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凭借抗寄生虫疗法,三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凭借抗寄生虫疗法,三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凭借抗寄生虫疗法,三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凭借抗寄生虫疗法,三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凭借抗寄生虫疗法,三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周一,威廉·坎贝尔(William C. Campbell)、大村智(Satoshi Omura)和屠呦呦被宣布成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周一,三位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他们都使用了现代实验室技术发现了治疗寄生虫病的药物,而这些药物此前很久以来都隐藏在草药和土壤里。斯德哥尔摩卡罗琳斯卡研究所诺贝尔奖委员会在宣读获奖者名单时说,他们的药物疗法“使某些最严重的寄生虫病的治疗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三位获奖者分别是曾经在新泽西州任教的威廉·坎贝尔、日本的大村智和中国的屠呦呦。前两位科学家分享了总奖金的一半(96 万美元),另一半由屠呦呦独得。

坎贝尔和大村智研发出了阿维菌素(Avermectin),它是伊维菌素(Ivermectin)的父支,这种药已经几乎根除了河盲症,并极大地降低了患丝虫病(filariasis)的可能性,它们能导致腿部和身体下部淋巴系统的异常肿大——俗称象皮病。

“这两项发现,为人类抗争这些令人虚弱不堪、每年有数亿人感染的疾病提供了强大的新武器,”诺贝尔奖委员会在一份声明中说。“它们在改善人类健康、降低患病率方面的效果是无法估量的”,因为寄生虫病“是改善人类健康幸福的巨大障碍”。

寄生虫病预计威胁到了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在撒哈拉沙漠南部非洲、南亚和拉美的穷人中间尤为严重。昆虫既可以(通过黑蝇)传播河盲症,又能(通过蚊子)传播疟疾。伊维菌素和青蒿素被列入了世界卫生组织的核心药物名单,并被免费或者低价发放。诺贝尔奖委员会说,它没有发现任何与这些药物有关的有效专利。默克公司(Merck)此前曾把伊维菌素应用在了驯养和农场的动物身上,并获利丰厚。由于那些最需要它的人买不起药,1987 年,公司开始免费向人们发放伊维菌素。

坎贝尔 1930 年生于爱尔兰拉默尔顿(Ramelton),是威斯康星大学的博士。他曾为默克治疗研究所工作了几十年,后来去了新泽西州麦迪逊的德鲁大学,在那里一个由退休的行业科学家为单个本科生提供指导的项目任教。5年前,他搬到了马萨诸塞州

的北安德福(North Andover)。

坎贝尔是在一名记者叫醒他之后才得知获奖的消息的。“我觉得他是在开玩笑,我问我怎么才能知道(这是不是真的),记者叫我上网站,”坎贝尔在采访中说。

大村智生于 1935 年,在东京大学拿到了制药科学和化学两个博士学位。他是东京北里大学的荣誉退休教授。诺贝尔奖委员会称,大村智“在研发独特方法时应用了非凡的技巧”,从而科学地描述了土壤中发现的链霉菌的自然产物。它的近亲细菌已经生产出了像链霉素这样的抗生素。

周一在东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大村智淡化了他的成就的重要性,他说:“我只是借助了微生物的力量。”他说,自己受到如此褒扬,令他十分意外。“我从没想过我能得诺贝尔奖,”他说。“如果知道能得奖,我就会戴条更漂亮的领带。”

大村智拿一个塑料袋来收集土壤样本。从培养出的几千株链霉菌中,他把关注点放在了他认为最有希望对抗危险微生物的 50 个菌株。

在获得大村智的菌株之后,坎贝尔记录了其中的一株,它分泌出的一种物质可以有效对抗驯养和农场养殖的动物身上的寄生虫。这些样本来自东京附近一个高尔夫球场,所以他把提纯后的这种物质称为阿维菌素。进一步的化学试验产生了可以杀死受感染人类身上的寄生虫的伊维菌素。他们二人的合作成果由此产生了一类新型强效抗寄生虫药物。

屠呦呦生于 1930 年,是中国传统中医药学会首席教授,也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科学家。诺贝尔奖委员会强调说,这个诺贝尔奖并不是颁给传统中医药,而是颁给一位在传统中医药启发下、继续应用当前的精密研究方法发现治疗疟疾新药的科学家。这一发现的到来,恰逢疟疾变得对奎宁和氯喹等传统疟疾药物具有抗药性、感染疟疾的人数急剧上升的时期。

屠呦呦筛选了多种用来治疗感染了疟疾的动物的草药,并提取出了一年生黄花蒿中的一种有效中介物。由于试验结果并不稳定,她转而查阅古代文献,并发现了确定和提取青蒿草中有效成分的线索。在古代,人们会把青蒿浸入水中并煮沸。她由此意识到,煮沸可以破坏有效原料,因此她使用了其他技术来分离有效成分。

“屠呦呦是证明这种后来被称为青蒿素的成分对动物和人类身上的疟疾寄生虫都极为有效的第一人。” 诺贝尔奖委员会说。青蒿素配合其他抗疟疾药物,是在疟疾感染地区应用的标准方案的一部分。最初美国反对在非洲应用青蒿素,部分原因在于担心它会导致抗药性。而疟疾寄生虫在亚洲发展出了抗药性,但在非洲并没有,所以诺贝尔奖委员会称,这个奖是基于它在这一点上对人类的贡献而颁发的。委员会称,抗疟疾疗法的成功,依靠的是科学家们在药物组合方面的聪明智慧。

