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 课音乐与美术
- 格式:ppt
- 大小:4.80 MB
- 文档页数:40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年画一直是表达中国文化与民俗的重要工具。
而其中最为大家所熟知的,便是木版年画了。
这种年画,不仅是对农村历史、文化和习俗的反映,更是历代文人墨客所钟爱的艺术绝佳之作。
在如今信息量爆炸的时代,如何引导学生在年画中感受中国文化与民俗的独特魅力,将是我们这节艺术课的关键内容。
课程背景本节课是一节艺术课,针对高中生开展。
根据国家教育部要求,高中阶段的艺术学科,不仅仅要注重学生对艺术本身的欣赏和爱好,更要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艺术与文化、历史、习俗等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在本课中,我们将通过讲解传统民俗与年画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并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手工创作,深入感受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 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和了解传统民俗习惯,掌握年画的表现要素;2. 通过教授涂红艺术技巧,让学生了解木版年画的制作工具和步骤;3. 引导学生通过模仿,锻炼他们的创作能力与表现力;4.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民俗的欣赏能力,并将其内化于自己的生活中。
教学内容与方法1. 传统民俗与年画的表现要素从学生日常所接触的节日和习俗入手,引导他们了解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如春节、腊月、年夜饭、祭祖、祭神等。
并与之相应的,便是一些逐渐形成的习俗,如贴春联、挂糖葫芦、剪窗花等等。
而这些文化与习俗,也正是木版年画所能表现的关键要素。
通过介绍传统民俗与年画的联系,让学生理解年画所表达的是对年节的祝福与喜庆。
2. 木版年画制作工具与步骤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年画形式之一,木版年画不仅仅是对文化和历史的一次回溯,更是对技艺的极致展现。
在进行这节课的教学时,我们也需要通过对木版年画制作工具和步骤的介绍,让学生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在绘画和刻画方面所展现出来的独特精髓。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木板费、刻刀、凿子、墨汁、麻绳等工具,让学生了解木版年画的制作工具和步骤。
3. 涂红艺术技巧涂红是一种特殊的技艺,是使木版年画色彩得以渲染的关键工序。
教案标题:第18课给科学插上艺术的翅膀教案科目:美术教案年级:五年级下册教案时间:2023-2024学年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科学和艺术之间的关系,认识到科学也可以具有艺术性。
2.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3. 引导学生运用艺术手法表现科学现象,培养他们的艺术表现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1. 科学与艺术的联系2. 科学现象的艺术表现3. 创作一幅以科学为主题的画作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科学和艺术的知识,以便引导学生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2. 准备一些科学现象的图片或视频,以便学生参考。
3. 准备画纸、颜料、画笔等绘画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科学和艺术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科学也可以具有艺术性。
2. 教师展示一些科学现象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并感受科学的美丽。
二、探究(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运用艺术手法表现科学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2.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出一个科学现象,并讨论如何运用艺术手法表现这个现象。
三、实践(20分钟)1. 教师向学生讲解如何运用画纸、颜料、画笔等绘画材料进行创作。
2. 学生根据自己组的讨论结果,进行绘画创作。
在创作过程中,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创作中的问题。
四、展示与评价(10分钟)1. 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全班同学,并进行简要的介绍。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和艺术之间的联系。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创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以及如何改进自己的作品。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科学现象的艺术表现,进行个性化的创作。
2. 组织学生参观科技馆或美术馆,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科学和艺术之间的关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探究科学现象的艺术表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美术高中苏版第18课凝固的音乐——漫步中外建筑艺术教案【一】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在前面的一课中,学生们对建筑这一概念有了差不多的认识,对建筑艺术的表现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也开始探寻如何科学地评价和观赏一座建筑。
然而,专业水准观赏眼光的培养、艺术品位和审美修养的提高,基本上要建立在对大量作品的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建立在不断地实践、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正是所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因此,我们配以本课的建筑艺术观赏,旨在尽量多地介绍给学生一些优秀建筑实例,开阔大伙的视野,充实大伙的知识。
这关于建立高层次的观赏水准和艺术趣味、提高评判和分析建筑作品的能力,基本上十分重要的。
本课教学的差不多目标是让学生领会中外建筑经典范例的艺术特征和不朽成就。
