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获得者与中国科学家群体比较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58 MB
- 文档页数:9
中西科学家社会责任之比较——兼论我国科技伦理的特点李科随着科学由“小科学”向“大科学”转化, 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无不打上科学的烙印,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受着科学的支配。
在大科学时代,科学家为“科学而科学”的清高和超脱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
国际社会(包括科学界、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已清楚地意识到, 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对于人、人类社会、自然界应当担负起应有的责任。
当前不但科学家群体在思考他们自身的社会责任问题, 还有中外大量的科技哲学、科技伦理学、科学社会学的学者在探讨科学家所应担负的社会责任, 学界展开了多维度研究。
然而中国与西方国家在提出科学家社会责任问题的背景、科学家履行社会责任的途径、培养科学家社会责任意识的措施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1提出科学家社会责任的背景西方国家主要由于战争问题、环境问题及科学带来的其他负面效应问题的出现而提出;我国则由于科学研究活动中出现了一些急功近利的行为、部分科研工作者违反了科学道德等原因而提出。
20世纪30年代, 以贝尔纳、李约瑟、斯诺等人为代表的一批英国进步学者首先明确地提出“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
贝尔纳的“科学的社会功能”是科学学的奠基之作, 贝尔纳指出, 科学的功能便是普遍造福于人类。
科学既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贵的成果,又是最有希望的物质福利的源泉”。
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 大多数同盟国的科学家都参与了军事武器的研制, 特别是制造原子弹的工作。
原子弹的使用使许多科学家在道德伦理判断上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并使得科学共同体对其“伦理责任”有了更为深刻的领悟。
二战结束后, 科学共同体对科技成果被越来越多地用于军事目的,特别是对原子弹和氢弹造成的恐怖感到普遍担忧,也更进一步意识到他们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所应承担的责任。
1955年, 获得诺贝尔奖的52位世界级科学家聚会博登湖畔, 联名发表了《迈瑙宣言》。
其中写到:“科学是通向人类幸福生活之路。
但我们怀着惊恐的心情看到, 也正是这个科学在向人类提供自杀的手段。
莫言和屠呦呦在中国谁的影响力更大?谁的地位更高?从正能量和为人民服务的角度看,显然屠呦呦的贡献和价值更高!莫言的小说是描述和反映一个时代的悲哀和人众生相,属于泄愤式的记录,虽说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但是缺乏对人类进步和思想革新的反思,价值并不大,在个人看来不如刘慈欣的《三体》对人类思想的启发与思考。
他的诺贝儿奖的价值,不过是刚好符合欧美阵营对中国现代化疑惑并缺乏抹黑证据而提供了“恰当”的弹药和火力,满足他们优越感。
而屠呦呦用科学方法,证明了中医里面是有价值的东西,为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提供了助力。
个人认为,无论依国家和民族的感情或依人类来说,都是莫言诺贝儿文学奖所无法比拟的。
第一,诺贝尔奖里面,三个自然类科学奖名望比较高,文学奖名望比较低,还有些奖项名望很低。
原因也简单,自然类奖项,大部分人自己就能判定是不是很厉害,不像另外几个奖,不知道厉害不厉害。
第二,中国一直以来比较希望得到自然类诺奖,从政府到民间都是如此。
屠呦呦,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在自己的科研体系内培养的第一个拿到诺贝尔奖的中国自然类学者。
屠呦呦得奖的时候,真正是全社会沸腾了,穷乡僻壤都知道了这个北京老太太的名字。
第三,中国历史上长期在文化上领先全球,文学上更是一直以来保持着很高水平。
文化自信在文学领域比较高。
不客气的说,文学方面,中国文坛是不需要诺贝尔奖来背书的,中国文坛也不会按照诺贝尔奖的排名来给自己的文学史排名。
相对来说,医学类奖项更具可比性,也更权威。
文学奖的评选主观因素更多些,现在诺奖是由西方意识形态把持的奖项,认不得真。
屠呦呦从事的研究,是纯粹有益于人类生命的研究。
