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脓肿鉴别诊断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1
脑脓肿:是化脓菌在脑实质感染的一种炎症性疾病。
依脑脓肿所在位置不同,临床表现各异,可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肢体瘫痪、脑膜刺激征、失语、癫痫等症状。
CT上化脓期为不规则低密度,包膜形成期表现为环状高密度,中心低密度,增强扫描明显强化,环壁厚薄均匀。
MRI上化脓期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脓肿壁T1WI、T2WI呈等信号,脓肿中心及周围水肿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影,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
脓肿形成期脓肿壁等信号或高信号,T2WI呈环状低信号,脓腔呈T1WI低信号,T2WI 呈高信号,增强后表现为薄壁光滑的环形强化。
DWI脓肿中囊液均表现为高信号。
该患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考虑本病可能性大,进一步完善检查。
星形细胞瘤:是最常见的脑胶质瘤,成年星形细胞瘤多见于额叶、顶叶、颞叶。
胶质瘤以20-40岁多见,肿瘤一般生长较缓慢,其临床症状、体征取决于病变部位和肿瘤病理特征。
常见症状有头痛、呕吐、偏盲、偏瘫、感觉障碍、癫痫发作和精神症状等。
CT、MRI增强的环不规则、薄厚不均较脑脓肿更明显,环周及环内可伴有结节或不规则强化,瘤周围水肿明显,无其他部位恶性肿瘤史,不考虑本病。
转移瘤:好发年龄40-60岁,最常见的原发肿瘤是肺癌、胃肠道癌、乳癌等。
多发生于脑灰白质交界处,多数位于幕上,常见有头痛、抽搐、癫痫、精神症状等。
根据转移瘤部位不同而出现肢体远端、感觉障碍、颅神经麻痹、及视乳头水肿等体征。
多数已知有原发恶性肿瘤,CT、MRI上肿瘤大多位于脑灰白质交界区,呈类圆形,瘤周围水肿明显,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环壁较厚且不均匀。
无其他部位恶性肿瘤史,不考虑本病。
“脑脓肿”的影像表现及鉴别诊断脑脓肿影像表现在发达国家,脑脓肿比原发性和继发性脑肿瘤更少见。
脑脓肿的影像表现与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和转移灶非常相似。
但典型的脑脓肿在免疫力正常的患者中表现为囊性/坏死性中心,脓肿壁强化,周围水肿伴占位效应。
脑脓肿通常为血源性,位于白质深处。
可单发或多发。
在MRI上,脓肿表现为囊性区显著弥散受限,脓肿壁灌注减弱(图1)。
这些特点使得脑脓肿与GBM和转移灶相鉴别的准确性超过95%(图2)。
事实上,所有的化脓性脓肿在DWI上都表现为弥散受限,而非化脓性脓肿,如结核球和弓形虫瘤则有各种不同的DWI信号。
然而在极少数情况下,GBM也可表现为中央弥散受限,从而误诊为脓肿。
重点提示对脑脓肿的快速诊断使其得以及时治疗。
这既可以拯救生命,也可以避免针对转移灶和原发性肿瘤的昂贵耗时检查。
典型临床表现癫癎急性发作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陷是最常见的主要症状。
常无全身性感染征象。
可能有近期牙科手术史、心内膜炎、鼻窦和耳部感染病史。
鉴别诊断在免疫正常的成年人中,表现为环状强化,中央为囊性变或坏死,可见周围水肿和占位效应,鉴别诊断包括脓肿、GBM和转移灶。
化脓性脓肿中央呈显著、均匀的高DWI信号。
在极少数情况下,GBM中央囊性成分也可表现为弥散受限,但其受限程度通常没有脓肿高,且不均匀。
脓肿壁的相对脑血容量(rCBV)正常或降低,而GBM和转移瘤壁的rCBV会升高。
结核球和囊虫病灶的DWI表现多样,常为多发。
在免疫低下的患者中,弓形虫病和淋巴瘤也应当作为鉴别诊断,它们常有更加多样化的影像特征(图3)。
教学要点在大多数病例中,化脓性脓肿可以轻易地与GBM和转移灶相鉴别,因其中央呈显著均匀的高DWI信号,脓肿壁rCBV降低。
ABCD图1 (A-B)在T2WI上,单发脑脓肿表现为中央高信号、周围可见水肿、脓肿壁薄(A-B.箭)与脑实质等信号冠状位增强扫描T1WI可见脓肿壁强化;(C-D)轴位DWI和ADC示病灶中央无强化成分显著弥散受限ABCDE图2(A-B)T2WI上一个脑内单发病灶呈中央高信号,壁相对较厚,增强扫描T1WI可见强化。
脑脓肿的影像学诊断:要点与技巧在神经影像学领域,脑脓肿的诊断是一项挑战性的任务。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影像学专家,我在此分享我在诊断脑脓肿时的一些要点与技巧。
