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教案全集
- 格式:docx
- 大小:133.45 KB
- 文档页数:11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声现象知识点》复习教案一. 教材分析《声现象知识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的内容,主要包括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以及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对声现象的基本认识和理解,为后续的声学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声音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生活经验对声音的传播和特有一定了解。
但是,对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原理,以及声音特性的科学解释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
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过程。
2.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2.声音特性的科学解释。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生活实例、小组讨论和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理解声现象。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声源(如鼓、锣等)、扬声器、话筒、音叉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声音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然后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声音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吗?”引导学生思考。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声音的传播过程。
同时,讲解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通过填空、选择题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及时反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5.拓展(5分钟)讨论声音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话、广播、音响等。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6.小结(3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7.家庭作业(2分钟)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编写一个关于声音的小故事。
3、能分析一些常见的声现象。
重、难点重 1、学生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过程的探究。
难 2、设计探究的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过程 导学达标 学生观看第一部分录像——各种各样的声音。
引入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1、声音的产生 演示实验 1、敲打音叉——音叉振动,发声。
2、握住振动的音叉,声音马上停止。
3、放一段声音的录像。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4、扩展录制声音 2、声音的传播 1、得出固体、气体可以传播声音。
2、实验 14 页图 1-4 示得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指导学生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学生活动月球上的宇航员如何交谈? 学生活动如何证明液体可以传声? 3、声波利用录像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声波?同水波进行对比。
3、声速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是不同的。
学生活动 1、看 15 页的表格内容 2、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速度谁快? 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 340。
学生活动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 听不回声? 4、回声声音的反射。
<01 秒 二、小结 小结本节内容,明确目标,强调重、难点 三、达标练习 完成物理时习在线中本节内容,因内容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课 外练习。
四、课后活动 动手动脑 1、2、3 题。
教学后记 在课堂上对声音的知识不能扩展太多,这只是声音的第一节课, 可降低难点。
要测一测学生的接受情况。
§2—2 声音的特性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 2、知道什么是频率?频率的应用。
3、利用实验去探索影响声音特性的原因。
重、难点重 1、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 难 2、设计探究的实验,清楚双耳效应。
关键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结论。
教学时数 2 课时 教材分析 1、本节是了解性常识,而且比较简单,学生基本上一 看就 懂,所以课堂教学基本上让学生主动去完成,教师加以必 要的纠正即可。
复习声现象教学目标1.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一般不同;2.知道声音的三大特性,理解声音的特性与哪些因素有关;3.知道乐音和噪声,知道声音还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重点难点重点:声波的形成和传播;区别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和不同介质的传声本领不同;难点:乐音和噪声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知识结构】(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3.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4.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5.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6.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
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
这些差异就是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
这就是双耳效应.(二)、乐音及三个特征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用硬纸片在梳子齿上快划和慢划时可以发现:划的快音调高。
结论是: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二章声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接受和特性;2.掌握声音的基本物理量:音源、受音体、声速、声强、声级和共鸣;3.学会用声音的传播特性和反射规律解释一些常见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声的产生、传播、接受和特性;2.声学基本物理量的概念和计算;3.声音的传播特性和反射规律。
教学难点:1.声强、声级和共鸣的概念与计算;2.用声音的传播特性和反射规律解释一些常见现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光的反射、折射和漫反射;2.通过导入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什么是声音?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 讲解环节1.声的产生与传播:–声的产生:振动物体产生声波,声波使媒质分子呈现周期性振动,从而传播声音;–声的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作为传播媒介,介质状态的不同决定了声的速度、传播方向和强度。