早在2011年,屠呦呦发现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就获得过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到2015年,她的科学发现挽救的生命更多,由于青蒿素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顺理成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对生命的贡献是最伟大的贡献,并且屠呦呦为国争光,她是首位获得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屠呦呦贡献的意义在于,用中医制药标准挑战国际西医制药标准,并获得临床应用认可,用事实证明了西药制药标准顽固的排挤中医制药的事实,如同联想杨元庆式科技无国界埋没华为在5G的地位一样,西方世界打压中国中医,且中国少数人不明白中国中医为什么没有西医发展水平,其根本原因就是西医在大力推广的同时,也在大力排斥中医,屠呦呦的突破,证明中医中草药在西方封锁前题下,防病治病的认可,是中国引进西医以来,在国际社会中医存在的价值,而且中医成功的走向世界,不仅仅是中草药。
屠呦呦论证800字【第一章】诺贝尔奖官网的最新消息,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5日中午11时30分,2022卡罗琳斯卡当地医学院宣布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日本学者SatoshiOmura以及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了该奖项。
这是我国科学家,第一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值得祝贺。
屠呦呦获得诺奖,并不令国内舆论感到惊讶,因为早在2022年,她获得具有诺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就被誉为“距离诺奖最近的中国人”。
但是,她获得诺奖,还是给我国科技、学术界带来了许多启示,值得反思。
屠呦呦获得诺奖之后,她的身份正在迅速引起互联网的注意。
其实,早在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时,她的身份,就曾引起舆论关注,由于她没有博士学位、留洋经历以及院士头衔,被称为“三无科学家”。
“三无科学家”获得国外授予的学术最高奖,这表明,无论是克拉斯奖,还是诺贝尔奖,都不看重学者的“身份”和头衔,而是看真实的学术贡献,这和我国近年来的学术界,在课题评审、项目设立时,特别看重申请者的身份,院士、长江学者有一定的学术特权,是很不相同的。
作为青蒿素的发明者,获得诺奖的屠呦呦却不是院士,是耐人寻味的。
据媒体报道,屠呦呦曾多次参评院士,但都没有成功,具体理由不清楚,但知情者透露有两方面原因,一是青蒿素的成果界定不明。
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曾指出,青蒿素的发明,一直是我国引以为豪的科技成果,但是,却存在成果归属难以确定的问题,进而,这一结果没有得到充分的承认和奖励,而在长达40年的时间中,屠友友的成就在中国没有得到认可。
虽然在这一成果中,她扮演了三个“第一”的角色:当年是她最先把青蒿素带到523项目组(代号为“523”的疟疾防治药物研究项目);是她最先提取出有100%抑制力的青蒿素;也是她做了第一个临床实验。
但是,在中国医学界,不少人认为,523项目是一个庞大的计划,很多人做了贡献,是不能把奖给屠呦呦一个人的。
而直到拉斯克奖颁给屠呦呦,这种争议还没有平息。
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引言诺贝尔奖是国际上最高的荣誉之一,被誉为科学界的奥斯卡奖。
自1901年设立以来,诺贝尔奖已经获得了许多杰出的科学家、作家和和平活动家。
然而,尽管中国拥有众多杰出的科学家和文学家,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的数量相对较少。
本文将探讨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的情况,分析其原因,并探讨未来中国人在诺贝尔奖领域取得更大进展的可能性。
历史背景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中国的科学界和文学界出现了许多杰出的人才,他们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并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的数量相对较少。
在过去的100多年里,只有7位中国人获得了诺贝尔奖,其中包括2位和平奖得主、2位文学奖得主和3位科学奖得主。
相比之下,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获奖数量都相对较高,这引发了人们对中国为何在诺贝尔奖领域相对落后的思考。
