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还是反抗——《丛林里的绅士们》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 格式:pdf
- 大小:216.90 KB
- 文档页数:3
黄靖(集美大学文学院,福建厦门 361021)摘要:库柏以西部边疆生活为题材的《最后一个莫希干人》,刻画了一些友善的印第安人,改变了以往文学作品中印第安人都是野蛮人的思维定式。
但是,受西方殖民者的帝国“天命扩张论”思想和当时政治经济的需要所影响,作者在刻画不同人物命运时仍带有浓厚的殖民主义意识,从白人立场出发书写美国西进历史,以未开化的、注定在白人文明进程中走向灭绝的高贵野人和卑劣野人为模式,构建起一整套殖民主义话语,对印第安人存在着文化偏见和种族优越感,为白人发动的大屠杀和侵略行为做了巧妙的辩护。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帝国“天命扩张论”思想;文化偏见;种族优越感;高贵野人;卑劣野人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1-0154-03一、作家及其作品的社会背景简介詹姆斯·费尼莫尔·库柏,美国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将欧洲浪漫主义传统和美洲新大陆的独特文化有机结合,其作品起到了文学传统过渡的桥梁作用。
他在美国文学史上首次以西部边疆生活为题材,创作了以绰号“皮袜子”的猎人纳蒂·邦波为中心人物的五部曲:《拓荒者》《最后一个莫希干人》《大草原》《探路人》《猎鹿人》。
这五部长篇巨著是“一部美国开拓边疆的史诗”,记录了殖民主义在新大陆的扩张战争和移民向西迁移中惊心动魄的斗争和历史性变化。
作为早期西部小说的代表,“皮袜子”五部曲的产生和发展与帝国扩张和西进运动密切相关。
印第安人是北美的原住民,当西方殖民者刚到美洲无力生存时,印第安人曾给予了他们无私的援助。
但是这些白人势力壮大后就开始大举侵夺印第安人祖祖辈辈繁衍生息的土地,印第安人被迫奋起反抗。
16世纪初至17世纪中期称被称为初期北美印第安战争,这时期的印第安人独立作战,使立足未稳的殖民者们遭到了多次失败,始终未进入北美内陆。
17世纪中期至1815年被称为中期的北美印第安战争,这一时期的印第安人因受西方殖民者的怂恿而参与到了列强争夺殖民地的战争中,被英法双方当做开路先锋,内部四分五裂,实力大减,没得到什么独立自由的保障,甚至导致种族的灭绝。
《丛林下的冰河》符号解读摘要查建英的代表作《丛林下的冰河》是一篇自传风格浓烈的小说。
它叙述了一个美国留学生重返故土的故事,同时对理想主义和北美移民的信仰消解进行了探讨,潜藏着信仰坚守者深厚的人生悲剧感。
作者通过主人公的自我放逐,流浪的方式实践自己的信仰,表達了一种对理想主义的终结和中西文化冲撞的悲剧性宿命的预感。
关键词西方生活、理想主义、信仰、悲剧性《丛林下的冰河》是写一个留学美国的青年女子在认同西方文化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巨大伤痛。
20岁的“我”放弃国内大学毕业文凭满怀激情地去了美国一个南方小镇求学,和男友捷夫一起过着美国式的自由生活,因为亨利·詹姆斯的杰作《丛林中的野兽》而结识了从印度来的高材生巴斯克伦,但是对于初恋男友D 的怀念和同时日渐产生的对西方文化的拒斥将“我”抛进了绝望之中。
这种绝望从何而来呢?查建英在小说中曾言及“我”的“美国导师专长是符号美学”,这一点恐怕并不是小说所谓的虚构手法,因为《丛林下的冰河》行文中充满了符号学的浓重气息,主人公“我”在小说开头就曾明言“如果巴斯克伦本人在我记忆中可以用一个符号来表示,这个符号便是亨利·詹姆斯的杰作《丛林中的猛兽》’。