翻译 is译社葛仲君

好奇心日报 , 每个时代都有最好的媒体。

历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1901-2018)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历年获奖者(1901-2018) 年份得主国家得奖原因 1901年埃米尔·阿道夫·冯·贝 林 德国 “对血清疗法的研究,特别是在治疗白喉应用上 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领域研究的新途径,也 因此使得医生手中有了对抗疾病和死亡的有力武 器” 1902年罗纳德·罗斯英国“在疟疾研究上的工作,由此显示了疟疾如何进入生物体,也因此为成功地研究这一疾病以及对抗这一疾病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1903年尼尔斯·吕贝里·芬森丹麦“在用集中的光辐射治疗疾病,特别是寻常狼疮方面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研究的新途径” 1904年伊万·巴甫洛夫俄罗斯“在消化的生理学研究上的工作,这一主题的重要方面的知识由此被转化和扩增” 1905年罗伯特·科赫德国“对结核病的相关研究和发现” 1906年卡米洛·高尔基意大利 “在神经系统结构研究上的工作”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西班牙 1907年夏尔·路易·阿方斯·拉 韦朗 法国“对原生动物在致病中的作用的研究” 1908年伊拉·伊里奇·梅契尼 科夫 俄罗斯 “在免疫性研究上的工作”保罗·埃尔利希德国 1909年埃米尔·特奥多尔·科 赫尔 瑞士 “对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 究” 1910年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德国“通过对包括细胞核物质在内的蛋白质的研究,为了解细胞化学做出的贡献” 1911年阿尔瓦·古尔斯特兰德瑞典“在眼睛屈光学研究上的工作” 1912年亚历克西·卡雷尔法国“在血管结构以及血管和器官移植研究上的工作” 1913年夏尔·罗贝尔·里歇法国“在过敏反应研究上的工作” 1914年罗伯特·巴拉尼奥地利“在前庭器官的生理学与病理学研究上的工作”1919年朱尔·博尔代比利时“免疫性方面的发现” 1920年奥古斯特·克罗丹麦“发现毛细血管运动的调节机理” 1922年阿奇博尔德·希尔英国“在肌肉产生热量上的发现” 奥托·迈尔霍夫德国 “发现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谢之间的固定关 系” 1923年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 廷 加拿大 “发现胰岛素”约翰·麦克劳德加拿大 1924年威廉·埃因托芬荷兰“发明心电图装置”1926年约翰尼斯·菲比格丹麦“发现鼠癌”

中国难以产生诺贝尔奖的各种原因

中国难以产生诺贝尔奖的各种原因 中国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土壤 中国又一次无缘2006年诺贝尔奖了,于是有很多愤青要求抵制该奖,认为是对国人有歧视.可笔者认为不然,诺贝尔奖是没有歧视的,而且无国界的.那问题出在哪呢? 早在1978年夏,兰州大学生物系的一位研究生就向来访的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校长询问过同样的问题"中国为什么没有诺贝尔奖?"当时这名学者回答"因为中国没有获得诺贝尔奖的土壤." 这句话也许会让愤青更加愤怒,但任何事情的产生都有其因果,就象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雨露.根主要需要土壤提供养分,成长肌体.但是,中国的教育和科研环境不能产生诺贝尔奖获得者.教育和科研的功利性,产生的只会是商人和唯利是图者.放眼望去,教育本是教书育人,可现在把教育当成了赚钱的机器.急功近利的科研,把科研重点转移到了能很快获得回报的短平快项目,而基础项目无人问进津.科研经费也无人投入,连简单的科研都很困难,获诺贝尔奖简直是痴人说梦.再说到那位学生的经历,1980年代到美国的生物实验室做访问学者,取得了一些成绩,可以获得绿卡,也做过获诺贝尔的梦,1985年怀着报国之志回国,但是回国后接到通知:要他自己挣钱,养活带的研究生和工作人员,然后叫他找项目赚钱.他底下的学生纷纷做赚钱的心脏病药\米业\兰草\化妆品等,做为博士生导师,面对教育的悲哀他一愁莫展,一晃就到了2006年,他也到了花甲之年,回想诺贝尔奖的梦想,他还是明白了土壤的道理. 诺贝尔奖的核心是发现和创造 不是劳动奖状,不是鼓足干劲就能够获得的,它的标准是发现和创造人类前所未有的事物和思想,绝对不是剽窃抄写和重复. 可是看到现在的中国,学术腐败猖獗,博士学位答辩也只是网上下些文章,拼拼凑凑写出的论文.没有用心去研究,那来的学术成果. 在国家最高的中国科学院,评定一个院士至少需要200万元的评定费,而不是他的真才实学.笔者知道,当有一届院士评定时,许多企业家也爱上了院士,要花钱买个院士当当.科学的殿堂都成了这样,我们还能指望与诺贝尔有缘吗? 当博士生导师造假,教授学术造假,当教育沦为金钱的奴隶时,我们还是不要奢求什么诺贝尔奖了,因为诺贝尔奖是不被金钱贿赂的. 大学是大师构成的,不是大楼构成的 早年在云南参加西南联大启示录的报道,在这个极其简陋的战时大学面前,我震惊了,这么个破破烂烂的校舍里,产生了60多个院士,包括杨振宁和李远哲两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士. 我在想,1938年国破山河,正是民族危亡时期.那样一群来自燕京,北大和清华的教育者们,以及流亡的学生究竟是凭借着什么样的冲天之志为着中华民族的存亡而发愤读书的? 当时的校长梅贻奇的夫人在昆明街头卖饼;周思源每天骑马半小时上课;费孝通则住土屋;闻一多也是贫困交加.西南联大的教室是铁皮顶的简陋屋子,由梁思成和林微因设计,考虑的是在尽量少的经费里完成工程.西南联大的学生们大多没有被子盖,是在报国的激情中的度过了四个春秋. 大学应该是有魂的,国家也是有国魂的!可是大学的魂不是大楼构成的.记得现今的北大提出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就是每年向国家讨要200亿元人民币!笔者扼然,北大的魂不是修多少大楼,而是有多少大师.北大需要的是教育家而不是商人和政客.历史上的京师大学堂是有灵魂人物的,现在