原因分析尽管中国在科学和文学领域有许多杰出的人才,但为什么他们很少能够获得诺贝尔奖呢?有以下几个原因可以解释这个现象。
首先,诺贝尔奖对于获奖者的要求非常苛刻。
除了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之外,获奖者还必须符合一系列的条件和评审标准。
这使得获奖变得更加困难,即使是最优秀的科学家和作家也可能无法满足这些要求。
其次,中国科学研究体系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
尽管中国的科学研究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一些问题,如科研经费不足、科研成果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距离较远等,仍然存在。
这些问题限制了中国科学家在国际舞台上展示自己的机会,从而使他们难以获得诺贝尔奖的认可。
第三,诺贝尔奖中存在一些政治因素。
尽管诺贝尔奖的评选机制应该是公正和中立的,但在某些情况下,政治因素可能会影响奖项的颁发。
中国与一些国家存在一些政治争议,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
未来展望虽然中国人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相对较少,但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未来会有更多中国人获得这一荣誉。
首先,中国的科学研究水平和科研环境在不断改善。
中国政府愿意加大对科研的支持力度,并且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回国从事研究工作,这将有助于提高中国在国际科学界的声誉。
诺贝尔奖十大争议事件1.爱迪生拒绝领奖发明家尼古拉·特斯拉和托马斯·爱迪生这对“冤家”水火不容,两人拒绝共享同一奖项,并声称如果一个人抢先获得了该奖,另外一人就绝不会接受。
1915年11月,当特斯拉与爱迪生两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消息传来时,他们都选择了拒绝接受。
2.和平奖首次颁给“良心犯”1936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德国非战主义记者卡尔·冯·奥西埃茨基。
但是纳粹当局不允许奥西埃茨基本人去奥斯陆领奖。
1937年,震怒的希特勒颁布一项法令,禁止德国人领取诺贝尔奖,因为他认为和平奖颁发给奥西埃茨基是对他的侮辱。
获奖的奥西埃茨基被送进一个民间医院,但始终处在严密的监视之下。
1938年,由于在集中营长期遭受酷刑和虐待而重病身亡。
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和平奖颁发给良心犯,开创了此奖“干涉内政”的先例。
正如勃兰特所说:颁奖给奥西埃茨基,“是对掌权的野蛮主义的道义上的战胜”。
从此,诺贝尔和平奖开始面向人权。
3.希特勒获和平奖提名1939年,瑞典一个国会成员提名阿道夫·希特勒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该提名随后便被取消。
4.前苏联阻止作家接受文学奖1958年,鉴于《日瓦戈医生》取得的艺术成就和世界性影响,瑞典文学院授予帕斯捷尔纳克诺贝尔文学奖。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事却变得十分微妙。
有关小说问题的政治化倾向越来越明显,西方有些人借小说中的某些情节和字句攻击十月革命和苏维埃政权,苏联也开始反击。
一时间气氛非常紧张,那些从未读过这部小说的人也开始批判起帕斯捷尔纳克。
紧接着在11月4日,苏联政府授权塔斯社发表声明,如果帕氏出席颁奖大会并不再回国,苏联政府对他决不挽留。
帕斯捷尔纳克对事态的发展始料未及,便提前在10月29日宣布拒受诺贝尔文学奖。
帕斯捷尔纳克的委曲求全终于起了作用,加上世界舆论的帮忙,他仍得以留在自己的祖国,住在莫斯科郊外的小村庄里,直至1960年5月30日病逝。
他是诺贝尔奖百年历史上唯一一位不仅未曾因获奖而取得荣誉,反而招致耻辱和灾难的作家。
屠呦呦获诺奖议论文屠呦呦获诺奖议论文是作者根据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的实际情况,而发出的一系列的感想,并且以议论文的形式书写下来的文章。
以下小编准备了两篇文章,可供有需要的朋友参考。
下面屠呦呦获诺奖议论文由资料站提供。
屠呦呦获诺奖议论文一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刚刚宣布,屠呦呦与另外两名海外科学奖分享了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诺贝尔奖官网消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奖金将一分为二。
