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旅游功能区划的理论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12
海洋空间规划:合理划分海洋利用区域一、海洋空间规划的背景海洋是地球重要的资源宝库,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为了实现海洋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保护,海洋空间规划成为当今世界各国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二、海洋空间规划的意义海洋空间规划是在海域利用中制定的一系列目标和措施的综合规划与设计,其主要目的是合理划分海洋利用区域,保障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并最大限度地降低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海洋空间规划有助于促进海洋产业的协调发展、推动海洋经济的繁荣、维护海洋生态的平衡,也有助于提高海洋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和地位。
三、海洋空间规划的重要性1.资源优化配置:通过合理划分海洋利用区域,使不同海域区域的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
2.生态环境保护:通过科学规划,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避免可能造成的污染和破坏。
3.产业结构调整:海洋空间规划可以引导不同产业区域的发展,推动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
4.多元利益协调:通过海洋空间规划,可以协调管理、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的各方利益,实现多元利益的协调与平衡。
四、海洋空间规划的实施步骤1.立法顶层设计: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海洋空间规划的目标、原则和程序。
2.科学评估研究:通过开展海域资源调查和生态环境评估,科学综合分析不同区域的资源特征和环境因素。
3.制定规划方案:根据科学评估结果,制定海洋空间利用规划方案,明确划定各类海洋利用区域。
4.公众参与和沟通:广泛征求各方意见,与相关单位和公众进行充分沟通与协商,形成共识。
5.实施监督与评估:监督规划实施情况,及时调整规划,保证规划顺利实施并保持可持续性。
五、海洋空间规划的挑战与对策1.利益冲突:在海洋空间规划中,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存在利益冲突是常见的难题。
应加强沟通协商,寻求多方共赢。
2.技术支持:海洋空间规划需要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科学评估和规划设计。
海洋经济学试题名词解释蓝色经济一、海洋经济概论部分(一)概念;1、海洋经济:是以海洋空间为活动场所或以海洋资源为利用对象的各种经济活动的总称。
2、海洋经济学:以海洋经济综合整体为研究对对象,揭示其本质联系及发展规律,以及运用这些规律指导经济实践的科学。
3、蓝色经济∶蓝色经济,又称海洋经济。
现代蓝色经济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这样一些产业活动而形成的经济集合均被视为现代蓝色经济范畴。
4、沿海经济区:是以临港、涉海、海洋产业发达为特征,以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为导向,以区域优势产业为特色,以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协调发展为前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经济功能区(二)简答题:1、为什么要学习海洋经济学﹖我国是海洋大国,管辖海域广阔,海洋资源可开发利用的潜力很大。
加快发展海洋产业,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对形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关注海洋就是关注我们人类的未来,关注海洋经济就是关注我们经济生活的明天2、现代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处于怎样的地位?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新领域,未来海洋经济将成为中国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海洋环境资源部分(一)概念:1、边际损害函数污染物的排放量或污染浓度增加或减少一单位引起的损害变化量2、环境资源的选择价值自己将来的使用价值、自己后代的使用价值、其他人将来的使用价值3、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相反的、不具备明确的产权特征,形体上难以分割和分离,消费时不具备竞争性或排他性的物品(例如大气质量、河流)4、负外部性即一个人或企业的行为对其他人或企业造成不利影响,并无需经济补偿成为负的外部性外部性是指那些生产或消费对其他团体强征不可补偿的成本或给与了无需补偿的收益的情形。
5、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绿色国民经济核算,通常所说的绿色GDP核算,包括资源核算和环境核算,旨在以原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基础,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其中,通过核算描述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提供系统的核算数据,为可持续发展的分析、决策和评价提供依据。
舟山市海洋功能区划第一章地理概况、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评价(略)第二章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社会经济条件评价(略)第三章海洋功能区划海洋功能区划主要依据海洋的自然属性,并适当考虑社会属性,来确定各海区的优势功能和功能顺序,目的是为了充分、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获取最佳的综合效益。