课本通过对不同类型的中外建筑作品的介绍、分析和探讨,归纳了宫殿、庙堂、陵墓、民居等要紧建筑类型的产生背景、艺术风格特征及其形成缘故,盼望借此给学生一个对中外建筑艺术的概括认识,并对各类型建筑的风格特征和艺术成就有初步的了解与认识,从而培养起善于观赏建筑艺术的审美修养。
因此关于课本中所介绍的建筑作品的相关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是本课教学的显性目标,也是应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达到的差不多要求。
本课教学的扩展目标是培养学生对艺术风格形成缘故的分析能力。
课本中在对大量建筑实例进行介绍的同时无不对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科学技术进展状况等要素进行分析,从而找到某一建筑风格形成的内在缘故。
这是比单纯理解和掌握某一类型的建筑艺术风格更高一个层次的要求,即透过现象查找本质。
纷繁复杂的艺术现象背后总有其产生和进展的内在缘故,同时会形成某种规律。
对这种内在缘故和规律的探讨是我们研究艺术进展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而言那么是一种对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和对思维的训练。
这种训练对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不无裨益,是本课教学的高层次目标。
〔二〕内容结构本课旨在带领学生观赏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并探讨建筑艺术进展。
历史ⅲ岳麓版第18 课音乐与美术教案6编写:王正文批阅:山东单县五中高二历史组 2018-10-24【课标要求】1、赏识 19 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认识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艺术价值。
2、列举 19 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美术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要点难点】要点:联合历史背景赏识19 世纪以来的音乐与美术作品。
难点:理解作品的艺术价值与音乐、美术如何反应社会历史变迁。
【预习案】【一】贝多芬与古典主义音乐1、创作背景〔1〕时代背景: 18—— 19 世纪之交,是欧洲音乐向音乐过渡期间。
贝多芬生逢革命与改革的时代,深受 _________影响。
〔2〕个人经历:一世饱受贫穷、耳聋、失恋的难过摧残。
〔3〕创作动机:追求进步和自由,拥有激烈的抗争封建与追求民主的革命精神。
2、作品特点:构想广阔,形式弘大,洋溢着_________和乐观主义气味,蕴涵着深邃的真理。
3、主要成就〔1〕将 _________与器乐联合,创始了交响曲的新形式。
〔2〕成功地给予器乐反应社会重要题材的使命,并调换全部音乐表现手段来为这个使命服务。
〔 3〕创作了九部交响曲〔如《英豪交响曲》、《__________》、《田园交响曲》等〕4、优秀地位:贝多芬既把_________发展到出神入化,又创始了浪漫音乐的先河,在音乐史上建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二】印象派绘画与音乐1、印象派绘画〔1〕出生背景: 19 世纪科学技术特别是 _______理论和实践的启迪。
〔2〕特点:直接描述阳光下的物象,追求激烈的个人感觉,依据自己眼睛的察看和感觉,来表现奇妙的色彩变化。
〔3〕代表作品: _________的代表作,如组画《 _________》《鲁昂大教堂》等。
〔4〕深远影响:印象派的出买卖味着感觉和方式的改革。
这类创作不单改变了 _________方式,并且影响了音乐创作。
2、印象派音乐〔 1〕特点:重申音响和 _________ ,主张用声音的响度和色彩,代替传统音乐中的调式与和声系统;以为音乐只好供给一种示意或________。
教案第18课《听听画画》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了解声音与画面的关系,培养学生运用线条和色彩表达自己对声音的感受和想象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听声音、画感受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线条和色彩的运用,提高学生的绘画技能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术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运用线条和色彩表达自己对声音的感受和想象。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将抽象的声音转化为具体的画面,以及如何运用线条和色彩表现声音。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录音机、磁带或音频文件、投影仪、PPT课件。
2. 学具:画纸、铅笔、彩色铅笔、水彩笔、油画棒等绘画工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一段轻松愉快的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中的声音,引发学生对声音与画面的好奇心。
2. 知识讲解:教师简要介绍声音与画面的关系,讲解如何运用线条和色彩表达对声音的感受和想象。
3. 示范讲解:教师通过示范,展示如何将声音转化为画面,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线条和色彩表现声音。
4. 实践操作: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选择一种声音进行绘画创作。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绘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5.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完成作品后,进行作品展示。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引导学生从线条、色彩、创意等方面进行评价,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板书设计1. 《听听画画》2. 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3. 教学过程4. 作品展示与评价六、作业设计1. 作业内容:根据自己喜欢的声音,进行绘画创作。
2. 作业要求:运用线条和色彩表现声音,作品富有创意和想象力。
七、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较好地运用线条和色彩表达对声音的感受和想象,创作出富有创意的作品。
2. 存在问题:部分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对声音的转化和表现不够到位,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训练。
第18课青蛙叫-沪教2011版一年级美术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静物的绘画方法,掌握简单静物的画法;2.了解颜色的运用,掌握常用颜色的调配方法。
