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婺剧传承、创新及未来的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4
新时期婺剧传承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婺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起源于浙江婺州,因此得名。
婺剧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优美的唱腔在戏曲界独树一帜,被誉为“江南第一声”。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新时期婺剧传承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1. 文化自信的提升伴随着国家文化自信政策的提出和推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备受重视。
婺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文化自信背景下的表现将受到更多关注和支持。
各地政府鼓励传统文化的传承,为婺剧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
2. 市场需求的扩大随着中国经济的稳健发展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娱乐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
婺剧的表演形式古朴典雅,唱腔优美动人,受到了许多观众的喜爱。
特别是在一些文化活动、节日庆典和旅游景点,婺剧的演出受到热捧,市场需求逐渐扩大。
3. 新媒体平台的普及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新媒体平台的普及,传统文化在网络上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通过在线音频、视频等形式,婺剧可以被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加速其影响力的扩散。
二、挑战1. 人才断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人口的流动,一些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兴趣不高,导致传承人才的断层现象。
婺剧的表演需要专业的技艺和深厚的功底,传承人才的缺乏对婺剧的发展构成了一定的挑战。
2. 剧种创新的困难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于文化艺术的欣赏需求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婺剧表演形式和唱腔虽然优美传神,但是其题材和表现方式却无法完全满足现代观众的需求。
如何在保持传统韵味的同时进行创新,成为了当前婺剧发展的重要挑战。
3. 资金支持的不足婺剧的传承发展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一些贫困山区和偏远地区,资金支持不足成为了制约婺剧发展的一大因素。
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将难以进行剧团运作、演出巡回和舞台装备升级等工作。
结语面对机遇与挑战,新时期的婺剧传承发展需要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方面,需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高人们对婺剧的了解和欣赏水平,培养更多优秀的婺剧传承人才。
承地方婺剧特色,探创新实践之路——以《视觉婺韵之脸谱》一课为例发布时间:2021-11-22T08:29:30.994Z 来源:《中国教工》2021年18期作者:康佳佩[导读] 文化是我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灵魂,而我们的学校则是传承文化的重要基地之一康佳佩金华市罗埠镇中心小学浙江金华 321000【摘要】文化是我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灵魂,而我们的学校则是传承文化的重要基地之一。
将民族文化融入到校园当中,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我校秉持着“发现每一颗星星都有闪光点”的课程理念,深挖金华地方特色,开创金华视觉婺韵文化特色校本课程。
教师在这一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主动探索,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这一课程的实施,使得学生们能更多地了解本土文化,热爱祖国文化,创造出更多具有素养的美。
【关键词】婺剧创新【正文】一、背景婺剧是“徽戏的正宗,京剧的祖宗,南戏的活化石”。
在2008年,婺剧作为我省最具特色的地方剧种之一,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浙江西部最受欢迎、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活动之一。
弘扬传承婺剧文化,促进婺剧普及,培养青少年婺剧人才对进一步推动婺剧事业发展的有重要的意义。
在2016年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为学校引进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行动指南,同时也促进了部分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一些教师带领着学生们去了解传统文化。
笔者生长在金华,在金华的一些农村民俗活动中,总是能见到一些婺剧表演活动,孩子们对这样的表演形式也颇感兴趣。
想要将文化进行传承,那么教育将是对文化传承最有效、最广泛的方式和途径了。
通过开设《视觉婺剧》特色课程,构建传统地方文化特色课堂,借助创意实践、分享成果等,使得让金华婺剧艺术这一地方特色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
