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景物形象鉴赏
- 格式:ppt
- 大小:826.50 KB
- 文档页数:20
专题01 古诗词景物形象鉴赏(解析版)【考点穿透】【考向阐释】古代诗歌中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象(如贺知章(味柳》中的“柳”》和人文景象(如陶渊明(归困园层》中的“方宅”“草屋”“远人村”“墟里烟”)。
“情动于中而形于外”,诗人的感情一旦被激活,他们触目所见,均带上强烈的主观色彩。
在他们所摄取的景物中,很少有纯自然的景物。
因为“国破”,即使“城春”,他们也会看到存在因伤时而进射出泪水,失群的春鸟因恨别而惊修地发出哀喂。
诗入触景生情,移情于物,虽不直接言情,情已充溢其间。
鉴赏诗中这些形象的特点,品味这些形象所蕴含的意义与思想情感就是设题点、赋分点。
中高考对于景物形象的考查一般分为两种类型:意象货析、意境品味。
1.意象赏析意象,是诗歌中熔铸了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的各无品可上者主观感情的客观景象,是作者思想内容和艺术感体易秘食加以艺术概括所形成的具有一定意象资桥极日士要华是体先动的自然景象。
意象赏析题目主要考查抓住关键词句,识别诗歌意象,根据体现景物特点的关键词语、句子概括诗歌意象特点;结合诗歌主旨分析诗人选取意象的用意;分析意象在表情达意方面方面的作用与效果。
2.意境品味意境是诗歌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诗歌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意境品味题目主要考查对形象的解读、对画面的描绘理解以及对情感的把握。
【方法探究】一、景物形象鉴赏要求1.“诗中赏画”。
古代写景诗大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
赏析画面美,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物象的组合方式;画面色彩;动态;静态。
2.“画中品诗”。
由景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
一般而言,诗歌描绘的形象画面是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的色调,其内在形象即情感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是阴暗、凄冷和低沉的色调,其内在形象情感则是低沉伤感的。
二、意象赏析角度设问方式及答题思路设问示例:1.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结合全诗分析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浅谈如何鉴赏古典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汪玉龙不同诗歌写景角度不同,有的偏重于空间顺序,有的偏重于色彩描绘,有的则从视听角度或动静角度去描写景物。
鉴赏诗歌时,如果能把握写景的角度,就能很好地鉴赏诗中的景物形象。
第一,空间角度。
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高低、上下、内外,需层次分明。
如杜甫《登高》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 “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第二,色彩角度。
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 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景物形象。
如蒋捷《一剪梅•舟过吴江》中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词人抓住夏初樱桃成熟时颜色变红,芭蕉叶子由浅绿变为深绿,化抽象的时光为可感的意象,以两种植物的颜色变化来具体表现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感叹。
“红”“绿”两种色彩在此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赏析诗歌抓表示颜色的词语,分析绘形绘色的画面美,景物形象就突出了。
第三,视听角度。
诗人写景,往往从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鉴赏时就需要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
比如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描写对象是雪,诗中句句写雪,可诗人依次从自己的感觉、视觉和听觉写来,突出了雪之大,写出了诗人彻夜无眠的孤寂。
第四,动静角度。
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明月松间照” 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古代诗歌鉴赏自然景观形象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瑰宝,其中饱含对自然景观形象的细腻描绘和深入鉴赏。
古人通过诗歌将自然景观的美妙展示,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瑰丽之处,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山水描写古代诗歌中常常出现对山水的描写,这些描写常常展示出山水之美。
诗人通过对山峦的形状、色彩的描绘以及对山水的感受,将景色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些描写使读者感受到山峦的壮丽和黄河奔腾的气势,引起读者对自然景观的共鸣。
花草赞美花草的美丽也是古代诗歌中常常出现的主题。
诗人通过对花草的描写和赞美,将花草的美妙之处展示给读者。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里的红杏被描绘成春景中的一抹亮色,使读者感受到了春天的鲜活和美好。
自然与情感的结合古代诗歌中通过自然景观形象的描绘,将自然景色和情感体验相融合。
诗人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通过情感的表达,使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自然之美。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在《秋夕》中写道:>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些描写中既有对秋夜景色的描绘,又有对情感的表达,使读者在欣赏自然景观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结语古代诗歌通过细腻描绘自然景观形象,将大自然的美妙展现给读者,让人们能够在文学艺术的享受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不仅能够表达诗人的情感,还能够唤起人们对自然景观的向往和共鸣。
这些古代诗歌的鉴赏,使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鉴赏古代诗歌形象之景物形象(意象、意境)考点解读景物形象指写景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如湖光山色、田园桑林、大漠孤城之类。
诗人在抒发主观情感时,往往借助这些自然景物或人文景物,这些承载主观感情的客观事物,就成了“意象”,它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而多个意象构成“意境”。
一、意象(景象)(一)意象的含义诗人表达思想感情时,往往采用寄情于物的方式,通过描写具体而生动的形象,把复杂而深刻的内心情感投射到客观的物象上,使思想感情——“意”和客观的物象——“象”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统一,从而构成了“意象”。
意象是渗透着诗人情感的客观物象,它既是情的物象化,也是情景交融的形象。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就是拨开意象的“迷雾”,见到思想感情的“天日”。
(二)常见意象的特点和寓意1.松柏——松柏生长环境恶劣,经寒不衰,枝干坚韧,具有一种凛然正义的品质。
在文人笔下,松是坚贞、孤直和高洁的象征,古人常通过咏松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如李白《赠韦侍御黄裳二首(其一)》:“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2.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
葱茏绿竹代表正直谦虚、坚贞高洁的品格或象征隐士君子。
如苏轼《于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3.柳——“柳”者,“留”也。
柳枝依依,缠绵悱恻,古人常借柳抒发送别怀人的离愁别绪。
如“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表达了分别时诗人对友人的眷恋。
又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在杨柳依依的岸边,词人的离别之情油然而生。
4.梅——最先开放,傲霜斗雪,敢为人先,不畏权贵,是君子。
如宋代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歌颂了梅花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景物类型: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
基本思路: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试题类型:1、诗中赏画:看画面形、色、动、静等概括意境描摹图景。
2、画中品诗:由形象画面的色调,剖析作者情感思想。
例题分析:1、诗中品画:概括意境描摹图景。
(1)借助意象,品味意境。
意象是意与象的融合,是生活外在景象与诗人内在情思的统一,是主观心意与客观物象在语言文字的融合与表现;是一首诗的构成单位,是诗歌构思核心。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神以象通,物以貌求”《文心雕龙》)。
品味意境就要借助意象。
例1:下面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漫成一首杜甫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答题指导:A、选择了哪些意象?B、这些意象组合成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参考答案:明月、风灯、宿鹭静、跳鱼鸣(以动写静),这四个意象有机地组合成清幽、静谧的意境。
例2:秋夜朱淑真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问题: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2)、把握画面,描摹图景诗中赏画,就要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歌的画面美。
古代很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
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一是物象的组合方式;二是画面色彩;三是动态;四是静态。
例题分析:例1: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渭川田家王维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此诗的核心字是什么?围绕这个字共写了几幅画面?答:核心字是“归”字(也可说是“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