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方论》学习笔记100
- 格式:pdf
- 大小:14.53 KB
- 文档页数:9
《金匮要略》读书笔记(1978)[说明] 此为1978~1979年中医学四大经典温课的读书笔记之一。
《金匮要略》温课宗明·赵开美本,参考中医院校二版教材《金匮要略讲义》及南京中医学院金匮教研组编著《金匮要略译释》等。
《金匮要略》为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全书共25篇,载262方。
其中第1篇为总论部分;第2~17篇为内科部分;第18篇为外科部分;第19篇为四肢疾患及寄生虫病;第20~22篇为妇产科部分;第23~25篇为杂疗方、禽兽鱼虫、果实菜谷禁忌。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一、预防─治未病(一)未病防病曰:“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2](二)已病防变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1]二、病因病机(一)发病机理曰:“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
”[2]此即《内经》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二)病因分类曰:“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中虚而外邪入里);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中不虚邪未入里);三者,房事、金刃、虫兽所伤(不内外因)。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2](三)五邪伤人曰:“清邪(雾露之邪)居上,浊邪(水湿之邪)居下,大邪(六淫)中表,小邪(七情)中里,榖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
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晨),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13]三、证候分类(一)以表里病位分1、阳病:“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
”[13]阳病指病属表在经络,有卫病、营病、营卫合病三种,各有以上六病,合之为“阳病十八”。
2、阴病:“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咳、上气、喘、哕、咽(噎)、肠鸣、胀满、心痛、拘急。
《金匮要略方论》学习笔记78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厉节/病因、病机下面讲厉节病,厉节病的概念,刚才已经谈到了,是指以遍历关节,或者说递厉关节,以关节的疼痛为主症。
随着病势的发展,它可能出现关节的肿大变形,不可屈伸,全身症状尤其以身体羸瘦,为特征的一类疾病,叫做厉节病。
这讲的就是,张仲景当时,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这一类疾病,他的认识水平。
其中,首先关于病因、病机的问题,是四条原文,有第4、5、6、7条,这些条文来论述厉节病的病因、病机。
先看第4条原文,《金匮要略》“4.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
”“寸口脉沉而弱”- 他用脉象来论述,用沉弱的脉来提示正虚,是肝肾的不足,肝肾先虚,所以,这个提示、认识是很重要的。
我们看类风湿的病人,特别是青少年患病,和体质因素,先天禀赋,后天的失养有直接的关系。
所以他这个脉象论述,沉而弱。
“沉即主骨,弱即主筋”- 说明病在里,为什么说涉及到肝、肾了呢?肾主骨,肝主筋,筋骨虚弱,所以,他讲到“弱即主筋,沉即主骨”,就是讲的肝血的不足和肾精的不足,涉及到筋骨的脆弱,筋骨的不足。
所以,肝肾气血不足,是厉节病的内在因素。
在2002年发表的一些学术论文,还都是这样一个认识水平,一定得是肝肾先虚,是内在的致病因素。
外因,他讲是“汗出入水中”- 因为汗出的本身,腠理开泄,容易招邪,就是寒湿之邪容易外侵,外侵之后,郁而化热,包括湿邪和热邪的搏结,伤及血脉,浸淫筋骨。
