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脓肿诊断与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3.02 MB
- 文档页数:31
脑脓肿(大脑脓肿,颅脑痈)【病因】(一)发病原因根据细菌感染的来源途径常分为四类:1.邻近感染灶的扩散所致的脑脓肿中耳炎、乳突炎、鼻窦炎、颅骨骨髓炎及颅内静脉窦炎等化脓性感染病灶可直接向脑内蔓延,形成脑脓肿。
其中以慢性中耳炎、乳突炎导致的脑脓肿最为多见,称为耳源性脑脓肿,约占全部脑脓肿的50%~66%。
但由于近年来不少中耳炎、乳突炎得到及时的根治,耳源性脑脓肿的比例已明显减少。
耳源性脑脓肿多为慢性中耳炎、乳突炎并胆脂瘤急性发作导致脑脓肿,其感染途径多经鼓室盖或鼓窦波及颅内颞叶的中后部,约占耳源性脑脓肿的2/5。
另一部分经乳突内侧硬脑膜板波及小脑外侧上部,尤其儿童乳突骨质较薄,感染易经Trautman三角区(即岩上窦下方、面神经管上方、乙状窦前方,三者形成的三角)累及小脑。
但小儿鼓室及乳突尚未发育良好,故小儿耳源性脑脓肿少见。
小脑脓肿约占耳源性脑脓肿的1/3。
耳源性脑脓肿亦可经静脉逆行转移到远隔部位,如额、顶、枕叶,甚至偶有转移至对侧脑部。
耳源性脑脓肿多为单发。
常见致病菌以变形杆菌及厌氧菌为主,厌氧菌以链球菌居多,其次为杆菌,亦可为混合性感染。
由鼻窦炎引起的脑脓肿称为鼻源性脑脓肿,较少见。
多发生于额叶底部,亦多为单发。
偶有多发或多房性。
多为混合菌感染。
头皮痈疖、颅内静脉窦炎及颅骨骨髓炎所致的脑脓肿均发生在原发病灶的邻近,可发生脑脓肿及硬脑膜外、硬脑膜下或混合性脓肿,亦多为混合菌感染,也可能为真菌感染。
2.血源性脑脓肿主要是由于来自远隔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流经动脉的炎性栓子传入而形成的,亦可逆行经胸腔、腹腔及盆腔的器官如肝、胆、膈下及泌尿生殖系统等的感染,由脊柱周围的无瓣静脉丛与椎管内相吻合的静脉进入椎管内静脉转移到颅内。
面部三角区的感染灶由静脉回流至颅内也可能形成颅内感染。
感染来源为胸部各种化脓性感染,如肺炎、肺脓肿、脓胸、支气管扩张等的脑脓肿,称为胸源性脑脓肿;因细菌性心内膜炎、先天性心脏病,特别是发绀型心脏病等引起的脑脓肿,称为心源性脑脓肿。
化脓性脑膜炎(2021年版)一、化脓性脑膜炎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ICD-10︰)。
(二)诊断依据。
按照卫生部“十二五”计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传染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第8版,李兰娟、任红主编),《儿科学》第8版(卫生部“十二五”计划教材,主编王卫平,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发烧、头痛、精神萎靡、疲惫无力等。
脑膜刺激征,颅内压增高,可有惊厥、意识障碍、肢体瘫痪或感觉异样等。
2.辅助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
脑脊液外观浑浊,压力增高,白细胞总数增多,多在500-1000×106/L以上,中性粒细胞为主,糖和氯化物明显降低,蛋白质明显增高;涂片、培育可发现致病菌。
(三)医治方案的选择。
按照卫生部“十二五”计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传染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第8版,李兰娟、任红主编),《儿科学》第8版(卫生部“十二五”计划教材,主编王卫平,人民卫生出版社),《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1年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修订工作组,国卫办医发〔2021〕43 号)。
1.病原医治: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遵循初期、足量、足疗程、敏感、易透过血脑屏障的原则。
2.一般及对症医治:做好护理,预防并发症。
保证足够液体量、热量及电解质。
高热时可用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颅内高压时给予20%甘露醇,应用进程中注意对肾脏的损伤。
3.重症患者,可给予糖皮质激素,减轻炎症反映,降低颅内压,减少炎症粘连,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
4.并发症的医治。
