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铜铜矿地质特征其找矿标志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矿产勘查地质条件及找矿标志4.3.1矿产勘查地质条件矿产勘查的工作对象是矿床和矿体。
找矿是矿产勘查的简称。
一个矿床的形成往往是各种地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矿床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是受到一定地质因素所控制。
因此,在矿产勘查工作中,把这些控制矿床形成和分布的各种地质因素称为矿产勘查地质条件。
矿产勘查地质条件主要有:岩浆岩、地质构造、地层、岩相古地理、岩性,变质作用、地球化学、风化、地貌条件等。
(1)岩浆岩条件:矿床的物质来源(特别是内生矿床)的重要方面是由岩浆活动所提供的。
一定类型矿床的形成及分布与一定类型的岩浆活动有关。
因此,在矿产勘查中,某些岩浆岩体的存在,可以作为预测与其有关的矿床的地质条件。
a.与基性、超基性岩有关的矿床:与其有关的金属矿产主要有铬、镍、钴、铂、钛、铜、铁等;非金属矿产有金刚石、石棉、滑石、冰洲石等;与碱性超基性岩有关的矿产有铌、钽、铈族稀土、磷灰石、金云母等。
b.与中酸性、酸性岩有关的矿床:与中酸性、酸性岩有关的矿产种类很多,如钨、锡、钼、铜、铅、锌、金、银、铁、铀等矽卡岩矿床或热液矿床。
c.与碱性岩有关的矿床:岩石化学成分Na2O+K2O﹥Al2O3的岩浆岩即称为碱性岩。
碱性岩体岩性复杂,通常产于深断裂带中。
与碱性岩有关的矿产有铌、钽、锆、铪、铀、钍、铝:和稀土等,且多为岩浆矿床。
d.与火山岩有关的矿床:火山岩为岩浆岩条件的一个特殊条件。
火山岩型铁矿仅次于沉积变质和风化壳型而位于第三。
与火山有关的矿产有铁、铜、铅、锌、金、银、汞、铀、稀土、金刚石、沸石、明矾石、叶腊石等。
(2)岩浆岩的空间分布条件:1)岩体的规模及形态:对基性、超基性和碱性岩体来说,通常岩体规模越大,矿床可能越大。
中酸性侵入岩体的规模往往是中小型的与成矿关系密切。
2)岩体形成深度:中酸性、酸性的侵入岩体不同的冷凝深度,有不同的矿化情况。
深成相以伟晶岩矿床为主,浅成相则以矽卡岩型矿床及热液矿床形成为主。
3)岩体剥蚀深度:为数众多的热液矿床和矽卡岩型矿床,产于中酸性侵入岩体的顶部及其附近的围岩中,当剥蚀程度浅,未及岩体顶部时,是找铅、锌、汞、锑等低温矿床有希望地区。
铜矿地质勘查规范铜矿地质勘探规范(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冶金工业部一九八一年五月绪言铜是建设现代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不可缺少的重要有色金属原料,需要量很大。
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加速铜矿资源的地质普查勘探工作。
铜矿地质勘探是矿山建设的先行工作,必须按照国民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和地质条件的可能,合理地选择勘探矿区和部署地质勘探工作。
根据铜矿床常有多种组份伴(共)生的特点,在勘探工作中要切实执行综合勘探和综合评价的方针,为充分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创造条件;积极推广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尽量缩短勘探周期;加强地质工作的管理,认真取全取准各项资料,加强综合研究,不断提高对地质规律的认识,按时提交地质勘探报告,以适应矿山建设设计的需要。
