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化学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3
运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能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实验是一种最有效的直观教学方法,我的感受是:即使讲千遍,不如做实验。
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亲手实验操作,能把书本知识由微观变为宏观,把抽象变成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易于获取多方面知识,巩固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一、启发性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启发性实验是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通过科学抽象和逻辑思维,自己概括和归纳得出结论,达到启发认识的一种教学形式。
启发性实验能使学生从问题的提出到概念的形成、问题的解决,始终让学生处于独立探索的学习情境之中。
例如学习甲烷一节时,点燃甲烷,用烷燃烧,让学生观察火焰的颜色后,在火焰上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让学生观察,然后再罩一个内涂石灰水的烧杯,让学生观察,使学生联想到氢气的燃烧和一氧化碳的燃烧。
然后提出三种可燃性气体燃烧时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学生会自然得出三种无色气体都能燃烧,但火焰颜色不同,所得产物不同。
在老师的启发下,引导学生学会根据产物鉴别无色气体的方法。
通过上述启发性实验,在不变动教材内容的前提下,创造性地设计具体教学方案,能取得较好教学效果。
二、指明观察方法,抓住关键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化学实验,学生很感兴趣,但不少学生只是图新鲜、看稀奇,不知道观察什么,怎样观察,抓不住本质。
教师要通过实验,启发观察内容,教给观察方法,这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
例如点燃镁条的实验,学生只注意到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而忽视镁条燃烧后生成的白色固体物质,不同于原来的镁条,是一种新生成的物质,因而抓不住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
因此要教给学生观察反应前物质的颜色、状态等,反应中出现的现象,反应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等,然后加以综合,通过现象或者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三、指导学生把观察和思考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实验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学习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可用三支试管分别装入氯酸钾、二氧化锰、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分别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
谈利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摘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科学规律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发现、探究和反复验证形成的。
实验是学习化学、体验化学和探究化学过程的重要途径。
它所研究的是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合成等等。
许多概念的形成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而借助于化学实验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化学实验观察能力新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理念,突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则是教师应当考虑的一项重要工作。
化学实验观察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是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积累感性经验的重要途径,因此,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是上好实验课的关键。
我认为做演示实验时,要指导学生对以下三点进行重点观察。
1、对实验装置的观察对于一个实验首先应做的是选择合理的实验仪器以及由这些仪器组成的实验装置。
因此可遵循从整体到部分,从部分到整体,从外部到内部的原则进行,以培养观察的整体性。
从“整体到部分”就是对某套装置由哪几部分组成,先有整体轮廓的了解;从“部分到整体”就是这几部分是由哪些仪器组成的,又是怎样连接在一起的;从“外部到内部”就是要了解每件仪器的外部形状和内部结构。
例如,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是由反应器(大试管),注入酸的填加器(长颈漏斗)和气体收集器(集气瓶)三部分组成,这就是从整体到部分。
双孔橡皮塞把长颈漏斗、导气管和集气瓶连接在一起,反应器固定在铁架台上,这就是从部分到整体。
长颈漏斗下端浸入液面以下,导气管插入集气瓶底部,进入试管内的导管稍露出橡皮塞,这就是从外部到内部。
2、对实验操作过程的观察教师在演示实验时,要引导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实验操作过程上来,同时对实验过程进行分析和阐述其必要性,这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的前提和保障。
对实验操作的观察包括对单项操作的观察,也包括对实验步骤的观察。
