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必备】(江苏专版)2020年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53讲 东西方的先哲课时作业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5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高效演练·稳达标1.(2017·郴州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荀子批判地吸收当时一些学派的优点而发展了儒家思想体系,如礼治的内容中包含了法的因素。
大约公元前285年,荀子到齐国稷下学宫游学,打算说服齐相行“胜人之道”。
“如是,则国孰敢不为义矣?贤士愿相国之朝,能士愿相国之官,好利之民莫不愿以齐为归,是一天下也。
”公元前266年至公元前255年间,荀子赴秦。
曾向秦昭王谏言:“儒者法先王,隆礼义……近者歌讴而乐之,远者竭蹶而趋之。
四海之内若一家,通达之属(人迹所到),莫不从服,夫是之谓人师。
”公元前253年左右,荀子游赵。
曾对赵国君臣说:“招延募选,隆势诈,尚功利,是渐(诈欺)之也;礼义教化,是齐之(民齐心)也。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概括荀子提出的基本主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荀子思想的突出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
第(1)题由材料中“隆礼义”“礼义教化,是齐之(民齐心)也”等关键信息概括。
第(2)题由材料中“如礼治的内容中包含了法的因素”等信息,得出融合其他学派的思想。
成因主要从当时战国的社会现实、思想本身的发展等方面分析。
答案:(1)礼法并用统一天下,施政用“王道”“仁义”,礼义教化人们。
(2)特点:对百家思想的融合吸收。
成因:战国时期社会剧变,正由分裂割据向大一统过渡;诸侯国招贤纳士,变法图强;思想界百家争鸣;荀子取各家思想之所长,融会贯通,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
(任答三点即可) 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观思》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
专题二东西方的先哲一、强化训练(A)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年表(部分)——据何新《孔子年表》编制材料二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子路宿于石门。
晨门(守城门的人)曰:“奚自(从何处来)?”子路曰:“自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论语》(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生活时代的政治现象。
该政治现象反映的实质是什么?(2)据材料二,概括孔子针对以上政治现象而提出的主张。
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评述孔子的言行。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现象”,根据材料一中“齐(大夫)崔杼弑其君,立景公”“鲁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奔于齐,季氏执鲁政”“吴兵破郢(楚国都),楚昭王奔随”这几句话分析即可;第二小问“实质”,根据这些现象所体现出的分封制、宗法制瓦解来作答即可。
第(2)问,第一小问“主张”,根据材料二中“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信息分析即可;第二小问“评述”,结合孔子生活的时代背景,孔子思想的目标以及其思想的局限性等方面分析即可。
参考答案:(1)现象:大夫夺权;诸侯争霸(混战)。
实质:分封制、宗法制瓦解。
(2)主张:施行德治、礼教;克己复礼(恢复周礼);倡导“仁”。
(只要答出其中两点即可)评述:孔子身处乱世,心系周礼,具有旨在重建社会秩序的社会责任感和对政治理想执着追求的坚定意志,但在践行上缺乏客观可能性。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正式揭牌。
2005年12月19日,非洲首家孔子学院——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揭牌仪式在内罗毕大学隆重举行。
2005年当地时间2月18日,北欧孔子学院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成立。
材料二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 2 500年前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2019-2020年高考历史第一轮复习东西方的先哲导学案文一.学习目标★考点1.从政治、思想、教育文化等方面了解孔子的生平,孔子的基本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仁、礼、中庸。
探讨孔子在中国以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亚里士多德的生平事迹:师从柏拉图、从事科学研究、教育亚历山大、在雅典讲学。
感受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
认识亚里士多德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重点关注:感知和认识人类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的多元性,运用比较的方法,归纳相同点,寻找各自的特点,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异同和不同思想家所具有的独特的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
★【知识网络】★课前自主学习一.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一)时代背景:春秋社会大变革时代,“礼崩乐坏”。
(1)经济:使用,生产力迅速发展,私有土地出现,制瓦解。
(2)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争不断,制走向崩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萌生、逐渐发展。
(3)文化:兴起,学术由贵族转向民间,文化下移,形成“士”阶层。
(4)社会:世袭转向流动,选才任能逐渐代替血缘世袭。
(二)孔子的生平:(1)“十有五而志于学”:以己任,自学礼乐。
(2)三十而立:融会贯通“”,办成功。
(3)从政失败:在鲁从政,先后任中都宰和鲁国,但没能实现政治抱负。
(4)周游列国:宣传政治主张,未被采纳,返回鲁国。
(5)献身文教:晚年整理编撰《》《》《》《》《》《》等。
(三)基本思想1.政治思想:主张以和治理社会,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
(1)以“”来规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其作为的基础,主张“”匡扶社会秩序。
(2)将“”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是其思想的核心;(3)为了协调“”和“”关系,提出了中庸思想。
2.教育思想(1)教育对象:在“有教无类”思想下,创办,打破垄断文化现象;(2)教育目标:先将学生培养“”,继而培养成“”,不仅具有“”的自我修养,还要“”,教学生“政事”和本领;(3)教学方法:注重与;(4)教学内容:整理编撰“”,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长期成为封建社会各级学校的最基本教材。
2020年高考历史第二轮复习第二单元东西方的先哲【思维导图】【知识梳理】一、儒家文化创始人——孔子1.孔子的生平(1)少年学礼:苦研《诗》《书》《礼》《乐》,以传承礼乐文化为己任。