我国于一九六三年颁发的《矿产储量分类暂行规范第三辑铜》,对铜矿地质勘探工作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
本规范是由地质部和冶金工业部共同组成的铜矿规范编写组,根据我国生产实践的经验和原国家地质总局一九七七年颁发试行的《金属矿床地质勘探规范总则》的基本原则,广泛征求地质、矿山设计和生产部门的意见,以及收集我国主要铜矿区采、探对比资料,在原铜矿规范的基础上修编而成,作为审查验收铜矿详细地质勘探报告的技术要求。
由于我国幅员广大,各地区的地质、地理等情况不尽相同,因此,在执行本规范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既要坚持规范的原则要求,又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具体地运用。
同时,希望在试行中注意总结经验,对本规范提出修改意见,以便今后进一步研究和修订。
第一章铜矿的工业要求为了适应铜矿矿山建设的需要,合理地安排铜矿地质勘探工作,必须了解工业对铜矿资源的要求。
并根据这些要求去研究所要勘探的铜矿床,在当前采、选、冶等技术经济条件下,能否被充分与合理利用,以及可能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
为此,在本章中除介绍铜的特性及其主要含铜矿物外,还提出了工业加工技术对铜矿石的质量要求和确定铜矿床工业指标的一般原则。
云南省马关县铜厂坡铜多金属矿区域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摘要:云南省马关县铜厂坡铜多金属矿位于马关县城45°方向,平距14.3km 处,属马关县马白镇铜厂坡村管辖。
采矿权区块的地质情况复杂、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条件优越,具备较好的地质勘查前提。
文章结合区域成矿地质背景,以云南省马关县铜厂坡铜多金属矿勘查成果资料为依据,对矿区地层、构造、矿化特征、矿石特征等进行了论述,分析了矿床成因成矿规律,总结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
关键词:铜厂坡铜多金属矿地质特征控矿因素找矿标志1区域地质背景1.1地层按1:50000马关幅区调报告地层划分(根据受变形变质改造及强度特征的不同),矿区及周边出露地层为构造岩层、构造地层及岩石地层,属南温河变质核杂岩的组成部分。
构造岩层为上元古界猛洞岩群新寨岩组(Pt3x),历经多期变形变质作用改造,具层状无序岩层组合特征。
构造地层为下古生界中寒武统田蓬组(∈2t),原始叠覆律已遭到破坏,具总体有序局部无序特点。
岩石地层为下古生界中寒武统龙哈组(∈2l)和第四系。
1.2 区域构造2 —1 区域构造地质简图2.2.1北北东向构造(1)褶皱夏打厂—新寨背斜、马尾冲—苍蒲塘向斜、拔梅背斜、大丫口—小矿区处于属老君山锡钨(铋)锌多金属成矿区的西北端的南捞片麻岩(Ngn)西侧,为马关—都龙断裂、老君山断裂所夹持,所在区域构造复杂,构造控矿因素较为显著。
地层、变质岩构成近南北向延伸,具北东向南东弯曲缓倾斜的单斜构造层。
区内断裂、次级褶皱发育,主要以北东向断裂和北西向的次级断裂为主。
田蓬组上段(∈2t2)地层与南捞片麻岩(Ngn)呈陡角度剥离断层(北北东向)接触。
区域主要为文山—麻栗坡大断裂、马关文华—赋科街断裂、马关—都龙断裂、老君山断裂,控制了区域成矿带的分布。