单项操作包括仪器的安装、连接、气密性的检查,试剂的填加方法和数量的选用等。
观察是人们探索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前提!是全面"深入"正确认识客观世界"获取知识"发现问题的源泉#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在谈及他为什么能做出重大贡献时曾经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发觉那些在时间上极易消逝的事物!并对它们进行仔细观察的能力上!我是超过中等水平的#&纵观中外古今著名的科学家"发明家!他们的发现"发明和创造!无不是基于实践!始于观察’在实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养成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更重要的是要由目的性观察变为思维性观察’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在实验教学中应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既要观察实验结果!又要观察实验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现象当今的教育不是单纯传授知识!而是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也就是注重学习过程中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作为中学化学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化学实验!同样也必须改变过去只让学生观察实验最终结果!验证知识结论的做法!应该让学生观察实验从始至终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现象’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究!以培养观察的敏锐性"全面性和深刻性’例如!演示氢气跟空气混合点燃爆炸的实验!必须让学生观察到纯净氢气燃烧形成的蓝色火焰!以及氢气从铁筒中排出!空气补入筒中时气体流动形成的%嗡嗡&声!而不能只让学生听铁筒(或塑料筒!爆炸的声音’否则!学生因为没有观察到纯净氢气安静燃烧的现象!就很难理解氢气跟空气混合爆炸的原因及爆炸极限!也学不到通过现象探究知识的能力’二"既要抓住观察重点!又要全面观察各种现象中学化学教材中!为配合知识的学习!而精心设计了一些实验’因此!每个实验都有明确的目的’一些与达成实验目的相关的实验现象!无疑是该实验的观察重点’因为任何事物及其发生的变化都不是孤立的!往往伴随着主要现象而派生出许多次要现象’如果能让学生及时捕捉这些现象!不仅有利于观察能力培养!还能对所研究的事物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并从中学到科学方法’例如!初中化学绪言课中!为了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化学变化!演示镁带在空气中燃烧!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是这个实验观察的重点!必须让学生看到银白色的镁条变成白色的氧化镁’此外!由于镁带燃烧时有耀眼的白光!现象十分明显!能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感性认识!从而认识到发生化学变化时!往往有发光现象’但如果想让学生知道伴随着化学变化的发生还可能有发热现象!就必须引导学生观察镁带燃烧时上升的白烟!分析白烟是什么"为什么会上升"否则!很难对化学变化这个概念有全面理解’三"既要观察主反应现象!又要兼顾副反应的现象在制取某种物质或研究某种物质性质的实验时!除发生主要反应外!还可能同时发生副反应’特别是当反应物的浓度"温度"压强等因素改变时!更容易发生副反应!有些副反应的现象还可能影响到主要反应的现象’在传统教学中!有的人为了突出重点不使教学活动受到节外生枝的影响!尽量回避副反应!对异常现象视而不见’例如!不正视用氯酸钾跟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的氧气中!因含有少量氯气及氯的氧化物而具有刺激性气味’让学生观察实验结果时!不应要求学生违心地说是无色"无味的气体!而应该鼓励学生实事求是地说出!并且要让他分析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以便使学生通过实验教学!学习探索事物奥秘的本领’四"注重对异常现象的观察!既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培养学生的意志和品质由于受药品的质量"溶液的浓度"反应物的配比"仪器的选用及装置是否合理"反应条件的调控"环境的改变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导致课堂实验失败!出现异常现象’如果把实验目的看做是带领学生探究知识!%发现&他们尚未认识的客观事物!并从中学到认知本领!就不会因为出现异常现象而手忙脚乱!影响教学’而应冷静对待!全面观察!分析原因!研究改进策略!把实验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的观察能力会泽县上村中学何智贤晏祥文学科教学中教研究#$ $ % &’( ) $ **做成功!由于学生参与了实验从失败到成功的全过程"在知识#技能#情感#意志#能力等领域所受的教益"远大于观察一次成功的实验!例如"初中学习金属跟盐溶液的置换反应时"一位教师演示了金属钠跟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想通过实验证明并不是所有活动性强的金属都能从盐中置换出活动性弱的金属"钠跟硫酸铜反应不是生成铜"而是生成氢氧化铜等!在实验时由于他没有把金属钠表面的煤油吸净"钠的颗粒又较大"所以放入硫酸铜溶液后立即起火燃烧"浓烟滚滚"溶液中既有蓝色沉淀"又有黑色沉淀"盛溶液的烧杯内壁全都变黑色!面对这些意想不到的现象"教师并没有慌乱"而是启发学生认真观察"让大家叙述观察到的现象!这正是培养学生观察敏锐性#深刻性#广泛性的好机会!然后又让学生分析这些现象的本质和发生这些现象的原因!这正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良好契机!同时也使学生看到如何对待科研中的失败"这正是创造型人才应具有的精神和品质!五"注重对实验现象的对比观察"既培养学生思维性的观察力"又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科学方法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为了配合知识的讲解"演示实验时"往往只让学生观察实验中某些片断现象!