了解脑脓肿的病理特征至关重要。
脑脓肿是由细菌、真菌或寄生虫感染引起的脑组织坏死和炎症。
常见的病原体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脑膜炎双球菌。
感染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血源性传播,另一种是通过邻近组织的感染蔓延至脑部。
1. 影像表现:脑脓肿在CT和MRI上的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
在CT上,脑脓肿常表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病灶,边缘模糊,周围伴有炎性水肿和占位效应。
在MRI上,脑脓肿表现为T1低信号、T2高信号的病灶,边缘模糊,周围伴有炎性水肿和占位效应。
增强扫描可见病灶边缘强化。
2. 定位和大小:脑脓肿的好发部位包括大脑中动脉分布区、大脑后动脉分布区和基底节区。
在诊断时,要关注病灶的位置和大小,以便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制定治疗方案。
3. 周围炎症反应:脑脓肿周围伴有炎性水肿和占位效应,这有助于与其他病变如肿瘤、梗死等相鉴别。
在影像学诊断中,要关注病灶周围的炎症反应,以便准确判断病灶的性质。
4. 病原体:脑脓肿的病原体对治疗方案有重要影响。
在诊断过程中,我们需要关注病灶的影像学特点,结合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推测可能的病原体。
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脑脓肿常表现为单发性、较大范围的病灶,而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脑脓肿则常表现为多发性、小范围的病灶。
5. 并发症:脑脓肿可引发多种并发症,如脑积水、脑室扩张、脑梗死等。
在诊断时,要关注病灶周围的影像学改变,以便发现并发症并及时制定治疗方案。
患者,男性,35岁,因发热、头痛、意识模糊入院。
体检发现体温高达39℃,右侧肢体无力。
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头部CT扫描显示右侧额叶低密度病灶,边缘模糊,周围伴有炎性水肿和占位效应。
MRI检查显示右侧额叶T1低信号、T2高信号病灶,边缘模糊,周围伴有炎性水肿和占位效应。
[神经影像]“脑脓肿”的诊断要点、鉴别诊断和误区防范(建议收藏)~~~脑脓肿(abscess)【病史摘要】男,20岁。
头痛、发热12天,呕吐4天。
图1脑脓肿MRI检查【影像所见】图1A、B,左侧小脑半球囊性占位病变,周围水肿明显,于T2WI 呈高信号、T1WI呈稍低信号,T2WI显示囊壁呈稍低信号。
图1C,冠状面T2 Flair显示灶周水肿明显。
图1D,矢状面T1WI显示病灶呈多环状。
图1E、F,增强扫描病变呈明显多个环状强化。
【诊断和分析】本病例诊断为脑脓肿。
影像学诊断要点:①脓肿壁形成,标志着脓肿的形成,脓肿壁在T1WI呈等或稍高信号,T2WI呈相对低信号,增强后脓肿壁强化,呈花环状改变,皮质侧较厚,脑室侧较薄,脓肿壁的T2WI低信号可能是巨噬细胞吞噬顺磁性自由基所致;②脓肿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DWI上为高信号;③周围水肿带,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
【鉴别诊断和误区防范】本病需与高级别胶质瘤、转移瘤、脑囊虫病、脑内血肿等鉴别。
1.高级别胶质瘤(1)临床无明显发热等感染症状。
(2)病灶强化环厚薄不均匀,形态不规则,可有明显实性成分。
2.转移瘤(1)有原发病史。
(2)病灶常分布于皮髓交界区,DWI上为低信号。
(3)增强扫描多为结节状、环状强化。
3.脑囊虫病主要与脑实质型相鉴别。
(1)常为多发结节,少数单发,部分可显示头节。
(2)胶样囊泡期见灶周水肿,增强后可显示环形强化。
结节钙化期CT可显示钙化,周围无水肿,增强后无强化。
4.脑内血肿脑内血肿吸收期,血肿可呈环状强化,需与脑脓肿区别。
①有出血史;②病灶信号符合血肿演变规律。
【检查方法及选择】检查可选择CT和MRI检查。
MRI可更清晰显示脓肿的整体和细节,DWI序列可显示脓肿呈高信号。
【临床病理和随访】早期脓肿壁形成期多在感染后10~13天,CT显示为低密度、环状增强、边缘光整、界线清晰病变。
晚期脓肿壁形成期常在2周后,由巨噬细胞和肉芽组织构成的脓肿内层,胶原纤维构成的中层,胶质增生构成的外层。