中国科学家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前景分析

中国科学家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前景分析 李趁201211012910 教育技术学 【摘要】本文通过诺贝尔奖自然科学奖现状进行概述,并阐明中国科学家在这方面的存在的诸多问题,对中国科学家在自然科学领域获得诺贝尔奖的前景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笔者的意见及看法。 【关键字】中国科学家;自然科学;诺贝尔奖 1.诺贝尔奖及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概述 1.1 诺贝尔奖及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概念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前一年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1968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300周年之际,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1969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包括物理学奖、化学奖和生物学奖,自从1901年设立以来,已届百年,各国共有380多位在以上学科有重要发现和发明,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荣获此项举世瞩目的权威性国际大奖。 1.2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奖现状 从1901年至2014年这114年间,诺贝尔奖自然科学家共授予575人次、572名科学家;亮度获奖的科学家有3人,分别是法国的M·S·居里(1903年物理学奖和1911年化学奖得住)、英国的F·桑格(1958年和1980年化学奖得住)、美国的J·巴丁(1956年和1972年物理学奖);其中,物理学奖项颁发111次,获奖人数199人(次);化学奖颁发110次,获奖人数169人(次);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109次,获奖人数207人。 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人数的多少,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国家科技政策、科学精神和科学传统的综合反映。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分布,是国家自然科学发达水平的标志。根据美国科学史家普赖斯和日本学者汤浅的研究,英国、德国曾经是科学的中心,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百分比很高。战后,美国成了世界科学的中心,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人数几乎占了整个获奖数的一半。 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国家,不仅有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西方科技大国,也有一些相对较小的国家,比如瑞士,意大利等。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中,也有一些海外华人,他们是李政道、杨振宁、李远哲、丁肇中,崔琦、高行健、钱永健等,但他们都是以外籍华人的身份获奖,他们从事的研究是在国外进行的。严格地说,在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百花园中,中国至今还是一个空白。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聚焦诺贝尔自然科学奖 囊泡出问题小命或不保 ————解密“囊泡”运输调控机制日前,斯德哥尔摩传来消息,美德三名科学家因“囊泡”共享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囊泡”是什么?它们的运输调控机制究竟怎样?这个基础领域的研究为何得到诺奖的青睐? 昨日,在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罗深秋教授表示,囊泡运输是生命活动中非常基础而重要的一种存在形式,囊泡运输发生障碍会导致细胞甚至整个生命出现很多功能障碍。若看得长远一点,细胞囊泡运输调控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很可能让糖尿病、老年痴呆等疾病的研究有所突破。 1 “指挥交通” 兰迪·谢克曼发现了控制囊泡运输的蛋白质是哪些基因表达的。囊泡运输的过程是否正常,与这组基因是否正常表达有直接关系 2 “收信地址” 詹姆斯·罗斯曼发现一种蛋白质化合物,可以让囊泡实现与目标细胞膜的准确结合 3 “送货时间” 托马斯·祖德霍夫探索细胞内囊泡在指令来了以后如何准确、有效地释放内容物 囊泡很忙 细胞里有不计其数形似皮球的囊泡,这些囊泡通过将细胞本身产生的一些分子与物质包裹起来进行传送,以满足生命活动。 要说囊泡,首先得讲讲细胞。 “我们每个人身体内大概有1×1014—1×1015个数量级的细胞,这么多细胞活动的总和就是我们生命的表现,包括人的生长、发育、遗传、变异、衰老、死亡等。”罗深秋说,完成这个复杂的生命过程,需要不同细胞的分工合作,“但不管是什么样的细胞,它们的一些基本活动是一致的,如细胞内部及彼此间的一些物质交换。而在很多时候,这些物质交换就是通过细胞内的囊泡来实现。” “囊泡就像一个皮球。”罗深秋形容,它的“皮”就是所谓的生物膜。在细胞这个繁忙的“工厂”中,不计其数的囊泡通过将细胞本身产生或从外面进来的一些分子与物质包裹起来进行传送,以满足生命活动。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学与人文素养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学与人文素养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两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外籍华裔高锟、李政道——科学研究过程中所具备的素质的分析发现,他们的成功离不开崇高的科学与人文素养。为培养成功的大学生给予了一些启示。 关键字:诺贝尔奖获得者科学与人文素养大学生启示 一、背景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前一年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人。诺贝尔奖自1901年首次颁发,至今已有近百年,全世界先后有400多位科学家获此“殊荣”。诺贝尔奖也是世界对这五个研究领域成功者的肯定,不仅仅是对他们研究成果的认可,也是对他们优秀的科学素质的表彰。在外界看来,他们是获得世界奖项的成功者,接受着诸多人士的赞许和嘉奖,但是只有他们自己清楚荣耀光环背后的汗水和牺牲:成功和失败相伴,也许数次的失败才能换来最后的成功。他们秉承着作为一位合格的科学研究者的素养和精神,利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所拥有的科学精神和科学与文化素养,在大学生以及科学研究人员的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是一个合格的科学研究者必须具备的,也是在科学研究中不断提升自我科学修养不可缺少的。 二、科学与人文素养 在进行诺贝尔奖得主的科学与人文素养这个话题之前,需要清楚什么是科学与人文素养。就字面而言,科学与人文素养分为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两个方面。科学素养指的是科学研究者要有扎实的相关专业知识。相对于以所研究的科学领域的专业知识理论为主导的科学素养来说,人文素养则强调以人为中心的文化理念【1】。人文素养的理念中,有关人的理想、信仰、信念、道德、价值观、审美观、文化品格和创造能力、创新精神等内容更突出【1】。现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人才教育强调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存,并且人文因素的分量愈来愈重要,它能够指引着知识经济朝着有利于推动人类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进步的方向不断发展【1】。对于传统的科技人才培养,主要以劳动技能培养和专业知识理论学习为主导,分割了各学科、专业之间,特别是科学与人文之间的互相渗透和综合,造成了该类科技人才缺乏潜力、创造力、创造精神和人文素养的现象【1】。为了培养当今时代亟需的科技人才,科技人才培养方式会更加注重人文素养的教育。由此看来,科学素养只是成就一项研究发现的工具,而人文素养的存在则能更好地保留住一个科学研究者的才华,两者的结合才能更好的推动科学领域的发展。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历年获奖者(1901-2016)汇总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历年获奖者(1901-2016) 时间得主国家得奖原因 1901年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德国“对血清疗法的研究,特别是在治疗白喉应用上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领域研究的新途径,也因此使得医生手中有了对抗疾病和死亡的有力武器” 1902年罗纳德·罗斯英国“在疟疾研究上的工作,由此显示了疟疾如何进入生物体,也因此为成功地研究这一疾病以及对抗这一疾病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1903年尼尔斯·吕贝里·芬森丹麦“在用集中的光辐射治疗疾病,特别是寻常狼疮方面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研究的新途径” 1904年伊万·巴甫洛夫俄罗斯“在消化的生理学研究上的工作,这一主题的重要方面的知识由此被转化和扩增” 1905年罗伯特·科赫德国“对结核病的相关研究和发现” 1906年卡米洛·高尔基意大利 “在神经系统结构研究上的工作”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西班牙 1907年夏尔·路易·阿方斯·拉韦 朗 法国“对原生动物在致病中的作用的研究” 1908年伊拉·伊里奇·梅契尼科 夫 俄罗斯 “在免疫性研究上的工作”保罗·埃尔利希德国 1909年埃米尔·特奥多尔·科赫 尔 瑞士 “对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 究” 1910年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德国“通过对包括细胞核物质在内的蛋白质的研究,为了解细胞化学做出的贡献” 1911年阿尔瓦·古尔斯特兰德瑞典“在眼睛屈光学研究上的工作” 1912年亚历克西·卡雷尔法国“在血管结构以及血管和器官移植研究上的工作”1913年夏尔·罗贝尔·里歇法国“在过敏反应研究上的工作” 1914年罗伯特·巴拉尼奥地利“在前庭器官的生理学与病理学研究上的工作”1919年朱尔·博尔代比利时“免疫性方面的发现” 1920年奥古斯特·克罗丹麦“发现毛细血管运动的调节机理” 1922年阿奇博尔德·希尔英国“在肌肉产生热量上的发现” 奥托·迈尔霍夫德国 “发现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谢之间的固定关 系” 1923年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 廷 加拿大 “发现胰岛素”约翰·麦克劳德加拿大 1924年威廉·埃因托芬荷兰“发明心电图装置”1926年约翰尼斯·菲比格丹麦“发现鼠癌” 1927年朱利叶斯·瓦格纳-尧雷 格 奥地利 “发现在治疗麻痹性痴呆过程中疟疾接种疗法的 治疗价值”