同时,为政府部门对海洋开发进行分区指导,按功能实施管理提供依据。
为保证海洋功能区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依据《浙江省沿海市、县(市、区)海洋功能区划技术大纲》,参考1991年《浙江省海洋功能区划》,提出舟山市海洋功能区划的原则、技术处理、区划分类和指标体系。
第一节功能区划的原则舟山市功能区的划定,主要遵循以下六项原则。
一、自然属性为主,兼顾社会属性原则自然属性为主,兼顾社会属性原则是依据海区的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条件,将自然属性放在首位,即坚持以自然属性为主。
但是,功能的确定又离不开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必须兼顾社会属性。
该原则是海洋功能区划最根本的原则。
如滩涂资源,其自然属性为滩涂生物的养殖,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可将部分滩涂围塘或填海造陆,发展其它产业或行业。
二、四效益相统一原则资源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是指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开发活动不超过环境容量和资源承受能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切开发活动都会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改变原有的生态环境系统,如果不遵循四效益相统一原则,过度地开发利用,不仅会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而且使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减小,甚至出现负面效应。
由于过度捕捞,加上长江流域和沿海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大量流入,海洋污染日趋严重,加速了传统鱼类资源的衰退。
实践证明,只有适度开发资源并积极保护资源和环境,努力做到开发与保护并重,才能使四效益相统一,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
三、统筹兼顾和突出重点相结合原则在划定各类海洋功能区时,尽可能实现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一致性,既要突出全局和长远利益,又要兼顾局部和近期的利益,尽可能使主导功能和一般功能兼容安排。
不同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适用范围摘要:1.前言2.不同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的定义3.适用范围的具体划分3.1 游泳区3.2 养殖区3.3 保护区3.4 工业区3.5 航运区4.各功能区的特点和要求5.我国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的管理和保护6.结语正文:【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的划分和保护变得越来越重要。
合理划分和保护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对于维护海洋生态平衡,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不同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的适用范围进行详细介绍。
【不同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的定义】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是指在近岸海域范围内,根据海洋环境和资源特点,依据其使用功能和保护目标划分的具有不同使用管制的海域。
【适用范围的具体划分】1.游泳区:适用于游泳、度假、旅游等娱乐活动的海域。
游泳区的水环境质量要求较高,需要保障游泳者的健康和安全。
2.养殖区:适用于发展海水养殖业的海域,包括贝类、鱼类、虾蟹类等水生物的养殖。
养殖区需要考虑养殖品种的生态需求,以及养殖过程中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3.保护区:适用于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珍稀濒危海洋生物和海洋自然遗产的海域。
保护区的设立旨在维护海洋生态平衡,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
4.工业区:适用于发展海洋石油、天然气、盐化工、船舶制造等海洋工业的海域。
工业区需要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减轻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5.航运区:适用于发展海上交通运输业的海域,包括港口、航道等。
航运区需要保障船舶安全通行,同时注意减少对海洋环境的破坏。
【各功能区的特点和要求】各功能区具有不同的使用管制要求,具体如下:1.游泳区:水质要求较高,需定期监测,确保游泳者健康和安全。
2.养殖区:要考虑养殖品种的生态需求,合理规划养殖规模,防止养殖过程中对海洋环境的破坏。
3.保护区:严格限制人类活动,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珍稀濒危海洋生物和海洋自然遗产。
4.工业区: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加强环保设施建设,减轻对海洋环境的影响。
海洋生态功能分区海洋生态功能分区是指将海洋根据生态功能的差异进行划分,从而有针对性地保护和管理海洋资源。
它主要基于海洋生物多样性、生态过程、生物生态功能以及生态系统服务等方面进行划分。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和实践,目前主要有生物区系分区、生态系统功能分区和生态敏感性分区等。