脑脓肿的鉴别诊断
脑脓肿是一种表示为包含脓液的脑实质内囊膜形成的脑脊液囊性病变的感染性疾病。
脑脓肿的诊断和治疗需要仔细的鉴别诊断,以便能够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
以下将介绍脑脓肿的鉴别诊断方法。
症状
脑脓肿的常见症状包括头痛、发热、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
区别性诊断时需要注意观察症状的发生和持续时间。
影像学表现
脑脓肿在传统放射学检查中的显示形态各异,一般有较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
其形态、边界呈环状强光团块性影,围绕脑实质有一定的浸润性,边缘较清晰。
在实际影像学检查中,根据脓肿的部位、大小、界限、以及可能的合并症等特征,可以进行鉴别诊断。
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和脑脊液检查可以辅助脑脓肿的诊断。
血常规指标的异常和脑脊液的化验结果有助于确定脓肿的类型,对临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病因
脑脓肿的病因多种多样,常见为细菌感染所致。
对于不同病因的脑脓肿,治疗方案和预后也有所不同,因此了解病因对鉴别诊断非常重要。
诊断注意事项
在临床中进行脑脓肿的鉴别诊断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脑脓肿与脑膜炎、脑膜脑炎等脑部感染性疾病的区分 - 脑脓肿与脑肿瘤的鉴别 - 脑脓肿的病变特征和病变部位的关系 - 合并症的诊断和治疗
结语
脑脓肿的鉴别诊断对于及时治疗和预后都具有重要意义,需要综合运用症状、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因等方面的信息,进行全面评估和分析。
通过规范的诊断流程和科学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成功率和患者的生存率。
脑脓肿的影像学诊断脑脓肿的影像学诊断一、引言脑脓肿是一种严重的颅内感染病变,其准确的影像学诊断对于确定脑脓肿的部位、范围和类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提供一个详细的脑脓肿影像学诊断的范本,以供参考使用。
二、临床表现脑脓肿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症状包括头痛、发热、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等。
在进行影像学诊断时,需结合患者的病史和临床症状进行综合分析。
三、影像学检查方法1、计算机断层扫描(CT)CT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可快速获取高分辨率的脑部图像。
在脑脓肿的影像学诊断中,CT表现出现焦外低密度区、壁结构增厚等特征。
2、磁共振成像(MRI)MRI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脑部解剖学信息,并对脑脓肿的局部范围和类型进行更准确的评估。
在脑脓肿的影像学诊断中,MRI常显示为T1加权图像呈低信号,T2加权图像呈高信号以及壁结构增厚等特征。
四、脑脓肿的影像学表现脑脓肿的影像学表现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形态特征脑脓肿常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或模糊不清。
尤其是在CT 图像上,脑脓肿呈现为水样密度区域。
2、壁结构增厚脑脓肿的壁结构通常增厚,可能伴有强化。
这是由于脑脓肿周围的炎性渗出和新生血管的增生。
3、焦外水肿脑脓肿周围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与病变排泄通道的阻塞和溢液有关。
4、合并其他病变脑脓肿可能合并其他病变,如脑积水、脑梗死等。
影像学检查需要全面评估相关病变和其对脑脓肿的影响。
五、影像学诊断注意事项在进行影像学诊断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只是一个辅段,结合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准确的诊断结论。
2、多序列影像利用不同的成像序列(如T1加权、T2加权、增强等),能够更全面地观察脑脓肿的形态、范围和特征。
