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国考行测备考:常见的4种削弱方式
- 格式:doc
- 大小:11.50 KB
- 文档页数:1
行测备考之削弱型事业单位考试中有一种非常重要的题型就是削弱型。
这种题目题干一般较长,通过一定的论证逻辑得到一个结论,题目要求一般是“以下哪项为真,最能削弱上述论证”。
不少同学对这类题目摸不着头脑,做题时一般凭借语感,导致正确率较低。
中公教育专家就削弱型题目进行说明,希望对大家备考有帮助。
削弱类题目的问法一般有“削弱”“反驳”“质疑”等几种问法。
“削弱”的含义是对某一论证的弱化,即降低其确信度和合理性。
“反驳”是确定某一论证的论题、论据虚假或者论证不能成立的思维过程。
“质疑”是指对论证产生疑问。
从本质上来说,反驳的程度最强,但是削弱和质疑比反驳的外延更宽。
但是在实际的做题过程中,我们对这三种问法是不需要进行严格的区分的。
只要明白这三种问法目的都是让论证的漏洞变得更大即可。
那么如何削弱一个论证呢?角度可以从削弱论据、结论和论证方式入手。
一般来说做这类题目,首先应该把题目的论证关系找到,然后针对论证选择一个语气最强的选项。
例题:小李:如果在视觉上不能辨别艺术复制品和真品之间的差异,那么复制品就应该和真品的价值一样。
因为如果两件艺术品在视觉上无差异,那么它们就有相同的品质。
要是它们有相同的品质,它们的价格就应该相等。
小王:你对艺术品的了解太少啦!即使某人做了一件精致的复制品,并且在视觉上难以把这件复制品与真品区别开来,由于这件复制品和真品产生于不同的年代,不能算有同样的品质。
现代人重塑的兵马俑再逼真,也不能与秦陵的兵马俑相提并论。
小王用下列哪项方法反驳小李的论证?A.攻击小李的一个假设,这个假设认为:一件艺术品的价格表明它的价值。
B.提出一个观点,这个观点削弱对方的一个断言,它是对方得出结论的基础。
C.对小李的一个断言提出质疑,这个断言是:在视觉上难以把一件精致的复制品和真品区别开来。
D.给出确认小李不能判断一件艺术品品质的理由,这个理由是小李对艺术品的鉴赏还缺乏经验。
【答案】B。
解析:小李的论证是如果视觉上无差异,那么品质就相同。
在公务员考试中根据题型可分为削弱型、加强型、前提型、解释型、评价型和结论型六种题型。
下面介绍这六种题型的基本特点和常规思路。
一、削弱型题目:此类题型的特点是题干中给出一个完整的论证或者表达某种观点,要求从备选项中寻找到最能(或最不能)反驳或削弱题干的选项。
削弱型的题目是以分析题干的结论、论据和论证逻辑为主的一类题目。
削弱型题目的解题关键是首先应明确题干的推理关系,即什么是前提,什么是结论;其次,根据题目的问题来明确削弱的方向是针对前提、结论还是论证本身。
一般来讲,题目本身直接要求削弱论据的提问方式很少,大部分的题目是要求削弱结论或者是论证。
而要求削弱结论或论证的题目,我们可以通过直接削弱论据、直接削弱论点或者直接削弱论证关系来达到目的,其中直接削弱论证关系主要可以从前提与结论没有联系、因果倒置、另有他因这三个方面考虑。
注意:当一个题目中有多个选项对题干有削弱作用时,要观察哪个选项是直接削弱题干,哪个选项是间接削弱题干,哪个选项是削弱论据,哪个选项是削弱论点,哪个选项是削弱论证关系。
一般来说,直接削弱比间接削弱的削弱作用强,削弱论点比削弱论据或论证关系的削弱作用强。
例题:在—些地方,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相关规定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尤其是该法的一项重要精神——管理过程中采用监督和评议等手段制约村官滥用权力,远远没有落实到位。
在这—背景下,一些村官疯狂贪污,村民维权困难,仅靠行政渠道的调查组或司法渠道的“两院”,可能不能解决问题。
下面哪句话最能削弱上述相关内容?A.有的地方的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相关规定得到了真正落实B.依靠行政渠道的调查组或司法渠道的“两院”必然不能解决村官贪污问题C.我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相关规定得到了真正落实D.依靠行政渠道的调查组或司法渠道的“两院”有可能解决村官贪污问题【答案】D。
解析:分析题干可知,题干的结论为“一些村官疯狂贪污,村民维权困难,仅靠行政渠道的调查组或者司法渠道的‘两院’,似乎很难解决问题”。