不仅巴斯克伦,捷克、初恋男友D都是蕴含着丰富意味的象征性符号。
一、捷夫:自由的西方生活作者这样描述捷夫:“他金发蓝眼高大壮实多毛有狐臭,健康开朗好动声若钝钟,在美国人里标准得没法儿再标准了。
不少美国姑娘会觉得他太缺乏特点。
我当时可不这么看。
我觉得捷夫恰恰是我想象中的真正美国人。
就好比我预先画了个框,捷夫不大不小不肥不瘦正好落进这副框子,从里面冲我咧嘴傻笑。
我为这种幻想与现实的天衣无缝而喜出望外。
”作为“我”想象中的标准美国人,捷夫是作为一种代表西方式自由生活的典型符号出现在文中的,他挟裹着一系列美国文化符号将“我”迅速带进西方生活的角色,比如:(一)白色敞篷车:西方的自由梦正如主人公“我”在最后所说的:“打量这辆瘫痪的车。
后殖民主义批评视野中的《蝇王》解读《蝇王》是英国作家威廉·戈尔丁的一部小说,被认为是批判后殖民主义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一群英国男童在一座无人岛上组成的小社会为背景,讲述了他们在缺乏成人监管的环境下逐渐堕落,最终陷入腐败和暴力的境地。
本文将从后殖民主义批评的视角解读该小说。
小说中描绘了殖民主义的影响和后果。
小说开始时,一群英国男童在一次飞机失事后被困在一个无人岛上。
他们试图建立起一种有组织的社会秩序,但很快陷入混乱和野蛮的状态。
小说中的英国男孩代表了英国殖民主义在殖民地所产生的影响,他们试图强加自己的意志和权力,并用暴力手段镇压其他人。
小说通过对权力和政治的探讨,批评了殖民主义带来的剥削和压迫。
小说中,男孩们选举了一个统治者——“蝇王”,他通过控制独立于成人的权力机构来统治其他人。
蝇王象征着暴力和独裁的权力,他不顾他人的利益,通过恐吓和镇压来维持自己的统治。
这种统治方式类似于殖民时期的殖民者对被殖民者的压迫。
小说还从性别角度对殖民主义进行了批判。
在小说中,男孩们对于女性的态度往往是消极的,他们将女性视为次等和不重要的存在。
这种对女性的歧视和剥夺权力的做法反映了殖民主义时期对女性的剥削和压迫。
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可以被视为代表殖民地受压迫人民的形象,他们被剥夺了自己的声音和权力。
小说通过对人性的探讨,暗示了殖民主义对人类本性的破坏。
在无人岛上,男孩们逐渐放弃了文明的价值观,变得野蛮和残忍。
他们利用恐惧和暴力来控制他人,忽视道德和法律的约束。
这暗示了殖民主义在殖民地内部引发的道德和价值观的崩溃。
《蝇王》通过描绘一个小社会的崩溃和人类本性的堕落,批评了殖民主义所带来的剥削、压迫和道德崩溃。
小说通过对权力和政治、性别和人性的探讨,展示了殖民主义的负面影响。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批判,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后殖民主义的观点,并对殖民主义所产生的问题保持警惕。
无处可逃的他者形象——从后殖民主义角度解读《茫茫藻海》范秋月
【期刊名称】《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32)9
【摘要】在琼·里斯的最后一部小说《茫茫藻海》中,作为混血女性,受到来自黑人
社区和白人社区的无情排挤,女主人公安托瓦内特沦为了种族主义和父权制双重桎
梏下的"他者".同时,不容忽视的是男主人公罗切斯特也同样作为"他者"形象而存在.
在种族主义和父权制的双重压迫下,男女主人公成为了无处可逃的"他者".后殖民主
义视野下对男女主人公"他者"形象的叙写不仅颠覆了人们对《简爱》中桑菲尔德庄园顶楼疯女人伯莎以及男主人公的传统看法,还原了其本真面目,同时还增强了此作
品的可读性,丰富了读者对本作品的理解.
