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我
- 格式:doc
- 大小:3.09 KB
- 文档页数:1
西方哲学注重认知论(方法论),即我和非我...西方哲学注重认知论(方法论),即我和非我,强调我和我以外的世界是对立的,对于非我的东西,就一定得搞明白,去研究、去发现、去创造。
苏格拉底认为人生的价值就在于永不停息的进行求知和思辨。
求知精神是西方哲学最积极的核心意义,也是西方近代科学进步的一个主要原动力。
所以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笛卡尔既是伟大的哲学家,同样是数学家,且其研究成果对现代数学和几何学的奠定和发展有深远影响。
叔本华的人生幸福论,至今亦影响着很多人价值观的建立,他提出的是人应该怎样才能拥有幸福的生活。
而中国哲学注重人生论(民心论),即以人为本,但不是尊重人本,这一点有区别。
没有我与非我的区分,“修齐治平”是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的终极思想和目标,乃至“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即我和天(宇宙)最终是融为一体的。
在这一点上儒释道法都是殊途同归,他们没有成为知识科学的开创者,甚至唾弃了它,而无一不沦为各个朝代各个阶层统治者和管理者的工具与载体。
所以不管什么自然现象或者问题都可以从人的角度出发,来做出相应的对答和解释。
所以儒家的天命论渐渐代替了自然知识。
所以才有了所谓时势造英雄,又喜欢搞个人崇拜。
但是,中国人感兴趣的不是这个人本身,而是我怎样也成为那样的人。
即使放眼当代社会,疯狂追星和选秀吸金即是典型的例证。
就中西方哲学的存在条件而言,西方哲学是有神论的,基督教肯定了上帝的存在,人类的原罪,它所体现出的是宗教境界。
而中国哲学所积极探求的是人生智慧,即“即世超越”(实际上就是唯我独尊),它所体现的是天地境界。
所以,中国哲学可能早晚会代替宗教,但是要基于东西方哲学的有机融合,才将会是哲学最灿烂的明天。
我这么说不意味着东西方哲学的先进性的差异,而是哲学究竟是要解决什么问题。
无论是叔本华,还是冯友兰,可能他们都并没有解释清楚这一问题。
这也容易理解,因为哲学是终极拷问,只要人类还在发展,科学还在进步,就没有唯一答案。
关于自我与非我的哲学论题
自我与非我是哲学中一个重要的论题,涉及到人的身份、意识和存在等方面的问题。
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有多种不同的观点和理论可以被引用和探讨。
一种观点是唯心主义,认为自我是意识或思想的产物,是心灵或灵魂的存在。
根据这个观点,非我则是指那些外在于个体意识之外的事物或其他个体的存在。
另一种观点是唯物主义,它强调自我是物质的产物,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功能。
根据这个观点,非我可以被理解为周围的环境和其他物质实体。
还有一种观点是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它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理解。
根据这个观点,非我可以是社会角色、他人的看法和期望等。
此外,也有哲学家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自我和非我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根据这个观点,个体的存在和意识是通过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和反馈而产生的。
需要注意的是,关于自我与非我的哲学论题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和理论,每个观点都有其自身的辩证性和局限性。
在探讨这个问题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哲学立场和背景选择相应的理论来进行研究和思考。
“自我”与“非我”摘要:人是一种主体性的存在,其与对象世界之间经常构成主客相对待的关系,这也就是天人关系区别于一般事物之间关系的标志所在。
主体性随着人类生活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演进,至近现代进入最辉煌的阶段,同时也引发了各种危机。
当代学界有关“主体间”的倡扬,正是为了克服片面伸张主体性的弊病,但“主体间”的理念要得到落实,必须立足于万物一体和多元共生,而这又必然会带来主体性的重构。
天人关系在主体性问题上还有一个取向,便是促成主体的自我超越,即由主客二分向着天人合一复归。
关键词:主体性;主体间;多元共生;万物一体我们面对的世界,是个多元一体的世界。
万事万物各自分立,而又相互联结,构成一个整体;也正是有了这种整体性联结,万事万物之间方能够相互作用,形成多元互动的局面。
人处在这个世界里,与周遭事物之间亦存在着多元互动的关系,而若我们将人所依存的这整个世界归之于“天”,则围绕着人所产生的多元互动,便可称之为“天人互动”,天人互动是多元互动的特殊形式。
天人互动的特殊性在哪里呢?最大的特点在于:人作为自觉生命形态,是一种主体性的存在,他时时刻刻会意识到自己的主体性,并经常以主体的姿态来看待对象世界,故而天人互动关系又多呈现为主客相对待的关系,这或可视为其不同于一般事物之间多元互动关系的标志所在。
于此看来,思考主体性的问题,当是我们把握天人关系的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反过来说,全面认识天人关系,又将成为我们思考和解决主体性问题的前提条件。
一、主体性的若干界定首先关于主体性的涵义。
主体性作为主体特有的性质,是在主客体相对待的关系中显现出来的。
严格意义上的主客关系是就人的活动的发出与指向着眼,活动发出者为主体,所指向的对象为客体,这种主客关系仅限于人的活动的范围内,表明人对其对象世界的作用关系,也便是通常所谓的主客关系了。
严格意义上的主体性特指人的活动的自主性,或名日自觉的能动性,这是人以外的事物所不具备的。
主体性是自立的人的独特本性。