由于缺乏全面#对比的观察"不仅使学生对基础知识理解不透"抓不住问题的关键"更重要的是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没有让他们积极参与探究知识的过程"只是被动地接受结论"长期下去将不利于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例如"初中为了帮助学生建立$爆炸%概念"而设计了干燥面粉在密闭的纸盒中点燃爆炸实验!如果在实验之前先演示干燥面粉撒在酒精灯火焰上只燃烧而不爆炸"经过对比观察"学生就会理解燃烧与爆炸都是剧烈的氧化反应"区别就在于爆炸是发生在有限空间"燃烧是发生在无限空间!通过对比#观察#研究"不仅使学生对知识有了深该理解"更重要的是学会了探究的科学方法"有利于科学素质的提高!此外"对实验的观察也不能只局限于实验过程中所发生的现象"还应该观察实验装置和操作过程!不仅要求学生观察使用了哪些仪器"还应了解为什么采用这些仪器!各个仪器之间是怎样连接的!为何采用这种组装顺序!整个实验过程包括哪些操作步骤!每一个步骤有何作用!为何采取这种操作顺序&只有对实验装置#操作步骤以及从始至终所发生的现象"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并且将观察与思考结合起来"进行思维性观察"才能提高操作技能和实验设计能力"才能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才能使情感#意志#能力受到锻炼"真正发挥实验教学的育人功能!!随"在阅读教学中"$读%常被教师当作一个重要手段"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如何把握这一阅读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在实际运用中的分寸问题"很值得我们探讨!如何高效地运用一堂课的四十分钟"值得每一个语文教师认真思考!然而"很多语文教师上阅读课"竟把大量的时间放在$读%上"该读的要读"不该读的也要读!冷静地想一想"如此大量的读"所为何故呢!语文学科是一个工具学科"这个学科的学习"是要帮助学生正确地运用语言文字"并以此为工具去获取其他学科的知识"与人发生交际!那么"大量的读"是不是就能使学生掌握好这个十分重要的$工具%呢!笔者有以下三个不成熟的想法"提出来向同行#专家们请教!其一"把$读%当作一种摄入知识信息的渠道"那么"只要信息的输入一完成"这个渠道就可以关闭"有必要再次输入信息时可以再启开!同一内容的反复输入"只会引起孩子们学习心理的变异!其二"如果把$读%划分为一种语文能力的话"那么$有感情地朗读%并不是这种能力的全部"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在读中进行思维的习惯"也就是过去我们所说的$一边读一边想%!同时"为了学生的未来"还应把默读能力作为长期的训练项目"使阅读速度不断提高"去读更多的书"获得更多的收益!其三"随着时代的进步"不能再把$熟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古训"当作"#世纪教育教学的理念了!如果课文之意艰深难懂"可以通过教师讲解#合作学习等方式来解决!$时间就是效益"时间就是金钱%啊$$熟读百遍%这本经是不是可以不念了呢!总之"我认为阅读课中的$读%"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同行们"我们一起来思辨吧!也许反思之后"会产生一些新的看法!摘自’上海教育(########################################$%%%%%%%%%%%%%%%%%%%%%%%%%&%%%%%%%%%%%%%%%%%%%%%%%%%%%%%%%%%%%%%%%%&%%%%%%%%%%%%%%%%%%%%%%%%%&关于)读*的思辨石景章%&。
巧用化学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如何巧妙地运用化学实验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呢?下面我将从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实验反思等方面,探讨如何巧用化学实验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实验设计要能引发学生的兴趣。
一个引人入胜的实验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为此,我们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实验题目,或者设计带有趣味性的实验内容。
可以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洗衣粉的去污能力,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到洗衣粉的神奇之处。
通过这些有趣的实验设计,可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并进行独立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自主观察能力。
学生需要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器材、观察实验现象,并从中总结规律。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实验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进行实验操作,并在实验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要密切观察学生的实验进程,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更好地培养探究能力,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实验完成后,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反思。
学生通过实验反思,能够深入思考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原理和结果,并从中得出结论。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例如:为什么实验结果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实验中有哪些错误或不足?如何改进实验方法?通过这样的实验反思,学生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思考能力,还能够进一步加深对化学相关知识的理解。
