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备考:古代诗歌鉴赏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78.00 KB
- 文档页数:23
2014年全国高考语文新课标2卷诗歌鉴赏深度解析一、原题回放(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宋]郭震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曾流离吴越等地。
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
生卒年生平不详。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5分)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二、文本详析:1、作者简介:(一)韦庄(约836年─910年),字端己,汉族,长安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唐朝花间派词人,词风清丽,有《浣花词》流传。
曾任前蜀宰相,谥文靖。
早年屡试不第,直到乾宁元年(894)年近六十方考取进士,任校书郎。
李询为两川宣瑜和协使,召为判官,奉使入蜀,归朝后升任左补阙。
天复元年(901),入蜀为王建掌书记,自此终身仕蜀。
天祐四年(907)劝王建称帝,为左散骑常侍,判中书门下事,定开国制度。
官终吏部侍郎兼平章事。
工诗,多以伤时、感旧、离情、怀古为主题,其律诗,圆稳整赡,音调浏亮,绝句情致深婉,包蕴丰厚,发人深思;尤工词,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并称“温韦”。
其词多写自身的生活体验和上层社会之冶游享乐生活及离情别绪,善用白描手法,词风清丽。
《全唐诗》录存其诗六卷,录诗三百一十六首。
另有《浣花词》辑本,存词五十五首。
诗词都很有名,诗方面今传《浣花集》十卷。
韦庄曾经家陷黄巢兵乱,身困重围,又为病困。
中和三年(883年)三月,在洛阳,著《秦妇吟》。
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但诗中对黄巢农民起义军颇多异见,或限于当时环境见识亦颇多偏见。
后人将《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
2014年高考诗歌阅读真题与赏析资料汇编一、(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无名氏①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②。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
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5分)【试题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
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试题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结构作用【试题解析】词的上阕主要在写景,描写的是凄凉的景象场面:丝丝细雨被和暖的春风吹送着,飘洒在繁花落尽的树枝上。
满地落花被雨水浇湿,再也飞舞不起来了。
池塘里碧绿的水面上随风荡起微微的波纹。
雨晴了,一轮斜阳依旧出现在西方的天空上。
在“哀”的暮春景色中,抒发的是一种“哀”情,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6分)【试题答案】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
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
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试题考点】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试题解析】下阕写当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卷起珠帘,恰恰看到燕子成双成对地飞来飞去。
这更加勾起了女主人公的一怀愁绪。
这种愁绪实在难以排遣,满心想加以掩饰,无奈却在紧蹙的双眉中显露出来。
于是只好强打精神,翻身起来,继续下那盘没有下完的棋。
岂料应劫之际,她竟然举棋不定,沉吟半晌,难以落子。
最后两句借续下残棋的动作来表达自己难以排遣的愁情。
【《阮郎归》诗歌赏析】“春风”二句起调低沉,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
春风吹雨已自凄凉,而花枝已凋残矣,风雨仍依旧吹打不舍,景象更为惨淡。
“落花无可飞”,写残红满地,沾泥不起,比雨绕残枝,又进一层,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渗透着悲伤情绪。
2014年高考诗歌阅读真题与赏析资料汇编一、(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无名氏①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
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
讳愁无奈眉②。
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
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
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
(5分)【试题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
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试题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结构作用【试题解析】词的上阕主要在写景,描写的是凄凉的景象场面:丝丝细雨被和暖的春风吹送着,飘洒在繁花落尽的树枝上。
满地落花被雨水浇湿,再也飞舞不起来了。
池塘里碧绿的水面上随风荡起微微的波纹。
雨晴了,一轮斜阳依旧出现在西方的天空上。
在“哀”的暮春景色中,抒发的是一种“哀”情,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