看我似我我非我我也非我作文哎呀,人生真是个神奇的玩意儿。
尤其是当你在镜子前面站一会儿,盯着那个熟悉又陌生的“我”,就会发现:“咦,这真的是我吗?”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别说我了,我这就给你讲讲我的奇葩经历,保证让你乐开花。
前几天,我和小伙伴们去爬山,一大早就出门了。
刚开始我们都挺精神的,聊聊八卦,讲讲笑话,一路上嘻嘻哈哈的。
爬着爬着,忽然发现我好像被一个迷雾包围了,周围的景象都变得模糊了。
我一边往上走一边看周围的伙伴们,发现他们的脸好像都变了,像是被磨皮过的明星一样,好不可思议。
“小李,别跑那么快!”我喊道,结果她的声音从前方传来,像是被调高了音量一样。
这种感觉就像是在看一部超现实主义的电影,完全搞不清楚自己到底在干什么。
后来我们终于爬到山顶,风吹得特别大,大家都一脸疲惫。
小张忽然对我说:“哎,你说咱们这么拼命爬山,到底是为了啥呀?”我随口回答:“为了健康呀!”结果小张冷冷地回了一句:“我看你是为了证明自己还年轻呢!”大家都哈哈大笑,气氛瞬间轻松了许多。
在山顶上,我们摆了一下姿势,准备合影。
拍照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在照片里显得特别“虚”。
不是说我在照片里胖了,而是看起来就像是另一个人。
小王挤了个眼睛,说:“哇,你这在照片里像个外星人呢!”我忍不住笑了:“这也许就是所谓的‘我似我,我非我’吧。
”大家听了都笑得前仰后合,小王调侃道:“你这个哲学家怎么现在都去爬山了!”下山的路上,我们聊天聊得特别开心。
大家都在讲自己在生活中的奇葩经历。
小李讲她跟朋友一起逛街时,看到一件特别好看的衣服,结果试穿之后,发现自己看起来像个走失的童话人物。
小张则讲她去海边玩的时候,结果被海浪打得一身沙子,觉得自己像个沙滩怪物。
这时候,我看了看大家,忽然觉得,人生真的就是一场永无止境的搞笑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似我”“我非我”的时刻,而这些时刻加起来,就成了我们这个奇妙世界的美好部分。
所以,别太较真你自己是不是那个“我”。
有时候,看到别人眼中的“你”,那才是真正的乐趣。
关于自我和非我的作文素材英文回答:The distinction between self and non-self is a fundamental concept in philosophy, psychology, and religion. It has been debated for centuries, and there is still no consensus on a definitive answer. However, there are a number of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n the matter, which canbe broadly classified into two main categories:1. Subjective Perspectives.Subjective perspectives on the self-non-selfdistinction emphasize the individual's own experiences and perceptions. According to this view, the self is the center of consciousness, and everything else is non-self. This perspective is often associated with Western philosophy and psychology, which have traditionally focused on the individual.2. Objective Perspectives.Objective perspectives on the self-non-self distinction emphasize the objective reality of the world. According to this view, the self is not a separate entity, but rather a product of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the environment. This perspective is often associated with Eastern philosophy and religion, which have traditionally emphasized the interconnectedness of all things.The debate between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perspectives on the self-non-self distinction has been going on for centuries, and it is likely to continue for many years to come. There is no easy answer to this question, and it is ultimately up to each individual to decide what they believe.中文回答:自我的概念和非自我的概念是哲学、心理学和宗教的fondamentale概念。
关于自我和非我的作文素材When it comes to the concept of self and non-self, it is a topic that has intrigued humans for centuries. 自我和非我的概念是一个让人着迷的话题,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吸引着人类。