二、思路设计及预期目标本课通过围绕教学、技能、情感的预期目标,在导入的过程中先从调动学生兴趣入手,逐步介绍婺剧的一些背景知识,引导学生通过结合时代特点从而从思维上进行思维探究,让学生了解中国及金华地方婺剧这项民间艺术,感受其艺术价值并结合视觉笔记,运用多种艺术形式,塑造《视觉婺韵》系列图册,激发学生对地方文化及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新时期婺剧传承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婺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流传广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婺剧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新时期婺剧传承发展的机遇主要表现在政策支持方面。
文化部门对传统戏曲的扶持力度逐渐加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以保护和传承传统艺术形式。
政府还积极推动婺剧走向国际舞台,增加了婺剧演出的机会。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婺剧传承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更加方便快捷,婺剧艺术家可以将自己的作品通过网络进行广泛传播,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
通过新媒体平台,婺剧演出可以进行线上直播,让更多的观众能够欣赏到优秀的婺剧表演。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为婺剧传承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瑰宝,婺剧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资源之一。
各地纷纷通过打造婺剧主题旅游项目,推动婺剧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提升了婺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婺剧传承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人才问题。
随着传统戏曲的衰落,婺剧的传承人数逐渐减少,年轻一代对于婺剧的兴趣也相对较低。
在传承过程中,由于学习时间长、收入不高等因素,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
急需加大对婺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吸引更多有才华的年轻人投身于婺剧事业。
其次是市场需求的变化。
在当今社会,观众的审美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婺剧的古典艺术形式可能不再适应现代观众的口味。
为了吸引更多观众,婺剧需要创新,结合现代的艺术形式进行更新,使其更加时尚和接地气。
最后是资金和场地的问题。
传统戏曲的传承和演出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场地支持,这对于一些资金状况较差的婺剧团体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对婺剧的经济支持,提供更多场地供婺剧演出使用。
新时期对于婺剧传承发展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只有充分利用机遇,应对挑战,才能实现婺剧传统的保护和发展。
婺剧艺术家和各级政府部门需要共同努力,为婺剧的繁荣做出贡献。
新时期婺剧传承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婺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分支之一,也不例外。
本文将从传承与发展的角度探讨新时期婺剧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新时期婺剧传承发展的机遇主要体现在政策和市场的支持下。
近年来,国家文化政策对于传统艺术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婺剧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政府的高度关注和资金支持。
国家的政策扶持使得婺剧得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巡演和推广,进一步提高了婺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新时期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为婺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不仅各级政府和文化机构纷纷打造婺剧品牌,开展婺剧演出和培训活动,还有越来越多的观众愿意欣赏婺剧,从而激发了演员们的创作热情和传承意识。
新时期婺剧传承发展的挑战主要体现在现代化的社会背景下。
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消费习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艺术表演的方式和形式显得过于古老,无法吸引年轻观众的注意力。
婺剧的故事、唱腔、服饰等元素也显得过于陈旧,缺乏与现代观众的共鸣。
这使得婺剧在年轻人当中逐渐失去了吸引力,导致观众逐渐减少,演员队伍年龄老化等问题。
婺剧传承发展还面临着市场竞争的压力。
现代社会文化市场竞争激烈,各种新型艺术形式层出不穷。
电视、电影、网络等娱乐媒体的兴起,使得观众对于传统艺术的需求减少。
与此各类综艺节目和其他艺术形式的发展,也给婺剧演出带来了较大的竞争压力,使得婺剧的舞台越发狭窄。
针对以上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护和传承婺剧文化。
第一,政府和文化机构应加大对婺剧的扶持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为婺剧演出和创作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第二,婺剧演员和从业者应积极创新,注重技艺的传承和创新,通过与现代社会和文化的结合,使婺剧更加接地气、贴近观众。
加强婺剧教育和培训,推动从小培养婺剧人才,创新婺剧教学方法,使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学习和传承婺剧。
