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岗中学七年级(上)导学案5.4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2
龙岗中学七年级(上)导学案3.6(2)学科数学年级七年级授课班级主备教师杜正彪参与教师课型课程内容(标题) 3.6(2)探索规律备课组长签名教科处主任审核印数时间学习目标:1、会用代数式表示简单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能验证所探索的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交往协作能力,并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探索实际问题中蕴涵的关系和规律。
难点:用字母、运算符号表示一般规律。
学法指导:学习内容(学习过程)一、回顾旧知1、在第二章第10节中我们曾经接触过“细胞分裂”问题,想一想,一个细胞经过1次分裂变成个,经过2次分裂变成个,经过3次分裂变成个,经过n 次分裂能分裂成个。
2、如图:工地上有一堆圆形钢管,第一层有1根,第二层2根,第三层3根,……第n层有根,第十八层有根。
二、创设情景,引入新课1、如图摆放餐桌和凳子:(1)1张餐桌可坐6人,2张餐桌可坐人。
3张餐桌人;(2)完成下表桌子张数 3 4 5 6 。
n可坐人数三、做一做(课本P127问题解决,做在课本上)四、巩固练习1、将一个角对折,可以得到一条折痕,连续对折3次可得到条折痕,若连续对折n次得到条折痕.2、下列是三种化合物的结构式及分子式,请按其规律,写出后一种化合物的分子式为。
3、观察图1至图4中小黑点的摆放规律,并按照这样的规律继续摆放.记第n个图中小黑点的个数为y。
解答下列问题:(1)填表:(n表示第n个图形)n 1 2 3 4 5 …y 1 3 7 13 …(2)用含n的代数式表示y= ;(3)当100n时,y= 。
学习反思。
龙岗中学七年级(上)导学案2.2班级:学生姓名:学科数学年级七年级授课班级主备教师杜正彪参与教师课型课程内容(标题) 2.2数轴备课组长签名教科处主任审核印数时间学习目标:1.能根据构成数轴的三个要素正确画出数轴;2.学会由数轴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3. 通过对温度计的观察,探索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初步感受“数形结合”思想.重点难点:重点数轴的概念;难点:由数轴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学法指导学习内容(学习过程)一、创设情景,自主学习与温度计相仿,我们可以在一条直线上规定一个正方向,用这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零和负数.具体做法如下:画一条直线(通常画成水平位置),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origin),用这点表示0.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画上箭头,而相反方向为负方向.再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依次标上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依次标上-1、-2、-3…(如下图).像这样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number axis).在数轴上画出表示有理数的点,可以先由这个数的符号确定它在数轴上原点的哪一边(正数在原点的右边,负数在原点的左边),再在相应的方向上确定它与原点相距几个单位长度,然后画上点.例如,表示-4.5的点,应在原点的左边4.5个单位处.而数轴上的原点就表示数零.口答:下列图形是数轴的是().构成数轴的三个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任何一个有理数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一个点来表示例1 (课本44页)例2(课本44页)二、想一想(课本44页)如果两个数只有符号不同,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为另一个数的相反数,也称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特别地,0的相反数是0.在数轴上,表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点,位于原定的两侧,并且与原定的距离相等三、议一议(课本45页)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总比左边的大。