一个三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地中国人

一个三次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中国人 不管活着还是去世,他始终不为人知,因为他的名字和他的工作一样,是国家的最高。他不仅是人类科学史上的巨星,更是值得中国人敬仰的英雄!在西南郊,我国重要的核科学研究基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一片毫不起眼的树林中心,静静地树立着一位老人的铜像,很多人都不知道他的名字。然而当翻开一本神秘的历史老档案,他的履历却让我们为之震惊。因为,他是今天媒体人很少提及的国功臣,中国核武器发展幕后最神秘的男人,中国乃至世界上唯一一位研究成果被外国人剽窃抄袭,三次遗憾错失诺贝尔奖的科学泰斗,中国当之无愧的“核武器之父”“原子弹之父”,他的名字连苏联人听了都闻风丧胆!但国人却很少有人提及。他,就是王淦昌。今天,我们必须解读这位科学巨匠,去给每一位国人讲诉他的故事。王淦昌的名字始终和科学上的重大发现紧紧联系在一起:探测中微子、宇宙线研究、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两弹突破、大型X光机、惯性约束聚变……对于王淦昌一生的成就,曾有评论说:“任何人只要做出其中的任意一项,就足以在中国科技发展乃至世界科技发展历程中名垂青史。”无疑,他是一位学界泰斗、科学大师。011907年5月18日,王淦昌出生在省常熟市。父亲精通医术,是当地有名的郎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

其筋骨”王淦昌4岁时,父亲因病离世,13岁时,母亲因为过度劳累得了肺病,也离世了。幼小的王淦昌一下子成了孤儿。成为孤儿后,王淦昌一度靠放羊来维持生计、补贴生活。但王淦昌的外婆是一位有远见的老人,她鼓励王淦昌去读书。“中国不缺放羊娃,但是缺少有学问的人!”正是这位农村老人的淳朴思想,使得王淦昌脱离了放羊娃的命运,让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几年后,王淦昌随一位远房亲戚到浦东中学读书。在小学的时候,王淦昌就痴迷于数学题;中学时,他最感兴趣的学科仍是数学。以至于他中学阶段就学完了大学的微积分。1925年夏天,清华学堂筹办大学本科,天资聪颖的他不出所料的考上了清华大学,成为了清华第一届大学生!清华大学的经费比较充裕,设备条件比国其他大学好很多,王淦昌一进清华,就对化学实验着了迷,甚至连吃饭做梦也在背元素周期表。可是一年后的分系,王淦昌既没有选择从小就擅长的数学,也没有报化学系,而是选择了物理系。选择物理,对于王淦昌来说,既是偶然,也是必然。师从叶企和忠尧这两位物理大师的门下,王淦昌在学术界的辉煌人生就此开幕!02在清华的学习中,王淦昌愈发深感中国与西方的巨大差距。1926年春天,日本军舰在天津大沽口炮轰驻防此地的中国国民军部队,蓄意挑起了践踏中国主权的“大沽口事件”。作为游行学生中的一员,王淦昌亲眼看见无数同学倒在军警的枪口下,一片血泊!这件事带给王淦

为何获诺贝尔奖的华人都不是中国大陆人

为何获诺贝尔奖的华人都不是中国大陆人? 目前公布的诺贝尔奖的奖项里,让爱国愤青欢呼雀跃的无疑是华人科学家高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了,不过,让爱国愤青非常失望的是,高锟虽然是华人科学家,却是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他得到诺贝尔奖的研究,也都是在英国标准电话电缆公司任职时完成的。 到目前为止,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的华人已有8位,李政道和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崔琦、朱棣文、钱永健、高锟,他们全部都不是中国人,他们受的教育,和“新中国”教育几乎都毫无关系。 这是什么原因呢?道理很简单,现在国内的小学、中学、大学都是培养脑残的基地。科学研究,是依赖于创新能力,而不是死记硬背能力。而60年来“新中国”的教育,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是培养死记硬背,记住唯一标准答案的应试教育。 这几天,诺贝尔奖的各个奖项逐渐公布。目前最新公布的是诺贝尔文学奖,由德国女作家获得,此前几天已经公布的化学奖,由美国和以色列科学家共同获得,生理学或医学奖由三名美国科学家获得。 目前公布的奖项里,让爱国愤青欢呼雀跃的无疑是诺贝尔物理学奖了,是由华人科学家高锟和两名美国人获得,表彰他们对于光纤通信的突破性研究。不过,让爱国愤青非常失望的是,高锟虽然是华人科学家,还曾经担任过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却是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他得到诺贝尔奖的研究,也都是在英国标准电话电缆公司任职时完成的。1948年,高锟就随父移居英国殖民地香港,入读圣约瑟书院,1957年毕业于英国格林尼治大学电机工程系,1965年获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电机工程博士学位。 国内媒体在报道华人获得诺贝尔奖时,总千方百计想找出他们和中国的关系。去年钱永健获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国内媒体都报道他是钱学森的侄子,某媒体采访钱永健,还称他获奖是中国人的骄傲,钱永健当场就说,他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 不仅如此,其实只要统计一下,就会发现,到目前为止,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的华人已有8位,他们分别是: 195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和杨振宁、 197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 1986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 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 199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 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钱永健、 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高锟 他们全部都不是中国人,他们受的教育,和“新中国”教育几乎都毫无关系。 李政道、杨振宁毕业于民国时期的西南联合大学,后赴美求学;丁肇中的中学时代在台湾度

