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梭故事
- 格式:doc
- 大小:3.21 MB
- 文档页数:7
104摩梭民间传说和宗教故事胡继惠“宝阔”吉祥物白胡子老爷“阿宝夺肤”神给人间设想了一幅十二生肖的吉祥图,交给“省米专示省陪”萨女神。
由她设计制图,把人间十二生肖的作用与方位和一年十二月、一月三十天所在的位置,设制成为 “宝阔”吉祥物。
在摩梭人生活中,出远门的人,特别是带孩子出门的时候,都会在胸前挂上这个“宝阔”吉祥物。
平时生活中,家庭里修房盖屋,进新火,出门人应走什么方向,出门人的属相位置在什么方位,该什么时间岀行,都有很好的算法。
因为摩梭人认为,生活在人间必须尊重自然,祟拜自然。
万物都是有灵的。
这样,你才能走到哪里都会顺顺利利,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假如今天有一个属牛的人要岀门,请“达巴”算卦,“达巴”根据岀门人的年龄属相等测算后,认为这个人不可以往东的方向走,人们就会采取绕行的办法或改变一个方向后再转向东方。
不能直行的原因是,出门人可能是本命年,因为他的属相位置就在东方。
这样的人,请“达巴”做祭祀活动的时候,祭神送鬼的物品也不能朝东方丢去。
如果丢向东方,对属相在东方的人会惹出病痛。
所以,“宝阔”中的十二生肖与人们的生活有直接的关系。
人们总认为“宝阔”挂在胸前可以保平安,保吉祥。
传说“宝阔”的头在南方,尾在北方。
说明天有多大,“宝阔”就有多大。
以下是“宝阔”的构造和十二生肖的位置和方位:你咪吐吉亲(出太阳的东方)是兔子和老虎的位置;衣称名吉亲(南方)是蛇和马的位置;你咪谷吉亲(西方)是猴子和鸡的位置;红谷龙吉亲(北方)是猪和老鼠的位置;木古自之(东南)——龙的位置;右自之(西南)——羊的位置;苦自之(西北)——狗的位置;衣自之(东北)——牛的位置;宝头在南方——宝尾在北方。
传说属相中本来牛是第一位的,但排位的时候老鼠故意抓住了牛的尾巴,牛为了摆脱老鼠,使劲甩摆尾巴,结果把老鼠扔到朝前去了。
所以老鼠就排到第一位了。
105争抢寿命和智慧圣水很久很久以前,人和所有的动物都没有一个具体的说法,比如哪一种动物可以活多少岁。
89祖先留下的遗产:摩梭达巴经中蕴藏的文化观念与象征隐喻许瑞娟(云南民族大学 云南 昆明 650504)摘 要:摩梭人宇宙观和人观深层文化的表述多体现在达巴教的口诵经中。
达巴经内容丰富、内涵深厚,涉及摩梭人的历史文化、天文地理、社会经济、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达巴经里所记述的有关摩梭人的历史渊源、族称族属、战争冲突、迁徙送魂、礼仪规约是摩梭文化的源头和根基,所宣扬的敬畏自然、尊母崇舅、不忘祖恩、团结和谐、宽厚包容、趋吉禳灾理念无不体现了摩梭人的生活信仰、地方性知识以及观念意识。
通过跨文化的比较发现,达巴教与喜马拉雅地区传统宗教有许多共同之处,包含着地方性与超地方性的内容,承载与传递着摩梭传统文化与伦理观念的时代讯息,形塑与建构着族群认同与历史心性的文化边界,是摩梭人重要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有精神遗产”。
关键词:摩梭人;达巴经;文化观念;象征隐喻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621(2022)02-089-10收稿日期:2022-03-18项目基金: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泸沽湖周边多民族地区藏传佛教传播史研究”(批准号:17XMZ059)的系列研究论文及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1批面上资助项目(资助编号:2017M613284XB)阶段性成果。
另:本文获云南省高层次人才“青 年拔尖人才”资助。
作者简介:许瑞娟(1983-),女,汉族,云南省昆明市人。
云南民族大学南亚东南亚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博士后,硕士研究生 导师。
研究方向:西南少数民族社会文化人类学。
摩梭人是生活在中国西南部川滇两省交界泸沽湖周边自称“纳”或“纳日”的族群,信奉民间宗教达巴教与藏传佛教。
达巴教的祭司称为达巴,达巴的权威来自于他所掌握的专门知识以及对传统规矩和习语的熟谙。
