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艾滋病防治条例.
- 格式:ppt
- 大小:67.00 KB
- 文档页数:35
艾滋病防治管理制度
第一条 为切实做好艾滋病防治专项工作,加强对艾滋病患者(包括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宣传教育等工作,保障艾滋病患者得到相应的医疗救助服务和救济措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艾滋病防治条例》等规定,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本院设置艾滋病防治专职部门,由专人负责。
第三条 对艾滋病患者实行自愿咨询、自愿检测制度。
第四条 对艾滋病患者实行严格的信息保密制度。
未经艾滋病患者本人同意,任何科室及个人不得将艾滋病患者的个人信息、咨询检测信息、检测结果、治疗救助、转介服务、档案资料等信息向外界公布及播散。
第五条 掌握艾滋病防治相关的基本知识。
第六条 设置艾滋病防治宣传栏,摆放宣传资料
第七条 采取宣传教育、关怀救助等措施给予病人心理支持及人文关怀,每年定期开展依从性教育活动提高病人依从性。
第八条 为治疗和随访的艾滋病人设置电话热线,定期电话随访督促病人按时到疾控中心免费检测项目。
督促按时服药及解决病人提出的疑难问题。
第九条 上级部门定期对我院艾滋病防治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和业务指导。
解读《艾滋病防治条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家属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艾滋病防治条例》中,规定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的权利和义务,在总则中规定其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条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享有的婚姻、就业、就医、入学等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同时,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应当履行下列义务: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的流行病学调查和指导;将感染或者发病的事实及时告知接诊医生;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防止感染他人。
条例还规定,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故意传播艾滋病。
●我国将对吸毒人群开展药物维持治疗工作《艾滋病防治条例》明确了全国范围内开展对吸毒人群的药物维持治疗工作。
条例要求,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公安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互相配合,根据本行政区域艾滋病流行和吸毒者的情况,积极稳妥地开展对吸毒成瘾者的药物维持治疗工作,并有计划地实施其他干预措施。
条例附则中特地对吸毒成瘾的药物维持治疗予以专门说明,是指在批准开办戒毒治疗业务的医疗卫生机构中,选用合适的药物,对吸毒成瘾者进行维持治疗,以减轻对毒品的依赖,减少注射吸毒引起艾滋病病毒的感染和扩散,减少毒品成瘾引起的疾病、死亡和引发的犯罪。
其中最重要的,是针对经注射吸毒传播艾滋病的美沙酮维持治疗等措施。
据卫生部提供的资料,卫生部、公安部等于2005年联合启动了128个美沙酮门诊和91个清洁针具交换试点。
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艾滋病防治工作与禁毒工作的协调机制,组织有关部门落实针对吸毒人群的艾滋病防治措施。
●医疗单位不得拒绝艾滋病感染者或病人的治疗《艾滋病防治条例》中,明确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在医疗机构的就医权利。
指出医疗机构不得因就诊的病人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推诿或者拒绝对其其他疾病进行治疗。
艾滋病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在我国的传播,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艾滋病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艾滋病预防、控制和治疗工作。
第三条艾滋病防治工作实行政府负责、部门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原则。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艾滋病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艾滋病防治工作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社会的艾滋病防治意识和能力。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经费投入,加强艾滋病防治队伍建设。
第二章预防措施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普及艾滋病预防知识,提高全社会的艾滋病防治意识和能力。
第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艾滋病易感染人群的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艾滋病防治意识和能力。
第九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艾滋病患者的关怀和支持,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和生活保障。
第十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艾滋病防治水平。
第三章控制措施第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艾滋病疫情的监测和报告工作,及时掌握艾滋病疫情动态。
第十二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艾滋病患者的发现、报告和管理工作,及时采取措施控制艾滋病传播。
第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艾滋病患者的救治工作,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和生活保障。
第十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支持和康复服务,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
第四章法律责任第十五条违反本规章制度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造成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一)未按照规定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的;(二)未按照规定加强对艾滋病易感染人群的宣传教育工作的;(三)未按照规定加强对艾滋病患者的关怀和支持的;(四)未按照规定加强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五)未按照规定加强对艾滋病疫情的监测和报告工作的;(六)未按照规定加强对艾滋病患者的发现、报告和管理的;(七)未按照规定加强对艾滋病患者的救治工作的;(八)未按照规定加强对艾滋病患者的心理支持和康复服务的。
艾滋病治疗与救助的规定为了加大对艾滋病的防治力度,我国政府于2006 年1月公布了《艾滋病防治条例》(以下简称《条例》)。
《条例》由总则、宣传教育、预防与控制、治疗与救助、保障措施、法律责任、附则共7章、64条组成。
关于艾滋病的治疗与救助,《条例》在第四章中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具体来讲,《条例》针对艾滋病治疗对医疗机构提出了3项要求,针对艾滋病救助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等提出了4个方面的要求。
(1)艾滋病治疗的规定。
《条例》针对艾滋病治疗对医疗机构提出了以下3项要求:①医疗机构应当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提供艾滋病防治咨询、诊断和治疗服务。
医疗机构不得因就诊的病人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推诿或者拒绝对其及其他疾病进行治疗。
②对确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人员应当将其感染或者发病的事实告知本人;本人为无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的,应当告知其监护人。