(6分)【试题答案】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
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
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试题考点】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试题解析】下阕写当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卷起珠帘,恰恰看到燕子成双成对地飞来飞去。
这更加勾起了女主人公的一怀愁绪。
这种愁绪实在难以排遣,满心想加以掩饰,无奈却在紧蹙的双眉中显露出来。
于是只好强打精神,翻身起来,继续下那盘没有下完的棋。
岂料应劫之际,她竟然举棋不定,沉吟半晌,难以落子。
最后两句借续下残棋的动作来表达自己难以排遣的愁情。
【《阮郎归》诗歌赏析】“春风”二句起调低沉,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
春风吹雨已自凄凉,而花枝已凋残矣,风雨仍依旧吹打不舍,景象更为惨淡。
“落花无可飞”,写残红满地,沾泥不起,比雨绕残枝,又进一层,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渗透着悲伤情绪。
2014 年高考语文试题汇编之诗歌鉴赏详析版(ft东卷)14.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8分)寻诗两绝句陈与义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ft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
②ft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中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4 分)【答案】①艳丽“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
②清幽“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解析】此题分析“景物形象”。
分析两句诗描写景色的特点时,需要抓住原诗中的“园花”“雨”“乔木”“明月”等意象具体解说,还要注意诗句中描绘的园花“百般红”,即色彩艳丽的特点,乔木“峥嵘”,即高耸峭拔的特点。
(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4 分)【答案】①行为洒脱“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ft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②情趣高雅“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解析】此题分析“人物形象”。
首先注意诗下的注释,这两首诗下面有对“居士,指文人雅士”的解释,我们可初步判断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然后抓住对形象的描写手法,来分析人物的特征。
两首诗中对“陈居士”动作、神态描写的具体词句主要有“楚酒困人三日醉” “亭角寻诗满袖风”“爱把ft瓢莫笑侬” “醒来推户寻诗去”,由此我们便可准确判断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
其一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亭角寻诗满袖风。
【注释】①楚酒:楚地产的酒。
唐皇甫冉《送从弟豫贬远州》:“忧来沽楚酒,玄鬓莫凝霜。
”困人:使人倦怠。
②陈居士:陈与义自称。
古有德才而不仕者称居士。
③亭角句:谓苦寻诗句却无所获。
2014—2015年复习专题训练:古代诗歌鉴赏(学生版)诗歌鉴赏指导0903 15462014—2015年复习专题训练:古代诗歌鉴赏训练一鉴赏形象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邹明府游灵武①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释】①明府:对县令的尊称。
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做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释】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liàng):悲伤。
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古代诗歌鉴赏2014.2.24考点解读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包括两个方面:①鉴赏文学作品(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②评价文章(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E级。
鉴赏形象就是要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鉴赏语言主要有对语言的语意的理解和语言的表达效果两种考查方式,主要从词语的凝练传神、词语的描写形象、营造意境上的作用以及对作者表达感情的作用三个方面设题(炼字、诗眼)。
鉴赏表达技巧时要注意区分不同要求:有修辞方面的,有表现手法方面的,还有表达方式和结构形式方面的。
评价文章(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题(评论型题),最常见的考查形式是提供一种现成的观点,要考生结合诗(词)的相关内容作简要赏析,或问考生是否同意,并要求说明原因。
2014年诗歌鉴赏可能会具有以下特点:(1)选材更加广泛。
诗歌鉴赏试题文本体裁的选择更多样化,“诗词并重,兼顾其他”。
唐诗宋词依旧是选材的热点,写景、咏物诗可能是选材重点。
(2)鉴赏语言、意象、意境、表达技巧仍是考查重点。
高考古诗词鉴赏不讲求宏观把握泛泛而谈,而注重探讨局部与整体的协调一致,如考查那些起线索作用的字词、点明主旨的字词、用得传神的字词、抒情议论的语句的作用(好处)、写景句所用的手法等。
(3)评论型题目的考查成为一种趋势。
