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2015教师资格《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冲刺试题(1)
- 格式:pdf
- 大小:570.80 KB
- 文档页数:14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真题练习卷一、单选题1.小林又一次偷拿水果摊上的水果,被老师叫到办公室。
老师批评他:“为什么总是拿别人的东西”。
小林低头回答“我也知道不对,就是有时忍不住。
”这说明小林缺乏A.道德认识教育B.道德情感教育C.道德意志教育D.道德行为教育答案:C解析:小林知道自己不应该拿别人的苹果,但忍不住去拿,说明他有基本的道德认知,但是意志品质比较薄弱,控制不住自己,所以应加强道德意志的锻炼,故选C。
2.通过讲述教育故事,体悟教育真谛的研究方法是()。
A.实验研究B.行动研究C.叙事研究D.调查研究答案:C解析:题干描述的是教育叙事研究的内涵。
3.小红接到高考录取通知书已十多天了,仍然心情愉悦,往常觉得平淡的事也能让她很高兴,这种情绪状态属于()。
A.激情B.心境C.热情D.应激答案:B解析:心境具有弥散性与长期性。
4.对“卢沟桥事变”等历史事件的学习属于()。
A.规则学习B.概念学习C.符号学习D.命题学习答案:C解析:符号学习包括事实性知识的学习,即学习一组符号(语言或非语言)所表示的某一具体事实。
例如,历史课中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学习,地理课中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的学习,均属于事实性知识的学习。
5.()是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的小结与评价。
A.操行评定B.成绩评定C.道德评定D.素质评定答案:A解析:题干描述的是操行评定的内涵。
@##6.“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体现的德育原则是()A.知行统一原则B.因材施教原则C.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D.疏导原则答案:A7.“月明星稀”现象属于()B.感觉对比C.感觉后效D.继时对比答案:B解析:月亮、星星同时出现,由于月亮光线要强于星星,所以只会注意到月亮,这是二者的对比效应。
8.“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的过程体现了教育对文化的()功能。
A.保存B.传播C.选择D.更新答案:C解析:教育具有选择文化的作用,文化选择是对某种、某部分文化的吸收和舍弃。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真题练习卷一、单选题1.由学校组织的社会公益活动、兴趣小组和同伴帮扶等课外教育活动,不属于()。
A.教学计划之内的活动B.教学计划之外的活动C.综合实践活动D.社会实践活动答案:A解析:由学校组织的社会公益活动、兴趣小组和同伴帮扶等课外教育活动属于综合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也属于教学计划之外的活动,不属于教学计划之内的活动。
2.体育课上,学生掌握体操动作主要是通过(),因为这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条件和途径。
A.示范B.讲解C.练习D.反馈答案:C解析: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条件和途径。
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是指教育()。
A.可以超越社会历史而存在B.不受生产发展制约C.对政治经济有促进作用D.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答案:D解析: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具有能动作用。
4.一次考试测验,高水平的学生能得高分,低水平的学生只能得低分,说明该测验的( )质量指标高。
A.难度B.信度C.效度D.区分度答案:D解析: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5.下列外国作家、作品、国别对应错误的是()。
A.但丁—《神曲》—意大利莫里哀—《伪君子》—法国B.司汤达—《红与黑》—法国狄更斯—《双城记》—英国C.屠格涅夫—《复活》—俄国海明威—《老人与海》—美国D.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苏联伏尼契—《牛》—爱尔兰答案:C解析:《复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
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称之为“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6.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人生苦乐并非纯粹由物质条件决定,百万富翁很可能不如身无分文的流浪汉生活得幸福,原因在于感受生活的乐趣还需要艺术的眼光与悠闲的心境B.文化具有多向性与多面性:既有物质性,也有精神性;既是固态的,也是动态的;既有过去时,也有现在时、将来时;既要传承它,更要创新和发展它C.要彻底根治“中国式过马路”的陋习,仅仅寄希望于运动式的治理并不现实,倡导交通文明,增强法律意识,完善道路设施,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D.准确预报天气是一个难题,因为天气不仅受各种气团的影响,还受地形、水域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任何一个因素的改变都可能引起意想不到的天气变化答案:B解析:B.暗换主语。
教师资格之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前冲刺训练试卷和答案单选题(共20题)1. 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 )素养。
A.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B.崇高的职业道德C.丰厚的文化学科知识D.过硬的教学基本功【答案】 B2. 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 )A.劳动B.模仿C.学习D.本能【答案】 B3. 由于以前多次运用某一思维加工方式解决同类问题,从而逐步形成习惯性反应,使得在以后的问题解决中仍然沿用习惯反应去解决问题。
这种现象是()A.感觉统合B.注意转移C.记忆再现D.思维定势【答案】 D4. 教师不是分学科进行系统的知识传授,而是为学生创设学习环境,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在教室或其它场所自主学习。
这样的教学形式属于( )A.在线课堂B.网络课堂C.开放课堂D.翻转课堂【答案】 C5. 3~5岁儿童的言语掌握能力和记忆能力往往优于成年人,这表明儿童发展具有()。
A.阶段性B.顺序性C.不平衡性D.个别差异性【答案】 C6. 进入中学,学生经常思考“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未来应怎样”等问题。
按照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形成()。
A.信任感B.自我同一感C.主动感D.勤奋感【答案】 B7. “去其糟粕。
取其精华”的过程体现了教育对文化的()功能。
A.保存B.传播C.选择D.更新【答案】 C8. 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公认为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的是()A.凯洛夫的《教育学》B.卢梭的《爱弥儿》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D.布鲁纳的《教学论》【答案】 C9.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
A.培根B.夸美纽斯C.赫尔巴特D.赞科夫【答案】 B10. 教育的特质是()。