3、动态观察通过多次影像学检查观察脑脓肿的演变过程,可以帮助评估病变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六、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脑脓肿的CT图像、MRI图像和相关影像学报告。
七、法律名词及注释1、脑脓肿:脑内感染引起的脑组织局部坏死和脑膜炎症的病灶。
脑脓肿的影像学诊断引言脑脓肿是一种严重的颅内感染并且会导致局部化的脑组织坏死。
影像学诊断对于确定脓肿的位置、大小和形态非常重要,可以辅助临床医生进行治疗决策和手术规划。
影像学检查方法脑脓肿的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 CT扫描CT扫描是最常用的脑脓肿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脓肿在CT图像上呈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低密度区域,边界清晰。
周围可见占位效应,即脑组织的推移和挤压。
根据脓肿内液体的密度不同,还可以进一步判断感染程度和脓肿的成熟度。
2. MRI扫描MRI扫描是另一种常用的脑脓肿影像学检查方法。
与CT相比,MRI对于脓肿的分辨率更高,可以清晰地显示脓肿的边界和其周围脑组织的改变。
MRI还可以通过T1加权和T2加权图像的比较,了解脓肿内不同物质的含量,进一步判断脓肿的成熟度和感染严重程度。
3. 脑脓肿放射性核素扫描脑脓肿放射性核素扫描是一种核医学影像学检查方法。
通过给患者注射放射性标记物质,并利用放射性示踪技术观察标记物质在脑组织中的分布情况,以确定脓肿的位置和范围。
脓肿在核素扫描图像上呈现为高吸收区域,与周围正常脑组织的吸收明显不同。
4. 脑脓肿超声检查脑脓肿超声检查是一种无损伤、快速和可重复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通过超声波的反射原理,可以清晰地显示脑脓肿的边界和形态。
超声检查还可以观察脓肿内部液体的性质,进一步了解脓肿的性质和成熟度。
影像学诊断要点脑脓肿的影像学诊断要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位置和形态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确定脓肿的位置和形态。
脓肿通常位于脑组织的深部,如脑实质、脑膜下或脑室内。
脓肿的形态通常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
2. 边界特征观察脓肿的边界特征。
脓肿常常有一圈明显的边界,与周围脑组织的密度差异明显。
3. 占位效应观察脓肿周围脑组织的占位效应。
脓肿的形成会导致周围脑组织的推移和挤压,导致相应位置的脑组织密度异常。
4. 显影剂增强对于疑似脓肿的病例,可以进行显影剂增强扫描。
脑脓肿的检查
一、影像学检查
1. 颅内CT扫描
颅内CT扫描是诊断脑脓肿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通过CT扫描可以清晰显
示脑组织的结构、脓肿的位置、大小和边缘特征等信息,有助于确定脓肿的性质和范围。
2. MRI检查
MRI检查可以提供更加详细和清晰的图像,对于定位和评估脑脓肿的范围、形态、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方面有更好的表现。
在某些情况下,MRI检查可以帮助
确定脓肿的病因。
3. 脑血管造影
脑血管造影是一种通过X线检查颅内血管结构和血流情况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可以帮助评估脑脓肿周围的血管情况,排除颅内血管畸形等可能导致脓肿的原因。
二、实验室检查
1. 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检查是诊断脑脓肿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脑脊液检查可以发现炎症细胞、细菌培养、蛋白含量等指标的异常变化,有助于确定脓肿的病原体和炎症程度。
2. 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以反映患者的全身状况,包括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等指标,
对于判断葡萄球菌感染或其他炎症反应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其他检查
1. 耳鼻喉科检查
部分颅内感染引起的脑脓肿可能与耳鼻喉部位感染有关,因此需要进行耳鼻喉