技能目标1.能用简单的线条、颜色、形状和运动表现出静物的形象和特点;2.能够模仿教师的指导,画出比较规范的静物作品。
情感目标1.引导学生欣赏和感知自然界的美;2.激发学生对于生态环境的爱护和珍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教会学生如何用简单的线条描绘静物的形态特点;2.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提升绘画的技巧。
教学难点1.让学生感受到静物的生动形象,创造出真实的色彩氛围;2.改正学生在绘画中的错误,提升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法教学过程1.带领学生了解以及熟悉本节目标。
2.引导学生观察潭面上的静物,并讨论它们的形态、颜色等。
3.教授静物的绘画方法,让学生尝试画出其中一个静物。
4.教授常用颜色的调配方法,让学生尝试用颜色涂染出静物的形象效果。
5.让学生自由发挥,画出一个静物作品。
6.教师巡视课堂,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教学方法1.观察法2.合作探究法3.实践法四、教学资源1.教学课件2.颜色水粉、纸张、颜料等五、评价反馈教学评价指标1.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2.鼓励学生的想象力,并创新创造;3.改正学生的错误,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反馈指标1.学生作品展示;2.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度和掌握程度;3.教师巡视课堂,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六、教学实施计划时间内容8:00-8:10 介绍本节目标8:10-8:20 引导学生观察潭面上的静物,并进行讨论8:20-8:40 教授静物的绘画方法及颜色的运用8:40-9:00 让学生尝试自己画一幅静物作品9:00-9:05 教师巡视并进行纠错9:05-9:10 收集作品进行集体展示。
第六课听听画画教学目标:1、用绘画的形式大胆、自由地表现自己听歌曲的感受。
2、感受歌曲旋律的起伏变化,与绘画中的情感表达相匹配。
3、在学习中感悟音乐、文学与美术的联系。
教学过程:一、热身训练1、用多媒体播放声音。
2、让学生听了声音后猜一猜,你听到了什么声音?3、试着把它画下来。
声音媒体:鼓声、雨声、风声。
二、综合体验1、播放一些儿童爱听的歌曲。
《小小的船》《火车开了》2、让学生随着音乐唱一唱、演一演、看一看,感受音乐旋律的律动起伏。
3、边听边想象歌词描绘的意境。
4、定格一个画面,说一说画面上的内容。
明白画面要与音乐匹配。
三、创造表现1、播放歌曲,学生先欣赏。
2、与同学交流感受。
3、把自己的感受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注意视觉与听觉的协调运动。
)第七课乌龟滚下坡教学目标:1、认识、了解动物的外型特征,以绘画形式想象表现。
2、培养学生的联想思维,想象表现有趣的结果。
3、养成关心他人,保护生态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出示动物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1、教师出示乌龟和小刺猬的图片,让学生猜猜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
2、学生自由想象说话。
二、看书上的1—3张图片,了解故事大意1、看图1—32、在学习小组中讨论故事的起因、经过。
3、了解小乌龟和小刺猬的特征。
小乌龟:背上有厚厚的硬壳,能把头和爪子、尾缩到身体里。
小刺猬:身上有尖尖的刺,可以抱成团滚下山坡。
4、看过1—3图后讨论:想想小乌龟滚下山坡后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让学生大胆想象出有趣的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讲出理想的、令人满意的结果。
三、想象并创作1、欣赏书中的学生作品,进一步激发学生想象。
2、学生创作表现有趣的结果的画面。
3、学生作画后交流评价。
4、学生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大家,并把《乌龟滚下坡》的故事讲给同学听。
四、布置作业把《乌龟滚下坡》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第八课神奇的小画册教学目标:1、巧妙构思折剪画册2、大胆地添画绘制画册3、在制作、欣赏、游戏的过程中体验美术学习的快乐教学过程:一、对比激趣,了解特点1、教师出示两本小画册,一本为普通的画册,另一本为今天要学习的类型。
五年级下册美术18课一、课程背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美术教育在我国的基础教育体系中越来越受到重视。
五年级下册美术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美术技能和激发创新意识而设置的。
在本课程中,我们将学习美术的基本知识和技巧,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意表现能力。
二、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美术的基本概念、术语和技法,提高绘画和手工制作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评价等环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创新精神、审美情操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美术基本概念:色彩、线条、形状、构图等。
2.绘画技巧:素描、水彩、版画等。
3.手工制作:纸艺、布艺、陶艺等。
4.艺术鉴赏:名作欣赏、艺术家介绍等。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美术基本知识和技巧,引导学生进行绘画和手工制作实践。
2.实践法:学生动手进行绘画和手工制作,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进行讨论、实践和评价,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评价法: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五、课程评价课程评价主要分为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两部分。
过程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合作精神和努力程度;成果评价则侧重于学生的绘画和手工制作作品质量。
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信心和创新能力。
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丰富、有趣、实用的美术学习平台,使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感受美术的魅力,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