【总页数】3页(P14-16)
【作者】范秋月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昆明650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561.074
【相关文献】
1.异国形象与他者——从比较文学形象学和后殖民主义角度解析《情人》 [J], 王
若丁
2.欲望表征的缺失——对《茫茫藻海》的一种拉康式解读 [J], 史册;
3."疯"女人的控诉--《藻海茫茫》中的殖民与后殖民主义话语 [J], 李立新
4.从拉康的镜像理论解读《茫茫藻海》中的“女人如茶” [J], 卢静
5.《茫茫藻海》中的火意象解读 [J], 曹丽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美国梦--评彼得凯里的短篇小说《美国梦》陈丽慧【摘要】运用后殖民主义文化观点,对彼得·凯里的短篇小说<美国梦>进行解读,通过对小镇人的思想变化的分析试图探讨澳洲在经济文化受控的表象下的民族思想波动.【期刊名称】《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年(卷),期】2004(000)004【总页数】4页(P101-104)【关键词】美国梦;民族文化思想;后殖民主义【作者】陈丽慧【作者单位】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安徽,合肥,23003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106.4彼得·凯里一直是澳大利亚“新派作家”代表人物。
近年来随着后殖民主义研究影响日益扩大,他又被冠以后殖民作家称号。
在后殖民主义研究中人们常常把重点放在他探讨老牌帝国主义英国和澳大利亚千丝万缕的关系的长篇小说上,如《奥斯卡和露辛达》和《凯利帮的真实历史》。
这是必然的。
作为英帝国主义殖民地,母国对澳洲人在政治、文化、经济上的影响是不可抹去的。
人们对英国的感情也是复杂的,既想摆脱,却隐隐有些眷恋。
但二战以后,美国这个超级大国逐渐代替英国对澳大利亚乃至世界进行经济文化殖民。
这种方式与明目张胆的武装入侵和直接派官员进行政治监管相比更具有隐蔽性和欺骗性。
在后殖民主义者眼中,这是另外一种形式的殖民。
可以说是帝国主义通过经济文化生活在意识形态领域对被殖民一方进行控制。
笔者在阅读凯里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历史上的胖子》中的《美国梦》时发现,他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对由美国的控制而产生的后殖民时代问题的关注就已初露端倪。
在文本中小镇呈现的是后殖民状态,因为它没有涉及殖民强权对殖民地的直接控制,包括政治军事的压迫,而是突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心理在西方影响下深刻的变化。
《美国梦》叙述了澳洲一个小镇的奇闻佚事。
主人公格里森先生在他同胞的疑问中秘密地建构了小镇的模型。
而他死后这个模型被当作旅游资源来吸引美国游客。
在这部小说中作者“烘托出因引进美国的生活方式而在经济上受制于异邦的小镇居民的悲凉……。
《挣脱双重桎梏,重建精彩人生—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宠儿》》篇一挣脱双重桎梏,重建精彩人生——后殖民女性主义解读《宠儿》一、引言托妮·莫里森的《宠儿》是一部深刻反映美国南方社会历史与文化背景的经典作品。
作为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代表作,这部小说描绘了女性在种族歧视和社会压迫下的挣扎与重生。
本文将通过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视角,解读《宠儿》中的主题和意义,以及其对于当代社会女性追求自我认同和摆脱双重桎梏的启示。
二、双重桎梏:种族与性别的压迫《宠儿》中的女性角色生活在种族和性别的双重桎梏之下。
种族歧视使得黑人女性在社会中处于边缘地位,而性别歧视则进一步加剧了她们的困境。
在托妮·莫里森的笔下,这些女性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挣脱这种双重压迫。
三、后殖民女性主义的解读后殖民女性主义认为,女性在殖民地和后殖民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不仅要面对种族和性别的压迫,还要面对文化认同的困境。
在《宠儿》中,女性角色通过自我救赎、家庭和社区的支持以及文化传承来寻找自我认同,从而挣脱种族和性别的桎梏。
四、女性的自我救赎小说中的女主角塞丝在面对奴隶制和性别压迫时,勇敢地选择了抵抗。
她通过回忆过去、面对现实和展望未来,实现了自我救赎。
这种救赎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抗争,也是对种族和性别压迫的反抗。
