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学》第3章-基性、超基性岩类
- 格式:ppt
- 大小:5.42 MB
- 文档页数:74
《基性-超基性岩矿物碳酸化封存二氧化碳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人类对能源的过度依赖,二氧化碳排放量不断增加,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日益严重。
因此,寻找有效的二氧化碳封存技术成为了科学研究的热点。
基性-超基性岩矿物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在二氧化碳封存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本文将重点研究基性-超基性岩矿物碳酸化封存二氧化碳的技术,探讨其可行性及影响因素。
二、基性-超基性岩矿物的特性基性-超基性岩矿物主要包括橄榄岩、辉石岩、玄武岩等,具有高镁、高铁、低硅的特点。
这些矿物在地壳中分布广泛,具有较高的化学稳定性和较大的比表面积,为二氧化碳的固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三、碳酸化封存二氧化碳的原理碳酸化是一种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碳酸盐的过程。
在基性-超基性岩矿物的存在下,二氧化碳可以与矿物中的金属离子发生反应,生成相应的碳酸盐。
这一过程不仅将二氧化碳固定在矿物中,还能提高矿物的化学稳定性,降低其环境风险。
四、碳酸化封存二氧化碳的实验研究本研究通过实验探讨了基性-超基性岩矿物碳酸化封存二氧化碳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实验结果表明,在适当的温度、压力和反应时间条件下,基性-超基性岩矿物可以有效固定二氧化碳。
此外,矿物的种类、粒度、比表面积等因素也会影响碳酸化过程的效果。
五、影响碳酸化封存效果的因素分析1. 温度:温度对碳酸化反应的速率和程度具有重要影响。
在一定范围内,提高温度可以加快反应速率,但过高的温度可能导致矿物结构破坏,降低封存效果。
2. 压力:压力对二氧化碳的溶解度和扩散速度有影响,从而影响碳酸化反应的程度。
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压力有利于提高二氧化碳的固定效率。
3. 矿物的性质:不同种类的基性-超基性岩矿物具有不同的化学成分和结构,因此对二氧化碳的固定效果也不同。
此外,矿物的粒度、比表面积等因素也会影响碳酸化过程的效果。
六、优化碳酸化封存技术的建议1. 研发新型催化剂:通过研发新型催化剂,降低反应温度和压力,提高反应速率和固定效率。
岩石学代表性岩石火成岩超基性岩类:侵入岩:纯橄榄岩:颜色:深绿、黄绿、褐绿色。
结构构造:全自形或他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矿物组成:几乎全部(90~100%)由橄榄石组成,间或有少量(<10%)的辉石和角闪石。
副矿物多为铬铁矿、尖晶石和磁铁矿。
其它:新鲜的纯橄岩少见,通常遭受不同程度的蛇纹石化,若部分蛇纹石化,称蛇纹石化纯橄榄岩;若全部蛇纹石化,则叫蛇纹岩。
橄榄岩:结构:具细粒-粗粒结构,常呈包含结构和海绵陨铁结构(明显它形的金属矿物,胶结了自形较高的橄榄石和辉石)。
矿物组成:主要由橄榄石(40~90%)和辉石构成,含少量角闪石、黑云母或斜长石。
副矿物常为铬铁矿、磁铁矿。
其它特点:如果岩石中角闪石较多,则可形成角闪橄榄岩。
橄榄岩也易遭受次生变化,其中橄榄石变为蛇纹石,辉石和角闪石变为绿泥石等。
辉石岩:颜色:浅褐色、暗黑色或灰绿色。
结构:全自形粒状结构,也可有包含结构或海绵陨铁结构。
矿物组成:主要由辉石组成,可含少量橄榄石、角闪石及磁铁矿、钛铁矿、铬铁矿等。
角闪石岩:颜色:黑色或墨绿色。
矿物组成:主要由角闪石组成(>90%),有时含少量辉石、橄榄石和磁铁矿。
其它:常呈脉状产出,穿插于其他超基性岩体中。
喷出岩:苦橄岩:颜色:呈淡绿色至黑色。
结构构造:隐晶质结构、块状构造,有时具气孔或杏仁构造。
矿物组成:主要由橄榄石(50~70%)和辉石(<40%)组成,可含少量基性斜长石、普通角闪石。
副矿物有钛铁矿、磁铁矿、磷灰石等。
产状:往往产出于玄武岩的底部或与超基性侵入岩伴生金伯利岩:颜色:多呈黑、暗绿、绿、灰等,而以绿色常见结构构造:常见斑状结构和角砾状构造。
矿物成分:在斑状结构中斑晶成分主要是橄榄石、金云母。
在角砾状构造中,角砾成分十分复杂,有早期形成的金伯利岩、橄榄岩、辉石岩破碎而成的岩块,也有来自围岩的岩块,角砾之间的胶结物为金伯利岩浆物质。
蛇绿岩:大洋岩石圈向大陆消减时,洋壳下的上地幔随洋壳物质一起俯冲、拼贴到大陆边缘的构造岩片,因此常与岩壳物质相共生,总称为蛇绿岩或蛇绿岩套。
第三章基性、超基性岩浆环境中的岩浆矿床人们很早就已认识和研究了一些产在岩浆岩体内部的金属和非金属矿床,有一定证据可以说明这些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于岩浆本身、成矿作用与岩浆岩的形成作用有密切关系,称之为岩浆矿床。
后来还认识到各种类型岩浆中金属富集成矿的情况并不一样,在超基性、基性岩中的岩浆矿床最多也最有经济意义,某些偏碱性和碱性岩中也有岩浆矿床产出。
中酸性、酸性岩浆中所含金属则较少,岩浆阶段内不易发生显著聚集形成岩浆矿床。
岩浆矿床与相关岩浆岩之间存在有密切的空间和成因关系。
矿床常常产在岩体的一些特定部位,如岩体的底部、边部或岩体内某些岩相带间,矿体多受岩体内部岩相或构造界面控制。
岩浆矿床矿石的矿物组成与相关岩浆岩的矿物组成是相同的,常常仅在主要金属矿物的含量上及少数伴生矿物种类上有一定区别。
从矿化特征可以看出矿石矿物从分散到显著富集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组构特征。
某一种岩浆矿床经常产于某种特定类型的岩浆岩中,表现为岩浆成矿有一定的专属性。
例如,铬矿产于纯橄榄岩、橄榄岩中,钒钛磁铁矿产于辉长岩,斜长岩中,金刚石产在金伯利岩中等。
岩浆矿床中大多数矿物是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形成的,例如,金刚石据实验测定形成温度为1500℃,铬铁矿根据与它共生的橄榄石的熔化温度计算其共结温度约在1000℃,并已测得铬铁矿熔融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180°~ 1300℃的数据(卢焕章,1995)。
铜镍硫化物矿床由实验得知相对富硫化物的熔体形成并有硫化物结晶出来应在700 ~ 800℃上下,并延续到更低的温度。
岩浆矿床形成深度多数在地下几km到几十km,金刚石在一、二百千米以下形成。
岩浆矿床的成矿作用是在岩浆侵位、冷却结晶过程中发生的。
结晶分异作用既形成多种多样的岩浆岩,也是形成岩浆矿床最普遍而重要的一种作用。
岩浆中的金属和其它成矿组分可能在岩浆结晶早期即在主要造岩硅酸盐类矿物结晶之前先行结晶和聚集,也更可能保留在岩浆岩主体硅酸盐结晶后的晚期残余熔浆中聚集并结晶出来形成矿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