藏族宗教知识精英认为达巴一词源于藏语བཟླ་པ།,“达”是反复念诵的意思,“巴”指的是人。
①达巴即指“反复念诵的人”,是古藏语。
从《三个摩梭女子的故事》中看遗留现象及其保护许奎甲人类学(二)班 14333058摘要:在影片《三个摩梭女子的故事》中,看到了诸多文化“遗留”,这些文化遗留在当今起到了帮助我们探究文明的证据作用,也是我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遗弃的一部分;在进入现代社会的过程中,那些文化遗留与当代文明产生冲突,或被同化,这是我们应该注意起来的一个现象,那些文化遗留更是我们应该尊重并保护的对象。
关键词:摩梭人、走婚、母系社会、文化遗留、冲突、尊重、保护(一)文化遗留在影片《三个摩梭女子的故事》中,我们比较清晰的看到了当代泸沽湖摩梭人仍然保留的走婚制度和母系社会模式,我们也看到了人们依然坚持的传统生计方式,更加看到了历史上及当今发生在当地的文化冲突,在现今旅游的发展情况面前,当代摩梭人的取舍及我们的应对,都是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的。
当地保留至今的文化现象,笔者认为完全可以用泰勒的“遗留”观点解释:“在那些帮助我们按迹探求世界文明的实际进程中的证据中,有一广泛的事实阶梯。
我们可以用…遗留‟(survival)这个术语来表示这些事实。
仪式、习俗、观点等从一个初级文化阶段转移到另一个较晚的阶段,它们是初级文化阶段的生动的见证或活的文献。
”1最显著的当然是遗留至今的走婚制及母系氏族社会及其附生的一系列文化现象。
与当今几乎全世界不同的,泸沽湖摩梭人采用的走婚制。
这不得不说是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婚姻模式,与我们长久以来接触的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截然相反,他们这种走婚制是相当自由的,男女的结合并不受父母的强大约束,一切都掌控在自己手中,人次、分合也不受约束。
男人在这种结合中起到的作用及责任由与我1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2005)原始文化(重译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们有区别,男人对自己的走婚对象及孩子尽到的责任相对我们是非常少的,子女都是在以母亲为核心的抚养的,而与之对应的,就是母系氏族社会。
当地的母系氏族社会,表现的非常明显。
摩梭人的传统节日祭牧神节摩梭人的“依善”节,意为祭牧神节。
根据氏族部落居住的不同,一部分在农历的冬月十二日举行,称为“呷扎依善”,另一部分在腊月初一举行。
尽管过节的时间不同,内容和方式却是一样的。
节日都分两天进行,将第一天叫“阿窝依善”,即在家祭祀牧神,第二天叫“阿卜依善”,即野外祭祀。
节日的第一天,家家主户户备上丰盛的早餐,煮上猪心、猪舌、猪胸骨、香肠、猪膘肉等各种腌制的猪内脏和腊肉,同时还备好各种油炸粑粑、稗子、大米、麦粒等揉成的若干个锥形祭祀物。
饭前,须烧松叶香、柏枝香祭供、祭祀牧神,同时也祭祷告和灶神。
然后将这些祭品,一部分留作第二天的野外祭祀用,一部分送给放牧人员作野餐,一部分家庭成员享用,还有一部分派人送到亲族和有“比子则嘿”(男女阿肖关系)的家作为拜节,对方也要用这些祭品作简单祭祀后分享。
节日的第二天,由家庭的一个成年人携带家中的小孩和各种祭品,到野外自家固定的祭牧神烧香的地方,供上祭品在烧香磕头祭祀之后,又把祭品每样一点烧在香火之中,以祭牧神,剩下祭品就在野外分享。
相传过去摩梭人的成丁礼都要在祭牧神节举行而不是在春节期间,只是的才逐渐改在春节举行。
喇嘛会泸沽湖摩梭人可谓全民信教,他们除了信奉自己的原始宗教“达巴教”外,还信仰喇嘛教。
自喇嘛教传入泸沽湖地区后,当地相继有了黑黄两教派的寺庙,俗称大经堂。
较大的经堂有永宁、前所黄教喇嘛经堂和左所喇踢黑教喇嘛也分别在农历七月初和冬月十二至十五,即在“依善”节期间举行隆重的喇嘛会。
七月初举行的喇嘛会,是由土司为战争中阵亡的将士超渡亡灵而专门安排的喇嘛会,以后形成惯例而延续至今。
平民百姓如要为死者超渡亡灵,也可以在其间举行。
而冬月举行的喇嘛会则主要为祈祷神灵、降伏魔王的盛会。
新加入的小喇嘛也要在其间举行削发入僧仪式。