还有我们说“湿流关节,湿伤于下”,的机理,所以,它的病位也是在筋、骨、关节之间。
那么,搏结在关节之间,它也影响关节周围的气血的周流,所以,它这是遍历关节的疼痛。
这个类风湿,后面我们要讲到“诸关节疼痛”,这个“诸”也是范围副词,来解释,为什么叫遍历和递厉关节。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表现,是从小关节开始,侵犯的是小关节。
所以肝肾先虚为病之本,寒湿侵袭是为标,是外因。
《金匮要略方论》学习笔记221 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概念/淋病 淋病,就是指小便点滴、淋漓涩痛,甚则刺痛,为主证的一类疾病。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有泌尿系的刺激症状,尿少、尿频、尿痛。如血淋、热淋,特别是石淋这一类,泌尿系的结石症,它不仅是有小便淋沥,特别是有刺痛,甚至于可以放散到腰、腹,有欲出而未尽这种感觉。 比方昨天我提到关于50岁以后,男子出现前列腺良性增生症,也叫前列腺肥大,它出现了小便的淋沥、欲出未尽。但是,它不属于淋证,应该属于小便不利证。 这小便不利,它甚至于出现小便不通,那叫“癃闭”,这要和小便不利区别一下。前列腺炎,轻的话,就是一种欲出未尽、小便淋沥、尿有余沥,或者尿等待的感觉;重的话可以是小便不通。 这种情况要和淋病区别,同时也要和我们刚才讲的小便不利证相区别。 淋病的癃闭,出现的是势急。刚才我特别强调了,小便不利的癃闭是势缓。 我们讲第十一篇的时候,它说下焦的情况,有淋秘不通的问题,一个是尿血,再一种淋秘不通,就是淋沥涩痛,还有一种就是出现了闭而不通。所以,闭而不通,就象癃闭证,是小便不通证,势急。 以上是有关的概念,包括需要鉴别的就是癃闭证和小便不利证要进行鉴别,也要和淋病进行鉴别。 淋证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医内科学》提出的五淋、六淋,包括 血淋、 热淋、 气淋、 劳淋,我们这里,还有的说有 膏淋。 实际上本篇在小便不利和淋病的症状上,应该严格区别开来,但是,小便不利我刚才提到的三张方子,有的就可以用于热淋,有的可以用以血淋,还有的就象茯苓戎盐汤,对于脾肾双亏者需要补益的,它可以用于劳淋或者膏淋,这个到了条文分析的时候再给大家讲。 我们讲了 * 一个是篇名的问题,为什么要根据注家的看法,把它加上小便不利,主要是要与内容相符。 * 合篇的意义有三个方面,从症状、病位上以及方药的互用上(将其合为一篇) * 概念,请大家注意, & 消渴有广义、狭义之分,本篇讲的消渴病,关于症状的问题讲过了。 & 小便不利也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小便不利是指小便困难、量少,或点滴短少,但是这个病势为缓和的,是有一个过程,尿道不疼,为特点才是小便不利。 它要与癃闭进行区别,癃闭,轻则点滴而出,重则闭而不通,它势急。所以尿潴留,不是说老是那么潴留,可以有缓的时候,但癃闭阶段是一个势急的情况。
《金匮要略》1.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治疗杂病的专书——东汉末年,伟大的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即《金匮要略方论》,被誉为“方书之祖”。
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2.《金匮要略》书名的来由——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全书十六卷(十卷论伤寒,六卷论杂病),其中,《伤寒论》十卷,由西晋王叔和整理为现行的《伤寒论》,杂病部分并未见到,直到北宋翰林学士王洙在翰林院所存的残旧书籍中得到《金匮玉函要略方》,上卷论伤寒病,中卷论杂病,下卷记载方剂及妇科。
由林亿等校订此书,因为《伤寒论》已整理成册,把中、下两卷重新编写,定为《金匮要略方论》,即《金匮要略》。
3.《金匮要略》的主要内容——全书二十五篇,首篇为总论;第二至第十七篇为内科病;第十八篇为外科病;第十九篇为不便归类的几种疾病合为一篇;第二十至二十二为妇科;二十三至二十五为杂疗方剂和食物禁忌,共四十六种病,二百零五首方剂(其中四首只有方名,而未载药)。
4. 《金匮》的分篇原则——一是病机相同,证候近似,病位相近分为一篇,如痉、温晦病。
二是由于性质相似分为一篇,如百合、狐惑、阴阳毒。
三是由于病机相似,合为一篇,如中风、历节。
四是病位相同,分为一篇,如肺痿、肺痈、咳嗽上气。