五、家庭与社区的支持在《宠儿》中,家庭和社区成为女性挣脱桎梏的重要力量。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和支持,以及社区的接纳和包容,使女性能够勇敢地面对过去的创伤,重建自信和自尊。
这种支持不仅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亲人朋友,也来自于文化和传统的力量。
六、文化传承与认同后殖民女性主义认为,文化传承是帮助女性摆脱种族和性别桎梏的重要途径。
在《宠儿》中,女性通过传承家族和文化传统,找到了自我认同和归属感。
这种认同不仅使她们能够抵抗外部的压迫和歧视,也使她们能够在内心深处找到力量和勇气。
七、重建精彩人生通过自我救赎、家庭与社区的支持以及文化传承,小说中的女性最终实现了对种族和性别桎梏的挣脱,重建了精彩的人生。
霍米·巴巴后殖民主义视角下小说《杀死一直知更鸟》中黑人汤姆·鲁滨逊的人物分析摘要:霍米·巴巴是当代后殖民主义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本文旨在从他的后殖民理论入手,通过矛盾状态、模拟和混杂性三个角度对小说《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黑人受害者汤姆展开人物分析,解读汤姆的人物形象。
一.小说主旨和理论背景《杀死一只知更鸟》是美国作家哈珀·李的代表作,该作品讲述了黑人男子汤姆在白人女子马耶拉的诬告下锒铛入狱,冤死狱中的故事。
即便在审判过程中汤姆有专业律师为其辩护,但是由白人组成的陪审团怀揣着深厚的种族主义偏见,依旧认定汤姆有罪。
信念全无的汤姆在狱中失去信念企图越狱,最终被狱警击毙。
这部小说形象展现了白人社会下黑人艰难的维权处境,也深刻地揭露了黑人在后殖民主义社会中所面临的不公和压迫。
霍米•巴巴于1949年出生于印度孟买,1970年在孟买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74和1977年在牛津大学获得双硕士学位,1990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其代表作主要有《文化的定位》和《民族与叙事》。
不同于萨义德的是,霍米·巴巴认为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单向的压制和奴役,而是一种双向的相互拆解的关系:殖民者的殖民话语并非如萨义德认为的那样像是铁板一样,受殖民者的主体身份也并非处在精神分裂的状态,两者之间表面上的霸权主宰关系中实际隐含着反霸权的空间的。
在巴巴看来,受殖民者的身份认同方式都是建立在对“身份主体”和“本质化”理解基础上,非此即彼的“纯粹身份”是形而上学思维的结果。
霍米·巴巴认为黑人在与白人相处过程中存在着矛盾状态、模拟和混杂性三种状态情况。
笔者将会从这两个方面切入对汤姆的人物形象展开分析。
二.矛盾状态下汤姆的人物分析霍米·巴巴认为殖民者和被殖民者的相互关系中存在着那种既相互吸引又相互排斥的复杂状态,这样的复杂状态就是矛盾状态。
巴巴认为矛盾状态打断了殖民统治的那种泾渭分明的权威关系,打乱了人们通常所认为的殖民者和被殖民者之间的简单关系。
《黑暗之心》的后殖民主义解析【摘要】《黑暗之心》是一部探讨后殖民主义议题的重要小说。
本文首先介绍了小说的背景和主题,明确了后殖民主义的概念。
接着从后殖民主义视角解读了小说中的权力关系,文化冲突和认同问题,以及对殖民主义影响的反思。
进一步探讨了身份认同和权力斗争,并观察了后殖民主义者如何再创造和重塑被殖民地文化。
结尾总结了后殖民主义视角对《黑暗之心》的解读,并展望了后殖民主义对当代文化研究的启示。
这篇文章通过后殖民主义视角深入分析了《黑暗之心》,为理解小说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研究价值。
【关键词】《黑暗之心》、后殖民主义、权力关系、文化冲突、文化认同、殖民主义影响、身份认同、权力斗争、被殖民地文化、再创造、重塑、结论、当代文化研究。
1. 引言1.1 介绍《黑暗之心》的背景和主题《黑暗之心》是由约瑟夫·康拉德所著的一部小说,于1899年出版。
这部作品背景设定在19世纪末的非洲刚果河流域,描写了欧洲殖民者对当地土著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以及主人公马洛的心灵和道德境遇。
作品的主题主要围绕着权力、文化冲突、文化认同、殖民主义对非西方文化的影响、身份认同和权力斗争等议题展开。
马洛在探险过程中逐渐发现了人性的黑暗面,以及欧洲殖民者对非洲土著人民的残暴和剥削。
作者通过描写马洛与环境的互动,以及他内心的挣扎和探索,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充满哲学思考和道德深度的画面。
在小说中,康拉德通过细腻的叙事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揭示了殖民主义的丑恶和人性的脆弱。