金华婺剧金华婺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浙江金华地区。
它以独特的表演形式和精湛的演技,吸引了广大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金华婺剧的起源、特点和传承,带您一起了解这一独具魅力的戏曲艺术形式。
金华婺剧起源于19世纪末的浙江金华,是江南地区最为重要的婺剧地方戏种之一。
其起源于民间艺人的表演活动,后经多代艺人的不断创新和改良,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金华婺剧通过表演唱念做打的形式,让观众感受到了江南地区的独特风情和文化魅力。
金华婺剧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唱、念、做、打四个基本元素。
其中,唱是指演员以传统调子演唱戏曲剧本中的唱词,念则是指演员以平声念白的方式演绎对话和叙述,做是指演员通过动作和形体语言来表达角色内心的感受,打则是指演员通过武打动作来展示戏剧中的战斗场面。
这些元素的有机结合,赋予了金华婺剧独特的艺术魅力。
金华婺剧的表演风格以婉转委婉、细腻入微为主要特点。
演员通过精湛的演技和细腻的表情、动作,将戏曲剧本中的故事情节和角色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眼前。
演员们通过对情感的把握和角色的诠释,使得观众能够深入理解和感受到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金华婺剧的剧目内容丰富多样,既有古典名剧如《红楼梦》、《西游记》等,也有现代题材的剧目。
这些剧目涵盖了历史、传说、神话等多个领域,让观众在欣赏表演的同时,还能够领略到不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金华婺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种重要表演形式,一直以来都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追捧。
为了保护和传承金华婺剧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金华市政府和相关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设立专门的婺剧表演剧团、开展培训班等。
通过这些举措,金华婺剧得以继续传承下去,并为观众带来更多精彩的演出。
尽管金华婺剧在现代社会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观众兴趣的下降和市场竞争的加剧等,但是传统文化的力量是不可忽视的。
金华婺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不断创新和发展,必将在未来继续发光发热。
新时期婺剧传承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婺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种,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机遇与挑战。
新时期婺剧传承发展的机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文化消费需求也日益增长。
传统戏曲艺术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能够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也能够借助商业化运作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
在新时期,婺剧传承发展可以借助市场机制的推动,开展更加有针对性的创作和演出活动,吸引更多的观众和投资者参与,推动婺剧艺术的传播与推广。
新的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婺剧传承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机会。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媒体的兴起以及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婺剧艺术可以通过网络直播、在线观看等方式传播给更广泛的受众群体,打破了传统地域和时空的限制。
婺剧传承者可以借助新媒体手段,创新宣传方式,使婺剧更加贴近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增加观众的参与度和获得感,提高婺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力度的加大,也为婺剧传承发展提供了机遇。
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文件和政策,旨在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其中也包括婺剧艺术。
政府的支持和保护,为婺剧传承者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和资源,可以保障婺剧团体的正常演出活动,提供培训和研究的平台,加强专业队伍的建设和传统技艺的传承。
社会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关注度也得到了提高,使得传统文化在社会中更加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为婺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更为积极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
年轻演员的稀缺以及传统技艺的传承困境是当前婺剧传承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由于婺剧演员的孕育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磨练,年轻一代对于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从事婺剧演艺的意愿不强,导致婺剧团队中年轻演员的匮乏。
传统技艺的学习难度大,传承环境差,致使许多传统技艺逐渐失传。