此外,还有一病一篇,如疟疾、奔豚气、痰饮、水气、黄疸。
5. 《金匮要略》的主要精神——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本论点,结合八纲,既辨病,又辨证,病证结合的辨证方法。
6.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以阴阳五行为指导,以整体观念为主导,以脏腑经络、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
7. 病脉证治——是提示人们以病与证相结合,脉与证须合参,辨证与论治紧密结合的重要意义。
8. 《金匮》的治疗原则——一是早期诊治,防止传变,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二是治病求本,重视正气,补脾补肾是治疗内伤疾病的根本方法,如虚痨篇所列的小建中汤、肾气丸(金匮肾气丸,地八山山四,丹茯泽泻三,肉桂附子一)。
《金匮要略方论》学习笔记108血痹虚劳脉证并治第六/虚劳/证治/薯蓣丸方(诸不足,风气百疾)下面看第16条,(二类条文)《金匮要略》“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方主之。
薯蓣丸方薯蓣(三十分)当归桂枝曲干地黄豆黄卷(各十分)甘草(二十八分)人参(七分)川芎芍药白术麦门冬杏仁(各六分)柴胡桔梗茯苓(各五分)阿胶(七分)干姜(三分)白蔹(二分)防风(六分)大枣(百枚,为膏)上二十一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
”“虚劳诸不足”- 提示久病以后,阴阳、气血、营卫俱不足,这是说明正气虚,用“虚劳诸不足”来说明正气已虚,而且不是一天半天的了,是一种久病,属于虚弱性、衰弱性、虚损性的疾病总括,属于虚劳范围。
“风气百疾”- 风为百病之长,所以,当正气不足的情况下,最易兼感外邪,这就等于咱们讲过的“痼疾加以卒疾”,“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是“宜分先后”,先治新病。
现在教给你的办法是“薯蓣丸主之”- 这显然是一种扶正祛邪的代表方。
要说张仲景首创扶正祛邪法,在内伤杂病里面,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扶正以祛邪”薯蓣丸,是一个代表方剂。
看薯蓣丸的组成:薯蓣就是山药,山药为君药,当然它这个丸药是一个配方比例,你也可以把它作为汤药,汤药有时候开不出这么多药来,你可以随证加减的,方中一共有21味药,再加上蜂蜜就等于是22味药,蜂蜜本身也是补益药,甘温补益药,做成丸药,比例分量我就不讲了。
这个方子山药为主药,* 其中有补气作用的是四君子汤的底儿,即参、苓、术、草。
* 有四物汤的底儿(当归、川芎、白芍、熟地),* 两者加起来就叫八珍汤。
这都是后世在薯蓣丸这个原方的基础上,进行提炼而得的。
不是先有四君子汤,四物汤,八珍汤,十全大补汤,而是张仲景首创扶正祛邪方薯蓣丸方,后世在应用的过程中,逐渐领会了它的作用,能补气、补血、能气血双补等等,分成了,四君子汤、四物汤、八珍汤;若是十全大补汤,应该再加上桂枝和黄芪,他这个方里头有桂枝,缺黄芪,可不可以加上黄芪呀,完全可以,加上黄芪就变成十全大补汤了。
《金匮要略方论》学习笔记77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风/与现代医学沟通那么,与现代医学沟通的话,中医学的中风,实际上就是现代医学的脑血管意外的疾病。
在脑卒中里面,它有* 出血性的中风,就是脑溢血;* 缺血性的中风,就是脑栓塞。
也有的是脑血栓形成的脑栓塞。
* 蛛网膜的下腔出血,也会出现猝然昏仆,意识障碍以后,肢体运动出现了障碍,蛛网膜下腔出血有的是自发的,血管畸形突然发作,它没有先兆,也没有任何前期临床表现。
* 有的是外伤所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 再就是脑血管的痉挛。
* 还有病毒性的脑炎。
* 再就是面部神经麻痹。
* 面神经痉挛也属于这类的疾病,但是它和这个有点不一样,但是可以包括在咱们这个中医的中风的范围里来讨论。
关于《金匮》的辩证分型,现代医学已经证实,它这个病位的浅深轻重,* 一类就是血管的阻塞。
这是属于缺血性中风的,就是瘀血阻塞所致,咱们在治法上,不管是益气活血,还是在活血化瘀的同时给予相应的辩证的扶正,或者是通络这样的办法,所以,补阳还五汤,这个方名就告诉你,“还五”一半废了,咱们通过益气活血的办法还过来,让他康复,那就是,他这个正虚,已经考虑到是气虚无力推动血行,造成血瘀,而且对病为的认识,已经是看到是犯脑。