A.认识活动B.生存活动C.传递活动D.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答案】 D11. 下列不属于新的课程结构的特点的是()A.均衡性B.综合性C.单一性D.选择性【答案】 C12. 在某些偏远地区的小学,将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教师在同一节课里以直接授课和完成作业等交替进行的方式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施教。
2015 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出自()A.《学记》B.《论语》C.《大学》D.《师说》答案:B【解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的第 15 句。
2、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指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
A.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B.智育与体育相结合C.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答案:D【解析】马克思认为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就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小学生常常“好心办坏事”,其原因主要是()A.道德情感不深B.道德意志不强C.道德认识不足D.道德自律不够答案:C【解析】小学生好心办坏事主要是因为具备道德情感,但道德认识不足造成的。
4、我国首次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确定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时间为()A.1982 年B.1986 年C.2000 年D.2006 年试题难度:统计:本题共被作答 616 次,正确率 71%,易错项为 B,A。
【解析】首次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时间是 1986 年,第二次修订版是在 2006 年。
5、优秀运动员的成功,往往要追溯到启蒙教练的培养。
这说明教师劳动具有()A.创造性B.长期性C.示范性D.复杂性答案:B【解析】长期性是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影响具有滞后的效果。
因此优秀运动员成功时往往能追溯到启蒙教练的培养。
6、在教育研究中,透过单向玻璃进行的隐蔽性观察属于()A.显性观察B.参与性观察C.隐性观察D.非参与性观察答案:D【解析】观察法分为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两者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参与到被观察者的活动中。
题干中研究者透过单向玻璃进行隐蔽性观察时,未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所以选 D。
7、如果发现有人煤气中毒,首先采取的正确措施是()。
2015 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出自()A.《学记》B.《论语》C.《大学》D.《师说》答案:B【解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的第 15 句。
2、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指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
A.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B.智育与体育相结合C.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答案:D【解析】马克思认为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就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小学生常常“好心办坏事”,其原因主要是()A.道德情感不深B.道德意志不强C.道德认识不足D.道德自律不够答案:C【解析】小学生好心办坏事主要是因为具备道德情感,但道德认识不足造成的。
4、我国首次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确定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时间为()A.1982 年B.1986 年C.2000 年D.2006 年试题难度:统计:本题共被作答 616 次,正确率 71%,易错项为 B,A。
【解析】首次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时间是 1986 年,第二次修订版是在 2006 年。
5、优秀运动员的成功,往往要追溯到启蒙教练的培养。
这说明教师劳动具有()A.创造性B.长期性C.示范性D.复杂性答案:B【解析】长期性是指人才培养的周期比较长,教育影响具有滞后的效果。
因此优秀运动员成功时往往能追溯到启蒙教练的培养。
6、在教育研究中,透过单向玻璃进行的隐蔽性观察属于()A.显性观察B.参与性观察C.隐性观察D.非参与性观察答案:D【解析】观察法分为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两者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参与到被观察者的活动中。
题干中研究者透过单向玻璃进行隐蔽性观察时,未参与被观察者的活动,所以选 D。
7、如果发现有人煤气中毒,首先采取的正确措施是()。
2015 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及答案教育知识与能力(小学)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9 小题。
每小题2 分,共58 分)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出自()A. 《学记》B. 《论语》C. 《大学》D. 《师说》[答案]B2、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指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A. 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B. 智育与体育相结合C. 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D.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答案]D3、小学生常常“好心办坏事”,其原因主要是()A. 道德情感不深B. 道德意志不强C. 道德认识不足D. 道德自律不够[答案]C4、我国首次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确定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时间为()A.1982 年B.1986 年C.2000 年D.2006 年[答案]B5、优秀运动员的成功,往往要追溯到启蒙教练的培养。