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两人一同获得一半奖金,而另一半奖金将颁给屠呦呦。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打破了几个记录:中国大陆第一个自然科学领域诺奖,女科学家,土生土长未出国不会英语的科学家,未获院士的科学家,研究工作没有发表过SCI论文(国际期刊)的科学家,中医科学家,无博士学位的科学家,最高年龄当选博导的科学家,工作发表到获奖间隔最长的科学家。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
前些年屠呦呦曾几次被提名参评院士,但均未当选,而四川大学副校长魏于全、中国农大原校长石元春、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虽然因涉嫌学术造假而屡遭检举、质疑,却依然可以做院士,好多政府高官也当上了院士。
不过,屠呦呦今天却拿到了诺贝尔医学奖!而且是我们中国的科学家第一次获奖。
可见在中国做院士可能与你的科研能力无关。
在当今的中国,杰青、长江、院士、这个计划那个计划获得者、这个级别那个级别的各类奖励获得者,其中有多少是有良心的真才实学者?一旦上靠旁门左道上了某一个台阶,成为所谓的“没有良心的专家(砖家)”就开始为“钱”(经费、灰色收入)而奋斗,利益交换、权钱交换,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而且这些学术败类一旦上台就会肆无忌惮地提拔徒子徒孙和与之臭味相投的人,生生不息……成的真了学霸甚至学匪了!当然在这样的群体中还是有一些有良知的真正专家,但他们对力量甚微,伪币驱逐良币,但愿良币能幸存一二,这才是中国学术界未来的希望。
名人屠呦呦获奖背后的努力故事名人屠呦呦获奖背后的努力故事今作为青蒿素研发成果的代表性人物,屠呦呦摘得了中国大陆第一个自然科学领域的诺奖、也成为中国诺奖获得者中的唯一女性。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诗经》中的名句,是屠呦呦名字的出处,而鹿儿所食的那株野草,就是青蒿。
这是冥冥之中的安排,她的人生注定要与青蒿联系到一起,而这个国人企盼多年的诺奖,竟来得如此“中国风”。
造福人类的“中国神药”“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
”在接受采访时,屠呦呦曾表示,“这是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项荣誉。
它属于科研团队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
”屠呦呦,这位以往“圈外人”感到陌生的宁波籍女科学家,因为发现青蒿素——被誉为治疗疟疾的“中国神药”,进入公众视野,也进入了诺奖的视野。
屠呦呦获奖疟疾是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仍有92个国家和地区处于高度和中度流行,每年发病人数为1.5亿,死于疟疾者超过200万人。
青蒿素的成果,出自40多年前我国一项被命名为“523”的疟疾防治科研项目。
那个科研团队,包括7个省市、60多家科研机构、超过500名科研人员,这其中就有来自中医研究院的屠呦呦。
她被分在了中医药协作组,主要从中医角度开展实验研究。
实验的过程漫长而复杂。
光调查收集这一个过程,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成员便筛选了20xx余个中草药方,整理出了640种抗疟药方集。
他们以鼠疟原虫为模型检测了200多种中草药方和380多个中草药提取物。
这其中,青蒿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它能有效抑制寄生虫在动物体内的生长,但疗效却不持续,为了找到答案,屠呦呦又一头扎进文献堆。
青蒿在民间又称作臭蒿和苦蒿,属我国南北方都常见的菊科草本植物。
早在公元前2世纪,先秦医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它有所记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它的抗疟功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赵显明:饶毅的科学史研究与屠呦呦获奖屠呦呦实现了中国本土科学家获诺贝尔科学奖零的突破。
屠呦呦既非中科院院士,也非中国工程院院士,头上本无“著名科学家”的光环。
她年逾八旬,过去几乎默默无闻。
屠呦呦能够荣获诺贝尔奖,与饶毅教授的科学史研究,有着重要关联。
《红楼梦》中有首小诗,最后一句是:十年辛苦不寻常。
饶毅教授研究青蒿素的发现史,并在培养科学史研究生的过程中,选择屠呦呦的科研经历为课题,已经将近二十年了。
以“十年辛苦不寻常”称誉饶毅研究屠呦呦在“青蒿素发现史”上的重大贡献,其实远远不够。
在科学史学研究领域,有两类成果很少:一是原创发现的科学史研究成果,二是科学奖惩制度方向的研究成果。
而饶毅和他的同仁(主要是张大庆和黎润红)在青蒿素发现史的研究中,同时涉及到这两个非常专业的问题,让我这个从事了几十年科学史教学和研究的人肃然起敬,深感汗顏。