有较多文献细述,此处不再赘述。
1.3 岩浆岩及变质岩区域上为燕山期酸性侵入岩,尤以侏罗纪酸性岩浆的侵入活动规模较大。
其岩体为都龙老君山复式花岗岩基,侵入于变质穹隆核部的西北侧,其中心距矿区约15km。
2016年第11期/第37卷I ol I黄金地陆^■内蒙古敖汉旗大黄花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李伟刘淼吴桐陈井胜李斌杨帆曾宗前2(1.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2.长城钻探工程有限公司)摘要:大黄花铜多金属矿床位于赤峰金银多金属成矿带南部,通过对物化探异常进行查证和槽 探揭露,已圈定了 3条矿体,且各矿体均分布于矽卡岩化带中。
分析表明:该矿床属于矽卡岩型矿床,以冨铜为主,伴生金、银、想和锌等有益组分;大黄花地区成矿地质条件较好,具有极大的找矿前景。
关键词:地质特征;矿床成因;大黄花铜多金属矿床;矽卡岩型矿床中图分类号:TD 11 P618.4 文章编号=1001 -1277(2016)11 -009 - 03文献标志码:A d〇i:10.11792/hj20161103赤峰地区位于华北地台北缘,处于地台与造山带 的交界位置,是成矿的有利地带。
前人对区内金矿研 究程度较高,发现的金矿床主要有金厂沟梁[1_2]、烧 锅营子[3_4]、撰山子[5]、二道沟[6]等金矿床,但对于 铜矿来说,相对研究较少。
大黄花铜多金属矿床的发 现和研究,对于在赤峰地区寻找铜多金属矿床具有一 定的指导意义。
1成矿地质背景研究区位于赤峰一开原深大断裂带中,其独特的 构造位置决定了本区具有很好的成矿潜力[7]。
不同 时代的构造叠加作用强烈,也是本区重要的控矿因 素。
北东、北西向断裂构造十分发育,大部分的物化 探异常赋存在断裂带附近及断裂构造交汇部位,北东 向断裂是区内主要的控矿构造,控制了区内矿化带 (蚀变带)的分布方向。
研究区内古生代石炭系地层、侏罗系一白垩系火 山岩地层分布较广泛,是区域上主要的含矿围岩。
目前区域上在该地层中已发现多处金及铜多金属矿床,如奈林沟金矿床[8_9]、烧锅地铜矿床等小型矿床。
研究区内侵入岩也十分发育,侵入岩是内生金属 成矿的主要热动力源。
侵入岩产出规模大小不一,成 矿作用也多发生于岩浆侵入后期的热液阶段。
第3期新疆哈密市某铁铜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康勋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色地质勘查局704队哈密839000)摘要区域成矿位置横跨Ⅳ-8-③阿齐山-雅满苏-沙泉子(裂陷槽)Fe-Mn-Co-V-Ti-Au-Cu-石膏-煤-硫铁矿矿带,成矿地质条件极为有利。
矿体产于下石炭统红柳园组第二亚组火山碎屑岩,构造控矿特征明显。
文章结合区域成矿地质背景,通过对矿区地质特征、铁铜矿体特征、矿石特征及围岩蚀变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矿区找矿标志,为后期在该地区找寻同类型矿床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矿体地质特征铁铜矿床火山碎屑岩找矿标志1地质背景区域大地构造位置介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Ⅰ级)与塔里木-华北板块(Ⅰ级)的接壤部位,成矿带处于IV-11-③卡瓦布拉克-星星峡(地块/结合带)Fe-Pb-Zn-Ag-Cu-Ni-Cr-V-Ti-REE-MR-U-W-硅灰石-盐类-白云母-磷灰石-宝玉石矿带。