削弱质疑技法在因果联系中,为了切断因果关系,直接说明原因的不存在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虽然这种方法不能有效得出结论是否成立。
但是至少说明当前的因果关系中的因不存在,还是能够达到很好的削弱效果。
用模型表达就是因果关系用“A——B”,否定原因就是说明A不存在,或者A无意义。
下面用几道公务员考试的相关真题来深入分析。
例题1:在一次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在一座唐代古墓中发现多片先秦时期的夔文(音kui,一种变体的龙文)陶片。
对此,专家解释说,由于雨水冲刷等原因,这些先秦时期的陶片后来被冲至唐代的墓穴中。
以下如果哪项为真,最能质疑上述专家的观点?A.在这座唐代古墓中还发现多件西汉时期的文物B.这座唐代古墓保存完好,没有漏水、毁塌迹象C.并非只有先秦时期才使用夔文,唐代文人以书写夔文为能事D.唐代的墓葬风俗是将墓主生前喜爱的物品随同墓主一同下葬答案:B解析:题目的结论是“雨水冲刷——陶片近墓穴”,要采用否定原因的方法就是说,不可能有雨水冲刷的原因导致陶片进墓穴。
B答案说明的就是没有雨水冲刷,直接否定了原因。
能够质疑题目的结论;A是无关项,CD都有可能构成他因削弱,但是都不确切。
C中以书写夔文为能事,并不一定要带进棺材;D中将墓主生前喜爱的物品随同墓主一同下葬,墓主生前喜欢什么不确定。
因此,正确答案选择B。
例题2:克山病是一种原因未明的地方性心肌病,山东省两次克山病流行均发生在病区居民生活困难时期,此时居民饮食结构单一,营养缺乏。
1978年以后,由于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病区居民生活逐渐好转,营养结构趋向合理,克山病新发病人越来越少,达到基本控制标准。
一些研究者据此推测,营养缺乏可能是克山病发病的重要因素。
如果以下各项为真,哪项不能质疑上述推论?( )A. 1978年前农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但克山病仅在个别地方出现B. 原来克山病病区的土壤、水质在几十年中发生了较大变化C. 一些生活水平高的地区,也出现过克山病病例D. 通过调整饮食结构,无法治愈克山病答案:D解析:选出这个题目的答案并不难。
公务员判断推理削弱与加强题解答方法公务员判断推理削弱与加强题解答方法一、明确问法,注意问法中的否定词及“除了”考场上气氛比较紧张,很多考生做错题目的原因是没有看清楚问法。
在审问法的过程中大家要注意否定词和“除了”,要明确是选项是否能削弱或者加强。
例如:1、“以下哪项能够质疑题干,除了:”这种问法是让大家选择一个不能削弱题干结论,即把能削弱的选项排除,选择无关项或者加强项。
2、“以下哪项能够加强题干,除了:”这种问法是让大家选择一个不能加强题干结论,即把能加强的选项排除,选择无关项或者削弱项。
二、分析题干,明确题干的论据和结论的主要内容有些逻辑题目比较长,并且夹杂其他专业知识,这个时候题干往往不太好理解。
碰到这样的题目,大家千万不要受题干中专业知识的影响,只需要把题干的主要观点及论据找到概括出来即可,不用深入研究专有名词具体的含义。
常考的判断推理削弱方法1、与题干结论相反的事实削弱——事实反例在选购地板时,消费者都很关心地板散发的气味,因为地板的刺激性气味强往往是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一种表现。
最近有一种据称是香味环保地板赢得了不少消费者的青睐。
销售人员声称地板散发的香味可以消毒杀菌,去除空气中的异味。
当销售人员在推销这种产品时,往往会拿来几种不同的地板,让有购买意向的消费者闻一闻,并指出散发着清香气味的地板,即是香味环保地板。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销售人员的观点?A、事实上,由于木材本身的气味以及受制造工艺所限,地板或多或少都带有一定的刺激性气味B、气味并不是判别地板是否环保唯一标准,除气味外,消费者更关心地板中有机挥发物的含量C、到目前为止,国家有关部门还没有出台香味环保地板的专门标准,所谓的“香味”不过是厂家炒作的概念D、检验证明,不少厂商是通过在地板中添加大量香精等化学助剂来达到掩盖或者中和刺激性气味的目的【答案】D【解析】可能性推理削弱型。
销售人员的观点:指出散发着清香气味的地板是香味环保地板。
论证形式为:论据→结论。
一、削弱论据
在一个论证中,论据是用来支持结论的,如果指出这个论据是错误的,那么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结论,因此,削弱论据是削弱型题目的一种重要的削弱方式。