科检查,以排除相关感染病灶。
2. 神经系统评估
对患者进行神经系统评估,包括神经系统体征、精神状态、意识水平等方面的
检查,有助于评估脓肿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程度。
结论
脑脓肿的检查通常包括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其他相关检查,在诊断过程中需要综合分析各项检查结果,以确定脓肿的性质、范围和病因,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及早进行有效检查并确诊是治疗脑脓肿的关键步骤。
脑脓肿的影像学诊断脑脓肿的影像学诊断脑脓肿是指由于感染引起的脑组织局部化脓性炎症性坏死。
影像学诊断在脑脓肿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脑脓肿的常见影像学表现和诊断要点,并通过Markdown文本格式进行输出。
一、常见影像学表现1. CT扫描CT扫描是最常用的脑脓肿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在脑脓肿的CT 表现中,可见下列几种常见的影像学表现:- 低密度区:脑脓肿可呈现为局限性低密度区,表现为脑组织密度降低,与周围正常脑组织相比密度较低。
- 壁样强化:脑脓肿周围的壁样强化是其典型表现,通常在静脉期和延迟期显现。
- 周围水肿:脑脓肿周围可浮现水肿,表现为周围脑组织对照剂吸收减低。
2. MRI扫描MRI扫描是另一种常用的脑脓肿影像学检查方法。
MRI对于脑脓肿的分辨率更高,能够提供更多的信息。
在脑脓肿的MRI表现中,常见的影像学表现有:- T1加权像上信号异常:脑脓肿在T1加权像上呈现为异常信号,通常呈现为低信号。
- T2加权像上信号异常:脑脓肿在T2加权像上呈现为异常信号,通常呈现为高信号。
- 增强MRI:增强MRI常用于观察脑脓肿周围的壁样强化,以及脓腔和小脓肿的描绘。
二、诊断要点1. 影像学结合临床在进行脑脓肿的影像学诊断时,需要将影像学表现与临床病情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临床症状和体征,如头痛、发热、意识障碍等与影像学表现的一致性对脑脓肿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2. 差异诊断脑脓肿的影像学表现与其他疾病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类似性,因此需要进行差异诊断。
常见的需要与脑脓肿进行鉴别的疾病有:脑肿瘤、脑脓肿样脑病变、脑膿肿等。
3. 腔内和腔外感染诊断脑脓肿的影像学诊断重点是对腔内和腔外感染进行鉴别。
对于腔内感染,需要观察脓腔和脓肿的形态、壁样强化等特征;对于腔外感染,需要注意周围脑组织的水肿和壁样强化等表现。
总结脑脓肿的影像学诊断在脑脓肿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CT扫描和MRI扫描是常用的脑脓肿影像学检查方法。
01020304 目录C O N T EN T S-颅内感染性疾病概述01 分类:颅内感染性疾病分为先天性(妊娠期感染)和后天性(出生后感染)。
部位:颅内感染可累及脑实质,引起脑炎或脑脓肿;累及脑膜引起脑膜炎;累及室管膜引起室管膜炎。
病原体:引起颅内感染的病原体种类包括细菌、病毒、螺旋体、立克次体、真菌及寄生虫。
化脓性感染:当化脓性细菌进入颅内可形成化脓性脑炎、脑脓肿,两者是脑部感染发生和发展的连续过程;亦可引起脑膜炎。
二概述病理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治疗及治疗反应评估是指化脓性细菌侵入脑内形成脓肿,少数可为真菌及原虫引起。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青壮年最常见。
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肺炎菌等,也可为混合性感染。
邻近感染向颅内蔓延(60%~70%)。
耳源性脑脓肿最多见,约2/3。
常发生在颞叶。
鼻源性脑脓肿,多发生在额叶前部或底部。
血源性感染(约25%)。
多位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可为多发性小囊肿。
外伤(继发于开放性脑损伤)、手术后直接感染(约10%)。
隐源性感染(病因不明,临床无法确定来源)。
病理脑脓肿04 炎性细胞浸润,脑组织局部发生软化坏死,脑组织水肿。
局限性坏死液化区扩大融合为脓腔,多中心融合的脓腔内可见分隔。
脓腔周围有不规则的炎性肉芽组织,相邻区胶质增生,水肿开始减轻。