成矿条件极为有利。
区域内出露地层主要为上古生界、下古生界地层。
区内构造发育,主要发育北东向区域断裂为主,几乎平行排列,其中中部沙泉子断裂构成本区主要的控岩、控矿构造。
本区岩浆活动主要以华力西期中期侵入的酸性花岗岩、花岗闪长岩、闪长岩为主,出露面积广,而中基性闪长岩、辉长岩多以小岩株、岩枝状产出。
矿区内出露地层除第四系洪冲积物外,主要为下石炭统红柳园组第二亚组(C 1h 2)海相火山碎屑岩建造,占据了矿区的大部,是本区直接的赋矿地层。
地层总体走向近东西,倾向159°~167°,倾角63°~69°。
主要岩性为灰绿色、褐红色、灰黑色晶屑凝灰岩、玻屑凝灰岩、凝灰岩及凝灰质岩屑长石砂岩等。
测区内岩浆岩分布广泛,主要为中二叠世-早石炭世中酸性侵入岩、喷出岩等,主要岩石类型为钾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流纹(斑)岩、安山岩等,多呈岩基、岩珠产出。
矿区构造主要以断裂为主,分布于测区北东部,断裂两侧围岩发生强片理化,碎裂岩化发育。
铜、金、钼、铅、锌矿床主要类型以及找矿标志。
(附铜、铅、锌、钼、金主要金属矿物特征及鉴定方法)目录一、铜矿床主要类型及找矿标志(一)斑岩铜矿床(二)矽卡岩型铜矿床(三)火山岩黄铁矿型铜矿床(四)脉状铜矿床(五)沉积型铜矿床二、金矿床类型及找矿标志(一)砂金矿床(二)含金石英脉矿床(三)火山岩、次火山岩金矿床(四)含金砾岩型金矿床(五)铁帽型金矿床(六)卡林型金矿床三、钼矿床类型及找矿标志(一)斑岩型钼矿床(二)矽卡岩型钼矿床(三)石英脉型钼矿床四、铅锌矿床类型及找矿标志(一)矽卡岩型铅锌矿床(二)碳酸盐岩层控制铅锌矿床(三)热液脉状铅锌矿床(四)黄铁矿型铅锌矿床一、铜矿床主要类型及找矿标识铜的主要矿物:自然界中含铜矿物的有170种,但最常见的有:自然铜、黄铜矿、斑铜矿、铜蓝、辉铜矿、赤铜矿、孔雀石、蓝铜矿、黑铜矿、胆矾等等。
还有黝铜矿、砷黝铜矿、硫砷铜矿。
(一)斑岩铜矿是目前世界铜矿中最重要的矿床类型。
其特点是:规模大、埋藏浅、品位低一硫化矿石为主,易采易选,金属回收率高。
因而成为备受重视的重要的铜矿资源。
在我国斑岩铜矿储量居第一。
与斑岩铜矿成矿作用有关的主要是陆相火山作用和侵入作用。
有关的侵入岩主要是属钙碱性系列的中—酸性浅成和超浅成相岩石。
如石英二长斑岩。
石英闪长斑岩等。
围岩蚀变具分带性。
由外向内为青盘岩化带、泥化带、绢英岩化带(有人称千枚岩化带),中心为钾长石化带。
铜矿化主要是在绢英岩化带和钾长石化带。
矿体主要产于侵入体的内外接触带中。
矿体常受侵入体的形态和产状以及环带状裂隙等所控制。
铜矿化以细脉侵染状矿石为特征。
金属矿物主要为黄铜矿、斑铜矿、黄铁矿、辉钼矿等。
矿石品位较低,一般为0.4—0.8%,高者达1%以上,但次生富集带可达1—2%。
伴生元素有金和钼等。
斑岩铜矿模式有:石英—二长石模式、闪长岩模式、正长岩模式。
找矿标志:1.寻找母岩和围岩:花岗闪长斑岩、钠长斑岩、二长斑岩是重要的成矿母岩。
常见矿物的经典找矿标志,不要错过属于自己的机会!地大华睿矿山预灾地大华睿矿山预灾微信号whddhr功能介绍专业服务物探行业二十年,为集物探仪器的研发、制造、销售、工程服务、售后保养、国内外专业代理销售于一体的综合型企业。
昨天一、锰矿菱锰矿地质标志:1、沉积型锰矿常呈层状产出,层数不等,受一定层控制,产于不同时代的含锰地层中。
含锰地层一般为海相硅质—碳酸盐岩中,组成锰矿层的矿石以碳酸锰矿石(菱锰矿)为主,氧化锰矿石和硅酸锰矿石次之。
2、残积型锰矿(锰帽矿床)位于沉积锰矿层或含锰层的氧化带内,与原生锰矿带的层位完全相同,只是矿石类型不同而已。