七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七年级数学上册导学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的概念,并会判断一个给定的数是正数还是负数;2. 会初步应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教学重难点】:正确会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学前准备】:1、小学里学过哪些数请写出来:、、.2、在生活中,仅有整数和分数够用了吗?有没有比0小的数?如果有,那叫做什么数?3、阅读课本P1和P2三幅图(重点是三个例子,边阅读边思考)回答上面提出的问题:. 【例题】:◆从中国地形图上可以看到,有一座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图上标着8844M;还有一个吐鲁番盆地,图上标着-155M.你能说出它们的高度各是多少吗提示:中国地形图上可以看到,上述两处都标有它们的高度的数,图上标的数表示的高度是相对海平面说的,通常称为海拔高度.8844表示珠穆朗比海平面高8844米,-155表示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参考答案: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是海拔8844米;吐鲁番盆地的高度是海拔-155米.说明:这个例子也说明了我们为了实际需要引入负数,是为了区分海平面以上与海平面以下高度,它们也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现在有两个温度计,温度计液面指在0以上第6刻度,它表示的温度是6℃,那么温度计液面指在0以下第6刻度,这时的温度如何表示呢?提示:如果还用6℃来表示,那么就无法区分是零上6℃还是零下6℃,因此我们就引入一种新数——负数.参考答案:记作-6℃.说明:我们为了区分零上6℃与零下6℃这一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因而引入了负数的概念.◆甲地海拔高度是35米乙地海拔高度是15米,丙地海拔高度是-20米,请问哪个地方最高,哪个地方最低?最高的地方比最低的地方高多少?提示:35米,15米,-20米分别表示什么意义?参考答案:甲地最高,丙地最低,最高的地方比最低的地方高55米。
说明:35米表示高出海平面35米,15米表示高出海平面15米,-20米表示低于海平面20米,所以甲地最高,丙地最低,且甲地比丙地高55米。
七年级上册导学教案一、第一章:走进中学1. 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学生活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2. 内容:a. 中学生活的变化b. 适应中学生活的方法c. 中学学习的目标和意义3. 教学活动:a. 讨论中学生活的变化b. 分享适应中学生活的经验c. 设定中学学习的目标二、第二章:学习方法与技巧1. 目标: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提高学习效率。
2. 内容:a. 学习方法的选择b. 时间管理的技巧c. 复习和记忆的方法3. 教学活动:a. 介绍不同的学习方法b. 练习时间管理的技巧c. 分享复习和记忆的方法三、第三章:语文学习导学1. 目标:让学生了解语文学习的特点和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2. 内容:a. 语文学习的目标和意义b. 语文学习的方法和技巧c. 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3. 教学活动:a. 讨论语文学习的目标和意义b. 分享语文学习的方法和技巧c. 解析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四、第四章:数学学习导学1. 目标:让学生了解数学学习的特点和要求,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2. 内容:a. 数学学习的目标和意义b. 数学学习的方法和技巧c. 数学学习的重点和难点3. 教学活动:a. 讨论数学学习的目标和意义b. 分享数学学习的方法和技巧c. 解析数学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五、第五章:英语学习导学1. 目标:让学生了解英语学习的特点和要求,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2. 内容:a. 英语学习的目标和意义b. 英语学习的方法和技巧c. 英语学习的重点和难点3. 教学活动:a. 讨论英语学习的目标和意义b. 分享英语学习的方法和技巧c. 解析英语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六、第六章:科学素养导学1. 目标:让学生了解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2. 内容:a. 科学素养的定义和重要性b. 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c. 科学素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3. 教学活动:a. 讨论科学素养的定义和重要性b. 实践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c. 分享科学素养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七、第七章:社会科学导学1. 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科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科学素养。
龙岗中学七年级(上)导学案4.5平行
班级:学生姓名:
学科数学年级七年级授课班级
主备教师参与教师
课型课程内容(标题) 4.5平行
备课组长签名教科处主任审核
印数时间
学习目标:
1.在丰富的现实情境中,进一步了解两条直线的平行关系,掌握有关的符号表示。
2.会用三角尺、量角器、方格纸画平行线,积累操作活动的经验。
3在操作活动中,探索并了解平行线的有关性质。
重点难点:
重点:平行线的画法和平行线的性质
难点:对平行线本质属性的理解,用几何语言描述图形的性质.
