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剧界名鼓师王水银先生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5
缙云志达婺剧团节目单
(原创版)
目录
1.缙云志达婺剧团简介
2.缙云志达婺剧团的表演节目
3.缙云志达婺剧团的演出特点
4.缙云志达婺剧团的影响和贡献
正文
缙云志达婺剧团成立于上世纪 80 年代,是一支有着丰富表演经验和广泛影响力的婺剧表演团队。
剧团以传承和发扬婺剧艺术为己任,致力于为广大观众带来精彩的婺剧表演。
缙云志达婺剧团的表演节目丰富多样,涵盖了传统婺剧的经典剧目和现代新编剧目。
其中,经典剧目包括《珍珠姑娘》、《茶花女》等,这些剧目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表演技艺,深受观众的喜爱。
现代新编剧目如《彩虹》等,则通过新颖的表现手法和贴近时代的主题,吸引了一大批年轻观众。
缙云志达婺剧团的演出特点鲜明,其表演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戏剧冲突的展现,演员的表演技艺精湛,唱腔韵味醇厚,深受观众喜爱。
同时,剧团还注重舞台效果的营造,精美的舞台布景和灯光设计,使得演出更具视觉冲击力。
缙云志达婺剧团的影响力和贡献不容忽视。
其出色的表演不仅赢得了观众的好评,还多次在各类戏剧比赛中获奖。
同时,剧团还致力于婺剧艺术的传承和推广,积极培养新一代的婺剧演员,为婺剧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1页共1页。
梅花仙子育传人群英荟萃话婺剧——金华艺术学校婺剧教学汇报演出暨婺剧教学研讨活动侧记
陈建超
【期刊名称】《非遗传承研究》
【年(卷),期】2016(000)001
【摘要】2015年6月30日至7月2日,金华艺术学校婺剧教学汇报演出暨婺剧教学研讨活动隆重举行。
出于对婺剧的浓厚兴趣和对梅花奖演员、国家级非遗(婺剧)传承人、金华艺术学校校长张建敏的关注,在三天的活动中先后有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宗教戏剧研究中心秘书长谭志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吴乾浩、金华市婺剧促进会会长杨守春、浙江省文化厅研究院一级编剧顾天高、浙江省文化厅艺术处原处长周冠均、浙江省文化厅艺术委员会顾问胡小孩、浙江省戏剧家协会秘书长谢丽泓、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沈勇、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戏剧研究所所长朱为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婺剧传承人徐勤纳、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汪世瑜、浙江越剧团团长陶铁斧、浙江话剧团团长王文龙、浙江昆剧团团长周鸣吱等来自全国的知名戏曲界专家、学者、各剧团团长50余人到会观摩并参加研讨。
【总页数】3页(P38-40)
【作者】陈建超
【作者单位】[1]浙江省金华艺术学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80
【相关文献】
1.以金华婺剧为元素创新横店旅游舞蹈文化实践活动 [J], 孔姿燕
2.以金华婺剧为元素创新横店旅游舞蹈文化实践活动 [J], 孔姿燕
3.海峡两岸儿童传统表演艺术教学活动的比较研究——以浙江“婺剧进课堂”和台湾“校园影戏”为例 [J], 邓琪瑛
4.古树青枝花繁叶茂——金华市农村职业婺剧团演出状况及分析 [J], 李杰
5.浙江婺剧团《昆仑女》剧组赴京演出侧记 [J], 苏唯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婺剧十首最好听的歌曲一、僧尼会选段婺剧僧尼会是一出经典小戏。
其中的选段旋律轻快诙谐。
它用独特的婺剧音乐风格,展现了僧尼冲破封建礼教的勇敢。
其曲调富有婺剧特色的板腔体,节奏明快。
在演唱上,演员通过独特的发声和行腔,将角色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小和尚下山来”这一唱段,朗朗上口,很容易被观众记住并传唱。
二、断桥选段断桥在婺剧众多剧目中也颇有名气。
这段唱腔优美哀怨,表达了白娘子对许仙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
婺剧版的断桥在音乐设计上,巧妙地运用了婺剧的胡琴等乐器,使得音乐如泣如诉。