喇嘛会由当选为主持寺庙的“拉擦”、“翁则”和“格故”(均为庙会喇嘛三个等级的职衔名称)召集寺庙所属大大小小的喇嘛和主持喇嘛会,并由这些主持者轮流设盛大的宴席招待四方来客。
摩梭走婚是婚姻制度的未来?2016年09月30日07:06导语:《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取经曾途经过“西梁女国”,那是一个无男性的国度。
现实世界里,位于彩云之南的云南也确实有这样一个女儿国,即泸沽湖畔的摩梭人。
卢沟湖畔的狮子山世居湖畔的数万摩梭人至今生活在以女性为轴心的母系氏族大家庭中,过着男不婚、女不嫁的阿注走婚生活(也叫阿夏婚,走婚男女双方互称为阿夏)。
走婚的传说和缘起:摩梭版的牛郎织女摩梭人的母系制不是孤立的社会现象,它有悠久的历史。
摩梭人是古羌戎的后裔。
他们最初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
后来由西北迁入西南。
据资料记载,汉代川北汶江一带就有了母系制习俗,到了唐代,甘孜州境内有一个东女国,《旧唐书》中就曾记载东女国为西羌之别种,俗以女性为王。
同时,在它南方的罗女蛮,则很有可能就是人们以图腾族名对摩梭或彝族的称呼。
其中突出女字,也能说明与保留母系制有关。
而随之发展而来的走婚制,历史中也有相关记载,康熙的儿子果亲王允礼在护送达赖入藏时,还目睹过当地的走婚,并为此作了一首《七笔钩》,其中提到的“妇女当家屋中走”正是妇女担任家长的表现,而“方便门儿,尽管有人走”则反映了当地的走婚习俗。
到了道光年间,更盛传盐源(现属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区)多恶习,女多不嫁。
这些都说明摩梭人母系制的发展是源远流长的。
摩梭人母系制遗风中,最有特色的便是走婚制。
这与其封闭独特的社会地理环境有关。
在金沙江和雅砻江之间,有一座南北走向的山脉,在层峦叠嶂的群山深处,有座宽阔的水面,这便是有名的泸沽湖,泸沽湖现位于云南和四川的交界,在云南西北的宁蒗县和四川省西南的盐源县之间,而宁蒗县的永宁地区,便是母系制走婚制的中心。
自魏晋南迁以来,由于交通不便,摩梭人便一直在这样一个闭塞的环境下与世隔绝地生活着。
摩梭人与外界的联系很少,较少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摩梭人的母系制以及走婚制也就自然而然传承了下来。
但也存在另外几种说法,史诗记载在羌人和藏人之间曾发生过盐池争夺战,这种说法已不可考,但是明朝正德年间纳西王国木氏土司的军队的确攻打过盐井,其中男子相当一部分因为这场战争而死掉,逃亡泸沽湖的主要是妇女儿童,根本无法婚配,于是走婚便应运而生(摩梭是纳西族的一支)。
宜底纳西族摩梭人民间故事译注宜底纳西族摩梭人民是美国北部洲的定居民,他们的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民间故事。
作为传统的摩梭人,宜底纳西族人传播和维护自己的传统故事一直是他们一直在做的事情。
宜底纳西族摩梭人民间故事大多涉及祝酒、游戏、表演、祭祀以及抗击敌人的经历,而且这些故事往往都围绕着众多神话和传说展开,把宜底纳西族摩梭人的历史和文化联系到一起。
例如“鹤之歌”,一个古老的宜底纳西神话,讲述了一只会歌唱的鹤,为了拯救山谷中受祝福的鹿,而和野兽们歌唱对抗。
另外,还有关于宜底纳西族摩梭人的传说故事,例如“母亲河”:据说母亲河是一道神奇的河,只要生活在山谷中的摩梭人们渴了,就会从头穴中冒出一道流水。
此外,还有一个典型的宜底纳西族摩梭人民间故事,叫做“狼之歌”,讲述的是一只非常聪明的狼,明智的把一只鹿从一群狼的手中救出来。
宜底纳西族摩梭人民的传统民间故事,不仅蕴含着深深的文化意义,而且还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力。
它们不仅是当地人的娱乐方式,也是传承这个民族文化的重要工具,通过它们,当地人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历史和文化。
此外,当地学者们还利用这些故事来研究宜底纳西族摩梭人的历史、宗教和文化。
他们认为,这些民间故事可以作为研究原著社会、宗教、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工具。
例如,通过研究这些故事,可以更好地了解宜底纳西族摩梭人的宗教信仰和宗教结构,以及他们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