学法指导
学习内容(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阅读课本152页)
呈现素材铺垫引入
出示图片
图4-3-1 图4-3-2
2、判断题:
(1)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叫做角。
()
(2)角的边的长短决定了角的大小。
()
(3)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
(4)∠ABC与∠CBA是同一个角。
()
3、图中以OA为一边的角有,分别是;
D
C
B
O A
三、作业(课本146页,知识技能1题,问题解决1题做在课本上)
学习反思。
课型 课程内容(标题)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复习 备课组长签名教科处主任审核 印 数时 间 学习目标:1、梳理本章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同时形成自己对所学知识较为深刻的认识。
2、提高归纳、慨括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梳理本章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同时形成自己对所学知识较为深刻的认识。
难点:提高归纳、慨括的能力。
学法指导学习内容(学习过程)一、知识梳理1、方程:2、一元一次方程:3、等式的基本性质:(1)等式(2)等式4、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二、基础训练(一)解方程:1.方程:(1)251332=+x ;(2)0=x ;(3)2245=+y x ;(4)0123=+x 中一元一次方程的个数是( )A .1B .2C .3D .42.下列变形不正确的是( )A .002==x x ,得由 B .4123-=-=x x ,得由 C .2332==x x ,得由 D .23243==x x ,得由 3.方程x x -=的解是_________________4.方程x x -=-22的解是_________________5.解方程:(1)5x-7=65-13x (2)3(x-7)+5(x-4)=15(3)21132x x+--=(4)1615312=--+xx(二)解应用题6.连续三个自然数之间的关系是:_____ , n ,连续三个偶数之间的关系是:_____ , n ,7.三个连续奇数的和为75,求这三个数____________________8.日历中一横列的相邻三个数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竖列的相邻三个数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每件原价为c元的上衣,按九折出售,现价应为_____________10.一种商品的进价为25元,若要获得8%的利润率,这种商品应以_________元出售11.若某物品的标价为132元,若以9折出售,仍可获利10%,则它的进价是___________12.A、B两地相距480千米,一列慢车从A地开出,每小时走60千米,一列快车从B地开出,每小时走65千米;(1)两车同时开出,相向而行,x小时相遇,可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两车同时开出,相背而行,x小时后两车相距620千米,可列方程 ____________________(3) 慢车先开1小时,同向而行,快车开除x小时后追上慢车,可列方程 ____________________三、作业:(P196页复习题,问题解决6、7,做在作业本上)学习反思。
初一英语上册全册导学案初一英语上册全册导学案uame 's gina (第1课时)a 1a—1c【学习目标】:1、熟悉掌握词汇name clock 等2、学会介绍自己并询问他人姓名,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打招呼、能听懂听力对话并能对根据听力对话进行自由交际.【学习重点】:使学生学会打招呼和介绍自己,并询问他人姓名的句型u . what's your name ? my na【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教师寄语:knowledge is power.)学习任务一: 熟悉掌握词汇name ,cl…学习任务二: 学会介绍自己并询问他人姓名,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打招呼、教师自我介绍,引导学生介绍自己.a: hello , i am gina , what's your name ? b: my name is ala2、小组竞赛, 两人一组,询问他人姓名,介绍自己.学习任务三: free talk (自由交谈)学习任务四: 能听懂听力对话并能对根据听力对话进行自由交际.二、合作共建(教师寄语:many hands make lightwork. )小组讨论我们所学的英语名字和汉语名字的区别, 如何用英语拼写你的名字?三、系统总结(教师寄语:no man can do two things at once.)、归纳你所学到的问候语.2、自己编写一个打招呼并询问姓名的小对话.四、诊断评价(一)单项选择_______your name ? my name is gina .a. whatb. what'sc. whod. w2. good morningwang ! _____________!a. hello bu d. good morning_______sally , what______ your name ?a. am ,isb. is , ad.am, a______name is li la.i b. i ad. you5.— _______, what's your name ?— john ga. hi bd. excu(二)写出下列单词的完全形式, 并写出汉语意思.i'm _________ __________ what's __________________name 's ___________ __________(三)写出下列单词.