科学研究选题非常重要,只有选对了第一流的课题,才可能取得第一流的成果,科学史研究也是如此。
饶毅说:发现抗疟药物青蒿素,是中国对于人类医学的一项贡献。
其实,从科学史研究的角度出发,不仅屠呦呦发现抗疟药物青蒿素是中国科学家对人类医学的一项重大贡献;饶毅和他的团队,能把中国科学家发现青蒿素的历史,真实地呈现出来,并对世界科学界产生重大影响,也是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的重要成果。
没有伯乐,就选不出千里马。
饶毅如果没有开阔的专业视野,无从认识到中国科学家发现抗疟药物青蒿素的重大意义。
为什么屠呦呦多年来始终没能成为中科院院士,除了中国院士体制上的问题,国内科学界意识不到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重要意义,也是重要原因。
可以对比的是,人工合成牛胰岛为国内科学界所看中,由此当选院士和科学家又有多少?早在21世纪初,饶毅就开始关注和研究屠呦呦发现青蒿素的历史了。
他回顾:在2002年,他还在美国执教,曾兼职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的研究员。
当时《科学时报》记者李虎军,曾计划到自然科学史所,读饶毅的博士研究生。
按照规定,一项诺贝尔奖最多可颁给两项不同的成就,一份奖金最多由3人分享。
截至2016年,在诺贝尔物理学奖项中,已有47次颁给一个人、32次颁给两人、31次颁给3人。
据统计,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奖者平均年龄为55岁。
其中年龄最大的是雷蒙德·戴维斯,他在2002年以88岁的年龄得奖;年龄最小的是劳伦斯·布拉格。
1915年,小布拉格与父亲合作,靠“拼爹”以25岁的“稚嫩”年龄与父亲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殊荣。
此外,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者中有4对父子、两名女性及一对夫妻,即著名的居里先生与夫人。
解读诺贝尔物理学奖系华人拿奖最多诺奖奖项物理学奖在全球华人诺奖成绩单里占据重要位置。
据统计,自诺贝尔奖1901年首次颁奖以来,物理学奖是华人拿奖最多的奖项,共有6位华人科学家获此殊荣。
诺贝尔物理学奖是诺贝尔各奖项中颁发次数最多的,也是华人科学家获奖最多的诺贝尔奖项。
近年来获奖的物理学理论,往往显得“高冷神秘”,如“上帝粒子”和“拓扑相变”理论。
——物理学奖知多少?110次颁发203人获奖最年轻获奖者靠“拼爹”诺贝尔物理学奖是根据瑞典著名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遗嘱,以其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创立的5个奖项之一,旨在奖励对人类物理学领域里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
据诺贝尔奖官网统计,1901年至2016年间,诺贝尔奖各类奖项共计颁发579次,其中物理学奖颁发次数最多,为110次。
该奖项共颁发给了204人次。
约翰·巴丁曾经两次获得这一殊荣,因此事实上共有203人获得过这一奖项。
PRIZE IS NOT FAR AWAY|封面故事|◎ 编辑|刘伟鹏| Grand Garden of Science | 23——华人收获颇丰摘下6座物理学奖杯系华人拿奖最多的诺奖奖项物理学奖在全球华人诺奖成绩单里占据重要位置。
据统计,自诺贝尔奖1901年首次颁奖以来,物理学奖是华人拿奖最多的奖项,共有6位华人科学家获此殊荣。
中国获得诺贝尔奖的人物及事迹咱们聊聊中国那些拿了诺贝尔奖的大佬们,他们的事迹啊,简直就是活生生的传奇,让人听了热血沸腾,又感动不已。
首先说说屠呦呦奶奶,这位药界的女中豪杰,简直就是咱们中医界的“女侠”。
她啊,从小就对草药感兴趣,长大后更是一头扎进了中药研究里。
那时候,疟疾这个恶魔可是害得不少人受苦,屠奶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她翻遍了古籍,最终从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里找到了灵感,硬是从青蒿里捣鼓出了青蒿素。
这青蒿素可不得了,一出手就把疟疾这大魔王给打趴下了。
屠奶奶因为这个贡献,直接拿下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可是咱们中国本土科学家的头一份儿!你说牛不牛?再来说说莫言大爷,他可是咱们文学界的扛把子。
小时候家里穷,书也读不起,但他愣是靠着对文字的热爱,一步步走上了文学的高峰。
他的小说啊,就像是一幅幅生动的画卷,把咱们中国的风土人情、人情冷暖都描绘得淋漓尽致。
特别是那部《红高粱》,看得人热血沸腾,感觉就像是自己也回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
莫言大爷凭着这些作品,一举拿下了诺贝尔文学奖,让咱们中国的文学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