而且,宜底纳西族摩梭人民间故事还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可以唤起读者深刻的共鸣。
总之,宜底纳西族摩梭人民间故事可以说是一个极具价值的文化遗产,其蕴含的历史、文化和人文价值都是极为重要的。
它们不仅为当地人口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也为我们探索和了解世界文明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依据。
三个摩梭族女子的故事摘要:一、摩梭族女子简介二、第一位摩梭族女子的故事1.成长背景2.勇敢面对困境3.传承民族文化三、第二位摩梭族女子的故事1.成长经历2.投身教育事业3.弘扬摩梭文化四、第三位摩梭族女子的故事1.生活环境2.致力于生态保护3.倡导和谐共生五、总结正文:摩梭族,一个生活在我国云南省丽江地区的少数民族,拥有独特的母系文化,为世界所瞩目。
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生活着许多杰出的摩梭女子。
本文将讲述三位摩梭族女子的故事,她们在各自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摩梭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第一位摩梭族女子名叫杨丽,她出生在一个传统的摩梭家庭。
在成长过程中,她深受家庭教育和民族文化的熏陶,培养了坚定的信念和独立的性格。
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杨丽从不退缩。
在她的努力下,她成功地带领家人脱贫致富,并积极参与民族文化传承工作。
她不仅致力于保护和传承摩梭族的传统文化,还致力于推广摩梭文化,让更多人了解这个独具魅力的民族。
第二位摩梭族女子叫杨花,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在她的成长经历中,她深刻体会到教育对民族发展的重要性。
因此,她毅然投身教育事业,为家乡的孩子们传授知识。
在杨花的努力下,许多摩梭族孩子走出了大山,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她坚信,只有通过教育,才能让摩梭族走向繁荣昌盛。
在杨花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摩梭族青年投身于文化传承和创新事业,为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三位摩梭族女子名叫杨秀,她生活在一个生态环境优美的村落。
在她的心中,生态保护是关乎民族存亡的大事。
为此,她致力于生态保护工作,倡导绿色生活,努力守护家乡的绿水青山。
在她的倡导下,村民们逐渐树立了环保意识,积极参与到生态保护中来。
杨秀坚信,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为后代留下一个美丽的家园,让摩梭文化得以传承。
三位摩梭族女子的故事,展现了她们勇于担当、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
在她们的共同努力下,摩梭族文化得以传承,民族发展得以繁荣。
她们是摩梭族的骄傲,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一户摩梭人家三代人的手工传承之路【摘要】摩梭人家三代人之间的手工传承是一种珍贵的文化遗产。
祖辈们将他们独特的手工技艺传承给父辈,父辈则将这些技艺传授给子辈。
在这个过程中,家族手工技艺经历了融合创新的阶段,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传承者们面临着新的挑战,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冲突等。
尽管如此,手工传承仍然拥有重要的价值,它不仅是一种文化传统,也是一种生活的财富。
未来,我们需要更多的努力来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手工技艺,让它在当代社会中继续发展。