时钟 _______ 我的 ________ 你的___________ 名字_______ 遇见_________(四)尝试翻译下列句子见到你很高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我叫王小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叫什么名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根据情景补全对话.a: good a!b: ____________________!a; i ______lucy . _________your name ?b: my ____________you !a: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验中考:单项选择't ______ walaa. my bd. you 2a student and name is kate. a. she bd五、拓展:中英互译黑色 ___________ 2. 红色___________ 3. 白色___________蓝色___________ 5. 绿色___________ 6. 橙色___________棕色___________ 8. 黄色___________ 9. basketball___________10. baseball___________ 11. clock___________ 12. cap ___________goldfish___________ 14.glasses___________ 15.dictionary___________backpack ___________ 17. window___________ 18. door ___________六【课后反思】(教师寄语:never do things by halves)uame 's gina.(第2课时)a (2a—2c)【学习目标】:1、熟练掌握本课时的单词.2、学会询问他人姓名及介绍他人姓名、能听懂有关谈论他人姓名的对话并进行自由交际.【学习重点】:询问他人姓名及介绍他人姓名的句型.一、自主学习(教师寄语:knowledge is power.)学习任务一: 1.小组合作,理解并熟读下列短语,并写出汉语意思.ame ( ) your name ( ) his name ( ) her name ( )2.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运用句型:what's your / his / her name?/ his / her na进行自由交际.学习任务二: 听听力完成2a,2b.学习任务三: 对话练习(pairwork)二、系统总结(教师寄语:no man can do two things at once.)根据提示,完成下列问答._______ _______what's _______ name? ______________ ________ 语法重难点 1.形容词性物主代词-----起形容词作用,在句中只能作定语,也就是说它后面必须跟一个名词。
4.2 直线、射线、线段第1课时直线、射线、线段一、新课导入1.导入课题:我们在小学就已经学过线段、射线和直线,你能形象地说出它们的意义吗?你还能说说它们的联系与区别吗?这节课我们就开始进一步对它们的意义、表示法及联系进行研究.(板书课题)2.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进一步认识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和区别,逐步掌握它们的表示方法.②结合实例,了解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性质,并能初步应用.③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语句画出相应的图形,会用语句描述简单的图形.在图形的基础上发展数学语言.(3)情感态度初步体验图形是有效描述现实世界的重要手段,并能初步应用空间与图形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以及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意义.3.学习重、难点:重点:知道并领会直线的性质,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难点: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及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图形语言之间的转换.二、分层学习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教材第125页至倒数第4行止.(2)自学时间:8分钟.(3)自学要求:认真看课本,并结合下面的提纲积极思考、动手操作.(4)自学参考提纲:①探究并回答下面的问题:a.如图,经过点O画直线,能画几条?经过两点A,B呢?动手试一试.·BO··A经过点O能画出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A、B只能画一条直线.b.经过两点画直线有什么规律?怎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呢?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两点确定一条直线.c.怎样理解“确定”一词的含义?d.想一想,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原理的例子,与同学交流一下.做家具时弹墨线.②a.为了便于说明和研究,几何图形一般都要用字母来表示,通过以往的学习,我们知道“点”用大写字母表示,那么,“直线”又该如何表示?b.用不同的方法表示下图中的直线:直线GH(HG),直线m.c.判断下列语句是否正确,并把错误的语句改正过来:Ⅰ.一条直线可以表示为“直线A”.Ⅱ.一条直线可以表示为“直线ab”.Ⅲ.一条直线既可以记为“直线AB”,又可以记为“直线BA”,还可以记为“直线m”.Ⅰ.