这说明教师劳动具有()A.创造性C.示范性D.复杂性[答案]B6、在教育研究中,透过单向玻璃进行的隐蔽性观察属于()A.显性观察B.参与性观察C.隐性观察D.非参与性观察[答案]D7、如果发现有人煤气中毒,首先应采取的正确措施是①立即打开门窗,给房间通风;②给中毒者饮水,防止口渴;③给中毒者盖上衣服保暖;④将中毒者移至空气流通的地方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B8、在板书写字时,教师常把形近字的相异部分用不同颜色的粉笔写出来,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所运用的感觉规律是()A.感觉适应B.感觉C.感觉补偿D.感觉对比[答案]D9、小学生既不想完成作业又不想被老师惩罚,这种心理现象属于()A.双趋式冲突B.双避式冲突C.趋避式冲突D.双重趋避式冲突10、小学生在学习了四边形之后在学习平行四边形,这种学习属于()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C.归属学习D.并列学习[答案]B11、儿童道德是从一个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提出这一理论的心理学家是()A.罗杰斯B.皮亚杰C.埃里克森D.佛洛伊德[答案]B12、对小学生进行减压团体心理辅导时,采用的思想放松方法主要属()A.行为疗法B.艺术疗法C.认知疗法D.精神分析疗法[答案]C13、按照美国学者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理论,由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课程属于()A. 理想的课程B.正式的课程C.领悟的课程D.运作的课程[答案]A14、陶行知曾用松树和牡丹比喻人: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会被烧死。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真题练习卷一、单选题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小学生的记忆品质( )A.敏捷性B.持久性C.模糊性D.准备性答案:C解析:小学生记忆的品质包括: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准确性和记忆的准备性。
2.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在内的古代教育的显著特点是()。
A.普及性B.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C.原始性D.制度化、系统化答案:B解析: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3.苏格拉底产婆术的教学原则与()思想相一致。
A.学不躐等B.长善救失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D.不陵节而施答案:C解析: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体现的是启发性的教学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指没有努力求知的意图就不要去引导他,没有想弄清楚问题的好奇心就不要去启发他。
它旨在说明实行启发性教学原则时启发时机的选择。
故体现的是启发性教学原则。
4.进行学校各项工作的报表统计属于下列选项中()职能部门的工作内容。
A.校长办公室B.教务处C.总务处D.政教处答案:A解析:校长办公室是校长领导下处理日常校务的办事机构。
它协助校长处理对外联系、对内协调的工作,负责对外联络、文件收发、报表统计、信息反馈等。
5.教师必须做到“严于律己,为人师表”,这是因为教师的劳动具有()。
A.创造性B.示范性C.连续性D.主体性答案:B6.“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体现的教师职业特点是()。
A.复杂性B.长期性C.示范性D.创造性答案:B解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体现了教师劳动的长期性特点。
7.在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主要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个别教学C.分组教学D.班级教学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教学组织形式。
古代的学校主要采用个别教学的组织形式。
17世纪初产生了班级授课制。
8.学校实现德育内容、达到德育目标的基本手段是()A.班主任工作B.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C.各科教学活动D.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学习答案:C解析:我国学校德育途径是广泛多样的,其中基本途径是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015 上半年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课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 ( 本大题共 20 题,每题 2 分,共 40 分)1.小孩身心发展拥有显然的差别性,这特色决定了教育工作要() 。
A.顺序渐进B.因材施教C.教课相长D.求同存异2.“庶”与“富”是“教”的先决条件。
初次提出这一教育看法的教育家是() 。
A.孔子B.孟子C.荀子D.墨子3.法国文学家加缪获取诺贝尔文学奖后,第一时间给他的小学老师写了一封信表示感谢。
这反应了教师劳动拥有 () 。
A.复杂性B.持续性C.创建性D.示范性4.在小学生道德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 。
A.学校B.少年宫C.同学D.社会5.以下属于学校教育制度内容的是 () 。
A.修业年限B.教课纲领C.课程标准D.课程设罝6.小学生的手指不当心被教师的门夹伤,教师第一应采纳的举措是给学生() 。
A.揉搓受伤手指B.吃止痛消炎药C.冷敷受伤手指D.热敷受伤手指7. 教育研究主体经过对存心义的教育教课事件的描绘与剖析觉察() 。
A.经验研究法B.检查研究法C.行动研究法D.叙事研究法8.对于小孩“近来发展区”的看法,不正确的选项是 () 。
A.发展要先于教课,以更好的进行教课B.教课内容应略高于小孩的现有发展水平C.教课要走在发展的前方,以更好的促使发展D.教课应同时考虑小孩现有发展水平易所能达到的水平9.小学生喜爱亲密老师,盼望获取夸耀,这类需要属于() 。
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归属和爱的需要D.自我实现的需要10.“笨鸟先飞”、“熟能生巧”说明 () 。
A.需要对能力有影响B.动机对能力有影响C.性格对能力有影响D.气质对能力有影响11.小明学习特别努力,但是成绩老是不理想,渐渐出现了被动、退却、无动力的状态,这类心理反响属于 () 。
A.学习忧虑B.习得性无助C.自我估价降低D.认知功能阻碍12.依据皮亚杰的理论,能够解决“ 7×8=56”这个问题的小孩属于 () 。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40分)1.“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是()教育所推崇的理想A.前制度化B.非制度化C.制度化D.义务教育2.“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3.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B.上课C.布置、批改作业D.课外辅导4.德育过程的真正开端和起点是()A.提高品德认识B.激发品德发展动机C.陶冶品德情感D.培养品德行为习惯5.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是必须具有()。
A.学科专业素养B.教育专业素养C.品行专业素养D.职业道德素养6.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构成要素有本文部分和()。
A.后记部分B.原则部分C.说明部分D.序言部分7.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防止和克服()。
A.单纯依赖书本。
排斥实践,强调个人经验,否定理论知识的作用B.儿童中心论C.空洞说教,单纯知识传授D.片面单一知识的学习8.课程设计的第一个层次是()。
A.课程计划B.课程目标C.课程文件D.课程标准9.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由瑞士学者()提出。
A.柯尔伯格B.皮亚杰C.麦克费尔D.班杜拉10.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即()。