诺贝尔 医学与生理学奖—1973

弗里希(蜜蜂) 弗里希(Karl von Frisch,1886—1982)德国著名昆虫学家,昆虫感觉生理和行为生态学创始人。1973年与廷伯根、洛伦兹共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动物学家 弗里希,生于维也纳,童年时热爱大自然,并养了很多动物,中学时就发表过几篇对自然的观察文章。曾在维也纳大学攻读医学学位,后转入慕尼黑大学研究动物学。1910年在慕尼黑大学任助教。1921年被聘为罗斯托克(Rostock)大学动物学教授,1925年又回到慕尼黑大学任教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澳大利亚,战后在澳大利亚格拉茨(Graz)大学任教授,但很快又回到了慕尼黑。1973年与廷伯根、洛伦兹共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弗里希在慕尼黑大学的最早研究是测定鱼对颜色的感受能力,他通过给鱼提供报偿来训练鱼区别不同的颜色,首次证明了鱼类不是色盲。他还用云斑鮰鱼(Amiurus nebulosus)作实验,证明了鱼类具有听觉。弗里希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研究鱼和蜜蜂,通常是冬天研究鱼,夏天隐居家乡研究蜜蜂。使弗里希赢得科学荣誉的是他对蜜蜂行为和感觉能力的研究。 本世纪20年代,他曾提出过蜜蜂的气味通讯理论。但40年代所作的一些实验使他对气味 通讯理论发生了怀疑,并发现了蜜蜂的舞蹈语言。1949年又发现蜜蜂能感知偏振光,可借

助太阳辨认方位,因此荣获1973年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 [1]他的成名之作是1953年出版的《蜜蜂的舞蹈语言和定向》一书。蜜蜂的舞蹈语言理论已被广泛接受。 经济学家 简介 弗里希(Frisch Ragnar Anton Kittil,1895—1973)生于 挪威奥斯陆。1919年获奥斯陆大学文学士学位。后到法国、德国、英国、美国和意大利留学。1923年起在奥斯陆大学任教授。1926年获奥斯陆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30年和其他经济学家创建经济计量学会,并任会长。1932年建立奥斯陆大学经济研究所,任所长。1933年创办《经济计量学》杂志,任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任联合国经济顾问、经济与就业委员会主席。曾在印度和埃及工作多年。1969年,和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共同获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成就 弗里希是经济计量学的先驱,1926年首先提出经济计量学一词,并把经济计量学定义为数学、统计学和经济理论的结合。他第一个应用经济计量学方法分析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波动。他提出用等量法来衡量货币的边际效用,研究了多重共线性等问题。他主张利用现代化的经济计划方法推动战后经济的重建。他的计划化并不取消市场机制,而是要对市场机制进行有效的测量,作为经济政策的反馈信息。他强调专家治国,使经济学家和政治家在政治优先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建立强有力的国家协调机构。著有《衡量边际效用的新方法》、《统计上建立需求与供给曲线的陷阱》、《运用完全回归系统的统计合流分析》、《生产理论》、《经济计划研究论文集》等。 洛伦兹(灰雁) Konrad Lorenz:洛伦兹(1903-1989),奥地利动物学家、习性学创始人之一,开始了在自然条件下观察动物行为的方法,对鸟类行为的研究作出了独特贡献,并提出了动物本能行为的固定行为模式和动物学习的“印记”等概念。1966年当选为国家科学院院士,1973年与K.弗里希、N.廷伯根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 简介 心理学家洛伦兹

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盘点

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盘点 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在1895年创立的奖项。诺贝尔奖通常被认为是所颁奖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小编整理了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盘点,欢迎参考借鉴。 中国诺贝尔奖获得者盘点 年95岁的杨振宁恢复国籍),诺贝尔奖获得时间在1957年,而此时的护照仍旧是“中华民国的护照”,参加学术多有不便。或许正是因为如此,他才加入美籍。究竟是否算在内,自行判断。 杨振宁先生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一直都有一颗中国心,始 杨振宁和钱学森关系很好,并且和两弹元勋邓稼先先生也是亲密挚友。他们不仅在学术上有诸多交流,且杨振宁还在生活和

工作上对邓稼先有诸多帮助。在邓稼先遭到困难的时候,杨振宁 对此,邓老的夫人许鹿希也曾经说过:“他们之间的情义堪比战友和亲兄弟。” 杨振宁的确没有和钱学森一起在中国最危险的时候回国,但这并非是他的本意。当年杨振宁先生有过回国的念头,但是大家研究之后没有同意。 钱学森老先生是做应用物理研究的,他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用于造导弹,是新中国最最迫切需要的东西。 但是杨振宁先生不一样,杨先生是搞前沿物理研究的,他的研究成果在当时的中国国内很难马上发光发热。因此当时大家的 也正因为如此,杨振宁先生才接受了这一建议,继续留在国外做研究。 要知道,当时的新中国极度孱弱,西方有些国家个别政客甚 学交流学术会议或场合,总是特别排斥中国科学家,这十分不利于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 而杨振宁先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利用自己在前沿物理学界积累的人脉和影响,积极在国外活动,说服各个国际学术研究交

最有望获得2014年诺贝尔奖的4华裔科学家简介,诺贝尔奖公布时间

最有望获得2014年诺贝尔奖的4华裔科 学家简介,诺贝尔奖公布时间 随着2014年诺贝尔奖公布时间的临近,华裔科学家能否得奖开始被公众关注。而目前,诺贝尔奖4华裔科学家有望上榜。张首晟、杨培东、邓青云、钱泽南四位华裔科学家成夺奖热门人选。而与此前获诺奖的华裔科学家不同的是,张首晟、杨培东是改革开放后在国内接受教育的新一代,两人成为今年诺奖热门人选更令国人期待。杨培东和邓青云此前曾分别在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讲学。 2014年诺奖公布时间 生理学或医学奖:北京时间6日17时30分

物理学奖:北京时间7日17时45分 化学奖:北京时间8日17时45分 和平奖:北京时间10日17时 经济学奖:北京时间13日19时 根据传统瑞典皇家科学院规定,文学奖公布时间,另行通知。 诺贝尔奖4华裔科学家个人简介 张首晟:“拓扑绝缘体”让电脑运算加速 1963年生于上海,1978年考入复旦大学,现为斯坦福大学教授。 “他早就应该得诺贝尔奖了” ,昨日,长期研究诺贝尔奖的华中 科技大学物理系退休教授杨建邺表示,对张首晟成今年诺奖物理奖获奖热门人物并不奇怪 1978年,15岁的张首晟高考被复旦大学录取,后出国深造。他