特别是张锡纯,他提出“上冲犯脑”,病位已经认识到这个水平,这是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属于缺血性中风。
* 脑出血的话。
瘀血的表现是属于血意络外,变为病理性的产物,不管是脉外的溢血,还是脉内的阻塞,咱们都当成是一种病理产物来理解。
有的人认为,中风的痰浊好理解,化痰我同意,活血,再造成出血怎么办?但是,我们中医就有,止血不留瘀,化瘀而不至于再出血的药物,那就是以“三七”为代表的药物,所以,中医在这方面,中药确实有很突出的特色。
后来,我们在《中医内科学》里面,我们又讲,在辩证分型上,就不能象在络,在经,在腑、在脏的认识了,干脆概括成了两类,中经络、中脏腑,后来再分闭证、脱证。
进一步辩证施治。
第一篇:浅谈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学习《金匮要略》的心得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应该说积累下来了不是文化瑰宝,在传统文化中,一直闪着耀眼光芒的一颗明星,那就是“中医”。
中医四大经典中,两本是仲景所著,仲景不是神人是什么?经过几番查阅资料后,仲景是处在**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民弃农业”,都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
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尤其是洛阳、南阳,会稽(绍兴)疫情严重。
“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
对这种悲痛的惨景,仲景目击心伤。
据载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百分之七十。
“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伤寒论》自序)。
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
当时,在他的宗族中有个人叫张伯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
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他做老师。
张伯祖见他聪明好学,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而张仲景竟尽得其传。
何颙在《襄阳府志》一书中曾赞叹说:“仲景之术,精于伯祖”。
真是青出于蓝而甚于蓝。
《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表现了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这告诉我们,要成为一名良医,得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后人尊称他为“医宗之圣”。
静静想想,牛顿说过:我的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取得的。
我想仲景也不例外,只不过历史亡失,并没有把所有的历史记录下来,仲景之前除了《内经》外,应该还有不少很优秀的医学著作。
但是,内因是取到成功的根本,仲景的个人才能才是他成为千古圣人的根本原因。
不然,仲景之后又有多少人能够写出像《伤寒杂病论》这样的千古经典巨著呢?屈指可数。
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这样写道:“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金匮要略方论》学习笔记364 妇科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概述 - 总纲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讲有关妇科杂病的这一篇,这是本书我们要讲授的最后一个单元的内容,为了在两个学时内,把整个篇章的内容给大家概括出来,我就以这种形式来给大家讲。 第8条内容,首先,他把妇科杂病的成因、病变,以及诊断、治则用一个大条文的内容,把它概述出来,可以说是妇科杂病的总纲。 请大家看第8条原文,然后,我来给大家解释: 《金匮要略》“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