手工传承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传统,带着我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摩梭人家,手工传承,三代人,祖辈,父辈,子辈,家族,融合创新,传承者,挑战,价值,发展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摩梭人家中,手工传承是一项珍贵的文化遗产,代代相传,承载着家族的历史和智慧。
摩梭人生活在青山绿水之间,他们依靠手工艺为生,传统的技艺通过家族的代代相传,得以保存和传承。
摩梭人家三代人的手工传承之路,是一部精神财富的传承史,记录了家族的劳作、智慧和生活方式。
摩梭人家的手工传承源远流长,祖辈们凭借着精湛的手艺,创造了许多美丽而实用的手工作品,如纺织品、编织品等。
这些手工技艺反映了摩梭人的生活历程和文化传统,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情感和文化内涵。
父辈继承了祖辈的技艺,不断加以发展和创新,为家族手工传承的延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子辈在学习和发展手工技艺的过程中,融合了现代科技和设计理念,使手工传统与现代时尚相结合,展现出新的魅力。
在家族手工技艺的融合创新中,传承者们面临着许多挑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传统手工艺正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正是这些挑战,使得传承者们更加珍惜手工传统,努力传承和发扬家族的文化传统。
手工传承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仅是一种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的传承。
通过传承家族的手工技艺,我们可以感受到家族的温暖和力量,传承家族的智慧和价值观。
1.2 手工传承的重要性手工传承是摩梭人家三代人中的重要文化传统之一。
云南民间故事传说云南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
那你知道云南民间故事传说有哪些吗?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分享的云南民间故事传说,欢迎大家阅读。
云南民间故事传说:泸沽湖的传说故事太阳女神和月亮男神繁衍后代的古时候,万山丛中有一个哑巴放猪娃,这个放猪娃每天都把猪群放到宽宽的匹坡上,冬天日头的时辰短,他也不带午饭;夏天日头的时辰长,他也还是没有带午饭。
原来,这个哑巴放猪娃,在大山的峡谷底,发现了一眼晶莹透亮的灵泉,在这眼汨汨喷涌着珍珠似的泉水的灵洞口,拥塞着一尾偌大的闪晃着如星朵般鳞片的大鱼,哑巴放猪娃每天都割下鱼几丰的一块鱼肉,当午饭吃。
奇怪的是哑巴放猪娃割鱼肉留下的伤疤口,第二天又长得原生复合了,大鱼的身上似乎像没有动过刀子一样。
哑巴放猪娃天天都没有带午饭,奇怪的是他丝毫没有饥饿的神色,这倒使刁滑阴狠的主人注意到了。
一天,太阳当顶了,时辰到午辰的时候,放猪娃拎着一把锋利的竹刀,偷偷摸摸地隐遁进谷底去了。
主人慌忙追踪着他的脚印,悄悄地尾循在哑巴放猪娃的身后,发现哑巴放猪娃走到谷底的一眼灵泉边,拎着竹刀涉进水潭里去了,然后弓着身朝着一尾大鱼的身上割着鱼肉。
主人窥破了哑巴放猪娃午辰不带午饭的奥秘,一股酸酥牙齿的酸水泛上了心头,这般又大又鲜美的大鱼肉,我又不是吃素的小羊羔,怎能叫这个哑巴放猪娃独吞享受。
这股醋意倏地灌满了他的心脉,主要慌忙奔了过去,把正在埋头割着鱼肉的哑巴放猪娃拽着手臂掼捺在一边,又慌忙奔扑过去,一把扯着大鱼的尾巴使劲往后拉着。
主人使出了全身力气往后拖拉了隈,浑身冒起了热汗累得气喘吁吁,但是怎么也不能把大鱼拖出来。
主人抹撸了一把热汗想:我用九架牛来拖拉这条大鱼。
主人慌慌张张回家套了九架犁牛,抬来了篾绳拴系在大鱼尾巴上,又把长绳套在九架犁牛的脖子上,主人咬着牙,挥舞起鞭子,恶狠狠地吆喝和鞭挞着犁牛,九架犁牛的十八条牯子的力气,紧紧地拧在一根又粗又长的篾绳上,牛群一用力气,嘣的一声巨响,大鱼突的一下被拖拉出了洞口,洞开了的灵泉洞口,倏地一下喷射出有岩柱粗的白晃晃的水柱,水柱冲塌了大山,冲倒了老林的树林,大山间的峡谷顿时溢满了沸沸腾腾的大水。