×;直线a;Ⅱ. ×;直线AB;Ⅲ.√.③a.观察右图,然后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Ⅰ.点O在直线l上(填“上”或“外”);直线l经过(填“经过”或“不经过”)点O.Ⅱ.点P在直线l外(填“上”或“外”);直线l不经过(填“经过”或“不经过”)点P.b.由a总结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与同学交流一下.c.根据下列语句画出图形:Ⅰ.直线EF经过点C Ⅱ.点A在直线l外Ⅰ.Ⅱ.④a.如图,请描述直线a和直线b的位置关系.直线a和直线b相交于点O.b.根据下列语句画出图形:Ⅰ.直线AB与直线CD相交于点P.Ⅱ.三条直线m、n、l相交于点E.Ⅰ.Ⅱ.2.自学:同学们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教师深入课堂巡视,了解学生的自学进度和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收集学生自学中存在的问题.②差异指导:教师对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拨.(2)生助生:各小组学生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帮助解决存在的疑点问题.4.强化:(1)直线的性质及其表示方法;点和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线的意义.(2)练习:用适当的语句描述图中点与直线的关系.解:①点B在直线l上,点P、A在直线外不同的两侧.②点A在直线b、c交点上,点B在直线a、b交点上,点C在直线a、c交点上.1.自学指导:(1)自学内容:教材第125页最后一行至第126页练习之前的内容.(2)自学时间:3分钟.(3)自学要求:认真看书,弄清直线、射线、线段之间的关系;类比直线的表示方法,学会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4)自学参考提纲:①射线、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类比直线的表示方法,想一想应怎样表示射线、线段?②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a.线段AB与射线AB都是直线AB的一部分.(√)b.直线AB与直线BA是同一条直线.(√)c.射线AB与射线BA是同一条射线.(×)d.端点重合的两条射线一定是同一条射线.(×)e.把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伸可得到射线,把线段向两个方向无限延伸可得到直线.(√)③按下列语句画出图形:a.点A在线段MN上b.射线AB不经过点Pc.经过点O的三条线段a、b、cd.线段AB、CD相交于点B2.自学:同学们结合自学指导进行自学.3.助学:(1)师助生:①明了学情:教师深入课堂巡视,了解学生自学进度和自学中存在的问题.②差异指导:根据学情,有针对性地进行分类点拨和指导.(2)生助生:各小组学生相互交流学习帮助,纠错.4.强化:(1)直线、射线、线段的关系:射线、线段都是直线的一部分;把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伸可得到射线,把线段向两个方向无限延伸可得到直线.(2)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三、评价1.学生的自我评价:各小组学生代表交流自己在本节课学习中的态度,学习方法和成果,并自查学习中存在的不足.2.教师对学生的评价:(1)表现性评价:对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中的态度、情感、学法和成效进行总结.(2)纸笔评价:课堂评价检测.3.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学反思):本课时主要介绍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表示方法以及它们的区别与联系,是典型的概念教学课.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充分探寻直线的基本知识,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的素材和动手动脑、合作交流的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在活动观察时感受概念的形成过程,获得数学体验.提醒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留心周围事物,借助实物来认识图形.一、基础巩固1.(10分)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2.(10分)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分别是直线上和直线外.3.(10分)在锯木料时,一般先在木板上画出两点,然后过两点弹出一条墨线,其中用到的数学原理是两点确定一条直线.4.(10分)如右图所示,直线AB和直线CD相交于点P;直线AB和直线EF相交于点Q;点R是直线CD和直线EF的交点.5.(10分)下列语句准确规范的是(D)A.直线a,b相交于一点mB.延长直线ABC.延长射线AD到点B(A是端点)D.直线AB、CD相交于点M6.(10分)如图,A、B、C三点在一条直线上.(1)图中有几条直线,怎样表示它们?(2)图中有几条线段,怎样表示它们?(3)射线AB与射线AC是同一条射线吗?(4)图中共有几条射线,写出以点B为端点的射线.解:(1)1条,直线AB,直线BA,直线AC,直线CA,直线BC,直线CB.(2)3条,线段AB(BA),线段AC(CA),线段BC(CB).(3)是.(4)6条,射线BC,射线BA.二、综合应用7.(10分)读下列语句并分别画出图形.(1)直线l经过A、B、C三点,并且点C在A与B之间.(2)两条直线m与n相交于点P.(3)P是直线a外一点,过点P有一条直线b与直线a相交于点Q.解:(1);(2) ;(3)8.