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1.驳斥样本的科学性:题干论据是问卷、调查、实验和研究时常见的削弱形式,具体有以下两种:(1)样本的数量不足;(2)样本不正确、不具有代表性或代表性不够,也即指出论据是片面的,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2.直接否定论据:即直接指出题干的论据是错误的。
二、削弱结论
削弱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否定结论:通过举出与结论相反的例子或者直接否定结论指出结论是错误的。
2.引入新的论据使得结论不成立。
3.论据不可行:当题干论证可简化为“论据→结论”的形式时,指出这个论据是行不通的或仅有论据实现不了结论。
三、削弱论证
要削弱题干论证,可以通过削弱论据和结论之间的论证关系达到目的,即从论据和结论之间的关系出发,主要有以下几种削弱形式:
1. 论据和结论之间无联系:指出论据和结论之间隐含的联系是不存在的,即打破论据和结论之间的联系,简称打断链条。
2. 论据和结论之间有差异:指出论据和结论之间所涉及的概念是存在差异的,并不是“同一概念”。
公考的削弱题是考察考生对于相关观点或假设的质疑和反驳能力,以下是一些公考加强削弱题技巧:
1. 阅读理解题干:仔细阅读题干中的观点、假设或前提条件,注意其中的逻辑和条件关系。
2. 理清思路:在阅读题干之后,需要立即考虑如何削弱对方的观点或假设,或是如何加强自己的观点或假设。
3. 寻找证据:强调或削弱观点或假设时,需要寻找相关的证据。
这些证据可以来源于题干中的文章或传达出的背景信息,也可以来源于个人经验、文献调查或其他可用的信息。
4. 使用逻辑推理:需要使用逻辑推理,分析观点和假设之间的因果关系。
并推导出可能的结果和影响,从而得出合理的结论。
5. 解读选项:读懂选项中的词语和信息,如果有否定或叙述不准确的选项,需要优先考虑。
6. 全面考虑:考虑到削弱或增强选项的全面性,不要只考虑一方面的优点、缺点或信息,而要考虑到问题的整体性。
7. 多练习:掌握此类题目需要时间和经验,多做相关练习可以提高答题技巧和准确性。
需要注意的是,削弱题需要掌握相应的技巧和方法,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思考,才能获得逐步提高的效果。
2014河北政法干警行测备考:削弱质疑技法总结削弱质疑技法之因果倒置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具有先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
唯物辩证法对二者的解释主要是对立统一的。
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于原因的作用而引起的现象。
而现实社会中,对二者的解释具有纷繁复杂的特点。
为了简化分析多因多果等复杂的因果联系,通常把复杂的因果联系简化为简单的核心的两个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一般来说,如果有两类因素A和B紧密相关,题干就指出A是造成B的原因,那么要削弱它,就可以说明并非A造成B,而是B才是造成A的原因,这就是所谓的“因果倒置”。
我们可以简单的用模型的方式来表达更为清晰简单。
若A导致B,用模型“A——B”来表达,那么因果倒置就是“B——A”,华图公务员考试研究中心用几个例题来解释这种削弱方法。
例题1:最近举行的一项调查表明,师大附中的学生对滚轴溜冰的着迷程度远远超过其他任何游戏,同时调查发现经常玩滚轴溜冰的学生的平均学习成绩相对其他学生更好一些。
看来,玩滚轴溜冰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面的推论?A。
师大附中与学生家长订了协议,如果孩子的学习成绩的名次没有排在前二十名,双方共同禁止学生玩滚轴溜冰。
B。
玩滚轴溜冰能够锻炼身体,保证学习效率的提高。
C。
玩滚轴溜冰的同学受到了学校有效的指导,其中一部分同学才不至于因此荒废学业。
D。
玩滚轴溜冰有助于智力开发,从而提高学习成绩。
答案:A解析:题干的结论可以简化为“滚轴溜冰——成绩好”,按照因果倒置的方法,应该选择“成绩好——滚轴溜冰”,只有A项与这个意思一致。
D项是加强,BC是没有说明滚轴溜冰和成绩好之间的关系。
故正确答案选择A。