还有杨振宁和李政道两位物理大神,他们可是咱们中国科学界的双子星。
那时候,物理学界有个大难题,就是宇称守恒的问题。
杨爷爷和李爷爷一合计,直接来了个“宇称不守恒”,把物理学界给震了个底朝天。
这还不算完,他们因为这个发现,还一块儿拿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这可是咱们中国人第一次在科学领域拿到这么高的奖项,简直就是给咱们中国科学界长脸了。
当然啦,还有像高锟爷爷这样的“光纤之父”,他让咱们的信息传输速度跟坐火箭似的往上涨;钱永健叔叔的绿色荧光蛋白研究,也是让人叹为观止;高行健大叔的文学作品,更是让人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文化魅力。
这些大佬们的成就啊,简直就是咱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他们的事迹啊,就像是一盏盏明灯,照亮了咱们前行的道路。
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咱们国家争得了荣誉和尊重。
咱们这些后辈啊,也应该向他们学习,努力奋斗、勇于创新、为国争光!。
十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总结1.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是一位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的重大成果之一是相对论。
通过研究光的速度和时间的相对性,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的理论框架,改变了人们对时空的认识。
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是一位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他的重大成果之一是相对论。
通过研究光的速度和时间的相对性,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的理论框架,改变了人们对时空的认识。
2. 居里夫人:居里夫人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她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放射性物质方面。
她与丈夫皮埃尔·居里一起发现了镭和钋,对放射性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放射治疗和核能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居里夫人:居里夫人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她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放射性物质方面。
她与丈夫皮埃尔·居里一起发现了镭和钋,对放射性现象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放射治疗和核能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3. 达尔文:达尔文是一位著名的生物学家,他的研究成果影响深远。
达尔文提出了物种起源和进化的理论,即“物种适者生存”。
他的进化论对生物学、遗传学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深刻改变了人们对生命起源和发展的认识。
达尔文:达尔文是一位著名的生物学家,他的研究成果影响深远。
达尔文提出了物种起源和进化的理论,即“物种适者生存”。
他的进化论对生物学、遗传学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并深刻改变了人们对生命起源和发展的认识。
4. 屠呦呦:屠呦呦是一位中国药学家,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她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中药抗疟药物的研发。
屠呦呦成功提取了中草药青蒿素,并开发出了治疗疟疾的药物,对世界范围内的疟疾防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屠呦呦:屠呦呦是一位中国药学家,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她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中药抗疟药物的研发。