接下来,将详细介绍海洋生态功能分区的概念和主要内容。
一、生物区系分区生物区系是指其中一特定区域内由生物相互作用形成的、具有一定稳定性和相互关联的生态系统。
生物区系分区主要根据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不同,将海洋划分为不同的生物区。
根据海洋环境的特点和生物区系的分布情况,可以将海洋生物区分为浅海、中深海和深海三个主要区域。
1.浅海区:浅海区包括陆架区、岛礁区和近岸海域。
陆架区是从海岸线向外延伸的平缓斜坡,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和高度物种多样性。
岛礁区则是由海洋提升、潮汐作用或火山活动形成的岛屿和珊瑚礁群,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
近岸海域是距离海岸线较近的海域,通常有较高的生物密度和生产力。
2.中深海区:中深海区是指距离海岸线较远的大洋区域,深度介于200-1000米之间。
该区域生物多样性相对较低,但仍然存在一些独特的物种和生态系统,如热液喷口生态系统和深海珊瑚群落等。
3.深海区:深海区是指距离海岸线较远的大洋区域,深度超过1000米。
由于光线和营养物质的不足,深海生态系统相对较为贫瘠,但却存在着许多神秘的生物和生态过程,如深海鱼类、巨大珊瑚等。
二、生态系统功能分区生态系统功能分区是根据海洋生态过程的差异,将海洋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
根据生态系统提供的各种服务,主要可以将海洋分为食物链基础区、渔业资源保护区、海洋生态系统保育区和海洋环境保护控制区。
2.渔业资源保护区:渔业资源保护区是为了维护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设立的区域。
该区域通常是鱼类繁殖和生长的场所,需要加强管理和保护,以保证渔业资源的充足和稳定。
3.海洋生态系统保育区:海洋生态系统保育区是为了保护重要的生态系统类型和生态过程而设立的区域。
第八章:海洋区划管理第八章海洋区划管理Marine Management海洋管理学21.海洋区划是实现海洋经济的区域合理布局,确定不同海洋区域经济发展目标的基础和依据,是发展海洋区域经济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2.海洋区划为指导调整海洋产业结构和地区布局,解决海区内各种开发利用活动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提供了科学方法。
科学掌握海洋区划的基本内涵、类型和海洋区划的程序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
3一、海洋区划概念1.概念:海洋区划是对一国管辖的全部海域或其他特定海域,根据开发利用的目的,按照海域不同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所形成的海域差异而划分的海洋区域。
(160)42.基础:海洋区划的客观基础是在不同类型海域内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以及在同一类型的海域内又具有其一定的相似性。
差异性是进行海洋区划的前提。
具体分析:地理上的:我国的海区北起辽宁的鸭绿江口,南至广西的北仑河口海岸线长达千米南北跨度为个纬度的北仑河口,海岸线长达18000千米,南北跨度为38个纬度,跨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三个气候带,东西为25个经度,还有大小不同的岛屿具有独特的区域海洋学特征。
有大小不同的岛屿,具有独特的区域海洋学特征。
法律上的:邻近海域陆架宽阔,既有内水和领海,又有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彼此法律地位不同,海洋开发和管理都有特殊的制度。
经济上的:沿海的社会经济条件差别很大。
海洋区划就是在综合研究不同海域的自然要素结论:海洋区划,就是在综合研究不同海域的自然要素、经济要素、社会要素和科学技术要素的基础上,依据各种海洋5开发利用的区域特点和要求,按照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做出的海域分区,形成的一些相对独立的经济地理单元。
二、海洋区划类型二海洋区划类型1. 海洋自然区划1海洋自然区划海洋自然区划,是根据海洋区域所处的自然地理位置,中,不同,把海域划分为不同的海区。
中国近海,依传统划分为四个海区,即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
海洋科学论文海洋及其丰富的各类资源对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海洋科学论文,希望你们喜欢。
海洋科学论文篇一浅析海洋功能区划摘要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
工业革命以来,人口的激增和技术的进步使人类对于陆地的开发使用日益过度,资源与环境的各种问题暴露无遗。
于是人类的视野和活动领域开始转向海洋以解决人口增长、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
豍面对我国如此富饶的海洋资源我们如何在发掘其潜力的同时避免破坏,理念的创新和制度的改革必不可少。
关键词海洋功能区划区划现存问题区划建议作者简介:王广卉,大连海事大学。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8-166-02一、海洋功能区划的概念海洋功能区划制度是我国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并组织实施的一项重要海洋管理制度。
国家海洋局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于1989年~1993年和1998年~2001年开展了两次大规模的海洋功能区划工作,1982年通过、1999年修订的《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二条对海洋功能区划作了原则性规定。
1999年12月,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布了《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管理办法》,对如何划定和管理近岸海域环境功能作了具体规定。