3、淋积型锰矿是各时期的含锰岩系风化后,锰质被淋滤出来,经过次生富集而成,淋积锰矿的层位不大稳定。
4、堆积型锰矿是残积型锰矿或淋滤型锰矿继续在风化作用下,矿体被破坏,矿石在原地或异地,堆积起来形成新的矿体。
一般赋存于第四纪红土层或褐土层中,呈似层状产出。
上述各类风化锰矿的分布受一定含锰层位的控制。
5、锰矿主要是沉积成因的,但锰的来源可以是深源的,即锰矿为内源外生产物,可能与天然气的渗透有关。
直接找矿标志:1、锰矿层露头是直接找矿标志。
通常在地表发现的是层状次生氧化锰露头,矿石主要由硬锰矿、软锰矿、偏锰酸矿组成,具明显的次生组织结构,常混杂有硅质、泥质物,质地疏松,矿层顶底板界线比较清楚,矿石的排列尚保持断续的层理,层位稳定。
根据这些特征可以确定这是残积型锰矿露头。
这类锰矿沿走向延伸可达数公里至数十公里,沿倾向可延伸到地下水面附近,可达数十米深。
残积型锰矿不但具有良好的工业价值,而且可作为寻找沉积型锰矿的主要标志。
在残积型锰矿的深部,即位于地下水面以下部分,多为原生沉积锰矿层或沉积变质锰矿层,或目前尚无工业利用价值的含锰层,如含锰灰岩,含锰硅质灰岩、含锰硅质岩等。
沉积锰矿层一般是由菱锰矿、锰方解石、水锰矿等碳酸盐矿石组成。
沉积锰矿的规模较大,一般都是大中型,但贫矿多富矿少,贫矿经焙烧选矿可用。
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乌兰陶勒盖铜铅锌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赵二丽*(华北地质勘查局五一四地质大队,河北承德067000)摘要:乌兰陶勒盖铜铅锌多金属矿大兴岭中段古生代、中生代铁、锌、钨、金、铅、铬成矿带及突泉—林西晚古生代、中生代铁(锡)、铜、铅、锌、银成矿带结合部位,区内成矿地质条件十分有利,早期工作主要围绕地表调查,仅开展了少量深部验证,限制了本区的找矿突破。
通过调查研究,论述了乌兰陶勒盖铜铅锌多金属矿的主要成矿地质特征,分析了其找矿标志,为本区开展进一步找矿工作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铜多金属矿;构造破碎带;海西期成矿中图分类号:P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716(2020)05-0080-04乌兰陶勒盖铜铅锌多金属矿大兴岭中段古生代、中生代铁、锌、钨、金、铅、铬成矿带及突泉—林西晚古生代、中生代铁(锡)、铜、铅、锌、银成矿带结合部位[1]。
北东、北西向构造及脉岩发育,构造及热液活动为本区提供了良好的成矿条件。
20世纪50年代、70年代地质部门分别对本区开展找矿勘查及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找矿成果,但受条件所限一直没有深入开展进一步勘查。
1区域地质背景本区大地构造位置属西伯利亚板块南东缘古生代陆缘增生代,北东向、北西向断裂构造为本区的主体构造,北东向断裂严格控制地质体的展布方向,北西向断裂构造多为右行平移(走滑)构造,区内地层复杂、构造及岩浆活动发育,见图1。
1.1地层区内地层主要发育有下古生界中下奥陶统多宝山组(O1-2d)、上志留统卧都河组(S3w);上古生界中下泥盆统泥鳅河组(D1-2n)、上泥盆统安格尔音乌拉组(D3a)、上石炭—下二叠统宝力高庙组(CP