下面将按鉴赏诗歌语言、鉴赏诗歌表达技巧、鉴赏诗歌的形象、不同题材诗歌鉴赏要诀、评价文章(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诗歌鉴赏高考题等方面来带动。
鉴赏诗歌语言一、对语言的语意的理解(对诗意的理解)要懂得“诗家语”。
进行古代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这是诗歌鉴赏的基础,同时,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当然也是语言的艺术。
诗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
严羽说“诗有别材”,其实,诗也有“别语”。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
201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效果检测:古代诗歌鉴赏高考研究2014-12-26 0910201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效果检测:古代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眼儿媚[南宋]朱淑真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
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1)请简要分析“云锁朱楼”中“锁”字的妙处。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2)词的下片主要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答案(1)“锁”字是“笼罩”(包围、环绕、围绕)的意思,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阴云四布、雾压朱楼的情景,表现了深闺女子郁闷(烦恼)的心情。
(2)下片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通过绿杨、海棠、红杏等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词人隐藏在心中的无限哀(春)愁(烦恼、惆怅等)。
(如果表现手法答“用鸟语花香来反衬自己的惆怅”也对)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6分)【双调•水仙子】重观瀑布乔吉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
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干。
露华凉人怯衣单。
似白虹饥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
(1)请简析本诗中瀑布在形状、色彩、动态上的特点。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2)“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干”是元曲中绘景的压卷,请赏析。
2014年高考试题汇编:2014年全国各地高考诗词鉴赏题汇编(2014-06-17 19:47:26)转载▼标签:2014年高考高考真题试题汇编古典诗歌鉴赏试题高考备考分类:高考研究2014年高考语文试卷诗词鉴赏题汇编1、(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阮郎归西湖春暮[南宋]马子严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
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花褪雨,絮沾泥。
凌波②寸不移。
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
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
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8.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分)【解析】本题考查了古代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对诗歌人物形象的情感进行分析,是这道题的答题方向,然而题干还指明了分析的切入口,那就是人物动作神态描写。
因此,考生解答这道题,首先必须从词作中找到词人对西湖游人描写的文字,然后去揣摩不同动作神态的人所具有的不同情感。
【示例】“番腾妆束闹苏堤”,人们在苏堤上装束鲜艳,翻腾热闹,想要留住春天,表达了留春之意;“凌波寸不移”写观景的女子看到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无法移步,表达了伤春之情;“三三两两叫船儿”,写雨后春去,人们也纷纷叫船归家,表现了对春归的黯然心伤和无可奈何。
9.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4分)【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词中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
题干已经指出赏析的角度“点面结合”,赏析的内容“暮春之景”。
因此,考生应从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中去分析词人的写景之句。
“面”即是对晚春季节西湖景色的整体描绘,“点”又是词人从万千西湖景色中撷取的一些独特意象描绘以及写人时的细节描写。
【示例】“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寒食时的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人们闹苏堤总写游苏堤的人,是“面”;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
2014年新课标卷全国高考古代诗歌鉴赏甲卷(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①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宋]郭震②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曾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等地。