《黑暗之心》被认为是一部后殖民主义经典之作,引发了对当代文化和人类关系的深刻反思。
1.2 明确后殖民主义的概念后殖民主义是指在殖民主义被废除之后出现的一种政治、经济和文化现象。
它主要探讨的是在殖民主义时期留下的遗产如何继续对被殖民地社会产生影响,以及被殖民地社会如何应对这种影响。
后殖民主义关注的重点在于权力关系、文化冲突、身份认同和文化再塑造等问题。
在后殖民主义的观点下,被殖民地不再被视为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具有自己的主体性和反抗性。
- 254 -校园英语 /文艺研究从后殖民生态视角看康拉德非洲丛林小说叙事的矛盾性——以《黑暗的心》为例滁州城市职业学院/程丽萍【摘要】将后殖民研究与生态批评相结合,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研读康拉德的非洲丛林小说代表《黑暗的心》,剖析研究发现康拉德非洲丛林小说的叙事语言具有不确定性和矛盾性,体现出康拉德在殖民思想和生态意识上的矛盾性,为读者从殖民和生态合二为一的全新视角来解读康拉德的经典之作《黑暗的心》提供有力的借鉴。
【关键词】康拉德 非洲丛林小说 后殖民生态视角 矛盾性 黑暗的心引言英国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擅长创作海洋和丛林小说,其代表作《黑暗的心》被誉为20世纪的英国文学经典,在全世界享誉盛名。
小说自问世以来,赢得了文学评论界的广泛关注,很多学者从精神分析、叙事技巧、女权主义批评、后殖民批评、生态批评等诸多视角对该作品进行解读。
其中以殖民主义和反殖民主义为切入点,讨论康拉德的殖民态度的作品最多。
同时,有些学者认为约瑟夫·康拉德在小说中运用很大篇幅展示了欧洲殖民进程对非洲生态的破坏,从生态批评的角度分析的文章也很多。
不过,有些学者却认为康拉德的殖民态度和生态意识具有矛盾性,但这方面的研究较少。
本文拟从康拉德在《黑暗的心》一文中矛盾的叙述语言去探讨其殖民态度和生态意识的矛盾性,为广大读者从更多视角来解读康拉德的非洲丛林小说提供借鉴。
一、殖民态度的矛盾性康拉德的多重文化身份造成了其思想意识的矛盾性,他笔下的“自我”形象也不停发生着变化,他时而是传播文明的天使,时而是有着残暴形象的恶魔。
康拉德的殖民主义态度具有矛盾性。
他一方面批判殖民者,另一方面他又无法摆脱殖民者的意识。
首先,康拉德在《黑暗的心》中描述了欧洲殖民统治下的非洲殖民地人民苦难的生活景象和殖民主义者贪婪、虚伪和“吃人”的本性,他觉察到了欧洲殖民扩张的不道德性和罪恶,更是对殖民扩张对非洲大陆带来的 “进步”提出了质疑,小说体现出了作者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批判,这些可以说明康拉德是一位反殖民主义者。
品位•经典丈学评论女性的压迫与反抗:《毁灭》中黑人女性的属下地位解读O郭夏迪(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西安710128)【摘要】非裔美国作家林恩•诺塔奇曾两度荣获普利策奖,其代表作《毁灭》特别关注黑人女性的生活困境及其抗争。
国内外学者对于《毁灭》的研究多围绕着主题探究、人物分析、艺术风格和女性主义研究等展开。
通过属下理论解读《毁灭》,分析内战中的黑人女性由于受到双重压迫而被迫“失声”,但她们通过不懈的反抗,为自己发声。
【关键词】《毁灭》;林恩•诺塔奇;属下研究;后殖民主义;斯皮瓦克一、林恩•诺塔奇与《毁灭》及属下理论林恩•诺塔奇深切关注黑人女性内心世界,从黑人的角度反观白人社会对黑人的歧视,指出黑人女性在现代文明社会仍然不同程度地处于边缘位置,并深入剖析黑人民族的缺陷,代表作《毁灭》获得了第93届普利策戏剧奖。
诺塔奇以其真实、细腻的笔触,再现了刚果内战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女性面临的惨绝人寰的残暴,同时,也展现了以妈妈纳迪为首的女性,巧妙地周旋在政府和叛军之间,不断地激励自我意识的觉醒,反抗权威,争取独立女性身份。
“属下”一词,最早是由意大利政治家葛西多提出,后经印度庶民研究小组和斯皮瓦克的扩展,增加新的文化内涵,指由于种族、阶级、宗教信仰等因素与主流社会不同,而被主流文化压迫和歧视的、生活在社会文化边缘地带的弱势群体,尤其是女性。
斯皮瓦克将目光聚焦于属下阶层的女性,认为“属下”是帝国主义为了加强殖民统治,强化自己的主流意识形态而极力打造的他者形象。
他者始终是为了确立主体的权力话语优势而存在的,属下他者是没有历史、没有自己的个体差异的,始终处于沉默状态。
如果把父权制的压迫再考虑进来,那么女性就是“属下”的属下了,正如她所说:“如果属下没有历史、不能说话,那么,作为女性的属下就被更深地掩盖T o”问”斯皮瓦克力图通过自己对属下妇女境况的揭露批评帝国主义的文化霸权和传统父权制对第三世界女性的统治与压迫,通过解构的方法极力恢复属下的主体意识与文化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