③医疗卫生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制定的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技术指导方案的规定,对孕产妇提供艾滋病防治咨询和检测,对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及其婴儿提供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咨询、产前指导、阻断、治疗、产后访视、婴儿随访和检测等服务。
(2)艾滋病救助的规定。
《条例》针对艾滋病救助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等提出了以下4个方面的要求:①向农村艾滋病病人和城镇经济困难的艾滋病病人免费提供抗艾滋病病毒治疗药品。
②对农村和城镇经济困难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适当减免抗机会性感染治疗药品的费用。
③向接受艾滋病咨询、检测的人员免费提供咨询和初筛检测。
④向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免费提供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治疗和咨询。
2017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对“十三五”时期艾滋病防治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在工作目标方面,行动计划提出:要最大限度发现感染者和病人,有效控制性传播,持续减少注射吸毒传播、输血传播和母婴传播,进一步降低病死率,逐步提高感染者和病人生存质量,不断减少社会歧视,将我国艾滋病疫情继续控制在低流行水平。
宣传艾滋病防治法律法规为了宣传艾滋病防治法律法规,我们需要先了解什么是艾滋病,以及在防治艾滋病方面有哪些法律法规。
一、艾滋病的概念与传播途径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一种病毒性疾病。
目前全球已有数百万人感染艾滋病病毒,且每年新增病例仍在增加。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有四种: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注射毒品传播。
其中,性传播是目前艾滋病感染最主要的途径。
二、艾滋病防治法律法规为了控制艾滋病的传播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我国制定了一系列艾滋病防治法律法规。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艾滋病防治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艾滋病防治条例》是我国关于艾滋病防治方面的基本法律。
该条例明确了国家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领导和组织管理机制,规定了艾滋病防治的基本原则和措施,强调了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权益保护,以及对相关人员的岗位责任和监督机制。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是我国传染病防治的基本法律。
该法对传染病的防治工作进行了规定,对艾滋病的传染、隔离、治疗、预防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要求。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计生行政执法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计生行政执法法》是我国卫生计生行政执法的基本法律。
该法规定了卫生计生行政执法的基本原则和程序,对卫生计生行政执法人员的权利义务进行了规定,保障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合法权益。
4.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艾滋病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艾滋病条例》主要是为了落实党和国家对艾滋病防治的政策和法律法规。
该条例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推行艾滋病检测、匿名检测、免费检测等措施,提高艾滋病防治意识。
三、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除了法律法规的保障,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些艾滋病防治的相关知识。
1. 保护自己不要随意与他人发生性行为,使用安全套等预防措施;不要共用注射器或其他针具;不要随意接触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的血液或体液。
艾滋病性病防治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性病的发生、传播和蔓延,保护公众身心健康,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艾滋病,是指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病毒)引起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本条例所称性病,是指除艾滋病之外的淋病、梅毒、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软下疳、生殖器疱疹、性病性淋巴肉芽肿以及国家规定的其他性传播疾病。
第四条艾滋病、性病防治实行属地管理,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
第五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领导艾滋病防治工作,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所需防治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六条市卫生行政部门主管全市艾滋病、性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
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艾滋病、性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其他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
第七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健康教育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和医疗机构是艾滋病、性病防治的专业机构,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
第八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对在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对因参与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致病、致残、死亡的人员,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补助、抚恤。
第二章预防与控制第九条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对公民加强法制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提倡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有计划地开展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宣传活动。
卫生、人口和计划生育、农业、民政等部门应当编写、印发适合农村地区的宣传材料,在农村开展多种形式的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宣传活动。
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应当无偿开展艾滋病、性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定期播放或者刊登有关的公益性广告。
第十条教育部门应当将预防艾滋病、性病和青春期性健康知识纳入初级中学、普通高级中学和中等职业学校、高等学校的健康教育计划。
艾滋病防治知识小结时光在流逝,从不停歇;万物在更新,而我们在成长,我们一定都增加了不少生阅历,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小结了。