屠呦呦成功提取了中草药青蒿素,并开发出了治疗疟疾的药物,对世界范围内的疟疾防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5. 牛顿:牛顿是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和数学家,他的研究成果具有划时代意义。
牛顿提出了经典力学的三大定律,并建立了普遍引力定律。
目录摘要 (2)一、诺贝尔奖的发展史 (2)二、中华大地为何于若贝尔奖无缘 (2)三、如何提高我国未来的科研水平 (3)1. 提高原创性和元创新 (3)2. 提高下一代的创新性思维 (4)3. 教育体制改革和创新 (4)四、总结 (5)参考文献 (5)诺贝尔奖获得者给我国科学创新以及教育改革的启示摘要通过对诺贝尔奖得主的分析和西方教育思想的介绍,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教育体制进行了反省,指出创新思维培养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诺贝尔奖创新思维西方教育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教育体制改革一、诺贝尔奖的发展史诺贝尔奖是由瑞典科学家、发明家阿尔弗雷德﹒伯哈德﹒诺贝尔用自己的遗产设立的一门奖项,专门颁发给世界最有成就的人。
自1901年世界第一次颁发诺贝尔奖至今已经有113年的历史了。
纵观在这110多年里荣获诺贝尔奖的851人中,绝大部分为欧美科学家,发展中国家相对较少,而中华大地却只有一名文学奖,科学类奖项至今为零。
获奖的 38 个国家中,以美、英、德、法为首的传统西方国家占了绝对的压倒优势。
20 世纪 30 年代以前是德国人的天下,有获奖人数 32 人,英国人居第二,17 人。
这从侧面反映了德国在 20 世纪初领先世界科技,而英国作为上一世纪的科技第一强国,雄风犹在。
美国人从 1930年崛起(之前仅有 8 人),36 年以后年年都有人获奖,1976年竟囊括全部获奖人数,达 8 人;1984 年以来获奖人数连续 21 年独占鳌头,充分体现二次大战以后美国科技的崛起和霸主地位。
虽然至今文学类奖项已有一位中国公民以及科技类奖项的8位外籍华裔科学家,但是科技类奖项的科学家至今还没有一位是中国国籍。
其原因何在?值得我们反思。
我们要以诺贝尔奖为镜,从科学创新和教育改革这两个方面认真反思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
二、中华大地为何于若贝尔奖无缘古代的中国曾出现过灿烂的文化、科学和技术,但近代科学革命却未曾在中国发生,这一现象被称为“李约瑟难题”。
发表于《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8年11期三位中国科学家与诺贝尔物理奖的擦肩而过河北省内丘中学侯建敏1895年11月27日,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在巴黎写下了薄薄的一页纸。
他逝世以后,他的家人在整理遗物时才发现了这页纸,也就是这页纸上的短短几十行字,成就了如今在全球享有盛名的奖项——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从1901年颁发第一届以来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有占全世界1/5的人口,至今没有一位大陆的科学家获此殊荣。
难道我们中国人真的不行?不是的。
其实在中国科学史上,单在物理学方面就曾有过三位物理学家作出了达到“诺贝尔物理奖”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
遗憾的是,因种种原因都与诺贝尔物理奖擦肩而过,最后却失之交臂。
这三位物理学家分别是吴有训、赵忠尧、王淦昌。
1、吴有训的伯乐难求吴有训(字正之)(1897~1977),江西高安人,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教育家。
1920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南京大学的前身)。
1922年1月进入芝加哥大学深造。
正好在这两年,康普顿以访问学者身份在芝加哥大学从事研究和教学,吴有训就随康普顿从事物理学的学习和研究。
1923年,他正式成为芝加哥大学教授,吴有训也正式成为他的研究生。
所以几乎从一开始,吴有训就和康普顿一起进行 X射线问题的研究。
1922年康普顿在研究X射线量子散射时他发现:当用单色X射线作射线源,对一些较轻的元素(如碳)进行散射实验时,经元素散射后的X射线的波长发生了一些微小的变化,从经典物理学的角度看,这完全是一种异常现象。
康普顿把这种现象以他的名字命名为“康普顿效应”。
康普顿对异常现象选择了量子论式的解释,这就是他著名的X射线量子散射理论。
但这个发现当时并没有立即获得物理学界的广泛承认,一方面是因为这种效应与经典理论有很大的冲突,另一方面是康普顿所获得的实验证据还不充分,使相当多的物理学家不敢贸然相信,大家基本上采取了一种感兴趣的观望态度,都在等待着进一步的实验事实。