要想推动婺剧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加强年轻演员的培养和传统技艺的传承,注重基层婺剧团队的培养与建设,使年轻演员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和培训,掌握传统技艺,并能够通过舞台演出展示婺剧的魅力。
新时期婺剧传承发展的机遇与挑战1. 引言1.1 新时期婺剧传承发展的重要性新时期婺剧传承发展的重要性在于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婺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族情感,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婺剧的传承发展不仅可以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还可以激发人们对传统艺术的热爱和保护的意识。
婺剧传承发展也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繁荣,提升城市形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当地文化旅游业注入新的活力。
加强新时期婺剧传承发展对于促进文化繁荣、提升民族精神文明素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要实现婺剧传承发展的目标,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制定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加强传统艺术人才培养和创新,不断提升婺剧的艺术品质和影响力。
【字数:221】1.2 新时期婺剧传承发展的现状传统婺剧表演形式和传统剧目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受众群体逐渐减少,年轻人对婺剧的兴趣不高,导致传统艺术形式面临着传承困境。
婺剧传承机构规模较小,专业人才匮乏,导致传统技艺传承教育不足,新生代婺剧表演者培养不够,传承的延续性受到威胁。
婺剧市场化程度不高,缺乏有效的市场开发和品牌运营机制,导致婺剧在当代社会的传播受限,传统剧种难以适应现代化的需求。
新时期婺剧传承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传统婺剧行业共同努力,找到适合传统艺术发展的新路径,以确保婺剧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 正文2.1 政策支持为婺剧传承发展提供机遇政策支持对于婺剧传承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政府的支持和政策的引导,可以为婺剧传承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
政府可以通过资金支持、场地提供等方式,帮助传统婺剧剧团进行演出和宣传活动,增加他们的曝光度和影响力。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保护传统婺剧剧目的版权,打击盗版和侵权行为,维护传统剧种的合法权益。
政府还可以通过举办专题研讨会、培训班等活动,促进婺剧传承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新时期婺剧传承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摘要】新时期婺剧传承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政策的支持为传承提供了机会,市场需求也促进了发展。
多元化传播平台的出现带来了挑战,人才培养和现代生活方式也成为了阻碍。
我们需要选择正确的路径,加强传承意识与行动,共同努力推动婺剧传统艺术的蓬勃发展。
婺剧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只有通过努力,才能让它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
【关键词】关键词:新时期、婺剧、传承、发展、机遇、挑战、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多元化传播平台、人才培养、现代生活方式、路径选择、意识与行动、共同努力、传统艺术、蓬勃发展1. 引言1.1 新时期婺剧传承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婺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珍贵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在当代社会,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新时期的婺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政策,为婺剧的传承提供了有力支持。
这包括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剧团演出补贴政策等,为婺剧的传承打下了坚实基础。
市场对婺剧的需求不断增加,尤其是在旅游和文化娱乐领域,婺剧有着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
这为婺剧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商机。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
多元化传播平台的出现,虽然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了便利,但也加大了传统艺术在竞争中的压力。
人才培养问题也是当前婺剧传承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难题,如何吸引年轻人参与婺剧传承,成为了一个亟需思考的问题。
在新时期,婺剧传承发展既有机遇也面临挑战,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共同推动婺剧传统艺术的蓬勃发展。