在上呕吐涎唾,久成肺痈,形体损分。 在中盘结,绕脐寒疝; 或两胁疼痛,与藏相连; 或结热中,痛在关元,脉数无疮,肌若鱼鳞,时着男子,非止女身。 在下未多,经候不匀,令阴掣痛,少腹恶寒; 或引腰脊,下根气街,气冲急痛,膝胫疼烦。 奄忽眩冒,状如厥癫; 或有忧惨,悲伤多嗔,此皆带下,非有鬼神。 久则羸瘦,脉虚多寒; 三十六病,千变万端; 审脉阴阳,虚实紧弦; 行其针药,治危得安; 其虽同病,脉各异源; 子当辨记,勿谓不然。”(二类) 最后还忠告,大家一定要明辨,要记住。 (【词解】 1.胞门:即子宫、 2.损分:指形体消瘦,与未病前判若两人。 3.奄忽眩冒:奄忽,即倏忽;奄忽眩冒,即指忽然发生昏厥。 4.厥癫:指昏厥、癫狂一类疾病。 5.多嗔:是时常发怒。 6.带下:一般指赤白带下,这里泛指妇人经带病。 笔记者摘自《金匮要略讲义》) 这个条文内容分三个自然段,讲了哪些问题呢? “妇人之病,因虚、积冷、结气,为诸经水断绝” 我觉得先得明确妇人杂病的成因,大体归为三个方面:它叫“虚、积冷、结气”。 * 因虚是指气虚血少, * 积冷是寒冷久积之义, * 结气是气机郁结, 这就是我用普通话把大家领进来,认识妇人杂病的三个病因,虚、积冷、结气的含义。由于气虚血少、寒冷久积、气机郁结的结果,气血失调,冲任损伤。 实际在第一段里面,最后总结的这三句话。请注意,由三个病因最后导致了, “至有历年,血寒积结,胞门寒伤,经络凝坚” 这是属于月经失调的病变,关于这个病理过程,一会儿我给大家分析。 “在上呕吐涎唾,久成肺痈,形体损分;” 第二个自然段,所涉及的内容,就是由于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结果,特别是积冷、结气影响到三焦的病证,比方说,他举例在上焦,这种积冷、结气如果损伤到肺,它就会影响到什么呢? 寒饮伤肺,吐涎沫,这在《金匮》第七篇,我们讲虚寒肺痿的时候,已经涉及了这种病证;肺中冷,日久寒郁化热,损伤肺络,就会久成肺痈,形成损分,这也是个病名,在词解里给你解释了。 肺痈,因为它是外感风热病毒,肺生痈脓,所以损伤很厉害,这是对于肺有积冷、结气,化热以后损伤肺络,则形成肺痈,这在《金匮》第七篇,我们已经讲过了。 “在中盘结,绕脐寒疝,或两胁疼痛,与藏相连;” 在中焦的话,所有的《金匮讲义》都说,中焦肝脾功能失常,我们说基本概念上不能混淆,肝、肾,包括冲任,是属下焦的。 通过我们所讲的《金匮》第十篇,“此虚寒,从下上也”,就是指脾胃病,特别是虚寒、积冷、结气,它一定会影响到什么呢? 肝寒而上逆,肝气要冲逆的,所以,这里特别是由于体质的因素,又从寒化,出现寒疝绕脐痛,还有呢,特别是讲虚寒所致的,寒疝病,它会表现为两胠疼痛(《素问》王冰注:“胠,谓胁上也。”即胸胁两旁当臂之处。),所以,他原文又说“或两胁疼痛”,把我在《金匮》第十篇讲的,虚寒性腹满、寒疝的病因病机,和肝气横逆相联系,实际病在中焦。 “或结热中,痛在关元,脉数无疮,肌若鱼鳞,时着男子,非止女身;” 那么从热化的话,则“痛在关元”,关元在哪里呀? 这个是和经络循行相关的,这个部位关元我先作提示,就是肾脉和任脉的交会处在关元(关元穴。其位于脐下三寸处)。 “脉数无疮,肌若鱼鳞”- 对肌肤甲错,我们已经知道是瘀血的标志,因此,瘀血病,实际上当热化的时候,也就是说瘀血它可以引起疼痛。 临床实际和妇科病有关,和内科病更有关,特别是想到,我们在《金匮》十八篇讲到,痈肿、肠痈这一类疾病,都和瘀血相关,那么瘀血如果是脉数化热,这个脉数,证明有瘀血化热的倾向,但是没有形成疮疡,仅仅是痈脓的初起。 瘀血的典型标志,就是它(原文)说的“肌若鱼鳞”,和我们讲的“肌肤甲错”是一个意思。 “在下未多,经候不匀,令阴掣痛,少腹恶寒,或引腰脊,下根气街,气冲急痛,膝胫疼烦;奄忽眩冒,状如厥癫,或有忧惨,悲伤多嗔,此皆带下,非有鬼神。” 如果影响到下焦的话,就是肝肾,包括妇女特有的和冲、任相关的经络,即奇经八脉的关系非常密切。刚才我已经说了,会影响到月经病,首先有两类: 第一类, “经候不匀”- 就是经候不匀,月经失调等等,一会儿,我再讲。 “令阴掣痛,少腹恶寒,或引腰脊,下根气街”- 还有,就是影响到外阴的一些病变,掣痛,少腹的恶寒,因为它是因寒,因积冷所致,“或引腰脊,下根气街”,“气街”又是谁和谁的交会处呢? 这又是一个经络的概念,是胃经与冲脉交会处(在腹股沟稍上方,当脐中下5寸,距前正中线2寸。)。 那一天,我讲桂枝汤,和妇女的生理变化各个时期的关系,我曾经说过和冲脉、和隶属阳明这个关系,一会儿,我再把这个学说给大家整理一下。 “气冲急痛,膝胫疼烦”- 是从月经病所引起的临床表现,这是一类。 第二类疾病,就是 “奄忽眩冒,状如厥癫”- 形容病人表现为神志上的病变,就是精神失常一类的。 