(四)标准住院日为21-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需符合ICD-10︰化脓性脑膜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如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置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2)腰椎穿刺脑脊液常规+生化、细菌培育、抗酸染色、墨汁染色+涂片等;(3)肝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谱、血凝实验、血糖;(4)血培育、CRP、PCT;2.按照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血气分析、遗传代谢病筛查、自身免疫检查。
脑脓肿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脑脓肿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发热、恶心、呕吐、意识障
碍等。
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那么,脑脓肿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呢?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1. 药物治疗
•抗生素治疗:对于脑脓肿患者,常规的治疗方法之一是使用抗生素来控制感染。
根据病原体的耐药情况,医生会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抗炎药物:有助于减轻脑脓肿患者的症状,并控制炎症的发展。
•利尿剂:可以帮助患者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减轻脑组织的水肿情况。
•镇痛药:用于缓解患者的头痛症状。
2. 外科手术
•脓肿引流术:对于较大的脑脓肿,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来引流脓液,并清除感染灶。
•开颅手术:在某些情况下,医生可能需要进行开颅手术来清除脓肿。
3. 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通常用于那些手术无法完全清除脓肿的患者,以确保脓肿不会再次复发。
4. 对症支持治疗
•包括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保持通畅的呼吸道,合理补充营养等。
在治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护理和监测也是非常重要的。
总的来说,脑脓肿的治疗需要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个体情况来决定。
及时就医,积极治疗是关键。
同时,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也要合理安排生活和饮食,避免劳累和感染,有助于快速康复。
希望上述内容对您了解脑脓肿的治疗方法有所帮助。
如果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
一步了解,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脑脓肿的影像学诊断:要点与技巧在神经影像学领域,脑脓肿的诊断是一项挑战性的任务。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影像学专家,我在此分享我在诊断脑脓肿时的一些要点与技巧。
了解脑脓肿的病理特征至关重要。
脑脓肿是由细菌、真菌或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脑组织坏死和炎症。
常见的病原体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脑膜炎双球菌。
感染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血源性传播,另一种是通过邻近组织的感染蔓延至脑部。
1. 影像表现:脑脓肿在CT和MRI上的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
在CT上,脑脓肿常表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病灶,边缘模糊,周围伴有炎性水肿和占位效应。
在MRI上,脑脓肿表现为T1低信号、T2高信号的病灶,边缘模糊,周围伴有炎性水肿和占位效应。
增强扫描可见病灶边缘强化。
2. 定位和大小:脑脓肿的好发部位包括大脑中动脉分布区、大脑后动脉分布区和基底节区。