2006年提出“拓扑绝缘体”理论,次年实验得到证实,并因此获得 “欧洲物理奖”等三大顶级奖项。“拓扑绝缘体”意义在于,可提高计算机的计算极限,“约可以提高一倍”。 张首晟用“集市”和“高速公路”为例讲述该成果应用和意义:电子在芯片中移动就像跑车开进集市中,再怎么高档也跑不快;但若在高速公路上就可畅行无阻。这可能是未来计算机持续进步的关键。 杨培东:用纳米技术提高计算机存储量 1971年生于江苏,本科就读于中国科技大学,现为加州大学伯 克利分校教授 与张首晟一道列为今年诺奖物理学奖获奖热门人物的还有华裔 科学家杨培东,其在纳米领域的研究有助于提高计算机存储量。他还是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特聘教授。 今年4月,杨培东到武汉大学做报告,畅谈“ 21世纪的材料革 新”。在当日演讲中,他就曾表示,希望今后能够用电流来激活纳米 激光器,这样纳米激光器就能用于电路。而最终,他预测纳米激光器有可能被用于鉴别化学物质、提高计算机磁盘和光子计算机的信息存储量等。

中国科学家无缘诺贝尔奖(科技奖)原因探析

中国科学家无缘诺贝尔奖(科技奖)原因探析摘要:中国本土科学家无缘诺贝尔奖让国人尴尬而又不解。本文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国的教育问题、科研氛围及环境、科研管理及体制、科技成果评价体制、政策层面的误区、 经济发展水平、科技研究历史积累、科技投入、国际合作环境十个方面,从各个方面分析了 中国本土科学家无缘诺贝尔奖的原因。分析了中国本土科学家在获得诺贝尔奖上面对的障碍,为政府科技工作管理者管理提供参考。 李约瑟博士提出过一个世界级难题:“中国古代有杰出之科学成就,何以近代科学崛起于西方而不是中国?”而在今天又出现一个同样性质世界级的难题:“为什么诺贝尔奖至今仍旧与中国无缘”。 从上世纪初科学在中国建制化(民国初年) 至今, 尤其是新中国成立50 余年以来, 本土的中国人依然与百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无缘。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令人多少有点难堪的历史事实。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中国科学家登上世界科技顶峰如此困难呢,本文就从各个方面分析原因。 1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因素: (1)古代的中西方哲学存在着本质的差异。古希腊哲学家发端于自然科学。哲学家们好奇地、冷静地观察自然、思考自然,密切地关注着自然科学的进展,并从中引出具有哲理的内涵,而且西方的科学家也具有重视自然哲学的优良传统。中国古代哲学可以说是一种“社会哲学”、”处世哲学”,表现出强烈地依附政治与轻视自然科学的倾向。(2)西方文化倾向于具体性、精确性,表现为严密的逻辑思维。而中国传统文化则多表现为直观的、类比的形象思维方式,总是用一种简约的、模糊的大而笼统的寥寥数字将自然与社会一揽子地概括进去,成为任何领域、任何事物都可随意套用的“终极至理”,而且这些理论还带有某些故作玄虚的神秘色彩。(3)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西方科学一向有着良好的“求异”传统。他们总是思维奔放,刻意出新,蕴涵着丰富的想像力和惊人的胆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最重视思想上的“守一”和“齐一”,要求人们重圣贤、遵古训,追随圣人遗著,以圣贤言论作为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这种大一统式的思想控制,严重地抑制了人们思维的个性化,扼杀了人的独立性、创造性和批判精神。 2中国的教育问题 (1)级阶段的教育存在着三个不容忽视的误解:一是以为加压加量的智力开发与孩子的智力发展是成正比的,而实际上那是拔苗助长。二是认为吸收知识完全等同于开发智力。把吸收知识完全等同于开发智力,其结果只能开发出书呆子式的智力。三是以为开发智力就是培养创造力。(2)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实践动手的机会。(3)学“多”悟少使学习成了负担。中国的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制约下,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采取的是初级阶段打基础,高级阶段才做学问的脱离的两阶段战略。(4)应试教育和盲从,使我们的学生把相当多的时间白白花在死记硬背那些考完试就扔的无用教条上,由于缺乏批判意识和鉴别能力。(5)学生过早地文理分家, 使得理科学生人文素养不足甚或相当差劲, 从而缺失科学创造所

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关于大脑两半球功 能 专属的研究 斯佩里Roger W. Sperry 美国 加利福尼亚技术研 究所 1913年—1994年 关于视觉系统信号 处理的研究 休贝尔 David H. Hubel 美国 哈佛医学 院 1926年— 威塞尔 Torsten N. Wiesel 瑞典 哈佛医学院 1924年— 斯佩里把猫、猴子、猩猩联结大脑两半球的神经纤维割断,称为“割裂脑”手术。这样两个半球的相互联系被切断,外界信息传至大脑半球皮层的某一部分后,不能同时又将此信息通过横向胼胝体纤维传至对侧皮层相对应的部分。每个半球各自独立地进行活动,彼此不能知道对侧半球的活动情况。1961年斯佩里设计了精巧和详尽的测验,在作割裂脑手术的人恢复以后,进行了神经心理学的测定,获得了人左右两半球机能分工的第一手资料,发现两半球机能的不对称性,右半球也有言语功能,从而更新了优势半球的概念。裂脑人的每一个半球都有其独自的感觉、知觉和意念,都能独立地学习、记忆和理解,两个半球都能被训练执行同时发生的相互矛盾的任务。斯佩里的研究,深入地揭示了人的言语、思维和意识与两个半球的关系,成绩卓著。 在20世纪50年代晚期,休贝尔和威塞尔测试了猫的视皮质细胞反应。他们把微电极埋在猫的视皮质细胞中,尽管他们不能选择某个特定细胞,但可以把电极以大约正确的方式插在某处,因此可以了解他们到达了什么地方。而当研究者在屏幕上打出一些光影或者其他图形时,猫就用带子系好,藉已固定好猫的头部,研究者就可以知道是网膜上的哪一部分是图像显现之处,然后把这个被刺进的皮质区进行连接,透过放大器和扬声器,他们可以听到细胞启动的声音。其结果显示细胞对一个横向的线或者边缘有强烈反应,但对点、斜线或直线只有非常微弱的反应,或者根本就没有反应,之后的研究继续显示:有些细胞对某些处在一个角度上的线条、垂直线条、直角