其中白娘子的大段唱词,字正腔圆,充满了浓郁的婺剧韵味,那婉转的曲调仿佛将观众带入到了那个断桥相遇的情境之中。
三、穆桂英大破天门阵选段这一剧目选段充满了豪情壮志。
音乐节奏紧凑有力,很符合穆桂英英勇善战的人物形象。
在演唱时,演员高亢的嗓音,配合着激昂的鼓点等乐器演奏,能让观众感受到战场上的紧张与激烈。
如穆桂英出征前的唱段,唱出了她的英勇无畏和必胜的决心,展现了婺剧在表现英雄人物时音乐和表演上的独特魅力。
四、牡丹对课选段牡丹对课中的选段富有风趣幽默的特点。
它的旋律清新活泼,故事中吕洞宾与白牡丹的对课情节通过音乐和演唱表现得趣味十足。
唱腔上有很多巧妙的转音和装饰音,演员演唱时能够很好地诠释出角色的机智。
这种富有民间智慧的故事配上婺剧独特的音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五、狸猫换太子选段此剧选段充满了戏剧性。
音乐上随着剧情的发展而变化多端,在表现宫廷斗争等紧张情节时,节奏加快,乐器演奏紧凑;而在表达人物内心的悲苦时,曲调又转为舒缓哀怨。
例如,当李娘娘诉说自己的冤屈时,那缓慢而沉重的唱腔,令人动容,深刻地展现了婺剧音乐善于烘托气氛和表达人物情感的特点。
六、辕门斩子选段辕门斩子的选段体现了婺剧在刻画人物矛盾心理方面的独特能力。
音乐上通过不同的板式转换,来表现杨延昭在军令与亲情之间的挣扎。
其唱腔既有军令如山的威严感,又有父子情深的柔情一面。
这种刚柔并济的音乐表现,在婺剧传统剧目中具有代表性。
古风新韵,魅力无限———观婺剧有感我喜欢越剧,爱她的委婉,爱她的细腻。
喜欢林黛玉感伤落花,更喜欢罗兰王子铿锵复国。
而对于婺剧,除了在音乐书上的练习题接触到过,一直没有机会去感受她,了解她。
08年9月份,我有幸被推荐参加省领雁工程的培训,来到了金华浙师大。
更借金华教研室的东风,得以近距离地接触并感受了一把婺剧的魅力。
在一天的时间里,我们领雁班的近100位学员和金华地区的中小学音乐老师们共同聆听了婺剧团国家一级演员朱元昊老师的精彩讲座《婺剧的起源和发展》,感受了婺剧那悠久的历史和优美的韵律,还跟着朱元昊老师过了一把“票友”的瘾。
别说,大家唱得还真不赖呢!晚上,我们又到人民大会堂观赏了婺剧的经典选段《牡丹对课》和《断桥》。
听过了那悠远又不失热闹的“闹花台”,感受到了唢呐响亮的召唤,仿佛是在召唤田间忙碌的农人们放下农活,放松身心;凡女牡丹面对神仙吕洞宾的无理刁难,在滩簧曲牌的活泼中把乖巧伶俐演绎的活灵活现;而《断桥》虽然是一出文戏,但有着“文戏踩破台”的讲究,演足了仓皇奔逃的许仙,柔肠百转的白娘子,还有敢爱敢恨的小青蛇。
精彩流畅的舞蹈动作和实打实的跌扑功夫使得他们都活生生的站到了我们面前。
婺剧的魅力,在于她的优美旋律,鲜明的妆容。
她古老、浑厚又朴实近人,在一代代表演艺术家的不懈努力下,成功塑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艺术形象。
这些形象具有着强大的艺术感染力,使得我这个不懂婺剧的人一下子就喜欢上了她。
值得一提的是,金华已经在进行“婺剧进课堂”的试点。
当晚就有两位金华的小学生,扮上了英姿飒爽的穆桂英。
虽然稚嫩,但举手投足间,一板一眼,一招一式,俨然有大家的风姿。
虽然只是两个孩子,但是,我们已经看到了未来……发表于2008年《浙江师范大学领雁工程农村中小学音乐骨干教师培训通讯》第十六期。
婺剧演出内容介绍婺剧婺剧,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戏曲剧种,源于浙江婺州(今属金华市)。
婺剧以其高亢激昂的唱腔和独特的表演方式而闻名。
婺剧演出内容丰富多样,通过舞台表演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婺剧的艺术特点1.唱腔高亢激昂:婺剧的唱腔以高亢激昂、富有激情的唱段和豪放、气势磅礴的唱段为主,旋律优美多变。
2.强调喉音发声:婺剧演员讲究发声的技巧,喉音的运用尤为重要,使演唱更具表现力。
3.独特的表演方式:婺剧表演以身段、眼神、手势为主要表现手法,演员的动作和神态都非常夸张。
传统剧目婺剧的演出内容包括很多传统剧目,其中一些最具代表性的剧目如下:1.《鄢陵打围》这是一出反映了中国古代历史典故的故事。
剧中以鄢陵被敌人围攻为背景,展现了抵抗外敌的英雄壮举。
2.《救县瑜》这是一出历史剧,描述了一个英雄郡主救城的故事。
剧中有激情四溢的唱腔和精彩的刀枪舞蹈。
3.《杨门女将》这是一出武侠剧,以女将军杨门兄弟的抗倭事迹为主线,展现了杨门家族的忠诚和英勇。
4.《西施演晏婴》这是一出古装传奇剧,讲述了越国美女西施展演晏婴琴技的故事。
剧中以唱腔技巧和舞台形象的展现引人注目。
婺剧演出形式婺剧演出通常以舞台剧的形式呈现,有以下几种常见的演出形式:1. 独角表演婺剧演员通过一个人扮演多个角色的方式,单独完成整个剧情的演绎。