比方说厥癫,重的话是癫狂,轻的话就是脏躁,因此,本篇里面,涉及到妇人杂病情志方面的改变,涉及到梅核气和脏躁, 比方说 “或有忧惨,悲伤多嗔”- 这就是说明她忧思气结,精神、神态上有改变,哭笑无常。 再一个, “多嗔”- 多嗔就是怒骂,或者说就是瞪眼珠子喊,这些都是表现情志上的异常现象。 “此皆带下”- 带下病含义有两种: (1)古时候对于妇女的病变,认为是裙带以下的病变,所以叫“带下”。 (2)还一个含义,认为带脉,就是横束于腰间,妇人杂病除了和冲、任有关外,包括与督脉、带脉,这样的奇经八脉关系很密切,因此,统称为妇女的各种病变,也可以概括为带下病。 但是 “非有鬼神”- 我觉得等于和我们讲过的百合病一样,它就是一种病理现象、病理状态,临床表现是客观的,而没有鬼神作祟,所以,一定要正视以上病证。
金匮要略笔记要点金匮要略原著二十五篇,载方205首,用药约155味明代赵以德是注释原著第一人《金匮方论衍义》养慎:内养正气,外慎邪气厥阳:阳气上逆湿痹:指湿邪流注关节,闭阻筋脉气血,出现关节疼痛的病症。
阴阳俱微:营卫气血都不足。
(血痹重症)脱气:指虚劳病机,阳气虚衰。
痹侠背行:脊柱两旁有麻木感阳微阴弦:关前为阳,关后为阴,寸脉微,尺脉弦。
阳微是上焦阳气不足,胸阳不振之象;阴弦是阴寒邪盛,痰饮内停之征。
阳微阴弦并见,胸痹病机为上焦阳虚,阴邪上乘,邪正相搏而成。
肝着:指肝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所致之病名。
肾着:多起于劳动汗出,湿衣贴附于身,日久阳气痹阻,寒湿着于腰部,痹阻阳气不行。
咳逆倚息:咳嗽气逆,不能平卧,须倚床呼吸。
心下坚筑:心下部位满闷痞坚,动悸不宁。
伏饮:潜伏于体内,根深蒂固,难于攻除,伺机而发的一种饮病。
数集消谷:趺阳脉数,是热结于中,胃热盛则消谷而善饥。
目睛晕黄:一是望诊可见病人眼白发黄,;二是病人自觉视物昏黄不清。
胃反:反胃。
因脾阳衰虚,不能腐熟水谷,以致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的胃反病。
郁冒:头昏眼花,郁闷不舒。
一:脏腑经络先后:1: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2: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二:①痉病:因外感风寒误治(过汗、误下),导致津液不足,重感风寒,筋脉失养而致。
项背强急、口噤、角弓反张为特征。
1刚痉:发热无汗恶寒葛根汤证属:风寒表实、筋脉失养治则:温散表邪、通达经隧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2柔痉:发热汗出不恶寒栝蒌桂枝汤证属:风寒表虚、津液不足治则:调和营卫、兼以生津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楼桂枝汤主之。
金匮要略学习心得第一篇:《金匮要略方论》学习心得学习《金贵要略方论》有感《金匮要略方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著,是仲景创造辨证理论的代表作。
古今医家对此书推崇备至,称之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疗杂病的典范。
书名“金匮”,言其重要和珍贵之意,“要略”,言其简明扼要之意,表明本书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应当慎重保藏和应用。
通过二年级下学期对《金匮要略方论》的学习,我感触颇多:一、仲景,神人也!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应该说积累下来了不是文化瑰宝,在传统文化中,一直闪着耀眼光芒的一颗明星,那就是“中医”。
中医四大经典中,两本是仲景所著,仲景不是神人是什么?二、人与自然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这样写道:“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也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发病。
三、治未病“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中医闪烁的一点就是治未病,不仅是要未病防变,还要已病防传,一脏有病课传变他脏,调治未病之脏,这样才能防止疾病蔓延,促使机体功能恢复。
