起水波,并不断向外围扩散。
类比说明:指导学生看图2.1—6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物理研究方法指导:类比法)问题四: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提出问题:平时我们说话时,一张口,马上就听到声音了。
那么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教师预备:1.百米比赛时,计时员是怎样计时的呢?为什么?2.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能马上听到回声吗?3.雷电时,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共同归纳: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也就是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
介绍资料、指导读表:《一些介质中的声速》学生讨论:在读表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特点?(教师指导)八年级物理(上)教案教师:授课班级:1.频率是用来描述物体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物理学中把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3.实验表明,频率决定声音的音调.物体振动得快,频率高,发出的音调就高;物体振动得慢,频率低,发出的音调就低.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从20 Hz到20000 Hz.其中20 Hz 是人类听觉的下限,20000 Hz是人类听觉的上限.5.频率高于20000 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频率低于20 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6.超声波有两个特点:一个是能量大,一个是沿直线传播.想想议议:蝴蝶的翅膀1秒钟振动不超过10次,蚊子的翅膀1秒钟振动500~600次,我们能听到它们的翅膀发出的声音吗?通过示波器显示不同频率音叉声音的波形;再将男女同学的声音信号输入示波器,显示波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