A.民主型、惩罚型、放任型B.权威型、放任型、民主型C.放任型、监督型、正义型D.惩罚型、正义型、权威型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学校工作要以教学为主,这就说教学是学校唯一的工作B.课外活动就是活动课程,两者没有质的区别C.《学记》中就提出了“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居学”的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育思想D.向学生传授知识是教师的根本任务12.关于教育起源问题上,心理起源论者所强调的是()。
A.教育起源于动物本能活动B.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C.人类语言产生后的必然要求D.对外部自然界的恐惧13.德育一直是统治者“齐风俗,一民心”“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工具。
2015教师资格《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冲刺试题(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
每小题2分。
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认为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的是( )。
A.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B.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C.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D.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2.教育的特质是( )。
A.认识活动 B.生存活动 C.传递活动 D.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3.下列不属于“骑士七技”范围的是( )。
A.骑马 B.投枪 C.音乐 D.吟诗 4.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提出教学理论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B.昆体良 C.赫尔巴特 D.夸美纽斯 5.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三阶段是( )。
A.社会自我 B.心理自我 C.生理自我 D.精神自我 6.在人格特征中,具有核心作用的成分是( )。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认知方式 7.狭义的德育专指( )。
A.家庭德育 B.学校德育 C.社会德育 D.社区德育 8.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体制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职权影响力;二是( )。
A.年龄影响力 B.性别影响力 C.个性影响力 D.学术影响力 9.班主任在组织班级教育力量中所起的作用是( )。
A.决定作用 B.领导作用 C.纽带和桥梁作用 D.核心作用 10.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是( )。
A.实验法 B.测量法 C.会谈法 D.观察法11.从整体看,小学生身体发育处于( )发展阶段。
A.失衡 B.平稳 C.第一高峰期 D.第二高峰期 12.赵老师是二甲班的班主任,每次赵老师上课或在场时,学生都规规矩矩,可是等赵老师一走开,班级纪律明显涣散。
赵老师的领导方式很可能是( )。
A.集权型 B.民主型 C.放任型 D.兼有BC两种型 13.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个性( )。
A.并不重要的时期 B.非常重要的奠基时期 C.没有效果的时期 D.最不会受外界影响的时期 14.真正为课程论建立起心理学基础的人是( )。
A.夸美纽斯 B.亚里士多德 C.赫尔巴特 D.卢梭 15.在小学四年级课程《骨骼和关节》中,教师准备了以下的教学活动:①拼图游戏,把骨骼贴在人体的相应部位上;②组织学生观察人体骨骼的多媒体图片,认识人体主要骨骼的名称和位置;③出示连线图,图中的物品与人体骨骼中的哪一部分相似;④介绍部分骨骼的作用。
如果你是这位教师,请选择你安排的教学组织顺序为( )。
A.①③②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④③ D.④③②① 16.关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说法错误的是( )。
A.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B.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C.间接经验即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 D.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17.教学情境是教师根据( )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服务于学生学习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
创设小学数学教学情境时应考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材料的呈现形式、小学生的基础知识等。
A.教学方法 B.教学目标 C.教学评价 D.教学策略 18.“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特点。
A.复杂性 B.长效性 C.创造性 D.示范性 19.在比较讲授法和讨论法的教学效果时,教师分别选用两个班级,一班采用讲授教学法,一班运用讨论法,两班学生在智力、学业基础等方面尽量保持均衡,期末时测量其成绩有显著差异。
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个案研究法 D.调查法 20.我国小学阶段,德育内容主要体现在( )中。
A.班级教育活动 B.思想品德课 C.全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D.班会和校会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22.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23.简述教学中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4.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据《论语》记载,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
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吗?”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吗?”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
”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
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 问题:你从孔子教育学生的实例中能得到什么启发?(20分) 25.下面是一位教师执教《草船借箭》时的一个片段,阅读并回答问题。
师:同学们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刚才又自由读了课文。
请同学们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主要讲了诸葛亮运用计谋,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事。