2. 正文2.1 政策支持下的传承机遇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婺剧传承也得到了政策上的大力支持。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政策,包括资金支持、场地保障、演出补贴等,为婺剧传承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这些政策的出台,为婺剧传承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平台,为传统戏曲的传承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传承婺剧文化培养婺剧新人婺剧,俗称“金华戏”,是中国浙江省汉族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它以金华地区为中心,流行于金华、丽水、临海、建德、衢州、淳安以及江西东北部的玉山、上饶、贵溪、鄱阳、景德镇等地。
是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六种声腔的合班。
婺剧的衍生和发展由来已久,一般认为,婺剧起源于明朝中叶,迄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它与京剧的前身徽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江山市地处浙闽赣三省交界,是浙江省的西南门户和钱江源头之一。
江山山川秀美,物产丰富,地杰人灵,文化厚重。
历史上出过9 个尚书、240多名进士。
有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中国丹霞”之一的国家AAAA级景区江郎山,古镇廿八都,以及清漾毛泽东祖居地,保安戴笠老家,浮盖山,峡里湖,月亮湖等150 多处景点。
婺剧于清朝中后期传人江山民间,传入后得以快速发展,形成了具有本地特色的“变脸”、“耍牙”等招牌技法,江山婺剧也以此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江山婺剧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婺剧扎根于农村,发展于农村。
婺剧在江山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喜爱者众多,虽然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和历史的变迁,江山婺剧仍得以较好的传承,并深受当地政府和文化工作者的重视。
为切实做好婺剧传承保护工作,江山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2007 年,江山市成立了多个相关部门参与的婺剧促进会,以抓普及、抓挖掘、抓精品为手段,切实承担起江山婺剧传承、振兴、繁荣的职责。
并在多个小学、乡镇开展婺剧传承基地建设,组织婺剧团老演员现场授课,推动婺剧艺术在青少年及农村中的传承和普及。
同时开通江山婺剧网,向全国乃至世界的戏剧爱好者展示宣传江山婺剧文化,传递交流婺剧信息,扩大江山婺剧影响。
2008年,在社会各界的努力下,江山婺剧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江山婺剧保护与传承中的问题和众多传统戏剧种类一样,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娱乐方式多样化的今天,江山婺剧也面临着电视、电脑游戏、互联网娱乐等等或传统或新兴的休闲娱乐方式的挑战和挤压。
对婺剧传承、创新及未来的思考作者:王砚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06期【摘要】婺剧素有“徽戏的正宗,京剧的祖宗,南戏的‘活化石’”之称。
其在浙江金华地区的历史,迄今已近五百年。
作为浙江的第二大剧种,如今却面临着人才短缺、观众流失的困境。
在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后,如何将之传承与发展下去,是一个需要思考与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婺剧;传承;创新;思考中图分类号:J80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3-0017-02一、发源和历史沿革婺剧起源于浙江金华地区,该地区的经济历来以农业经济为主。
在春耕秋收的农暇时节,农民们往往通过各种艺术表演来消磨时间。
这些表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构成了婺剧形成的基本元素。
明清以来,浙中地区物产丰富,商贸往来比较兴盛,所以走乡串户的民间戏曲争相斗艳、百花齐放。
这时浙中地区先后传入乱弹、徽戏、滩簧等戏曲形式,并与高腔、昆曲等融合,形成了一种多声腔并存的特殊结构。
而脱胎于“金华戏”的婺剧,以其浓郁的本土气息、高亢激扬的唱腔和丰富多彩的曲目,深受当地百姓喜爱。
明中叶流行的义乌腔形成于金华府(今浙江金华)义乌县。
明末的高腔、昆腔,清初的乱弹腔,清中叶的徽戏,均曾在金华流行。
高腔有侯阳、西吴、西安、松阳之分。
婺剧中大多数高腔的特点,是锣鼓助节,不管托弦,一人启齿,众人相和,声调高亢激越。
而西吴高腔及松阳高腔却有乐队伴奏,是我国各种高腔中特有的形式。
昆曲,俗称“草昆”“金昆”,是昆腔流传在金华一带的支派。
因长期在农村的草台和庙会流动演出,主要观众对象是农民,形成了语言通俗、情节曲折,唱腔不拘泥于四声格腔,以演武戏、做工戏、大戏为主的特点。
在明代之后,一直被视为婺剧诸声腔中的正宗。
乱弹,因专工乱弹的“乱弹班”多出自浦江县,故又称“浦江乱弹”。
以二凡、三五七、芦花为主要唱调。
流行地区除金华、衢州、严州(今浙江建德)外,也常在昌化、桐庐一带演出。
徽戏,自皖南传入。
清末以来,大量皖人迁往金华一带,多数经商,徽戏随商路流入。
婺剧徽班自成一格,以拔子、芦花、吹腔等老徽调为主。
唱西皮、二黄,表演粗犷、泼辣、朴实、健康。
滩簧,相传源于苏州滩簧。
乾隆、嘉庆年间,金华已有曲艺滩簧坐唱班。
传说由往来于衢州、兰江的花船船娘卖艺带入,先有业余坐唱班,后由婺剧艺人衍为戏曲,成为婺剧声腔之一。
时调,是明清以来时尚民间小戏的统称。
有的来自明清俗曲,有的属南罗,有的为油滩,有的源于地方小调。
由当地民歌、歌舞演变而成,是一种演唱农村生活小戏的声腔。
最初,高腔、昆腔、乱弹等独立成班,后发展为合班,并有不同的组合。
高、昆、乱兼唱的戏班,俗称“三合班”。
以后,徽戏传入金华一带,有的三合班弃高腔而兼唱徽戏,有的徽班却兼唱乱弹。
之后,又吸收了滩簧和时调。
一直到建国后,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新成立的浙江婺剧团,对婺剧传统艺术进行了系统地挖掘记录和继承改革工作,才使婺剧作为一个多声腔剧种固定了下来。
二、艺术特点中国现存的古老剧种,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北方的,多为单声腔剧种;另一种是南方的,多为综合声腔的剧种。
南方的婺剧、赣剧、湘剧、川剧等,差不多都由昆腔、高腔、乱弹、皮黄等多声腔综合而成。