演员需要在短时间内换装、换妆,表现出不同角色的特点和情感。
2. 对手戏婺剧中的对手戏是指两个演员之间的对唱和对戏,充满了对抗和矛盾冲突。
演员通过精确的配合和默契,展现出角色之间的恩怨情仇。
3. 武打表演婺剧中融入了丰富的武打元素,演员会进行刀枪剑戟等武器的演练和格斗动作的表演,给演出增添了战斗氛围。
4. 装台表演除了演员的表演,婺剧还注重舞台布景和道具的运用。
通过精美的装台设计和布景搭配,营造出逼真的剧情背景和场景。
婺剧演出对观众的意义婺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婺剧演出向观众传递了历史、文化和艺术的信息,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1.传承历史文化:婺剧通过演出来表达历史故事和传统价值观,使观众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历史文化。
我的家在浙江金华,浙江金华我一直认为是全国中小城市和农村演出最频繁的地方,确切的说我的家乡在浙江金华浦江岩头,而我的家乡更甚,一年中有一个多月的日子在演戏。
小时候,我便是戏迷,把小时看戏时的所见所闻在这里写出来。
我第一次看戏是什么时候,我也记不得了。
我想我还在我妈的肚子里的时候已经在听戏了(那会不能说是看戏),我父母也喜欢戏曲,演戏在我们那已经是一项经常进行的娱乐活动了,前面说过一年中有一个多月有演出,而且是一天两场(分日夜场,日场是下午),这个演出频率我想比很多地方的京剧团的演出还要频繁。
我经常在想我从骨子里就是一个戏迷,我的看戏的历史应该是最长的。
当然,小时候看的剧种并非是京剧,而是婺剧。
婺剧是由徽戏,昆曲,高腔,乱弹,滩黄,时调六种声腔组成的多声腔的剧种。
里面有很多古老的东西,像三跳等等。
记得演出一般是这样的,戏班一般是后半夜到,上午布景,像挂幕布之类的,下午便正式演出了。
演出前照例是《花头台》,我认为这是一支非常优美的民乐协奏曲。
其音乐表现力比京剧开演前打三通要强的多。
我现在外地,这盒《花头台》的磁带一直带在身边,时常听,《花头台》里面是由笛子,板胡,唢呐协奏,又笛子,板胡,唢呐各领奏一段,有优雅,也有粗犷。
可以说里面有昆,有徽,还有高。
《花头台》演奏完了,一般的老观众就能听出来这个戏班水平怎么样,我那时常常听到这么一句话“后场是半斤”,就是后场前场对半的意思。
然后便是演出了第一出是《蟠桃八仙》,走的昆的路子,情节就是吕洞宾等八仙去王母娘娘那去拜寿的事情,是一个吉祥戏,其性质与京剧中的《天官赐福》差不多。
拜寿时每人唱一段曲牌,一般是新水令,水仙子,雁儿落,最后是得胜令。
就是大家图个高兴,看看其行头新不新。
然后便是三跳,跳魁星,跳加官,跳财神。
再下就是日场的正式演出了,第一出戏肯定是个吉祥戏,在京剧中就算是打泡戏了,一般来说是《百寿图》,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打金枝》,但在婺剧中是全的,有前面拜寿一场,一大家子人和和睦睦的在一起,多吉祥啊!还有几句一大家子人合唱的唱词好像是“汾阳府庆寿诞张灯结彩,华堂上排寿宴饮酒交杯,儿孙们聚满堂喜笑颜开,叙天伦合家欢福寿齐来”几乎是全场人合唱的,我到现在还会唱这一段。
Classified Index: University Code: 10075 U.D.C: NO:A Dissertation for the Degree of M. ArtsThe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fNanpi folk DrumC a n d i d a t e:Sun TongSupervisor:Prof.Liu JinzhuAcademic Degree Applied for:Master Degree of ArtsSpeciality:Music and danceUniversity:Hebei UniversityDate of Oral Examination:June,2014摘要南皮民间大鼓是南皮县流传最为古老的音乐形式,流传范围广泛。
论文通过对南皮民间大鼓流派、起源、发展、现状,以及艺术手法、社会功能等多方面的阐述,总结出了南皮民间大鼓的艺术特点及价值。
对南皮民间大鼓的传承、保护和对南皮地区音乐形式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论文通过对南皮民间大鼓文献资料、音像资料的整理和对其特点的综合研究,旨在发现南皮民间大鼓的自身价值,对南皮民间大鼓进行传承和保护。