2010-2012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

2010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事件:2010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揭晓。被誉为“试管婴儿之父”的英国科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因“在试管受精技术方面的发展”而被授予该奖项。 研究工作:早在1950年,爱德华兹就认为IVF可以有助不育症的治疗。通过系统的研究工作,他发现了人类受精的重要原理,并成功实现人类卵细胞在试管(或者更确切地说,是细胞培养皿)中受精。1978年7月25日,世界上第一例试管婴儿的诞生,就是对爱德华兹的不懈努力的最好表彰。在接下来的几年内,爱德华兹和他的同事将IVF进行改良,并将其与世界分享。 意义:他的贡献使治疗不育症成为可能,包括全球超过10%的夫妇在内的人类因此获益匪浅。 2011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事件:北京时间2011年10月3日,美国人布鲁斯·博伊特勒、法国人朱尔斯·霍夫曼和加拿大人拉尔夫·斯坦曼以免疫系统研究赢得2011年度诺贝尔医学奖。 研究工作:博伊特勒和霍夫曼所作贡献,是认定免疫系统中的“受体蛋白”,可确认微生物侵袭并激活先天免疫功能,构成人体免疫反应的第一步。斯坦曼所作贡献,是发现免疫系统中的“枝状细胞”(DC细胞)及其在适应性免疫反应、即以自身调控方式适应并清除体内微生物过程中的作用,构成免疫反应的后续步骤。 意义:3名获奖者“发现免疫系统激活的关键原理,革命性地改变我们大家对免疫系统的理解”。也为人类哪些久治不愈的如(癌症、乙肝、哮喘等)疾病提高新的治疗出路,也是21世纪唯一有可能攻克这些疾病的治疗方法。 2012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事件:北京时间8日17时30分,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揭晓,京都大学物质-细胞统合系统据点iPS细胞研究中心主任长山中伸弥、英国发育生物学家约翰-戈登因在细胞核重新编程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而获奖。 研究工作:约翰·格登于1962年通过实验把蝌蚪的分化细胞的细胞核移植进入卵母细胞质中,并培育出成体青蛙。这一实验首次证实分化了的细胞基因组是可以逆转变化的,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006年山中伸弥等科学家把4个关键基因通过逆转录病毒载体转入小鼠的成纤维细胞,使其变成多功能干细胞。这意味着未成熟的细胞能够发展成所有类型的细胞。 意义:两位科学家的发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对细胞和器官生长的理解。成熟的、专门的细胞可以重新编程,成为未成熟的细胞,并进而发育成人体的所有组织。通过对人体细胞的重新编程,科学家们创造了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新方法。

中国与诺贝尔奖

中国与诺贝尔奖 摘要:本文主要分四部分介绍了中国与诺贝尔奖,首先介绍了诺贝尔奖的由来,以及20世纪科技史上中国几位科学家王淦昌、赵忠尧等与诺贝尔奖失之交臂的史料,然后提出诺贝尔奖的精髓在于原始的创新,并提出了创新性文化环境,指出唯有营造创新型文化环境才能从根本上缩短中国与诺贝尔奖之间的距离,最后总结得出中国离诺贝尔奖到底有多远。 关键词:诺贝尔奖;创新型文化;科研环境 一、概述 1833年10月21日,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出生于瑞典斯德哥尔摩一个贫寒的工程师家庭,1896年12月去世。幼年侨居俄罗期,15岁起先后到意大利、法国、美国求学,回到瑞典后诺贝尔开始研究炸药取得很大成就。诺贝尔一生献身科学事业,大胆革新;获得了355项专利聚积万贯家产;在其逝世的前一年,立遗嘱将其遗产的大部分作为基金;把920万美元捐献给人类文明事业。摄初的诺贝尔奖有五项(物理学、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卫士奖),1968年又设立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现今共有6个奖项。当时每个单项奖金为15万8百瑞典克郎。现在单项奖高达740万瑞典克郎,约合100万美金。1900年6月瑞典政府批准成立了诺贝尔基金会,瑞典议会通过了《颁发诺贝尔奖金章程》,并于次年诺贝尔逝世五周年纪念日,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颁发了诺贝尔奖。自此之后,除因战争中断外,每年的这一天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隆重授奖仪式。 诺贝尔奖从1901年12月10日首次颁奖到现在已经颁发90多次.获奖人数已达700人设在瑞典的诺贝尔基金委员会每年从超过额定数十几倍的科学精英体中遴选出物理、化学、生理学与医学、文学与和平奖的获奖人选,登上斯德哥尔摩的领奖台颁奖仪式场面热烈而肃穆,一点也不亚于奥林匹克领奖仪式。它被国际社会誉为是“对人类的智力和体力上最高成就的一种评价和奖赏”。从1901年至今,诺贝尔科学奖囊括20世纪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方面的重要的科学成就,像伦琴的x射线,巴丁的晶体三级管。克里克和沃森的脱氧核糖核酸的双螺旋结构,普朗克的量子论,德布罗意的电子波动性,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杨振宁和李政道的宇称不守恒原理等,都是推动科学和社会发展的光辉成就。总之,以奖励基础科学成就为主的诺贝尔科学奖对基础科学和源于它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增强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都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不少国家已经把诺贝尔科学奖人数的多少,当成衡量一个国家,一个科研机构和一个大学科学术水平高低的指标;把本国科学家获诺贝尔奖,当成国家的荣誉和骄傲;把诺贝尔精神同爱国主义精神结合起来,成为鼓励本国科学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应当承认,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其他科学奖项能像诺贝尔科学奖那样,具有如此高的影