而像婺剧这样同时拥有高腔、昆曲、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六种声腔的,在多声腔剧种里也是罕见的。
婺剧还有一个相当奇怪的现象,多声腔在其他剧种里也有,但往往随着时代变迁,声腔会逐渐产生变化,唯有婺剧得以原汁原味地保留下来。
例如:婺剧徽戏来源于“京剧的祖宗”安徽徽戏,徽戏由于京剧的兴盛、倒流以及黄梅戏的不断发展,逐渐变样并趋于衰微,而婺剧徽戏并未受京剧倒流影响,仍然保持着正宗徽戏的本色、本样、本味,因此梅兰芳先生说,“京剧要寻自己的祖宗,看来还要到婺剧中寻找。
”这使得它拥有大量吸收兄弟剧种养分的丰富的曲牌音乐。
婺剧的六种声腔,尽管曲调不一,但演唱方法上却有共同之处。
演员一般都采用真假嗓相结合的唱法。
最具特色的有两种:一是老生的“高云滚翻腔”,二是大花脸的“水底滚翻腔”。
婺剧的打击乐也别具一格,采用大锣、大铙、大鼓,且有“先锋”(长号)、胡笳等特殊乐器,演奏时气势十分雄浑,表现力极为丰富。
婺剧在表演上的特点是生动与粗犷相结合。
它的取材十分广泛,剧目丰富多彩,堪称戏剧活化石。
不但保留了诸如傀儡、傩舞、目莲戏等古老的表演动作和程式,还拥有变脸、耍珠、舞叉、窜火、窜梁、穿刀、十八吊等大量特技表演,表现手法丰富多彩,深受百姓喜爱。
婺剧是一个在农村土生土长的剧种。
以前的艺人多系农民出身,农闲时出外组班演戏,农忙就回家生产,到上世纪30年代才有比较固定的班社出现。
因长期在乡村流动演出,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剧情质朴自然、情节生动,很接地气;音乐高亢激扬、气势磅礴;表演生动活泼,服装大红大绿、对比鲜明,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
三、现状及对未来出路的思考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婺剧和其他剧种一样,也面临着诸多困境,比如创作队伍的萎缩、新作品的匮乏和后继人才的流失等等。
目前,由于娱乐方式的多种多样、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网络时代的迅猛发展,人们越来越远离传统的戏剧艺术,学习婺剧的人越来越少,有耐心欣赏婺剧的人也越来越少,在老演员退下去之后,后继者寥寥。
但是著名的戏剧理论家刘厚生对它还是十分期待,“整个戏曲界虽然处于不景气状态,但也有不平衡之处。
从不景气走向再度繁荣,需要全局规划,也需要从一个剧种到一个剧种,一个地区到一个地区地做起,婺剧应该有力量实现某种突破。
”(一)现在婺剧主要存在的问题1.缺乏创新作品。
婺剧的传统资源十分丰富,表现手法多样,但在新时期紧跟时代潮流,反映改革开放以后新形势下的社会热点,表现人们喜闻乐见的社会现实的题材和作品还是很少,这样就很难吸引年轻观众。
2.表现形式单一。
时代在变化,人们的欣赏口味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婺剧艺术在表演形式、服装道具、舞台效果等方面变化较少,因袭传统较多,因缺乏新意而难以吸引年轻观众。
3.演出规模缩小。
随着老演员逐步退出舞台,各剧团都面临年轻演员断层的危机。
由于市场不景气,剧团解散较多,一些民营剧团又无法保障团员的收入,从而使大量人才流失。
婺剧的主要演出市场是农村,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很快,农民的娱乐方式也日益增多,看戏并不是唯一的选择。
剧团如果没有创新,翻来覆去就这么些老套路,很难再引起大家的兴趣。
因此在农村演出,场地和规模也日益缩小,逐渐变成恶性循环。
(二)几条建议和思路1.走进校园,从娃娃抓起。
婺剧进校园、进课堂,学校可开展艺术特色教育,让孩子们从小了解婺剧、学习婺剧、欣赏婺剧,培养他们对婺剧的兴趣和爱好,从而提供赖以生存的戏剧土壤。
2.开拓思路,走出国门。
可以组织优秀剧团剧目向国外市场输出,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扩大国际影响力。
让婺剧成为中外文艺交流的使者,也可以让海外华人了解更多婺剧发展的现状。
3.创作新剧本,培养接班人。
婺剧的现状是人才短缺,后继乏人。
建议政府实行专项资金培养后备人才的政策,让婺剧专业的学生能免费学习。
同时,花大力气进行创新,求好剧本、好演员。
这一点应该向越剧学习,譬如借鉴青春版《牡丹亭》这种排演方式,将古老的题材重新进行改编调整,大胆创新,以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
4.数据库及多媒体方式保存,避免资料毁损悲剧。
2008年2月,台湾著名的“云门舞集”大排练场发生火灾。
大火除了烧毁场地内所有的设备和服装道具外,还烧毁了历年积累的珍贵音乐数据、制作图件和演出照片,这个损失无法估量。
如果事先能将这些资料同步保存在数据库或者云端备份,或以多媒体方式将文字、音视频材料保存下来,那损失就会小很多。
5.政府扶持,打造国家级戏曲传承发展示范区。
根据2016年《中共浙江省委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浙江将建立健全地方戏曲传承发展体系,全面推进各个艺术门类繁荣发展,此举对振兴婺剧艺术是一个极好的机会。
各表演剧团可以借机培育演出市场和争取年轻消费群体,扩大市场影响力,积极配合政府,唱好这出传承优秀文化遗产的大戏。
参考文献:[1]包华生.浙江婺剧研究[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3.[2]浙江省文化艺术研究院.浙江戏剧名家[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5.[3]金华市艺术研究所.中国婺剧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4]胡丰盛,奚金燕.浙江金华婺剧传承遇人才困境政协委员建议免学费[EB/OL].http:///cul/2014/02-20/5862411.shtml,2014-02-20/2016-02-21.[5]中共浙江省委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实施意见[EB/OL].http:///system/2016/02/03/021012719.shtml,2016-02-03/2016-02-20.[6]冯源,颜之宏.浙江计划打造国家级戏曲传承发展示范区[EB/OL].http:///culture/2016-02/14/c_128715857.htm,2016-02-14/2016-02-20.作者简介:王砚(1969-),女,汉族,杭州人,工作单位:浙江文艺音像出版社,所在科室:编辑部,职务:编辑,研究方向: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