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第二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25
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案【篇一:《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曹刿论战》(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曹刿和鲁庄公这两个人物形象。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3、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对战争有更深的认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生齐读课文,回顾旧知,并引出下文。
教师提三个问题:1、曹刿和谁论战?2、曹刿论的是哪一次战争?3、课文的三个自然正好可以对应战争的哪三个阶段?(最后一个问题,引出新课)明确:鲁庄公;长勺之战;战前、战中、战后。
(板书:战前、战中、战后)二、研读课文1、学习战前的部分。
⑴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第一段交代了哪些方面的内容?明确:战争的时间、战争的起因、曹刿请见的原因,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
⑵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曹刿与庄公对话部分的内容。
①曹刿与鲁庄公是围绕着什么来展开话题的?明确:“何以战”,即作战的条件。
(板书:作战条件)②学生自读对话部分的文字,想一想:鲁庄公提出了哪三条作战的条件?曹刿认为哪一条是最重要的?为什么?明确:“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情”;“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信”。
曹刿认为第三条最重要,因为做到了第三条之后就可以取信于民,而老百姓是作战取胜的关键因素。
(板书:取信于民)补充:春秋时代大多没有常备军,有战事时,国君亲任统帅,贵族任各级军官,而士兵则临时从奴隶中征集。
曹刿说的“民弗从也”,就是针对这种征集工作来说。
(幻灯片呈现)2、学习战中的部分。
⑴学生齐读第二自然段,然后用一句话概括本段的意思。
明确:叙述了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
补充:春秋时代的作战方式是车战:一车四马,上乘三个甲士(一人驾车,左右各一),车后还有72步卒。
击鼓是进攻的信号。
进攻时战车冲锋在前,步卒紧跟其后。
所以,本文有“公与之乘”“登轼而望之”“视其辙乱”等语。
⑵请学生思考:假如自己去写一次战争,可能会写上哪些内容?明确:比如战争的双方的人数,战争的激烈场面、战争的战略战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