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
生卒年及生平不详。
本题选用唐代韦庄一首题为《含山店梦觉作》的诗和宋代郭震一首题为《宿渔家》的诗为鉴赏材料。
韦庄(约836—910),字端己,晚唐著名诗人。
乾宁进士。
黄巢率军破长安,韦庄困于长安,及黄巢兵败,长安解困,始得脱身东行,流离迁徙于汴洛、吴越之间。
后仕前蜀,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
工诗,所作《秦妇吟》甚有名,人称“秦妇吟秀才”。
有《浣花集》。
他也是著名词人,他的词在文学史上与温庭筠齐名,合称“温韦”。
郭震,字希声,号渔舟先生,又号汾阳山人,成都人。
生卒年不详。
太宗淳化四年曾诣阙上书,后隐居。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5分)【参考答案】诗人是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感情的。
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思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级。
【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考生理解作品内容,分析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该诗抓住自以为洒脱的客中游子中夜梦中醒来时心头突然涌起思乡之情这一瞬间的心理变化,细腻而生动地刻画出了主人公被乡关之思、亲爱离别之情所困扰的复杂心绪。
诗的第一句首先点出“惯”字,谓自己浪迹天涯、壮游四海已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对远离家乡的漂泊根本不以为意。
正如作者在其他作品中表白的:“如今却忆江南乐,当时年少春衫薄。
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
”(《菩萨蛮》)不仅看不出离乡的愁苦,相反却感觉到逸兴遄飞。
【表一:古诗阅读考查内容】【做过的古诗词梳理】海淀期末漫感①己亥杂诗少年击剑更吹箫,剑气箫心一例消。
谁分②苍凉归棹后,万千哀乐聚今朝。
注释:①此诗写于西北边疆动乱及东南沿海一带遭殖民主义者入侵之时。
②分:料想。
※ “剑气箫心”是龚自珍人生的真实写照,从这两首诗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5分) 海淀一模(19分) 古风(其四十六) 李白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
隐隐五凤楼,峨峨横三川。
王侯象星月,宾客如云烟。
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
举动摇白日,指挥回青天。
当涂①何翕忽,失路长弃捐。
独有扬执戟②,闭关草《太玄》。
注:①当涂:当权。
②扬执戟:指扬雄。
汉哀帝时朝政腐败, 扬雄不愿为官,专心著书。
① 诗歌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4分)海淀二模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②题。
(8感皇恩① 宋·朱敦儒早起未梳头,小园行遍,拄杖穿花露犹泫。
菊篱瓜畹②先生独自笑,流莺见。
著意访寻,幽香国艳,千里移根未为远。
浅深相间,最要四时长看。
群芳休怪我,归来晚。
注释:①词牌名。
②畹:田地。
② 结尾句“群芳休怪我,归来晚”新巧别致,请简要赏析。
(5分)拓展延伸题一 “无理而妙”,是指艺术作品的某些内容不合常理反而能达到一种艺术效果。
台湾诗人洛夫也说:有些诗是不讲理的,当理性从诗人的前门进来,灵感则悄悄地从他窗口溜走。
如本诗中的“举动摇白日,指挥回青天”,又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的“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等诗句,都体现了“无理而妙”的特点。
请任选上面提到的一句诗,也可选取其它诗句,结合诗句内容,谈谈你对“无理而妙”的理解。
(200字左右,12分)评分标准及具体分析2分(照抄得1分。
有自己的理解,对“无理”或“妙”中一点写具体透彻,即可得2分) 2、结合诗句阐释分析,7分① 引用恰当诗句并解释,1分② 分析诗句中的“无理”处,2分 ③ 分析诗句的“妙”(艺术效果),4分。
2014年高考各省市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一、[2014·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阮郎归西湖春暮[南宋]马子严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
番腾①妆束闹堤,留春春怎知?花褪雨,絮沾泥。
凌波②寸不移。
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
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
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8.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翻腾妆束,闹春堤,爱春之心;步履迟迟,驻足流连,惜春之情;三三两两,唤船离去,叹春之意。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
要从具体的诗句中分析出作者表达的情感,如“番腾妆束闹堤”有爱春之情;“留春春怎知”“凌波寸不移”含惜春之情;“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表达叹春归去之情。
9.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做简要赏析。
(4分)[答案] 香红渐稀,是面的描写;花褪雨,絮沾泥,则是点的刻画。
勾勒写意,细节传神,点面结合,相互映衬;以景起情,丰富了词作情感涵。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要从具体的诗句中分析出诗句所运用的技巧,如“香红渐渐稀”是面,而“花褪雨”“絮沾泥”则是点,也是细节描写,由此归纳出点面结合、细节传神等要点。
此外还可从诗句中分析出“以景起情”或“景中寓情”的表达方式。