bl)、上侏罗统满克头鄂博组(J3mk)、上侏罗统玛尼吐组(J3mn)其中多宝山组岩性以碎屑岩为主,火山岩少量,主要岩性有黄灰色、灰色凝灰质板岩、凝灰质粉砂岩、凝灰质细砂岩夹灰岩透镜体,三叶虫、腕足化石丰富;火山岩有灰色、灰绿色、黄绿色石英安山玢岩、安山岩、细碧角斑岩、蚀变岩屑晶屑凝灰岩、片理化凝灰岩夹凝灰质砂岩等;卧都河组岩石类型有灰白色、灰黄色、灰绿色、灰黑色变质硬砂岩、板岩、变质细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细砾岩、夹结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角斑岩、中酸性火山岩等组成;泥鳅河组主要岩性为浅灰色变质细砂岩、浅灰色板岩、浅灰黄色变质细粒长石石英砂岩、灰色变质中细粒岩屑石英砂岩、暗黄绿色岩屑晶屑凝灰岩夹凝灰质板岩,此外,还有较多的砾岩,属滨海环境;安格尔音乌拉组主要岩性由黄绿色、灰色粉砂岩、长石石英细砂岩、局部夹少量板岩、细砂质层凝灰岩、变泥岩等组成;宝力高庙组以中酸性火山岩碎屑岩夹正常陆相沉积岩为主;满克头鄂博组岩性以酸性火山岩为主,夹火山碎屑沉积岩及少量正常沉积岩;玛尼吐组主要为灰色、灰绿色、灰褐色安山岩、英安岩、英安质含角砾晶屑凝灰岩、安山质角砾凝灰岩、粗安岩夹灰紫色流纹质晶屑凝灰岩、浅灰色细粒石英砂岩。
华铜铜矿地质特征及其找矿标志
【摘要】华铜矿是一座典型的矽卡岩型矿床,矿体产出在距接触带一定范围内,受接触带构造控制明显,接触带凹部是矿体产出的主要部位,特别是水平凹部与垂直凹部交汇部位矿体厚度大,品位富,成矿规律明显,找矿标志清晰,对该区找矿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矽卡岩地质特征矿体蚀变成矿规律找矿标志华铜铜矿位于辽宁省瓦房店境内,濒临渤海,是一座开采历史悠久的老矿山。
据史料记载,早在1900年当地居民开采沙金,以后发现金矿脉。
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东北后,先后对华铜北大山大黑脉金矿、南山地表磁铁矿及北山接触带铜矿进行掠夺性开采。
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人民政府积极恢复生产,矿山获得新生并进行地质勘探工作。
矿体赋存于花岗岩与围岩接触带构造处,受接触带构造控制,是一座以铜为主的多金属矽卡岩型中型矿床,钙镁矽卡岩分布广泛,矽卡岩矿物多达30余种,金属矿物组合具多样化,成矿呈多期性多阶段性,具典型的矽卡岩型矿床特征。
1 矿床地质
华铜矿位于华北地台东侧营口-宽甸古隆起西端,东西向构造带的复州向斜北翼与营口背斜衔接部位。
矿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为早元古界大石桥组白云质大理岩,盖县组片岩和震旦系永宁组碎屑岩,其中,大石桥组白云质大理岩与矿化关系最为密切,是成矿的有利赋矿围岩。
区内构造发育,有早期的东西向构造体系,稍晚期的北西向构造体系及晚期的北东向构造体系。
东西向构造体系控制了辽
河群地层的分布,北西向构造仅使作为盖层的盖县组片岩产生明显褶皱,北东向构造体系最为发育,控制了矿区东侧大型岩浆岩体的侵入,同时也控制了铜、铅锌、金等金属矿化活动。
区内岩浆活动强烈,主要为燕山晚期的花
岗岩,斑状花岗岩及花岗闪长岩,其中斑状花岗岩与成矿关系密切[1-3],在岩体与辽河群白云质大理岩接触部形成矽卡岩型铜矿(图1)。
2 矿体地质特征
华铜矽卡岩型铜矿赋存在斑状花岗岩及斑状花岗岩与辽河群大石桥组白云质大理岩的正接触带上,接触面凹部是控矿的主要构造,赋存在接触面凹部的储量占总储量95%以上,尤以水平凹部与垂直凹部交汇处是最有利的成矿部位(图2、图3)。
工业矿体主要分布在大理岩一侧的接触带及离接触带200m范围内,200m以外矽卡岩化及矿化明显减弱。
矿化带北部近东西向,向东转为近南北向,呈半弧形,在长达3700m的矿化带上发现大小矿体215条,成群、成带出现,矿床延深大,地表向下垂深达900m。