在诊断时,要关注病灶的位置和大小,以便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制定治疗方案。
3. 周围炎症反应:脑脓肿周围伴有炎性水肿和占位效应,这有助于与其他病变如肿瘤、梗死等相鉴别。
在影像学诊断中,要关注病灶周围的炎症反应,以便准确判断病灶的性质。
4. 病原体:脑脓肿的病原体对治疗方案有重要影响。
在诊断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病灶的影像学特点,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推测可能的病原体。
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脑脓肿常表现为单发性、较大范围的病灶,而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脑脓肿则常表现为多发性、小范围的病灶。
5. 并发症:脑脓肿可引发多种并发症,如脑积水、脑室扩张、脑梗死等。
在诊断时,要关注病灶周围的影像学改变,以便发现并发症并及时制定治疗方案。
患者,男性,35岁,因发热、头痛、意识模糊入院。
体检发现体温高达39℃,右侧肢体无力。
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头部CT扫描显示右侧额叶低密度病灶,边缘模糊,周围伴有炎性水肿和占位效应。
MRI检查显示右侧额叶T1低信号、T2高信号病灶,边缘模糊,周围伴有炎性水肿和占位效应。
脑脓肿的鉴别诊断
脑脓肿是一种表示为包含脓液的脑实质内囊膜形成的脑脊液囊性病变的感染性疾病。
脑脓肿的诊断和治疗需要仔细的鉴别诊断,以便能够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
以下将介绍脑脓肿的鉴别诊断方法。
症状
脑脓肿的常见症状包括头痛、发热、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
区别性诊断时需要注意观察症状的发生和持续时间。
影像学表现
脑脓肿在传统放射学检查中的显示形态各异,一般有较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
其形态、边界呈环状强光团块性影,围绕脑实质有一定的浸润性,边缘较清晰。
在实际影像学检查中,根据脓肿的部位、大小、界限、以及可能的合并症等特征,可以进行鉴别诊断。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和脑脊液检查可以辅助脑脓肿的诊断。
血常规指标的异常和脑脊液的化验结果有助于确定脓肿的类型,对临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病因
脑脓肿的病因多种多样,常见为细菌感染所致。
对于不同病因的脑脓肿,治疗方案和预后也有所不同,因此了解病因对鉴别诊断非常重要。
诊断注意事项
在临床中进行脑脓肿的鉴别诊断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脑脓肿与脑膜炎、脑膜脑炎等脑部感染性疾病的区分 - 脑脓肿与脑肿瘤的鉴别 - 脑脓肿的病变特征和病变部位的关系 - 合并症的诊断和治疗
结语
脑脓肿的鉴别诊断对于及时治疗和预后都具有重要意义,需要综合运用症状、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因等方面的信息,进行全面评估和分析。
通过规范的诊断流程和科学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存率。
脑脓肿治疗指南(2017版)脑脓肿Brain abscess作为耳部感染并发症的脑脓肿在发病率上逐年降低,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
相反,来自于鼻窦感染的脑脓肿正在成为威胁成人和儿童健康的重要危险因素。
枪弹伤(Bullet wounds)能导致组织坏死,并遗留金属碎片于脑内,这些碎片有可能成为感染源。
其它和脑脓肿相关的异物包括:进入眼球中的铅笔头和草坪飞镖(lawn dart)。
此类患者在脑损伤多年后脑脓肿才可能会形成。
另外,脑脓肿偶尔可能会源自于面部创伤。
脑脓肿同样也可能是神经外科操作的并发症。
外科手术后脑脓肿的发展有可能延迟发生。
文献报道中有2例前庭神经鞘瘤术后,1例是在术后3个月形成脑脓肿,另1例则是在术后15个月因为癫痫发作而被发现脑脓肿。
血源播散(Hematogenous spread)—和菌血症(bacteremia)有关的脑脓肿通常会导致大脑中动脉分布区的多发脓肿。
脓肿通常位于灰白质交界处,该处的微小梗死能破坏血脑屏障。
能导致血源性种植的感染包括:●慢性肺部感染,例如肺脓肿和脓胸,见于支气管扩张的患者或囊性纤维化的患者。