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美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和李政道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中国安徽省合肥市。
在西南联合大学物理学系,在吴大酋指导下完成学士论文, 1942年毕业后即人研究院深造,在王竹溪指导下研究统计物理学,他的群论知识得益于其父杨武之。
1945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学做研究生,深受E·费密的熏陶,在导师E·特勒的指导下完成博土论文,1948年获博土学位。
1948-1949年任芝加哥大学教员,1949-1955年在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工作,1955-1966年任该所教授,1966年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爱因斯坦物理学讲座教授,并任新创办的该校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
杨振宁对理论物理学的贡献范围很广,包括基本粒子、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学等领域。
对理论结构和唯象分析他都有多方面的贡献。
他的工作有特殊的风格:独立性与创建性强,眼光深远。
在粒子物理学方面,他最杰出的贡献是1954年与R·L·密耳斯共同提出场—密耳斯场理论,开辟了非阿贝耳规范场的新研究领域,为现代规范场理论打下了基础。
杨—密耳斯场方程最近被数学家S·唐纳森引用,获得了拓扑学上的重大突破。
1956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合作,认识到很可能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
次年,这一理论预见得到吴健雄小组的实验证实。
因此,杨振宁和李政道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一项科学工作,在发表的第二年就获得诺贝尔奖,这是第一次。
美国总统授予他1985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章。
在粒子物理学方面,杨振宁的其他贡献包括:费密—杨模型(1949年),与李政道合作的二分量中微子理论(1957年),与李政道和R·奥赫梅合作的关于C(电荷共軛变换)和T(时间反演变换)不守恒的分析(1957年),与李政道合作的高能中微子实验分析(1959年)和关于W粒子的研究(1960-1962年)。
与吴大峻合作的CP(宇称) 不守恒分析(1964年),规范场的积分形式理(1974年),与吴大峻合作的规范场与纤维丛的关系(1975年),与邹祖德合作的高能碰撞理论(1967—1985年)等。
诺贝尔奖获得者成功启示诺贝尔奖获得者成功启示在普通公众的眼中,科学家是一群神秘人物:他们表情严肃讳莫如深,终日穿梭在实验室的瓶瓶罐罐中,常常为那些晦涩难懂的研究而放弃假日休息。
正在此间举办的前沿科学国际研讨会上,4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与百余位清华学子座谈,进行“零距离”接触。
在大学生们的眼中,大师们幽默机智,拥有充实而富有情趣的生活。
交谈间,他们时而认真倾听,时而开怀大笑,看起来更像是一群聪慧的“顽童”。
罗伯特·拉夫林说,“我们是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寻找真理。
”父母不应该给孩子施加压力教育应该是顺其自然还是刻意雕琢,这个问题一直困惑着中国父母。
诺贝尔奖得主们的经验是:孩子不是靠父母施压能成材的。
很多时候,父母无法预知什么道路才真正适合孩子。
朱棣文说,他从小绘画成绩很好,父亲认为他应该学建筑业,但是他喜欢的是物理。
父亲反对说,“学物理是无法生存的。
”朱棣文上高中时发现,有些思想可以通过物理实验来证明,然后进行调试,“这实在太有趣了,实验是最后的裁决者。
”可是父母并不看好他的未来。
家族中有着12个博士和硕士的朱棣文小时候学习成绩很差,家长警告说,等他拿到博士学位才准结婚。
他的弟弟更糟,甚至高中都没有毕业。
但是,朱棣文后来获得了诺贝尔奖,弟弟则开了家律师事务所,是家中挣钱最多的人。
霍夫特说,父亲希望我当工程师,可是我从小希望当科学家,我想飞机轮船都有人发明了,没意思。
物理学的核子、原子没人懂,我觉得自己聪明,有能力了解那些是怎么回事。
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到,不要让父母的期望改变了孩子自己真实的想法。
罗伯特·拉夫林的父母希望他当大学问家,他们失败了。
“我想做科学家,我要走自己的路。
”回顾走过的道路,他们认为即使在选择目标的过程中遇到挫折也不要太在意。
康奈尔说,虽然学理科很好,可是我喜欢有挑战的事情。
上大学时,这位勇敢的年轻人中途休学,改学中文和东亚文化,还跑到台湾教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