论文运用了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访谈调查法等,围绕南皮民间大鼓的起源、流派、发展、现状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了南皮民间大鼓的艺术特点,从而更好地研究南皮民间大鼓的自身价值。
本文通过五部分对南皮民间大鼓进行了分析和阐述:第一章从历史的角度对南皮民间大鼓的流派进行了划分;第二章通过调查的方式对南皮民间大鼓的演变进行了说明;第三章从专业角度对南皮民间大鼓的艺术特点做出了分析;第四章透过社会功能阐述了南皮民间大鼓在当地的社会地位;第五章介绍了南皮民间大鼓的传承,并针对其价值和保护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南皮大鼓流派艺术特点传承AbstractNanpi folk Drum is our most ancient music form, spread wide range. Papers from the Nanpi folk Drum folk genre, origin, development, status quo, and various artistic techniques, social function, summarizes the Nanpi folk Drum art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 Nanpi folk Drum inheritance, protection and Nanpi areas in the form of music research,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Papers from the Nanpi folk Drum literature, audio-visual materials and the comprehensive study of its characteristics, Nanpi folk Drum is designed to find their own value, carried on the inheritance of Nanpi folk Drum and protection. Paper USES the literature research, field investigation, interview investigation method and so on, around the origin of Nanpi folk Drum, genre, development and status quo of several aspects, analysis the Nanpi folk ar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rums, so as to better study the Nanpi folk Drum own value.Based on the five parts of the Nanpi folk Drum are analyzed and expounded: the first chapter from the Angle of history, Nanpi folk Drum genres were divided; The Nanpi folk Drum through investigation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southern folk drum skin is illustrated; The third chapter, from the Angle of professional Nanpi folk Drum art characteristic made the analysis; The fourth chapter through the social function describes the Nanpi folk Drum in the local folk social status; The fifth chapter the Nanpi folk Drum of succession, and its value and protect published his views.Key words:Nanpi Drum genre art features memory目录引言 (1)第1章南皮民间大鼓的历史渊源及流派 (4)1.1南皮县人文地理环境 (4)1.1.1南皮县地理环境 (4)1.1.2南皮县人文环境 (4)1.2南皮民间大鼓的流派及渊源 (5)1.2.1孙清屯大鼓 (5)1.2.2焦山寺大鼓 (6)1.2.3倪官屯大鼓 (6)1.2.4南皮民间大鼓的“南柜”、“北柜”之分 (8)第2章南皮民间大鼓的发展演变及现状调查 (9)2.1南皮民间大鼓的发展演变 (9)2.2南皮民间大鼓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关系 (10)2.3南皮民间大鼓的流传区域及演出场所 (11)2.4南皮民间大鼓的传承方式及记谱法 (12)2.5南皮民间大鼓流传曲目 (15)2.6大鼓队的经济来源 (16)第3章南皮民间大鼓的艺术特点 (17)3.1演奏特点 (17)3.2节奏特点 (17)3.3音乐发展手法 (18)3.4曲式结构特点 (21)3.5乐器及乐队编制 (22)3.6演奏技法及鼓式 (25)第4章南皮民间大鼓的社会功能 (28)4.1宗教、丧葬及祭祀活动 (28)4.2婚嫁习俗 (29)4.3庆典活动 (29)4.4民间花会活动 (30)第5章南皮民间大鼓的价值及传承保护 (32)5.1南皮民间大鼓的价值 (32)5.1.1文化价值 (32)5.1.2艺术价值 (32)5.1.3社会价值 (33)5.2南皮民间大鼓的传承情况及特点 (34)5.2.1南皮民间大鼓的传承谱系及特点 (34)5.2.2代表性大鼓队及传承人 (37)5.3保护措施 (38)结语 (40)参考文献 (41)致谢 (42)引言1、研究现状南皮民间大鼓是南皮地区流行最为广泛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近些年已经受到了南皮县各相关文化宣传部门的重视,并准备申请“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婺剧三跳知识
婺剧是流行于中国浙江中部金华一带的地方戏曲剧种,俗称“金华戏”。
婺剧在剧目、音乐、表演艺术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特点。
三跳是婺剧表演中的一种特技,它包括蜻蜓点水、紫金冠和乌龙绞柱三种动作。
蜻蜓点水是指演员在表演时双脚并拢跳跃,落地时脚尖轻轻着地;紫金冠是指演员在表演时左脚向前勾起,身体前倾,右脚后蹬,同时将头颈伸直,头部向上仰起;乌龙绞柱是指演员在表演时双手抱住一根柱子,身体向前翻滚。
这些特技需要经过多年的刻苦训练才能掌握。
婺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地方特色吸引了众多观众。
婺剧文武八仙简介
婺剧是浙江婺州地区的一种传统地方戏曲剧种,文武兼备,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现形式。
其演员的表演风格热情豪放、激情澎湃,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浙江南戏的风格。
婺剧文武八仙是婺剧中的经典剧目之一,主要讲述了八位仙人的故事。
文武八仙中,文仙有张果老、韩湘子、蓝采和、汉钟离,武仙有铁拐李、何仙姑、吕洞宾、曹国舅。
他们身份各异,却都是仙人,故事情节浓缩,寓意深刻,让人们在欣赏优美的音乐和舞蹈的同时,也能够领悟道家思想和传统文化。
婺剧文武八仙的表演形式充满了节奏感和动感,其中的唱、念、做、打等元素相互交织,让观众陶醉其中。
通过演员们的精湛表演,观众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浙江南戏的独特魅力。
总之,婺剧文武八仙是一部经典的婺剧剧目,不仅展现了浙江婺州地区的文化底蕴,也让观众在欣赏演出的过程中领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 1 -。
施维教授,(原名施梦熊),原名宁波大学音乐学院基础室主任,曾在武义婺剧团担任司鼓,主胡和艺训班主任。
八几年考上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理论专业,毕业后到大学从事民乐欣赏,音乐基础理论的教学,著有婺剧器乐,中国民族音乐欣赏等专著,发表了数十篇婺剧论文,是婺剧界的实践与理论结合非常好的一位老师.他是三合班著名鼓师王水银先生的亲传弟子,也是上海音乐学院李民雄教授(全国打击乐泰斗,江南鼓王)的得意门生。
在宁波大学主要从事民族音乐理论、中国音乐史的教学与研究。
2001年入选“宁波市文化艺术人才库”,2002年入选“中国当代艺术家名人录”和“中国专家学者辞典”,2005年入选“中国音乐家辞典”。
曾获宁波大学课堂教学优秀奖、课堂教学质量优秀者、宁波市优秀音乐作品、上海音乐学院教研成果评奖二等奖等奖项。
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多项,包括浙江婺剧器乐研究、《音乐赏析》、《乐理视唱练耳》、《幼儿歌曲创编》,曾担任浙江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宁波市大型公益性文化艺术普及活动——百场经典文艺作品赏析会音乐类主讲。