四、上下之病治其中如: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
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
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炮)此病属于虚寒肺痿仲景巧妙的运用仅仅两味药,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干姜辛温温复脾肺之阳。
两药辛甘合化,重在温中焦之阳以暖肺,因肺为气之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阳振,肺课温,寒课消,实乃培土生金之意。
五、辩证论治一仲景在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提到: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方:亦治霍乱。
大黄二两黄连黄芩各一两方中虽无止血之品,但本方却有止血之功,泻心汤主治因心火亢盛,不仅扰乱心神,且邪热迫血妄行,形成的吐血,忸血。
《金匮要略方论》学习笔记137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病因、病机第1条所论的,就是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
(一类条文)《金匮要略》“1.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
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首先来说,“夫脉当取太过不及”- 这是用脉象来推论病机的,也就是说,不管是太过,还是不及,都是非正常的脉,作为正常的脉,一定得有胃气,得有神,有根。
“太过”- 就是盛于正常,为太过,主邪气盛。
“不及”- 是不足于正常,脉象弱于正常,主正气虚。
关于脉法的问题,我曾经在前面给大家讲过了“阴阳辩脉法”。
一、是从脉位上说,寸脉为阳,尺脉为阴,就是以关位为界,分关前、关后。
二、就是从脉的取法上,浮取为阳,沉取为阴。
三、就是从辩脉法上(脉象上),浮脉、数脉、滑脉,为阳脉。
沉脉、迟脉、紧脉、弦脉为阴脉。
“阳微阴弦”- 这是这个条文的经典句子,病因、病机通过阳微阴弦来分析。
“阳微”- 阳位上,寸脉,浮取,见的是个微脉。
你说这个微脉是不足于正常啊,还是超过于正常啊?是不及。
微脉,作为不足于正常的脉,为正气虚,正气不足。
寸脉提示的病位是上焦,所以是上焦的阳虚。
因为,是在阳位上微,所以叫做“阳得阴脉”,为上焦阳虚。
在阳位上,就是浮取为阳,寸口为阳,取到的是什么脉呢?阴脉(即微脉),叫作“阳得阴脉”,这为阳气的不足,在脉位上(寸口)提示是上焦的阳气不足,即上焦阳虚。
(附:阳微- 寸口属阳,主心胸,说明上焦阳虚,心胸阳气不足。
笔记者摘自《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课件》)“阴弦”- 阴位上,尺脉,沉取,见的是弦脉。
弦脉,上次我已经交待了,弦脉属于阴脉。
尺脉、沉取,在里之意,是指包括中、下焦,在里之意。
尺脉沉取(见弦脉),为阴得阴脉,阴得阴脉在脉位上说,为阴之太过,阴之太过说明邪气超过正常,太过了,所以是邪气盛。
什么邪气呢?阴寒之邪,是表示在里,中、下焦都在里,阴邪偏胜,包括那些呢?痰饮之邪,寒邪、水邪。
金匮要略笔记要点金匮要略原著二十五篇,载方205首,用药约155味明代赵以德是注释原著第一人《金匮方论衍义》养慎:内养正气,外慎邪气厥阳:阳气上逆湿痹:指湿邪流注关节,闭阻筋脉气血,出现关节疼痛的病症。
阴阳俱微:营卫气血都不足。
(血痹重症)脱气:指虚劳病机,阳气虚衰。
痹侠背行:脊柱两旁有麻木感阳微阴弦:关前为阳,关后为阴,寸脉微,尺脉弦。
阳微是上焦阳气不足,胸阳不振之象;阴弦是阴寒邪盛,痰饮内停之征。
阳微阴弦并见,胸痹病机为上焦阳虚,阴邪上乘,邪正相搏而成。
肝着:指肝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所致之病名。
肾着:多起于劳动汗出,湿衣贴附于身,日久阳气痹阻,寒湿着于腰部,痹阻阳气不行。
咳逆倚息:咳嗽气逆,不能平卧,须倚床呼吸。
心下坚筑:心下部位满闷痞坚,动悸不宁。
伏饮:潜伏于体内,根深蒂固,难于攻除,伺机而发的一种饮病。
数集消谷:趺阳脉数,是热结于中,胃热盛则消谷而善饥。
目睛晕黄:一是望诊可见病人眼白发黄,;二是病人自觉视物昏黄不清。
胃反:反胃。