●皮肤感染●盆腔感染●腹腔内感染●食管扩张症和内镜下食管静脉曲张硬化剂注射●细菌性心内膜炎(2~4%的患者会并发脑脓肿)●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通常为儿童)●肺内右向左分流●邻近区域的直接播散常会导致单发的脑脓肿。
直接传播之大脑皮层的原发性病灶包括亚急性和慢性的中耳炎(otitis media)和乳突炎(播散至颞叶下部和小脑),额窦或筛窦炎(播散至额叶),牙齿感染(通常至额叶)。
临床表现和诊断●脑脓肿的临床表现倾向于是非特异的,使得诊断被延迟。
●有局灶性体征(单侧颅神经麻痹、轻偏瘫)或症状(单侧头痛)或可见视乳头水肿,则腰穿(lumbar puncture,LP)通常是禁忌。
此类有明显占位表现的患者腰穿后有1.5~30%的可能性会导致脑疝。
●脑脓肿的诊断MRI比CT更加敏感。
脑脓肿病理标本描述一、什么是脑脓肿?脑脓肿是一种由细菌、真菌或寄生虫引起的脑部感染所导致的炎症性肿块。
它通常是在脑组织内形成的脓包,其中包含脓液、坏死组织和白细胞。
脑脓肿可以发生在大脑、小脑或脑干,并且可以单发或多发。
二、脑脓肿的病理特征脑脓肿的病理标本通常显示如下特征:1. 病变区域的组织炎症反应病理标本中病变区域的组织显示明显的炎症反应。
这包括炎性细胞浸润、血管扩张、充血和水肿。
2. 组织坏死和溃疡形成脓肿中的病理标本通常显示组织坏死和溃疡形成。
坏死组织通常呈现灰黄色,可见于病变区域的中心部分。
3. 脓液积聚和脓腔形成脑脓肿病理标本显示脑组织中脓液的积聚和脓腔的形成。
脓液可以是黏稠的,其颜色由黄色到绿色不等。
脓腔可以是单个的或多个的,大小也有差异。
4. 免疫反应的存在免疫反应在脑脓肿的病理标本中也是可见的。
通常可以观察到炎性细胞间的免疫反应,以及周围组织对病变区的免疫反应。
三、脑脓肿的病因脑脓肿的病因可以是多样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病因:1. 细菌感染最常见的脑脓肿病因是细菌感染。
革兰氏阳性细菌如化脓性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革兰氏阴性细菌如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都可以引起脑脓肿。
2. 真菌感染真菌感染引起的脑脓肿相对较少见,但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较为常见。
念珠菌、隐球菌和曲霉等真菌可以引起脑部感染。
3. 寄生虫感染寄生虫感染如囊虫病和包虫病等也可以导致脑脓肿的发生。
这些寄生虫通常通过食物或水源感染人体,再通过循环系统进入脑部引发感染。
四、脑脓肿的临床表现脑脓肿的临床表现可以因病因、病变部位和患者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临床表现:1. 头痛和发热头痛是脑脓肿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常常伴随着发热。
这些症状可以持续数天或数周。
2. 神经系统症状脑脓肿病变部位不同,导致的神经系统症状也有所差异。
常见的神经系统症状包括意识障碍、癫痫发作、瘫痪和感觉异常等。
3. 其他症状其他症状可能包括恶心、呕吐、颅内高压和局部压痛等。
脑脓肿的诊断与治疗:(附132例临床分析)
叶卓才;唐纲揆
【期刊名称】《广东医学》
【年(卷),期】1994(015)001
【摘要】我院1976年至1987年间共收治脑脓肿病人132例,除5例因各种原因未进行手术治疗而自动出院外,127例经手术治疗、病理证实。
现报告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一、性别与年龄:男79例,女53例。
最小年龄1(5/12)岁,最长的62岁,其中以6~25岁青少年为最多。
二、病因分类:耳源性87例(65.9%),血源性29例(21.9%),外伤性3例(2.3%),鼻源性5例(3.7%),隐源性8例(6.2%)。
三、发病部位:颞叶67例占50.7%,额叶34例占26.7%,顶叶17例占12.8%,小脑8例占6%,多发病6例占4.6%。
四、致病菌:127例脑脓肿进行细菌培养结果表明,耳源性脑脓肿以变形杆菌为多见,大肠杆菌次之,其它脑脓肿则以葡萄球菌及链球菌为多见。
【总页数】2页(P11-12)
【作者】叶卓才;唐纲揆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2.7
【相关文献】
1.细菌性脑脓肿的诊断与治疗:(附67例报告) [J], 张庚标;章翔
2.脑脓肿的诊断与治疗分析(附58例报告) [J], 赵庆府
3.脑脓肿的诊断与治疗(附14例临床分析) [J], 杨俊;顾应江;朱健伟;肖华
4.新生儿脑脓肿(附7例临床分析) [J], 黄家红;齐铁雄;张培新