那么写小结真的很难吗?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小结(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艾滋病防治知识小结120XX年11月29日上午我在中心三楼会议室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工作。
中心相关科室人员及村卫生室工作人员全部到场,并签到。
培训工作由中心副主任王建主持,现就培训情况小结如下:一、本次培训共计35人参加,培训率达100%二、通过这次培训,使全院职工对《艾滋病防治条例》《艾滋病防治知识》工作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充分发挥《艾滋病防治工作》在农村预防、保健、医疗中的作用。
特别是通过此次培训发现部分村医对艾滋病防治知识如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知识的了解不够全面,对艾滋病疫情的严重性和造成的危害认识不足。
这次培训使他们了解了艾滋病疫情的严重性,并教给了他们今后在医疗服务中如何防治职业暴露的知识、方法和技能,了解了抗机会性感染的诊断、治疗原则,健康教育、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相关知识,了解了《艾滋病防治条例》的主要条款和国家制定的针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的“四免一关怀”政策,基本掌握了常见性传播性疾病的诊治。
总之本次培训取得的效果是很明显的。
艾滋病防治知识小结2我中心校20XX年的艾滋病防治工作,在区疾控中心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坚持“政府领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的原则,以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为重点,以阻断传播为目的,全面落实各项综合防治措施,在各部门和相关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显著成效。
现将艾滋病防治工作全员培训工作汇报如下:一、组织领导1、县防艾办4月份于成立了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领导小组与管理办公室,项目执行机构(项目办)为县疾控中心。
县卫生局召开了全县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会议暨培训会,正式启动该项目。
县防艾办于4月向防艾各成员单位下发了《县20XX年艾滋病防治工作计划》,对各成员单位提出了具体的目标任务与工作要求。
Page 2 of 12
艾滋病防治条例
第 1题:单选题(本题1分)
周某,21岁,因为输血不幸感染了艾滋病,后因为过度压抑被医院确诊为精神病人。
现在一家药品生产企业在为周某提供援助的同时希望可以公开周某的病史资料,依据《艾滋病防治条例》的规定,应当得到谁的同意
A.周某本人
B.周某的监护人
C.周某所在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D.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E.周某所在地的卫生行政部门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
B
第 2题:单选题(本题1分)
《艾滋病防治条例》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下列对象,除外
A.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B.艾滋病病人
C.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家属
D.艾滋病病人的家属
E.以上都不是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
E
第 3题:单选题(本题1分)
张某,在校大学生,经医疗机构确诊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依据《艾滋病防治条例》的规定,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应当将其感染的事实告知
A.张某的父母
B.张某本人
C.医疗机构的负责人
D.医疗机构所在地的卫生行政部门
E.张某所在的学校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
B
第 4题:单选题(本题1分)
2020/4/12。
预防艾滋病工作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有效预防、控制艾滋病在我市的传播与蔓延,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艾滋病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市行政区域内的艾滋病预防工作。
第三条艾滋病预防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行政府领导、部门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艾滋病预防工作的领导,将艾滋病预防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保障艾滋病预防工作的经费投入。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共同做好艾滋病预防工作。
第六条全社会应当增强艾滋病预防意识,积极参与艾滋病预防工作。
第七条艾滋病预防工作应当尊重科学,鼓励和支持艾滋病防治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
二、组织管理第八条市人民政府设立艾滋病预防工作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全市艾滋病预防工作。
第九条艾滋病预防工作委员会由市人民政府分管领导担任主任,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公安部门、市司法行政部门、市财政部门、市教育行政部门、市民政部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市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市交通运输部门、市文化和旅游部门、市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市广播电视新闻出版部门、市红十字会等部门和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为成员。
第十条艾滋病预防工作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负责艾滋病预防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办公室设在市卫生健康行政部门。
第十一条区县人民政府应当设立艾滋病预防工作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监督本行政区域内的艾滋病预防工作。
第十二条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设立艾滋病预防工作机构,负责本辖区的艾滋病预防工作。
第十三条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艾滋病预防工作,履行以下职责:(一)制定艾滋病预防工作规划并组织实施;(二)组织艾滋病疫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报告和信息管理;(三)组织艾滋病预防宣传教育;(四)组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密切接触者的管理和服务;(五)组织艾滋病预防性病医疗服务;(六)组织艾滋病预防性病药品、检测试剂、医疗器械、消毒产品的管理;(七)组织艾滋病预防国际合作和交流;(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