摩梭故事
作者:朱晓安
来源:《数码摄影》2015年第01期
摩梭人自称“纳日”(他们更加习惯“纳日”这个称谓,而不是摩梭),这个古老而神秘的族群从汉代就居住在川滇交界的泸沽湖周边。
据专家考证,他们的祖先属于古羌人的一个支系,在元代又融合了蒙古族的血统。
他们保留着以“母系大家庭”为核心的母系制度,实行男不娶、女不嫁的“走婚”习俗。
这种习俗和婚姻形态在当今中国是唯一的,在世界上都是极其少见的。
世界各地的学者和游客称这里为“最后的女儿国”。
由于最近二十多年的旅游开发,摩梭人的传统生活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
政府虽然在尽力保护这里的独特文化,但现代世界的文明还是不断冲击和改变着摩梭人的一切。
母系制的基石母系大家庭开始分崩;摩梭人的心灵之火达巴教逐步绝迹;婚姻方式“走婚”被作为旅游宣传,甚至被扭曲丑化。
中国最后的母系之花将继续绽放还是慢慢凋零?纳日,将何去何从?这些问题不断困扰着关心摩梭文化的人,由此带来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促使我将摩梭影像的创作一直进行下去,5年、10年甚至更长。
身份
首先提起身份,摩梭女人在生活当中比男人更有身份更有担当,她们做各种体力活、掌管整个大家庭;男人要辅助自己的姐妹经营大家庭,同时为姐妹们的孩子承担起“爸爸”的角色。
摩梭人的血脉是通过母女代代相传的。
以女性为主体的摩梭大家庭由同一母系血缘关系的亲属组成,男女终生住在母亲家里,男不娶,女不嫁,家长由能干的女性承担,财产由女性继承。
母亲是家中的根,女儿是家中的脉。
可以说,母女共同铸就了摩梭人的现在和未来。
这也是维持至今的一个古老习俗。
孩子
在这个母系大家庭中的孩子相对较多,孩子们能得到更多的照顾和陪伴(几个阿妈和许多兄弟姐妹),虽然生活条件相对艰苦,但在这个大家庭中,孩子们依旧天天快乐地生活着,图片真实地纪录了他们的天真烂漫和童真。
喇嘛
摩梭人信奉喇嘛教,但教派并不相同。
泸沽湖东岸的摩梭人多信奉苯教(派),其他地方的信奉格鲁派。
苯教的喇嘛是可以食肉和结婚的。
格鲁派的喇嘛就要严格遵守戒律。
同时摩梭人也信奉本土的达巴教。
达巴教是摩梭人本土的原始宗教,它是从氏族部落的巫术经过漫长的变革和多种文化交融,吸收了苯教、东巴教、佛教的文化逐步形成的。
由于摩梭人没有文字只有语言,达巴教只能靠口传身授,由家族世袭相传。
“达巴”是摩梭人的巫师,能通神驱魔治病,他们记诵的经文包含了摩梭人的历史文化、天文地理、医学历法等重要知识,所以达巴教被称作“摩梭人的灵魂”。
但是,随着旅游开发带来的社会发展,达巴教的传承面临巨大的困难,极少年轻人愿意学习达巴。
一方面,达巴的收入很少,生活难以为继,另一方面年轻人更愿意到外面闯荡,崇尚现代的生活。
目前四川2~3万摩梭人中仅仅只剩下几十个达巴,达巴教面临消失的危机。
我在这几年调查和拍摄了四川省内近70%的达巴,两年内完成四川达巴图片库的建立,也同时为建立四川达巴协会做一些工作。
未来,希望调查和拍摄能扩展到云南的达巴,用影像档案的方式记录当前所有达巴的状况。
关系
摩梭人是母系制社会,所以家庭关系对于我们来说会有不一样的地方,本组的三张照片就讲述了摩梭人的三种传统家庭关系。
《走婚的夫妻》:目前摩梭的年轻人会领结婚证“结婚”,也像夫妻一样感情深厚,但大部分摩梭人仍然保持着“走婚”的习俗,夫妻各自在自己母亲的家庭里生活,她们的孩子也由女方的家庭养育;《阿妈和女儿》:按照摩梭人的传统,孩子继承了母系家庭的血脉,并且大家庭中的孩子不分亲生,几个阿妈共同养育她们共同的孩子;《母亲和“儿媳”》:摩梭人也有“定居婚”(指男人到女方家里生活或女人到男方家里生活,但后者较少见),在这个家庭里由于缺少女儿,“儿媳”如同自家女儿一样侍候母亲,虽然丈夫已经去
世多年,但“儿媳”一样需要撑起整个家庭的重担。
仪式
说完“身份”、“孩子”、“喇嘛”和“关系”,不得不提的就是摩梭人最重视的宗教信仰,而这些信仰在重大时刻都会有仪式举办,独特的是:在这里外来喇嘛教和本土达巴教融合共存,生生不息。
出生、成丁、死亡,喇嘛和达巴都要做隆重的法事,对于每一个摩梭人来说,都是头等的大事。
三个仪式标示着摩梭人的一生。
从开始到结束,从始至终,都会有完整的过程和隆重的仪式。
将一生谱写刻画得完整和生动,即便结束,也是一种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