生:周瑜想用三天造十万支箭的办法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草船借箭,击破了周瑜的阴谋。
师:读了课文后,大家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 生:周瑜为什么要陷害诸葛亮?这对他们联合抗曹有好处吗? 生: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要陷害他,为什么还要去借箭呢? 生:鲁肃为什么会听诸葛亮的安排? 生:诸葛亮为什么要向曹操去借箭?还那么有把握? (学生一共提了不下20个问题) 师:同学们的问题都很有思考价值。
老师觉得这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是怎样认识文中的这些人物,把握了人物的特点,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
大家有兴趣来研究这些人物吗? 生:有! 师:文中共出现了四个人物。
请你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人物来研究,注意抓出他的特点。
问题:试评述以上教学片段。
(20分)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有2小题。
请任选1小题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1小题计分。
40分) 26.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桥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村庄惊醒了。
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
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东面、西面没有路。
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
” 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 竟没人再喊。
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她采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问题(一):试分析本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写作上的特点。
(10分) 问题(二):如指导高年段小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10 分) 问题(三):设计本文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
(10分) 27.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问题(一):如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上述内容。
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16分) 问题(二):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新授部分的教学流程,并简要说明理由。
(24分)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题干中所描述的是心理起源说的理论观点,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孟禄。
2.D【解析】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3.C【解析】“骑士七技”包括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
音乐不属于“骑士七技”。
4.D【解析】夸美纽斯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提出了自己的教学理论。
专家点拨夸美纽斯是捷克著名的教育家,与他相关的知识是历年考试中经常考查的内容。
相关知识有:他的代表作《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规范学科的开始;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班级的理论基础;提出“泛智教育”,认为教育是“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艺术”。
5.B【解析】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6.C【解析】在人格特征中,具有核心作用的成分是性格。
7.B【解析】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
专家点拨德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德育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
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
在历年考试中,德育的狭义概念经常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8.C【解析】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体制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职权影响力和个性影响力上。
9.C【解析】班主任在组织班级教育力量中起着纽带和桥梁作用。
10.C【解析】会谈是一种有目的的会话,会谈法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
其作用是为建立交谈双方相互合作和信任的关系,以及获得个体对其心理状况和问题的自我描述。
11.B【解析】从整体看,小学生身体发育处于平稳发展阶段,各生理系统都在发育成长中。
12.A【解析】集权型的教师有很强的教学责任心,但教育方法简单,不讲求教学方式,不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往往以教师的主张、决定为准。
学生对教师只能是听取和服从,缺乏学习的积极性,表面畏服,背后抗拒,处于被动地位。
13.B【解析】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
个性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文化、教育教养内容和方式的塑造。
在小学阶段,儿童第一次脱离父母进入集体生活,这时是形成个性非常关键的时期。
14.C【解析】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科学,并认为应把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他被认为是真正为课程论建立起心理学基础的人。
专家点拨赫尔巴特是教育学中的重要代表人物,相关考点有:他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他第一次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科学,并认为应把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他是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之一;班级授课制在他的发展下基本定型。
15.B【解析】教学组织应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从具体形象的事物人手,由浅入深地进行。
16.C【解析】间接经验就是指他人的认识成果,主要是指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此外还包括以各种现代技术形式表现的知识与信息,如磁带、录像带、电视和电影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