包膜形成与机体抵抗力和细菌毒力有关。
常在1~2周初步形成,4~8周形成良好,但也有6~12个月仍无包膜形成者。
内层为炎症细胞带。
中层为肉芽组织1)新生毛细血管 2)成纤维母细胞。
外层是神经胶质层。
脓腔可呈液态、干酪或凝块状。
脓肿破溃外溢,可形成多房脓肿。
1 .脓液。
2.迁移的白细胞(单核细胞)。
3.胶原形成的血管增生(肉芽组织)。
4.反应性胶质增生和脑边缘。
05脑脓肿病理◆ 初期患者除原发感染症状外,一般均有急性全身感染症状,发热、头痛、呕吐、WBC升高。
◆ 包膜形成后,上述症状好转或消失,可逐渐出现颅压增高和局部定位征,或因脑疝形成或脓肿破溃导致病情突然恶化。
小儿脑脓肿如何鉴别诊断?肿应与其他颅内感染和其他颅内占位性病变相鉴别1.化脓性脑膜炎多起病急剧,急性感染的全身症状和脑膜刺激症状较重,神经系统局灶体征不明显,脑脊液可呈脓性,细胞增多明显,可发现脓细胞,主要与脑脓肿脑炎期相鉴别,有些病人早期几乎无法区别,颅脑CT扫描有助于鉴别。
2.硬脑膜下和硬脑膜外脓肿两者可与脑脓肿合并存在与脑脓肿相似硬脑膜外脓肿X线平片可发现颅骨骨髓炎,通过CT扫描或MRI 扫描可明确诊断。
3.耳源性脑积水由于慢性中耳炎乳突炎引起的横窦栓塞导致脑积水,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等颅内压增高征象但一般病程较长,全身症状较轻无明显神经系统局灶性体征扫描或MRI扫描只显示脑室有些扩大。
4.颅内静脉窦栓塞多见于慢性中耳炎乳突炎等引起的静脉窦炎性栓塞可出现全身感染症状及颅内压增高症,但无神经系统局灶体征此病腰椎穿刺测压时行单侧压颈试验时病侧无反应,有助于诊断。
但颅内压较高时应慎重进行,可通过CT扫描和MRI扫描加以鉴别。
5.化脓性迷路炎临床征象似小脑脓肿如眩晕、呕吐、眼震、共济失调和强迫头位,但与小脑脓肿不同的是头痛轻或无。
颅内压增高和脑膜刺激症皆不明显CT扫描和MRI扫描均为阴性。
6.结核性脑膜炎不典型结核性脑膜炎可无明显结核病史,结核灶和结核体质需与病程较长临床症状较轻的脑脓肿相鉴别脑脊液检查与脑脓肿相似,但淋巴细胞和蛋白增高明显而且糖和氯化物都可有明显降低抗结核治疗有效。
7.脑肿瘤某些隐源性脑脓肿或慢性脑脓肿由于在临床上全身感染症状和脑膜刺激症象不明显,与脑肿瘤不易鉴别甚至CT扫描所显示的“环征”也非脑脓肿所特有也可见于脑转移瘤,神经胶质母细胞也偶见于慢性扩张性脑内血肿等甚至直到手术时才能得到证实故应仔细分析病史,结合各种化验检查,再借助各种造影CT及MRI扫描进一步鉴别。
脑脓肿:是化脓菌在脑实质感染的一种炎症性疾病。
依脑脓肿所在位置不同,临床表现各异,可表现为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肢体瘫痪、脑膜刺激征、失语、癫痫等症状。
CT上化脓期为不规则低密度,包膜形成期表现为环状高密度,中心低密度,增强扫描明显强化,环壁厚薄均匀。
MRI上化脓期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脓肿壁T1WI、T2WI呈等信号,脓肿中心及周围水肿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影,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
脓肿形成期脓肿壁等信号或高信号,T2WI呈环状低信号,脓腔呈T1WI低信号,T2WI 呈高信号,增强后表现为薄壁光滑的环形强化。
DWI脓肿中囊液均表现为高信号。
该患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考虑本病可能性大,进一步完善检查。
星形细胞瘤:是最常见的脑胶质瘤,成年星形细胞瘤多见于额叶、顶叶、颞叶。
胶质瘤以20-40岁多见,肿瘤一般生长较缓慢,其临床症状、体征取决于病变部位和肿瘤病理特征。
常见症状有头痛、呕吐、偏盲、偏瘫、感觉障碍、癫痫发作和精神症状等。
CT、MRI增强的环不规则、薄厚不均较脑脓肿更明显,环周及环内可伴有结节或不规则强化,瘤周围水肿明显,无其他部位恶性肿瘤史,不考虑本病。
转移瘤:好发年龄40-60岁,最常见的原发肿瘤是肺癌、胃肠道癌、乳癌等。
多发生于脑灰白质交界处,多数位于幕上,常见有头痛、抽搐、癫痫、精神症状等。
根据转移瘤部位不同而出现肢体远端、感觉障碍、颅神经麻痹、及视乳头水肿等体征。
多数已知有原发恶性肿瘤,CT、MRI上肿瘤大多位于脑灰白质交界区,呈类圆形,瘤周围水肿明显,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环壁较厚且不均匀。
无其他部位恶性肿瘤史,不考虑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