5.立体定向术治疗多发性脑脓肿(附11例临床分析) [J], 江涛;牛朝诗;傅先明;计颖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护理查房脑脓肿主查人:时间:地点:参加:阅后:脑脓肿定义脑脓肿(Intracerebral abscess)是指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脑炎、慢性肉芽肿及脑脓肿包膜形成,少部分也可是真菌及原虫侵入脑组织而致脑脓肿。
脑脓肿在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青壮年最常见。
一般发展中国家如印度,脑脓肿占颅内站位病变的8%,在欧美国家为1%-2%,我国则介于两者之间。
脑脓肿病因、病理病情演变过程临床表现治疗护理病因:根据感染来源分类1直接来自邻近化脓性病灶的脑脓肿2血源性脑脓肿3外伤性脑脓肿4隐源性脑脓肿5医源性脑脓肿病理:随感染来源为异耳源性脓肿多属以链球菌或变形杆菌为主的混合感染鼻源性脑脓肿以链球菌和肺炎球菌为多见血源性脑脓肿取决于其原发病灶的致病菌,胸部感染多属混合性感染创伤性脑脓肿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脓液性质链球菌------黄白色稀薄的脓液变形杆菌------灰白色、较稀薄、有恶臭的脓液金黄色葡萄球菌------黄色粘稠状脓液绿脓杆菌------绿色的有腥臭的脓液大肠杆菌------有粪便样恶臭的脓液病情演变过程病变中心为坏死伴血管外膜四周炎症反应,病变与周围脑组织无明显分界,伴明显脑水肿。
早期脑炎期(1-3天)脓液中心坏死区扩大,周边炎症反应带有炎症细胞和吞噬细胞,脑水肿在此期达最高峰。
晚期脑炎期(4-9天)脓肿周边逐步形成包膜,但包膜近脑室或中线处形成慢和较不完善。
包膜形成早期(10-13天)包膜形成晚期(14天以后)脑脓肿包膜一般于感染后10-14天初步形成,4-8周完全形成。
临床表现全身症状近期感染或慢性中耳炎急性发作史,有畏寒,发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等。
血象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血沉加快等。
颅内压增高症状多数于脓肿形成后才逐渐表现出来,表现为头痛好转后又出现,且呈持续性,阵发性加重,剧烈时伴呕吐、脉缓、血压升高等。
半数病人有视乳头水肿,严重时意识障碍。
脑部定位征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因脓肿所在部位而异。
脑脓肿大病历书写模板
(原创实用版)
目录
一、脑脓肿的概念与病因
二、脑脓肿的症状与诊断
三、脑脓肿的治疗方法
四、脑脓肿的预防与护理
五、总结
正文
一、脑脓肿的概念与病因
脑脓肿是指脑组织内发生的化脓性炎症,可由细菌感染、外伤、手术等原因引起。
细菌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其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肺炎双球菌等最为常见。
另外,免疫力低下、糖尿病、酒精中毒、颅内肿瘤等因素也可能导致脑脓肿的发生。
二、脑脓肿的症状与诊断
脑脓肿的症状因病变部位和程度的不同而异,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癫痫发作、偏瘫、失语等。
诊断脑脓肿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如 CT、MRI)和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脑脊液检查等)。
三、脑脓肿的治疗方法
治疗脑脓肿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疗、手术治疗和综合治疗。
抗生素治疗适用于病情较轻的患者,选用广谱抗生素,疗程一般为 4-6 周。
手术治疗适用于抗生素治疗无效或病情较重的患者,包括开颅脓肿切除术和钻孔引流术等。
综合治疗包括支持疗法、抗炎疗法、物理疗法等。
四、脑脓肿的预防与护理
预防脑脓肿的关键是防止细菌感染,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预防感冒等。
对于颅内肿瘤、糖尿病等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增强机体免疫力。
脑脓肿患者在治疗期间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遵循医生的建议,加强护理,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五、总结
脑脓肿是一种严重的颅内感染性疾病,病因多样,症状复杂。
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提高治愈率和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