在核心期刊发表贾湖骨笛研究综述、田野调查――金华昆腔最后的职业全昆班等论文多篇。
婺剧界名鼓师——王水银先生小传
施维
王水银先生,汉族,生于1914年,原籍磐安,1959年以后在武义壶山镇定居。
先生长期从事司鼓艺术,擅长打击乐器,尤以板鼓、堂鼓演奏最为突出。
系婺剧界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颇有影响的两大名鼓师之一(另一位为兰溪婺剧团的张秀田先生)。
先生出身于梨园世家,其祖父、父亲及兄弟均为戏曲艺人,母亲则以在戏院摆烟摊为业。
耳濡目染,使先生自幼即对戏曲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表现出相当的艺术天赋。
1921年,先生年仅七岁,便在“王凤台”戏班的后场(乐队)中打大锣,两年后,改习小锣。
1927年(13岁)起,专工司鼓,至年届花甲未缀。
早期,先后受聘于“孙鸿福”、“杨连春”、“缙东”舞台等民间戏曲班社,四十年代后期,涉足东阳“三合班”等处。
五十年代初,先后在武义婺剧团的前身五星剧团、和平剧团供职。
1957年在江山婺剧团逗留两年,旋即复回武义婺剧团,直至七十年代中期调离后,方离开文艺队伍。
在长达五十年的从艺生活中,先生受聘担任司鼓的班
社、剧团不下十余。
其中,既有乱弹班、徽班,也有“二合半”、“三合班”。
丰富的经历,使他在谙熟婺剧各种声腔的基础上,广采博取,融会贯通,从而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司鼓艺术风格。
旧时艺人多以艺术技能为谋生手段,为了保“饭碗”,一般不愿意将自己的一技之长轻易传授他人。
因此,先生在走上艺术道路的最初阶段,没有能够取得上一辈艺人的直接指导。
仅凭自己的聪惠与勤奋,看、听、记、练,边实践边提高。
一直到了二十多岁,才有幸受教于“新舞台”的天寿师傅门下。
天寿师傅有着相当高超的司鼓技艺,是当时第一流的鼓师。
见先生聪明好学,为人正派,遂愿意传教。
经过指点,先生有了长足的进步。
仅学了两个多月,就掌握了要领。
不仅司鼓技巧有了显著提高,就连风格也酷似师傅,竟至本班同行亦难分彼此。
然而,他并未就此满足,决心以加倍的努力使自己达到更高的水平,并走出自己的路。
经过多年的刻意追求,终于熟练地掌握了高难度的板鼓“捻签”技法——以两个手指持签,使其在自然转动中敲击鼓心。
这种演奏技法,动作干净利索,发音清晰明亮。
先生的板鼓、堂鼓演奏,具有刚柔相济、讲究韵味的特点。
根据感情需要,时而疾如狂风,时而缓若细雨。
其精湛的司鼓演奏艺术,在《孙滨与庞涓》、《戚继光斩子》、《三请梨花》、《三姐下凡》、《卧薪尝胆》、《杨门女将》、《马前泼水》、
《前后金冠》、《前后日旺》、《玉麒麟》、《黄金印》、《碧玉簪》、《九件衣》、《百寿图》、《水檎庞德》、《三司会审》、《辕门斩子》、《击鼓骂曹》、《醉打山门》、《训子下书》、《思凡》、《和番》……等武义婺剧团、江山婺剧团所上演的拿手剧目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出神入化,至今让人记忆犹新、回味无穷。
他善于运用复杂多变的节奏,将某些看似简单、平稳的锣鼓经点缀得色彩纷繁、令人陶醉。
这,在以长锣为主的“清锣鼓”——《大鼓头台》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而通过不同部位(鼓心、鼓框等处)的演奏,以及力度强弱的控制,形成音色、音量的对比,在对比中体现美感,则是其司鼓艺术的又一个重要特点。
所有这些,如果不具备良好的音乐感觉和扎实的功底,是不可能达到的。
六十年代初期,先生在繁忙的本职工作之余,积极收徒传艺,提携后辈,为继承、发扬民间器乐与婺剧传统音乐做出有益的贡献。
原武义婺剧团的施维(后考入上海音乐学院深造)就是他的得意门生。
此外,婺剧界的众多知名鼓师,如:浙江婺剧团的楼福水,金华婺剧团的范志贵、王孚文,东阳婺剧团的金聪池,兰溪婺剧团的陈福新,江山婺剧团的朱庭富,武义婺剧团的谢正平……等,都无不受到过他的指点与教益而对他钦佩有加。
离开文艺界以后的八十年代,先生年事已高,业已退休,
但仍热中于婺剧音乐、民间器乐演奏的传授工作。
凡有慕名前来求教者,他总是不顾年迈体弱,悉心指教。
武义、永康等地的不少业余剧团的司鼓,都曾不同程度地得益于他的教晦。
1987年4月,王水银先生因病逝世,终年74岁。
武义文艺界为其召开了隆重而简洁的追悼会,其灵柩由专人护送,运抵原籍。
先生魂归故里,入土为安。
施维2010.8.于宁波蜗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