《海域使用管理法》针对我国海域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秩序混乱等现象,在第二章中专门规定了海洋功能区划制度。
豎为了合理使用海域、保护海洋环境、促进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于2002年制定了《全国海洋功能区划》。
海洋功能区划是根据海域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状况、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需求等因素而划分的不同的海洋功能类型区,用来指导、约束海洋开发利用实践活动,保证海上开发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同时,海洋功能区划又是海洋管理的基础。
二、规定海洋功能区划的原因(一)我国海洋的可利用性海洋“兴渔盐之利,行舟楫之便”,为国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包括生物、矿产、航道港口、海水、旅游等多种重要资源。
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全国海洋功能区划是指根据国家的海洋资源和环境的分布状况,将海洋划分为不同的功能区,以实现对海洋资源的统筹利用和保护。
全国海洋功能区划的目的是合理利用海洋资源,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保护和修复海洋生态环境,实现持续发展。
全国海洋功能区划的第一步是确定不同的功能区。
根据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的特点,可以将海洋划分为渔业保护区、能源开发区、环境保护区、旅游休闲区、科研保护区、港口航道区等。
每个功能区都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以适应不同的海洋资源利用需求。
渔业保护区是为了保护海洋渔业资源而设立的区域,限制捕捞量和捕捞方式,保护渔业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能源开发区是为了开发海洋能源资源而设立的区域,包括海洋油气、风能和潮汐能等。
环境保护区是为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而设立的区域,限制污染物的排放和开发活动,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
旅游休闲区是为了发展海洋旅游业而设立的区域,提供海滨度假和休闲娱乐等服务。
科研保护区是为了开展科学研究和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而设立的区域,限制研究和保护活动,保护珍稀海洋生物和生态系统。
港口航道区是为了保证海上交通安全和畅通而设立的区域,包括港口、航道和锚地等。
全国海洋功能区划的第二步是制定相关政策和规划。
根据功能区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管理政策和规划,包括资源开发利用政策、环境保护政策、渔业管理政策等。
政策的制定应考虑到维护全国海洋生态系统平衡的长期利益,确保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全国海洋功能区划的第三步是加强管理和监督。
建立健全的管理系统和监督机制,加强对各个功能区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政策和规划的有效落实。
同时,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和数据收集,及时掌握海洋资源和环境的变化状况,为功能区划的调整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全国海洋功能区划是我国海洋资源管理和保护的重要工作,对推动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划分和管理海洋功能区,能够实现海洋资源的统筹利用和保护,促进海洋经济的健康发展,提高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度,确保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海洋旅游功能区划的理论解析海洋旅游功能区划是包含自然、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复杂的动态发展过程,涉及内容极为广泛,完整的理论体系是研究海洋旅游功能区划重要基础,而地域分异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区位理论是进行海洋旅游功能区划的主要理论来源。
一、地域分异规律地域分异规律(Rule of territorial differentiation)是自然景观多样性形成的基础,即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差异性i,是指地球表层的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及整个景观,在地表空间上按照一定的层次发生分化并按照一定的方向发生有规律分布的现象。
地域分异规律包括纬向地带性和非纬向地带性两类。
其中纬向差异是指因为太阳辐射能在地表分布不均而呈东西向带状分布,导致自然综合体沿纬线方向东西延伸而按经线方向有规律地南北循序更替,它在地表完全平坦、水体分布均匀、陆地按经线对称分布的情况下表现得最为理想;非纬向差异是指因地球内能引发的海陆分布、地形、构造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分异现象,包括因距海远近不同而形成的干湿分异和因山地海拔增加而形成的垂直分异ii。
自然地理环境结构的分异规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经济活动的分异现象,而各区域社会经济活动又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形式反作用于自然环境,因而自然与社会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控制着区域整体的分异及其发展方向,并形成了不同性质与功能定位的功能类型区。