2.1 矿体形态、规模、产状
从矿区已经揭露的矿体情况看,矿体形态复杂,不规则~极不规则,多呈透镜状、瘤状或巢状,其次为似层状、筒状、柱状。
矿体数量多、规模小,矿体长多为50m以下,最大矿体长200m,矿体延深150m,厚度为20-30m,倾向20°,倾角30°-70°。
2.2 矿石矿物成分
有用矿物以黄铜矿为主,其次为斑铜矿、辉铜矿、黄铁矿、磁铁矿、辉钼矿、自然金、自然银,白钨矿、方铅矿、闪锌矿,脉石矿物有石榴石、透辉石、透闪石、橄榄石、阳起石、方解石。
地表及浅部见少量孔雀石、蓝铜矿及褐铁矿。
2.3 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结构以交代溶蚀结构为主,其次为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固溶体分解结构。
矿石构造主要为浸染状、细脉状、散点状、团块状、条带状和致密块状。
2.4 围岩蚀变
近矿围岩蚀变主要是矽卡岩化,有镁矽卡岩化和钙矽卡岩化,镁矽卡岩化发育在靠近大理岩一侧,钙矽卡岩化则分布在内、外接触带及离开接触带的围岩裂隙中,当两种矽卡岩复合在一起时,钙矽卡岩交代镁矽卡岩,两种矽卡岩对围岩岩性有选择交代作用,矿化对矽卡岩有用选择性,含铜磁铁矿体及硼镁铁矿主要赋存在镁矽卡岩中,含铜硫化铁矿体、铜钼、钼矿体及白钨矿主要赋存在钙矽卡岩中。
3 成矿规律及找矿标志
3.1 成矿规律
华铜矿为典型的矽卡岩型铜矿床[4-5],成矿规律明显:
(1)华铜矽卡岩型铜矿床赋存在斑状花岗岩(包括靠近斑状花岗岩附件的花岗岩)与辽河群大石桥组白云质大理岩层的正接触带上。
工业铜矿体主要分布在接触部大理岩一侧200m范围内。
(2)斑状花岗岩是成矿母岩,斑状花岗岩接触部是主要导矿构造,侵入体接触面的凹部是具体的控矿构造。
(3)侵入体接触面形态复杂地段,围岩受到的挤压最大,岩石破碎强烈,特别是水平凹面与垂直凹面相交处对成矿最为有利。
凹部是矿区主要的找矿标志。
(4)矿体主要分布在钙、镁两种矽卡岩中,矿化对矽卡岩具有选择性。
早期简单矽卡岩不易成矿,在钙镁矽卡岩叠加的部位,特别是有后期含水矽卡岩矿物~透闪石、阳起石、绿帘石、金云母等复杂矽卡岩中铜矿化富集。
3.2 找矿标志
(1)沿斑状花岗岩及靠近斑状花岗岩附件的花岗岩与辽河群大石桥组白云质大理岩层的正接触带水平距离200m范围内是最佳找矿部位,属于一级控矿因素。
(2)接触部形态复杂,围岩断裂、褶皱发育地段,围岩褶皱轴部是寻找矿化富集有利位置,为二级控矿因素。
(3)矿区矽卡岩发育地段是主要找矿标志,特别是含有磁铁矿的镁矽卡岩及含有后期蚀变矿物~透闪石、阳起石、金云母、绿帘石的复杂矽卡岩,是寻找铜矿体的显著标志。
(4)接触面由陡变缓和反倾斜的部位,有金属硫化物浸染出现是预测凹部的标志,无论是水平凹部还是垂直凹部都是成矿有利部位,特别是两种凹部相交处常形成较大矿体,是三级控矿因素。
(5)沿接触带有磁异常出现,异常值达到500nt以上时,其下
部有磁铁矿或含铜磁铁矿体存在,是寻找铜矿、磁铁矿的直接找矿标志。
(6)以往勘探时已经发现有钨钼等矿,根据成矿系列理论,应加强对岩体内部寻找钨钼矿体。
在远离接触带一定范围内寻找裂隙充填型金银矿体。
参考文献:
[1]冶金工业部地质局东北分局一0二队.辽宁省复县华铜矿区地质勘探总结报告书[r].1957.
[2]辽宁省冶金地质勘探公司一0二队.辽宁省复县华铜矿区地质勘探总结报告书[r].1980.
[3]矿山地质手册.冶金工业出版社,1996.
[4]找矿模型与矿产勘查.地质出版社,2010.
[5]袁见齐,朱上庆,翟裕生主编.矿床学.地质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