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化学实验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内容,观察和实验是化学学习的最基本方法。
通过对大量物质和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可以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所学的化学知识。
刚接触化学的初中同学常不知观察些什么、怎样观察。
正确的观察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有效性。
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一、明确观察目的,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取向性化学实验中,明确观察目的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细致、高效的观察。
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必须围绕实验目的,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有效的观察活动上,培养观察能力的取向性即强化“有意注意”,使观察目的明确。
例如:让学生观察“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时,目的是让学生观察到有新物质生成进而建立化学变化这个概念。
如果没有明确观察目的,提示学生注意燃烧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硬度,学生往往只将注意力集中到镁条燃烧时发出的强光上,而忽略新物质——白色粉末状的氧化镁的生成,学生没有观察到新物质的生成,因此就很难建立起“化学变化”这一概念。
二、明确观察的顺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序性在化学实验中有序的观察可以提高观察的效果,因此要使学生掌握观察的一般顺序,避免由于观察顺序的颠倒混乱,而影响观察的效果。
一般来说,化学实验按照“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次序进行观察。
也就是先观察实验变化所使用的仪器装置,再观察物质及其变化,最后观察生成物,即要详细观察实验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
观察实验仪器装置时,先观察整体,再找到它的中心部位或关键部位,同时注意仪器装置的连接、倾斜度等。
观察反应物时,先观察物质的性状(包括色、态、味、溶解性等物理物质)、反应发生的条件;再观察反应过程所发生的现象(熔化、燃烧、爆鸣、冒出气泡、产生沉淀、变色、发光、发热等);最后观察反应后生成物的性状。
如氯酸钾分解制氧气的实验中,应按下列次序观察:先观察实验使用的仪器装置,再观察反应前的反应物氯酸钾和催化剂二氧化猛的性状,装满水倒置的集气瓶,然后进行加热,这时主要集中观察反应物受热发红,产生白烟,接着观察集气瓶中水面下降,气泡逸出水面。
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摘要】学生掌握知识必须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而观察能为思维提供必要的素材。
观察能力是思维能力以及其它各种智力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关系到学生一生的学习质量和将来从事创造性劳动和科学研究工作水平的问题,从这个角度来看培养观察能力的意义是十分重要任务之一。
化学是以实验为手段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学生学习化学是以观察物质及其变化为其特征的。
因此,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就更加重要。
据已有的经验来看,在中学化学教学中,通过化学实验对学生加强观察方法的指导有如下几点具体做法:一、激发观察动机,提出观察要求培养学生观察方法的思维性疑而后思,学生的思维是需要择疑的迫切性开始的,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观察的动机,而强烈的求知欲又来源于疑,可以说,无疑则无欲,而无欲则无思,无思则不进,而实验教学中疑又源于观察,以观生趣,以趣激疑,以疑导思,以思带动知、智、能的发展,培养与提高这是一条知、智、能的升华链。
所以,观察是思维的动力。
学生总是在疑的矛盾波浪中经受锻炼,这种疑的矛盾来自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认识的过程。
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揭示矛盾和学生不断发现矛盾的过程,也就是激发学生思维的过程。
教师在激发思维的过程中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深思过程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因而,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始终置身于观察一趣味一疑问一思维的认识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即得到锻炼和培养。
事实证明,有思维要求的观察与无思维要求的观察其观察效果是大不相同的。
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说过:“机会,只对有准备的思想才有意义。
”学生带着需要解决的问题去观察,把观察过程的始终都用思维的线贯穿起来时,就会有持续的浓厚的兴趣。
即使并非初次见到的现象也会兴趣盎然地再观察,从而达到再提高,再升华。
因为这样可以达到在思维的启示下不断发现新问题、新属性和新情境。
利用化学实验操作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作者:熊丹
来源:《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1年第08期
化学教学新课标要求,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巴甫洛夫在实验室中写有“观察、观察、再观察”的座右铭,足见观察的重要性.