例题2:某保险公司近来的一项研究表明:那些在舒适工作环境里工作的人比在不舒适工作环境里工作的人的生产效率要高25%。
这表明,日益改善的工作环境可以提高工人的生产率。
以下哪个假设是对以上因果联系最严重的挑战?( )A。
粉笔行测削弱加强题技巧一、引言在粉笔行测中,削弱加强题是必考题型之一。
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根据给定的论点和论据,判断哪个选项能够削弱或加强论证。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这类题目,本文将详细介绍削弱加强题的解题技巧。
二、粉笔行测削弱加强题的特点1.题型分类削弱加强题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只给出论点,要求判断哪个选项能够削弱或加强论点;另一类是给出论点和论据,要求判断哪个选项能够削弱或加强论证。
2.解题思路在解答削弱加强题时,首先要明确题目的要求,然后根据论点和论据进行分析。
常见的解题思路包括:找出矛盾、分析逻辑关系、运用常识和经验等。
三、削弱加强题解题技巧1.找论点和论据在阅读题目时,首先要找出论点和论据。
论点通常是题目中表述的观点或主张,而论据则是支持论点的证据。
找到论点和论据后,才能进行后续的分析。
2.判断削弱和加强方式根据论点和论据的内容,判断题目所要求的削弱或加强方式。
常见的削弱方式包括:削弱论点、削弱论据、反驳论证过程等;常见的加强方式包括:加强论点、加强论据、补充论证过程等。
3.分析选项在判断削弱和加强方式后,对每个选项进行分析。
分析时要注意选项与论点、论据之间的关系,以及选项是否能够达到削弱或加强的目的。
四、实战演练1.例题解析题目: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扶持力度,许多人认为这将有助于缓解我国空气污染问题。
以下哪个选项最能加强这一观点?A.环保产业属于高耗能、高排放产业,扶持政策会导致空气污染加剧。
B.环保产业的发展能够带动相关技术的创新,从而减少空气污染。
C.环保产业的发展会导致部分传统产业产能过剩,进而加剧空气污染。
D.环保产业的发展能够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水平,从而减轻空气污染。
2.解题步骤演示步骤一:找出论点和论据。
论点: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扶持力度有助于缓解我国空气污染问题。
论据:无。
步骤二:判断削弱和加强方式。
题目要求加强观点,因此需要寻找能够支持论点的选项。
步骤三:分析选项。
2014军转干部安置考试备考资料行测逻辑判断削弱型题目突破一、削弱型题目的特点一般来说,提问中包含“削弱”、“质疑”、“反驳”等字样的都为削弱型题目。
中公教育专家提醒考生需要注意的是,有的题目要求选出最能削弱的,有的题目要求选出最不能削弱的,但无论提问方式怎样变化,其解题方法都是相同的。
二、削弱型题目的解题步骤第一,仔细阅读题干,弄清楚题目要求削弱的是什么;第二,根据题干所给信息分清其论证结构,即其论点和论据各是什么,论点和论据之间的论证关系是怎样的,特别要注意关键词或联结词的把握;第三,分别查看各选项是否能削弱结论,如果能,则分析该选项是通过何种方式削弱的;第四,如果存在多个能够削弱论证的选项,则需要比较各削弱方式之间的削弱程度,从而选择最符合题意的一项。
三、削弱程度的比较通过真题分析,可以发现许多削弱型题目的选项中往往会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可以削弱题干结论,这就考查了选项之间削弱程度的比较,这也是考试中的一大趋势和特点。
一般来说,削弱论点比削弱论据或论证关系的削弱作用强。
直接削弱比间接削弱的削弱作用强,也就是说对题干论证或因果链条的直接削弱要比外加其他条件对题干进行的间接削弱作用强。
必然性的削弱程度强于或然型削弱,整体性的削弱强于部分性削弱。
如果选项中含有“一些”、“有些”时,一般不是最削弱选项。
如果有选项是对题干论证中隐含假设的削弱,削弱程度就较高。
例题:在一次考古发掘中,考古人员在一座唐代古墓中发现多片先秦时期的夔文(音kuí,一种变体的龙文)陶片。
对此,专家解释说,由于雨水冲刷等原因,这些先秦时期的陶片后来被冲至唐代的墓穴中。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质疑上述专家的观点?A.在这座唐代古墓中还发现多件西汉时期的文物B.这座唐代古墓保存完好,没有漏水、毁塌迹象C.并非只有先秦时期才使用夔文,唐代文人以书写夔文为能事D.唐代的墓葬风俗是将墓主生前喜爱的物品随同墓主一同下葬中公解析:此题答案为B。