中国第一个诺贝尔奖

中国第一个诺贝尔奖 北京时间10月11日晚七点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在瑞典揭晓,中国作家莫言获奖,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这个消息震惊了无数中国人的心。 据媒体报道,在莫言获奖前,很多所谓的专家、作家都预言莫言根本不可能获奖,有不少人甚至对莫言竭尽全力的抹黑,有的说莫言崇洋媚外,过于迷信诺贝尔奖;有人说他只是在炒作,借机多卖几本乢;有人干脆朝他身上泼污水,说他收买诺贝尔奖的评委。对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也可谓是众说纷纭,也有一些人对他提出质疑,对此,莫言说:“感谢那些支持我的朋友,也感谢那些不支持我的朋友,我终于得到了一个把自己放在众声喧哗乊中的机会。持续半个月乊久的网络大战,也是认识自我的最佳机会,让我知道总计有哪些不足和缺陷,也让我知道了有哪些宝贵的东西需要坚持发扬。”莫言的这一点让我很佩服,他心胸非常宽广,而诺贝尔奖偏向行事低调的作家,文品即人品,莫言获奖即是证明。 通过上网了解莫言的过去,我对他又有了另一种看法,同时也对他更佩服了:早在上小学期间,莫言就已经显现出了他对文学的巨大兴趣,为了能借到同学家一本《封神演义》,莫言曾到同学家去推磨,推一次磨,给一本乢看,还必须现场看,不能带出去,有时还规定必须推10圈才能看一页。就这样,他把周围十几个村的乢都看完了到了北京,他也是一直努力学习,经常读乢到半夜。由此可见,莫言获奖与他背后的辛勤努力是分不开的。他的故事给了喔启示:只有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莫言为什么能获奖,人们给出的答案通常是凭借实力,可莫言的实力从何而来?仔细阅读莫言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不仅散发着强烈的乡土气息,而且有着厚重的历史和文化积淀。这种实力不是一日乊功,更不可能是一步登天,而是靠着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靠着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理解和深邃的思考,才会创作出这么多震撼人心的伟大作品,难怪瑞典文学院在颁奖词中赞扬莫言的作品“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和现代融为一体”。由此看来,莫言的获奖只是中国文学的一个新起点,让中国文学真正屹立于世界文坛!

历届(1901-2019)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历年获奖者(1901-2019)年份得主国家得奖原因 1901年埃米尔·阿道夫·冯·贝 林 德国 “对血清疗法的研究,特别是在治疗白喉应用上 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领域研究的新途径,也 因此使得医生手中有了对抗疾病和死亡的有力武 器” 1902年罗纳德·罗斯[ 英国“在疟疾研究上的工作,由此显示了疟疾如何进入生物体,也因此为成功地研究这一疾病以及对抗这一疾病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1903年尼尔斯·吕贝里·芬森丹麦“在用集中的光辐射治疗疾病,特别是寻常狼疮方面的贡献,由此开辟了医学研究的新途径” 1904年伊万·巴甫洛夫俄罗斯“在消化的生理学研究上的工作,这一主题的重要方面的知识由此被转化和扩增” 1905年} 罗伯特·科赫 德国“对结核病的相关研究和发现” 1906年卡米洛·高尔基意大利 “在神经系统结构研究上的工作”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西班牙 * 1907年夏尔·路易·阿方斯·拉 韦朗 法国“对原生动物在致病中的作用的研究” 1908年伊拉·伊里奇·梅契尼 科夫 俄罗斯 “在免疫性研究上的工作”保罗·埃尔利希德国 1909年埃米尔·特奥多尔·科 赫尔 瑞士 “对甲状腺的生理学、病理学以及外科学上的研 究” 1910年阿尔布雷希特·科塞尔德国“通过对包括细胞核物质在内的蛋白质的研究,为了解细胞化学做出的贡献” 1911年阿尔瓦·古尔斯特兰德— 瑞典 “在眼睛屈光学研究上的工作” 1912年亚历克西·卡雷尔法国“在血管结构以及血管和器官移植研究上的工作” 1913年夏尔·罗贝尔·里歇法国“在过敏反应研究上的工作” 1914年@ 罗伯特·巴拉尼 奥地利“在前庭器官的生理学与病理学研究上的工作”1919年朱尔·博尔代比利时“免疫性方面的发现” 1920年奥古斯特·克罗丹麦“发现毛细血管运动的调节机理” ~ 1922年阿奇博尔德·希尔英国“在肌肉产生热量上的发现” 奥托·迈尔霍夫德国 “发现肌肉中氧的消耗和乳酸代谢之间的固定关 系” 1923年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 廷 加拿大% “发现胰岛素”

三位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物理奖的擦肩而过

发表于《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8年11期 三位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物理奖的擦肩而过 河北省内丘中学侯建敏 1895年11月27日,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在巴黎写下了薄薄的一页纸。他逝世以后,他的家人在整理遗物时才发现了这页纸,也就是这页纸上的短短几十行字,成就了如今在全球享有盛名的奖项——诺贝尔奖。诺贝尔奖从1901年颁发第一届以来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有占全世界1/5的人口,至今没有一位大陆的科学家获此殊荣。难道我们中国人真的不行?不是的。其实在中国科学史上,单在物理学方面就曾有过三位物理学家作出了达到“诺贝尔物理奖”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遗憾的是,因种种原因都与诺贝尔物理奖擦肩而过,最后却失之交臂。这三位物理学家分别是吴有训、赵忠尧、王淦昌。 1、吴有训的伯乐难求 吴有训(字正之)(1897~1977),江西高安人,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教育家。 1920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南京大学的前身)。1922年1月进入芝加哥大学深造。正好在这两年,康普顿

以访问学者身份在芝加哥大学从事研究和教学,吴有训就随康普顿从事物理学的学习和研究。1923年,他正式成为芝加哥大学教授,吴有训也正式成为他的研究生。所以几乎从一开始,吴有训就和康普顿一起进行 X射线问题的研究。1922年康普顿在研究X射线量子散射时他发现:当用单色X射线作射线源,对一些较轻的元素(如碳)进行散射实验时,经元素散射后的X射线的波长发生了一些微小的变化,从经典物理学的角度看,这完全是一种异常现象。康普顿把这种现象以他的名字命名为“康普顿效应”。康普顿对异常现象选择了量子论式的解释,这就是他著名的X射线量子散射理论。 但这个发现当时并没有立即获得物理学界的广泛承认,一方面是因为这种效应与经典理论有很大的冲突,另一方面是康普顿所获得的实验证据还不充分,使相当多的物理学家不敢贸然相信,大家基本上采取了一种感兴趣的观望态度,都在等待着进一步的实验事实。科学界对康普顿量子散射理论的怀疑,首先在于他所依据的基本实验,实际上只有一种实验样品,即石墨样品。虽然这个实验本身完全无懈可击,但毕竟只使用了一种材料,这很难说明效应的普遍意义。 作为康普顿学生的吴有训就把自己主攻方向定在了证实康普顿效应的普遍适用性方面。他设计出了最佳的实验方案,陆续使用了15种不同的样品材料进行X射线的散射实验,结果都与康普顿的理论相符合,从而形成了对此理论广泛适用性的强有力证明。由于吴有训高超的实验技巧,使这些验证工作不管是在精密度还是可靠性方面,都无可挑剔。这些工作当然得到了康普顿本人的极端重视和高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