海洋旅游资源的形成受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明显的表现出纬度地带性和非纬度地带性,促使了不同海洋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地域差异性,因此,地域分异规律是海洋功能区划的重要理论基础和依据。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是发展与环境之间保持平衡协调的一种新思想和指导行动的新模式,这一理论的形成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直至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可持续发展理论要领得到与会者共识与承认,明确概念和内涵为:“可持续发展是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需求能力的发展”。
作为一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新模式,可持续发展并不简单地注重环境保护,而是从更高更远的视角来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强调各种社会经济因素与生态环境之间的联系与协调,寻求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协调与发展。
在具体内容方面,可持续发展涉及可持续经济、可持续生态和可持续社会三方面的协调统一,要求人类在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率、关注生态和谐和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
(1)经济方面: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而不是以环境保护为名取消经济增长,但可持续发展不仅重视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追求经济发展的质量。
集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就是可持续发展理论在经济方面的运用体现。
(2)生态方面: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要与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地球生态环境,并主张通过转变发展模式,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
(3)社会方面: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发展的本质应包括提高人类健康水平、改善人类生活质量,追求以人为本的自然、经济与社会复合系统的健康、稳定和持续地发展。
海洋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同样涵盖经济、生态、社会多系统的相互协调与持续发展。
(1)经济方面:可持续发展理论主张发挥海洋旅游业在海洋经济中的先导作用,通过海洋旅游业强大的关联性与波及效应,带动海洋与陆域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保持海洋经济较快发展速度的同时实现较高的经济效益,引导海洋开发走技术密集型与资金密集型的发展道路。
(2)生态方面:海洋旅游生态方向的可持续主要体现在海洋生态过程的可持续与海洋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两个方面上。
海洋生态过程的可持续主要是指海洋生态系统构造的完整、功能的齐全和生态种群多样性,以生态构造的完整性来保证海洋生态系统动态过程的正常进行;海洋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是海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强调对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要控制在在海洋生态的承受能力范围之内,即对海洋旅游资源进行非消耗性利用与持续保护,并且整合资源开发方式,减少资源利用中的冲突和矛盾,提高资源的效益产出率。
(3)社会方面:海洋旅游业的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旅游地居民自身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人口综合治理、提高全民海洋文化素质等方面,以创造公平和谐的社会环境为目标。
海洋旅游功能区划的目标是实现海洋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从而实现海洋旅游业以及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海洋旅游功能区划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并贯穿始终。
因此,可持续发展理论是海洋旅游功能区划的重要基本理论之一,也是海洋旅游功能区划遵循的原则和追求的目标。
三、区位理论区位理论(Location Theory)又称立地论,最早在经济学领域建立的,是一门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具体地讲,区位理论是通过地球表面的几何要素(点、线、面)及其组合实体(网络、地带、地域类型、区域),从空间或地域方面研究自然和社会现象,主要是经济现象的、关于人类活动、特别是经济活动空间组织优化的学问iii。
作为一门独立的、系统的学科,区位理论现已由微观的静态分析发展为宏观的动态分析,由第一、第二产业区位理论扩展到区域、城市和第三产业的实践应用等。
区位理论主要包括以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为代表的古典区位理论、以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为代表的新古典区位理论、以克里斯泰勒的中心理论和廖什的市场区位论为代表的近代区位理论,以及20世纪90年代后繁荣发展起来的,以保罗•克鲁格曼(P. Krugman)及迈克尔•波特(M. E. Porter)为权威代表创立者的,融多种成本因素综合分析为特色的现代区位理论。