(2)开办私学:三十岁时精通“六经”,开始收徒讲学。
(3)从政失败:出仕为官,官至司寇,后做官失败,结束从政生涯。
(4)周游列国:率徒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却没被采纳。
(5)献身文教:68岁后回到鲁国,整理典籍、删修《春秋》。
第1页共10页2.孔子在政治、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基本思想与主张(1)仁的思想:“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苛政。
将礼和仁结合,让礼体现仁的精神,让仁有礼的约束。
(2)礼的思想:礼即周礼,主张“克己复礼,以为仁”,匡正社会秩序。
(3)中庸思想:为了协调仁和礼,提出中庸思想。
他认为“过犹不及”,要恰到好处,“和而不同”。
(4)孔子的教育思想:“有教无类”;首开兴办私学风气;注重因材施教、言传身教等。
(5)整理编撰古代文化典籍《诗》《书》《礼》《乐》《易》《春秋》,使中国古典文化绵绵不绝。
《论语》成为儒家学派经典。
3.孔子在中国及世界思想史上的地位与影响(1)对中国①古代政治:孔子整理和修订的“六经”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
其思想有利于稳定社会,缓和矛盾,维护统一,后来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②古代文化:以仁、礼、中庸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内涵,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
③古代教育: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2)对世界①亚洲:汉朝以后,儒家典籍传入越南、朝鲜、日本等,对这些国家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西方:明清以后,孔子学说传到西方,欧洲一些思想家从儒学中得到启发借鉴和鼓舞。
二、西方哲学的代表柏拉图1、柏拉图的政治活动(1)背景①雅典民主政治由强盛走向衰落。
②柏拉图出身于贵族家庭,为其提供了最理想的教育环境。
学案3 专题学习总结[学习目标] 1.本专题内容与必修三部分章节内容联系密切,有较宽广的命题空间,除准确把握思想家的思想观点、政治主张外,他们的生活时代、生平活动也应关注,这是影响其思想主张形成、发展的环境因素。
2.注意从文明史的角度了解、对比东西方思想家在思考问题本身、思考角度等方面的共性与差异,认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客观存在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3.将对古代思想家的学习与中外思想史发展及其对现实的借鉴意义联系起来,学以致用、以古鉴今既是正确的学习方法,也是考试命题关注的热点。
一、孔子的贡献与影响1.思想贡献(1)创立儒家思想,他认为只有礼与仁结合的社会,才是人类的理想社会。
仁、礼、中庸思想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
(2)主张以德和礼治理社会,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
(3)兴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传统;认为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成人”,甚至成为“君子”;注重因材施教。
(4)整理编撰古代文化典籍,使中国古典文化传统绵绵不绝。
2.历史影响(1)孔子的思想学说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政治的理论基础,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
孔子奠定了中国古代的教育传统。
(2)孔子的学说对亚洲甚至世界都产生了影响。
二、孔子与柏拉图思想的异同1.相同点(1)时代背景:都处在社会动乱时代,都面临同样的社会问题。
(2)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都从各自所处的时代出发提出并发展自己的理论。
(3)历史影响方面:都未能实现各自的政治理想,但都对以后的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东西方的先哲。
2.不同点(1)社会背景:孔子处在奴隶制崩溃、礼崩乐坏的社会转型期;柏拉图则生活在希腊奴隶制发展时期。
(2)思想内容: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仁”、“礼”和中庸思想为核心;而柏拉图则是理念论和理想国。
(3)治国主张:孔子是“贤人治国”;而柏拉图则是“哲学家王”治国。
(4)政治理想:孔子是要建立一个统一开明的贵族统治的国家;而柏拉图则带有极其狭隘的城邦主义,只立足于雅典城邦而非整个希腊的统一。
第53讲东西方的先哲
(时间:45分钟)
1.孔子和柏拉图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可分别称为“仁—礼社会”和“理想国”;关于理想社会的秩序及其个体品德,他们的观点惊人相似。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古代圣贤孔子和著名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观点中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不免叫人惊讶……两者都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却都相信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两人都相信只有那些已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创建一个井井有条、和睦的政治社会。
——肯·沃尔夫《大历史视野》
材料二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
——马克思《哲学的贫困》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揭示两位先哲的观念中关于社会秩序和个体品德方面的共同性。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礼”和“仁”在构建“仁—礼社会”秩序中的不同作用,并列举柏拉图理想国中各等级的品德。
(2)按照材料二的思路,概括两位先哲观念相似的原因,并以具体社会背景加以说明。
2.古代东西方先哲的代表性人物当属孔子和柏拉图。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克己复礼为仁。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
——《论语》
材料二一个儿童从小受了好的教育,节奏与和谐浸入了他的心灵深处,在那里牢牢地生了根,他就会变得温文有礼;如果受了坏的教育,结果就会相反。
我们的护卫者……有必要像终宵不眠的警犬;他们在战斗的生活中,各种饮水和各种食物都能下咽;烈日骄阳狂风暴雨都能处之若泰。
——柏拉图《理想国》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主要政治观点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尊崇孔子并不断抬高孔子地位的原因。
(3)据材料二,概括“护卫者”的职责,指出使公民成为“护卫者”的主要途径。
第53讲东西方的先哲
1.(1)共同性:社会的和谐;个体的美德。
礼的作用:明晰等级;仁的作用:缓和矛盾。
品德:智慧;勇敢;自制(节制)。
(2)原因:社会关系冲突;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雅典民主政治弊病显现。
2.(1)观点:①主张维护周“礼”,即贵贱有序的等级观念;②提倡“仁”,主张以德治国。
(2)原因:孔子的思想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也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国家统一。
(3)保卫城邦。
教育。