From a philosophical standpoint, the idea of self refers to the individual identity of a person, encompassing their thoughts, beliefs, and experiences.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自我指的是一个人的个体身份,包括他们的思想、信仰和经验。
On the other hand, the concept of non-self encompasses everything that is external to the individual, including other people, objects, and the environment. 另一方面,非我概念涵盖了一切与个体外在相关的事物,包括其他人、物体和环境。
One of the key questions that arises when discussing self and non-self is whether there is a clear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two, or if they are interconnected in some way. 在讨论自我和非我时,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是否有明显的区别,或者它们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互联系的。
From 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the self is viewed as the core of an individual's conscious experience, while the non-self is seen as the external world that influences and shapes this experience.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自我被视为个体意识经验的核心,而非我被看作是影响和塑造这种经验的外部世界。
今年放假比往年早了些,懒懒地呆在家里,什么也不想干,有些无聊,不想看书,也不想看电视。
除了偶尔翻翻手机,看看朋友圈,和办公室的小姐妹们聊几句,无所事事。
想写点东西,下了三天的决心才坐下来,也许是自己不愿触动心底的某些东西,才找各种理由推脱,这一年来几乎没写过东西,仔细想想是心不愿意还是手不愿意。
不知道,只是不强迫自己,也不想为难自己,就这样一天天让自己沦陷,沦为一个不喜不悲的人。
我以为这样可以对得起自己的心脏,不因为某些事某些人打扰它,它就不会以刺痛的方式提出强烈抗议。
“可你过得不快乐呀!"朋友的一句话撕下了我所有的伪装,心沉沉的像一块大石头,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砸下来,砸出一片崩溃的汪洋淹没自己。
我以为生活的磨难和艰辛,早已把我炼成了一个女汉子,原来内心被柔软击中的时候,还是那么爱哭,眼泪哗哗的。
会哭不是什么坏事,当年上初三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生病,心疼母亲而又不愿意耽误功课,那种无奈和无助,小小年纪已无法承受,就想大哭一场,于是找了个机会哭的一塌糊涂,惊动了学校大小领导,惊动了同学好友,大家一脸茫然不知所措,我却抹了抹脸告诉他们只是想哭而已。
父亲去世时哭得肝裂心碎,知道什么叫痛。
这一次哭的惊天动地,知道什么叫难。
后来遇见了最好的朋友,也哭过,哭的彻夜难眠,才知道什么叫伤。
结婚后,偷偷地哭过无数次,一次次体会什么叫忍。
原来我是个爱哭的人,我没有你想象中的坚强,只是找不到让懦弱休息的地方,只好把它交给眼泪。
眼泪流多了就学会了坚强。
也学会了冷眼看世界。
为什么不快乐呢?也许是悲欢离合都曾经有过,一切已不再执着,也许是大病以后麻木、迟钝的太久,已经找不到快乐的理由。
有很多时候觉得自己内外分裂成两部分,另一个我就站在身体的左右,有时会鄙视我的虚伪、有时会嘲笑我的懦弱,不敢做真实的自己,没有勇气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
总有我非我的错觉。
现在我最大的进步是学会照镜子,对着镜子看见额头的白发,看懂眼角的皱纹,对着镜子更想看清“非我”的面孔,直到有一天,第三次读完《遇见未知的自己》,对着镜子,心怀感恩地对自己说声“对不起"时已泪流满面,我才明白那个”非我“是自己心里的影子,是阳光背后心底的阴暗、悲伤、自卑、自私和嫉妒集结成的影子,它无处不在。
他对我的鄙视和嘲笑让我忘了好好爱自己。
我已跨过不惑之年的门槛走了长长一段路,终于理解不惑的意思,就是别人的事、自己的事、老天的事各安其事,好好爱自己,不要自己被自己欺骗,自己把自己绑架还怨天忧人。
年轻的时候有话不让说真的会憋死,有委屈不让解释清楚真的会气死一样。
现在觉得说了那么多废话。
年轻就是什么事都想干,看蚂蚁上树也能觉得其乐无穷的年龄。
现在突然就变得不爱说话了。
宁肯一个人独处,看山看水看石头,听风听雨听鸟鸣,也不愿去凑热闹,参加那些无聊的聚会,被参加了我也是话最少的那个。
有人说心一次次破碎,是为了把它彻底的打开,人生才能来去无牵挂。
这也许就是内在成长,也是自我的疗愈。
突然顿悟,我以为是我成熟了、升华了,越来是我老了,心老了。
爱看考古、鉴宝类节目,看见那些见证岁月无情,见证过前尘往事的东西,总是忍不住地喜欢。
喜欢它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要么是一曲千古绝唱,要么是一段生死绝恋,要么是一件千古奇闻。
每一件宝贝都有它的”绝“到之处。
特别爱碎纹密布的青花瓷,碎纹尽显沧桑,光泽明亮尽显美丽。
如果一个人老了,历尽人世沧桑而安静祥和,快乐豁达,心的修炼是否也如那青花瓷般,在无数次碎碎磨难中焠就沧桑美丽。
我只想静静地活着,做一个这样的人,泠暖自知,悲喜自处。
那怕为岁月陪葬,那也是我的岁月。
秦月汉关英雄豪杰,总有落幕远去的时候,做不了伟人,就安安静静做个慈善安逸的凡人吧,过好自己平静的生活也不错。
我就是我,做真实的自己。
拥抱非我,努力让自己的幸福多一米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