二、[2014·卷]“月”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本题与“月”的意象相关。
完成①~③题。
①有些诗句无“明月”二字,却写出“明月”之景。
下列不具有...这一特点的一项是(3分)( ) A.一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B.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C.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D.皓魄当空宝镜开,云间仙籁寂无声。
②“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汉时的明月汉时的关”。
下列与这一表现手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烟笼寒水月笼沙B.明月楼高休独倚C.一夜飞度镜湖月D.夜吟应觉月光寒③《红楼梦》中,两位才女中秋月下联诗,其中一位被称作“多病西施”,她所吟的“冷月葬花魂”诗句,正是其诗意而悲剧的人生的写照。
2014年高考备考:古代诗歌鉴赏资料高考研究2014-12-27 16042014年高考备考:古代诗歌鉴赏资料一、考点解说与解答的前提条件古代诗歌鉴赏是高考必考的考点之一,主要涉及四个小考点(见后面解说)。
要做好古代诗歌鉴赏题,必须要做好以下工作:1、知人论世。
尽可能多的掌握古代诗人(词人)的生平、生活的时代背景或本人不同生活时期的特点,了解本人诗词创作的主要风格特点等。
这是准确鉴赏古诗的重要前提。
九死不悔:漫漫长路的探索(屈原)世外桃源:疲惫灵魂的皈依(陶渊明)诗中有画:描摹景物的顿悟(王维)笑傲公卿:傲岸人格的张扬(李白)漂泊天涯:大唐衰微的见证(杜甫)强者宣言:永不放弃的追求(刘禹锡)明白晓畅:现实主义的革新(白居易)放浪形骸:盛事难再的挽歌(杜牧)委婉隐晦:迷惘无助的宣泄(李商隐)2、掌握必要的诗歌鉴赏的方法和答题模式,并在平时的学习、练习中加强针对性训练,才能在正式考试中做起来得心应手。
做题时,问啥答啥,扣句分析,有理有据。
3、正式答题前一定要从诗题、到每句诗词甚至每个字词去咬文嚼字,采用“翻译+想象”的方式力求理解每句诗词的含义(特别是特定意象的特殊含义,关键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要注意“诗眼”,注意其中的议论抒情句),进而把握整首诗词的意思与情感。
这是准确鉴赏古诗的重要保证。
【诗词后有注释的千万要认真阅读,因为可能从中了解的生平、写诗词时的背景、重要字词的音义和用典(出现引文)等信息】。
具体说“读懂”的八项方法:(1)、关注题目(解释:包含了时间、地点、题材、情感等)(2)、关注首尾句(联)(解释:首句:点题目;尾句:显主旨)(3)、关注表情、表意关键词(4)、关注常用意象及其含义(5)、关注文题间的注释(6)、关注题干提供的信息(7)、关注熟悉的的概况(解释:经历、思想、风格)(8)、关注常用典故的特定含义4、由己推人。
即学会站在诗人(词人)角度去想,如果“我”是“他”,会怎样?5、虽然我们平时学习诗词时(包括考试的题型)有所侧重,但是希望同学们对我们课本上的古代诗词(3、5册)都能从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及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四个方面去多做分析与思考,举一反三,熟能生巧。
明确诗歌1.送别诗:①直接写别情;②间接写别情;③写送别时环境;④写送别时场面、人物语言、动作;⑤回忆相聚时的欢娱,遥想分别后的孤寂。
2.怀古诗:①借古讽今;②怀古伤己;③赞美英雄业绩,或羡慕,或自况。
3.边塞诗:①边塞战争;②同仇敌忾、分忧杀敌;③揭露边塞战事给百姓带来劫难或非正义战争、穷兵黩武给人民带来的严重负担和灾祸。
4.思乡诗:①对故乡或故国饱含思念之情;②对亲人故友倍加思念;③出征或他乡为官;④家中思妇。
5.咏物诗:①绘形绘声,逼真传神;②托物寓意,借题发挥,抒情言志;③借物讽喻。
6、写景诗(山水田园诗)。
以山水田园、人文景观作为描写对象,加以生动形象的描摹,来或抒发情怀,或寄托理想,或娱乐遣兴。
7、生活杂感诗:①寄情山水的悠闲;②昔盛今衰的感慨;③青春易逝的伤感;④仕途失意的苦闷;⑤告慰平生的喜悦。
二、指导(一)形象1、形象的:人物形象(抒情主人公);意象(带上诗人主观情感的景物形象和咏物言志的事物形象)2、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诗人形象和诗中塑造的其他人物形象)的类型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是在诗中的“代言人”。
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诗人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得流下眼泪。
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
两位诗人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
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了将士们忠心报国、献身边塞之情。
而杜甫的《兵车行》则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9)积极乐观,笑傲人生的形象。
如苏轼的《定风坡》。
答人物形象分析题的模式:这首(句)诗(词)塑造了一个(性格特点或形象特点)的(身份)形象。
(后两个括号里的内容视具体的诗词内容而定。
还要根据分数确定是否结合诗词具体分析)例1:阅读下面这首诗,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答: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的孤身一人的生活;相看两不厌,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
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
例2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访隐者[宋]郭祥正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
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3分)答:通过描写隐者独饮自己酿造的酒,足不出户,门外落花满地,无人造访、无人酒扫的隐居生活,表现了隐者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