2.声的特性:–频率:单位时间内波的周期数,单位为赫兹(Hz);–波长:一定时间内波传播的距离,单位为米(m);–速度: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单位为米每秒(m/s);–音强: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能量,单位为瓦特每平方米(W/m²);–音级:听觉感受到的声音强度,单位为分贝(dB);–共振:自然频率和外力频率相同时加强共振现象。
3.声音的传播特性:–直线传播:声波是从点光源向四面八方辐射传播;–衰减:由于声波的能量在传播过程中分散,因此强度随距离逐渐衰减;–反射:声波遇到媒介边缘或障碍物发生反射现象;–折射:声波在不同密度和速度的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3. 练习环节1.课堂练习:请计算以下问题,以加深对声学数量的理解:(1)频率为100 Hz的声波在空气中的波长为多少?(2)汽车喇叭的音级为100 dB,将两个同样的喇叭并排放置,则音级为多少?(3)声速为340 m/s,某人听到某物体的声音需要经过2 s,该物体距离此人多远?2.实验练习:设计实验来验证声音的反射规律和共振的现象4. 总结环节1.通过课堂练习和实验练习回顾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2.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概念。
八年级物理第二章声现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 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特性。
3.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特性。
难点:探究影响声音特性的因素。
三、教学准备音叉、乒乓球、小鼓、钢尺、扬声器等实验器材。
四、教学过程师:同学们,咱们今天开始学习第二章声现象啦。
大家先想想,生活中都听到过哪些声音呀?生:汽车声、说话声、鸟叫声……师:那大家有没有想过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拿出音叉和乒乓球)师:看,我现在敲击音叉,大家观察乒乓球有什么变化。
(敲击音叉,乒乓球弹起)师:谁来说说看到了什么呀?生:乒乓球动了。
师:对啦,这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那声音又是怎么传播的呢?(播放一段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视频)师:谁能说说看声音在空气中是怎么传播的呀?生:好像是通过空气的振动。
师:非常棒!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接下来咱们再研究下声音的特性。
听,我现在分别用大小不同的力敲鼓,声音有什么不同呀?(分别用大小力敲鼓)生:声音大小不一样。
师:对,这就是声音的响度,响度和什么有关呢?生:和用力大小有关。
师:很好。
那我再播放两段不同频率的声音,大家听听有什么区别。
(播放声音)生:一个声音尖,一个声音低沉。
师:没错,这就是声音的音调不同,音调和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对话和实验操作,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性。
但在引导学生思考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加强,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探究中来。
同时,对于一些难点知识,需要多花时间进行讲解和巩固。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第二章
声现象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学习,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以及声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3.声速与介质种类及介质温度有关.
难点:1.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形式传播.
2.设计探究实验.
3.声现象的分析、解释.
【教学准备】
教具:录音机和录有儿歌、瀑布声、砂轮与工件摩擦声、蛙鸣声的录音带;音叉;用线悬挂着的泡沫塑料球;小闹钟;带抽气机的玻璃罩和底座;电视机、录像机、录像带、铜锣;盛有水的玻璃水槽.
学具:橡皮筋、小鼓、薄钢尺、其他能发声的物体.
┃教学过程设计┃
【板书设计】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包括气体、液体和固体.
2.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形式传播.
三、声速
1.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2.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最慢.3.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第2节声音的特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
2.知道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学习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2.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具体问题.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初步地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从而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热爱生活.【重点难点】
重点:1.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和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
2.通过实验探究音调、响度和什么因素有关.
难点:音调和响度的区别.
【教学准备】
1.分组探究实验器材:钢尺、橡皮筋、固定橡皮筋的底座(间距可调)、硬塑料片、齿的疏密明显不同的两把木梳.
2.演示实验器材:自制“水瓶琴”、木尺、铁架台、细线悬吊的乒乓球、固有频率不同的音叉两个、音叉锤、示波器、话筒.
3.部分学生备的乐器:口琴、小提琴两把、长笛、手风琴、萨克斯管等.
4.多媒体显示屏及反馈练习.
┃教学过程设计┃
【板书设计】
第3节声的利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声可以传递信息,可以传递能量.
2.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重点难点】
重点:1.了解通过声音可以获得信息,利用声波获得的信息在人类社会及其发展中的应用.
2.认识声能传递能量,声传递能量的性质可以应用在许多方面.
难点:回声定位原理的理解,利用回声测距.
【教学准备】
教师:音像资料,图片或光盘,电脑及多媒体的设备,实物投影.
学生:碗或盆,气球,一端扎有橡皮膜另一端开口的可乐瓶,蜡烛,火柴.
┃教学过程设计┃
【板书设计】
第3节声的利用
1.声波是一种波动.
2.声与信息——声能够传递信息.
3.声与能量——声是一种波动,能够传递能量.
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2.知道防治噪声的方法,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与观察,了解控制噪声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知道噪声的来源及其危害;知道控制噪声的方法.
难点:环境保护的教育.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录音机、气球、玻璃板、示波器、教师教学参考用书、网上查找的资料、物理套餐.
学生:闹钟、泡沬塑料、空纸盒、棉花、物理套餐、网上查找的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板书设计】
第4节噪声的危害和控制一、噪声的来源
1.物理学角度
2.环境保护角度
二、噪声强弱的等级和噪声的危害
三、控制噪声
1.在声源处减弱.
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