(20分)如图,平面上有四个点A、B、C、D,根据下列语句画图.(1)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E;(2)连接线段AC、BD相交于点F;(3)连接线段AD,并将其反向延长;(4)作射线BC.解:如图.三、拓展延伸9.(10分)在同一平面内有三个点A、B、C,过其中任意两个点画直线,可以画出的直线条数是多少?若过四个点A、B、C、D呢?解:当A、B、C在同一直线上时,过其中任意两个点共可以作一条直线;当A、B、C 不在同一直线上时,过其中任意两个点共可以作三条直线;当A、B、C、D在同一直线上时,过其中任意两个点共可以作一条直线;当A、B、C、D中有三个点在同一直线上时,过其中任意两个点共可以作四条直线;当A、B、C、D中均不在同一直线上时,过其中任意两个点共可以作六条直线.绝对值1.-5的绝对值是( )A.5B.-5C.D.-2.如图,数轴的单位长度为1,如果点A,B表示的数的绝对值相等,那么点A表示的数是( )A.-4B.-2C.0D.43.如果|a|=-a,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 )A.a>0B.a<0C.a≤0D.a≥04.│-(+4.8)│的相反数为________.5.已知|x|=2012,|y|=2013,且x>0>y,则x=________,y=________.6.现定义某种新运算:对任意两个有理数a,b,有a※b=×|b|,如2※3=×|3|=×3=,4※(-2)=×|-2|=×2=.计算:3※(-6)=________.7.已知│a-2│+│b-3│=0,求a+2b的值.8.北京航天研究院所属工厂,制造“神舟十号”运载火箭上的一种螺母,要求螺母内径可以有±0.02mm的误差,抽查5个螺母,超过规定内径的毫米数记作正数,没有超过规定内径的毫米数记作负数,检查结果如下:+0.010,-0.018,+0.006,-0.002,+0.015.(1)指出哪些产品是合乎要求的?(即在误差范围内的)(2)指出合乎要求的产品中哪个质量好一些,哪个质量稍差一些?9.阅读材料,解答下列问题:当a>0时,如a=6则|a|=|6|=6,此时a的绝对值是它本身;当a=0时,|a|=0,此时a的绝对值是零;当a<0时,如a=-6则|a|=|-6|=6=-(-6),此时a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综上所述,一个数的绝对值要分三种情况,即|a|=这种分析方法渗透了数学的分类讨论思想.请仿照例中分类讨论的方法,分析猜想|a|与-a的大小关系.参考答案:1.A2.B3.C4.-4.85.2012 -20136.27.【解析】因为│a-2│≥0,│b-3│≥0,又│a-2│+│b-3│=0,所以│a-2│=0,│b-3│=0,由于绝对值是0的数只有0,所以a-2=0,b-3=0.所以a=2,b=3.所以a+2b=2+2×3=8.【答案】88.解:(1)因为|+0.010|=0.010<0.02,|-0.018|=0.018<0.02,|+0.006|=0.006<0.02,|-0.002|=0.002<0.02,|+0.015|=0.015<0.02,所以所抽查的产品都合乎要求.(2)绝对值越接近0质量越好,|-0.002|=0.002最接近0,所以质量好一些;|-0.018|=0.018最大,所以质量稍差一些.9.解:(1)当a>0时,|a|=a值为正数,-a为负数,因为正数大于负数,所以|a|>-a.(2)当a=0时,|a|=|0|=0,-a=0,所以|a|=-a.(3)当a<0时,|a|=-a.综上所述,|a|≥-a.《相交线》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相交线》。
龙岗中学七年级(上)导学案5.4
班级:学生姓名:
学科数学年级七年级授课班级
主备教师施家祥参与教师
课型课程内容(标题) 5.4我变胖了
备课组长签名教科处主任审核
印数时间
学习目标:
1、借助立体及平面图形学会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体会直接与间接设未知数的解题思路,从而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有关形积变化问题
难点:依题意准确把握形积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学习内容(学习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①审题;②设未知数;③找等量关系;④列方程;⑤解方程; ⑥写答案.
2.填空:
长方形的周长=面积=长方体的体积=正方体的体积=
圆的周长=面积=圆柱的体积=
二、例题讲解
例1、将一个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为36厘米的“瘦长”形圆柱锻压成底面直径是20厘米的“矮胖”形圆柱,高变成了多少?
分析:设锻压后圆柱的高为 x 厘米,填写下表:
锻压前锻压后
底面半径
高
体积
例2、用一根长10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
(1)使得长方形的长比宽多1.4米,此时长方形的长、宽各为多少米?面积呢?
分析:由题意知,长方形的周长始终是不变的,在解决这个问题中,要抓住这个等量关系。
解:设此时长方形的宽为x米,则它的长为米。
根据题意,得方程解得x=
此时长方形的长为米,宽为米;面积为平方米。
(2)使得长方形的长比宽多0.8米,
解:设此时长方形的宽为x米,则它的长为米。
根据题意,得方程解得x=
此时长方形的长为米,宽为米;面积为平方米。
比(1)中的面积增大(平方米)
(3)若长与宽相等,
解:设正方形的边长为x米,
根据题意,得方程解得x=
此时正方形的边长为米,面积为平方米。
比(2)中的面积增大(平方米)
结论:同样长的铁丝可以围更大的地方!
三、随堂练习:(课本184页,做在课本上)
四、开拓思维
把一块长、宽、高分别为5cm、3cm、3cm的长方体木块,浸入半径为4cm的圆柱形玻璃杯中(盛有水),水面将增高多少?(不外溢)
相等关系:水面增高体积=长方体体积
五、作业:(P186页问题解决1、2,做在作业本上)
学习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