(意思对即可)练习1: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
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答: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却仍思报国的抗金英雄形象。
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
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
练习2:阅读下面这首诗,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南邻杜甫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粟未全贫。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
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
白沙翠竹江村暮,相送柴门月色新。
答:锦里先生是一位安贫乐道、诚恳热情的清寒隐士。
虽有“园收芋粟”,境况却不富裕。
家中的儿童习惯于笑语迎客,可见他虽耿介却不孤僻,是个安贫乐道之士。
他家的庭院台阶上啄食的鸟雀,因平日无人惊扰,见人来也不惊飞,可见他平日生活的和谐、宁静。
锦里行者居家在环境清幽的江村,很满足于朴素的田园生活,客人来访,主人殷勤接待,客人尽日淹留,直至相送于月下,可见主人的诚恳和热情。
3、意象与意境(主要)(1)意象的概念意象是分析、研究诗歌特有的名词,“意”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象”是指诗人感受到的客观物象,“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中的“千山”、“鸟”、“孤舟”、“蓑笠翁”、“寒江”、“雪”,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物象,而是熔铸了诗人的感情——不屈服于环境,傲然倔强,充满主观情绪意味的意象了。
正是这些独特的意象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孤愤、倔强的思想感情。
诗歌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也是读者对诗的审美评价的依据。
(2)意象的特殊含义①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②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③以折柳表惜别。
“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
④以蝉喻品行高洁。
⑤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⑥菊花——坚贞高洁的品质。
⑦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纯净洁白。
⑧松——坚贞高洁。
⑨莲——表达爱情;品性纯洁高尚。
⑩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11)杜鹃鸟(布谷、子规、杜宇)——凄凉哀伤的象征,或游子思乡之情。
(12)鹧鸪鸟——离愁别绪(13)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⒁夕阳(斜阳、落日):多表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怀古幽情。
⒂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⒃流水:愁思。
⒄竹子:多为坚贞、高雅、气节的象征。
⒅鹧鸪:满腔的离愁别绪或思念之情。
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之情。
⒇霜:常常表现某种特定处境下心灵不能承受之重。
(21)长亭:送别难舍之情。
(22)斑马:别后不舍之情。
(3)意境的概念与常用术语所谓“意”,指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在理解、认识现实生活基础上形成的典型感受,是“情化的理”,又是“蕴理的情”;所谓“境”是诗人所描写的具体景物,即鲜明的生活图画,是从大量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有特性的艺术形象。
“意境”,就是的“真感情”与客观景物融为一体而创造出来的感人的艺术境界。
诗歌的意境,是诗美的集中体现,是诗歌突出的艺术特征。
意象和意境的区别:意境的范围比较大,通常指整首诗,几句诗,或一句诗所造成的境界;而意象只不过是构成诗歌意境的一些具体的、细小的单位。
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只是构成这建筑的一些砖石。
意境答题常用术语:孤寂冷清、萧瑟凄凉、荒凉寥落、凄清冷寂、苍凉凄美、恬静优美、雄浑壮阔、高远辽阔、幽静宁谧、朦胧渺茫、孤独凄凉、激情飞越、闲适淡泊、清新飘逸、沉郁顿挫、乐观旷达。
(4)答题方法、模式及近年高考题型分析与解答1.解题步骤:固定模式分为三个部分:描摹诗歌图景、概括意境特点、剖析思想或情感。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意象),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画面或再现画面。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的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的思想感情。
根据此诗情境氛围的特点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2.答题表述模式:诗歌(词)通过(特点+意象),描绘了一幅的画面,创设了意境,表达了诗人的情感(理想、志趣)。
例: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问题西楼曾巩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问:此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