区位论发展至今,理论体系已较为成熟,是研究海洋旅游功能区划的基础理论,作为一门优化选择的学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海洋旅游功能区划提供指导和借鉴作用:1、旅游区位理论旅游区位理论是研究旅游目的地、旅游交通和旅游客源地的空间格局、地域组织形式的相互关系及旅游场所位置与经济效益关系的理论。
旅游目的地方面包括资源区位和市场区位,资源区位是指某一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资源在空间位置与临近区域的旅游资源的组合关系,市场区位是指旅游目的地相对于有地域差异的居民出游能力的空间关系;旅游交通方面的区位内容主要涉及从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空间距离、交通状况(通达性、快捷性)及两者之间的认识程度等,旅游目的地的交通区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在国家或区域交通网络、交通线和交通枢纽点中的相对位置;旅游客源地地域因素包括当地人口数量、居民文化水平、人均收入、可自由支配时间、旅游偏好及当地宏观社会经济状况等。
旅游区位理论于20世纪30年代始于西方,内容侧重于影响旅游场所因素的分析,目标之一就是借以确定旅游业在空间上的科学合理布局。
在旅游区位理论的指导下,海洋旅游功能区划首先要依据资源的区位条件,有效处理海洋旅游资源空间布局和空间组织优化问题,最终确定最佳的旅游区划模式。
2、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Growth Pole Theory)最初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rancois Perroux)于20世纪50年代初提出,他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
”后来多位经济学家分别在不同程度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增长极理论,其实质就是强调区域经济的不平衡发展,把有限的稀缺资源集中投入到发展潜力大、规模经济和投资效益明显的少数部门和地区,使增长极的经济实力强化,同周围地区形成一个势差,并通过市场经济机制的传导媒介力量引导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增长极理论是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发展模式,简单来说,增长极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最快,具有带动作用的地区或城市。
旅游业关联性强,以其为主体并利用其集聚和扩散作用来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对现代海洋旅游开发具有较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这从理论上给海洋旅游功能区划提供了依据和支持,通过不同分区功能的有效协和,在整体上将海洋旅游作为一个经济增长极加以培植,发挥其集聚和扩散作用,促进沿海地区以至于更广阔的地域空间内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另外对整个海域各个分区的功能定位、开发序列和发展策略都具有较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第四章海洋旅游功能区划指标及研究方法第三节海洋旅游功能区划方法二、海洋旅游功能区划的基本方法归类海洋旅游功能区划的直接成果就是对我国的海域进行旅游功能分区。
所划功能区是否准确地反映了各区域的本质属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划分海洋旅游功能区方法是否科学合理。
基本的功能区划方法主要有有指标判别法、叠加比较法和综合分析法等。
(一)指标判别法1、方法解释《海洋功能区划技术导则》和《全国海洋功能区划》中均规定了海洋功能区划分的指导体系和分类体系,指标判别法即是在此基础上,对各海洋区域进行类型上的分析与判断,进行功能分区。
即指通过对海洋区域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性条件进行系统分析,综合考虑海洋不同区域的自然属性和环境保护要求,判断分区对于指标体系的适宜性,确定使用类型及海域所赋予的功能,并划定各类具体的海洋功能区。
因为海洋功能区划分类分级体系和类型划分指标是基于定性、定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具有科学的标准,因此可成为划定海洋功能区类型的基础。
在构建区划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指标数据进行赋值、分级处理、归一化并确定权重后,通常采用加权求和法、聚类分析法、主导因素法等定量方法对区域单元数据进行差异性和趋同性分析,从而将数据值进行等级划分以开展区划工作。
(1)加权求和法:直接对归一化处理后的指标进行加权求和,得到划分类型的综合指标值,再按海域的具体情况进行区划;(2)聚类分析法:采用基于层次分析法(AHP)模型的划分方法,根据确定的权重计算综合指标值,依据指标值之间的不同程度的相似性对指标值归类,对海域进行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3类区域的划分。
(3)主导因素法:通过结合总体规划、相关专业规划和区域规划,选取决定不同类型主体功能区的主导因素,按照关键指标的评价结果,并结合其他指标影响,将海域划分不同类型的主体功能区。
2、方法评价指标判别法是海洋功能区划的主要方法,但是指标判别法只能判断某个海域的基本条件,但不能给出完全可以符合实际的结论,特别是对全国海洋旅游功能区的分析用具体的微观的指标不适宜。
而且指标判别法是在以自然属性为主的原则指导下的区划方法,注重自然属性,缺少体现社会、经济条件等社会属性指标,因此不能全面反映特定海域的固有属性,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叠加比较法1、方法解释叠加比较法是把收集到的自然资源、环境条件、开发现状、社会发展需求(如旅游行业规划)、功能区划调整意见等相关资料资料编制出能反映最近实际情况的基础底图,作为海域功能区划工作底图,并对各类海域图件进行同化和叠加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