在化学实验中,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指用感觉器官或借助于科学仪器,观察实验过程及现象,获取生动的感性知识,然后进行积极思维,将观察到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归纳,上升成理性认识,形成正确的概念,进而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学生认识世界、发展智力、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它为思维活动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一、正确操作,仔细观察
学生实验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动手操作、仔细观察主动地认识世界和应用所获得的知识.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使学
生有目的地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这是形成和发展学生观察能力的需要.
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化学变化的全过程,自始至终看清楚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围绕实验目的,对某些化学现象进行重点观察,对某些不易观察的现象,可以采取一些使现象鲜明的措施.
例如,对透明溶液或浅色气体物质可用白纸背衬进行观察;对某些微弱的现象,可用投影、多媒体手段进行放大观察;等等.
二、激发兴趣,自觉观察
兴趣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能动的过程,教师应利用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化学实验以其生动、直观、鲜明的特点,极易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滴水生烟”实验——锌粉和碘粉混合后滴水会产生紫色烟雾;“毛刷”实验——铝条用砂纸去掉表面氧化膜,插入硝酸汞溶液中,片刻后取出放置在空气中一会儿,就会发现铝条上像“生了毛”.在化学实验中,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关系到学生能否自觉地、敏锐地、准确地从事观察活动,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学生只有积极自觉地观察,才能
获取正确的信息、发展思维、得到知识、掌握技能,进而认识自然的变化规律.
三、透过现象,深刻观察
化学反应中的现象既可能有颜色、气味、状态变化,又可能有气体生成、沉淀析出或发光发热等现象.不同的现象对人们感觉器官的刺激不同.具有较为强烈而突出的刺激,在观察中易居于主导地位,而有的现象容易被掩盖,为学生所忽视.这些现象,往往是主要反映物质
本质属性的重要现象.
例如,在讲“卤族元素”时,做碘升华的实验,学生往往被吸引到冉冉上升的紫色蒸汽和重新凝结的闪闪发亮的晶体中,而忽视了观察固体碘没有经过熔化直接气化的现象,而这正是升华这一概念的本质特征.
另外,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设问引导学生对各种实验现象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和分析,要注意提高学生观察的整体性、精确性,如实记录观察的结果,再分析实验现象,最后得出实验结论.
例如,在“乙烯的制法和性质”实验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①反应容器中的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②乙烯有何气味?如何除去乙烯中的杂质气体?③乙烯燃烧时火焰是什么颜色?有无黑烟?(与甲烷燃烧相比)④乙烯燃烧的产物是什么?如何验证?⑤乙烯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溴水中有何现象?这样,通过深入的观察和持续的分析和讨论,能够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向纵深发展.同时,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积极参与,主动观察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具体实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实验研究方法,让学生主动查找资料,弄清实验原理,选择合适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这样,学生积极
参与,可加深对实验全过程的观察,提高实验的效率.
例如,在讲“氨铵盐”时,浓氨水和浓盐酸会出现“发烟”现象.教师可据此提出问题:浓氨水和浓硫酸、浓硝酸是否也会出现同样的现象呢?学生通过讨论,动手操作,最后得出正确结论.
五、结合思维,认真观察
观察是一种在理性参与下的知觉,是一种与思维紧密联系的知觉.只有对观察所获取和积
累的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抽象思维活动,才能透过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内在联系,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样,积极的思维活动又能促进认真观察.
例如,在演示“钠与水的反应”实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仔细思考:①钠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②为什么钠会在水面上迅速向各个方面游动?③为什么钠会熔化成小球?④为什么反应过程中会有火花产生?⑤为什么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入酚酞溶液会显红色?学生通过边看边想,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钠的密度比水小,熔点低,和水发生强烈反应,放出能量,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