因脾阳衰虚,不能腐熟水谷,以致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的胃反病。
郁冒:头昏眼花,郁闷不舒。
一:脏腑经络先后:1: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2: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二:①痉病:因外感风寒误治(过汗、误下),导致津液不足,重感风寒,筋脉失养而致。
项背强急、口噤、角弓反张为特征。
1刚痉:发热无汗恶寒葛根汤证属:风寒表实、筋脉失养治则:温散表邪、通达经隧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2柔痉:发热汗出不恶寒栝蒌桂枝汤证属:风寒表虚、津液不足治则:调和营卫、兼以生津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楼桂枝汤主之。
《金匮要略方论》学习笔记345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妊娠常见诸疾证治/妊娠养胎/白术散(寒湿)第10条:《金匮要略》“妊娠养胎,白术散主之。
”(二类)(白术散方:见《外台》白术芎䓖蜀椒三分去汗牡蛎上四味,杵为散,酒服一钱匕,日三服,夜一服。
但苦痛,加芍药,心下毒痛,倍加芎䓖;心烦吐痛,不能食饮,加细辛一两,半夏大者二十枚。
服之后,更以醋浆水服之。
若呕,以醋浆水服之;复不解者,小麦汁服之。
已后渴者,大麦粥服之。
病虽愈,服之勿置。
笔记者摘自《金匮要略讲义》)就是关于妊娠养胎,用白术散,白术散的成分,白术、芎藭(川芎)、蜀椒,然后有牡蛎,这个方子,我们应该看到,特别是用蜀椒这样的温热药,一定得针对脾胃有虚寒。
那么,本来就有胎动不安了,为什么要用牡蛎呢?这个地方,他认为得有白带,就是寒湿有中阻的情况,她会出现脘闷,或者疼痛,甚至于呕吐,不思饮食,这是胃中寒湿对于胃的影响。
如果是吃得不好,直接影响胎儿发育,所以,他特别注意了,关于对脾胃的治疗,再一个,加牡蛎的原因,就是他认为,胎动不安,又有白带,应该给她除湿、利湿。
所以,整体上来说,病机分析上,应该是属于脾虚而寒湿的,还是责之于脾胃虚弱产生的寒湿。
刚才讲的是,属于脾胃虚弱(湿热不化)型,这个是寒湿型,所以,在养胎和安胎的方面,两张方子在辨证上是截然分开的。
所以,白术散,它功效是健脾温中,除湿安胎,除湿方面,是侧重于对寒湿之邪。
因为后来再发展,& 就是寒湿白带,用完带汤(《傅青主女科》)(完带汤组成:白术、山药、人参、白芍、车前子、苍术、甘草、陈皮、黑芥穗、柴胡。
),& 湿热黄带,就易黄汤,(易黄汤组成:山药、芡实、黄柏、车前子、白果。
)虽然讲的是一个安胎的方子,但是,对带下的治疗,从中也起到一个打基础的作用,而且,从中再演化出来的新方,这都是源于临床的。
下面,我要说的,就是白术散的“方后注”,他说的是,& “日三服,夜一服”,这可以看出来,服的量比较小,是散剂,而且还用酒,用酒的道理,我们说,作为一个妊娠的特殊时期,用药是应该相当谨慎的。
《金匮要略方论》学习笔记100
血痹虚劳脉证并治第六/虚劳/证治/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肾之阴阳两虚,阴损及阳)
下面就是涉及辩证施治的内容了。
也是我们讲虚劳的一
个重点部分。
? 先看第八条,(二类条文)《金匮要略》“8.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
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
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短剧》云∶虚弱浮热汗出者,除桂
加白薇附子各三分,故曰二加龙骨汤。
)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龙骨牡蛎(各三两)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
因为这是关于虚劳病的论述,所以在标题上我就不再说
“虚劳的肾之阴阳两虚”,我直接就讲在辩虚劳病的范围里面,他在辩证,辩肾的阴阳两虚证,这个方,即桂枝加龙骨
牡蛎汤。
简写“桂枝加龙牡汤”。
“夫失精家”- 《讲义》的[词解]:失精家指经常梦遗和滑精之人。
? 现在我们就按照他说的先这么教着,因为一会儿我要结
合原文分析,还要进行说明。
经常梦遗,就是有梦而遗,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