武汉市艾滋病性病防治管理条例(2021修正)【发文字号】武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14届〕第44号【发布部门】武汉市人大(含常委会)【公布日期】2021.02.25【实施日期】2021.02.25【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设区的市地方性法规武汉市艾滋病性病防治管理条例(1998年12月31日武汉市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1999年4月2日湖北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批准根据2010年9月15日武汉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2010年9月29日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批准的《武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一次修正根据2011年12月26日武汉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六次会议通过2012年3月29日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批准的《武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武汉市城市道路交通管理若干规定〉等11件地方性法规中行政强制规定的决定》第二次修正根据2015年5月20日武汉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2015年7月30日湖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批准的《武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武汉市未成年人保护实施办法>等八件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三次修正根据2020年11月18日武汉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通过2021年1月22日湖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批准的《武汉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集中修改和废止部分地方性法规的决定》第四次修正)第一条为了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性病的发生、传播和蔓延,保障公民身心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对艾滋病(包括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下同),梅毒、淋病、尖锐湿疣、非淋菌性尿道炎、生殖器疱疹、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和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公布的其他性病的防治管理,适用本条例。
成都市性病艾滋病防治管理条例正文:---------------------------------------------------------------------------------------------------------------------------------------------------- 成都市性病艾滋病防治管理条例(2000年10月27日成都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2000年11月30日四川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批准)第一条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性病、艾滋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公民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四川省预防控制性病艾滋病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成都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对艾滋病、梅毒、淋病、尖锐湿疣、非淋菌性尿道炎、生殖器疱疹、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公布的其他性病的防治管理,适用本条例。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单位和个人,均应遵守本条例。
第三条性病、艾滋病防治管理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
第四条市和区(市)县。
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领导,制定性病、艾滋病防治规划并组织实施,保障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必需的经费。
鼓励开展性病、艾滋病防治科学研究。
第五条市和区(市)县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市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全市区域卫生规划和工作需要,确定性病、艾滋病防治专业机构,并健全性病、艾滋病疫情监测网络。
公安、财政、物价、教育、民政、工商、计划生育、药品监督、文化、体育、出入境检验检疫等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做好性病、艾滋病防治工作。
第六条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以及医疗卫生机构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等组织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性病、艾滋病的危害及预防知识。
第七条中等以上的学校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应包括性病、艾滋病的预防知识。
艾滋病防治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预防、控制艾滋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根据传染病防治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艾滋病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建立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机制,加强宣传教育,采取行为干预和关怀救助等措施,实行综合防治。
第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享有的婚姻、就业、就医、入学等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一领导艾滋病防治工作,建立健全艾滋病防治工作协调机制和工作责任制,对有关部门承担的艾滋病防治工作进行考核、监督。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艾滋病防治及其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 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制定国家艾滋病防治规划;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依照本条例规定和国家艾滋病防治规划,制定并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的艾滋病防治行动计划。
第六条: 国家鼓励和支持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红十字会等团体协助各级人民政府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应当协助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开展有关艾滋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政策和知识的宣传教育,发展有关艾滋病防治的公益事业,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有关组织和个人依照本条例规定以及国家艾滋病防治规划和艾滋病防治行动计划的要求,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对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捐赠,对有易感染艾滋病病毒危险行为的人群进行行为干预,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关怀和救助。
第八条: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与艾滋病预防、诊断、治疗等有关的科学研究,提高艾滋病防治的科学技术水平;鼓励和支持开展传统医药以及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相结合防治艾滋病的临床治疗与研究。
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政府有关部门对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和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因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或者因执行公务感染艾滋病病毒,以及因此致病、丧失劳动能力或者死亡的人员,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补助、抚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