论证形式为:论据M→论点N。
要削弱题干论证,可以通过削弱论据和论点之间的论证关系达到目的,即从论据和论点之间的关系出发,主要有以下几种削弱形式:1.M和N之间无联系例题:(2009•国家)“东胡林人”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文化遗址,在遗址中发现的人骨化石经鉴定属两个成年男性个体和一个少年女性个体。
在少女遗骸的颈部位置有用小螺壳串制的项链,腕部佩戴有牛肋骨制成的骨镯。
这说明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的审美意识已开始萌动。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判断?A.新石器时代的饰品通常是石器B.出土的项链和骨镯都十分粗糙C.项链和骨镯的作用主要是表示社会地位D.两个成年男性遗骸的颈部有更大的项链中公解析:此题答案为C。
“这说明”后面的内容是题干的论点,前面一句为论据。
题干论证为:“在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发现的少女遗骸中有项链和骨镯”(M)→“人类的审美意识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开始萌动”(N)。
要削弱该结论,只要指出论据与论点之间没有联系,即项链和骨镯并不代表审美意识即可。
C项指出项链和骨镯代表了社会地位,并不是审美意识的代表,指出了论据(M)和论点(N)之间是没有联系的,从而削弱了题干中的结论。
2.M和N之间有差异例题:(2010•国家)甲国生产了一种型号为su-34的新型战斗机,乙国在是否要引进这种战斗机的问题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
支持者认为su-34较以往引进的su-30有更加强大的对地攻击作战能力。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支持者的声音?A.目前市场上有比su-34性能更好的其他型号战斗机B.su-30足以满足对地攻击的需要,目前乙国需要提升的是对空攻击作战能力C.目前还没有实际数据显示究竟是su-34还是su-30有更强大的对地攻击作战能力D.甲乙两国目前在双边贸易中存在诸多摩擦,引入su-34会有很多实际困难中公解析:此题答案为B。
有些考生在解答此题时会混淆论点和论据。
此题的论点实际上是支持者的声音,即“支持引进su-34战斗机”,在题干中并没有直接体现;而“支持者认为”之后的语句为论据。
论证形式为:论据→结论。
一、削弱论据
在一个论证中,论据是用来支持结论的,如果指出这个论据是错误的,那么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结论,因此,削弱论据是削弱型题目的一种重要的削弱方式。
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
1.驳斥样本的科学性:题干论据是问卷、调查、实验和研究时常见的削弱形式,具体有以下两种:(1)样本的数量不足;(2)样本不正确、不具有代表性或代表性不够,也即指出论据是片面的,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2.直接否定论据:即直接指出题干的论据是错误的。
二、削弱结论
削弱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否定结论:通过举出与结论相反的例子或者直接否定结论指出结论是错误的。
2.引入新的论据使得结论不成立。
3.论据不可行:当题干论证可简化为“论据→结论”的形式时,指出这个论据是行不通的或仅有论据实现不了结论。
三、削弱论证
要削弱题干论证,可以通过削弱论据和结论之间的论证关系达到目的,即从论据和结论之间的关系出发,主要有以下几种削弱形式:
1. 论据和结论之间无联系:指出论据和结论之间隐含的联系是不存在的,即打破论据和结论之间的联系,简称打断链条。
2. 论据和结论之间有差异:指出论据和结论之间所涉及的概念是存在差异的,并不是“同一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